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奸党罪研究

明代奸党罪研究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高金 著
图书标签:
  • 明代史
  • 明代政治
  • 明代人物
  • 宦官
  • 党争
  • 政治史
  • 历史研究
  • 明史
  • 历史人物
  • 社会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人民出版社
ISBN:9787010185330
版次:1
商品编码:12263403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12-01
用纸:胶版纸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奸党罪指官僚群体朋比为奸、结党营私的共同犯罪,于明代洪武九年(1376)前入律。奸党罪对上承接“十恶”重罪,对下统摄各类职官结伙犯罪律条,渗透于明代整个法规体系之中,成为弹性极大、包容性极强的“口袋罪”罪名。奸党罪名推动了中华法系“情、理、法”文明的升华,承载传统政治纲常伦理道德精髓,反映君主专制制度发展极端时期的罪名构建特征。 本书从立法指导思想、党论纷争概况、朋党罪名演化三个角度,分析奸党罪的立法沿革变化,揭示中华法系一项罪名的成长成熟历程。从入律时间考证、律条含义诠释、律条关系分析、体系地位解释、法规体系整理五个角度,分析奸党罪的立法水平,揭示其精妙的律目结构、有序的罪名构成和严密的体系渗透。

目录

第一章 论题说明
第一节 选题界定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主题
三、研究意义
第二节 研究综述
一、法学研究概况
二、相关学科研究
三、研究空间分析
第三节 研究设计
一、章节与创新
二、研究资料与方法
三、理论选取

第二章 奸党罪名入律
第一节 儒法奠基
一、法家的朋党思想
二、儒家的朋党思想
三、党论纷争
第二节 朋党罪演化
一、朋、党组成罪名
二、朋党罪概况
三、朋党奸党化
第三节 入律分析
一、入律时间
二、体系地位

第三章 奸党罪法规分析
第一节 奸党律
一、律义解释
二、相关法规
第二节 交结近侍律
一、律义解释
二、相关法规
第三节 上言大臣德政律
一、律义解释
二、相关法规

第四章 奸党罪个案分析
第一节 奸党案
一、丞相胡惟庸案
二、宦官王振案
第二节 曾铣交结近侍案
一、案件简况
二、案件性质
三、案件影响
第三节 冯恩上言大臣德政案
一、案件简况
二、案件性质
三、案件影响

第五章 奸党罪评析
第一节 立法分析
一、承上统下
二、律目结构
三、体系地位
四、立法评价
第二节 司法特征
一、皇帝意旨导向
二、法司揣摩圣意
三、权臣构陷人罪
四、风宪助纣为虐
第三节 效果考量
一、捍卫皇权的利器
二、助推党争的工具
三、官僚政治的催化剂
四、官僚头上的达摩剑
结语
附录A 《明实录》和《明史》奸党罪案例索引
附录B 冯恩论列大臣简况
参考文献
古籍史料
今人论著
国外论著
研究论文
后记

精彩书摘

  宋金以前禁止职官朋党,也惩治朋党,但罪名多与谋反、专擅、朋比、比周关联,在具体裁断过程中,有些是依律决断,更多的是依据君主的诏令,而诏令的出台,往往是朝臣互相攻击所促成的,乃是政治斗争的结果。欲置对方于死地,仅仅是朋党尚不足以将对方消灭,只有讲对方狼狈为奸,把持朝政,任用私人,才有可能消灭对方。在政治权力争夺中,职官朋党倾轧,党同伐异,也就需要调控并规制这些行为的明确而具体的罪名,奸党罪名已大势所趋。
  三、朋党奸党化
  政治权力争夺的各方,常指斥对方为朋党,诉说其是奸恶。失势方被镇压以后,便常用奸党定性。如东汉外戚与宦官斗争,彼此都说对方为奸党。安帝时,外戚阎氏专权,汉安帝死后,阎氏立北乡侯刘懿为嗣,不久刘懿也死了,车骑将军阎显闭宫门,秘不发丧,与阎太后谋立他人的时候,宦官孙程等人拥立汉顺帝,发动一场宫廷政变。当时尚书郭镇配合宦官,率羽林士击杀卫尉阎景。大局已定之后,郭镇就成为“冒犯白刃,手剑贼臣,奸党殄灭,宗庙以宁”的功臣,阎姓外戚则被称为“奸党”了。汉桓帝时,外戚梁冀专权,宦官单超说梁冀“诚国奸贼,当诛日久”。
  ……
《光影流转:近代中国电影的诞生与发展(1896-1949)》 内容提要 本书旨在系统梳理和深入剖析近代中国电影(自1896年至1949年)从蹒跚起步到逐步成熟的复杂历程。它不仅仅是一部时间线式的编年史,更是一部关于技术引进、文化适应、商业运作与艺术探索的社会文化史。通过对档案资料、行业报告、私人回忆录以及存世影片的细致考据,本书力求还原一个多维度的近代中国电影图景,揭示其如何在中国社会剧烈变动的背景下,成为反映时代精神、塑造国民想象的重要媒介。 第一部分:异域的火花与本土的萌芽(1896-1919) 本部分聚焦于电影技术传入中国之初的“奇观”阶段。我们将从列强租界中首次放映的活动影像开始,探讨西方电影如何以马戏、杂耍的形式进入中国大众视野。重点分析上海、天津等通商口岸在早期电影传播中的核心地位。 1. 早期媒介的引入与接受: 详细考察电影放映机的早期型号、拷贝的来源(主要是香港和日本)以及早期观众群体的构成。分析民间对“活动影戏”的初级认知与反应,侧重于技术层面而非叙事层面。 2. 早期摄制尝试与先行者: 深入研究李民伟(黎民伟的叔父)、张石川等早期中国电影人的努力。探讨中国本土第一批“纪录片”和“滑稽短剧”的创作背景与内容。特别关注早期片厂的建立,如香港的泰和公司,及其对本土电影人才培养的初步影响。这一阶段的国产影片多带有浓厚的戏曲或时事报道色彩,反映了早期创作者对新媒介的试探性运用。 3. 电影与传统戏剧的张力: 分析电影对传统戏曲(如京剧、粤剧)产生的冲击与融合。探讨早期默片中,演员如何将舞台表演的程式化夸张动作,向更贴近生活的新型表演方式过渡。 第二部分:默片的黄金时代与南北方格局的形成(1920-1927) 随着电影技术的成熟和专业化人才的出现,中国电影业开始进入第一个高速发展期。本章重点分析上海“大光明”等影院的崛起,以及“影子戏”(电影)在中国城市文化中的地位确立。 1. 南京路与“明星”的诞生: 详细描述以张石川、郑正秋为代表的上海电影公司,特别是“明星影片公司”的运作模式。研究其如何借鉴好莱坞的流水线生产经验,并结合中国本土的伦理剧题材,成功吸引了中产阶级观众。分析《难为了妹妹》、《黑奴制》等早期叙事长片的结构与主题,揭示其对改良社会风气的呼吁。 2. 岭南电影的独特路径: 对比上海的商业化倾向,深入考察以香港、广州为中心的岭南电影的特色。分析粤语片的兴盛,以及其在题材选择上如何更紧密地贴合地方风俗和民间叙事传统。 3. 北方电影业的探索: 考察北京、天津等北方城市在这一时期的电影活动,重点分析早期教育影片和新闻纪录的制作,以及政局动荡对北方电影制作的限制与影响。 第三部分:有声革命与左翼思潮的涌入(1928-1937) 这一时期,同步录音技术的引入彻底改变了电影的形态和传播效率,引发了产业的巨大变革。同时,随着政治环境的恶化,电影逐渐成为承载社会批判和民族主义情绪的重要阵地。 1. “有声电影”的技术与艺术挑战: 详述中国电影界如何克服技术壁垒,引进和适应有声技术。分析歌唱片、戏曲片在有声化后的爆发式增长,以及普通话/方言配音对演员表演风格的重塑。 2. 左翼电影运动的兴起与影响: 深度剖析以蔡楚生、沈西苓等为代表的左翼电影群体。研究《娜芝》、《渔光曲》等作品如何超越传统的家庭伦理,直接介入阶级矛盾、女性解放和民族存亡的宏大主题。分析进步影人与审查制度之间的博弈过程。 3. 联华与“电通”:新旧势力的交锋: 考察联华影业公司在整合各方资源,致力于打造“大片”制作的尝试。对比“电通”等公司在艺术探索上的激进性,分析不同制片厂的文化定位和市场策略。 第四部分:抗战烽火中的电影流亡与坚守(1937-1945) 抗日战争的爆发导致了中国电影产业的地理重构和主题的彻底转向。本章关注电影人如何在沦陷区、陪都重庆以及敌占区之间迁徙、重组与坚守。 1. 战时电影的重组与“救亡”主题: 重点分析迁至重庆的中央电影制片厂(中制)的作用。研究战时环境下,电影如何成为凝聚民族精神、进行抗日宣传的有效工具。分析《中华儿女》、《保家乡》等影片的叙事策略和政治功能。 2. 沦陷区的“孤岛”电影: 审视上海“孤岛时期”电影的特殊性。分析片商在日方严密监控下,如何利用题材的“安全区”(如都市言情、家庭剧)来规避政治审查,同时在不被察觉的情况下,暗含对现实的讽刺与隐晦的爱国情怀。 3. 纪录片与新闻片:历史的见证: 考察战时新闻纪录片的制作及其在海外宣传中的作用,分析其作为第一手历史资料的价值。 第五部分:战后重建、复苏与新的分裂(1946-1949) 抗战胜利后,中国电影业迎来了短暂的复苏,但随之而来的是严重的经济困难、政治派系斗争以及对好莱坞回潮的反思。 1. 接收与重组的阵痛: 分析战后电影制片厂的接收问题,以及随之而来的行业混乱。探讨国民政府对电影业的管控加强,以及民间资本的撤出。 2. 现实主义的回归与“伤痕”: 研究战后初期涌现的反映社会黑暗、官僚腐败和通货膨胀的作品,如《万家灯火》等,分析这些影片如何反映了国民政府统治下民众的幻灭感。 3. 南北的文化分野: 简要概述解放战争后期,左翼电影力量向北方解放区的转移趋势,及其对中国电影未来走向的决定性影响。 结语: 近代中国电影史是一个充满张力与矛盾的历程,它既是全球电影工业浪潮中的一个注脚,也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文化抵抗与自我表达的缩影。本书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个理解这段复杂历史的坚实框架。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得相当考究,拿到手上就能感受到一种厚重而典雅的历史气息。封面采用了一种略带泛黄的仿古纸张质感,配上苍劲有力的书法字体书名,让人在翻阅之前就已经对内容的严肃性和深度有所期待。内页的纸张质量也无可挑剔,印刷清晰,排版疏朗有致,即使是长时间阅读,眼睛也不会感到疲劳。这种对细节的打磨,无疑体现了作者和出版方对历史研究成果的尊重,也极大地提升了阅读体验。特别是书中穿插的一些手绘的古代地图和官员服饰图样,虽然只是点缀,却能瞬间将读者的思绪拉回到那个波谲云诡的明朝官场之中,使得枯燥的史料分析也变得生动起来。对于我这种既追求学术严谨性,又注重阅读舒适度的读者来说,这本书在形制上的用心是值得称赞的。它不仅仅是一本学术著作,更像是一件可以细细品味的工艺品,让人爱不释手。

评分

这本书的叙事节奏处理得非常高明,它成功地在严肃的学术探讨与引人入胜的故事性之间找到了一个微妙的平衡点。虽然主题聚焦于复杂的政治斗争和权力倾轧,但作者的笔触却带着一种近乎小说家的细腻和洞察力。例如,在描述某次朝堂上的关键辩论时,不仅仅复述了各方的立场,还细致刻画了人物的微表情、当时的朝堂氛围,甚至是光线的明暗变化,这些细节的描绘,使得那些历史上的“大人物”瞬间变得有血有肉,他们的决策背后隐藏的恐惧、野心与挣扎也清晰可见。这种叙事技巧极大地降低了普通历史爱好者的阅读门槛,使得即便是对明史不甚熟悉的人,也能被故事的张力所吸引,从而更深入地理解历史事件背后的深层驱动力,而不是仅仅停留在对人名地名的记忆上。

评分

从方法论的角度来看,这本书给我带来的启发远超预期。作者似乎并未固守某一单一的历史学派理论,而是采取了一种非常灵活和包容的视角来审视历史人物的行为动机。与其简单地将某些官员定性为“忠臣”或“奸佞”,作者更倾向于探讨在特定的制度约束和生存压力下,人性会如何被异化或激发。书中对“权术”的剖析尤其精妙,它不仅展示了权力运行的表象,更深入挖掘了权力运作的内在逻辑——即制度的漏洞如何被个体利用,以及个体如何在结构性的困境中寻求生存空间。这种超越了简单道德判断的历史观,使我对理解中国古代官僚体系的运作机制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它教会了我如何跳出二元对立的框架,用更具动态和复杂性的眼光去看待历史的必然与偶然。

评分

我个人认为,这本书最大的价值在于其引发的思考链条,它成功地在当代读者与遥远的过去之间架起了一座沟通的桥梁。读完之后,我发现自己看待当下社会中某些现象的视角也悄然发生了变化。明代官场的种种倾轧、派系间的猜忌与资源的争夺,在某种程度上,与我们今天所能观察到的某些组织行为学案例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尽管载体和技术手段已经截然不同。作者对权力腐蚀人性的探讨,具有永恒的警示意义。它不仅仅是对一个历史时期的总结,更像是一面映照人性复杂性的镜子,促使我们去反思:在结构性的权力场域中,个体如何坚守自我,又如何不可避免地被环境所同化。这种由史及今的穿透力,使得这本书的阅读体验超越了纯粹的历史求知欲,上升到了对人类社会行为模式的哲学层面的探索。

评分

我花了整整一个周末才初步读完这本书的导论部分,不得不说,作者的史学功底是极其深厚的,其文献挖掘的广度和深度令人叹服。书中对明代中后期几位核心权臣的背景梳理,绝非简单的生平罗列,而是结合了宗室关系、地方势力渗透以及士绅阶层的变迁等多重维度,构建了一个极其复杂而立体的权力网络图景。尤其是在分析某一派系崛起时,作者巧妙地引用了大量鲜为人知的内阁档案和地方志中的零星记载,通过细致的交叉比对,推翻了以往一些被学界长期接受的片面观点。这种“以小见大,以微知著”的研究方法,极大地增强了论证的说服力。阅读过程中,我时常需要停下来,在脑海中重构那个时期的政治生态,那种抽丝剥茧、层层深入的智力挑战感,对于爱好深度阅读的爱好者来说,无疑是一种极大的享受。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