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既是关于墨的文化美学之书,又是写给新晋藏墨人的入门读本。
★每一锭墨的背后都有一个故事,每一个制墨世家都有一段传奇。作为“墨的故事”系列第二本,本书将带领读者进入制墨者的世界,进一步了解这个古老行当以及其中佼佼者。
★这不仅是一部关于墨的历史书,更是一部关于墨的文化书、关于制墨艺术的美学之书。通过讲述制墨者之间的故事,带领读者领略流传千百年的匠心之道。
★作者本身也是藏墨大家,从鉴赏不同种类的墨开始说起,让你真正认识墨,从零开始成为墨的专家。
★图文并茂、全彩印刷,收集百余幅世界各地博物馆、私人珍藏珍贵墨宝图片,颇具收藏价值。
★著名书画家侯吉谅、“薪传奖”手工制墨大师陈嘉德好评力荐。
笔墨纸砚,墨居其二,一研一磨之间,流转出岁月的颜色。墨不仅享有“一点如漆,万载存真”美誉,更是历代文人骚客的挚爱,在他们心里,墨不单可拿来写字,还有超yue书写的意念和专情。
如今虽然用墨的人越来越少,但对古墨的珍视,却与日俱增,从收藏市场频频出现的天价名墨可见一斑。
墨的历史非常悠久,而制墨的技艺也是我国传统工艺之一,传承发展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在制墨历史中,有独到创新的制墨家,何止百千。你能想象,从不起眼的原材料到通体润泽的墨锭,需要经历怎样的蜕变?
想要了解墨,除了读懂名墨背后的故事,还要进入制墨者的世界,进一步了解这个古老的行业以及其中的佼佼者:明朝制墨双霸天究竟有着怎样的恩怨情仇?本应古色古香、中国味十足的墨跟西洋风有何关联?皇帝的御用墨是用什么珍贵的原料、以如何复杂的程序制成的?还有星宿墨、像公民课本一般的墨等各式各样的奇特墨……
继《墨客列传》之后,我们将跟随制墨名家的步伐,领略流传千百年的匠心之道。
黄台阳,新竹交通大学电子物理系毕业,美国纽约州雪城大学(Syracuse University)计算机与信息科学博士,法国巴黎国家高等电信学院访问研究。多年从事台湾信息工业发展推动、南港软件园区建设工作。虽是理工科出身,但对文玩古董颇有研究,副业是收藏。和多位知名制墨手艺人、诗人作家结为好友,侯吉谅等人力荐本书。
自序 007
第一章 我是骚人,我玩墨——风雅 001
写字练书法 002
著书立说记事 003
作诗填词联吟 010
写奏章给皇帝 012
考古和宗教 014
书画 017
第二章 遵古法,最好——循规 021
韦仲将 :松烟、好胶加鸡蛋,捣三万次 023
易水法 :建立制墨 SOP,捣十万次 026
李廷珪 :造型墨、中药入墨、大量生产 028
张遇 :桐油烟制墨 031
程君房入木三分,方于鲁灿烂缤纷 033
墨守成规? 036
第三章 制墨双霸天的恩怨情仇——爱恨 037
制墨大跃进,诗画上墨身 038
皇帝代言宣传 044
恩人反目成仇 049
有子传承 051
第四章 凡我出品,必挂保证——自豪 055
非烟 :似烟非烟,不只是烟 056
寥天一 :寂寥状态下进入天人合一 058
太玄 :高深又莫测 058
苍璧 :可以祭天的墨 061
天琛 :天然的宝贝 063
天膏 :似药非药 065
神品 :靠它考取功名 065
良玉精金 :珍贵如玉似金 068
比金子还贵的墨 070
第五章 只给皇上用的墨——御制 071
皇上用墨,七十七人服务 072
大内制墨也有 SOP 075
因循制墨,缺乏变化 079
徽墨进京,大内制墨出新意 082
落日无余晖 085
第六章 好产品不怕被模仿——思齐 089
曹素功 :墨中闪耀紫玉光
胡开文 :锋头崭露国际化 090
曹素文 :用心的学习者 094
曹圣文 :精致有规矩 096
胡开明 :产品线多元 096
胡秀文 :以规模见长 099
胡学文 :质量、设计大有可观 099
胡萃文 :懂得投市场喜好 102
胡同文 :有模有样的老店 104
胡咏文 :沾了光,还是不起眼 104
胡正文 :太平天国战后应运而生 107
谁来振臂高呼 107
第七章 带点西洋味——时髦 111
当程君房遇上利玛窦 112
地中海建筑现身婆罗髓墨 117
十二生肖时辰墨上的西洋钟 118
搭配西番莲纹的古龙香剂墨 121
地球造型墨 123
世界博览会上谁评审? 128
第八章 星星知我心——占星 131
天上星辰与人间英雄 133
天文星宿,墨业新产品 134
天文垂曜,拍皇帝马屁 140
魁星墨,许一个金榜题名的未来 142
日月合璧五星连珠,是吉是凶说不准 145
礼亲王送给慈禧太后的礼物 148
天地异象救了汤若望 150
第九章 当黄白红蓝遇见黑——融合 153
旗皮汉骨的墨 156
奴才送给王爷的墨 158
写上满文的墨 161
以满人身份为傲的墨 163
学汉人的满人墨 165
死于安乐 168
第十章 来上“公民课”——品格 169
不谈大道理,做好生活小事 170
最早的儿童启蒙书——千字文 171
兄弟友爱,读书争气 175
悠游书海,自得其乐 177
悬崖急勒马 179
为人处世金句 181
西式教育进逼,中式教育式微 183
第十一章 云在墨上飘——遄飞 187
顺时针漩涡云纹 :流畅如旋转陀螺 188
逆时针漩涡云纹 :好像许多小眼睛 190
长尾漩涡云纹 :优游的小蝌蚪 192
流线云纹 :多几分自在 192
狂疾流线云纹 :释放力与美 197
灵芝祥云纹 :连皇帝也想攀附 197
钩串浮云纹 :似灵芝,又像太湖石
如老藤,又像炊烟 200
锦绣祥云纹 :云串成的金龙 202
飞翔在云端 204
第十二章 看不懂的古文字——遥想 205
最早的文字——仓颉造字的墨 207
西周的文字——籀文的墨 210
比大篆还老的文字——金文的墨 213
猜白了头的古字墨 215
唤起汉字的创意基因 218
第十三章 与名琴套关系——赏乐 221
音乐入诗中 223
孔子念旧人 225
把墨做成名琴的形状 227
师徒互动教学 230
是墨?是琴? 233
古琴复苏,墨默无言 235
第十四章 数字风情——趋吉 237
一品元霜 239
两笏 239
三泖渔庄 242
光被四表 244
五瑞联辉 244
超超六法显精神 247
七叶衍祥 247
八吉祥 250
九贡 252
十年养气 252
流芳百世 255
千岁芝 255
万寿无疆 258
第十五章 看图说故事——教化 261
怀念勤政爱民的好官 262
山石现出桃花纹 264
阴阳阻隔莫强求 266
直指人心,见性成佛 268
诗仙的白日梦 271
墨名当考题 273
故事是好题材 276
| 第二章 |
遵古法,最好——循规
翻开任何词典,“墨守成规”这个成语都给人不好的印象,因为它指的是 :凡事照旧的方法来做,不需改变,也不去考虑外在环境是否已与从前不同。于是当我们说某人墨守成规时,通常意味着这个人不是太固执,就是太懒太笨,甚至是迂腐不知变通,再不改的话,就该换人了。
但把这句成语用到墨的制作上,可就再正确不过。这是因为墨的历史虽然超过两千年,但直到晚清,在许多墨上却还可看到“仿某某法造”的字样,反而没看过标榜新制法或新配方的。换句话说,即使墨肆在制作方法上有所改变创新,他们却只强调那没变的古法部分。
在悠久的制墨历史里,有独到创新的制墨家,何止百千。但就像许多祖传秘方已失传一样,现在看得到的古早制墨法并不多。而他们之间的差异,以现代的眼光来看,其实不大。因为他们的制程大致相同,所用的原材料也大同小异。那么现存的制墨古法有哪些?它们之间有何异同?
先看所用的材料。构成墨的首要不可或缺的原料,是称为“烟”或“烟炱(音 tái)”的黑色粉尘,它是燃烧松树干后所得的“松烟”,或是燃烧油脂后得到的“油烟”。另一必要的原料,是用来黏合这些烟的胶。胶通常是熬煮动物的皮骨所得,古早时有过鹿角胶、鱼膘胶、牛皮胶等。
有了烟和胶,就可以黏合制成墨。但两者的比例如何?怎样让它们黏合?这可是各家的营业机密。此外,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墨的要求越来越高。于是能让墨好闻的香料、更坚挺并发亮的物质和能防蛀防腐的药材等就不断被发掘出来。随着各家研发不同配方的逐渐优化,制墨法也百花齐放。现在我们身边也有不少是标榜按照某某古法制造的墨。让我们来回顾一下这些制墨的成规。
韦仲将 :松烟、好胶加鸡蛋,捣三万次
根据秦朝墓的考古发现,当时已有用烟和胶糅合的人工墨。而从东汉墓出土的一锭松塔形墨,更证明了当时已用简单墨模来规范墨的造型。另外据东汉时的文献记载 :负责文书的官员,每个月都配发有墨。从这些事实可推知制墨业在当时已有规模。只是当时的从业者,大致是工匠之流,社会地位不高,因此没人想到把他们的制墨法记下来。
这种情况,一直到曹操的孙子曹叡(魏明帝,公元 206—219 年间在位)时,才有所改变。先来看这锭“见真吾斋书画之墨”(图一),墨背面篆书的最后几个字“按魏韦仲将十万杵法制”,清楚表明这锭墨是按照魏朝时候的韦仲将的制墨法,并且经过十万杵的捶打后制出。
韦仲将是谁?他的制墨法有什么特别?
没听过他的大名?不意外,但你绝对听过或引用过他的名言,“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这可是他首先说出,而被后人认为经典,从此广泛引用。
从多方面来看,韦仲将非常杰出。他名诞,仲将是他的字,在魏明帝时官至光禄大夫,是皇帝的顾问近臣。他擅长书法及制作笔墨,魏明帝很欣赏他的字,有回在为新建的宫殿题字时,特别要他来写。没想到他对朝廷准备的笔墨纸张看不上眼,回奏说,必须是最好的笔墨纸才能写出他最好的字。“……夫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若用张芝笔、左伯纸及臣墨,兼此三具,又得臣手,然后可以逞径丈之势,方寸千言。”这句话里提到的张芝和左伯,分别是当时顶尖的制笔和造纸高手。显然韦仲将对自己的书法和所制的墨非常自负。而“工欲善其事”这句名言,也因此流传千古。
就是这种在皇帝面前也敢表态的自负,再加上他显赫高官的身份和超群的技艺,才终于有人正视制墨,并把他的制墨方法记录下来。
北宋状元苏易简写的《文房四谱》里,叙述了韦仲将的墨法,重点如下 :
1. 取上好纯净的松烟,捣细并筛去杂质。
2. 每一斤松烟配以好胶五两,而胶得先用梣皮汁浸过,好化解干胶。
3. 再取五个鸡蛋的蛋清,外加捣细滤筛过的珍珠和麝香各一两。
4. 把所有材料调和在铁臼里,用力捣三万杵,多多益善。
配料里的珍珠,能使墨色光亮,于是有“仲将之墨,一点如漆”的美誉。但是,“见真吾斋书画之墨”的背面说它是捣过十万杵,超过韦仲将墨法所要求的三万杵很多。这是什么原因?请看下节。
这本书给我的最大感受是“系统性”与“实践性”的完美结合。它不只是停留在理论层面,而是真正落实到了如何“认识”和“使用”墨的层面。其中关于如何鉴别墨锭真伪、如何正确研墨以达到最佳出墨效果的指导部分,简直是为初学者量身定做的实操指南。作者没有采用那种高高在上的说教口吻,而是像一个耐心的导师,一步步示范,甚至连研磨时手的力度和角度都做了细致的说明,这种对细节的执着,让我这个门外汉都能立刻上手尝试。通过阅读,我明白了为什么有些墨色显得“浮躁”,而有些则能沉淀出厚重的“金石气”。这本书成功地将一门看似高冷的艺术实践,转化为任何人都可以参与其中的文化体验,极大地激发了我进一步探索和实践的欲望,绝对是值得反复品读的佳作。
评分这本书简直是打开了我对“墨”这个概念认知的新世界大门!我一直以为自己对传统文化中的“墨”有所了解,无非就是写字绘画用的那种黑色颜料。然而,这本书深入浅出地剖析了墨的起源、发展,乃至其背后的哲学和艺术内涵,简直让人叹为观止。它不仅仅停留在技法层面,更是将墨的历史脉络梳理得清清楚楚,从古代的松烟、桐油到现代的化学合成,每一种墨材的特性、制作工艺的演变,都被描述得细致入微。我印象最深的是关于徽墨的部分,作者似乎亲自走访了每一个世代传承的作坊,用生动的笔触描绘了匠人们的专注与坚持,那种对匠心精神的讴歌,隔着书页都能感受到热气腾腾的烟火气。这本书的结构安排非常巧妙,不是干巴巴的学术论述,而是像一位博学的长者,循循善诱地带着读者一步步走进墨的深邃世界,让人完全沉浸其中,忘记了时间的流逝。读完后,我对以往那些看似寻常的墨迹,都有了全新的敬畏之心。
评分我必须说,这本书的叙述风格非常独特,它成功地营造了一种“与作者一同探索”的氛围。如果说有些专业书籍读起来像是在啃硬骨头,那么这本书读起来就像是进行一场愉快的、充满惊喜的考古之旅。作者的文笔极其细腻,尤其擅长捕捉那些容易被忽略的细节。比如,书中对不同地域墨的“香气”差异进行了详尽的对比分析,这绝对是我以前从未想过的研究角度。它解释了为何不同类型的墨在研磨时会散发出截然不同的气味,以及这种气味在古代文人雅士心中的意义。更棒的是,它还配上了大量清晰的图示和高清的微距摄影,让你能清晰地看到墨锭表面的肌理和包浆,这种视觉上的冲击力极大地增强了阅读体验。它做到了真正的“从零开始”,即便是对书画艺术一窍不通的门外汉,也能轻松跟上节奏,而且越读越觉得有趣,根本停不下来,简直是为那些渴望深度了解某个小众领域的朋友量身定做的宝典。
评分说实话,我原本以为这会是一本枯燥的技术手册,毕竟“专家”这个词听起来就挺严肃的。但这本书的阅读体验完全超出了我的预期,它更像是一部精心编排的“墨之史诗”。作者在叙事中穿插了许多鲜为人知的小轶事和历史典故,比如某位大书法家为了得到一块珍稀的墨材而费尽周折的故事,这些故事极大地丰富了内容的趣味性。我特别喜欢它对“墨色变化”的讨论,它不仅仅是黑色的深浅,更是光照下呈现出的微妙蓝调或紫调,书中对此的描摹精准而富有诗意,让人感觉仿佛能透过文字触摸到墨的质感。这本书对现代制墨工艺的介绍也十分到位,它没有回避现代技术带来的冲击,而是客观地分析了传统与现代工艺的优劣,引导读者进行批判性思考,这种开放的态度非常值得称赞,让人感到作者的知识储备极其深厚且全面。
评分这本书的价值,绝不仅仅在于知识的传授,更在于它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观察世界的方式。它打破了我固有思维中“墨只是消耗品”的局限,将其提升到了文化符号和身份认同的高度。书中详细探讨了历代文人对墨的偏爱如何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风尚和审美取向,比如宋代士人对“沉静内敛”的追求,如何体现在他们对特定墨材的选择上。这种宏观的视角让我意识到,每一次提笔落下,背后都承载着厚重的历史信息。而且,作者在讲述过程中,并没有使用过多晦涩难懂的术语,即使是涉及到化学成分的分析,也能用生活化的语言进行类比说明,使得理论知识变得触手可及。这种平衡学术严谨性与大众可读性的能力,是非常难能可贵的。我甚至开始期待着下次去博物馆时,能够用书中学到的知识去“解码”那些陈列品背后的故事。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