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大學排名的應用行為研究及其價值取嚮反思》通過對發錶於1994~2014年間的130篇學術性文獻進行內容分析,總結瞭不同主體應用大學排名的行為、原因/目的以及産生的影響;藉鑒價值理論對大學排名在這些應用行為中的價值進行瞭分析和判斷;調查瞭世界主要大學排名機構對排名應用的預期,並從排名的角度反思瞭大學排名被應用的現狀。《大學排名的應用行為研究及其價值取嚮反思》為讀者全麵瞭解大學排名被應用的現狀以及應該如何閤理有度地應用大學具有很好的參考價值。
內頁插圖
目錄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問題的提齣
一、國傢性排名的齣現
二、大學排名的國際化
三、大學排名産生的爭議和影響
第二節 核心概念界定
一、大學排名
二、應用與價值
第三節 國內外文獻綜述
一、關於各主體應用大學排名的行為及其分類的研究
二、關於各主體應用大學排名的原因/目的及其分類的研究
三、關於各主體應用大學排名産生的影響及其分類的研究
四、關於各主體應用大學排名的價值評估的研究
五、文獻述評
第四節 研究問題與研究意義
一、研究問題
二、研究意義
第五節 主要章節安排
第二章 研究方法23
第一節 研究路綫與方法
一、研究路綫
二、研究方法
第二節 數據的來源與收集
一、內容分析數據的來源與收集
二、問捲調查數據的來源與收集
第三節 樣本文獻內容的篩選與編碼
一、內容分析材料的篩選
二、編碼框架的確定
三、正式編碼與驗證
第四節 有關樣本文獻中應用行為分類及其重要程度的分析方法
一、應用行為分類
二、重要程度賦權
第三章 各主體應用大學排名的行為及其分類
第一節 考生和傢長應用大學排名的行為
一、考生和傢長的視角
二、其他利益相關者的視角
三、排名名次與招生結果之間相關性分析的視角
第二節 高校應用大學排名的行為
一、內部管理(不含招生以及學費和奬學金政策)
二、招生以及學費和奬學金政策
三、公共關係(不含與排名機構的關係)
四、與排名機構的關係
五、戰略規劃
六、人纔培養
七、科學研究
第三節 政府和撥款機構應用大學排名的行為
一、重點建設與重大改革
二、質量保障與評價
三、撥款和經費分配
四、留學與移民政策
五、政黨間的政治博弈
第四節 其他主體應用大學排名的行為
一、企業
二、校友和捐贈者
三、高等教育相關組織
四、公眾和媒體
第五節 結果與討論
第四章 各主體應用大學排名的原因/目的及其分類
第一節 從應用主體看排名被應用的目的
一、提升高校名次
二、高校競爭資源
三、提升聲譽或地位
四、獲取信息和數據
五、提高和改善高等教育質量
第二節 從排名本身看排名被應用的原因
一、排名指標的導嚮性
二、排名傳播範圍廣、影響力大
三、排名填補信息空白
四、排名簡單易獲取
五、排名具有一定的客觀性
第三節 從應用主體和排名本身看排名被批評和抵製的原因/目的
一、從應用主體看排名被批評和抵製的目的
二、從排名本身看排名被批評和抵製的原因
第四節 結果與討論
第五章 各主體應用大學排名産生的影響及其分類
第一節 消極影響
一、高校內部管理的挑戰
二、高校根本任務和價值的偏離
三、教學與科研之間的不平衡
第二節 積極影響
一、高等教育質量的提升
二、高校外部關係的改善
三、排名方法的完善
第三節 有爭議的影響
一、對高等教育資源配置的影響
二、對招生與擇校的影響
三、對學生學習經曆的影響
四、對高校排名名次的影響
第四節 結果與討論
第六章 對各主體應用大學排名行為的價值評估及其案例分析
第一節 對大學排名應用行為的價值評估
一、對大學排名應用行為的價值評估標準
二、對大學排名應用行為的價值評估結果
三、對價值評估結果的深度分析
第二節 不同價值類型應用行為的案例分析
一、閤理應用為主行為的案例分析
二、誤用和濫用為主行為的案例分析
三、非直接應用行為的案例分析
第三節 關於應用主體閤理應用大學排名的討論
第七章 對大學排名應用的反思——排名的視角
第一節 排名機構對大學排名的預期應用與實際應用的比較
一、超齣排名機構預期的應用行為
二、基本符閤排名機構預期的應用行為
三、USNWR排名的預期應用與實際應用的案例比較
第二節 對完善和改進大學排名方法的反思——歐洲多維排名的案例
一、大學排名的局限性及其發展趨勢
二、排名的目的與設計理念
三、排名的指標體係
四、排名的數據獲取方式及利益相關者的參與
五、排名的結果展示與預期應用
第三節 對大學排名機構和相關國際組織的建議
一、對排名機構的建議
二、對排名國際組織的建議
第八章 結束語
第一節 主要結論
第二節 創新點與局限性
一、創新點
二、局限性
第三節 後續研究工作
參考文獻
附錄 排名機構對大學排名預期應用的調查問捲
縮略語清單
索引
前言/序言
隨著1983年《美國新聞與世界報道》“美國最好大學”排名的發布和2003年“世界大學學術排名”的發布,排名在世界範圍內迅速發展,從最初為那些即將進入大學的學生提供擇校指導,發展到今天被高校、政府、用人單位以及捐贈者等多方主體廣泛關注和應用,但也引起瞭諸多爭議。已有研究雖然已經對學生、教師、高校、政府以及用人單位等不同主體在行為過程中“是否應用排名”、“如何應用排名”等問題進行瞭一定的研究,但對多應用主體的應用行為、原因/目的、應用産生的影響以及應用過程中排名所體現價值的係統性、綜閤性研究較少。
為全麵瞭解各主體應用大學排名的行為、原因/目的、産生的影響等現狀,並對其進行係統的分類分析,本書選擇對1994-2014年間發錶的130篇學術性文獻進行質性的內容分析。研究發現,大學排名被考生和傢長、高校、政府和撥款機構以及其他應用主體等廣泛應用於學生的擇校,高校的內部管理、公共關係、人纔培養、科學研究,政府的高等教育改革、經費分配,用人單位的畢業生招聘等17個類彆的50種具體應用行為中。
各主體應用大學排名的原因/目的可分為主體應用的目的和排名本身的原因2個類彆10種具體原因/目的。從應用主體來看,提升高校名次和獲取競爭資源,提升機構或個人的聲譽和地位、獲取高等教育信息和數據、改善高等教育質量是各主體應用大學排名的主要目的。從排名本身來看,排名指標的導嚮性、廣泛的影響力、簡單易獲取的特徵、能夠提供高等教育相關數據、具有一定的客觀性,是排名本身所具有的能夠滿足應用主體需求的內在特徵。
各主體應用排名産生的影響可以分為消極影響、積極影響和有爭議的影響等3個類彆10種具體影響。其中,排名應用的消極影響主要錶現在高校內部管理的挑戰、高校根本任務和初始教育目標的偏離,以及教學和科研發展的不平衡等方麵。排名應用的積極影響主要體現在高等教育整體質量的提升、高校外部關係的改善以及排名方法的改善等方麵。排名應用有爭議的影響主要體現在對高等教育資源配置、招生與擇校、學生的學習經曆以及高校排名名次的影響等方麵。
在上述樣本文獻內容分析的基礎上,本研究還依據哲學價值理論,結閤媒體報道、政策報告等其他類型的文獻,對50種具體應用行為的價值進行瞭綜閤評估和案例分析,將其分為閤理應用為主、閤理應用與濫用並存、濫用為主和誤用為主等多種價值類型。結果顯示,不管是從不同價值類型的應用行為的數量本身來看、還是考慮在樣本文獻中的重要程度後不同價值類型行為的比例,閤理應用為主的行為所占的比例均最高,說明大學排名在各主體的應用行為中所發揮的價值總體上是較為積極的。但仍有部分應用主體或將大學排名錯誤地當作追求目標,或放大大學排名的信息工具價值,對大學排名進行誤用和濫用。
據此筆者建議,應用主體應樹立閤理正確的應用目的,高校和政府等應用主體還應及時對已經造成不利影響的部分弱勢的高校、部門、學生、教師提供一定的教育補償;排名機構應不斷地改善排名的理念、指標、數據收集和排名結果呈現方法;排名高等教育組織應緻力於規範排名機構的行為和方法、引導應用者對排名的閤理應用、並進一步嚮排名機構和應用者提供更可靠的信息。
苗耘 劉念纔
2017年7月
《教育的導航:大學排名如何塑造我們的求學選擇與價值觀念》 在這信息爆炸的時代,高等教育的選擇關乎無數年輕人的未來,也牽動著社會對人纔培養方嚮的期待。當“大學排名”這個詞匯頻繁齣現在我們視野中,它究竟扮演著怎樣的角色?它如何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學生、傢長乃至教育機構的決策?又在何種程度上,悄然重塑瞭我們對“好大學”、“好專業”、“成功人生”的認知?本書並非直接對某一具體大學的排名進行分析,而是深入探討“大學排名”這一現象本身,揭示其背後復雜的運作機製、廣泛的社會影響,以及由此引發的深層價值取嚮反思。 本書將從一個宏觀的視角齣發,首先審視大學排名的起源與演變。追溯其曆史根源,我們會發現排名最初的目的是為瞭提供一種簡化的信息參考,幫助學生在紛繁的教育市場中找到方嚮。然而,隨著時代的變遷,排名體係日趨復雜,參與者日益增多,其背後的邏輯和潛在的商業驅動力也變得愈發值得探究。我們將剖析主流大學排名體係的構成要素,例如學術聲譽、師資力量、科研産齣、生源質量、國際化水平、校園設施等,並深入分析這些指標是如何被量化、權重分配,以及可能存在的局限性和偏差。例如,學術聲譽的調查可能受到信息不對稱的影響,科研産齣的衡量標準可能忽視基礎研究的長期價值,而生源質量的評估則可能加劇教育資源的馬太效應。 接著,本書將聚焦於大學排名對學生個體求學行為的影響。我們將通過一係列的案例分析和理論探討,揭示排名如何成為學生選擇大學和專業時的重要甚至是決定性因素。學生們往往傾嚮於將排名高的大學視為“優質”教育的代名詞,而將排名低的大學排除在外。這種“唯排名論”的心態,可能會導緻學生放棄那些雖然不名列前茅,但卻更契閤其個人興趣、特長或職業發展潛力的學校。此外,排名還可能影響學生對專業的選擇。一些排名靠前的專業,即便學生本人並不特彆熱愛,也可能齣於“前途”的考量而被選修,反之,一些被低估但極具發展潛力的專業,則可能被默默忽視。本書將探討這種基於排名的選擇是否真正符閤學生的長遠利益,以及它可能帶來的“錯配”效應,即學生進入的大學或專業並非最適閤自己的。 與此同時,本書也將審視大學排名對高等教育機構自身的衝擊。在排名體係的壓力下,大學為瞭提升排名,可能會采取一係列策略,這些策略的齣發點值得深思。例如,一些大學可能會將資源過度集中於能夠快速提升排名的指標上,如增加國際論文發錶數量、吸引高水平的國際生源,或者重點發展那些容易産生“可見成果”的學科。這種“排名導嚮”的辦學策略,是否會導緻大學在追求短期效應的同時,忽視瞭其作為知識傳承、批判性思維培養以及社會責任擔當的核心使命?我們還將探討排名可能帶來的“學科瘦身”或“學科擴張”現象,以及其對學術多樣性和創新能力可能造成的潛在損害。 更深層次地,本書將引導讀者進行一次關於“價值取嚮”的反思。大學排名在多大程度上反映瞭社會對高等教育的真實期望?它所倡導的“成功”標準,是否過於單一和功利化?當“排名”成為衡量大學價值的首要維度時,我們是否正在不自覺地將這種功利主義的價值取嚮,滲透到對學術本身、對人纔培養、甚至對人生價值的認知中?本書將探討,一個真正有價值的高等教育,應該具備哪些超越排名的特質?例如,培養學生的批判性思維、創新能力、社會責任感、人文素養,以及終身學習的能力。我們還將反思,社會是否需要一種更加多元、包容和長遠的視角來評價大學的貢獻,而非僅僅依賴於一個看似客觀但可能充滿偏見的排名數字。 本書還將觸及排名的公平性與普適性問題。不同國傢、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大學,其發展模式和優勢可能存在顯著差異。照搬一套通用的排名體係,是否能夠真正公平地衡量這些差異,並體現不同大學的獨特價值?此外,排名的透明度、數據來源的可靠性,以及排名機構的獨立性,都將是本書探討的重要議題。我們希望能夠激發讀者對現有排名體係的批判性思考,並思考是否有可能構建更具包容性、更符閤教育本質的評價方式。 最後,本書並非提供一套“正確的”大學選擇指南,也並非旨在顛覆大學排名的存在。相反,它緻力於提供一個更全麵、更深入的視角,幫助讀者理解大學排名這一現象的復雜性,認識其潛在的影響,並在此基礎上,審慎地進行個人選擇,同時鼓勵整個社會重新審視對高等教育的期待和評價標準。在信息的洪流中,本書希望成為一麵清醒的鏡子,讓我們能夠更加清晰地看到,在追逐“名校”光環的同時,我們真正應該追求的是什麼,以及我們真正看重的價值是什麼。這本書,是對教育本質的追問,是對求學之路的深思,更是對我們內心價值取嚮的一次鄭重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