滴血的大朝代(1368—1398)的政治困局与人性解读

滴血的大朝代(1368—1398)的政治困局与人性解读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宗承灏 著
图书标签:
  • 明朝
  • 朱元璋
  • 政治斗争
  • 权力更迭
  • 历史
  • 人性
  • 宫廷
  • 王朝兴衰
  • 血腥
  • 历史人物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61393345
版次:1
商品编码:12259995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12-01
用纸:轻型纸
页数:322
字数:260000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洪武开国三十年,到底是谁在为帝国添堵?这是一道有头绪却始终无解的历史命题。该书秉承了作者宗承灏一贯平缓流畅、由浅入深的行文风格,讲述了朱元璋建国后的权力困局、靖难之变前夕的政治斗争,以及文官集团的内部斗权、宦官乱国等历史大事件。作者撷取了一个个对明朝政治产生巨大影响的标志性事件展开叙述,深刻揭示历史事件彼此的因果关系和潜在的运行规则。在作者的笔下,帝王、将相和宦官之间的权力博弈有了更加人性化的解读。

作者简介

宗承灏

新一代非虚构历史作品领军人物,专栏作者,“中国好书榜”获奖作家。专注于分析和解构中国历史上各大利益集团的生存竞争与博弈规律,文字轻松,说史透彻,力图从历史深处找出被埋没的玄机和真相。已出版《大明朝(1368-1644):从洪武到崇祯的权力变局》《心法:传习录中的知与行》等多部畅销作品。


目录

一、一个血色王朝的起点


1.南征:你的信任,我的背叛/001

2.若天命在我,何必汲汲遑遑/049

3.北伐:没有远,只有更远/056

4.墓碑上的罪与罚/063

5.站在1368年的门槛回望/068

6.坐天下如坐针毡/081

7.大明何以为明/086


二、洪武年的圈里圈外


1.功臣是怎样炼成的/097

2.淮西人的抱团相助/111

3.只见平衡,不见党争/120

4.谁的战局,谁是棋/147

5.被“绞肉机”粉碎的相权/161

6.谁是相权的守坟人/175

7.滚雪球式的清算方式/185


三、乱世当用重典


1.为财富原罪埋单的人/202

2.空印案的试探底线/208

3.郭桓案的暴烈指数/216

4.旁入公门的那道门/227


四、无处不在的夺命幽灵


1.告密者的死亡游戏/236

2.正在滴血的绣春刀/242


五、要青衣还是要官袍


1.养天下可养之士/251

2.哀叹生之悲凉/259

3.“南北榜”背后的玄机/269


六、皇帝和他的农民兄弟


1.是乐土,还是险途/280

2.是天下大同,还是大不同/292

3.难以挣脱的牢笼世界/297


七、有心无力的最后一场局


1.传位不只是游戏/302

2.是萌芽,还是祸种/308


后记:皇帝,是一种奇怪的职业/319


精彩书摘

一、一个血色王朝的起点

吴元年(1367年)十二月,整个应天府(南京)陷入欢乐的海洋,呈现在人们面前的是一派张灯结彩的盛世景象。庶民百姓的狂欢毕竟不同于宫廷礼仪的排场,它是整个城市的盛会。在所有的华彩喧闹背后,不光有这座城市的蠢蠢欲动,更有一种继往开来的意味。

对于此时的朱元璋来说,皇位近在咫尺,登基已进入倒计时。各项准备工作已经就绪:新的“皇历”《戊申(1368年)岁大统历》、新的法律《律令》及《律令直解》业已颁行,皇帝即位的朝服、后妃官员朝贺的礼服都已准备齐当。皇帝即位册立皇后和皇太子等的各种仪礼早就起草完毕,包括皇帝登基大典仪仗的各种演习也相当精熟。


1.南征:你的信任,我的背叛


皇位是如此近,又是那么远。近,是因为它不再是一场遥不可及的梦;远,是因为这触手可及的梦还没有成为现实。这些日子里,朱元璋想得最多的还是即将开门营业的朱姓王朝应该如何开局,如何破题。即将成为新朝开国之君的他,又该为他的朱氏天下定下怎样一种基调,体现出怎样一种继往开来的政治智慧和大局观。

宁愿我负天下人

至正二十四年(1364年),岁在戊辰,属龙,真龙天子的龙。

中国人历来相信属相与命运有一种内在的牵连与呼应,就连平民社会里的男女姻缘,也要看属相是不是相克,龙虎配是断然不可的,虎羊配也是不行的,鸡狗配往往预示着将来的生活鸡飞狗跳。凡事到了一个伟大人物这里就变得更加让人难以接受,一个属猪的帝王曾下令全国禁止吃猪肉,一个属狗的帝王也将狗视为自己的同类,屠狗也是要砍头的。

朱元璋这时候虽然还没有当上皇帝,但是他的属相却是龙,于是各种附会也在悄然酝酿之中。等到朕即国家,再小的事也要变成天大的事。

进入正月,南京城的大街小巷挂满了各种以龙为造型的灯彩,预示着真龙即将再现,人间从此安泰。就在几天前,朱元璋继吴王位,也就此完成了一个农民向王侯的身份转变(之前他一直没有封王)。为了将自己与张士诚的吴区分开来,朱元璋特地将自己的政权称之为西吴,而张士诚则为东吴。一路走来,朱元璋深深地体会到,如果一个人要想在权力之路上得到更大的回报,那么就要敢于让自己登上更大的舞台。

当此社稷摇晃、山河破碎的年月,想要成为真龙的又岂止他朱元璋一个人。早在他渡江的同时,苏北的张士诚和湖广的陈友谅也已渡过长江向南发展,大有因时成事的意思。在拓展领土的过程中,朱元璋不仅要面对元军,更要直面这两支军队的前后包夹。

当时的陈友谅,无论是军事实力还是战略地位都处于绝对优势。朱元璋的绝大多数将领对凶悍的陈友谅心怀畏惧,他们都希望朱元璋能够先拿下张士诚,然后再动陈友谅。这种拣好日子先过的心理,也是人性弱点的常态。可是朱元璋在权衡之下,还是采纳了谋臣刘基的意见——“决计先伐陈氏”,集中一切优势兵力,击败陈友谅,对张士诚造成强大的军事威慑,使其不敢轻举妄动。如此一来,东面威胁自然而解。

朱元璋的这一决定让很多人感到无法理解,就连李善长在听到朱元璋要诱使陈友谅速来时,也十分不解地问:对方实力如此强大,我们唯恐躲之不及,为什么还要将其引上门来?

朱元璋说,你有什么不明白的,可以到刘基那里去问个究竟,我已决定先伐陈友谅。

而刘基给出的答案只有一句话:“吾以逸待劳,何患不克。莫若倾府库,开至诚,以固士心,伏兵伺隙击之。取威制胜,以成王业,在此举也。”

为了统一战线,刘基甚至向朱元璋谏言“主降及奔者,可斩也”。

这种生死存亡间的选择,既考验一个领导者在复杂形势下驾驭全局的能力,同时又能让部下领会他的识人用人之术,更为重要的是,一个将领敢于亮剑的大无畏精神也会在这时候得到全方位的展现,以此达到激励将士的目的。无论怎样,朱元璋在关键之处选择了最为恰当的战略决策。

陈友谅就这样不出意外地走进了朱元璋为他布下的战局,准确地说,这场局更像是朱元璋专门为他挖好的一个大坑,只等其跳进来。陈友谅是湖北沔阳府玉沙县人,此人渔家出身。他少时读书,略通文义。有一卜者在察看过其祖先的墓地之后说:“日后定会富贵。”或许是这句话冥冥之中给了陈友谅某种暗示,又或许是“富贵”二字的诱惑力太大了。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哪怕只有万分之一的机会也要搏上一搏。陈友谅曾任县里的小吏,但这并非他的人生终极目标。

种种情形表明,陈友谅算得上是一个有胆色出手也足够狠辣的角色,但可惜的是胸襟不够,好搬弄权术。《明史》对他的评价是“性雄猜,好以权术驭下”。

元末天下大乱之后,陈友谅投奔到了徐寿辉领导的农民军中,在丞相倪文俊部下做簿书掾,也就是文书一类的小官。后来的历史证明,陈友谅在关键时刻所表现出的不择手段和该出手时就出手的狠辣,都超过了他的诸多对手。明代史学家高岱评价此人:“友谅之勇略,虽或未及项羽,而剽性狡悍,出没飘忽,大困而不馁,屡踬而复振。”

在一个天崩地裂的纷乱世道,成王败寇,最重要的无非是“胆色”二字,陈友谅所表现出的人性特质让丞相倪文俊像动物般嗅到了同类的凶悍气息。有人赏识,又加上自己的勇猛作风,陈友谅很快就升任为元帅。当时,天完国皇帝徐寿辉与丞相倪文俊联手将太师邹普胜排挤出决策层。等到倪文俊大权独揽后,根本没将天完国皇帝徐寿辉放在眼里。在这种情况下,徐寿辉又重新起用邹普胜来制约倪文俊。

倪文俊只好逃奔黄州,投奔自己一手栽培起来的陈友谅。他希望能够说服陈友谅和自己合作,联手除掉徐寿辉,由自己取而代之。权衡之下,陈友谅临阵倒戈杀了倪文俊,吞并了他的军队,自称宣慰使,随即又称平章政事,就此成为天完国第一重臣。

陈友谅先是追随倪文俊,现在又将其杀害,这是集团内部分裂的一个强烈信号。

倪文俊在集团中频频制造矛盾,陈友谅将其除掉,在一定程度上安抚了人心,使得军队在抗元理念上能够暂时保持一致。如果从这一点上来说,陈友谅算是为徐寿辉集团办了一件大好事,这也是为什么他在杀了倪文俊后,军队能够迅速恢复元气的主要原因。由此可见陈友谅身上所具有的枭雄本色和特质。

无限江山,见时容易别时难。至正二十年(1360年)五月的一个傍晚,陈友谅再次置集团的整体利益于不顾,以汇报军情的名义,安排一个卫士用铁锤击碎徐寿辉的脑袋,随后自立为帝,改国号为大汉。尽管徐寿辉早就将大完国的权力交到陈友谅的手上,自己徒留一个虚名。可是从某种意义上说,徐寿辉仍然是天完国君权的象征,对红巾军起着号召和团结的作用。陈友谅不停地干着坏事,却堂而皇之地将自己的年号定为“大义”。就在所有人还没做出任何反应时,他又将各个派别的各路人马整合到自己麾下。

天完国,一个近乎荒唐的“天赐的完美之国”就这样在内部的血腥纷争中消失了。这时候的陈友谅已经膨胀得找不到方向,他没有想到的是,自己纵然黄袍加身,也挡不住手下将士离心离德。


前言/序言


史海钩沉:一部探寻权力、欲望与历史偶然性的宏大叙事 本书聚焦于一个特定历史时期的社会结构、权力运作及其背后复杂的人性纠葛。我们并非简单地重述帝王将相的功过,而是深入剖析一个庞大帝国在特定历史阶段所遭遇的结构性困境,以及个体在历史洪流中的抉择与挣扎。 第一部分:秩序的重塑与内在的张力 本书的开篇将带领读者回到一个大变革的时代背景下。新生的政权在完成武力征服之后,如何着手重建一个被长期战乱撕裂的社会秩序?这不是一个简单的“治理”过程,而是一个充满矛盾和妥协的复杂工程。 首先,我们关注制度的构建与适应。新的统治者试图将古老的儒家伦理与现实的政治需求进行嫁接。然而,这种嫁接并非无缝,制度在推行的过程中,不断受到地方豪强、旧有士绅阶层以及新晋官僚集团的集体性抵抗或微妙的曲解。书中将细致描摹中央集权机构的设立与运作——那些看似严密的文书流转背后,隐藏着多少权力寻租的空间?地方官员如何在“忠诚”与“生存”之间走钢丝?我们拒绝将当时的官僚体系简单地描绘为清廉或腐败的二元对立,而是展现其在资源有限、信息不畅的环境下,为维持有效统治所采取的实用主义策略。 其次,经济基础与社会阶层的固化。土地兼并、赋税的征收与分配,始终是王朝稳定的命脉。本书将剖析在国家主导的土地清丈与户籍登记背后,潜藏的社会阶层流动性危机。底层民众在重税压力下如何挣扎求生?新兴的商业力量被纳入国家掌控的程度如何?我们通过具体的田亩数字、赋税记录的侧写,来还原一个充满压力的经济生态系统,探讨这种生态系统如何反噬政治的稳定。 第二部分:精英阶层的博弈与权力结构的演变 权力核心的运作,往往是理解整个体系的关键。本书将重点审视最高决策层内部的权力制衡与倾轧。 我们深入探讨中央决策群体的构成。这个群体并非铁板一块,它由不同出身、不同利益诉求的派系构成。他们的冲突往往是关于“如何实现长治久安”的理念之争,最终却演变为你死我活的权力倾轧。书中将梳理关键人物的晋升轨迹、政治盟友的形成与瓦解,揭示权力交接过程中的微妙信号和隐藏的政治代码。 此外,本书关注思想与意识形态的角力。在维护统治的合法性过程中,官方意识形态是如何被阐释、被扭曲、被用于清除异己的?那些被推崇的“正统”学说,在实际的政治操作中,其刚性的教条如何被统治者的实用主义所消解?我们通过对当时主要思想家的言论进行文本分析,力求展现思想界在政治高压下的复杂心态——是谄媚附和,还是暗中抵制? 第三部分:人性在历史断裂点上的显影 历史不只是宏大叙事,更是无数个体命运的交织。本书试图在宏大的政治结构下,捕捉那些关于“人”的瞬间。 恐惧与忠诚的辩证。在一个高压的政治环境中,忠诚往往是生存的盔甲。但这种忠诚的根源是什么?是出于对制度的认同,还是对个人权力的依附?书中会通过对一些关键历史事件的细致复盘,例如某次流放、某次清洗,来观察不同身份的人(高级官员、地方佐官、文人、甚至宫廷侍从)在面临抉择时的真实反应,揭示恐惧如何扭曲道德判断。 理想主义者的困境。总有那么一些人,怀抱“修齐治平”的理想,试图以正直和学识来匡正时弊。然而,历史的惯性与结构的僵化,往往会吞噬掉个体的努力。本书关注这些理想主义者最终是选择了沉默、妥协,还是以悲剧性的方式退场?他们的失败,不仅仅是个人的悲剧,更是对制度性弊病的深刻控诉。 第四部分:历史的偶然性与结构性的必然 最后,本书将视角拉远,审视这一段时期的历史进程中,哪些是难以避免的结构性趋势,哪些又是由于关键人物的偶然选择所导致的重大偏离。 我们探讨国家机器的惯性。一旦一个庞大的官僚体系建立起来,它便具有了自我维持和自我强化的生命力。即使最高统治者的初衷是良善的,这种惯性也可能导致政策的异化。 同时,本书不回避“人治”的不可测性。个体的健康状况、突发的意外、一时的心血来潮,都可能成为影响国家命运的导火索。我们试图在结构性必然与个体偶然之间寻找平衡点,强调历史的复杂性在于,它既有其不可逆转的趋势,也永远充满着被关键瞬间重塑的可能性。 总结而言,本书是一部对特定历史时段进行的多维度、深层次的剖析,它拒绝提供简单的答案或英雄叙事,而是致力于呈现一个充满张力、矛盾重重、且极度“人性化”的权力景观。我们试图让读者看到,在宏大的历史背景下,权力、欲望、道德和生存策略是如何共同塑造了一个时代的命运。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简直是艺术品,那种深沉的墨色调,配上几个若隐若现的古代纹饰,一下子就把我的思绪拉回到了那个波澜壮阔的时代。光是看着它,我就能感受到一股历史的厚重感,仿佛能触摸到那个时期人们的呼吸和挣扎。装帧的质感也特别好,拿在手里沉甸甸的,让人觉得捧着的不只是一本书,更是一份沉甸甸的历史记忆。我还没来得及细读内容,光是这种视觉和触觉的冲击,就已经让我对接下来的阅读充满了期待。我总觉得,一本好的历史书,首先在呈现上就要能抓住读者的心,这本书无疑做到了这一点。它没有用那种哗众取宠的亮色,而是用一种内敛而有力的美学语言,预示着书中将要探讨的议题的深度和复杂性。我希望作者在文字上也能达到封面所传达出的那种克制而有力的美感,让这场穿越时空的旅程更加引人入胜。

评分

坦白说,我对那种过于“权威”的历史论述有点敬而远之,它们往往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姿态,让人难以产生共鸣。我更倾向于那些带有“探索性”和“质疑精神”的写作。这本书的标题本身就透露出一种对既定格局的审视——“政治困局”。这暗示着作者并非简单地复述历史的必然性,而是试图去解构那个时代精英们所面临的结构性难题。我希望作者在分析问题时,能展现出一种多角度的辩证思维,不轻易给历史人物贴上简单的“好”或“坏”的标签,而是将他们置于他们所处的复杂环境之中去理解他们的选择。这种需要读者一同参与思考、去拼凑真相的过程,才是我心目中优秀历史读物的真正魅力所在。

评分

我最近一直在寻找那种能够提供全新视角、颠覆传统认知的作品。很多时候,我们对特定历史时期的理解都被固化的叙事框架所限制了。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像一把手术刀,精准地切入那些被传统史学忽略的细微节点,揭示出那些隐藏在权力核心运作下的微妙平衡和潜在的裂痕。我特别好奇,作者是如何处理那些敏感的、充满争议的事件的?是选择避重就轻,还是敢于直面那些令人不安的真相?如果它能提供一些令人耳目一新的史料解读,或者重新解释了某些公认的结论,那将是一次真正的阅读盛宴。我追求的不是历史知识的简单增量,而是心智模型的刷新与重构。

评分

从书名的结构来看,它似乎在尝试建立一种“政治”与“人性”之间的张力关系,这让我联想到一些古典悲剧的母题。在那种高压的政治环境中,人为了生存或野心所付出的道德代价是什么?我关注的是作者如何在宏观的权力博弈与微观的个体道德选择之间搭建起一座坚实的桥梁。我希望在读完之后,我能不仅仅是记住了几个日期和人物名字,而是能对“人在特定历史情境下会做出何种反应”这个问题,产生更深刻、更具同理心的理解。这种超越时空的共情能力,是真正伟大历史作品带给读者的宝贵财富,也是我期待从这本书中获得的最终体验。

评分

最近读了一些关于那个特定历史时期的作品,很多都倾向于宏大的叙事,堆砌史料,让人读起来有些枯燥乏味。我特别欣赏那些能够深入到具体人物内心世界的作品,毕竟历史是由一个个鲜活的个体塑造而成的。我关注的是,这本书能否在冰冷的史实和家国大义的叙述之外,挖掘出那些隐藏在权力斗争背后的个人动机和情感纠葛。比如,一个决策者在做出影响千古的决定时,他内心的煎熬、恐惧和私心究竟是怎样的?如果作者能够细腻地描摹出这种人性的幽微之处,那么这本书的价值就不再仅仅停留在历史事件的梳理上,而是上升到了对人类普遍困境的哲学反思。我期待看到的是一场关于“人”的深刻剖析,而非仅仅是一部政治教科书的翻版。

评分

东西不错,价格合适。

评分

有温度的内容温暖这浮躁的社会。

评分

活动期间购买价格实惠。

评分

活动期间购买价格实惠。

评分

吇书

评分

活动期间购买价格实惠。

评分

有温度的内容温暖这浮躁的社会。

评分

活动买的书,很便宜,先收藏。

评分

吇书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