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治通鉴(附考异)(精)(套装全六册)

资治通鉴(附考异)(精)(套装全六册)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撰,邬国义 著,[宋] 司马光 编
图书标签:
  • 历史
  • 通史
  • 资治通鉴
  • 司马光
  • 史书
  • 古代史
  • 政治
  • 文化
  • 经典
  • 套装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上海古籍出版社
ISBN:9787532577156
版次:1
商品编码:12260109
包装:精装
丛书名: 中国史学要籍丛刊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7-10-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732
套装数量:6
字数:406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适读人群 :文史爱好者

  史学名著,名家校点。

内容简介

  《资治通鉴》,简称《通鉴》,是北宋司马光主编的一部编年体史书,共294卷,其叙事以时间为纲,事件为目,自周威烈王二十三年至五代后周世宗显德六年,是中国*一部编年体通史,是研究中国古代历史的重要材料。与司马迁《史记》并称中国古代史学的“双璧”。

作者简介

  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陕州夏县(今山西夏县)人,北宋著名政治家、史学家。仁宗时进士,曾任天章阁待制兼侍讲、门下左仆射兼门下侍郎。在政治上曾反对王安石变法,生平著述甚丰,有《资治通鉴》、《稽古录》、《涑水记闻》等传世。

目录

  资治通鉴序 / 1

  资治通鉴

  卷第一周纪一 / 3

  卷第二周纪二 / 13

  卷第三周纪三 / 24

  卷第四周纪四 / 33

  卷第五周纪五 / 44

  卷第六秦纪一 / 55

  卷第七秦纪二 / 67

  卷第八秦纪三 / 78

  卷第九汉纪一 / 88

  卷第十汉纪二 / 97

  卷第十一汉纪三 / 106

  卷第十二汉纪四 / 116

  卷第十三汉纪五 / 128

  卷第十四汉纪六 / 139

  卷第十五汉纪七 / 148

  卷第十六汉纪八 / 158

  卷第十七汉纪九 / 170

  卷第十八汉纪十 / 180

  卷第十九汉纪十一 / 191

  卷第二十汉纪十二 / 202

  卷第二十一汉纪十三 / 212

  卷第二十二汉纪十四 / 224

  卷第二十三汉纪十五 / 234

  卷第二十四汉纪十六 / 243

  卷第二十五汉纪十七 / 254

  卷第二十六汉纪十八 / 265

  卷第二十七汉纪十九 / 273

  卷第二十八汉纪二十 / 282

  卷第二十九汉纪二十一 / 292

  卷第三十汉纪二十二 / 303

  卷第三十一汉纪二十三 / 315

  卷第三十二汉纪二十四 / 326

  卷第三十三汉纪二十五 / 334

  卷第三十四汉纪二十六 / 343

  卷第三十五汉纪二十七 / 352

  卷第三十六汉纪二十八 / 362

  卷第三十七汉纪二十九 / 372

  卷第三十八汉纪三十 / 383

  卷第三十九汉纪三十一 / 394

  卷第四十汉纪三十二 / 406

  卷第四十一汉纪三十三 / 417

  卷第四十二汉纪三十四 / 429

  卷第四十三汉纪三十五 / 440

  卷第四十四汉纪三十六 / 452

  卷第四十五汉纪三十七 / 464

  卷第四十六汉纪三十八 / 474

  卷第四十七汉纪三十九 / 485

  卷第四十八汉纪四十 / 495

  卷第四十九汉纪四十一 / 506

  卷第五十汉纪四十二 / 518

  卷第五十一汉纪四十三 / 531

  卷第五十二汉纪四十四 / 544

  卷第五十三汉纪四十五 / 556

  卷第五十四汉纪四十六 / 567

  卷第五十五汉纪四十七 / 578

  卷第五十六汉纪四十八 / 588

  卷第五十七汉纪四十九 / 599

  卷第五十八汉纪五十 / 611

  卷第五十九汉纪五十一 / 622

  卷第六十汉纪五十二 / 634

  卷第六十一汉纪五十三 / 646

  卷第六十二汉纪五十四 / 657

  卷第六十三汉纪五十五 / 669

  卷第六十四汉纪五十六 / 680

  卷第六十五汉纪五十七 / 689

  卷第六十六汉纪五十八 / 700

  卷第六十七汉纪五十九 / 710

  卷第六十八汉纪六十 / 718

  卷第六十九魏纪一 / 728

  卷第七十魏纪二 / 741

  卷第七十一魏纪三 / 752

  卷第七十二魏纪四 / 761

  卷第七十三魏纪五 / 774

  卷第七十四魏纪六 / 784

  卷第七十五魏纪七 / 796

  卷第七十六魏纪八 / 808

  卷第七十七魏纪九 / 818

  卷第七十八魏纪十 / 829

  卷第七十九晋纪一 / 839

  卷第八十晋纪二 / 852

  卷第八十一晋纪三 / 863

  卷第八十二晋纪四 / 874

  卷第八十三晋纪五 / 885

  卷第八十四晋纪六 / 894

  卷第八十五晋纪七 / 903

  卷第八十六晋纪八 / 913

  卷第八十七晋纪九 / 924

  卷第八十八晋纪十 / 937

  卷第八十九晋纪十一 / 949

  卷第九十晋纪十二 / 962

  卷第九十一晋纪十三 / 972

  卷第九十二晋纪十四 / 982

  卷第九十三晋纪十五 / 992

  卷第九十四晋纪十六 / 1003

  卷第九十五晋纪十七 / 1015

  卷第九十六晋纪十八 / 1027

  卷第九十七晋纪十九 / 1039

  卷第九十八晋纪二十 / 1052

  卷第九十九晋纪二十一 / 1063

  卷第一百晋纪二十二 / 1076

  卷第一百一晋纪二十三 / 1089

  卷第一百二晋纪二十四 / 1102

  卷第一百三晋纪二十五 / 1113

  卷第一百四晋纪二十六 / 1124

  卷第一百五晋纪二十七 / 1136

  卷第一百六晋纪二十八 / 1148

  卷第一百七晋纪二十九 / 1160

  卷第一百八晋纪三十 / 1172

  卷第一百九晋纪三十一 / 1185

  卷第一百一十晋纪三十二 / 1194

  卷第一百一十一晋纪三十三 / 1203

  卷第一百一十二晋纪三十四 / 1215

  卷第一百一十三晋纪三十五 / 1227

  卷第一百一十四晋纪三十六 / 1238

  卷第一百一十五晋纪三十七 / 1251

  卷第一百一十六晋纪三十八 / 1263

  卷第一百一十七晋纪三十九 / 1276

  卷第一百一十八晋纪四十 / 1286

  卷第一百一十九宋纪一 / 1298

  卷第一百二十宋纪二 / 1310

  卷第一百二十一宋纪三 / 1323

  卷第一百二十二宋纪四 / 1335

  卷第一百二十三宋纪五 / 1347

  卷第一百二十四宋纪六 / 1360

  卷第一百二十五宋纪七 / 1373

  卷第一百二十六宋纪八 / 1385

  卷第一百二十七宋纪九 / 1393

  卷第一百二十八宋纪十 / 1402

  卷第一百二十九宋纪十一 / 1414

  卷第一百三十宋纪十二 / 1425

  卷第一百三十一宋纪十三 / 1433

  卷第一百三十二宋纪十四 / 1445

  卷第一百三十三宋纪十五 / 1455

  卷第一百三十四宋纪十六 / 1467

  卷第一百三十五齐纪一 / 1480

  卷第一百三十六齐纪二 / 1494

  卷第一百三十七齐纪三 / 1506

  卷第一百三十八齐纪四 / 1517

  卷第一百三十九齐纪五 / 1524

  卷第一百四十齐纪六 / 1536

  卷第一百四十一齐纪七 / 1547

  卷第一百四十二齐纪八 / 1557

  卷第一百四十三齐纪九 / 1566

  卷第一百四十四齐纪十 / 1574

  卷第一百四十五梁纪一 / 1586

  卷第一百四十六梁纪二 / 1599

  卷第一百四十七梁纪三 / 1610

  卷第一百四十八梁纪四 / 1621

  卷第一百四十九梁纪五 / 1633

  卷第一百五十梁纪六 / 1644

  卷第一百五十一梁纪七 / 1656

  卷第一百五十二梁纪八 / 1665

  卷第一百五十三梁纪九 / 1673

  卷第一百五十四梁纪十 / 1679

  卷第一百五十五梁纪十一 / 1689

  卷第一百五十六梁纪十二 / 1700

  卷第一百五十七梁纪十三 / 1712

  卷第一百五十八梁纪十四 / 1723

  卷第一百五十九梁纪十五 / 1736

  卷第一百六十梁纪十六 / 1743

  卷第一百六十一梁纪十七 / 1751

  卷第一百六十二梁纪十八 / 1762

  卷第一百六十三梁纪十九 / 1774

  卷第一百六十四梁纪二十 / 1783

  卷第一百六十五梁纪二十一 / 1796

  卷第一百六十六梁纪二十二 / 1806

  卷第一百六十七陈纪一 / 1818

  卷第一百六十八陈纪二 / 1831

  卷第一百六十九陈纪三 / 1844

  卷第一百七十陈纪四 / 1857

  卷第一百七十一陈纪五 / 1871

  卷第一百七十二陈纪六 / 1884

  卷第一百七十三陈纪七 / 1894

  卷第一百七十四陈纪八 / 1906

  卷第一百七十五陈纪九 / 1914

  卷第一百七十六陈纪十 / 1927

  卷第一百七十七隋纪一 / 1938

  卷第一百七十八隋纪二 / 1950

  卷第一百七十九隋纪三 / 1962

  卷第一百八十隋纪四 / 1974

  卷第一百八十一隋纪五 / 1986

  卷第一百八十二隋纪六 / 1997

  卷第一百八十三隋纪七 / 2009

  卷第一百八十四隋纪八 / 2021

  卷第一百八十五唐纪一 / 2032

  卷第一百八十六唐纪二 / 2044

  卷第一百八十七唐纪三 / 2055

  卷第一百八十八唐纪四 / 2067

  卷第一百八十九唐纪五 / 2079

  卷第一百九十唐纪六 / 2091

  卷第一百九十一唐纪七 / 2104

  卷第一百九十二唐纪八 / 2117

  卷第一百九十三唐纪九 / 2130

  卷第一百九十四唐纪十 / 2143

  卷第一百九十五唐纪十一 / 2156

  卷第一百九十六唐纪十二 / 2168

  卷第一百九十七唐纪十三 / 2179

  卷第一百九十八唐纪十四 / 2191

  卷第一百九十九唐纪十五 / 2203

  卷第二百唐纪十六 / 2216

  卷第二百一唐纪十七 / 2229

  卷第二百二唐纪十八 / 2242

  卷第二百三唐纪十九 / 2256

  卷第二百四唐纪二十 / 2269

  卷第二百五唐纪二十一 / 2282

  卷第二百六唐纪二十二 / 2294

  卷第二百七唐纪二十三 / 2307

  卷第二百八唐纪二十四 / 2320

  卷第二百九唐纪二十五 / 2333

  卷第二百一十唐纪二十六 / 2346

  卷第二百一十一唐纪二十七 / 2359

  卷第二百一十二唐纪二十八 / 2372

  卷第二百一十三唐纪二十九 / 2386

  卷第二百一十四唐纪三十 / 2398

  卷第二百一十五唐纪三十一 / 2411

  卷第二百一十六唐纪三十二 / 2424

  卷第二百一十七唐纪三十三 / 2436

  卷第二百一十八唐纪三十四 / 2447

  卷第二百一十九唐纪三十五 / 2459

  卷第二百二十唐纪三十六 / 2470

  卷第二百二十一唐纪三十七 / 2482

  卷第二百二十二唐纪三十八 / 2494

  卷第二百二十三唐纪三十九 / 2506

  卷第二百二十四唐纪四十 / 2518

  卷第二百二十五唐纪四十一 / 2531

  卷第二百二十六唐纪四十二 / 2545

  卷第二百二十七唐纪四十三 / 2557

  卷第二百二十八唐纪四十四 / 2569

  卷第二百二十九唐纪四十五 / 2580

  卷第二百三十唐纪四十六 / 2590

  卷第二百三十一唐纪四十七 / 2600

  卷第二百三十二唐纪四十八 / 2611

  卷第二百三十三唐纪四十九 / 2623

  卷第二百三十四唐纪五十 / 2634

  卷第二百三十五唐纪五十一 / 2646

  卷第二百三十六唐纪五十二 / 2658

  卷第二百三十七唐纪五十三 / 2669

  卷第二百三十八唐纪五十四 / 2681

  卷第二百三十九唐纪五十五 / 2693

  卷第二百四十唐纪五十六 / 2706

  卷第二百四十一唐纪五十七 / 2717

  卷第二百四十二唐纪五十八 / 2729

  卷第二百四十三唐纪五十九 / 2739

  卷第二百四十四唐纪六十 / 2752

  卷第二百四十五唐纪六十一 / 2764

  卷第二百四十六唐纪六十二 / 2777

  卷第二百四十七唐纪六十三 / 2790

  卷第二百四十八唐纪六十四 / 2802

  卷第二百四十九唐纪六十五 / 2815

  卷第二百五十唐纪六十六 / 2828

  卷第二百五十一唐纪六十七 / 2841

  卷第二百五十二唐纪六十八 / 2852

  卷第二百五十三唐纪六十九 / 2865

  卷第二百五十四唐纪七十 / 2877

  卷第二百五十五唐纪七十一 / 2889

  卷第二百五十六唐纪七十二 / 2901

  卷第二百五十七唐纪七十三 / 2913

  卷第二百五十八唐纪七十四 / 2925

  卷第二百五十九唐纪七十五 / 2937

  卷第二百六十唐纪七十六 / 2950

  卷第二百六十一唐纪七十七 / 2962

  卷第二百六十二唐纪七十八 / 2973

  卷第二百六十三唐纪七十九 / 2985

  卷第二百六十四唐纪八十 / 2996

  卷第二百六十五唐纪八十一 / 3005

  卷第二百六十六后梁纪一 / 3016

  卷第二百六十七后梁纪二 / 3028

  卷第二百六十八后梁纪三 / 3041

  卷第二百六十九后梁纪四 / 3054

  卷第二百七十后梁纪五 / 3067

  卷第二百七十一后梁纪六 / 3079

  卷第二百七十二后唐纪一 / 3089

  卷第二百七十三后唐纪二 / 3101

  卷第二百七十四后唐纪三 / 3113

  卷第二百七十五后唐纪四 / 3125

  卷第二百七十六后唐纪五 / 3136

  卷第二百七十七后唐纪六 / 3147

  卷第二百七十八后唐纪七 / 3160

  卷第二百七十九后唐纪八 / 3170

  卷第二百八十后晋纪一 / 3183

  卷第二百八十一后晋纪二 / 3194

  卷第二百八十二后晋纪三 / 3204

  卷第二百八十三后晋纪四 / 3217

  卷第二百八十四后晋纪五 / 3229

  卷第二百八十五后晋纪六 / 3240

  卷第二百八十六后汉纪一 / 3251

  卷第二百八十七后汉纪二 / 3262

  卷第二百八十八后汉纪三 / 3273

  卷第二百八十九后汉纪四 / 3284

  卷第二百九十后周纪一 / 3295

  卷第二百九十一后周纪二 / 3307

  卷第二百九十二后周纪三 / 3319

  卷第二百九十三后周纪四 / 3330

  卷第二百九十四后周纪五 / 3342

  资治通鉴考异

  卷第一周纪 / 3355

  汉纪上 / 3356

  卷第二汉纪中 / 3367

  卷第三汉纪下 / 3381

  魏纪 / 3386

  晋纪上 / 3387

  卷第四晋纪中 / 3392

  卷第五晋纪下 / 3402

  宋纪上 / 3404

  卷第六宋纪下 / 3413

  齐纪 / 3414

  梁纪上 / 3419

  卷第七梁纪下 / 3422

  陈纪上 / 3434

  卷第八陈纪下 / 3436

  隋纪 / 3438

  卷第九唐纪一 / 3449

  卷第十唐纪二 / 3461

  卷第十一唐纪三 / 3472

  卷第十二唐纪四 / 3483

  卷第十三唐纪五 / 3495

  卷第十四唐纪六 / 3506

  卷第十五唐纪七 / 3517

  卷第十六唐纪八 / 3527

  卷第十七唐纪九 / 3536

  卷第十八唐纪十 / 3544

  卷第十九唐纪十一 / 3555

  卷第二十唐纪十二 / 3566

  卷第二十一唐纪十三 / 3576

  卷第二十二唐纪十四 / 3584

  卷第二十三唐纪十五 / 3592

  卷第二十四唐纪十六 / 3603

  卷第二十五唐纪十七 / 3618

  卷第二十六唐纪十八 / 3629

  卷第二十七唐纪十九 / 3643

  卷第二十八后梁纪上 / 3655

  卷第二十九后梁纪下 / 3663

  后唐纪上 / 3667

  卷第三十后唐纪下 / 3672

  后晋纪 / 3672

  后汉纪 / 3675

  后周纪 / 3678

  进书表 / 3682

  奖谕诏书 / 3684

  附录

  一、 进通志表 / 3689

  二、 谢赐资治通鉴序表 / 3690

  三、 与刘道原书 / 3691

  四、 与刘道原 / 3692

  五、 答范梦得内翰论修书帖 / 3698

  六、 与宋次道书 / 3701

  七、 乞官刘恕一子劄子 / 3702

  八、 荐范梦得状 / 3703



《大明王朝的兴衰:从洪武到崇祯的权力游戏与社会变迁》 一部全面深入剖析大明帝国从建立到覆灭的宏大史诗 本书特色: 时间跨度宏大: 详述明太祖朱元璋开国之初的铁腕统治,直至崇祯皇帝吊死煤山,近三百年的历史风云尽收眼底。 视角独特深刻: 不止于君王将相的更迭,更着重于剖析制度的演变、社会阶层的流动、经济结构的转型以及文化思潮的激荡。 细节考据扎实: 广泛征引《明实录》、内阁档案、地方志以及士人日记,力求还原历史现场的真实肌理。 叙事张力十足: 将复杂的政治斗争、军事冲突与宫廷秘闻巧妙编织,使阅读体验如同身临其境。 第一卷:洪武之治与永乐盛世:帝国基石的奠定与张扬 (约 350 字) 本书开篇聚焦于明朝的创立,细致描摹了朱元璋这位布衣皇帝如何凭借其非凡的军事才能和冷酷的政治手腕,扫平群雄,建立起一个空前集中的中央集权帝国。我们不仅审视了“胡元”灭亡的深层社会原因,更深入解析了洪武年间推行的里甲制度、赋税改革以及严酷的《大诰》,这些措施如何成为帝国初期稳定统治的骨架,同时也埋下了日后地方权力僵化的隐患。 紧接着,笔锋转向永乐时期。从“靖难之役”的权力交接,到迁都北京、派遣郑和下西洋的壮举,这一阶段展现了明帝国在军事、外交和经济上的全盛气象。郑和船队远航的意义,不再仅仅是朝贡贸易的展示,更是对中原王朝海洋力量的一次大胆试探。然而,盛世的背后,也开始浮现出“土木堡之变”所暴露出的边防体系的脆弱性,以及早期宦官干政的萌芽。 第二卷:仁宣之治的余韵与中期权力的结构性矛盾 (约 400 字) 中期的历史叙述转向了制度的内在张力。本书重点探讨了内阁制度的成熟与皇帝权力的微妙制衡。内阁首辅(如“三杨”)在国家治理中扮演了关键角色,他们既是皇帝的秘书团队,又是事实上的最高决策机构,但其权力始终受到“票拟”与“批红”的制约。 我们详细剖析了正德年间的“乾纲独断”与“宸濠之乱”,展现了明代中后期藩王与中央关系的紧张。更重要的是,本书将大量篇幅用于分析“宦官专权”的结构性根源。宦官的崛起并非偶然,而是基于文官集团对皇帝意图的过度揣测以及皇帝为绕开繁琐的文牍工作而进行的权力转移。王振、刘瑾、魏忠贤等人的专权,是中央集权体制在特定历史时期,缺乏有效制约机制下的必然产物。 在社会层面,中期的经济发展催生了江南士绅阶层的壮大。这些拥有大量土地和财富的群体,如何在税收体系中寻求漏洞,如何利用科举制度巩固其社会地位,以及他们与朝廷间的互动关系,构成了影响国家财政的隐形力量。 第三卷:晚明的思想激荡与财政枯竭 (约 450 字) 晚明部分是全书的重心,着重于探究“亡国之因”。本书认为,明朝的衰亡是多重危机叠加的复杂结果,而非单一的“天灾”或“人祸”。 思想层面, 我们追踪了阳明心学的演变,以及东林党与非东林党的激烈党争。这场争论不仅仅是关于谁来做官,更是关于“国家应该如何治理”的路线之争——是主张“以道义立国”的清流,还是主张“务实致富”的实用主义者?党争的白热化,极大地消耗了政府的行政效率和政治资源。 财政层面, 详细阐述了万历三大征后国家财政的捉襟见肘,以及“矿监税使”制度对地方经济的破坏性影响。面对白银的内流中断和辽东战事的巨大开支,朝廷不得不采取“辽饷”、“剿饷”、“练饷”等层层加码的“三饷”征收方式,这直接压垮了中下层自耕农的生存底线。 环境与社会危机部分,本书结合气候变迁史料,论述了“小冰期”对农业生产的冲击,导致的大规模流民出现,为张献忠、李自成等农民起义军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兵源。 第四卷:崇祯的挣扎与帝国的终局 (约 300 字) 最后一部分聚焦于崇祯皇帝的个人悲剧与帝国最后的抵抗。崇祯勤政节俭,试图力挽狂澜,但他面对的是一个结构性腐朽的系统。本书分析了崇祯在军事指挥上的优柔寡断、对文臣的猜忌,以及对边疆军事资源的分配失衡(如对关宁铁骑的过度依赖和对内部起义军的轻视)。 我们详尽梳理了李自成从流寇到建立大顺政权的全过程,剖析了“三饷”政策如何成为其壮大的催化剂。最终,在京城陷落、群臣作鸟兽散的绝境中,崇祯的结局成为一个历史的悲怆注脚。本书在结尾处提出反思:明朝的覆灭,是中央权力过度集中后,缺乏有效应对外部冲击和内部矛盾的制度韧性所致。它为后世王朝的稳定与治理提供了深刻而沉痛的教训。 《大明王朝的兴衰》 不仅是一部历史读物,更是一部关于集权、制度惰性、财政压力与社会韧性的深度研究报告,适合所有对中国古代政治史、社会经济史乃至权力运作机制感兴趣的读者细细品味。

用户评价

评分

初次捧读这套书时,我最先留意到的是它在细节处理上的用心。那些看似不起眼的侧边留白,以及章节的分割过渡,都处理得非常流畅自然,丝毫没有那种硬生生地“大部头堆砌”的笨拙感。这说明编校者在制作过程中,确实花了不少心思去优化读者的阅读路径。我记得上次读类似体量的书籍时,经常因为装帧设计的不合理而感到阅读体验大打折扣,但这一套书在这方面做到了极佳的平衡,既保证了内容的完整呈现,又兼顾了现代读者的使用习惯。这种对细节的尊重,往往才是区分“普通出版物”和“经典版本”的关键所在。它让我感觉到,出版方不是在做一笔买卖,而是在努力守护和传承一份重要的文化遗产,这种匠心,是让人由衷敬佩的。

评分

从一个资深“藏书人”的角度来看待这套书的价值,它远超出了文本本身。它的重量感、它在书架上占据的高度,都形成了一种强大的“在场感”。它不仅仅是记录历史的载体,它本身已经成为了一个具有分量的文化符号。每一次拿起它,都能感受到一种知识的厚度压在手上,这是一种非常实在的、可触摸的文化重量。对于任何一个重视家庭藏书品质,希望自己的书房能陈列出具有“传家”潜质的图书的人来说,这套书的外观和装帧所带来的心理满足感是巨大的。它是一份对自我阅读品味的肯定,也是对那些追求完美实物形态的文化作品的致敬。

评分

坦白讲,面对如此浩瀚的篇幅,刚开始我还有点畏惧,生怕自己无法坚持读完。但实际阅读体验却出乎意料的顺畅。这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这套书在整体设计上所营造出的一种沉稳、不急躁的氛围。它仿佛在无声地告诉我:“慢慢来,历史不等人,但你也不必着急赶路。”这种心理暗示非常奇妙。它让阅读过程不再是任务,而是一种沉浸式的体验。每次合上书卷,那种知识的积累感和精神上的充盈感,都远超出了阅读一般通俗读物的体验。它提供了一种难得的慢节奏生活体验,在信息爆炸的时代,能有这样一份可以让你静心钻研的“大部头”,实在是一种奢侈的享受。

评分

我必须称赞一下这套书的辅助设计,虽然我关注的焦点不是正文内容,但辅助材料的排版布局确实让人眼前一亮。那些辅助信息,比如卷首的导读或者某些关键名词的注解索引(假设有的话,因为书脊看起来很厚实),都被巧妙地安置在了不干扰主体阅读流程的位置。它们的存在感很强,需要时能立刻找到;但又不至于喧宾夺主,打断叙事的连贯性。这种恰到好处的平衡,在历史类典籍的再版中尤为难得。很多出版社为了塞入太多“增值”内容,反而把阅读体验弄得支离破碎,但这套书显然掌握了“做减法”的艺术,让阅读的流程保持了高度的纯净和专注。

评分

这套书的装帧实在没话说,纸张的质感很棒,拿在手里沉甸甸的,透着一股子历史的厚重感。我特别喜欢这种精装本,看着就舒心,放在书架上也是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要知道,阅读历史大部头,舒适的阅读体验至关重要,不然光是翻页都成了负担。字体排版也相当讲究,清晰又不失古朴,长时间阅读下来眼睛也不会太累。可以说,光是作为一件收藏品,它都值回票价了。当然,更重要的是内容。尽管我这次想聊的不是那部宏伟的史书本身,而是专注于这套书作为“载体”给我的整体感受。翻开内页,那种油墨的清香混合着纸张的微酸,仿佛能把我拉回那个遥远的年代。对于那些追求阅读仪式感和实体书质感的同仁来说,这套书在硬件上的投入是绝对值得肯定的,它给予了读者一种对知识的敬畏和珍视。

评分

简体横排,注释也没有,可以说是白文本

评分

包装无损坏,物流也挺快。

评分

简体横排,注释也没有,可以说是白文本

评分

经典之作。

评分

书后附《通鉴》资料,如《与范梦得内翰论修书帖》《通鉴释例》等很有参考价值。

评分

此用户未填写评价内容

评分

这么珍贵的书,也不说用纸箱子装,直接原件就送过来了,我真想说,你真忍心。

评分

简体横排,注释也没有,可以说是白文本

评分

上海古籍出版值得信赖,此版通鉴如果字号再大一点,多几册又何妨,期待下一版能有所改进,使得阅读更加醒目。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