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教学

宗教学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美] 瓦尔特·凯普斯(Walter H. Capps) 著,常宏,王兴,戎川,张亮,高欢欢 ... 译
图书标签:
  • 宗教学
  • 宗教研究
  • 宗教信仰
  • 宗教文化
  • 宗教历史
  • 神学
  • 哲学
  • 社会学
  • 文化研究
  • 世界宗教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ISBN:9787520117654
版次:1
商品编码:12268971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10-01
页数:388
字数:445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本书的内容涉及西方宗教学自创立以来的几乎所有重要思想家和宗教理论,作者将宗教的本质、起源、功能、语言等几个方面的范式性理论作为宗教学研究的基本内容,提出宗教学研究的次级传统,并且力图将一个连贯的、整合的方法论范式更替作为这个次级传统而勾勒出来,能够让读者按照几条简单的线索清楚地概观西方宗教学理论的全貌,明了宗教学理论中的每个重要思想家和重要理论在整个宗教学理论研究地图中所处的位置。

作者简介

瓦尔特·凯普斯(Walter H. Capps),生于1934年。1964~1996年,任美国加州大学圣巴巴拉分校宗教学教授,曾任系主任。1958年在美国波特兰州立大学获理学学士学位(B.S.)。1960年在美国伊利诺伊的奥古斯塔那神学院获神学学士学位( B.D.)。1961年在美国耶鲁大学获神学硕士学位(S.T.M.)。1963年在美国耶鲁大学获文学硕士学位(M.A.)。1965年在耶鲁大学获得博士学位(Ph.D.)。1997年3月以民主党的身份当选美国国会议员。1997年10月28日,因心脏病去世。本书为其主要著作。
常宏,男,蒙古族,1972年出生,内蒙古通辽人。哲学博士,讲师。1990~1994年,就读于内蒙古大学哲学系,获哲学学士学位,毕业后留校任教。1997~2000年就读于北京大学哲学系外国哲学专业(西方哲学专业),获哲学硕士学位。2000~2004年在内蒙古大学哲学系任教。2004~2008年就读于北京大学哲学系外国哲学专业(西方哲学专业),获哲学博士学位。2008年至今,就职于中央民族大学哲学与宗教学学院。研究领域为西方哲学、宗教学理论以及神话学。发表论文数篇,出版哲学和宗教学译著近30万字,编写美学专著一部。
王兴,国家图书馆海外中国学文献研究中心,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所博士后,研究领域宗教学。
戎川,中央民族大学哲学与宗教学学院博士。
张亮,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党校工作。
高欢欢,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英语专业研究生。
潘宁,中央民族大学哲学与宗教学学院研究生。
常宏,男,蒙古族,1972年出生,内蒙古通辽人。哲学博士,讲师。1990~1994年,就读于内蒙古大学哲学系,获哲学学士学位,毕业后留校任教。1997~2000年就读于北京大学哲学系外国哲学专业(西方哲学专业),获哲学硕士学位。2000~2004年在内蒙古大学哲学系任教。2004~2008年就读于北京大学哲学系外国哲学专业(西方哲学专业),获哲学博士学位。2008年至今,就职于中央民族大学哲学与宗教学学院。研究领域为西方哲学、宗教学理论以及神话学。发表论文数篇,出版哲学和宗教学译著近30万字,编写美学专著一部。

目录

导 言/1
第一章 宗教的本质/10
  笛卡尔的秉性,康德的方法/10
  康德派的范式/15
  施莱尔马赫的审美模式转向/20
  阿尔布莱希特·利奇尔:康德立场的复兴与更新/26
  鲁道夫·奥托:作为“神圣”的必要条件/27
  安德斯·尼格仁与一种先天宗教的追求/32
  奥托影响的一个例子:欧文·R.古德纳福/34
  从奥托到巴特和蒂利希/37
  作为前反思的必要条件/42
  必要条件的反转:路德维希·费尔巴哈/44
  马克思:对唯心主义者的分析和革命计划/47
  弗洛伊德和布洛赫:作为幻想的宗教/48
  威廉·詹姆斯:宗教经验种种/51
  约翰·杜威:从多样性到一种共同的信仰/53
  小 结/56
第二章 宗教的起源/60
  背景:从笛卡尔、康德到一种动态观/62
  发展的替代/63
  圣西门与孔德/67
  列维-布留尔与原始思维/70
  缪勒:宗教学的创立/73
  弗雷泽:巫术、宗教与科学/76
  斯宾塞:宗教与进化/79
  泰勒:文化学的出现/84
  安德鲁·朗与马雷特:进化论主题的变数/88
  施密特:反进化论的一神论/92
  贝塔佐尼:原始人的宗教信仰/94
  反进化论观点的发展/98
  起源—发展论的修正:拉德克里夫-布朗与马林诺夫斯基/101
  概要批判:普里查德/103
  进化论模式的复兴:贝拉的建议/105
  结 语/106
第三章 宗教的描述/109
  关注与描述的多样性/110
  宗教现象学:两种主要潮流/112
  胡塞尔的哲学现象学/113
  莫里斯·梅洛-庞蒂:对胡塞尔的批判和修正/117
  宗教现象学:宗教史中的起源/121
  尚德培·索赛:现象学的继续/124
  莫里斯·贾斯特罗:现象学和宗教的学术研究/126
  克里斯滕森:作为描述性概览的宗教现象学/128
  列乌:充满更多期待的宗教现象学/132
  布雷克(C.J.Bleeker):宗教现象学的解码和分析/136
  宗教史成为宗教现象学:乔·维登格伦/140
  米尔恰·伊利亚德:作为一体化世界观的现象学/143
  雅克·瓦登堡:宗教现象学的现象学/148
  夏普:一种宗教学的现象学/149
  结构学派和后结构学派的发展/151
  现象学研究方法扩展的概观/157
第四章 宗教的功能/161
  涂尔干:宗教是显著的社会事物/162
  马克斯·韦伯:有机协调的“理解”进路/165
  特洛尔奇:韦伯的启发/171
  滕尼斯:批判性区分的作者/173
  吉登斯:美国社会学的创立者/173
  曼海姆:探索意识形态与乌托邦/174
  瓦赫:同文化研究中的理解感受性/175
  帕森斯:连接并更新韦伯与涂尔干/179
  格尔茨:宗教是一种文化体系/181
  托马斯·卢克曼与彼得·博格:宗教与社会间的内聚性/184
  贝拉:作为公民宗教的社会建构/187
  托马斯·F.奥戴:危机中的宗教/188
  斯皮罗:从本质论者到功能理论/190
  英格:整体的综合性/192
  道格拉斯:将涂尔干引入当代对话/194
  特纳:仪式进程与社会变迁/197
  爱里克森:宗教与生命循环/199
  “理解”vs.调查研究/200
  量化研究的新方向/203
  世俗化理论面临的持续挑战/205
  量化研究与宗教学/207
第五章 宗教的语言/209
  恩斯特·卡西尔与马堡学派/210
  放大的新基调:苏珊·朗格/215
  符号与思想:保罗·利科/218
  从施赖尔马赫到狄尔泰再到伽达默尔/222
  范·德·列乌:一种现象学的进路/226
  阿比·沃伯格:宗教作为文化分析的一个组成部分/229
  欧文·帕诺夫斯基:建筑学与反省/231
  荣格主义的看法:荣格、坎贝尔与诺伊曼/234
  关于结构的讨论:法兰西学派/238
  马克·泰勒:系统、结构、差异、他者/244
  推论语言分析的起源/246
  逻辑实证主义:维也纳学派/246
  乔治·爱德华·摩尔和伯特兰·罗素:反抗唯心主义/247
  路德维希·维特根斯坦:语言的界限与功能/248
  艾尔弗雷德·朱尔斯·艾耶尔:
  命题真理范围之外的宗教陈述/252
  语言分析与宗教:宗教家们的回应/253
  中村元:作为跨文化比较方法的语言分析/262
  戴维·泽弗奈亚·菲利普斯:
  作为恢复进化论意图的途径的信仰主义/263
  宗教的语言:总结陈述/264
第六章 宗教之比较/266
  自然宗教对垒启示宗教,当启示是一种给定时/267
  纳森·塞德布洛姆:扩大的启示/272
  卡尔·拉纳:自然宗教的完善,而非毁灭/274
  珍·达涅卢:历史的应用/278
  雷蒙·潘尼卡:宗教传统在跨文化理解中的协作贡献/279
  雷蒙德·查尔斯·扎纳:泰雅尔派学说之演化/282
  保罗·蒂利希:系统神学和宗教史/286
  罗伯特·D.贝尔德:由蒂利希理念演变而来的思潮/290
  萨瓦帕利·拉达克里希南:东方人眼中的西方/293
  埃沃特·H.卡曾斯:全球宗教的统一和轴心时期的进步/294
  约翰·邓恩:在世界宗教环境下的信仰寻求理解/295
  雅克布·尼德曼:新融合中的东西方宗教/297
  弗里斯约夫·舒昂:宗教与性情之统一/300
  休斯顿·史密斯:宗教中的原初传统/301
  尼尼安·斯马特: 宗教是多维有机体/303
  威尔弗雷德·坎特威尔·史密斯:积淀的传统和个体信仰/307
  费兰克·威林:全球处境下的基督教神学/312
  约翰·希克:诸多宗教对宗教体验之完善的贡献/313
  罗伯特·卡明斯·内维尔:系统比较神学/317
  批判的反驳/318
  马克·尤尔根斯迈耶:比较宗教学的应用/322
  结 论/323
第七章 宗教学的未来/326
  通往宗教的方法:后续的发展/327
  宗教学:仍在形成中/331
  超越已有的范式继续前行/334
译者后记/342
征引书目/345
索 引/357

前言/序言

原著作者序言

2010年12月,常宏博士联系我,表示希望将我已故先生瓦尔特·凯普斯(Walter H.Capps)的著作《宗教学——学科的形成》译成中文,并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现在译稿已经准备付印,他邀请我为此作序,我欣然应允。
首先,我代表瓦尔特的家人祝贺常宏博士完成此书中文版的翻译工作,同时也祝贺所有为此书顺利完成翻译和付梓印刷而做出努力的人。因为我们都知道,如果瓦尔特得知他的学术研究成果有机会被译成中文,获得新的读者,他将会非常的激动。
瓦尔特深知宗教学的重要性。他倾其一生,努力描述“宗教学”是怎样成为一个值得记录和阐述的学科和学术研究领域。
在1996年,他应邀访问北京大学,我也有幸陪同前往。在北京大学,他非常高兴遇到了一些教授和学生,他们对把宗教研究作为学术领域这个新话题也很感兴趣。他与这些教授和学生探讨宗教功能、宗教学语言,当然还包括了宗教间比较的话题。虽然那时瓦尔特也非常期待一个更为开放多元的讨论、更为全面的理解,但是,当时的探讨基本还是基于西方人的视角。而现在,他的心愿就要达成了!这是多么令人激动的事情!
我知道,现在瓦尔特一定从某个我们这些常人无法理解的视角上,同意我对常宏博士和对读者的道贺。因为,瓦尔特将是第一个宣告一个学科形成的人,尽管这只是宗教学源源不断的开拓和发展的发端。

洛伊丝·凯普斯(Lois Capps)
2012年12月
加利福尼亚圣巴巴拉(Santa Barbara California)


前  言

将宗教的学术研究(academic study of religion)的发展和阐述作为一种持续不断的叙述来对待和追溯,这是激励和塑造宗教学术研究的主张之一,亦是本书的指导原则。这种主张就基于认识到宗教与人类生活在时空上是同源的,而对宗教的理解只是近些年来才开始的。就批判层面而言,那些所谓的对宗教的理解,只不过是在启蒙时代或随后的时间中形成的一种截然不同的学术传统和研究方法而已。这就是说,对宗教的客观理解在研究者探求如何能够从理智上理解宗教之前是极少存在的。理智的方法包括为此目的而设计的描述、分析和解释方法,并且,这些方法已经在宗教的学术研究过程中被检验、修正和改良过。
因此,本书是直接从分析和阐述产生这些可被理智所理解之事物的具体论证着手,然后,将这些论证再细分并扩展成几个一直以来在使用着的模式。之所以促成这些模式,原因就在于:通过这些模式能很好地探索宗教本质和功能,并且,在方法论上,这些模式是与任何一个根本问题具有同等效力的。那些自认为属于人文和社会科学不同领域和学科的研究者(而且是持续地)提出这些问题,并且,正是在这些质疑中,它们被不断地涉及和阐释。
这就确定了宗教学术研究中的多样性部分地源于人类学家、历史学家、社会学家、哲学家、心理学家、语言学家、神学家和其他那些自认为在自己的研究中具有真正合法地位的人,加之,这些人也各自以多样而富有特色的方法开展他们的研究。原初的独自论证是如此丰腴和富有弹性,并且,它竭力抵制被消解为某几个由它本身所促发的潜在理智理解模式,这就更确保了这种多样性。这就说,宗教学(religious studies)内那些富有意义的多样性,虽然是由于这个探究中包含着不同领域和学科的学者所产生的结果,但是,这个学科本身吸收多种有利的观点也产生了更有意义的多样性,在它们之间所产生的理智进步是能够作为一种持续叙述而被追溯的。
本书思路是作者在加州大学圣巴巴拉分校给本科生和研究生上课时所孕育出来的,但是,本书中的不足观点和弱点应由作者自己负责。同时,我也感谢我的同事在本书的酝酿和形成过程中所给予的睿智建议。
本书献给最初促发它的人。那是在很多年前,在去往瑞典的旅途中,我很幸运地遇到了乔·维登格伦(Geo Widengren)教授,从他研究宗教的视角中,我受益颇多。在随后的交流中,令我高兴的是他能够在我系任教一学期,就是在那个时候,我开始构思本书。在某种意义上说,这本书是乔·维登格伦教授督促我写的。因此,本书献给我永远深爱的、尊敬的、感谢的维登格伦教授。
当乔·维登格伦教授在圣巴巴拉教书的时候,维斯特(J.Michael West)当时还是这里的学生,或许他知晓我当时的承诺。我要特别感谢维斯特,他现在是城堡出版社(Fortress Press)的高级编审。还要特别感谢洛特等人(David Lott,Sheryl Strasuss,Thu Pham)在本书出版过程中给予的专业帮助,以及克兰德尔(Michael Crandell)全心全意的工作。同时,也感谢洛伊丝·凯普斯,她自始至终的帮助,还要感谢我的外孙(David August Brostrom),是他让我能够尽性欢歌。

圣巴巴拉,加利福尼亚
《宗教学》是一部旨在深入探讨人类信仰、宗教实践及其历史演变的书籍。它并非简单地罗列世界各地的宗教教义,而是试图构建一个理解和分析宗教现象的框架,从多个维度剖析宗教在人类社会中的地位和影响。 本书的开篇,我们将首先审视“宗教”这一概念本身的复杂性。究竟什么是宗教?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这个词汇又承载着怎样的涵义?作者将通过梳理宗教学史上的经典理论,例如人类学、社会学、心理学以及历史学等不同学科视角下的宗教定义,带领读者认识到宗教的多样性和动态性。我们不会拘泥于狭隘的定义,而是致力于展现宗教作为一种普遍存在于人类社会中的文化形式,其核心要素与表现形式的广泛光谱。 随后,我们将踏上一段追溯人类宗教起源的探索之旅。从史前时代的原始信仰,到早期文明的形成,宗教是如何一步步渗透并塑造人类早期社会的?本书将考察那些可能与宗教萌芽相关的考古发现,例如墓葬习俗、岩画艺术以及早期仪式场所的遗迹。我们将探讨早期人类如何试图解释自然界的神秘力量,如何构建神话叙事来理解生死、宇宙的起源,以及如何通过群体性的仪式来维系社会凝聚力。这不是一个关于具体教义的介绍,而是对人类早期精神世界的一次深刻洞察。 在梳理了宗教的起源之后,本书将聚焦于几大主要世界宗教的形成与发展。但请注意,这里的重点并非是详述每个宗教的教义细节,而是分析它们是如何在特定的历史、社会、文化土壤中孕育、传播,并最终成为影响数亿人精神世界的强大力量的。我们将探讨佛教在印度次大陆的崛起与演变,以及它如何传播至亚洲各地,并与当地文化相互融合;我们将审视基督教在罗马帝国晚期的兴起,以及它如何经历分裂、传播,并成为西方文明的重要基石;我们也将考察伊斯兰教如何在阿拉伯半岛兴起,并迅速扩张,成为一个横跨欧亚非三大洲的文明力量。同时,我们也会关注犹太教的悠久历史,以及它在不同民族和地域中的独特生存和发展模式。此外,本书还将触及一些其他重要的宗教传统,如印度教的多元性,以及古代文明中如埃及、美索不达米亚、古希腊罗马宗教的特点。 然而,对这些宗教的介绍,将侧重于它们在历史长河中的变迁,而非静态的教义描述。我们将关注宗教内部的改革与革新,不同教派的产生与争论,以及宗教与政治、经济、艺术等社会其他领域的互动关系。例如,我们将分析宗教改革如何深刻影响了欧洲的社会政治格局,宗教在殖民时期的角色,以及现代社会中宗教与世俗化的紧张关系。 本书的一个重要维度是“宗教实践”。除了核心信仰之外,宗教是如何在日常生活中体现出来的?我们将深入探讨祈祷、冥想、朝圣、祭祀、节日庆典等各种宗教仪式的重要性,以及它们在信徒生活中扮演的角色。这些实践不仅是信仰的外在表现,更是塑造个体身份、社群认同以及道德观念的重要途径。我们将分析这些仪式如何通过重复、象征和集体参与,帮助信徒与神圣建立联系,并在面对人生困境时获得慰藉与力量。 此外,宗教的伦理与道德体系也是本书重点关注的领域。不同的宗教是如何构建其道德规范的?这些规范又如何影响信徒的价值判断、行为准则以及社会责任感?我们将探讨不同宗教关于善恶、罪罚、慈悲、正义等核心伦理概念的理解,以及它们在社会生活中引发的实际影响。例如,我们将审视宗教教义如何影响家庭伦理、社会公平、战争观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 在现代社会背景下,宗教的角色正在经历深刻的变化。本书也将专门探讨“宗教与现代性”这一议题。世俗化是否意味着宗教的衰落?还是宗教正在以新的形式适应现代社会?我们将分析全球化、科学技术发展、信息传播以及社会变迁对宗教带来的挑战与机遇。我们将考察新宗教运动的兴起,宗教在社会政治运动中的作用,以及个体如何在多元化的信仰环境中进行选择。我们也会探讨宗教在跨文化交流和冲突中的作用,以及如何理解和应对宗教极端主义等复杂的社会现象。 最后,本书将不仅仅局限于对宗教现象的描述和分析,更将引导读者进行批判性思考。宗教学的研究方法有哪些?学者们在研究宗教时需要秉持怎样的立场?本书将鼓励读者以开放、包容但又不失审慎的态度来理解宗教,认识到不同信仰之间的差异,理解其内在逻辑,并对其在人类文明中的作用进行深入反思。本书旨在提供一个多角度、深层次的视角,帮助读者构建一个更全面、更深刻的关于人类宗教世界的认知图景,理解那些驱动人类最深层情感和行为的力量。它鼓励读者去探索那些跨越时空的共同人性,以及那些塑造我们自身以及我们所处世界的无数思想和实践。

用户评价

评分

书评二 坦率地说,这本书的文字风格对我来说有些过于晦涩了,我常常需要在阅读某个章节时停下来,反复咀嚼那些句子,才能勉强捕捉到作者试图传达的核心思想。它的结构组织虽然严谨,逻辑链条环环相扣,但对于非专业背景的读者而言,门槛显得有些高了。它更像是一部写给学者的学术专著,充满了严密的论证和大量的引述,缺乏必要的“润滑剂”来让普通读者保持持续的阅读兴趣。我承认其中蕴含的学术价值毋庸置疑,那些深入骨髓的分析确实展现了作者深厚的功底,但阅读过程中的那种“挣扎感”是无法忽视的。如果能在保持学术深度的同时,辅以更具可读性的表达方式,我想它能触及更广泛的受众群体,发挥更大的影响力。

评分

书评四 这本书的插图和版式设计简直是一场视觉盛宴!每当被冗长的文本弄得有些疲惫时,翻到某一页精美的地图或是高清晰度的文物照片,那种视觉上的愉悦感能瞬间将我的注意力重新拉回来。从装帧的质感到纸张的触感,都透露出出版方对内容的尊重和对读者的诚意。内容方面,虽然我主要冲着那些精美的配图去的,但阅读后发现,作者的论述结构非常清晰,特别是对于地理环境如何塑造早期宗教习俗的分析,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它没有过多地陷入哲学思辨的泥潭,而是脚踏实地地从物质基础和地理条件出发,构建起对人类早期精神生活的理解,使得那些遥远的概念变得触手可及,易于理解和记忆。

评分

书评五 这本书最成功的地方在于它成功地打破了学科之间的壁垒。我本以为这会是一本枯燥的历史梳理,但出乎意料的是,它大量引入了心理学、社会学甚至人类学的研究成果,来支撑其核心论点。这种跨学科的视野,让原本可能陷入僵局的探讨变得鲜活起来,每一次论述的推进都伴随着新的理论工具的引入,让人目不暇接却又茅塞顿开。它并不急于得出结论,而是将重点放在了“方法论”的展示上,教会读者如何去解构和分析一个复杂的信仰体系。这本书更像是一套工具箱,而不是一个标准答案,它激发了我主动去查阅更多相关领域文献的强烈愿望,是我书架上最具有启发性的一本书籍之一。

评分

书评三 翻开这本书的瞬间,我仿佛被卷入了一场关于人类精神起源的宏大辩论。它不像其他同类书籍那样试图给出一个统一的、标准化的答案,反而更像是一位睿智的向导,引导我们去质疑、去探索那些我们习以为常的信仰基石。作者的笔触极其冷静客观,对于不同思想流派的描述,都能做到持平对待,不偏不倚地呈现出各自的内在逻辑与历史成因。我尤其欣赏它在阐述概念演变时所展现出的那种历史穿透力,将遥远的古代信仰与现代社会现象巧妙地联系起来,揭示了许多看似不相关的领域之间存在的隐秘关联。读完后,我最大的感受是震撼——原来我们所生活的这个世界,是被如此多看不见的精神力量所塑造和推动的。

评分

书评一 这本书的叙事节奏把握得相当精妙,仿佛一部精心编织的史诗,带领读者穿越时空的迷雾,去探寻那些被时间尘封的古老智慧。作者对细节的把控令人称奇,每一个场景的描绘都栩栩如生,让人仿佛能亲身感受到那些历史瞬间的温度与重量。我尤其欣赏它在处理复杂主题时所展现出的那种克制与深刻,没有流于表面的泛泛而谈,而是深入挖掘了文化冲突与融合背后的微妙张力。整本书读下来,我感觉自己完成了一次漫长而充实的精神跋涉,收获的不仅仅是知识的积累,更是一种看待世界全新且更具包容性的视角。它像一面镜子,映照出人类文明在不同信仰体系下所展现出的多样性与共通性,让人在赞叹之余,也对自身的立场有了更清晰的认识。那种沉浸式的阅读体验,是近年来少有的。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