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大学排名的应用行为研究及其价值取向反思》通过对发表于1994~2014年间的130篇学术性文献进行内容分析,总结了不同主体应用大学排名的行为、原因/目的以及产生的影响;借鉴价值理论对大学排名在这些应用行为中的价值进行了分析和判断;调查了世界主要大学排名机构对排名应用的预期,并从排名的角度反思了大学排名被应用的现状。《大学排名的应用行为研究及其价值取向反思》为读者全面了解大学排名被应用的现状以及应该如何合理有度地应用大学具有很好的参考价值。
内页插图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
一、国家性排名的出现
二、大学排名的国际化
三、大学排名产生的争议和影响
第二节 核心概念界定
一、大学排名
二、应用与价值
第三节 国内外文献综述
一、关于各主体应用大学排名的行为及其分类的研究
二、关于各主体应用大学排名的原因/目的及其分类的研究
三、关于各主体应用大学排名产生的影响及其分类的研究
四、关于各主体应用大学排名的价值评估的研究
五、文献述评
第四节 研究问题与研究意义
一、研究问题
二、研究意义
第五节 主要章节安排
第二章 研究方法23
第一节 研究路线与方法
一、研究路线
二、研究方法
第二节 数据的来源与收集
一、内容分析数据的来源与收集
二、问卷调查数据的来源与收集
第三节 样本文献内容的筛选与编码
一、内容分析材料的筛选
二、编码框架的确定
三、正式编码与验证
第四节 有关样本文献中应用行为分类及其重要程度的分析方法
一、应用行为分类
二、重要程度赋权
第三章 各主体应用大学排名的行为及其分类
第一节 考生和家长应用大学排名的行为
一、考生和家长的视角
二、其他利益相关者的视角
三、排名名次与招生结果之间相关性分析的视角
第二节 高校应用大学排名的行为
一、内部管理(不含招生以及学费和奖学金政策)
二、招生以及学费和奖学金政策
三、公共关系(不含与排名机构的关系)
四、与排名机构的关系
五、战略规划
六、人才培养
七、科学研究
第三节 政府和拨款机构应用大学排名的行为
一、重点建设与重大改革
二、质量保障与评价
三、拨款和经费分配
四、留学与移民政策
五、政党间的政治博弈
第四节 其他主体应用大学排名的行为
一、企业
二、校友和捐赠者
三、高等教育相关组织
四、公众和媒体
第五节 结果与讨论
第四章 各主体应用大学排名的原因/目的及其分类
第一节 从应用主体看排名被应用的目的
一、提升高校名次
二、高校竞争资源
三、提升声誉或地位
四、获取信息和数据
五、提高和改善高等教育质量
第二节 从排名本身看排名被应用的原因
一、排名指标的导向性
二、排名传播范围广、影响力大
三、排名填补信息空白
四、排名简单易获取
五、排名具有一定的客观性
第三节 从应用主体和排名本身看排名被批评和抵制的原因/目的
一、从应用主体看排名被批评和抵制的目的
二、从排名本身看排名被批评和抵制的原因
第四节 结果与讨论
第五章 各主体应用大学排名产生的影响及其分类
第一节 消极影响
一、高校内部管理的挑战
二、高校根本任务和价值的偏离
三、教学与科研之间的不平衡
第二节 积极影响
一、高等教育质量的提升
二、高校外部关系的改善
三、排名方法的完善
第三节 有争议的影响
一、对高等教育资源配置的影响
二、对招生与择校的影响
三、对学生学习经历的影响
四、对高校排名名次的影响
第四节 结果与讨论
第六章 对各主体应用大学排名行为的价值评估及其案例分析
第一节 对大学排名应用行为的价值评估
一、对大学排名应用行为的价值评估标准
二、对大学排名应用行为的价值评估结果
三、对价值评估结果的深度分析
第二节 不同价值类型应用行为的案例分析
一、合理应用为主行为的案例分析
二、误用和滥用为主行为的案例分析
三、非直接应用行为的案例分析
第三节 关于应用主体合理应用大学排名的讨论
第七章 对大学排名应用的反思——排名的视角
第一节 排名机构对大学排名的预期应用与实际应用的比较
一、超出排名机构预期的应用行为
二、基本符合排名机构预期的应用行为
三、USNWR排名的预期应用与实际应用的案例比较
第二节 对完善和改进大学排名方法的反思——欧洲多维排名的案例
一、大学排名的局限性及其发展趋势
二、排名的目的与设计理念
三、排名的指标体系
四、排名的数据获取方式及利益相关者的参与
五、排名的结果展示与预期应用
第三节 对大学排名机构和相关国际组织的建议
一、对排名机构的建议
二、对排名国际组织的建议
第八章 结束语
第一节 主要结论
第二节 创新点与局限性
一、创新点
二、局限性
第三节 后续研究工作
参考文献
附录 排名机构对大学排名预期应用的调查问卷
缩略语清单
索引
前言/序言
随着1983年《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美国最好大学”排名的发布和2003年“世界大学学术排名”的发布,排名在世界范围内迅速发展,从最初为那些即将进入大学的学生提供择校指导,发展到今天被高校、政府、用人单位以及捐赠者等多方主体广泛关注和应用,但也引起了诸多争议。已有研究虽然已经对学生、教师、高校、政府以及用人单位等不同主体在行为过程中“是否应用排名”、“如何应用排名”等问题进行了一定的研究,但对多应用主体的应用行为、原因/目的、应用产生的影响以及应用过程中排名所体现价值的系统性、综合性研究较少。
为全面了解各主体应用大学排名的行为、原因/目的、产生的影响等现状,并对其进行系统的分类分析,本书选择对1994-2014年间发表的130篇学术性文献进行质性的内容分析。研究发现,大学排名被考生和家长、高校、政府和拨款机构以及其他应用主体等广泛应用于学生的择校,高校的内部管理、公共关系、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政府的高等教育改革、经费分配,用人单位的毕业生招聘等17个类别的50种具体应用行为中。
各主体应用大学排名的原因/目的可分为主体应用的目的和排名本身的原因2个类别10种具体原因/目的。从应用主体来看,提升高校名次和获取竞争资源,提升机构或个人的声誉和地位、获取高等教育信息和数据、改善高等教育质量是各主体应用大学排名的主要目的。从排名本身来看,排名指标的导向性、广泛的影响力、简单易获取的特征、能够提供高等教育相关数据、具有一定的客观性,是排名本身所具有的能够满足应用主体需求的内在特征。
各主体应用排名产生的影响可以分为消极影响、积极影响和有争议的影响等3个类别10种具体影响。其中,排名应用的消极影响主要表现在高校内部管理的挑战、高校根本任务和初始教育目标的偏离,以及教学和科研发展的不平衡等方面。排名应用的积极影响主要体现在高等教育整体质量的提升、高校外部关系的改善以及排名方法的改善等方面。排名应用有争议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对高等教育资源配置、招生与择校、学生的学习经历以及高校排名名次的影响等方面。
在上述样本文献内容分析的基础上,本研究还依据哲学价值理论,结合媒体报道、政策报告等其他类型的文献,对50种具体应用行为的价值进行了综合评估和案例分析,将其分为合理应用为主、合理应用与滥用并存、滥用为主和误用为主等多种价值类型。结果显示,不管是从不同价值类型的应用行为的数量本身来看、还是考虑在样本文献中的重要程度后不同价值类型行为的比例,合理应用为主的行为所占的比例均最高,说明大学排名在各主体的应用行为中所发挥的价值总体上是较为积极的。但仍有部分应用主体或将大学排名错误地当作追求目标,或放大大学排名的信息工具价值,对大学排名进行误用和滥用。
据此笔者建议,应用主体应树立合理正确的应用目的,高校和政府等应用主体还应及时对已经造成不利影响的部分弱势的高校、部门、学生、教师提供一定的教育补偿;排名机构应不断地改善排名的理念、指标、数据收集和排名结果呈现方法;排名高等教育组织应致力于规范排名机构的行为和方法、引导应用者对排名的合理应用、并进一步向排名机构和应用者提供更可靠的信息。
苗耘 刘念才
2017年7月
《教育的导航:大学排名如何塑造我们的求学选择与价值观念》 在这信息爆炸的时代,高等教育的选择关乎无数年轻人的未来,也牵动着社会对人才培养方向的期待。当“大学排名”这个词汇频繁出现在我们视野中,它究竟扮演着怎样的角色?它如何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家长乃至教育机构的决策?又在何种程度上,悄然重塑了我们对“好大学”、“好专业”、“成功人生”的认知?本书并非直接对某一具体大学的排名进行分析,而是深入探讨“大学排名”这一现象本身,揭示其背后复杂的运作机制、广泛的社会影响,以及由此引发的深层价值取向反思。 本书将从一个宏观的视角出发,首先审视大学排名的起源与演变。追溯其历史根源,我们会发现排名最初的目的是为了提供一种简化的信息参考,帮助学生在纷繁的教育市场中找到方向。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排名体系日趋复杂,参与者日益增多,其背后的逻辑和潜在的商业驱动力也变得愈发值得探究。我们将剖析主流大学排名体系的构成要素,例如学术声誉、师资力量、科研产出、生源质量、国际化水平、校园设施等,并深入分析这些指标是如何被量化、权重分配,以及可能存在的局限性和偏差。例如,学术声誉的调查可能受到信息不对称的影响,科研产出的衡量标准可能忽视基础研究的长期价值,而生源质量的评估则可能加剧教育资源的马太效应。 接着,本书将聚焦于大学排名对学生个体求学行为的影响。我们将通过一系列的案例分析和理论探讨,揭示排名如何成为学生选择大学和专业时的重要甚至是决定性因素。学生们往往倾向于将排名高的大学视为“优质”教育的代名词,而将排名低的大学排除在外。这种“唯排名论”的心态,可能会导致学生放弃那些虽然不名列前茅,但却更契合其个人兴趣、特长或职业发展潜力的学校。此外,排名还可能影响学生对专业的选择。一些排名靠前的专业,即便学生本人并不特别热爱,也可能出于“前途”的考量而被选修,反之,一些被低估但极具发展潜力的专业,则可能被默默忽视。本书将探讨这种基于排名的选择是否真正符合学生的长远利益,以及它可能带来的“错配”效应,即学生进入的大学或专业并非最适合自己的。 与此同时,本书也将审视大学排名对高等教育机构自身的冲击。在排名体系的压力下,大学为了提升排名,可能会采取一系列策略,这些策略的出发点值得深思。例如,一些大学可能会将资源过度集中于能够快速提升排名的指标上,如增加国际论文发表数量、吸引高水平的国际生源,或者重点发展那些容易产生“可见成果”的学科。这种“排名导向”的办学策略,是否会导致大学在追求短期效应的同时,忽视了其作为知识传承、批判性思维培养以及社会责任担当的核心使命?我们还将探讨排名可能带来的“学科瘦身”或“学科扩张”现象,以及其对学术多样性和创新能力可能造成的潜在损害。 更深层次地,本书将引导读者进行一次关于“价值取向”的反思。大学排名在多大程度上反映了社会对高等教育的真实期望?它所倡导的“成功”标准,是否过于单一和功利化?当“排名”成为衡量大学价值的首要维度时,我们是否正在不自觉地将这种功利主义的价值取向,渗透到对学术本身、对人才培养、甚至对人生价值的认知中?本书将探讨,一个真正有价值的高等教育,应该具备哪些超越排名的特质?例如,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创新能力、社会责任感、人文素养,以及终身学习的能力。我们还将反思,社会是否需要一种更加多元、包容和长远的视角来评价大学的贡献,而非仅仅依赖于一个看似客观但可能充满偏见的排名数字。 本书还将触及排名的公平性与普适性问题。不同国家、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大学,其发展模式和优势可能存在显著差异。照搬一套通用的排名体系,是否能够真正公平地衡量这些差异,并体现不同大学的独特价值?此外,排名的透明度、数据来源的可靠性,以及排名机构的独立性,都将是本书探讨的重要议题。我们希望能够激发读者对现有排名体系的批判性思考,并思考是否有可能构建更具包容性、更符合教育本质的评价方式。 最后,本书并非提供一套“正确的”大学选择指南,也并非旨在颠覆大学排名的存在。相反,它致力于提供一个更全面、更深入的视角,帮助读者理解大学排名这一现象的复杂性,认识其潜在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审慎地进行个人选择,同时鼓励整个社会重新审视对高等教育的期待和评价标准。在信息的洪流中,本书希望成为一面清醒的镜子,让我们能够更加清晰地看到,在追逐“名校”光环的同时,我们真正应该追求的是什么,以及我们真正看重的价值是什么。这本书,是对教育本质的追问,是对求学之路的深思,更是对我们内心价值取向的一次郑重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