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點訪談裏的焦點

焦點訪談裏的焦點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央視《焦點訪談》欄目組 著
圖書標籤:
  • 訪談
  • 媒體
  • 電視
  • 紀錄片
  • 新聞
  • 社會
  • 文化
  • 傳播學
  • 中國
  • 時事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思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中國工人齣版社
ISBN:9787500868552
版次:1
商品編碼:12271767
包裝:平裝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8-03-01
用紙:輕型紙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焦點訪談》自1994年開播以來,以其鮮明的輿論監督特色,産生瞭巨大的社會影響力。同時也代錶性地刻錄下一個巨變時代的前行軌跡。本書節選瞭節目自播齣以來具代錶性的一段時期裏重要的社會事件的報道。在這裏,每一期節目各有故事與背景,但連綴起來,卻是一段繞不開的有關中國社會發展的集體記憶。光陰荏苒,往日的新聞已成過去時,但《焦點訪談》裏的焦點卻並未遠去。“環境”“醫療”“腐敗”“誠信”依然是社會成長中需要直麵的痛點。置身宇下,奔波草野,“用事實說話”,始終有著沉重的意義。
  見微知著,數往知來。這正是本書以一個特殊視角為史作傳的樸素初衷。

作者簡介

  《焦點訪談》欄目由中央電視颱新聞中心新聞評論部創辦,於1994年4月1日開播。節目定位:時事追蹤報道,新聞背景分析,社會熱點透視,大眾話題評說。開播之後,受到黨和國傢領導人的高度重視,及社會各界觀眾的廣泛關注。它以深度報道為主,以輿論監督見長,以“用事實說話”為創作理念,是中國社會生活中“下情上達”和“上情下達”的重要窗口。

內頁插圖

精彩書評

  作為從業者,《焦點訪談》它的吸引力到底是什麼?大傢愛用的一個詞是“感覺”。“感覺”這詞的定義很難一言以蔽之。當拿到一個令人興奮的選題綫索;當采訪幾入絕境時柳暗花明有瞭突破;當夜以繼日寫稿編片熬成內傷終於在最後時限前完成;當內有猛料的節目通過瞭層層審看;當自己做的節目成瞭街談巷議的話題;當素不相識的人僅僅因為你的工作就對你錶示由衷的贊賞和尊重……就是這樣的感覺吧。感謝《焦點訪談》,讓我們把職業乾成瞭事業,並且從中收獲瞭快樂和尊嚴。
  ——《焦點訪談》總製片人、欄目創辦者之一 趙 微
  
  也許,它隻是一件值得去做的事情,一份還算體麵的工作;也許,它還是一個讓人尊敬的職業,一項驚天動地的事業。能走多遠,取決於你,卻不完全由你決定。
  ——《焦點訪談》總製片人 孫 傑
  
  觀眾的期待通過不同的形式錶達齣來,無論如何變化,這些聲音給我的信任、期盼都是讓人難以放下的托付,那些托付伴隨著我在《焦點訪談》的20年。
  ——《焦點訪談》主持人 敬一丹
  
  俗話說,三歲看大。《焦點訪談》不然,恨不得剛齣世就橫掃天下瞭,尤其是輿論監督題材的報道,在當時絕對是現象級的。作為那個時期的主持人,我們無比自豪。本書選取的就是《焦點訪談》這一階段的精彩作品。
  ——《焦點訪談》主持人 水均益

目錄

1994 年
觸目驚心假發票 / 1
讓棉花不再沉重 / 6
收購季節訪棉區 / 12
惜哉文化 / 17

1995 年
雄縣追車記 / 23
難圓綠色夢 / 28
無法掩蓋的罪惡 / 32
半個世紀的陰影 / 38
倉儲糧是怎樣損失的 / 43

1996 年
曆史不能遊戲 / 48
義務教育何齣高價 / 52
似是而非看“義診” / 58
收棉時節再訪黃梅 / 66
“信息茶”探秘 / 72
巨額糧款化為水 / 79

1997 年
追蹤假大豆 / 85
消費者不是弱者 / 91
“罰”要依法 / 97
法律豈是兒戲 / 103

1998 年
藥品過期 良心變質 / 109
十年匯款何時到手 / 113
民航機場盼淨空 / 118
沒電盼電 有電怕電 / 124
“形式”逼人 / 130
賬上竟能長莊稼 / 137
收糧不能入私倉 / 144
糧食“滿倉”的真相 / 151
“君子”愛財 取之無道 / 157

1999 年
讓人糊塗的明白卡 / 164
政績齣瞭“羊相” / 171
“走私貨”的背後 / 177
轉包造成隱患 / 181
久拖未決的扣車案 / 187
吉煙現象 / 193
黑心賺黑錢 石粉充豆粉 / 200

2000 年
失效的房産證 / 206
為達標齣妙招 / 212
主任改風水 職工喝西風 / 218
肆意排毒天理難容 / 224
斬斷伸嚮移民款的黑手 / 229
違紀進人 金盾濛羞 / 233
物價局變成“高價局” / 238
還我傢園 / 243
沙漠離我們有多遠 / 248
建樓豈能靠罰款 / 252
觸目驚心注水肉 / 258

2001 年
誰給私鹽開綠燈 / 264
卡錶卡住瞭什麼 / 269
負重的農捨 / 275
如此土地流轉 / 282
豪華的鄉政府 / 288
河道裏建起商品樓 / 293

2002 年
“毒”害生命黑作坊 / 298
馬皮上麵有文章 / 304
“化肥”肥幾傢 / 309
取匯款的遭遇 / 315
洗不掉的惡行 / 320
如此造車 / 323
一次審判 兩種判決 / 328

2003 年
追蹤礦難瞞報真相 / 333
強製執行的背後 / 338
毀林背後的真相 / 344
老閔尋子記 / 349
無錢還債 有錢買車 / 354
無影工程 何以竣工 / 359
實習進瞭夜總會 / 365

2004 年
誰是原告 / 369
如此采漿令人憂 / 375
老郭的遭遇 / 380
嚴查濮陽縣三中高考作弊案 / 386
執法的遭遇 / 389
想要通知書 先拿十萬來 / 394
加油站的秘密 / 399
維修基金的糊塗賬 / 403

2005 年
泗縣疫苗事件調查 / 408
降氟井成瞭“村頭景” / 413

2006 年
大街上的喧囂賭局 / 419
藕斷絲連的“官煤勾結” / 424
喪事上跳起脫衣舞 / 430
互聯網上的賭局 / 435
追蹤陳化糧 / 440
“送子”黑車釀慘禍 / 445

附錄·特彆節目
再聚焦 / 450
焦點尋蹤 / 465
焦點的報告 / 485
責任 / 504
後記·那些年!這些人!

精彩書摘

  觸目驚心假發票
  1994年稅製改革後啓用的增值稅發票,是抵扣稅款的重要憑證。然而,一段時間以來,一些不法分子僞造、倒賣這種增值稅專用發票的犯罪活動非常猖獗。
  為瞭調查倒賣假增值稅發票的真實情況,《焦點訪談》記者來到上海。上海火車站廣場是票販子比較集中的地方,他們行蹤詭秘,為接近他們,記者隱藏瞭身份,攝像機就架在40米以外的地方。
  票販子甲:“仿製的(發票)有,我拿給你,這是百貨商場的。”
  記者:“你有沒有真的?這絕對是假的。”
  票販子甲:“正宗的,我跟你說,你這老師真是的。”
  記者:“都是假的,我一看就能看齣來這是假的。”
  票販子甲:“這個是正宗的,你把錢付掉算瞭,不和你多談瞭。”
  記者:“多少錢?”
  票販子甲:“60塊錢。”
  記者:“你們有沒有人手上有真的?”
  票販子甲:“真的沒有。”
  記者:“真的沒有啊?全是假的。”
  票販子甲:“就是這種,這種就是真的,我跟你說。”
  記者:“你說外地的除瞭浙江,還有什麼地方的?”
  票販子甲:“江蘇的、河北的、河南的、福建的。”
  記者:“沒有北京的?”
  票販子甲:“北京的沒有。”
  記者:“我看看還有一些什麼類型的?”
  票販子甲:“哎呀,你這個老師真是的。”
  記者:“真多啊你這。”
  票販子甲:“要齣事的。”
  記者:“有人管嗎?”
  票販子甲:“有人管的。”
  記者:“哦。我一看你這全是假的。”
  票販子甲:“哪裏假的,要不要這三張?”
  由於記者一直在周鏇,票販子變得不耐煩,招呼起不遠處的同伴。
  記者:“你們都是一起的是吧?”
  票販子甲:“都是一起的。”
  記者:“問題是增值稅的你也是假的,不是真的啊。”
  票販子甲:“我們交稅務的時候,已經驗證過瞭是真的。”
  記者:“你們這個增值稅的發票今年賣得可以嗎?今年剛剛實行你們就有瞭。”
  票販子乙:“可以的。整本子賣。”
  票販子甲:“一張100塊,你願意齣價錢就拿著,不願意就算瞭。”
  記者:“(稅票是)真的?”
  票販子甲:“真的。”
  記者:“你們全拿假的糊弄人。怎麼增值稅發票剛剛實行你們手上就有真的稅票瞭?”
  票販子乙:“國傢有什麼,我們有什麼。”
  記者:“那你們夠神通的。”
  記者的采訪還是引起瞭懷疑,沒多久,販賣假發票團夥的頭目就齣現瞭。
  票販子頭目:“怎麼瞭?什麼意思,搞什麼?”
  記者:“你說搞啥。”
  票販子頭目:“朋友,大傢都是道上混的,你把我小弟氣成這樣乾什麼?做生意,人傢要混的。”
  記者:“做生意,他說他有真的,我來瞭一看不是真的。”
  票販子頭目:“這樣吧,過來我拿給你。”
  記者:“我不要瞭。”
  增值稅發票,實行的是國際上通行的,憑發票注明稅額抵扣的運行機製,一些不法分子認準倒賣增值稅發票比倒賣普通發票更有利可圖,於是紛紛轉嚮僞造、倒賣增值稅專用發票上來。
  1994年4月27日,北京站地區公安分局破獲一起從僞造、販運到零售一條龍的特大假發票案,繳獲各種假發票2700多本,其中假增值稅發票495本,並抓獲案犯23名。這個案件錶明,不法分子已經不滿足於散兵遊勇,零敲碎打,而是糾集在一起形成組織嚴密、行動隱蔽的團夥來作案。
  國傢稅務總局總會計師張英慧在采訪中說道:“利用假發票進行犯罪的活動,這幾年就已經齣現瞭,但是近一段時間在一些沿海城市和經濟發達地區,利用發票進行違法犯罪活動的勢頭是比較猖獗的。特彆是今年(1994年)新稅製齣颱,增值稅是利用增值稅的專用發票進行抵扣稅款,實行這樣的製度以後,社會上一些不法分子,他們製造、倒賣、盜竊假發票,擾亂我們新稅製的進行。”
  僞造、倒賣假發票,獲利的是不法分子個人,受損害的是國傢或者集體,它使得大量國稅流失。
  北京站地區公安分局副局長崔鐵英在接受采訪時說道:“印製、倒賣假的增值稅發票,這個確實獲利比較高,比如我們抓的王勇和李玉梅夫婦,應該說是整個犯罪成員當中的主要犯罪人員,他們是從1991年開始倒賣各種假發票,到我們抓獲,按他們的初步交代就已經獲利3萬多塊錢。當然如果要真使這些假發票流嚮社會,給國傢造成的損失,區區3萬多塊獲利根本沒法(與之)比較,因為稅務局的同誌也專門給我們做過預算,495本增值稅發票,按照最高的款項填寫的話,可以給國傢造成425億元的稅款流失。”
  “我們這邊確認是假發票的,損失的總數在一兩韆萬元上下。”上海市稅務局稽徵管理處處長包慧告訴記者。
  同時,記者還電話采訪瞭廣州市稅務局。
  記者:“今年廣州市街頭買賣假發票有一些什麼新的動嚮呢?”
  廣州市稅務局工作人員:“我們初步掌握是這樣的,增值稅發票是從今年(1994年)1月1日開始啓用的,去年年底,增值稅發票還沒有供應齣去的時候,就發現有些不法分子已經在街上兜售假的增值稅發票。”
  記者:“去年(1993年)你們鑒定的假發票多不多?涉及的款項有多大?”
  廣州市稅務局工作人員:“我們去年發票科為公檢法有關部門鑒定假發票4500多份,假發票上開具的金額是一億五韆多萬元,還有就是我們齣口退稅的部門,辦理齣口退稅和專項檢查過程中,已鑒彆齣假發票246份,假發票上開具的金額是一億七韆多萬元,他們已經退齣的稅款是811萬元,臨時發現還沒有退齣的是2400多萬元。”
  記者:“都是很可觀的數字。”
  假發票的買賣本小利大,票販子們都是以此為業常年兜售,竟成瞭一種謀生的手段。以下是在上海火車站北廣場偷拍的資料:
  記者:“你賣瞭幾年瞭?”
  票販子乙:“三年(打手勢)。”
  記者:“三年啊,在上海賣得最長的有賣幾年的?”
  票販子乙:“最多三年。”
  僞造、倒賣假發票的現象屢禁不止,原因何在?長期以來,我們打擊僞造、
  倒賣假發票缺少足夠的、明確的法律依據,因而使得打擊力度不夠。
  當記者問起解決街頭買賣假發票的難點和解決辦法時,包慧迴答說:“在法律上應該健全,要相應地製定一些對販賣、印製假發票如何去處理的法律依據。這樣可以使公安部門,或者檢查部門對這一些問題的發現、處理上能夠有法律依據。”
  針對這些情況,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公安部、國傢稅務總局,聯閤召開電話會議,決定在全國開展打擊僞造、倒賣、盜竊發票的違法犯罪活動。
  1994年6月3日,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發布瞭關於辦理僞造、倒賣、盜竊發票刑事案件適用法律的規定。規定指齣:“對於以營利為目的,非法印製(復製)倒賣發票(含假發票)或者非法製造、倒賣發票仿僞專用品,情節嚴重的,以投機倒把罪追究刑事責任。”
  北京西城區人民法院也嚴懲瞭一批倒賣假發票的犯罪分子。
  王達智,倒賣假發票被判處有期徒刑8年;葛嶽富,倒賣假發票情節特彆嚴重,被判處有期徒刑12年;崔雨來,在倒賣一本增值稅發票的時候被當場抓獲,被判處有期徒刑7年。
  為瞭加強增值稅專用發票的印製和使用管理,從1994年7月1日開始,全國將統一使用印有防僞標誌的新版增值稅發票。
  ……

前言/序言

  在《焦點訪談》內部,想知道一個人算不算元老,必須提一下“14樓”“工運”“軍博”和“科情”。這幾個詞就像暗號口令,對它們的熟悉程度,約略可以作為在《焦點訪談》資曆深淺的標尺。
  “14樓”是中央電視颱老颱方樓14層東頭的1407辦公室,這裏原本屬於一個叫作《觀察思考》的欄目,欄目組十幾個人,我是其中之一。《觀察思考》自1988年8月起在央視一套每周日晚8點播齣,每期20分鍾。《物價大震蕩》《會海大透視》《公款消剖析》《從一傢工廠停産想到的》《對一起熱水器事故的調查與思考》……
  看這些標題就知道,節目說的都是社會熱點。《觀察思考》欄目一直播齣到1994年3月底,作為當時央視唯一的深度報道評論欄目,在業內外都收獲瞭良好口碑。由於欄目偏專題化,一周纔播一次,頻率不夠高,時效不夠強,難以形成更大的聲勢。
  1993年12月的一天,全組人員從14樓東頭的1407辦公室來到西頭的1401會議室開瞭個會。這個會的重要意義,俗常的形容可以是這樣的:穿過幾十米的走廊,我們走進瞭職業生涯的新時代。會上宣布,《觀察思考》與《東方時空》《今日世界》欄目共同組成一個新的部門——新聞評論部。此時,已開播半年的早間欄目《東方時空》聲名鵲起,其中的子欄目《焦點時刻》試水成功。颱裏決定開辦一個更有分量和影響的晚間黃金時段播齣的深度報道欄目,這個新欄目最終定名為《焦點訪談》。於是,《觀察思考》欄目的十幾個人一分為二,成為《焦點訪談》兩個節目組的種子成員(同時,《今日世界》改為國際組,《焦點時刻》組也為《焦點訪談》提供部分節目),1407辦公室一分為二,成瞭《焦點訪談》最早的辦公室兼閤成機房。
  籌辦欄目招兵買馬,四麵八方投奔者眾。他們一部分來自口口相傳,另一部分則是被報紙上豆腐塊大小的招聘廣告吸引而至。新成員中既有完全不懂電視甚至沒乾過新聞的生手,也有中央、地方媒體的業內高人。隊伍擴大瞭幾倍,14樓辦公室不夠用,一些外地同事也沒有住處。部裏在西三環邊上的中國工運學院(簡稱“工運”,後改名為中國勞動關係學院)租瞭個大開間,辦公兼住宿。這開間原來是圖書資料室,大到除瞭辦公傢具和床,還放著一張標準乒乓球颱。這裏白天人頭攢動、熙來攘往,晚上以桌子為界,分成男女兩區,七八個同事在此“同居”。“工運”辦公區集學習培訓、編輯製作、吃喝住宿功能於一體,既是節目生産基地,也是人纔速成學校。住過“工運”的一位元老級攝像說,最懷念酷暑無眠時大傢喝著冰啤探討人生,加班之餘還能聚在乒乓桌旁揮汗如雨。那時候有的是可以大把揮灑的青春與激情。
  1995年,《焦點訪談》的辦公地點搬到瞭緊鄰電視颱東側的“軍博”。軍事博物館辦公樓裏傢具齊整,四季恒溫。寬大的走廊,超高的樓層體現著蘇式建築的偉岸。辦公室對麵安排瞭男女宿捨各一間,從此結束瞭“混居”時代。辦公、居住條件上檔次的同時,節目也加速精進、創新。一位“軍博”時期入職現已退休的老記者,還記得剛來時,第一次參與的暗訪就是在“軍博”辦公室完成的,拍攝對象是以“包治百病”的“信息茶”而名噪一時的“大師”瀋昌。
  當時沒有專業密錄設備,我們把碩大的攝像機藏在倒扣的紙箱下,箱壁摳個小洞露齣鏡頭,固定好角度,全程盲拍。雷人雷語的“大師”形象就這樣被記錄下來,呈現在節目中。
  1996年,《焦點訪談》第三次搬傢,來到瞭“科情”(中國科技信息情報所)。“科情”位於電視颱西門外馬路對麵,由一層大展覽廳改造的辦公區集中瞭《焦點訪談》和《新聞調查》《實話實說》等欄目。告彆瞭一年一搬傢的遊擊節奏,《焦點訪談》在“科情”一駐六載,直到2002年年底,由於前來上訪投訴的人太多,齣於安全考慮,欄目整體搬迴瞭颱內。“科情”生活是美好快樂的,然而,在這期間我也經曆瞭職業生涯中最大的一次恐懼。那是1999年春節前夕的一個晚上,我們接到緊急電話連夜趕赴河北易縣接組裏兩位同事迴京。他們在采訪歸途中遭遇車禍,車被燒毀,人受重傷。《焦點訪談》記者在工作中被打罵、軟禁、搶奪毀壞設備的事並不新鮮,因公受傷的也不止一個,然而這一次,是離死亡最近的一次。萬幸的是,後來他們基本康復,依然工作在熱愛的崗位上。
  從“14樓”“工運”到“軍博”“科情”,每一處都留下《焦點訪談》人難忘的創業記憶。這幾年間,《焦點訪談》欄目一步一個颱階,從青澀到成熟,直至走嚮巔峰。
  欄目開辦之初,從選題到製作大傢都是摸著石頭過河,自由氛圍濃鬱。記得開播不久的一天晚上,我接到一位領導的電話,他轉達瞭更高一層領導的批評:今天《焦點訪談》的標題字幕太花哨。原來,當時《焦點訪談》標題的模闆並不統一,每個技術員根據喜好,做齣的標題字體顔色不盡相同。當天值班技術員的自主發揮太富於個性,以至於引起瞭上麵的注意。自那以後包裝格式纔被嚴格規範起來。
  和形式一樣,節目內容也是在實踐中探索拿捏,逐步定位。
  19點38分,《焦點訪談》在央視一套首次亮相。欄目的四句宣傳詞後來廣為人知:“時事追蹤報道,新聞背景分析,社會熱點透視,大眾話題評說。”《焦點訪談》開播頭兩天的內容分彆是:《行情看好——九四國債發行第一天》《全國從4月1日起實行標準化信封》。節目時效性服務性強,調性平和、不溫不火、分寸適中、老少鹹宜,符閤央視黃金時段欄目平穩齣颱的基調。4月3日,開播第三天,播齣瞭《北京郊區——耕地上修起一片墳塋》,說的是某村違規占用六十多畝耕地修建公墓,對外收費營利。這是《焦點訪談》推齣的第一個批評性報道。這期節目綫索來自觀眾來信,由於拍攝製作時《焦點訪談》還沒麵世,觀眾的信本是寫給《觀察思考》的。隨著《焦點訪談》揭露不良現象的節目涉及的領域和層級不斷突破,批評的深度和力度不斷增強,“輿論監督”漸成熱詞,也成為《焦點訪談》被社會公認的欄目特色。其實,有數據為證,《焦點訪談》播齣的節目中正麵典型主題類報道始終占據主體,而監督題材的節目即使在占比最高的時期也不過百分之四十幾。但正是因為這部分監督報道的存在,使得欄目兼具上情下達、下情上達的雙重功能,成為公眾輿論的引導者、各方有效溝通的橋梁和社會情緒的減壓閥。《焦點訪談》令人印象最深刻的記憶也大都來自這些節目。
  隨著輿論監督特色日益鮮明,欄目的影響力日益凸顯。各地方電視颱也紛紛開辦瞭自己的“焦點訪談”,輿論監督節目從一枝獨秀到遍地開花。可以說,《焦點訪談》的誕生、走紅以及由此引發的輻射效應,既是那個時期勇於開拓的媒體帶頭人踐行新聞改革的結果,也是特定曆史背景下政府支持加社會客觀需求的産物。
  按今天的話說,《焦點訪談》做的是頭部內容。有些節目反響立竿見影,積年問題迎刃而解;有些節目直接促成某個領域的改革、某個行業的整頓;有些節目成為國傢政策齣颱的依據和契機。《焦點訪談》欄目為輿論監督節目如何把
  握分寸尺度,做“建設性”的批評齣瞭路子,積纍瞭經驗。記者現場調查、交鋒式采訪、暗訪偷拍披露真相的手法也引領瞭業內創作風氣。屏幕上那些聲畫並茂的經典采訪橋段貢獻的民間流行語,影響力堪比後來的網絡熱詞。比如吉林博物館大火之後當地官員言必稱“損失不大”,一時間,“損失不大”成為吉林百姓的口頭禪。比如309國道上攔車亂罰款的交警一言不閤罰金就由20元變成40元,於是“二十、四十”立刻火遍全國。
  作為從業者,《焦點訪談》最大的吸引力到底是什麼?大傢愛用的一個詞是“感覺”。“感覺”這詞的定義很難一言以蔽之。當拿到一個令人興奮的獨傢選題綫索;當采訪幾入絕境時柳暗花明有瞭突破;當夜以繼日寫稿編片熬成內傷終於在最後時限前完成;當內有猛料的節目通過瞭層層審看;當自己做的節目成瞭街談巷議的話題;當素不相識的人僅僅因為你的工作就對你錶示由衷的贊賞和尊重……就是這樣的感覺吧。感謝《焦點訪談》,讓我們把職業乾成瞭事業,並且從中收獲瞭快樂和尊嚴。
  光陰荏苒,日月如梭。往事堪迴首,惜非少年時。從湍流激蕩,到波瀾不驚,漸漸地,許多故事已經成為瞭傳說。
  23年間,社會演進日新月異,媒體格局白衣蒼狗。對於《焦點訪談》這樣一個老牌欄目來說,足夠的時間積澱,讓迴顧和紀念有瞭豐厚的內涵和充分的意義。
  今天,再迴過頭去看《焦點訪談》播齣過的節目,每一期都有各自的故事和背景,把它們連綴起來,儼然一幅豐富多彩的曆史全景畫捲。其中,有些焦點已經遠去,比如“三提五統”“統購統銷”“農業稅”“破産下崗”……有些焦點依然是焦點,比如“公權私用”“弄虛作假”“辦事難”“環境破壞”……服務國傢發展大局,為推進、完善改革鼓與呼,媒體依然任重道遠。
  二十餘年,八韆多期節目刻錄下一個巨變時代前行的軌跡,足以喚起一代人珍貴而獨特的集體記憶。緣於此,我們整理齣版瞭節目精選集——《〈焦點訪談〉裏的焦點》。見微知著,數往知來,這是本書以一個特殊視角為史作傳的樸素初衷。
  《焦點訪談》開播一周年的特彆節目名為《在路上》,記者們乘坐一輛大客車,以行進的視角,用鏡頭記錄下沿途隨機遇到的或好或壞的事件,展示真實的社會麵貌。我們身處的時代也像一趟車,從不同站點上車的人,看到的景緻各不相同。無論是“一夜好風吹,新花一萬枝”,還是“高鳥黃雲暮,寒蟬碧樹鞦”,每種變化如時令更替,自有因循。不變的是,曆史這趟單行車,將一路嚮前,不迴頭。
  “‘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人民的意見、要求和呼聲是對政府工作最好的批評和監督,有瞭人民的批評和監督,政府纔不敢鬆懈,纔不會犯驕傲自滿的錯誤。”《焦點訪談》十周年特彆節目中如是說。置身宇下,奔波草野,“用事實說話”,把被忽略、被遮蔽的有價值、有意義的真相公之於眾,讓社會因此變得更美好。為此,《焦點訪談》人始終都在努力。十年飲冰,難涼熱血。在一位資曆尚淺的年輕同事眼中,這份執著與不捨就像一種信仰,傳承自欄目生命的基因。
  不忘初心,方得始終。念念不忘,必有迴響。
  (趙微,《焦點訪談》總製片人,欄目創辦者之一)


《焦點訪談裏的焦點》:穿越光影,觸摸時代的脈搏 在喧囂的時代浪潮中,總有一些聲音,如同深夜的燈塔,指引著前行的方嚮;總有一些故事,如同曆史的洪流,記錄著歲月的變遷。而《焦點訪談裏的焦點》,正是這樣一本試圖捕捉那些閃耀在聚光燈下,卻又觸及時代深處的故事的書。它並非一本簡單的節目內容迴顧,也不是一本枯燥的案例集錦,而是藉由“焦點訪談”這一重要的輿論陣地,深入挖掘其背後所摺射齣的社會肌理、人性光輝與時代癥結,試圖呈現一幅更為立體、更為深刻的當代中國社會畫捲。 這本書的視角是獨特的,它將“焦點訪談”這個我們耳熟能詳的電視欄目,視為一個觀察社會變遷的顯微鏡。觀眾在熒屏前看到的,常常是某個事件的爆發、某個問題的揭露、某個聲音的呼喚。然而,在每一個被放大的“焦點”背後,都隱藏著無數錯綜復雜的人物命運、社會關係以及時代背景。《焦點訪談裏的焦點》試圖做的,就是撥開錶象的迷霧,去探尋這些“焦點”為何會成為焦點,它們是如何被塑造的,又為何能夠引發如此廣泛的關注和討論。 首先,本書深入剖析瞭“焦點訪談”作為一種輿論監督力量的形成與演變。從欄目創辦之初,它就肩負著“反映社情民意,批評社會弊端”的使命。在信息相對不發達的年代,它如同一個集結號,將社會中的不公、民眾的呼聲匯聚起來,形成強大的輿論壓力,推動問題的解決。這本書會帶領讀者迴顧欄目一路走來的曆程,那些曾經引起轟動的報道,那些為民發聲的時刻,都將被賦予更深層的解讀。我們不僅會看到報道的“結果”,更會去探究報道的“過程”——記者們如何深入一綫,如何剋服睏難,如何與各方力量博弈,最終將真相呈現於公眾。這其中,有勇氣,有智慧,有堅持,更有對公平正義的執著追求。 然而,社會在發展,時代在進步,輿論監督的方式和環境也在不斷變化。“焦點訪談”亦然。本書不會迴避欄目在發展過程中所麵臨的挑戰和爭議。在信息爆炸的時代,如何保持其獨特性和影響力?在多元化輿論格局下,如何平衡各方利益,如何確保報道的客觀公正?這些都是值得深思的問題。《焦點訪談裏的焦點》會嘗試從宏觀層麵,探討欄目如何在新的媒體生態下,繼續發揮其“輿論監督”的核心功能,並適時調整其報道策略和錶達方式,以適應時代的需求。它會展現一個更加成熟、更加審慎的“焦點訪談”,不再僅僅是簡單地揭露問題,更會關注問題的根源,探討解決之道,甚至參與到社會治理的討論中來。 更重要的是,這本書將目光聚焦於那些隱藏在“焦點”背後的“人”。無論是被采訪的普通民眾,還是身處風暴中心的當事人,亦或是為瞭真相奔波的記者,他們都是社會變革的親曆者和推動者。《焦點訪談裏的焦點》將通過對一些典型報道的深入挖掘,呈現這些人物鮮活的形象和麯摺的人生故事。比如,那些在節目中為維護自身權益而發聲的普通勞動者,他們的勇敢和堅持,不僅改變瞭自身的命運,也可能引發瞭對相關製度的反思;那些曾經犯下錯誤,在鏡頭前坦陳悔過的個體,他們的經曆摺射齣人性的復雜和改造的可能性;還有那些為瞭探尋事實真相,付齣瞭巨大努力的記者們,他們的職業精神和道德操守,值得我們尊敬和學習。通過這些個體故事,本書將人性的光輝與弱點,情感的糾葛與力量,時代的洪流與個體命運的交織,一一展現齣來,讓讀者在閱讀中産生共鳴,獲得啓發。 除瞭人物,本書還將深入探討“焦點訪談”所觸及的社會議題,並將這些議題置於更廣闊的時代背景下進行審視。例如,在關於教育公平的報道中,我們看到的不僅僅是個體傢庭的焦慮,更是教育資源分配不均的深層原因,以及國傢為解決這一難題所做的努力;在關於環境保護的報道中,我們看到的不僅是汙染企業的曝光,更是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之間永恒的矛盾,以及我們對可持續發展道路的探索;在關於農村發展的報道中,我們看到的不僅是脫貧攻堅的成就,更是城鄉二元結構、鄉村振興的復雜挑戰。本書將通過對這些議題的梳理和分析,展現中國社會在轉型時期所麵臨的各種機遇與挑戰,以及我們在前進道路上所付齣的努力和取得的進步。它會引導讀者思考,在這些“焦點”的背後,隱藏著怎樣的社會結構性問題,又需要怎樣的係統性解決方案。 《焦點訪談裏的焦點》還可能涉及一些關於媒體倫理和新聞傳播的討論。在信息傳播日新月異的今天,新聞的真實性、客觀性、準確性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重要。本書會從“焦點訪談”的實踐齣發,探討如何在新媒體環境下,堅守新聞的專業主義精神,如何平衡輿論監督與社會穩定,如何構建一個更加健康、更加理性的輿論生態。這部分內容,將為對新聞傳播、媒體發展以及公共事務感興趣的讀者提供深刻的見解。 總而言之,《焦點訪談裏的焦點》是一本試圖超越簡單羅列和評述的書。它以“焦點訪談”為切入點,以一種更加深入、更加多元的視角,去觀察、去理解、去呈現當代中國社會的復雜圖景。它關注那些被放大在聚光燈下的“焦點”,更關注焦點背後的“人”與“事”,以及它們在時代洪流中所扮演的角色和引發的深遠影響。這本書旨在帶領讀者穿越光影,觸摸時代的脈搏,在每一個鮮活的故事和深刻的思考中,發現我們所處時代的真實麵貌,以及我們共同經曆的那些不平凡的歲月。它是一次對公眾記憶的迴溯,一次對社會現實的深入探索,更是一次對未來方嚮的理性思考。 本書的敘述風格將力求平實而又不失力量,既有對新聞事件的客觀呈現,也有對人物命運的細膩刻畫,更有對社會現象的深刻洞察。它不會刻意追求辭藻的華麗,而是希望用真誠的文字,觸動讀者的心靈,引發讀者的思考。閱讀《焦點訪談裏的焦點》,就像是走進瞭一間巨大的社會檔案館,每一頁都翻動著曆史的痕跡,每一段都閃耀著人性的光輝,每一處都蘊含著時代的密碼。它希望能夠成為一本能夠引發共鳴、啓發思考、並在讀者心中留下深刻印記的書。

用戶評價

評分

這本書的敘事視角簡直像一把鋒利的解剖刀,毫不留情地剖開瞭那些我們習以為常卻又避而不談的社會現象。作者的筆觸細膩得令人心驚,他捕捉到瞭那些轉瞬即逝的、隻有身處現場纔能察覺到的微妙情緒和權力博弈。比如,在描寫一次看似平淡的“問詢”過程中,那種空氣中彌漫的緊張感,以及受訪者眼神中閃過的猶豫和計算,都被刻畫得入木三分。這不僅僅是文字的堆砌,更像是一場沉浸式的心理劇。我尤其欣賞作者那種近乎冷峻的客觀性,他沒有急於給齣道德評判,而是將所有的證據、所有的颱詞都擺在桌麵上,任由讀者自己去拼湊真相的全貌。這種處理方式極大地挑戰瞭我們對“新聞真實性”的既有認知,迫使我們重新審視那些被包裝得光鮮亮麗的“官方敘事”。每一次閱讀,都像是進行瞭一次智力上的探險,每一次翻頁,都伴隨著“原來如此”的恍然大悟。這本書的價值在於,它不僅僅記錄瞭事件本身,更深刻地揭示瞭事件背後的權力結構和人性幽微之處,讀完之後,你會感覺自己的世界觀被微妙地校準瞭方嚮。

評分

這本書最讓我震撼的地方,在於它對“權力語言”的精準模仿與消解。作者沒有使用那些華麗的辭藻來粉飾太平,反而采用瞭大量極其程式化、甚至有些枯燥的官方話語,然後通過在關鍵節點植入的、精準到令人窒息的反問或事實,瞬間擊碎瞭這些話語的虛假外殼。這種“正話反說”的技巧運用得爐火純青。我感覺自己仿佛被拉入瞭真實的談判桌,親眼目睹瞭語言是如何成為維護某種既得利益的工具。它深刻地揭示瞭,在某些高度結構化的環境中,真正的意義往往隱藏在那些被刻意忽略的語境之中。閱讀過程中,我多次停下來,反復咀嚼某些句子,因為它們所承載的信息量遠超其字麵意義。它教會瞭我如何去“傾聽”沉默,如何去“閱讀”潛颱詞。這是一本需要被細細品味的書,它不是提供答案的,而是提供一套更為銳利、更為審慎的提問工具,讓你麵對未來任何信息時,都能保持一份警惕而清醒的審視目光。

評分

這本書給我的直觀感受,是關於“觀察者”和“被觀察者”之間那道永恒的鴻溝。作者似乎站在一個極高的、近乎冰冷的製高點,俯瞰著整個事件的發生與演變。他描繪的場景,不是那種充滿煽情色彩的戲劇衝突,而是一種精確到秒的、如同科學實驗般的數據記錄。我最欣賞的是其中對環境氛圍的渲染,那種光綫的角度、房間的陳設、甚至受訪者無意識的小動作,都被賦予瞭特殊的意義。比如,對一個微不足道的物件的詳細描述,往往預示著其在後續情節中的關鍵作用,這顯示齣作者非凡的布局能力和對細節的掌控欲。讀到那些關鍵性的轉摺點時,我甚至能感覺到自己也變成瞭那個被記錄的對象,被置於放大鏡下審視。這種體驗是令人不安的,但也正是這種不安感,驅使著我不斷嚮前探索,想要看清作者究竟想引導我走嚮何方。它成功地模糊瞭“報道”與“藝術創作”的界限,提供瞭一種全新的敘事範式。

評分

整本書的節奏感處理得極其高明,猶如一部精心編排的交響樂,有慢闆的鋪陳,也有驟然爆發的強音。在敘述某些敏感話題時,作者采用瞭近乎碎片化的手法,將時間綫打散重組,這使得讀者必須投入極大的精力去重建事件的邏輯鏈條。這種敘事結構本身就在模仿現實世界中的信息獲取過程——充滿碎片、充滿斷裂、需要我們自己去填補缺失的部分。我注意到,作者在處理不同人物的內心獨白時,聲音的變化是極其微妙的,有的是壓抑的呐喊,有的是錶麵順從下的暗流湧動,這些細微的聲學差異被他巧妙地轉化成瞭文字的張力。這使得閱讀過程充滿瞭主動參與性,你不是被動接受信息,而是在積極地參與解謎。這本書的閱讀體驗,更像是一種智力上的馬拉鬆,它不給你喘息的機會,但迴報你的是對事件復雜性的深刻理解。讀完後,那種豁然開朗的感覺,是任何簡單明瞭的報道都無法給予的。

評分

這本書的語言風格,怎麼說呢,它有一種老派新聞記者特有的、近乎偏執的精準度,但又混雜著一股後現代解構主義的玩世不恭。讀起來,你得時刻保持高度的警覺性,因為作者總是在看似最不經意的地方埋下關鍵的伏筆或者設置精巧的語言陷阱。我特彆留意瞭作者在構建人物對話時的節奏感,那完全不是日常生活的白描,而是一種高度提煉和風格化的交鋒藝術。那些問答之間留白的地方,比實際說齣的話語更具有震撼力,仿佛沉默本身就是一種強有力的宣言。這種文字的密度極高,我常常需要放慢速度,甚至需要迴溯前文,纔能完全消化其中蘊含的諷刺和深意。它像是一部結構主義的迷宮,每一層敘事都與更深層的社會肌理緊密相連。對於習慣瞭快餐式閱讀的現代讀者來說,這無疑是一種挑戰,但對於那些渴望深度體驗語言力量的人來說,這簡直是一場盛宴。它讓我們意識到,文字不僅僅是信息的載體,它本身就是一種經過打磨的武器。

評分

書籍是正版 快遞很給力

評分

書籍是正版 快遞很給力

評分

手感很好,看的很舒服,快遞服務相當不錯,支持一下

評分

書籍是正版 快遞很給力

評分

廖廖無幾,開篇就錯字!盜版!

評分

手感很好,看的很舒服,快遞服務相當不錯,支持一下

評分

廖廖無幾,開篇就錯字!盜版!

評分

fjjffnhgg

評分

廖廖無幾,開篇就錯字!盜版!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