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本学(1478—1544),名世郁,又名存郁,号虚舟,福建泉州人。系赵匡胤十八世孙。他“博极群书,宗匠儒林”,曾师从著名理学家蔡清,潜心研究《易》,注解《孙子》。著有《韬钤内外篇》7卷、《赵注孙子十三篇》3卷、《孙子校解引类》等。
俞大猷(1504—1580),字志辅,号虚江,明泉州府人。少好读书,知兵法,世袭百户。官至福建总兵。明代抗倭名将、军事家、武术家。著有《正气堂集》17卷、《正气堂余集》5卷、《正气堂续集》7卷、《洗海近事》2卷、《镇闽议稿》等。
评价二: 说实话,我一开始对这种“文库”类的书籍是有些抗拒的,总觉得内容过于晦涩,非专业人士难以窥其堂奥。但这部作品的排版和注释处理得相当人性化,即便是像我这样的业余爱好者,也能从中找到阅读的乐趣。它不像某些古籍那样佶屈聱牙,反而在一些关键的注释点上做了必要的白话解释,使得那些年代久远的典故和地方俚语不再成为理解的障碍。我特别欣赏其中对于一些社会风俗变迁的记录,那份细腻描摹出的市井生活场景,活灵活现,让人不禁感慨时光流转之快。它让我意识到,历史并非只是帝王将相的宏大叙事,更是无数普通百姓柴米油盐的积淀。每一次翻阅,都像是在与历史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那种知识被层层剥开的满足感,是快餐文化时代少有的体验。
评分评价四: 这本书的装帧质量和内容深度简直是成正比的,拿在手上就能感受到其分量。我并非专业历史学家,但对地方文学和民间信仰抱有浓厚的兴趣。这本书中有不少关于闽南地区传统戏曲、民间歌谣的记录和引文,这部分内容对我来说具有非凡的吸引力。特别是那些关于庙宇庆典、乡土节日的记述,生动描绘了古代泉州人的精神世界和社群凝聚力。比起那些官方正史的冰冷记载,这些民间文化侧面的记录显得有血有肉。读起来,那些古老的吟唱和祭祀的场景仿佛就在耳边回响,让人对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有了更深一层的理解和责任感。它像是一个巨大的宝库,里面藏着无数未被主流史学充分挖掘的文化瑰宝,等待着有心人去细细品味。
评分评价一: 这本厚厚的线装书,装帧古朴典雅,透着一股老味道。光是翻开第一页,那些密密麻麻的宋体小字,就让人忍不住要屏住呼吸,仿佛能闻到墨香和陈旧纸张混合的气息。我原本是抱着一种猎奇的心态来看待它的,毕竟“文库”二字就暗示着这是一部汇集珍稀文献的力作。然而,真正沉下心去读后,我才发现其中蕴含的知识量是何其浩瀚。它不仅仅是历史资料的堆砌,更像是一扇窗,让我们得以窥见古代士人对学术的严谨与执着。读完前几章,我仿佛置身于古代的藏书楼中,被那些关于地方掌故、诗词歌赋的记载深深吸引。尤其是一些地方志的片段,描述得细致入微,让人对泉州这座古城的历史肌理有了更真切的认识。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为后世研究者提供了一个无可替代的参照系,其文献价值不言而喻,读起来虽然需要耐心,但收获的却是沉甸甸的历史厚度。
评分评价五: 对于那些痴迷于古籍校勘和版本研究的同好来说,这本书简直是一部教科书级别的样本。我主要对比研究了其中几篇关于古代教育制度和科举制度的文献摘录。这本书在引述原文时,对于不同版本之间的细微差异进行了详尽的对比和考证,这种严谨的学术态度令人肃然起敬。很多地方,仅仅是一个标点符号的差异,或者一个字形的选择,都可能导向完全不同的历史解读。这本书的价值就在于它不仅提供了文本,更提供了文本背后的“研究过程”。这种近乎苛刻的求真精神,让人在阅读中不断反思自己对“史实”的认知深度。每一次修正和对照,都像是在打磨一块璞玉,逐渐显露出历史的真实面貌。这是一部需要静下心来,用放大镜去审视的著作。
评分评价三: 这部文库的装帧设计真是令人眼前一亮,它巧妙地平衡了古典韵味和现代阅读需求。纸张的质地很有分量,拿在手里沉甸甸的,有一种敬畏感。我主要关注的是其中对于古代商业贸易往来的记录部分。泉州自古便是海丝重镇,这本书里收录的那些关于海外货物、漕运记录的文字,展现了那个时代惊人的开放度和经济活力。我甚至从中发现了一些在其他史料中从未见过的具体商贸案例,这对于研究宋元时期的国际贸易格局具有极高的参考价值。阅读的过程,与其说是学习,不如说是一种探秘,那些关于香料、瓷器的买卖细节,每一个数字、每一笔交易的背后,都隐藏着一个庞大而复杂的商业网络。这本书的编纂者功不可没,他们将散佚的资料重新梳理整合,为我们保留了一份珍贵的经济史料。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