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明朝中期的内阁首辅,作为大明王朝实际的掌舵人,权力的风口浪尖处,众臣无不各展手段,想方设法也要坐上首辅这把椅子,以期能够掌权握国。有的追求权力,如严嵩;有的追求荣耀,如徐阶;有的追求抱负,如张居正。
在首辅之位频繁更迭的明朝,这三位却能够长久坐于其上,这其中的本事,这背后的故事,耐人寻味。
本书便着重描绘了明史中较为“说不清道不明”的一代首辅徐阶,在严嵩父子的压制下,如何忍辱负重、从隐忍蛰伏到大权在握,并从中揭秘明朝中期凌驾于六部之上的权力机构——内阁,映射出明朝官场的生存之道、一代宰辅的多彩人生。
亮点分析:
l细致描述明朝中后期几位名臣、重臣的宦海沉浮。
l揭开明朝地位超然的权力机构——内阁的层层面纱。
l揭秘你所不知的大明宰相的故事。
内容简介
几经蛰伏,徐阶终于施巧计扳倒了严嵩父子,当上了内阁首辅。
上位之后,徐阶拨乱反正,任用贤官,勉力革除严嵩时的积弊,妙救清官海瑞……
然一朝天子一朝臣,嘉靖帝驾崩,隆庆帝登位,新近入阁的高拱对徐阶和他的首辅之位虎视眈眈。徐阶能否在大明权力能笑到最后?
作者简介
文茜,河南省作家协会会员,曾任女性杂志主编,在全国各类杂志均有作品发表,出版有两性类《做爱情的操盘手》,长篇小说《婚姻处方》《重组》《行政总监》《被诅咒的蝴蝶胸针》《苏麻喇姑》《太平生死轮》等。
目录
第一章 严嵩勇接烫手芋,仇鸾私定城下盟 / 1
第二章 俺答兵临京城下,大明遭来危难时 / 23
第三章 徐次辅妙计退敌,严首辅忌心暗起 / 41
第四章 仇鸾轻狂终酿祸,徐阶一跃成宠臣 / 59
第五章 徐阶忍辱再蛰伏,沈链闯宫告严嵩 / 78
第六章 严氏父子除异己,徐阶暗中搜证据 / 99
第七章 赵文华玩火自焚,权臣子惨淡收场 / 117
第八章 胡宗宪进献祥瑞,戚继光巧计抗倭 / 141
第九章 倒霉事接踵而至,严父子危机四伏 / 168
第十章 徐阁老狠招连出,严首辅招架不住 / 183
第十一章 严世蕃最后挣扎,大奸相穷途末路 / 201
第十二章 奸父子终被剪除,徐阁老未雨绸缪 / 223
第十三章 皇宫里新帝继位,内阁中风云再起 / 240
精彩书摘
第一章严嵩勇接烫手芋,仇鸾私定城下盟
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六月,俺答汗率上万骑兵入侵大明,目标直指江西大同。
俺答兵最擅长的就是偷袭,面对突如其来的入侵,驻守在大同城外的大明总兵周尚文大惊失色。不过,在得知入侵大同的俺答兵不过百人时,他长舒了一口气。他觉得,这次俺答的入侵,一定和以前一样,只是小蟊贼抢掠些财物而已,抢完就走了。
对于这样的小蟊贼,该怎么办?是不加理睬任由他们抢掠,还是及时出击把他们全部擒拿,以便威慑频繁入侵的俺答兵?周尚文有些拿不准了。
这些年俺答兵犹如苍蝇一样,时不时会来大同烧杀抢掠,让他不胜其烦,恨不得给他们点厉害看看。可朝廷面对俺答的抢掠都采取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态度,他又何必自找麻烦?
再说了,这一百多个俺答兵又能抢掠多少?但是,他知道了却不阻止,会不会被百姓和士兵诟病?
周尚文在屋子里背着手徘徊了几圈后,终于下定决心将这一百多个俺答兵活捉,然后和俺答汗来场谈判。如果谈判对大明有利,他指不定还会加官晋爵,离开这个鬼地方。
周尚文哪里知道,他这一出击,正好中了俺答汗的计。
俺答汗此次率兵入侵,并非为了抢掠,而是为了教训教训明军,让大明知道他的厉害。
会打仗的用计,不会打仗的蛮干。俺答汗此次用的就是诱敌深入之计,用那一百多个士兵做诱饵,诱大同总兵上钩。
“这次,我们和明军好好玩玩!”俺答汗率兵从蒙古的驻地出发时说。他要和驻守在大同的明军来一场“猫捉老鼠”的游戏。
俺答汗在率兵出发前已经对大同的防守了然于心,因而,在还未进入大同守兵的视线之前,他便将他的部队分成了两队:前哨百余人,诱明军出击,主力则由他亲自率领,从另一边迂回到明军背后。“就怕到时候大同总兵不上当。”俺答汗的副将说。
这也是俺答汗担心的地方。
“如果不上当,咱们再做调整。”俺答汗说。
“坏了,中了蛮夷的计了。”直到受到俺答兵的两面夹击,周尚文才明白过来,但为时已晚。陷入俺答兵包围圈中的周尚文,对副总兵林椿说:“这次俺答的目标好像不是财物,是我们。本将军掩护你们,你带他们逃出包围圈吧!”
“还是末将掩护将军离开吧!”林椿说。
“是本将军判断失误,轻易出兵,才导致如此局面,我理应承担这个责任!”周尚文哑着嗓子,红着眼圈,大声说,“何况,本将军就是活着逃出去,也是死罪。”
“保护将军的安全是末将的责任!”林椿也大声说,“末将不走!将军在哪里,末将就在哪里!”
一番僵持,两个人谁也不愿意临阵逃脱,都想最后拼一下。
“那咱们就和这群强盗拼了!”周尚文说,“也许还能杀出一条血路来。”
“遵命!”林椿大声说完,冲身旁的明军说,“怕死的可以走!不怕死的和我一起冲!”
“杀死这群强盗!”
“赶走俺答兵!”
……
《风云际会:大明朝的权力博弈与文官的沉浮》 导言:历史的迷雾与权力的真相 本书并非聚焦于某一位具体的人物,而是将目光投向明朝中后期那段风云变幻的时代,深入剖析士大夫阶层在权力结构中的复杂生态与命运沉浮。我们将穿透史料的尘埃,还原一个充满张力、充满智慧,也充满无奈的政治图景。这里没有绝对的英雄,也没有纯粹的奸佞,只有在特定历史条件下,为了维护信念、权力乃至生存而进行的艰难抉择。 第一部:士林的觉醒与党争的萌芽 明朝中叶以后,随着皇权的中衰与内阁制度的成熟,文官集团的政治影响力日益增强。这股力量的崛起,既是国家治理能力提升的体现,也为后来的党派斗争埋下了伏笔。 一、士大夫群体的自我认知重塑 本部分将探讨知识分子群体如何从传统的“经世致用”转向更具批判性的“言事”精神。我们考察清流(如东林党的前身或早期代表)如何通过科举考试,将道德理想主义融入国家治理的实践中。他们的政治哲学基础是什么?他们眼中的“好政治”与实际操作中的“权力制衡”之间存在怎样的张力?我们将分析儒家思想在不同派系中的变异与应用,比如心学对实践政治的影响。 二、地方利益集团的形成与文官的网络 权力并非只集中于京师。地方督抚、科道言官与中央决策层之间,形成了复杂的利益和人情网络。本书将详细描绘这种“关系学”是如何运作的。通过对特定地区(如江南士绅阶层)的深度挖掘,展现地方资源如何转化为京城的影响力,以及这种影响力如何反作用于中央的政策制定。我们探讨家族、师承、同乡关系在晋升中的实际作用,揭示官场运作的“潜规则”。 三、意识形态的较量:经义与时政的交织 党争的初期,往往披着道德的外衣。本书将分析不同政治派别在对“正统儒学”的解释上的分歧。这种分歧是如何从学术争论迅速演变为政治攻讦的?例如,对“祖制不可变”的坚持与对“权宜之计”的推崇之间的矛盾。我们将追溯一些关键的历史事件,审视当时清议舆论是如何被引导和操纵的,以及一旦被贴上“邪说”的标签,一位官员的政治生涯将如何瞬间崩塌。 第二部:内阁的运作与皇权的制衡艺术 内阁作为事实上的最高决策机构,其内部的权力分配与运作模式,是理解明朝政治的关键。 一、阁臣的权力基础:票拟与批红的微妙平衡 我们将详细解构票拟权力的实际效用。票拟权并非绝对的决策权,它更像是对皇权的“建议引导”。谁能进入内阁,取决于其在翰林院的资历、在朝中的派系支持,以及皇帝的个人偏好。本书将对比不同时期首辅的风格,有的以“老成持重”著称,有的则以“果决机敏”取胜。他们如何在高悬的皇权阴影下,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政治能量? 二、皇帝的“驭臣之术”:恩威并施的平衡术 皇帝是权力的最终仲裁者,但即便是天子,也需要依靠能干的大臣。本部分将探讨皇帝如何利用大臣之间的矛盾来巩固自身地位。例如,皇帝如何故意偏袒新晋的官员来压制资深阁臣,或者如何通过“闲置”有威胁的大臣来达到“冷处理”的目的。我们会分析那些试图“外朝独揽”的权臣,他们最终为何会失败,失败的根本原因在于他们未能彻底解决与皇权之间的结构性矛盾。 三、重臣的进退策略:在体制内寻求生存空间 对于身处权力核心的大臣而言,最大的挑战是如何在不触犯君主底线的前提下,推行自己的政策。本书将研究一些重要阁臣的“退身之术”——在政治斗争白热化时,如何选择性地放弃部分权力,以保全核心团队或重要的政策成果。这种退让是软弱,还是更高明的策略?我们将分析他们对“功成身退”的向往与现实政治斗争的残酷之间的永恒拉扯。 第三部:灾难与转机:危机管理中的文官集团 明朝末年的天灾、边患和财政危机,是对文官集团治理能力最严峻的考验。 一、财政改革的困境与阻力 国家财政的紧张,必然要求改革。本书将聚焦于历次尝试性的财政改革(如清丈田亩、均田税等),分析这些改革在理论上的正当性,以及在实践中遭遇的强大阻力。这些阻力主要来自哪些群体?是地方豪强、士绅阶层,还是保守的文官集团内部?我们将看到,即便是怀抱济世之心的官员,也常常被既得利益集团的无形之网所困。 二、边防与内政的冲突 辽东战事吃紧,意味着资源的极大倾斜。这种资源调配如何影响到内地省份的社会稳定?本书将探讨内阁大臣如何在“救边”与“安内”之间进行痛苦的权衡。当边事成为不可承受之重时,文官集团内部会产生哪些关于军事策略和人事任免的激烈争论?这种争论往往成为党争的新引爆点。 三、士人的道德困境:是改革者还是守成者? 在朝廷内部,总有声音要求彻底的变革,但也总有更强大的力量要求“祖宗法度”。本书的落脚点在于探讨,在内外交困的背景下,那些有能力施展抱负的文官,他们最终是成为了推动历史前进的动力,还是无可避免地成为了旧制度的殉葬品?他们的努力与最终的历史走向之间,留下了怎样的历史遗憾? 结语:历史的回响 《风云际会》试图提供一个全景式的视角,让我们理解明朝文官政治的内在逻辑。它揭示了在高度集权的体制下,个体知识分子如何通过集体行动来影响国家命运,以及在权力结构没有根本改变的前提下,任何高尚的理想最终都必须接受现实政治的残酷检验。阅读这些历史,不是为了寻找可以复制的模板,而是为了理解人性在极端政治压力下的选择与代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