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以赫西俄德为主题,萃集当代几篇杰出的赫西俄德研究,它们或串联多部作品,呈现他笔下的世界全景,或细品一部精品,探寻其中深藏的自然哲学和政治哲学意蕴。
主题文章之外,本期特别收入一篇别致的《诗经?关雎》研究,作者为张毅——早听说她的课讲得好。张毅此文以《易经》思想为根底,从人的生存的角度解《关雎》,深入浅出,清新别致。读者无论学识高下,皆可进去一观,结果自会各得其所。
另有清末湖南郭倬瑩先生講授國文時所撰《四部通论》,此文未曾刊布于世,文字平易,而立意頗出恆蹊,其大旨在于文章以外有學問,
而我國學問之源在經史,故先論經史流別,次及子集。
另有一篇日本人研究《老子》的文章亦颇值得一观。
本期为赫西俄德专题,选译了英语学界研究赫西俄德的四篇代表性文章,分别涉及赫西俄德诗歌与自然哲学和政治哲学的关系问题,意图显示赫西俄德的两个世界——自然的世界和正义的世界之间的关系,揭示赫西俄德与古希腊思想的深刻勾连。
“古典作品研究”栏目选译了日本学者斋藤拙堂的《老子辨》和古希腊哲学家埃斯基涅斯的《阿尔喀比亚德》残篇。“思想史发微”则收录研究海德格尔的力作《从“同一者”到“命运”》;“旧文新刊”栏目刊布民国湖南学者郭倬瑩的《四部通論·經部流別》;“评论”收录两篇译文,分别涉及黑格尔和施特劳斯。
目 录
论题 赫西俄德的世界
赫西俄德的“原始思想”·······················罗伊(魏冠东 译)
赫西俄德的世界·································克雷(时霄译)
正义之诗:赫西俄德和古希腊法律的起源·········加加林(程锐译)
《劳作与时日》绎读·······················巴特莱特(程锐译)
古典作品研究
老子辨····································斋藤拙堂(熊宸译)
埃斯基涅斯及其《阿尔喀比亚德》残篇········梁中和 吴立立编译
咸恒之际——毛诗《关雎》传笺通说······················张毅
思想史发微
从“同一者”到“命运”································陈辉
旧文新刊
四部通論(一)········································郭倬瑩
评 论
评希克斯《国际法和公正世界秩序的可能性》
······································麦克布里奇(马晨译)
施特劳斯本人能站起来一下吗?·················赫顿(何祥迪译)
初拿到手时,我立刻被它那种厚重而严谨的气息所吸引。这本书的装帧风格非常传统,没有过多花哨的装饰,一切都以内容为核心,这种朴实中透着力量的感觉,让我对它的学术价值充满了信心。我注意到它在装订上的处理非常扎实,即便是经常翻阅,想必也不会轻易损坏。这种对物理形态的关注,在我看来,恰恰反映了作者和出版方对所载知识的重视程度。它不是那种轻飘飘的流行读物,而是沉甸甸的、需要用心去消化的知识载体。这种低调但有力的存在感,极大地提升了我的阅读期待。
评分这本书的尺寸和重量拿在手里,分量感十足,这本身就是一种无声的宣言。它不像现在很多追求轻薄的出版物,而是更像传统意义上的“鸿篇巨制”。内页的留白处理得恰到好处,使得大段的文字看起来并不拥挤,为读者的思考留出了空间。虽然我还没有完全深入文本,但仅仅是这种阅读体验的物理层面,就已经让我感到非常愉悦。它给人的感觉是,作者是抱着一种非常认真的态度来对待这个主题的,并且希望读者也能以同样的郑重来对待它。这种对阅读环境的营造,是很多当代书籍所欠缺的。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有一种古典的韵味,光是翻开它,我就感觉自己被带入了一个遥远的时代。内页的排版清晰易读,纸张的质感也很好,让人阅读起来非常舒适。我特别喜欢它在细节上处理得非常到位,比如字体选择和章节分隔,都体现出了一种对知识的尊重。虽然我还没有深入阅读内容,但仅从外观和装帧来看,就能感受到这是一本经过精心打磨的学术作品。它让人有种想要慢慢品读、反复揣摩的冲动,仿佛每一次翻页都是一次穿越时空的旅程。这本书的装帧不仅仅是保护内容,更是一种文化符号的再现,让人在拿起它的那一刻,就对其中蕴含的智慧产生了敬畏之心。
评分我特别欣赏这本书的封面设计所散发出的那种历史感和穿透力。它的设计语言非常克制,没有使用当下流行的那些张扬的色彩或图像,而是选择了一种更内敛、更具象征性的视觉表达。这使得整本书看起来就像是一件经过时间洗礼的古董,散发着低调的智慧光芒。这种设计上的选择,无疑是在向那些追求深度和永恒价值的读者发出邀请。它不是为了快速吸引眼球,而是为了赢得长久的驻足和沉思,这对我来说,是非常有吸引力的特质。
评分从触感上来说,这本书的纸张非常考究,有一种细腻的纹理,翻动时发出的声音也带着一种独特的质感,绝非那种廉价印刷品的刺耳。这让我联想到过去那些需要被珍藏的文献。它似乎在告诉我,书里的内容是值得被反复研读和保存的。虽然我暂时还没有进入到具体的论述层面,但这种对书籍实体形态的重视,已经成功地在我的心理上建立起一种初步的“殿堂感”。我期待着内容能够与这精良的外部包装相匹配,共同构建一次深入的知识探索之旅。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