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手与机器的根本区别在于,手总是与心相连,而机器则是无心的。所以手工艺作业中会发生奇迹,因为那不是单纯的手在劳动,背后有心的控制,使手制作物品,给予劳动的快乐,使人遵守道德,这才是赋予物品美之性质的因素。所以,手工艺作业也可以说成是心之作业。为什么手的工作对于一个国家来说非常之重要,大家都有必要思索。本套书阐述了何谓工艺之美、何谓正宗的5-艺、人们对工艺的误解以及工艺的未来发展,是柳宗悦先生zui早的关于工艺性质的论文集。 日本至今保留着鲜明的民族传统与手工技艺,柳宗悦先生功不可没。他提出“民艺”的概念,努力改变人们崇尚美术而轻视工艺的倾向,认为工艺蕴藏在民众之间,民众的无心之美、自然的加护是美之源泉,而非个人艺术家的天才创造,工艺之荧必须与用相结合,必须具有服务意识。柳宗悦先生的阐述在几十年后的今天读起来,仍然不失其价值。透过他的视角,我们得以重新审视自己的日常生活。
内容简介
《工艺之道》阐述了何谓工艺之美、何谓正宗的5-艺、人们对工艺的误解以及工艺的未来发展,是柳宗悦先生zui早的关于工艺性质的论文集。
日本至今保留着鲜明的民族传统与手工技艺,柳宗悦先生功不可没。他提出“民艺”的概念,努力改变人们崇尚美术而轻视工艺的倾向,认为工艺蕴藏在民众之间,民众的无心之美、自然的加护是美之源泉,而非个人艺术家的天才创造,工艺之荧必须与用相结合,必须具有服务意识。柳宗悦先生的阐述在几十年后的今天读起来,仍然不失其价值。透过他的视角,我们得以重新审视自己的日常生活。
《民艺四十年》收录了17篇文章,内容涉及朝鲜光化门、日本大津绘、工艺社团和日本民艺馆的建立、“喜左卫门井户”茶碗、著名茶人千利休等,是对那个时代的民艺发展别开生面的记录。《民艺四十年》一书是柳宗悦先生四十年民艺之路的沧海老拾珍。他zui早提出“民艺”概念,创办杂志,著书立说,普及推广“民艺”的理念;并身体力行,收集整理民间器具,将自己毕生收集贡献于社会和民众。四十余年中,柳宗悦先生及其同仁走过了一个无比漫长而艰辛的历程。没有这些渗透在字里行间一点一滴对于民艺的尊重与珍惜,日本人今日的审美意识或许会有很大不同。
《日本手工艺》对于国内民艺界、设计界人士,尤具参考价值。 《日本手工艺》是1940年前后日本手工艺状况的一份详尽记录。这份记录,是柳宗悦先生踏遍日本的全境,根据关眼所见写成的。因此读来仿佛身临其境,跟他做了一次日本民艺之旅。手工艺的素朴真诚之美,洋溢在旅途中的第一步。日本今之为设计大国,缘自过去之为手工艺之国,其精神一脉相传。《工艺文化》一书为柳宗悦先生的代表作之一。上篇“造型艺术”探索工艺在多种艺术中的位置,试图比较明确地说明在造型的领域中,美术与工艺的关系。中篇“各种工艺”讲述各种工艺品的分类,目的在于说明各种工艺的特殊性质与它们之间的界限。下篇“美与工艺”探讨在实现zui美的境界方面,可供工艺驰骋的场所是何其大,以及工艺性为什么是美的重要因素等问题。
作者简介
柳宗悦,日本著名民艺理论家,美学家。于1913年毕业于日本东京帝国大学文科部哲学科。在研究宗教哲学的同时,对日本、朝鲜的民艺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开始对之收集、研究。于大正十五年(1926)与富本宪吉(1886-1963)、河井宽次郎(1890-1996)、浜田庄司(1894-1978)联名发表《日本民艺美术馆设立趣旨书》。1936年任日本民艺馆首任馆长,1943年任日本民艺协会首任会长,出版有《柳宗悦全集》。1957年获日本政府授予的“文化功劳者”荣誉称号。
徐艺乙,江苏省南通市人。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长期从事工艺美术、民俗艺术、传统物质文化与文化遗产研究,主持、参加多项科研项目,出版有著译作三十余部。曾获国家社科基金优秀成果一等奖、全国“五个一工程”优秀图书奖以及多项省部级奖。
目录
《工艺之道》
丛书总序
新版序言
序言
绪言
工艺之美
正宗的工艺
被误解的工艺
走向未来的工艺
[上]工艺的基础
[中]工艺与个人作家
[下]工艺与团体
工艺美论的先驱者
概要
关于插图
插图及其说明
译后记
注释
《民艺四十年》
丛书总序
代序·田中丰太郎
致朝鲜友人书
不能失去的一座朝鲜建筑
木喰上人发现之缘起
杂器之美
工艺之美
关于建立工艺社团的提案
大津绘之美及其性质
工艺杂志之缘起
民艺之旨趣
日本民艺馆的成立与工作
琉球之富
看喜左卫门井户
手工艺之国
美之法门
利休与我
收藏之辩
日本之眼
后记
关于民艺一词
四十年的回想
校后记
注释
《日本手工艺》
丛书总序
序
前言 手工艺之国
第一章 物品的背景
自然
历史
固有的传统
第二章 日本的产品
现在的情况
关东
东北
中部
北陆
近畿
中国
四国
九州
冲绳
第三章 商品的性质
三个问题
工匠的功绩
实用与美
健康之美
后记
译后记
注释
《工艺文化》
丛书总序
自序
上篇 造型艺术
一 工艺问题
二 艺术的分类
三 美术与工艺
中篇 各种工艺
一 手工艺
二 机械工艺
三 工艺之正宗
下篇 美与工艺
一 工艺之成立
二 美之目标
三 工艺美之特色
四 美的境界与工艺
插图说明
后记
这本书在探讨“文化”与“工艺”的关系时,角度非常独特和深刻。它没有停留在对工艺品外在样式的赞美,而是深入挖掘了它们背后所承载的民族性、地域性乃至哲学思考。我特别喜欢它对不同文化背景下,工艺是如何塑造人们世界观的分析。它提醒我们,工艺不仅仅是制作物品的手段,更是特定社会群体智慧的结晶和精神的寄托。这种跨文化的对比,让我对我们自己本土的传统手艺有了更清晰的认识和更强烈的责任感。它不是说教,而是以一种非常开阔的视野,引导读者去思考,在高度工业化的今天,我们真正失去了什么,又该如何去珍视和传承那些看不见的“工艺之魂”。
评分这本书带给我最大的触动,在于它对“审美疲劳”的有效对抗。在这个充斥着快速消费和同质化设计的时代,我们的眼睛和心灵都渴望一些真实、耐看、经得起时间考验的东西。这套书就像是一股清流,引导我的目光重新聚焦到那些经过时间打磨、充满人手温度的作品上。它教会了我如何去“看”——不仅仅是看一个东西好不好看,而是去探究它为何会是这个样子,背后的故事是什么。这种审美视角的提升,是无价的。它让我对生活中的每一个器物都重新燃起了好奇心,开始更用心地去选择和对待我所拥有的物品,无疑,这本书深刻地影响了我未来的消费观和生活态度。
评分全书的知识体系构建得非常扎实且富有层次感。从宏观的文化背景到微观的技法解析,过渡得非常自然流畅。对于一个初涉此领域的读者来说,它提供了绝佳的入门框架,清晰地勾勒出了整个工艺领域的脉络。而对于有一定基础的人,书中深入探讨的一些理论观点,也能带来新的启发。作者似乎非常擅长做知识的“解构”与“重组”,将复杂的工艺链条拆解得井井有条,让人能够按部就班地理解其内在逻辑。更难得的是,它在介绍技术细节时,始终保持着一种人文关怀,没有让技术细节淹没了艺术的本质,读起来既有学术的严谨性,又不失阅读的趣味性。
评分读完其中的章节,我最深刻的感受是,作者的叙事方式非常细腻且富有感染力。他不仅仅是在罗列事实或介绍技艺,更像是在讲述一个个鲜活的故事,将那些冰冷的工艺流程赋予了生命和温度。那种对材料的敬畏,对工匠精神的深刻理解,通过文字一股脑地倾泻出来。尤其是在描述那些传统手艺人与自然、与工具相处的点点滴滴时,笔触极其柔和,却又力量十足。你会清晰地感受到那种日积月累的经验沉淀,那种代代相传的执着。这种叙述,让我仿佛能听见锤子的敲击声,闻到窑火烧制的味道,极大地激发了我对“慢工出细活”这种生活哲学的向往。它成功地将理论知识转化为了可感知的、充满人情味的体验。
评分这套书的装帧实在让人眼前一亮,那种触感和质感,仿佛一下子就把人拉回了那个注重手工与匠心的年代。光是翻开书页,闻着那淡淡的油墨香,就已经是一种享受了。纸张的厚度、印刷的清晰度,都看得出是用心挑选过的。我特别欣赏它那种朴素中透着精致的美学,没有花里胡哨的设计,却能让人感觉到一种沉静的力量。特别是对于那些热爱传统工艺和手工制品的人来说,光是收藏价值就已经很高了。书中的排版也很有讲究,留白得当,读起来非常舒适,不会有压迫感。每一页都像是一幅精心构图的画面,让人忍不住想细细品味。这种对书籍本身物理形态的尊重,本身就是一种对“工艺”精神的致敬,让我对后续的内容充满了期待,感觉这不仅仅是知识的载体,更是一件艺术品。
评分不错
评分赞
评分包装不错,就是物流速度太慢,其他都挺好的。
评分赞
评分书挺不错的 朋友很喜欢
评分很不错。。。值得期待
评分挺好的书。
评分包装不错,就是物流速度太慢,其他都挺好的。
评分包装不错,就是物流速度太慢,其他都挺好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