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堆上的晚清帝国

火堆上的晚清帝国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刘大木 著
图书标签:
  • 晚清史
  • 近代中国
  • 历史研究
  • 文化史
  • 社会史
  • 帝国主义
  • 革命
  • 火堆
  • 历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江苏人民出版社
ISBN:9787214176035
版次:1
商品编码:12259874
包装:平装
开本:16
出版时间:2017-11-01
用纸:轻型纸
页数:336

具体描述

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1.从政治体制等视角审视晚清到民国的变迁。
2.社会各阶层在帝国晚期有着怎样的角力。

内容简介

本书讲述的是从甲午到辛亥之间的清帝国史事,以政治军事为主,以士绅及社会各阶层在激变时代的表现为辅。在尽量使用一手资料的前提下,选择性地使用*新的研究成果及专著。全书以甲午战争、戊戌维新、庚子事件、同盟会革命、丁未征潮、武昌起义等大事件为线索,以慈禧太后、光绪帝、李鸿章、孙中山、袁世凯等核心人物为中心,采用纪事本末体与纪传体想结合的思路,文笔上借鉴司马迁黄仁宇,尽量复原活色生香的晚清历史现场,展示在激变的大时代里那些核心人物的人性、选择与命运。

作者简介

刘大木,原名刘辉,湖北应城人。曾在《长城》等杂志上发表小说若干。2011年开始研究中国近代史和近代学术思想史。出版有《新说水浒人物》《<宽容>导读》《瓦尔登湖》(校译)等。

目录

引 子 / 001
第一章 甲午年
一群饿虎找食吃/002
邻家有狼初长成/004
太后办生日庆典/007
李鸿章戴金帽子/009
孙中山走“上层路线”/011
康有为摆架子/014
不寻常的甲午年/016
第二章 孙中山的成长历程
南国之子/019
“破坏狂”孙中山/021
父兄使出撒手锏/023
传教士的真面目/024
当国学遭遇西学/026
革命最贵的是人才/030
第三章 革命栽了大跟头
广州大鼠疫/033
大国手/035
革命就是外科手术/036
革命债券的“十倍”诱惑/037
香港的地头蛇/039
想做皇帝的人/041
亡命之徒登堂入室/042
“货不能来”/045
第四章 李鸿章日落黄昏
“李二先生是汉奸”/047
以一人敌一国/049
爱国贼的外交梦/051
美国的黄昏时分/052
李鸿章开新闻发布会/053
第五章 孙中山真的红了
两千年和两个失败者/055
敬业的私家侦探/056
老乡原来是“绑匪”/058
疯狂的大使/059
运一个疯子回国/060
康德黎的营救“六步”曲/061
媒体制造英雄/062
冷板凳上诞生的三民主义/065
第六章 改革也需要流血牺牲
慈禧已被权力绑架/067
中国最苦命的皇帝/069
“调和剂”李莲英//073
“绝不做亡国之君”/074
拔去康有为这颗钉子/076
时务学堂里的大跃进/077
改革主要是砸饭碗/079
刽子手的钝刀子/082
第七章 革命与保皇
红叶馆送别/084
大同学校的骚动/085
不伦不类的大阿哥/088
向十一国宣战/090
最后的疯狂/092
流产的“南方共和国”/093
一群书呆子的勤王大业/094
理发匠告了密/098
老大们很动心/100
第八章 慈禧成为改革派领头羊
慈禧很后怕/103
全局大洗牌/105
“官屠”岑春煊/106
瞿鸿禨崛起/108
庆亲王公司开业/110
端方时来运转/112
亲王载沣赴德谢罪/113
第九章 袁世凯的新政事业
袁世凯成为大赢家/115
把直隶总督晾一边/116
袁世凯烧书/117
朝鲜是“福地”/119
一辆豪华列车/120
庆亲王—袁世凯同盟/121
袁世凯斗洋人/122
想进北洋幕府不容易/124
天津卫来了警察兵/126
一场国际经济诈骗案/127
“五路财神”梁士诒/129
当官是个技术活/130
第十章 袁世凯抓枪杆子
近代陆军之父/132
小站新军/134
袁世凯编了一首歌/136
“忠臣”王士珍/138
“干女婿”段祺瑞/139
“北洋之狗”冯国璋/140
彰德秋操/141
新军黑马黎元洪/144
第十一章 打倒袁世凯
铁良的如意算盘/147
只愿做一只看家的恶狗/149
桃色贪腐大案/150
瞿鸿禨被伏击/152
一张要命的合影照/154
第十二章 反击保皇会
梁启超的两个敌人/156
政闻社遭遇革命党/157
演讲高手孙中山/159
《苏报》案/160
沈荩惨死京师/164
小册子的大威力/166
第十三章 革命大同盟
一场非同寻常的生日聚会/169
黄克强卖田革命/170
当留日成为潮流/171
热脸贴了冷屁股/173
孙中山的融冰之旅/176
孙黄一见如故/177
松散的中国同盟会/178
“《民报》三杰”大战梁启超/179
第十四章 倒孙风潮
会旗之争/182
罢免孙中山/185
泄密事件/186
光复会一直单干/187
徐锡麟仓促起事/188
秋风秋雨愁杀人/190
无政府主义来捣乱/191
“搅屎棍”国学大师刘师培/192
不爱洗澡的章太炎/193
鲁迅看李叔同演戏/194
陶成章搞内讧/196
第十五章 革命就要搞暴动
会党是革命的急先锋/199
革命党态度很暧昧/201
混乱的联合大起义/202
黄兴血拼黄花岗/204
赵声死不瞑目/206
第十六章 暗杀时代
一炸成仁/207
暗杀是低成本革命/208
刺杀李准/209
广州将军做了替死鬼/210
被小便终结的刺杀/211
第十七章 袁世凯的脚病了
留着最后一口气/214
慈禧的遗产/216
袁世凯吓坏了/217
忠心死干净了/219
拍照丢了乌纱帽/221
三百万士绅的焦虑/222
永远无法到来的年号/223
张謇密访袁世凯/225
“皇族内阁”开张了/227
都是借钱惹的祸/229
四川人要雄起/232
赵尔丰下令开枪/233
第十八章 武昌的枪声
宋教仁另起炉灶/235
湖北的革命党很土/236
搞暴动实属无奈/238
“蜜月”结束了/239
赶上架的黎元洪/241
黄兴汉口督战/242
“顾头不顾尾”的战术/245
报纸为革命造谣/247
恐慌时代/249
当独立成为风潮/250
程德全是条好汉/252
端方被割了耳朵/253
第十九章 袁世凯下山
荫昌的离别曲/254
袁世凯的六大条件/256
昏头昏脑的“棋子”汪精卫/258
吴禄贞被刺/259
第二十章 孙中山回国
南京!南京! /263
选黄兴还是黎元洪/265
一贫如洗的临时大总统/267
陶成章成了牺牲品/269
最难的还是借钱/271
张謇退出临时政府/272
疯狂的旗帜/274
革命还需从“头”做起/275
会党是个尴尬的存在/276
第二十一章 南北和谈
朱尔典调停/278
日本人捣乱/279
“民国产婆”赵凤昌/280
唐绍仪“吃里扒外”/282
段祺瑞逼宫/283
第二十二章 紫禁城黄昏
宗社党曲终人散/285
苦命的妇道人家/286
《退位诏书》/288
开始遗民时代/289
第二十三章 袁世凯上位
孙中山辞职/292
约束袁世凯的三件法宝/293
迁都搞成了闹剧/294
一个民国两个总统/296
共和月饼出炉/297
参考书目 / 299

精彩书摘

引 子
甲午年,清帝国被时代架上了火堆。
清帝国这栋房子确实又老又破。老员工李鸿章干了一辈子修修补补的活。
他的徒儿袁世凯不但没继承他的工作,任这老房子在风雨中摇摆,最后还帮着一块拆迁。
革命派眼里,这房子早已纳入拆迁计划,而且是强行拆迁。没有正规的拆迁队,孙中山就派人来动员。
立宪派开始都想着要修。他们都是拖家带口的人,不愿意折腾,后来眼看着房子要塌,只好跟着也喊拆。可张謇、梁启超这些人都是书生,所以只是叫喊,却不会甩开膀子去干活。
革命派本来想搞大工程,先拆后建,无奈人多,队伍不好带,还为利益争得鸡飞狗跳,投资赞助也没有搞到。最后只好交出施工大权,由袁世凯的北洋派来具体落实。
这清廷真是个钉子户,死而不僵,弄坏了变法又想搞新政,心里很想灭火,却处处干着添柴的事。帝国赖以支撑的几根柱子——士绅、立宪派、北洋派、大部分汉族官员,一一被皇族亲自拔掉。
从革命派准备拆迁到北洋派完成任务整整用了18 年。
从甲午到辛亥,情况大致就是这样。



第一章 甲午年
一群饿虎找食吃
19 世纪前,国人眼中的危险元素是北方的大漠高原,马背上的胡人常常来抢东西。因此几千年国防的重点在北方,人们认为只要守住长城一线,自己就很安全。
那几千年,东南沿海基本是安静的,尽管16 世纪的时候有几个商人雇佣了一批日本人在海上兴风作浪,还上岸抢掠。可等政府一当真,这些人就被打得屁滚尿流,跑回海上去了。
一直到19 世纪,英国靠着蛮狠手段打垮了西班牙、葡萄牙,和法国把美洲、非洲瓜分完,夺得海上霸主称号,把眼睛盯向东亚最富裕的中国时,国人也没太在意,所以就有了鸦片战争。鸦片战争前国人的骄傲是有根据的。这些高鼻子、金头发的白人之前不是没和国人较量过武力,结果,福建一个海盗家族就轻松把他们灭了,而这个海盗家族又轻松被大清给灭了。所以,国人的自以为是是有根据的。
康熙年间,大清朝虽然把福建的海盗家族给灭了,可其中的艰辛难免让皇帝对来自海上的势力缺乏很强的战胜信心。所以虽然皇帝对西学很感兴趣,和外国那些高鼻子的传教士关系也不错,但还是决定关起门来过日子。到了雍正皇帝继位,出于对夺嫡时与传教士们的矛盾,雍正决定把这些蛮夷都赶到广州去。从此,北方的国人与西人之间的交往基本处于终止状态。
工业革命期间的英国人眼红中国的大市场,可碍于鞭长莫及,就采取远交近攻的策略,多次派使者来华通好,要求通商。可刚刚有了100 多年康乾盛世的清帝国以西人无法理解的骄傲断然拒绝了英国人的要求,同时也丧失了公平进入现代世界的机会。
当英国人在海上取得霸主地位后,一场因为鸦片贸易引发的战争在让国人失去了安全感的同时,也彻底打垮了国人的尊严。从此,清帝国灰头土脸,国势一日不如一日,近代中国在面临严重外患的同时,内忧也跟着日益严峻。
总之,当危险从北方广阔的内陆转移到茫茫海上时,清廷已经失去了抵抗威胁的基本能力和勇气。外患让失去安全感的国人一方面自然开始兴起民族主义,另一方面也让国人对清廷失去了信心,外患越严重,换掉清廷的想法在国人心中也越发强烈。
1866 年,是日益衰落的清廷回光返照的一年,这一年清廷开始了为期8 年的“同治中兴”。这一年,太平天国大势已去,清廷喘了口气;慈禧太后31 岁,刚刚开始品尝到权力的滋味;光绪帝还未出生;袁世凯刚刚4 岁,正趴在袁家寨的城墙上看捻军惊心动魄的冲杀;黎元洪2 岁;未来的民国国父孙中山出生在距离广州不远的一个小山村里。
上述四人出生的时候,中国很平静,地球也很平静,没有任何异象,比如刮风下雨闪电,没听说这四个人中谁的屁股上有七个星星,也没听说谁身上冒香气,无论哪家的祖坟也没有冒青烟。他们出生的时候都只是普普通通的男孩,没任何特异之处,但他们四个先后成为这块土地最高权力的拥有者。无论这种权力是不是真的被他们拥有,起码从头衔上是。
1866 年,后来与中国发生了密切关系的邻居们也没闲着。俄国已把农奴从土地解放出来做工人(1861 年),他们试图追上第二次工业革命的脚步。日本人则在痛定思痛后野心勃勃地准备开始明治维新(1868 年)。也许日本人在这时还不知道工业革命是什么,但是他们知道自己已经远远落后于这个世界。与日本相同的是,中国的一批官僚们也看到了帝国与世界的差距。所以他们希望通过学习西方,搞各种工业来赶上西方。他们的这种努力在历史上被称为“洋务运动”。可惜他们无法代表全体帝国的官僚和利益集团。因此,帝国最终被比自己小得多的日本扔得很远。
在孙中山成长的岁月里,这场以通讯、内燃机和电力为三大代表的工业革命在世界范围搞得红红火火,到甲午年,基本弄完。电报、电话让全球的信息资源得以迅速共享,铁路网络在连接了整个欧洲大陆的乡村与城市同时,也连接了东方与西方,从巴黎到海参崴,从前至少要两个多月,现在10 天左右就能到达,人类超越时空的能力空前增强。一些企业在胆大精明的老板经营下,不停地兼并联合,最终得以在各自的行业内垄断全国的市场和资源。欧美各工业国家人口急剧增加。1800 年,亚洲人口占全球的七成,到1900 年,只能占到五成左右。
当夜幕降临,地球北部的铁路沿线的城市以及沿海的各口岸,城市如星星一样亮起来,大街小巷,灯火辉煌,亮如白昼,莫斯科、维也纳、柏林、罗马、巴黎、伦敦、纽约、旧金山、东京、孟买……电,这一工业文明的成就,用光亮的形式魔法般地展示出来,“不夜城”是那个时代的新事物。
中国,沿海沿江的城市逐次亮起了灯火,如香港、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青岛、天津、镇江、汉口等地。我们可以肯定光绪、袁世凯和黎元洪的童年肯定是没有看到过这种被称为“电灯”的东西。唯一有可能见过的只有孙中山。生活在广东香山的童年孙中山或许见过澳门的灯火。如再把目光推延到更北更西——广阔的中国内陆依旧沉迷在茫茫黑夜之中。那里,人们依旧生活在中古儒家社会里,没见过电灯,不知道火车是什么样子。他们的日月重复着2000 多年前的图景。于他们而言,时间是静止的,如一口古老沉默的井。
这是个急剧变化的时代,垄断资本的时代,电力时代。那几头新近强壮起来的列强猛虎,突然插上了翅膀。他们露出了獠牙,张开了血红的嘴,明显的表现是饥饿。因为饥饿,他们沿着地球表面疯狂地找猎物,往地球深处掏矿物资源,连南北两极冰雪覆盖的不毛之地也不放过。他们为了利益争抢得头破血流。中国,这个远东庞大而虚弱,但依然还剩余不少油水的帝国,自然沦落成他们眼里的肥肉了。

前言/序言

推荐序 从“老屋拆迁”到“共和月饼”
认识刘大木先生是在天津的一个民间读书会上。那天,研究儒学的老朋友金纲兄告诉我,刘大木是年轻一辈中少见的读书种子,做学问有拼命三郎的架势。之后经过几次接触,觉得这个年轻人温文尔雅,言谈间有着浓厚的书卷气,读书甚博,主要做中国近代史研究,我更为结识这样好学的年轻人而高兴。后来得知,其实他的史学研究并无师承,基本靠自学,于是更加钦佩他的努力了。
今年五月底,他说有一本书稿要出版,嘱序于我。六月初的时候,我就收到了厚厚的一本打印稿。读过之后才知,这本书稿作者是下过大功夫的,业余水平绝对弄不出来。作品所表现的中国蹒跚走出帝制、沉重迈向共和的主题十分鲜明,庞杂的史料经作者的梳理,展示得简洁有序而又不乏历史特有的深度,不由得让人产生沉甸甸的感觉。
历史本是由人和事构成的,处理好这两者的关系,是历史写作的基本功。本书在写作方法上显示了功力,用的是以人带事的结构,试图糅合传统纪传体与纪事本末体的优点,抓住清末“老屋拆迁”和民国初年“共和月饼”一头一尾两大变局,让读者如身临其境般地体会“三千年未有之巨变”的震撼,可以更为精确地思考和把握中国的历史脉搏,以及未来的走向。
我的专业是财税学与财税史,并未专业做过晚清史研究。不过,我曾对法国大革命时期的财税改革下过功夫。这次阅读刘大木的书刚好可以拿来与晚清的财税改革作一个对比。虽然国内外对这两场革命进行对比研究的专著并不算少,但从财税角度进行对比的却不多见。武昌起义的背后是保路运动,保路运动的背后是清廷的财政危机。自甲午战后,为支付给日本的巨额赔款,清廷就不断地向西方列强借款。庚子年后,几乎要靠借款度日,自此几乎丧失了独立的财政主权。辛亥时期的南北竞争,很大程度上也是对外借款的竞争。
财政是一个国家的命脉所在,一旦财政失去独立,国家主权便会受到根本性的威胁。法国的情况也类似。为解决财政危机,路易十六召开三级会议。长期对国王不满的第三等级利用三级会议发难。双方谈判不成,最终触发了暴力革命。
清末民初这一段历史一直是近代史研究的热点。坊间的研究专书与论文繁多,通俗性的读物也不少,相关的资料更是浩如烟海。只是正经史学家的研究文章大多很枯燥,大众感兴趣的细节,他们又语焉不详,而通俗读物一般都是业余写手弄的,大部分史料不太靠谱。而且这一段历史因为处在变局的漩涡当中,头绪很多,非常复杂,真要全方位地编织史料,还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可以说,刘大木是花了整整五年时间啃了一块硬骨头。
这本书里呈现的有:可靠史料基础上的鲜活的细节,平正通达而不失新颖的史观,通俗幽默而不失优雅的文笔。诸君在阅读的时候一定能感觉得到。近年来,历史类纪实性读物盛行,这实在是文化传播的好时机。文化普及需要有好书,而好书必须有好作者,好作者须具备三样东西:一是渊博扎实的学识,二是通俗优雅的好文笔,三是服务于大众读者的精神。英国的威尔斯、美国的房龙、日本的陈舜臣和盐野七生,都是其中的佼佼者。学术著作多为高头讲章,繁琐的考证加上艰涩的文笔,让普通读者望而却步。如今将高深的学问转化成通俗读物,让大众读者能轻松阅读,不失为一项功德。一个国家公民文化素质的提高实在有赖于那些优质的历史读物。本书可以归于这一类。
历史是过去与现在永无止境的开放性对话。在对话过程中,历史一次次被召唤,被激活,面对历史其实就是面对现实。时间虽已过去一百多年,但那个时代提出的问题至今仍有价值,仍引人深思。读史,或许是我们了解自己和未来的一个办法。
本书的不少细节是我此前在同类其他书中不曾读到的,颇值得一读。比如书中提到甲午年的广州鼠疫,其中提供的数据为:1894 年的鼠疫,广州死亡人数达11 万,而同期的香港死亡人数仅2550 人。愚昧的制度和观念杀害的人远远超过鼠疫。这一结论无疑是发人深省的。
当年李鸿章在一次答美国记者提问时,双方曾有过如下对话。
记者问道:阁下您赞成将美国或欧洲的报纸介绍到贵国吗?
李鸿章回答:清国办有报纸,但遗憾的是清国的编辑们不爱将真相告诉读者。他们不像你们的报纸讲真话,只讲真话。清国的编辑们在讲真话时十分吝啬,他们只讲部分的真实,而且他们也没有你们报纸这么大的发行量。一份伟大的报纸必是文明精神的一种体现,而我们的报纸还承担不起这份重任。
更多的精彩细节,在此不需透露太多,想知道的,诸君还是直接阅读原著为好。
是为序。
李炜光
2017 年7 月16 日于天津财经大学


铁棺之上:一个世纪的挽歌与未竟的黎明 引言 本书并非聚焦于历史的宏大叙事,而是深入探寻一个特定时代——十九世纪末至二十世纪初的中国——在剧烈社会变革、外部冲击与内部挣扎中所经历的复杂心路历程。我们不再关注那些光彩夺目的政治宣言或宏伟的军事行动,而是将目光投向那些被历史洪流裹挟的普通人、知识分子、地方士绅以及新兴阶层,试图还原一个既充满希望又注定悲剧的“末世”图景。 第一部分:旧世界的裂隙与声音的消散 本书的开篇,并非从宏大的“自强”口号开始,而是描摹一个在精致的传统礼仪下日益僵化的社会结构。我们细致考察了儒家思想体系在面对西方科学与哲学冲击时的反应,从最初的排斥、不屑,到后来的盲目模仿与精神分裂。 士绅阶层的困境与转型: 重点分析了传统士绅阶层在科举制度废除后的身份危机。他们如何试图在新的商业、法律或教育领域寻找新的立足点?他们的财富与社会影响力如何被新兴的买办阶层和官僚资本所侵蚀?我们通过地方志、家族档案和私人信札,重构了这一精英阶层在“失语”状态下的挣扎与妥协。他们的困境不仅是经济上的,更是文化与精神上的,他们是旧帝国最后的忠诚守护者,也是新时代的第一批迷途羔羊。 城乡二元结构的加剧: 详细考察了通商口岸的建立如何如同伤口般撕裂了传统农业社会。口岸城市成为现代化的孤岛,而广袤的内地农村则在赋税、自然灾害和地方军阀的压榨下,日益陷入贫困与混乱。本书特别关注了农村内部的宗族权力结构如何应对国家权威的衰落,以及农民起义与地方保甲制度的复杂互动。那些在田间地头发出的呻吟,远比京城的奏折更真实地反映了帝国的肌体正在腐烂。 被遮蔽的女性命运: 传统缠足习俗的艰难退场、新式女学的兴起、以及女权思想的早期萌芽,构成了一幅复杂的女性命运画卷。我们深入研究了那些走出家庭、投身教育、乃至参与政治活动(无论公开或秘密)的女性群体的经历。她们的解放之路充满了矛盾:既要反抗父权制的压迫,又要应对民族危机的紧迫,其挣扎是双重的。 第二部分:思想的地震与精神的流亡 这一部分侧重于知识分子群体在“救亡图存”的口号下所经历的剧烈思想迭代与情感撕裂。这不是一个简单的“西学东渐”的故事,而是一部关于精神自我流亡的史诗。 革命与改良的内在张力: 详细对比了以孙中山为代表的激进革命派和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维新派的理论基础、社会动员策略以及最终的失败与成功。书中探讨了改良主义者在面对结构性顽疾时所展现的软弱性,以及革命党人在追求“彻底”变革时所付出的代价。这种张力贯穿了整个时代,反映了中国在现代化路径选择上的核心困境:是修补破船,还是建造新舰? “中体西用”的形而上学难题: 我们剖析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这一指导思想在实践中的困境。当“西学”的威力不仅仅体现在船坚炮利上,而是渗透到政治哲学、社会组织乃至个体价值层面时,“体”还能剩下多少?本书通过对严复、辜鸿铭等思想巨匠文本的细致解读,揭示了这种“文化自恋”与“现实危机”之间的巨大鸿沟。 新文学的诞生与旧道德的幽灵: 新文化运动的先声是如何在压抑的环境中艰难地孕育出来的?白话文的普及不仅是语言的革命,更是对既有权威表达方式的颠覆。我们考察了早期白话小说、新诗歌以及杂志(如《新青年》)如何成为思想交锋的战场,以及新思潮与保守势力之间隐秘而残酷的“文化战争”。 第三部分:秩序的瓦解与权力的重构 本书的最后部分将焦点转向政治权力中心的衰败与地方力量的崛起,探讨在中央权威真空下,中国社会如何走向碎片化。 晚清官僚体系的系统性失灵: 我们通过对慈禧太后晚年决策的考察,以及对袁世凯、张之洞等实权人物权力博弈的分析,展现了官僚体系从“保守”走向“僵化”乃至“溃败”的过程。重点分析了立宪运动的失败,它并非仅仅是权力集团的阻挠,更是中央政府在设计新的权力分享机制时,展现出的不可逆转的结构性缺陷。 新式军队与地方豪强的联盟: 清末新军的建立本意是维护中央权威,但最终却成为地方军事强人崛起的基础。我们详细描述了新军内部的地域联系、文化认同以及对中央调度的疏离感。这些拥有现代装备的武装力量,如何迅速地与地方士绅、买办资本形成利益共同体,为后来的军阀割据埋下了伏笔。 国际关系中的被动与屈辱的记忆: 这一章并非简单罗列条约的屈辱,而是考察了中国知识精英和普通民众如何内化这种“被观看”和“被定义”的屈辱感。从义和团运动中狂热的排外情绪,到知识分子对国际法和民族国家概念的汲汲追求,都指向了中国在世界秩序中自我定位的迷失。 结语:黎明前的漫长寒夜 本书在辛亥革命爆发的喧嚣中结束,但并非宣告一个时代的终结,而是预示着一个更为动荡、更为迷惘的时代的开始。我们试图证明,十九世纪末的中国,并非是等待被拯救的沉睡巨龙,而是一个在内部剧痛中努力转型、却最终因内外压力错位而导致全面崩塌的复杂有机体。它留下的遗产,是未竟的理想、破碎的传统以及对未来道路无休止的叩问。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在结构安排上的精妙布局,是支撑起其宏大叙事的关键。作者似乎非常擅长使用“对比”和“并置”的手法来强化主题。他可能将一个宏大的政治决策,紧接着描写其在偏远乡村引起的连锁反应,这种空间和时间上的跳跃处理得非常自然,让读者能在瞬息之间把握全局与细节的联系。此外,书中引用的各种佐证材料和文献,都经过了精心的筛选,绝非随意堆砌,它们巧妙地穿插在叙述之中,如同精美的装饰,既提供了可靠的依据,又保持了叙事节奏的连贯性。阅读体验是层层递进的,每一部分都像是解开了一个谜团,并同时揭示了下一个更复杂的问题,使得全书结构紧凑,引人入胜,体现了作者扎实的学术功底和高超的组织能力。

评分

我发现作者在处理社会结构和权力运作上展现出了惊人的洞察力。他没有简单地将人物脸谱化,无论是朝堂上的权臣,还是乡野间的豪强,每个人物的动机和行为逻辑都经过了细致的剖析。书中对于官僚体系内部的倾轧、士绅阶层的盘算以及地方精英与中央政府之间的微妙博弈,都有着深刻且不失客观的描绘。这种对“人”在历史洪流中作用的探讨,远比单纯记录帝王将相的功过要来得有价值。尤其值得称赞的是,作者似乎能够站在多个立场上去审视同一事件,使得历史的解读变得多维和立体,避免了单一视角的偏颇。读完后,我对那个时代复杂的人际网络和隐形的规则,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体会到历史进程中那些非制度化的力量是如何发挥关键作用的。

评分

从主题的深度和广度来看,这本书无疑是令人印象深刻的。它不仅仅停留在对既有历史结论的重复阐述上,更在于作者试图挖掘隐藏在表象之下的深层文化心理和经济动因。例如,书中对于特定时期民间思想的演变,以及社会对新事物接受度的描写,都提供了非常细致的观察。这种对“为什么会这样”的追问,体现了作者对历史必然性和偶然性的深刻反思。不同章节之间的逻辑衔接自然流畅,共同构建了一个庞大而严密的分析框架。每次读完一个小节,都会引发我产生更多的联想和思考,促使我跳出书本,去对比和印证其他相关的史料。这本书成功地拓宽了我的历史视野,让我看到了一个远比教科书上更为鲜活、更具内在矛盾的那个时代。

评分

这本书的叙事手法着实令人耳目一新。作者仿佛是一位身临其境的旁观者,以一种近乎散文诗般的笔触,描绘了那个时代广袤而复杂的人文景观。它并非枯燥的历史堆砌,而更像是一幅流动的、充满生命力的风俗画卷。我尤其欣赏作者对细节的捕捉能力,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日常片段,比如市井间的俚语、某个季节里特有的气味,甚至是不同阶层人物的穿着习惯,都被刻画得入木三分。阅读过程中,我常常感觉自己仿佛真的走进了那个喧嚣又沉寂的旧日都城,耳边充斥着叫卖声和马蹄声,鼻尖萦绕着茶香与烟草味。这种强烈的代入感,使得原本遥远的历史事件变得触手可及,让人在沉浸于具体场景的同时,也能感受到时代脉搏的跳动与张力。这种将宏大叙事与微观体验完美融合的技巧,是这本书最成功的地方之一。

评分

这本书的文笔风格是极其考究且韵味悠长的。它读起来不像是一本严肃的学术著作,反而更像是珍藏在古籍深处的游记杂谈,语言典雅而不晦涩,充满了旧日文人的雅致。作者对于词汇的选用极为精准,经常使用一些带有时代印记的词汇,这些词汇本身就带着历史的余温,让人在阅读时不由自主地产生一种怀旧的、探寻的冲动。这种语言上的美感,极大地提升了阅读的愉悦度。虽然内容可能涉及复杂的社会变迁,但作者通过流畅的叙述和巧妙的过渡,让读者始终能跟上思路,不会感到阅读疲劳。它需要慢下来品味,去感受每一个句子背后蕴含的深意和节奏感,这对于追求阅读深度的读者来说,无疑是一场文字的盛宴。

评分

搞活动入手,买书会上瘾的。

评分

京东618买的,99元十件很划算,书的质量也非常不错,物流很快&hellip;&hellip;

评分

通俗介绍了唐朝的历史故事。

评分

《历史不忍细看(精编版)》搜集大量被人遗忘、误读的历史资料,以通俗轻松的语言去讲解,以风趣幽默的说明来纠正。《历史不忍细看(精编版)》囊括了政治、军事、文化、人才等不同方面的隐秘奇闻。权利斗争很残酷而某些方面也很荒谬;才子佳人很浪漫但结局并没有传说的那样圆满;文人骚客,写得出好文章,也干得出争议事;市井轶闻,很奇葩,却也很真实。

评分

内容很好,趣味性浓,知识点也全。美中不足就是字体太小了,京东好久活动力度没这么大了,毫不犹豫下单,字体太小慢慢看吧。希望孩子以后会喜欢。感谢快递师傅及时送货,京东快递服务最好,小哥辛苦啦!

评分

在《赠魏徵诗》现场,唐太宗李世民正用内行的舌头,品尝诤臣魏徵酿造的葡萄美酒;在《赠张云容舞》现场,唐玄宗李隆基、杨贵妃正以行家的眼光,欣赏宫女张云容献上的&ldquo;霓裳羽衣舞&rdquo;。

评分

很厚实,个人觉得字小了一些,书页薄了一些。 这个唐朝太有意思了》主要讲述607年到907年这三百年间关于唐朝的一些故事,以官方正史为基础,野史论文为补充,以年代和主要任务为主线,采用小说、单口相声的叙述形式,对唐朝二十一帝及文臣武将、布衣士女的人生进行全景式展示,并涉及对大唐政治经济制度的阐释和评价,是作者历时五年时间打造的一部心血之作,也算是一部白话正说唐朝大历史的作品。

评分

印刷质量还不错,送货也快。

评分

小屋虽小,总有放书的地方;钱包虽瘪,总有买书的额度!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