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本书为“史说新语”书系中的一种,围绕明朝三位著名帝王的人生展开了生动而丰富的讲述。
白手起家缔造一个帝国的朱元璋,性格中的果决与坚毅非常人可比,这也为明朝的政治风气定了基调;而朱元璋四子朱棣,虽生在帝王之家,本不具有成就一代功名的条件,他又是如何凭借超凡的才智与手腕以自己的方式继承帝位?十五岁就继承大统的朱厚照,才智过人却放纵不羁,他张扬的个性又对运转整个庞大的帝国发挥着怎样的决定性作用?
本书以生动的语言风格与清晰的思路,围绕这些问题展开了分析。对于爱好明代历史的读者来说,是一本简明有趣、轻松幽默的历史读物。
内容简介
《大明帝王的三张面孔》主要讲述了明代的三位帝王朱元璋、朱棣和朱厚照的一生,围绕他们的人生经历、治国理念与性格特点进行了多角度的分析。三张不同的面孔背后是三个性格与处事方式迥异的人,而他们对明王朝所产生的历史影响也随之不同。
从开朝皇帝明太祖朱元璋的铁腕肃清,到夺了侄子帝位的明成祖朱棣,再到明朝盛时的明武宗朱厚照,三位个性、眼界、手腕迥异的帝王,以各自不同的方式定义了属于自己的王朝。大明朝的这三位皇帝,在历史的迷雾与烟云中,面目早已朦胧模糊。作者以犀利、生动的笔锋,扭转时空,还原历史。三张面孔,三种人生,带领读者走进大明三位帝王的传奇经历!
作者简介
王坤,山东省蒙阴县人,1982年9月生。毕业于上海大学,古代文学专业硕士,文史爱好者。曾出版合著《理解国学》《破解范蠡的智慧》《我要笑傲人生:苏东坡》《英雄是这样炼成的:岳飞》等。
精彩书评
“碧草自生宫寝路,青山仍绕帝王州”,大明朝的历代皇帝,在历史的迷雾与烟云中,面目早已变得朦胧模糊。而青年才俊王坤,用犀利、生动的笔锋,扭转时空,还原历史,绘出大明朝皇帝的三张面孔,英武、霸道,坚忍、狡诈,荒唐、颟顸,这种种的“表情包”,让朱元璋、朱棣、朱厚照这三位皇帝的性格呼之欲出。在历史时空的隧道中,作者用幽默、时尚的语言来讲述,带给我们全新的阅读感受和长久的凝重思考。
——《中华好诗词》第三季总冠军、知名文史作家江湖夜雨
王坤善于把久远甚至乏味的历史用诙谐幽默的语言、独到的个人见解,生动活泼地再现。大明王朝叱咤风云的过往,你死我活的残酷争斗,在他的信手拈来中变得云淡风轻而又不失厚重与真实,读来恬淡舒适却又耐人寻味!
——山东省蒙阴一中石伟老师
《大明帝王的三张面孔》刷新了我们对历史的认知。它不似历史课本一般“照本宣科”地记录一个个枯燥的知识点,而是运用活泼、充满机趣的语言,紧跟时代步伐的词藻,使一段段精彩的历史重现在眼前,让“历史”二字变得不再暮气沉沉、老气横秋,而是充满了生机。在清风流水般的品读中,汲取知识,填补教科书的空白,无论何时何地,都是一种难得的乐事与享受。
——智商爆表的小七吴宇晨
相信每一位读者都会强烈感受到本书一个显著的特色:精练的语言,俏皮的文风。王坤的文字是活生生的。读他的文字,有一种听说书的快感。
——普元软件产品部副总经理刘相
目录
帝国的缔造:朱元璋
进击的燕王:朱棣
游龙:朱厚照
精彩书摘
《大明帝王的三张面孔》:
先从大明的开国皇帝朱元璋说起吧。
朱元璋是一个有争议的人物。记得有人说过,没有争议的人物是平庸的人物;没有争议的世界是清冷的世界。
可有一点大概毋庸置疑:朱元璋是一个典型的“劳模”。
当然,这主要是说他当了洪武大帝之后。但也不可否认,他骨子里从来就有一种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狠劲儿,在白手起家的过程中,他也是一个“劳模”。
不劳动不行啊!起码在他小时候,不劳动后果就很严重,这个后果就是:饿死,死了还没地儿埋。
这并不是开朱元璋的玩笑,谁敢啊。
朱元璋出身贫寒,是穷困(等级:赤贫)农民朱五四和陈大妈家的一个娃子,具体说是第四个儿子,老幺,家族兄弟中排行老八。他的祖父叫朱初一。
某权威典籍说朱元璋的先人是颛顼后代,颛顼是三皇五帝之一,据说是黄帝的孙子,二十岁登帝位,在位七十八年。
这个某权威典籍你大概猜到了,对,就是《太祖实录》。
《实录》这个说法不知道有没有人作过考证,相隔三千七百多年的事儿,谁说得准!何况,不是很严格地说起来,中华儿女的先人都是黄帝、炎帝的后代呢!显赫的祖宗就你朱元璋能认?
祖宗显赫,有时候不一定能起到多大的作用。:毕竟,那是很久远的一件事了;何况,“拼祖宗”,不管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中,都着实鲜见。
这娃子的诞生并没有给老实巴交的农民朱五四带来多少快乐,相反,家里又多了个张嘴吃饭的娃子,朱五四只能感到生活的压力又大了很多。
贫苦农家百事哀,自古皆然。
既然来到了这个人世,那就先给这娃子取个名字吧。从老爹和老爹他爹的名字也可以看出来,这家子文化氛围并不浓厚。得,就叫朱八八吧,文雅点叫朱重八。
这是朱元璋最初的大名。
名字是次要的,生存下来,这才是头等大事。这对朱五四一家而言并不容易。
朱五四一家生活在濠州钟离东乡,不要觉得这个地方陌生,翻译成今天的地名就是:安徽凤阳。这下熟悉了吧?
当时,这个地方有个很突出的特点——穷。
十年倒有九年荒,不是旱灾,就是瘟疫。忘了说,朱重八出生的时间:元文宗天历元年(1328)九月十八日。
稍微熟悉历史的人都知道,那是一个并不太平的年月,元政府高层(太子党)在你死我活地忙着争皇帝宝座(有关这段历史,后人用一个专有名词对它进行了精练的概括——“天历之变”,疑团堪比“斧声烛影”),天灾,人祸,他们哪还顾得上老百姓的死活。
朱重八的童年没什么快乐可言,在饥饿的威胁下,谁也快乐不起来,他最大的快乐就是能吃上一顿饱饭。
这个愿望对朱重八而言也是很奢侈的,他的父母和祖父母都是拖欠税款的主儿,天天忙着躲债,日子过得很惨淡。他们还不停地搬家,从东乡搬到西乡,又搬到太平乡孤庄村,那叫一个颠沛流离。
太平乡也不太平,老实农民朱五四只得靠租种土地为生。
朱重八的命很大。在饥饿与赤贫状态下,他活了下来,而朱五四的其他几个孩子,除了老大之外,都因无力养活而送人或嫁了出去。
还好,陈大妈对这个孩子很疼爱,格外高看一眼,在他身上寄予了很大的希望,她曾经对朱五四说:“人们都说我们家会生一个大有出息的孩子,现在看来其他几个孩子都不像成器的样儿,会不会应在重八身上?”
朱重八渐渐长大,陈大妈就让他去念了一两年私塾,至少不再是纯文盲。而朱重八也常和小伙伴们去村子附近的皇觉寺玩耍,寺庙的长老觉得这个娃子聪明伶俐,就教他认字。朱重八很幸运。
家境的贫苦,使朱重八不得不到村中的刘财主家谋份工作——放牛。后来,据说由于放牛娃朱重八工作不称职,缺乏敬业精神,被刘财主解雇了。
朱重八有个外公,参加过抗元战争,在崖山之战中死里逃生,捡了条命,回老家干起了算命、看风水的行当,经常和朱重八讲些冒险与战争的故事,这应当对朱重八起了不小的影响。
元顺帝至正元年(1341),山东、湖广、燕南等地老百姓纷纷干起了没本钱的营生——强盗,总计有三百多处。
世道很乱。朱重八就在这种环境中慢慢长大,由一位乱世愤青,逐渐变得“姿貌雄杰,志意廓然,独居沉念,人莫能测”。《明史·太祖本纪》的说法与此差不多,基本是说朱重八相貌独特,胸怀大志,老成稳重,城府很深。
朱重八命很大,同时命很苦。这个并不矛盾。
1344年,朱重八十七岁。淮北大旱,蝗灾泛滥。《太祖实录》:“四月六日乙丑,仁祖崩;九日戊辰,皇长兄薨;二十二日辛巳,太后崩。”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朱重八接连失去了三位亲人,分别是他的父亲朱五四、哥哥朱重四和母亲陈大妈。
夺走他们生命的是瘟疫。
就是这样,大旱、蝗灾、瘟疫、死人——批量死。
没法过了。
……
好的,这是一份关于历史题材图书的详细简介,内容不涉及您的特定书名《大明帝王的三张面孔》: --- 书名:《权力的挽歌:中世纪欧洲的王权更迭与社会转型》 内容简介 本书深入剖析了中世纪(约公元5世纪至15世纪)欧洲政治权力的演变轨迹,聚焦于封建制度下王权如何从初期的弱势地位,逐渐发展成为影响深远的国家结构核心。不同于传统的断代史叙事,《权力的挽歌》着眼于权力本身的载体、合法性来源以及其实际运作的张力,通过对关键历史节点和核心人物的细致考察,揭示了中世纪欧洲社会在战乱、宗教、法律和经济变革中,君主权力如何被不断塑造、制约与最终重塑的过程。 第一部分:碎片化的王权与早期封建体系的建立(公元500-1100年) 中世纪早期,西罗马帝国崩溃留下的权力真空,使得王权成为一种高度依赖个人军事能力和宗法关系的松散集合体。本部分首先描绘了墨洛温王朝和加洛林王朝的兴衰,着重分析了“王”的概念如何从古典意义上的统治者,异化为“最高封君”的角色。 核心议题: 采邑与效忠的复杂网络: 详细阐述了封君与附庸之间的复杂关系。王权并非直接统治广大土地,而是依赖一系列相互交叠的效忠誓词。这种结构导致了“我的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的权力悖论,使得早期国王的权威常常难以穿透到地方领主手中。 神圣性的构建与局限: 分析了加冕仪式和“上帝授予的权力”在神圣罗马帝国建立初期的重要性。然而,这种神圣性在面对强大的地方贵族和教皇的挑战时,显得尤为脆弱。权力合法性的双重来源(世俗军事力量与教会祝福)构成了贯穿中世纪的张力。 法律传统的冲突: 考察了日耳曼习惯法、罗马法残余以及教会法在早期王国中的并行与冲突,这对君主制定统一律令的能力构成了持续的障碍。 第二部分:教会的制衡与世俗君主的自我赋权(公元1100-1300年) 中世纪盛期是欧洲王权经历“被驯服”到“寻求独立”的关键转型期。教皇权力的巅峰(如格里高尔七世与亨利四世的“授职权之争”)对世俗君主构成了最直接的外部制约。本书将深入探讨君主们如何巧妙地利用新生的社会力量和法律工具来平衡教会的影响。 关键转折点: 法律复兴对王权的助力: 随着博洛尼亚学派对《查士丁尼法典》的研究深入,君主们开始援引“君主即是法律本身”(Princeps legibus solutus est)的理念。王权不再仅仅是习惯的维护者,而是有能力解释和制定法律的实体。这为中央集权奠定了理论基础。 财政与军事的创新: 探讨了英格兰的亨利二世和法兰西的腓力二世如何发展出早期的常备行政机构(如英格兰的金库和法庭系统),以减少对地方领主军事和财政支持的依赖。货币的标准化和税收制度的萌芽,是君主摆脱封建依附的关键一步。 城市与骑士阶层的利用: 君主开始有意识地扶植新兴的城市资产阶层,授予他们特许状,以此制衡传统贵族。同时,骑士阶层的专业化和城堡的兴起,使得军事力量更易于被中央掌握。 第三部分:危机、扩张与现代国家的雏形(公元1300-1500年) 中世纪晚期,黑死病、百年战争以及教会大分裂等一系列危机,反而成为了加速王权现代化的催化剂。面对大规模的战争和瘟疫,传统松散的封建动员模式难以为继,迫使君主必须建立更具穿透力和效率的中央官僚体系。 权力形态的嬗变: “领土国家”意识的觉醒: 通过对百年战争中英法两国君主权力的比较分析,展示了“国家”的概念如何从个人统治者的私有财产,逐步转变为一种超越君主个人的、具有固定疆域和人民的政治实体。领土的完整性与主权意识开始浮现。 常备军的建立与王权的巩固: 随着火药技术的应用和雇佣兵的兴起,贵族私有的军事力量逐渐式微。君主通过直接征税供养的常备军,彻底打破了封建义务兵制的制约,这是权力集中化的最直接体现。 行政机构的专业化: 这一时期的宫廷开始分化出专业的财政、司法和外交部门,官员不再仅仅是贵族的附庸,而是依赖于君主薪俸的专业人士。这标志着早期官僚体系的初步形成,为近代绝对君主制奠定了坚实的行政基础。 总结: 《权力的挽歌》旨在提供一个多维度的视角,审视中世纪欧洲的王权如何挣脱其封建的襁褓,通过与教会、贵族、新兴阶层和法律传统的持续博弈,最终蜕变为近代民族国家核心的雏形。本书并非简单地赞颂君主的胜利,而是深刻揭示了权力转移过程中的成本、妥协与历史的必然性。它为理解欧洲政治制度的根源提供了一个复杂而富有洞察力的框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