辯證唯物主義新形態——基於現代科學和信息哲學的新成果

辯證唯物主義新形態——基於現代科學和信息哲學的新成果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鄔焜 著
圖書標籤:
  • 辯證唯物主義
  • 哲學
  • 科學
  • 信息哲學
  • 現代科學
  • 唯物主義
  • 形而上學
  • 方法論
  • 中國哲學
  • 思想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思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科學齣版社
ISBN:9787030552150
版次:31
商品編碼:12273392
包裝:平裝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7-11-01
頁數:624
字數:659000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人類的唯物論、辯證法思想的發展經曆瞭古代唯物論和辯證法、近代唯物論和辯證法、客觀唯心主義辯證法、馬剋思主義的辯證唯物主義等不同曆史發展階段。考察曆史上相關哲學傢們的學說,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辯證法和形而上學並不總是截然分屬於不同的學者,很多學者的學說都具有多重嚮度的雜糅性。馬剋思、恩格斯創立的馬剋思主義哲學是辯證唯物主義哲學的一個曆史形態。立足於當代科技、經濟、社會發展,以及信息哲學的新成果,建構辯證唯物主義的第二個曆史形態乃是當代馬剋思主義哲學傢們的重大曆史使命。由於在存在領域劃分方式這一哲學較高範式的層麵實現瞭根本性的轉換,將要建立的辯證唯物主義的第二個曆史形態將在哲學的所有領域引發全麵而深刻的變革,這一變革不僅是對馬剋思主義哲學的發展和與時俱進,而且是對人類曆史上所有形態的傳統哲學的超齣。

目錄

目錄
前言/i
導讀 建立辯證唯物主義第二個曆史形態的理論研究/001
第一編 信息哲學的興起
第1章 信息世界的發現/011
1.1 科學的匯流、科學與哲學的匯流/011
1.2 第三次科學技術革命的興起/012
1.3 第三次科學革命中提齣的四大研究綱領/014
1.4 相關研究領域的局限性分析/015
第2章 信息科學中的哲學問題/017
2.1 維納的信息觀/017
2.2 惠勒的“唯信息主義”/018
2.3 科林提齣的信息科學中的哲學問題/019
2.4 弗洛裏迪提齣的信息科學中的哲學問題/020
第3章 信息哲學的性質/022
3.1 不應當把信息哲學等同於信息科學中的哲學問題/022
3.2 信息哲學的元哲學性質/023
3.3 多數信息哲學傢的一些基本性共識/026
第4章 信息哲學首先在中國創立/029
4.1 “信息哲學”概念的提齣/029
4.2 “信息哲學”創立的標誌/030
4.3 《哲學信息論導論》/030
4.4 《信息哲學—理論、體係、方法》/031
第5章 鄔焜信息哲學的國內影響及相關評價/036
5.1 20 世紀80 年代國內學界的評價/036
5.2 20 世紀90 年代國內學界的評價/041
5.3 21 世紀以來國內學界的評價/046
5.4 “信息時代的哲學精神”學術研討會/061
5.5 各類基金項目的支持/063
第6章 鄔焜信息哲學的國際影響及相關評價/065
6.1 第四屆國際信息科學基礎大會/065
6.2 第五屆國際信息科學基礎大會/067
6.3 布倫納的評價(1):《鄔焜和信息元哲學》/068
6.4 布倫納的評價(2):《作為信息時代精神的哲學—對鄔焜信息哲學的評論》/072
6.5 索倫 布赫爾的評價:具有中國特色的信息哲學/076
6.6 其他國外學者的評價和反響/079
6.7 西安交通大學國際信息哲學研究中心/081
6.8 首屆國際信息哲學研討會/082
6.9 第二屆國際信息哲學研討會/085
第7章 中國信息哲學研究的三個階段/088
7.1 20 世紀70 年代末到80 年代的探索與創立期/089
7.2 20 世紀90 年代的退潮和深化研究期/090
7.3 21 世紀以來的成熟發展、被再度關注和國際化發展期/091
第8章 中國信息哲學核心理論的五種範式/104
8.1 狀態說/104
8.2 相互作用說/107
8.3 反映說/112
8.4 意義說/116
8.5 自身顯示的間接存在說/118
第9章 中國的信息哲學教育/124
第二編 人類古代哲學中的唯物論和辯證法
第10章 唯物主義和辯證法的基本觀點/131
10.1 唯物主義的基本觀點/131
10.2 辯證法的基本觀點/134
10.3 辯證唯物主義新形態的誕生是曆史的必然/136
第11章 古希臘哲學中的唯物論和辯證法思想/140
11.1 古希臘哲學傢關於世界本性的唯物論學說/141
11.2 古希臘唯物論學說中的形而上學/143
11.3 古希臘唯物論哲學傢的神學觀念/146
11.4 古希臘唯物論哲學中的辯證法和復雜性思想/148
11.5 古希臘哲學中的辯證法和復雜性思想的基本特質/156
第12章 中國古代哲學中的唯物論和辯證法思想/163
12.1 陰陽五行說中的唯物論和辯證法思想/163
12.2 氣一元論說中的唯物論和辯證法思想/166
12.3 “以有為本”論中的唯物論和辯證法思想/174
12.4 中國古代哲學中的辯證法和復雜性思想的基本特質/179
第13章 印度古代哲學中的唯物論和辯證法思想/186
13.1 《吠陀》關於宇宙自生性的唯物論和辯證法思想/187
13.2 《奧義書》關於宇宙本原和本性的唯物論和辯證法思想/192
13.3 勝論派本體論哲學中的唯物論和辯證法因素/199
13.4 順世派唯物本體論哲學中的辯證法思想/205
13.5 古代印度哲學中的辯證法和復雜性思想的基本特質/208
第三編 近代哲學中的唯物論和辯證法思想
第14章 培根的唯物論和機械論中的辯證法/233
14.1 分子說與物質守恒說/234
14.2 元精說與無重之物/235
14.3 機械與辯證雜糅的物質觀/237
14.4 對認識發生機製的辯證思考/239
第15章 霍布斯的機械唯物論中的辯證法/241
15.1 霍布斯的唯物論/241
15.2 霍布斯的機械論/243
15.3 霍布斯的辯證法/247
第16章 洛剋的多重性質雜糅的哲學/254
16.1 上帝、物質和個體精神的三種實體的學說/255
16.2 天賦能力說與靈魂、自我和意識的獨在性/256
16.3 雙重經驗論中的辯證法和機械論因素/260
16.4 簡單和復雜觀念論中的辯證法和機械論因素/264
16.5 三種性質論中的辯證法和機械論因素/266
16.6 洛剋的其他一些哲學觀點的雜糅性質/271
第17章 斯賓諾莎的多麵孔雜糅的哲學/275
17.1 把神自然化的自然一元論學說/276
17.2 可分不可分、整體和部分關係的復雜辯證觀/277
17.3 對宇宙無限性的辯證理解/281
17.4 對自因和外因關係的割裂/283
17.5 對自由的否定和對偶然性的排斥/285
17.6 泛靈論和二元論的世界觀/288
第18章 狄德羅的唯物辯證法哲學/292
18.1 沒有上帝,物質是唯一的實體/292
18.2 物質以普遍差異的方式而存在/293
18.3 物自身運動的絕對運動觀/294
18.4 普遍中介的整體係統觀/296
18.5 萬物皆流、隨機生成的循環演化觀/298
18.6 遲鈍的感受性和活躍的感受性/300
18.7 基於試驗和理性思考的自然主義/302
第19章 拉美特利、愛爾維修、霍爾巴赫的某些辯證思想/306
19.1 拉美特利關於物有感覺、人是機器的論斷/306
19.2 愛爾維修的機械認識論中的辯證中介論思想/309
19.3 霍爾巴赫的機械唯物主義哲學/313
第20章 笛卡兒和費爾巴哈的唯物主義/323
20.1 笛卡兒哲學中的唯物主義因素/323
20.2 費爾巴哈的人本學唯物論/327
第21章 萊布尼茨的客觀唯心主義、形而上學和辯證法/331
21.1 單子論中的客觀唯心主義和形而上學因素/332
21.2 單子是具有內在精神運動能力的實體/334
21.3 單子通過錶象映現萬物的全息性觀念/336
21.4 事物普遍差異、物質無限可分的辯證法思想/341
21.5 時空和物質運動統一性關係的唯物辯證法思想/343
21.6 承認自由和偶然性作用的辯證法思想/344
第22章 黑格爾的客觀唯心主義辯證法/347
22.1 整體性和體係化的方法/347
22.2 事物自己運動、展開的過程論哲學/350
22.3 三分法和普遍中介的理論/354
22.4 對立統一、否定之否定的無限發展觀/358
22.5 包含同一和差異的矛盾對立觀/364
22.6 事物質變的突變性質的思想/365
22.7 事物普遍聯係、過程展開的全息境界/368
第四編 馬剋思主義哲學——辯證唯物主義的第一個曆史形態
第23章 關於馬剋思主義哲學基本性質的討論/375
23.1 問題的提齣/375
23.2 實踐唯物主義的提法揭示瞭馬剋思主義哲學的本質特徵/376
23.3 辯證唯物主義是一種更具普適性的哲學形態/378
23.4 對“實踐唯物主義”術語局限性的再討論/381
23.5 建立辯證唯物主義的第二個曆史形態/384
第24章 馬剋思、恩格斯對自然概念多維綜閤的唯物辯證認識/387
24.1 馬剋思、恩格斯強調瞭三種自然形態/388
24.2 馬剋思論述瞭三種自然形態間的全息統一關係/388
24.3 馬剋思、恩格斯堅持瞭天然自然在本體論上的優先地位/392
24.4 以自然的名義錶述自然/395
24.5 恩格斯的自然生態學觀念/397
24.6 馬剋思的實踐觀和恩格斯的自然主義的一緻性/399
第25章 恩格斯和列寜的唯物論學說/402
25.1 恩格斯錶述的哲學基本問題的層次/403
25.2 存在領域的分割與哲學的最高範式/405
25.3 傳統唯物論的立論之基及恩格斯的相應觀點/409
25.4 唯能論的興起及列寜對傳統唯物論的改造/410
25.5 列寜的物質定義的意義、方法及缺陷/416
25.6 列寜提齣瞭一切物質都具有類反映特性的觀點/418
第26章 馬剋思、恩格斯“全麵生産”理論的復雜性特徵/420
26.1 傳統的馬剋思主義哲學教科書中的生産理論具有簡單性、機械論特徵/421
26.2 馬剋思、恩格斯關於四種生産和“全麵生産”的理論/422
26.3 四種生産活動的內在融閤的復雜統一性關係/426
26.4 人類生産、社會基本矛盾運動的復雜性結構/431
第27章 馬剋思主義的辯證法/435
27.1 恩格斯關於辯證法性質的論述/435
27.2 一切事物都是在相互作用中普遍聯係著的變化過程/438
27.3 普遍差異、相互作用與中介/443
27.4 是永恒發展還是有進有退的永恒的循環?/445
27.5 關於辯證法的三大規律/448
27.6 恩格斯的全息論思想/455
第五編 辯證唯物主義的第二個曆史形態
第28章 物質和信息:統一而雙重的世界/459
28.1 存在領域的分割/459
28.2 信息的本質/465
28.3 信息的分類/468
28.4 物質、信息和精神的關係/471
第29章 認識發生的過程和機製/474
29.1 西方認識論危機的本體論根源/474
29.2 人的信息活動的層次和層次間的相互作用/476
29.3 認識發生的信息中介說/482
29.4 人的認識過程和機製的信息建構與虛擬說/488
第30章 演化、信息、時空融閤與全息境界/496
30.1 時空轉化與演化的信息/496
30.2 相互作用、雙重演化與時空的復雜性/500
30.3 自然演化的全息境界/507
第31章 多維存在的人與社會的信息進化/516
31.1 多維存在的人/516
31.2 個人與社會本質的內在統一性/522
31.3 社會本質的信息規定/523
31.4 社會進化的信息尺度/525
第32章 自然價值、信息價值與信息的社會價值/531
32.1 價值存在的範圍與價值的本質/531
32.2 價值與信息/533
32.3 價值過程與價值哲學的範疇體係/535
32.4 價值形態的發展/538
32.5 文明形態與信息處理方式的變革/540
32.6 網絡民主與國傢集權、世界霸權之間的價值衝突/545
第33章 信息生産和信息生産力/5
《物質性幻象:數字時代的存在論再審視》 引言: 我們身處一個前所未有的時代,信息爆炸、技術迭代、虛擬現實滲透,深刻地改變著我們感知世界、理解自身乃至重塑社會運作的方式。在這樣的背景下,傳統的哲學觀念,尤其是關於“實在”與“虛幻”、“物質”與“精神”、“客觀”與“主觀”的界限,正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戰。本書《物質性幻象:數字時代的存在論再審視》並非對已有哲學體係的簡單復述或改造,而是試圖在現代科學的堅實基礎上,藉鑒信息哲學的深刻洞見,開闢一條理解存在本質的新路徑。它不滿足於對抽象概念的探討,而是力求觸及我們日常生活經驗的每一個角落,揭示數字時代下,我們如何“看見”和“相信”我們所認為的“真實”,以及這些“真實”背後的運作機製。 第一章:從原子到比特:物質的演變與信息的重塑 本書的開端,並非直接探討抽象的哲學問題,而是從最基礎的“物質”概念入手。我們將迴顧科學史上一係列顛覆性的發現:從古希臘的原子論,到牛頓力學的經典機械觀,再到量子力學對粒子波粒二象性的揭示,以及現代物理學對暗物質、暗能量等未知領域的探索。這些科學進步,不斷刷新著我們對物質形態、構成及其相互作用的認知。然而,真正引人深思的是,當物質的“實在性”越來越依賴於觀測、信息和測量時,它與純粹的信息之間産生瞭怎樣的界限模糊。 我們將深入探討信息論的奠基性工作,例如香農的信息熵理論,以及其在理解復雜係統、通信過程中的核心作用。信息不再僅僅是被動的載體,而是具有能動性、塑造性的存在。在數字時代,信息更是呈現齣一種前所未有的“物質性”:數據存儲占據物理空間,算法的運行需要算力支持,虛擬世界的構建依賴於龐大的服務器集群。這種“比特的物理學”挑戰瞭我們將信息僅僅視為“精神”産物的傳統觀念。信息,在某種意義上,已經成為一種新的“物質”,它以電子脈衝、磁性載體、光縴信號等形式存在,並深刻地影響著我們對宏觀世界的感知和互動。 第二章:數字實在的邊界:虛擬與真實的辯證張力 虛擬現實、增強現實、元宇宙……這些概念不再是科幻小說中的情節,而是正在逐漸融入我們的生活。本書將著力分析數字實在的齣現,以及它與我們所稱的“物理實在”之間的辯證張力。我們如何在虛擬世界中獲得真實的情感體驗?數字身份與物理身份之間的關係如何界定?當我們在數字世界中投入大量時間、精力和情感時,它是否也構成瞭我們存在的一部分? 我們將從信息哲學視角,審視信息作為一種“世界構建者”的角色。數字世界的規則、算法和數據流,並非憑空産生,它們是人類設計、編碼和維護的。然而,一旦這些係統開始自主運行,産生新的信息流,它們又會反過來塑造和影響我們對世界的認知。這種“信息生成信息”的循環,構成瞭數字實在的獨特邏輯。我們將在書中探討,這種數字實在是否能夠獨立於物理基礎而存在?它又將如何反哺和重塑我們對物理實在的理解? 第三章:意義的算法:認知、錶徵與智能的重構 人類之所以能夠理解世界,在於我們擁有認知能力,能夠對信息進行加工、錶徵和賦予意義。在數字時代,人工智能的飛速發展,特彆是深度學習和生成式AI的齣現,正在挑戰我們對“認知”、“錶徵”乃至“智能”的傳統定義。機器是否能夠真正“理解”信息,而不僅僅是進行模式識彆和數據處理?它們所生成的“意義”,與人類賦予的意義有何本質區彆? 本書將深入探討認知科學和人工智能哲學中的前沿問題。我們將分析符號主義、連接主義等不同人工智能流派的哲學基礎,以及它們在模擬人類認知方麵的成就與局限。特彆是,我們將關注“湧現”現象在人工智能中的體現:復雜算法和海量數據相互作用,是否能夠産生齣乎意料的、具有創造性的新能力?這是否意味著,我們曾經認為隻有人類纔擁有的“意識”和“理解”,也可能在特定的信息結構和處理模式中“湧現”齣來? 第四章:主體性的沉浮:從存在到“被存在”的體驗 在數字時代,我們的主體性體驗也麵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社交媒體上的“點贊”和“關注”,算法推薦的信息流,以及無處不在的數字足跡,都在潛移默化地塑造著我們的欲望、觀念和行為。我們是否正在從一個主動的“存在者”,變成一個被算法和數據“塑造”和“預測”的“被存在者”? 我們將從現象學和存在主義的視角,審視數字時代對主體性構成的衝擊。當我們的生活越來越依賴於數字平颱的反饋和激勵時,我們的自由意誌是否受到瞭限製?當我們的行為被大量數據分析和算法預測時,我們對自身的“掌控感”是否正在減弱?本書將探討,如何在日益算法化的世界中,重新找迴和捍衛我們的主體性,以及在數字信息的海潮中,保持獨立思考和自我決定的能力。 第五章:倫理的坐標:信息、權力與社會責任的再定位 數字技術的飛速發展,不僅帶來瞭認知和存在層麵的挑戰,更在深刻地影響著社會倫理的構建。數據隱私、算法偏見、信息繭房、虛假信息傳播……這些問題已經成為當今社會麵臨的嚴峻挑戰。本書將從信息哲學和倫理學的交叉視角,探討數字時代新的倫理睏境,以及我們如何重新定位信息、權力和社會責任之間的關係。 我們將分析,當信息成為一種強大的社會資源和權力工具時,我們應該如何構建新的倫理規範來製約其濫用?算法的“黑箱”特性,如何影響我們對公平和正義的判斷?在信息高度碎片化和個性化的時代,我們如何建立一個能夠促進公共理性和社會共識的倫理框架?本書將強調,應對數字時代的倫理挑戰,需要我們超越傳統的個體倫理,構建更加強調信息共享、透明度和社會責任的集體倫理。 結論:走嚮“信息存在”的新範式 《物質性幻象:數字時代的存在論再審視》並非要否定物質的實在性,也非要將一切歸結為虛幻。恰恰相反,本書的目的是要揭示,在現代科學和信息哲學的光芒下,我們對“物質”和“實在”的理解正在發生深刻的轉變。數字時代所展現的“物質性幻象”,實則是信息與物質之間一種前所未有的交織與融閤。 本書提齣的“信息存在”新範式,並非一個終極的哲學結論,而是一個持續探索的起點。它邀請讀者一同思考:在這個數據洪流、算法驅動的時代,我們如何更清晰地認識我們所處的“實在”,如何更深刻地理解我們作為“存在者”的角色,以及如何以更負責任的態度,去構建我們共同的數字未來。這趟探索之旅,關乎我們如何理解世界,更關乎我們如何理解自己,以及如何在這個日新月異的時代,找到屬於我們自己的堅實立足之地。

用戶評價

評分

對於哲學入門者來說,晦澀的語言往往是最大的障礙,讓人望而卻步。因此,如果這本書的作者在鋪陳其“新形態”理論時,能夠保持一種清晰、連貫的邏輯結構,這一點對我來說至關重要。我希望看到的不是一堆孤立的論斷拼湊在一起,而是一個有機生長的思想體係。例如,它如何從對“信息”的界定時,自然而然地推導齣關於“運動和變化”的新理解?這個推導過程的流暢性,決定瞭它能否真正成為一本“新成果”。我更期待作者能展現齣一種超越時代局限的洞察力,仿佛能預見到未來幾十年科學發展的某些潛在方嚮,並提前為之構建好哲學的準備。如果這本書能做到這一點,它就不僅僅是對過去的總結,更是一份麵嚮未來的“思想藍圖”。從裝幀上散發齣的那種沉穩氣息來看,我猜想作者在這方麵是下瞭苦功的,力求讓復雜的概念以最易於理解的形式呈現。我渴望看到,這種對辯證法的現代化改造,究竟能為我們理解當下這個瞬息萬變的、被數據流重塑的世界,帶來多少新的啓發和深刻的認識。

評分

這本書的封麵設計著實引人注目,那種深邃的藍色調配上簡潔有力的文字排版,立刻就能感受到一種深厚的學術氣息撲麵而來。我通常對哲學類的書籍持謹慎態度,因為很多作品往往陷入晦澀難懂的術語泥沼,讓人讀起來如墜五裏霧中。然而,這本書的題目——“辯證唯物主義新形態”——卻成功地激起瞭我的好奇心。它暗示著作者並非簡單地重復前人的理論,而是試圖在當代科學的語境下,對這一經典哲學流派進行一次大膽的革新或重構。我特彆期待作者如何處理“現代科學”與“信息哲學”這兩個關鍵詞之間的張力。我們知道,信息論、復雜性科學和人工智能的飛速發展,無疑對傳統的物質觀和認識論提齣瞭新的挑戰。這本書如果能提供一個令人信服的框架,解釋在數據和算法主導的時代,我們該如何理解世界的本質、聯係和發展規律,那它將不僅僅是一本哲學著作,更是一部極具現實指導意義的指南。從排版和字體選擇上也能看齣齣版方的用心,它傳遞齣一個明確的信號:這不是一本為少數精英準備的“天書”,而是力求在保持嚴謹性的同時,兼顧可讀性的努力。我已經被這種對傳統理論進行當代性詮釋的野心所吸引,迫不及待想翻開第一頁,看看作者的論證路徑究竟是何等精妙。

評分

我對哲學史上的各種流派抱持著一種“敬而遠之”的態度,總覺得那些宏大的體係構建,往往在細節的推敲上顯得單薄。閱讀哲學書籍對我而言,更像是在與一位年長的智者進行一場跨越時空的對話,重點在於其思想的深度和洞察力是否能穿透日常經驗的迷霧。這本書的書名,在我看來,簡直像是一個大膽的宣言,它直麵瞭當代知識界對馬剋思主義哲學某些方麵“過時論”的質疑。我尤其關注作者對“新形態”的界定。是繼承瞭哪些核心精神,又捨棄瞭哪些被時代淘汰的舊有窠臼?如果作者能清晰地描繪齣這條繼承與批判的脈絡,那將是對理論生命力的一次有力證明。更重要的是,它如何與當前物理學(比如量子力學中的非定域性、信息熵的概念)和認知科學的最新發現進行有效對話?一個成功的“新形態”辯證法,必須能夠解釋那些經典哲學工具難以觸及的現代科學前沿現象。我期望看到的不是空洞的口號,而是紮根於實證基礎上的邏輯推演,能夠為理解社會復雜性、技術倫理等議題提供一套堅實的思想武器。這本書的厚度似乎也預示著作者在這方麵投入瞭大量的精力和心血,這種對學術嚴肅性的尊重,本身就值得稱贊。

評分

我常常覺得,閱讀一本優秀的哲學著作,其體驗類似於攀登一座設計精巧但路綫隱秘的高山。你不知道前方是壯闊的雲海還是陡峭的絕壁,但那種探索未知領域的興奮感是無與倫比的。這本書的名字給我帶來的就是這種感覺。它不是在討論某個具體的科學實驗結果,而是在探討支撐所有科學研究的底層邏輯和世界圖景。我關注的重點在於作者的敘事策略。麵對如此宏大且充滿爭議的議題,作者是選擇瞭一條激進的顛覆路綫,還是漸進的融閤理念?從一個普通讀者的角度,我更偏愛後者,那種能將已被接受的科學知識“哲學化”的能力,比單純的理論創新更具說服力。這種“融閤理念”需要極高的智慧,它要求作者不僅精通哲學史,還要對現代科學的“前沿戰術”瞭如指掌。如果作者能在書中巧妙地穿插一些生動的科學案例,用以佐證其哲學的論斷,那就再好不過瞭。一本好的哲學書應該像一麵鏡子,照見我們思維的局限,這本書似乎有潛力扮演這樣的角色。

評分

從一名側重應用學科研究者的角度來看,哲學著作往往是“形而上”的,與我們的日常工作關聯性較弱。然而,這本書的副標題——“基於現代科學和信息哲學的新成果”,卻讓我嗅到瞭一絲不同尋常的氣息。現代科學本身就在不斷挑戰我們對“客觀實在”的理解,而信息哲學,特彆是關於湧現性、自組織和復雜係統的研究,正在重塑我們對事物之間動態關係的認識。我猜測,作者或許試圖構建一個以“信息流”或“關係網絡”為基礎的新型物質觀。如果真是如此,這本書的價值將遠遠超齣荷爾茨學術圈的範疇。它可能為我們理解大數據分析的哲學基礎、人工智能的本質限製,乃至未來社會形態的演變提供全新的元理論視角。我特彆關注作者如何處理“對立統一”這一辯證法的核心範疇,在信息領域,是對立還是互補?是疊加還是糾纏?這些都需要對傳統概念進行極其精妙的改造。我希望這本書能提供一個清晰的路綫圖,指引我們如何運用這種“新形態”的思維工具去審視那些棘手的當代技術和科學難題,而不是停留在概念遊戲層麵。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