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城与罗马城:东西方两大文明都城模式的比较研究(全2册)

长安城与罗马城:东西方两大文明都城模式的比较研究(全2册)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周繁文 著
图书标签:
  • 历史学
  • 城市研究
  • 比较文明
  • 长安
  • 罗马
  • 都城
  • 古代文明
  • 文化交流
  • 建筑史
  • 社会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ISBN:9787520113588
版次:1
商品编码:12257965
包装:平装
丛书名: 羊城学术文库·文化传承与创新专题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11-01
页数:672
字数:659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本书以汉长安城和罗马城的比较研究为切入点,进而管窥秦汉文明和罗马文明的特质与异同。作者从政治军事空间、生活空间、经济空间、神圣空间和陵墓空间五个基本功能入手,通过提炼和把握相关考古遗存之精华,结合文献记载和前人研究成果,比较了两座都城在建城理念、建城过程、城市布局、宫殿建筑、公共空间、城市经济、居民住地、帝王陵墓、宗教场所等方面的异同。

作者简介

周繁文,2004年于中山大学人类学系获史学学士学位,2012年于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获历史学博士学位,其问于2008~2010年受到国家留学基金委“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的资助,在意大利罗马第三大学进行联合培养。2012年至今任教于中山大学人类学系考古专业。2016年3月出版的《长安与罗马:公元前后三世纪欧亚大陆东西帝国的双城记》(商务印书馆,科普版)一书入罔2016年中国好书,被《北京青年报》评为“2016年读者*喜爱的书”。

目录

上 册
第一章 绪论
第二章 历史背景
  第一节 秦汉帝国
  第二节 罗马帝国
第三章 考古发现与研究史
  第一节 长安城
  第二节 罗马城
  第三节 比较研究的难点与问题
第四章 建城过程的比较研究
  第一节 长安城
  第二节 罗马城
  第三节 比较研究
第五章 城市分区的比较研究
  第一节 长安城
  第二节 罗马城
  第三节 比较研究
第六章 政治军事空间的比较研究
  第一节 长安城
  第二节 罗马城
  第三节 比较研究
第七章 生活空间的比较研究
  第一节 长安城
  第二节 罗马城
  第三节 比较研究

下 册
第八章 经济系统的比较研究
  第一节 长安城
  第二节 罗马城
  第三节 比较研究
第九章 神圣空间的比较研究
  第一节 长安城
  第二节 罗马城
  第三节 比较研究
第十章 丧葬空间的比较研究
  第一节 长安城
  第二节 罗马城
  第三节 比较研究
第十一章 都城模式与城市模式
  第一节 长安城与罗马城:都城比较研究之总结
  第二节 秦汉与罗马:都城模式与城市模式
第十二章 秦汉与罗马:从都城模式到文明模式的思考
  第一节 都城模式与社会政治之关系
  第二节 从都城模式到文明模式的思考
中文参考文献
外文参考文献
中外文译名对照表
后 记

前言/序言



放在我面前的这部书稿是周繁文的博士学位论文经进一步修订而成的学术专著,将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我作为周繁文在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就读期间的硕士与博士研究生导师,理应写几句话,一是简单介绍一下她的学习经历,二是就其博士论文的选题、写作以及这部著作的学术意义谈点看法。
周繁文高中毕业于深圳市南头中学,是2000年深圳高考语文单科状元,喜爱历史与文学,高中时的诗歌和散文曾被结集出版,起名《绝尘》。这部诗文集我曾读过,虽不免中学生的稚嫩与趣好,但足以体现其古典知识的素养及文辞表达功力。也许由于对历史的偏好,她进而萌发了对考古的喜爱,遂以第一志愿报考了广州中山大学考古学专业。
称得上是学霸的周繁文于2004年秋被保送到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继续深造,初攻读硕士,后转硕博连读,专业方向为秦汉考古。其间于2008~2010年受到国家留学基金委“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的资助,前往意大利罗马第三大学接受联合培养。2012年6月北京大学毕业并获历史学博士学位,之后回到母校中山大学,任教于人类学系考古学专业。
作为考古学专业的学生,除了完成必修及选修课程外,田野考古实践是必不可少的。周繁文本科期间曾参与重庆市巫山县大昌古城遗址(2001)、忠县甘井沟遗址及崖脚墓地(2002~2003)、忠县石匣子墓地(2004)、广东省河源市龙川县荷树排遗址(2003)、揭阳市面头岭遗址(2004)的田野考古发掘及室内资料整理工作。研究生期间曾参与甘肃省天水市礼县大堡子山遗址(2006)、意大利那不勒斯库玛古城下城遗址(2009)的田野考古发掘。
2004年秋周繁文进入北京大学后,在我的建议下,将研究重点初步拟定为“两汉时期汉文化发展进程研究”,围绕这一题目,她用了一年多时间完成了部分资料的搜集与研读。然而,一个偶然的原因,有关周繁文的研究侧重及博士学位论文选题似有重新考虑的必要。2006年中国和意大利文化主管部门决定,为纪念两国建交50周年,将于2009年首先在北京世纪坛合作举办“秦汉—罗马文明展”。我作为特邀专家之一,杭侃教授作为展陈设计人参与了展览策划及展陈大纲的修订。在此过程中,我与杭侃老师认识到:秦汉和罗马是古代东西方具有代表性的两大文明,将这两大文明所取得的辉煌成果放在一起展览尽管意义重大,但展览是短时的,如果能以此为契机,推动对两大文明进行更深入的比较研究则更为重要。而这种比较研究,在史学、法学、文学、艺术等方面已展开较多,而在考古学领域还较少。周繁文作为中国考古学秦汉考古方向的博士生如果能参与这一具有重大学术意义及挑战性的研究选题,则无论是对学科还是对其本人都将大有裨益。然而,要大幅度改变既定研究侧重和博士论文选题,需要具备一定的条件:一是要具有胜任这项研究的能力,二是需要前往意大利研读罗马考古。关于第一点,周繁文作为学霸,其能力毋庸置疑。关于第二点,国家留学基金委正在推进“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如果能争取到去意大利两年(必要的时间保证)的研究资助,做这样的题目就有可能完成。恰好,中国文物保护研究院詹长法先生也是“秦汉—罗马文明展”的特邀专家,他曾在意大利长期工作并有着广泛的联系与交流,幸得他的推荐,周繁文通过罗马第三大学的Mario Micheli教授联系到了该校的古典学者Daniele Manacorda教授。有了Daniele Manacorda教授的欣然接受及热情帮助,申请国家留学基金委两年资助也就如愿了。
按照要求,博士论文开题需要在出国之前完成,考虑到秦汉与罗马两大文明内容多、领域广,选择合适的切入点很重要。经过认真考虑,我觉得秦汉帝国与罗马帝国的都城建制与形态最能代表文明的特质,而两地都城考古资料积累也极为丰富,于是选取汉长安城与罗马城这两大都城作为周繁文比较研究的重点。开题前后,刘绪、高崇文、林梅村、秦大树、杭侃、杨哲峰、韦正等多位老师给予充分肯定并提出了宝贵的建议。在进行初步的语言培训及完成汉长安城资料的搜集与整理后,周繁文踏上了去意大利学习与研究的行程。
两年时间意大利的生活与研读其难度可想而知,一是要过语言关,二是并非单纯学习而是担负着繁重的研究任务。到罗马第三大学后,周繁文可以说是夜以继日,在Manacorda教授的指导下,系统学习了罗马历史与考古,参加了考古发掘,完成了相关资料的搜集。也正是由于Manacorda教授的建议,周繁文调整了原本主要对都城考古遗存进行比较的研究思路,在具体比较中加入了包括城市管理、行政和军事架构、人口构成和城市生活、社会经济、宗教信仰、生死观等体现“人”的内容。
2010年秋回到北大后,她大约用了一年时间完成了论文的初稿写作,写作过程中及预答辩时得到王子今、王建新、滕铭予、魏坚、韩国河、高崇文、林梅村、魏正中、杭侃、杨哲峰、梁云等老师的指导和帮助,答辩时又承蒙刘庆柱、朱凤瀚、信立祥、白云翔、高崇文、杭侃等老师提出进一步的修改意见及建议。
2012年秋周繁文博士毕业回中山大学任教后,由于教学任务繁重,特别是要承担带学生田野考古实习的任务,加之生养孩子,论文的出版暂时被搁置。这期间,她在中山大学给本科生及研究生开设“古典考古学”课程,从而能够进一步研读罗马考古,并有充分时间修改加工论文。在此之前,该著作的科普本《长安与罗马:公元前后三世纪欧亚大陆东西帝国的双城记》作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所余太山先生主编的“丝瓷之路博览”丛书中的一种,于2016年由商务印书馆出版,反响良好,被《北京青年报》评为“2016年度读者最喜爱的书”,被中国图书评论学会评为“中国好书”(2016年4月榜),入选国家图书馆“第十二届文津图书奖”社科类推荐图书,入围央视2016年度“中国好书”。《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社的《博览群书》月刊、《中国图书评论》等诸多媒体都有书评刊登。
下面我想就这部著作的学术意义谈点看法。
人类历史上,大致在公元前后数世纪,欧亚大陆东西两端各自出现了一个疆域辽阔、统一强盛的大帝国,并孕育出灿烂而辉煌的文明,这就是秦汉文明与罗马文明。这两大文明因古丝绸之路的连接,曾有过一些接触,但在政治架构、文化传统、语言文字和宗教信仰等方面有着巨大的差异,他们各自独立发展,文明的形态与模式不同,但均为人类的进步和文明的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当代东西方学者在对这两大文明进行深入研究的同时,也对两者间的比较研究产生了浓厚兴趣,人们从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探究其异同,并对两大文明的发展路径、现实意义等问题进行深度思考。
就中国考古学界而言,比较研究尽管一直被重视,但多侧重于国内小地域文化之间的比较,或者仅涉及东亚文化圈,而宏观层次尤其是跨大文化圈、跨东西方文明的比较研究还较少。此前,北京大学邹衡教授和哈佛大学张光直教授联合指导的蒋祖棣的博士学位论文《玛雅与古代中国》,曾对中国商周文明和南美玛雅文明进行过系统的比较研究,取得重要学术成果。由此表明这种跨地域、跨文明的比较研究不仅可行而且意义重大。实质上,在当今世界不同文明日益广泛联系与交流的背景下,任何文明只有在比较的基础上才能获得彼此认知和相互理解,因而从考古学层面开展跨地域、跨大文明的比较研究,不仅必要而且具有迫切性,这也是考古学科未来发展的方向之一。就秦汉文明和罗马文明而言,可以从多个层面展开比较研究。然而,一个国家的都城往往是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所在,都城的建制、形态与布局最能体现文明的特质。以汉长安城和罗马城的比较研究为切入点,进而管窥秦汉文明和罗马文明的特质与异同,不仅具有历史意义,而且具有现实价值。
然而,比较考古学,特别是跨地域、跨文化圈、跨大文明的比较研究,应当说具有相当的难度,弄不好就会流于资料的罗列和泛泛而论,如果是这样,就失去了比较研究的价值和意义。就秦汉文明与罗马文明而言,它们之间的联系很少,各自有不同的发展道路,表现在都城方面则属于不同的形态。如何能够在纷繁复杂的海量资料中提炼出有比较价值的精华,并上升到对文明模式的思考,这才是比较研究,也就是这部著作所应追求的目标。
应当说这部著作达到了预期目标。在对汉长安城与罗马城的比较中,作者从政治军事空间、生活空间、经济空间、神圣空间和陵墓空间五个基本功能入手,通过提炼和把握相关考古遗存之精华,结合文献记载和前人研究成果,比较了两座都城在建城理念、建城过程、城市布局、宫殿建筑、公共空间、城市经济、居民住地、帝王陵墓、宗教场所等方面的异同。从这种全方位的比较中可以看出,汉长安城平面形状较为规整,帝王及贵族居住的宫城宫殿占了全城大部分面积,城市居民则主要居住在城垣之外的渭北五陵邑之中,宗教场所相对不是很发达、公共活动空间相当有限;与之相反,罗马城平面形状呈不规则形,城市经济繁荣,以斗兽场、浴场为代表的公共空间相当发达,神庙类宗教场所兴盛。不仅如此,这部著作还注意到,长安城和罗马城各自所具有的这些特质,对于帝国疆域内的地方城市形态具有一定的示范作用,对帝国之前和之后的城市模式也都有承前启后的意义,因此这种都城模式也体现在两大文明体系内其他城市形态之中。
总之,这种比较研究加深了我们对汉长安城和罗马城全方位的认识和理解。设想,如果没有这样的比较研究,当面对长安城与罗马城纷繁复杂的考古现象时,我们或许觉得这一切都是自然存在,没什么值得深究的。然而,当我们读过这部著作后,方能明白所有存在并不是偶然的,而是文明模式决定了都城的布局与形态。也就是说,这部著作的可贵之处还在于:并没有将研究停留在汉长安城与罗马城之间单纯的比较,而是进一步总结和提炼出不同都城形态产生的历史背景与文明基因。
秦汉帝国为中央集权制的大一统国家,建立的秩序是一元化的,郡(国)县权力归于中央,中央权力归于皇帝。罗马帝国的元首虽然实权很大,但在形式上仍然并存元老院等宪政机构,共和制的传统和影响一直存在,帝国境内尤其是意大利半岛以外的行省拥有相当的自治权,帝国的秩序呈现多元化倾向。这部著作将秦汉帝国的政治架构定义为“集权制”,而罗马帝国相对而言则是“分权制”,都城形态乃至模式的差异在很大程度上来自于政治架构的差异:集权制的都城模式有绝对而唯一的中心,核心是保障权力安全,城市的布局规划等级和秩序的意识很强,公共空间较为缺失。分权制的都城模式则拥有多元中心,重视不同政治理念的表达和需求,公共空间发达。
从文明的角度来说,汉长安城都城模式是内陆农耕文明稳定秩序特质的反映,是一座封闭型的、集权型的城市形态。而罗马的海洋商业文明特质使其呈现外向、开放的特性,加之宗教地位突出,罗马城宗教性与世俗性并重,是一座外向型、开放型的城市。
总之,这部著作在比较考古学研究领域是成功的,并具有启迪性。以都城为代表的城市形态乃至不同文明模式的形成有其历史的、特定的原因,是客观存在的,文明的多样性也正是人类社会前进的原动力。需要指出的是,秦汉文明与罗马文明所涵盖的内容很多,可资比较研究的领域也很广泛,希望周繁文能够将这一研究继续进行下去,期待取得更大的学术成果。

赵化成
《丝绸之路上的文明交响:从贸易网络到文化融合的千年史诗》 第一卷:商旅往事与物产流转 本书深入剖析了历史上连接东方与西方的庞大贸易网络——丝绸之路,不仅仅将其视为一条单一的商贸路线,而是一个动态演进的、涵盖多元文明互动与物质交换的复杂系统。全书以宏大的时间跨度,细致描绘了这条生命线如何塑造了欧亚大陆的经济格局与文化面貌。 第一部:古代陆桥的肇始与早期贸易 本部分追溯了丝绸之路的起源,重点考察了张骞凿空西域的历史背景及其对东西方联系的奠基性作用。我们审视了早期绿洲城市(如敦煌、楼兰)的崛起,它们如何依托水源与战略位置,成为商队歇脚、物资集散和信息交流的枢纽。研究聚焦于早期贸易的商品结构,强调了中原丝绸、茶叶、瓷器向西方的输出,以及罗马玻璃器皿、香料、珍稀宝石回流的初始阶段。对早期骆驼商队组织、长途运输的风险控制,以及沿途聚落的经济生态进行了详尽的田野式描述。特别引入了对古代河西走廊水利系统的考察,论证了这些工程如何保障了贸易的持续性。 第二部:黄金时代的繁荣与商业基础设施的构建 书中详细分析了唐代及随后一段时期,丝绸之路迎来的黄金时代。这一时期的商业活动不再局限于简单的物物交换,而是发展出了成熟的金融工具与商业组织形式。我们考察了粟特商人社群的兴衰,他们作为跨文化中介者的角色,如何在广袤地域内建立起信用网络和商业据点。商业基础设施的完善是本部分的重点:驿站体系的运作机制、边境关卡的税收制度、以及城市内部的商业区划和市场管理,都得到了细致的梳理。我们通过对出土文书(如吐鲁番文书)的解读,重构了古代商业合同的范本,揭示了当时商业法律的雏形。同时,书中对中介物,如中亚的货币体系与白银的跨区域流动进行了量化分析,探讨了贸易对不同地域铸币权力的影响。 第三部:海洋的召唤与贸易格局的转向 随着造船技术的进步和季风规律的掌握,海上丝绸之路的地位逐渐上升。本书对比了陆路贸易的脆弱性(易受政权更迭和气候变化影响)与海路贸易的承载量优势。我们追踪了香料之路的演变,从印度洋到南海,再到阿拉伯海,分析了港口城市(如广州、泉州、马六甲)的兴起及其对全球贸易格局的重塑。本书特别关注了航海技术(如罗盘、天文导航)的革新,以及这些技术进步如何降低了远洋贸易的风险,使得大宗商品(如粮食、木材)的运输成为可能。海路贸易对沿线伊斯兰文明商业哲学的影响,也是本部分深入探讨的议题。 --- 第二卷:观念的渡口与信仰的迁徙 本书的第二卷跳出了单纯的物质交换范畴,将目光投向丝绸之路作为精神与文化信息传播通道的历史功能。它展现了不同宗教、艺术风格、技术理念如何在彼此的交汇点上相互渗透、竞争乃至融合,最终塑造了欧亚大陆的共同文化遗产。 第一部:思想的种子:宗教东传与本土化适应 丝绸之路是历史上最伟大的宗教传播走廊。本书系统梳理了佛教自印度传入中国,并最终辐射至东亚的完整历程。我们不仅关注译经大师(如鸠摩罗什、玄奘)的贡献,更侧重于佛教教义在不同文化土壤中发生的“在地化”现象。例如,佛教艺术如何在犍陀罗地区融合希腊化雕塑风格,如何在敦煌壁画中吸收了中原的绘画技法。同时,本书也考察了景教(聂斯脱里派基督教)、摩尼教、伊斯兰教沿着商道向东方的传播路径。通过分析不同时期官方对异教的态度变化,揭示了宗教传播背后的政治动机与社会需求。对道教思想在西域传播留下的痕迹,亦进行了细致的考古学解读。 第二部:技术的跨界:实用知识的流动与变革 技术知识的传播是丝绸之路影响深远的另一层面。本部分重点讨论了关键性技术的双向转移。对中国养蚕缫丝技术的外泄及其在拜占庭和波斯地区的落地生根进行了详细的案例分析,论证了技术转移如何重塑了世界的纺织品生产力。与之相对,本书也详细记录了冶金技术(如大马士革钢的锻造技术)、玻璃制造工艺、以及水力工程技术(如水磨的改进)从西方传入东方后的融合与超越。通过对古代文献中关于医学、天文、数学著作翻译和交流的记录,本书阐释了知识的传递并非简单的复制,而是一个充满再创造的复杂过程。 第三部:审美与认同的重塑:艺术与生活方式的交融 本书最后一部分探讨了丝绸之路对欧亚大陆审美情趣和日常生活方式产生的潜移默化影响。艺术风格的“混合性”(Syncretism)是核心议题:从波斯地毯的纹饰进入唐代服饰设计,到中亚乐器的传入如何改变了宫廷音乐的配器,再到饮食习惯(如胡饼、葡萄的普及)的改变。我们分析了不同文明对于“美”的共同理解是如何通过商品和工匠的流动得以实现的。此外,本书还考察了身份认同的模糊化:那些长期生活在异域的商人、僧侣和工匠,他们如何构建起一种超越单一民族界限的“丝路身份”,以及这种身份如何影响了他们对世界秩序的认知。最终,全书总结了丝绸之路作为人类历史上最早的全球化雏形,如何为后世的文化交流提供了深刻的历史参照。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阅读过程,就像是与两位最博学的导游,分别领略了唐帝国和罗马帝国的核心所在。坦白说,之前我对罗马的了解多集中于军事和法律,对长安的了解则多是诗词歌赋中的意象,这本书成功地搭建了一座坚实的知识桥梁。我特别关注了关于城市商业和经济活力的那一章节。长安的“市”是受严格控制的商业区域,而罗马的商业活动则更为分散和自由,这种制度上的差异,无疑深刻影响了市民阶层的形成速度和财富积累模式。作者非常巧妙地将“物质遗存”与“非物质文化”相结合,用考古发现佐证文献记载,又用文化变迁来解释物质格局的演变。这种跨学科的视野,使得论述既有坚实的地面支撑,又有飞扬的文化想象空间。对于希望全面理解古代世界中心如何运作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提供了无与伦比的参阅价值,它让我彻底颠覆了对古代城市中心化的刻板印象。

评分

我必须说,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成熟老练,虽然主题宏大,但叙述却充满了洞察力,读起来有一种高山仰止的敬畏感。它最精彩的地方在于,它不仅描述了长安和罗马的“是什么”,更深入探讨了“为什么会变成这样”。比如,关于城市宗教活动的场所设置,长安的佛教寺院与罗马的万神殿,两者在城市空间中的地位和作用,折射出的是两种文明对“神圣”与“世俗”边界的不同界定。这种对核心价值观如何物化为城市形态的挖掘,是这本书最能打动我的地方。它促使我思考,我们今天所依赖的城市结构,是否也在无声地固化着我们自身的价值体系?这本书的比较研究并非简单的优劣评判,而是一种深层次的文明对话,它让人在赞叹古人成就的同时,也对人类文明的复杂性有了更谦逊的认识。这是一本值得反复咀嚼,每次都能从中读出新意的力作。

评分

这本书简直是打开了我对古代城市规划和文明交融的全新视角!读完之后,我简直停不下来地思考,同样是作为帝国的心脏,长安和罗马在布局、功能和象征意义上究竟有哪些异曲同工之妙,又有哪些根植于不同文化土壤的显著差异。作者的笔触细腻入微,不仅仅是对两座伟大都城的简单罗列,更像是一场穿越时空的对话。比如,它对长安坊市制度的精妙剖析,那种森严的秩序感和生活气息的巧妙平衡,让我对唐代社会结构有了更直观的认识;而转到罗马,那种混合了宏大公共工程与市井喧嚣的城市肌理,又展现出另一种令人神往的生命力。我尤其喜欢其中对于“城市空间如何塑造权力”这一主题的探讨,无论是长安中轴线的绝对威严,还是罗马广场上权力与民众的拉扯,都让人深思。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个绝佳的比较框架,让我们得以跳出单一文明的视角,用更宏大的尺度去理解人类文明的共性与多样性。全书的史料梳理扎实而又不失趣味性,读起来酣畅淋漓,绝对是历史爱好者不容错过的佳作。

评分

作为一名建筑学专业出身的读者,这本书的结构安排和论证逻辑对我产生了极大的启发。它不仅仅是历史的叙述,更是一部关于空间哲学的探讨。最让我赞赏的是,作者没有将比较局限于平面布局,而是深入到了垂直空间和地下空间的利用上。例如,对两座城市防御体系——长安的城墙体系与罗马的城防带——的比较分析,揭示了防御理念如何影响了城市扩张的边界和内部的社会等级。而且,书中对于“仪式空间”的解读堪称一绝。长安的太极宫与前朝后市的布局如何服务于儒家礼制,以及罗马的元老院和竞技场如何成为权力展示和民众宣泄的舞台,这些分析让我对建筑符号学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读完后,我感觉自己在看待现代城市规划时,也多了一层审视历史的滤镜,明白了那些看似随意的城市肌理背后,都隐藏着深刻的文化逻辑和政治意图。这本书的深度远远超出了我的预期。

评分

我原本以为这会是一本枯燥的学术著作,没想到阅读体验竟如此引人入胜!作者显然对城市史有着极其深厚的感情和研究功底,他没有被浩如烟海的史料所淹没,反而能够清晰地勾勒出长安与罗马在城市精神层面的内核。读到关于水利系统和公共卫生设施的部分时,我简直惊叹于古人的智慧。长安引渭水入城的工程壮举,与罗马引高架渠水入城的宏伟相比拟,展现出的是两种截然不同的工程哲学,前者更重于规划的严谨与和谐,后者则更侧重于技术的张扬与实用。更让我震撼的是,书中对这两座城市在“时间感”上的差异描述。长安的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严格按照坊市时间运行的节奏,与罗马城那种似乎永不休眠、商业活动渗透到各个角落的活力,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种对生活节奏的对比分析,极大地丰富了我对“古城生活”的想象,这本书真正做到了以小见大,从砖石瓦砾中解读文明的脉搏。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