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马帝国简史

罗马帝国简史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水木森 著
图书标签:
  • 历史
  • 罗马帝国
  • 古罗马
  • 西方文明
  • 历史读物
  • 简史
  • 政治史
  • 军事史
  • 文化史
  • 传记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民主与建设出版社
ISBN:9787513917810
版次:1
商品编码:12276178
包装:平装
开本:16
出版时间:2018-01-01
用纸:轻型纸
页数:352
套装数量:1
字数:360000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一本书看懂罗马历史2200年
  横跨三大洲,融合三大古文明,先后几十个王朝相继上演权力的游戏……
  斗兽场凯旋门斯巴达克奥古斯都
  一部简短有温度的罗马帝国史

内容简介

  不管是研究亚洲史、欧洲史还是非洲史,都绕不开罗马史。
  古罗马到底有多令人吃惊?
  创造拉丁文,意大利语、英语、法语、西班牙语、葡萄牙语等都是由拉丁语发展而来;
  公共工程建设的贡献巨大,例如修筑优良的公路,从而“条条大路通罗马”;
  罗马法律产生了巨大影响,如今不少国家的法律仍以罗马法律为基础;
  促进世界贸易往来,帮助开辟了丝绸之路;
  很多大城市设有公立医院,是西方医院的雏形……
  罗马文明奠定了西方文明的基础;罗马历史影响了世界历史的走向。

作者简介

  水木森,本名邓学之,新锐畅销书作家,酷爱研究历史,已出版《匈奴简史》等作品。



目录

第一章?
走出罗马城,就是为了独霸亚平宁
罗马人受希腊文化影响,身上带有商业基因以及城邦文化意识。但是,决定罗马城邦崛起而不是被其他城邦歼灭的原因,是罗马人身上的狼性基因。这不仅从罗马人来源的传说中看得出来,在其后兼并其他城邦的战争中也表现很充分——灵活结盟友,抓住机会狠狠打击敌人,不以消灭对手为目的,而以征服对手为目标。正因为如此,罗马人在对外征服战争中频频获得胜利,罗马像滚雪球一样壮大起来。
1.一个传说暗示着罗马必然崛起的两种基因/3
2.财富多的人,社会地位当然就高/7
3.贵族,请归还我们平民的权利/11
4.搭伙搞扩张,就是为了收益更大/18
5.皮洛斯:亚平宁只属于罗马/26
第二章
是战斗让地中海成为罗马的内湖
罗马人称霸亚平宁半岛后,向地中海迈出了历史性的一步,开始征服地中海周边地区,将地中海变成自己的内湖。在征战中,罗马人的对手是文明远远比自己发展程度高的希腊人或者深受希腊影响的强国。罗马人无法像在亚平宁半岛那样比较容易地取得胜利,但他们善于反思,在每次挫折后都能及时反思,做出调整,因而有军事天才的迦太基,当时的亚洲强国帕加马,以及野心勃勃向虎口夺食的本都,最终都被征服了。罗马人的聪明才智、坚强、善战等优秀品质在一次次征战中表现得淋漓尽致。
1.迦太基人,你们快滚出西西里/35
2.汉尼拔是罗马人偶遇的天才对手/42
3.马其顿,没有亚历山大大帝一文不值/53
4.我认为,迦太基是必须摧毁的/65
5.到东方去接受“天上掉下了个帕加马”/69
6.想虎口夺食,揍你米特拉达梯六世没商量/75
第三章
为利益分配,他们斗争了两百年
罗马是个城邦,一起参加战争的,不仅有国内的贵族和平民,还有那些同盟者城邦。罗马人在对外侵略扩张时,是不惜一切办法想着去获得胜利,而没时间和精力想着如何去分配战争带来的利益。但赢得战争后,他们很快面临如何分配利益、如何管理好财富的问题。战俘数量远远多于公民数量,被充作奴隶的战俘造反了。刚镇压了奴隶造反,平民和贵族的利益冲突,罗马人与同盟者的利益冲突,奴隶和奴隶主的利益冲突都接连发生,从和平手段到战争手段,最终到了唯有军事巨头不足以控制局面的地步。在这200多年间,罗马人深受财富带来的烦恼的困扰,同时,罗马的政治格局也在不断的斗争中发生着变化。
1.奴隶是战争回报罗马最直接的财富/87
2.凡侵犯我利益的人,杀无赦/93
3.一切不平等都源于没有罗马公民权/101
4.为了独享权利,“元老派”死磕民主派/109
5.结“三头同盟”,成就了民主派的恺撒/116
6.天降英才,屋大维恢复久违的和平/127
第四章
选出奥古斯都,造就罗马永恒的荣耀
罗马共和国最高执政官是选出来的,而且执政周期很短。在各阶层利益分配斗争了200多年后,罗马出现了一位民主派和元老派都可以接受的军事强人屋大维。在各阶层一致拥护下,屋大维将共和国改为帝国,以稳固政治局面。屋大维很圣明,深受罗马人拥戴,但其继承者个个昏庸无能,导致近卫军控制了皇帝的废立,罗马帝国陷入帝位继承的灾难之中。几经战乱后,涅尔瓦当上皇帝,又将民主之风吹到罗马帝国上层。此后,罗马皇帝继承人由前一任皇帝选定,由元老院根据其遗志册立。这种禅让制度传承了五代皇帝,而且各个贤明,开创了罗马帝国历史上最辉煌的安东尼王朝时代。
1.罗马人欢天喜地举行了共和国最后的葬礼/141
2.近卫军扮演决定皇帝废立的角色/146
3.韦帕芗无视耶路撒冷的愤怒/152
4.在帝国黄金时代,皇帝是通过禅让传承的/159
5.“罗马和平”浇筑了空前繁荣/166
第五章
面对内忧外患,错误的改革让罗马走向分裂
罗马帝国的辉煌是建立在对外掠夺和对内剥削奴隶上的,其黄金时代也是对外扩张到极限、对奴隶压迫到极限的时代。因此,罗马帝国辉煌之后,经济凋敝,国内原来隐藏的各种矛盾激化。同时,周边的蛮族也开始侵扰罗马。面对内外危机,罗马数任皇帝都进行了改革,只不过没看清楚其衰败的根源在哪里,就采取依靠军队、将蛮族人吸收入军队、加重国内赋税的方式,加强对各阶层统治,镇压叛乱和打击蛮族入侵。皇帝过度依赖军队,导致蛮族士兵越来越有地位,而原罗马帝国的公民——贵族元老、中小奴隶主、平民——越来越没地位。最终,罗马帝国的内忧外患越来越严重,即使增加皇帝数量进行分治也无法摆脱困境。在匈奴人大敌压境时,罗马帝国没有选择团结抵抗,而是迅速将帝国正式一分为二。
1.军队蛮族化,是罗马皇帝为自己挖的坑/177
2.“四君共治制”注定会带来混乱/187
3.罗马基督教徒都应感谢君士坦丁一世/194
4.反罗马皇帝,一切只是为了生存/200
5.上帝之鞭举起时,罗马帝国吓得分裂了/207
第六章
短命西罗马也能影响欧洲上千年
罗马帝国在面临强敌入侵时,分为东罗马和西罗马,政权都由蛮族将领控制。东罗马首先成为匈奴人的目标,西罗马皇帝霍诺里乌斯不仅没利用此机会振兴起来,还自毁长城,处死了忠心保卫西罗马并立下功勋的西罗马摄政、汪达尔人斯提里科,惹怒了蛮族部落,导致他们纷纷抢掠西罗马领土。匈奴入侵后,“最后的罗马人”日耳曼裔埃提乌斯联合蛮族部落与之决战,最终获得平局。随后,匈奴因阿提拉暴死而分裂,不久灭亡。埃提乌斯却被瓦伦提尼安三世杀死。西罗马皇帝接连自毁长城,处死有功的蛮族将领,导致有军功有军权的蛮族将领心寒。公元476年,近卫军统领奥多亚塞被拥立为王,同年废除西罗马皇帝奥古斯都·罗慕路斯,西罗马灭亡。后来,法兰克国王加洛林王朝查理曼大帝以西罗马继承人自居,神圣罗马帝国萨克森王朝的历代皇帝也以继承西罗马皇帝继承人自居,但由于历史原因,他们都未能恢复西罗马。
1.西罗马自毁长城,哥特人趁机立国/215
2.蛮族趁火打劫蚕食了西罗马/220
3.埃提乌斯一念之差决定了时代格局/225
4.“罗马人长老”永不醒来的“罗马皇帝”梦/233
5.奥托一世缔造了又一个“罗马帝国”/239
6.教皇的崛起,让“罗马皇帝”贬值了/244
第七章
帝国复兴梦,东罗马悲乎,幸哉
东罗马是悲催的,同时也是非常幸运的;东罗马是幸运的,同时也是非常悲催的。东罗马延续了一千年,但那是悲壮的一千年。它于强敌入侵前从罗马帝国分裂而来,随后一直与强敌有缘,遭受匈奴人暴虐,被萨珊波斯狂打,让阿拉伯人屡屡围攻首都,被塞尔柱突厥人蚕食,被诺曼人、威尼斯人、德意志人群殴,最终灭于奥斯曼土耳其人之手。东罗马皇帝几乎都是在悲情中度过的,有雄才大略的不多,善于抓住战略机会的不多,虽然上天屡屡给它生存和复兴机遇,但最终还是于绝望之中灭亡了。千年悲情,千古历史教训。
1.匈奴人暴虐苦难中的东罗马/257
2.查士丁尼一世的伟大梦想/265
3.从未将其当作战略对手,却频频向其求和/277
4.拼一下,会发现波斯也没想象的那么强大/287
5.君士坦丁堡危机,东罗马再次撞上好运气/296
6.小亚细亚,挡不住突厥的铁骑/307
7.想趁火打劫,诺曼人还差点运气/319
8.别怪上帝,从君士坦丁堡到伊斯坦布尔/332


精彩书摘

  第一章?走出罗马城,就是为了独霸亚平宁
  罗马人受希腊文化影响,身上带有商业基因以及城邦文化意识。但是,决定罗马城邦崛起而不是被其他城邦歼灭的原因,是罗马人身上的狼性基因。这不仅从罗马人来源的传说中看得出来,在其后兼并其他城邦的战争中也表现很充分——灵活结盟友,抓住机会狠狠打击敌人,不以消灭对手为目的,而以征服对手为目标。正因为如此,罗马人在对外征服战争中频频获得胜利,罗马像滚雪球一样壮大起来。
  1.一个传说暗示着罗马必然崛起的两种基因
  在人类历史上,有个国家持续存在两千多年,影响了如今亚非欧三大洲二十几个国家的历史发展,在世界史中独一无二。这个国家叫罗马。
  罗马在继承古希腊文明的基础上创造了融贯东西的罗马文明,在对外扩张上创造了神话,其强盛时期的领土东起幼发拉底河上游,西临大西洋,南抵非洲撒哈拉大沙漠,北至大不列颠、莱茵河、多瑙河一线,是世界史上屈指可数的、地跨欧亚非的帝国。它对世界,尤其是对欧洲产生了深远影响——不仅欧洲很多国家在中世纪时以罗马帝国继承人自居,而且欧洲的文艺复兴也是以复兴古罗马文艺为目标的。
  如此强大而长久的帝国,是如何产生的呢?它又是如何持续两千多年之久的呢?这其中又有哪些秘密呢?我们看看有关罗马城产生的传说,或许就能得到启示——从中看出罗马人的性格和文化基因。
  最早的罗马城位于台伯河左岸离海不远的小山上,是由孪生兄弟罗慕路斯和雷穆斯修建的。罗慕路斯和雷穆斯是希腊神话中特洛伊英雄之一伊尼亚的后代。这一点记载不管真假,从中可以清晰地透露出,罗马人深受希腊文明影响,连起源都有希腊文明痕迹。
  相传,在特洛伊陷落时,伊尼亚侥幸逃了出来。经过长期跋涉,历经千难万险,他来到亚平宁半岛拉丁地区,并在那里扎根下来。后来,伊尼亚的儿子在拉丁地区建立亚尔巴龙伽城,统治着一个小城邦国。
  多年后,亚尔巴龙伽城发生权力斗争。时任亚尔巴龙伽王被弟弟阿穆留斯篡夺了王位,并被秘密流放到偏远的乡村。为了防止亚尔巴龙伽王的后代报仇,阿穆留斯下令杀死所有王子,并强迫公主做祭司。因为按照当时的规定,祭司是不能结婚的。阿穆留斯认为,不能结婚的人,当然就没有后代,也就不用担心其后代报仇了。
  阿穆留斯以为逼迫公主做了祭司就没人向他复仇。然而,事情不那么随他的意愿——不能结婚的人未必不能生孩子,未必不能有后代。没多长时间,那位被迫当祭司的公主竟生下了一对双胞胎儿子。
  她当时未婚。究竟怀的是谁的孩子?究竟是怎样怀上的?这是个极其隐私的事,只有当事人知道。而根据当时的生理知识,阿穆留斯确实搞不明白原因。受希腊神话影响的他竟然以为有神在帮助公主,又恨又怕,命人杀死公主,并把两个婴儿扔到河里去。他相信有神灵,不敢直接杀死那两个婴儿,认为丢河里比较稳妥——如果有神灵保护的话,那么自己也不至于触怒神灵;如果没神灵保护的话,那么婴儿也早就喂鱼了。
  阿穆留斯命令一个奴隶将两个婴儿丢到河里去。奴隶不敢不从,把婴儿放在一个篮子里,提着来到台伯河边。
  奴隶也认为女祭司(公主)未婚就生孩子是神奇的事,有神灵保佑,也就不敢直接将婴儿丢进河水里。看着不断上涨的河水,他心想,把装有婴儿的篮子放在水边的河滩上,也不算违背命令啊,如果两个婴儿没神灵保佑的话,等一会儿河水涨起来就会把他们带走;如果有神灵保佑的话,自己也不至于得罪神灵。相信神灵存在的奴隶决定按照自己的理解去办。
  于是,奴隶把篮子放在水边的河滩上,回去交差,说已经将婴儿丢到河里了——至于是丢到河水里,还是丢到水边的河滩上,阿穆留斯下令时并没有明确说,害怕得罪神灵的奴隶也私下偷换了概念,按照自己的理解去做了,并含糊地复命了。
  阿穆留斯和奴隶潜意识都担心有神灵保佑婴儿,神灵貌似还真的出现了。河水涨起来后,装着两个婴儿的篮子不仅没有沉下去,还稳稳当当地缓缓漂向岸边,最终挂在贴近水面的一根树枝上。尽管下面的河水汹涌澎湃,挂着的篮子却稳稳当当——河水无论如何也卷不走它。
  待河水退下,篮子里两个婴儿饿得哇哇哭的声音传开,非常凄惨。慑于阿穆留斯的淫威,看到这一幕的人都不敢去救。毕竟,此举被阿穆留斯知道了是要丢命的。
  这时,一件神奇的事情发生了:一匹母狼闻声从远处跑过来,嗅了嗅篮子里的两个婴儿,竟然开始用自己的奶来喂他们……
  一个牧人远远地看到这神奇的景象,十分惊讶,也坚信有神灵在保佑。于是,他在晚上悄悄地把婴儿带回家抚养,并给他们起名叫罗慕路斯和雷穆斯。牧人悄悄打听了他们的身世,更加坚信是神灵让自己来保护他们的。为了让他们免遭毒手,牧人不仅对此事守口如瓶,还精心教养他们,传授他们武艺。
  一晃十几年过去了,罗慕路斯和雷穆斯长大了。他们决心为母亲和舅父们报仇,除掉残暴的阿穆留斯,找到居住在乡下的外公,将政权交还给他。由于阿穆留斯根本就不知道两人的存在,罗慕路斯和雷穆斯很顺利地如愿复仇。
  然而亚尔巴龙伽城是罗慕路斯和雷穆斯的伤心之地。他们不想再留在那里,决定在牧人发现他们的地方为自己建新城,以纪念好心收养他们的牧人。他们来到台伯河岸边,选好地点后就开始建城。
  城建好后,他们为用谁的名字命名发生了争吵。罗慕路斯一怒之下杀死雷穆斯,成为新城的最高统治者。他将新城命名为罗慕路斯,又翻译为罗马。
  这事发生在公元前753年。于是,罗马人以这一年作为纪元,当作罗马建城的起点,将母狼当作其精神图腾。如今,罗马博物馆尚有一座奇特的青铜像——一匹母狼张嘴露牙,警惕的眼睛注视着前方,腹下有两个男婴正吮奶。这是他们纪念罗马城起源的一种艺术方式。
  毫无疑问的是,罗马城的来历有传奇色彩——他们将城市的兴建归于有希腊神话中英雄人物伊尼亚血统的罗慕路斯和雷穆斯,而他们有母狼喂乳的经历,这暗示着罗马人身上有希腊文化烙印和狼性基因。希腊人是有商业天赋的,他们很早就为追逐商业利益在地中海甚至亚洲冒险开辟商道。而狼性基因则意味着酷爱征战和杀戮,有惊人的意志,能灵活联合他人,想方设法去赢得胜利。一个部落或者民族同时具备这两种基因,在残酷的冷兵器时代,酷爱对外侵略扩张并能频频取得胜利,便是情理之中的了。
  事实上,罗马城不是一天建成的,谁也不知道罗马出现居民的确切时间,也不知道谁是罗马的最初居民,只知道是一群受希腊文明影响的有狼性基因的人在不断征战过程中逐渐建立的。
  当然,罗马能发展壮大还有两个重要因素。
  其一,罗马起步时,古希腊文明已经衰落,其继承者正在为希腊的存在而挣扎,各希腊城邦之间内斗不止。历史给了它一个舞台,让其在离希腊较远的亚平宁半岛以及后来在地中海周边侵略扩张,有先弱后强、逐步壮大、一显身手的机会。否则,它紧挨着强大而先进的文明的话,就很难逃脱被兼并的命运。
  其二,罗马城的地理位置非常好。它位于可以通航的台伯河岸边,离海很近,从海上沿台伯河进来是一条重要贸易通道,用海水制成的盐就是沿这条通道输往内地的。而位于通商要道的罗马城坐落在岸边小山上,山很陡,易守难攻。小山周围是肥沃的火山岩土壤,这也非常适合农业种植。不难看出,罗马城具有交通优势、军事优势和农业优势,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
  罗马人有天生成为强者的基因,有历史给他们的扩张崛起的机会,又占有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因此能在其奋力扩张兼并中频频取胜,越来越强大。在公元前10世纪至前9世纪,罗马城所在地那些小山上就出现了居民,存在一些独立的部落。而到公元前8世纪至前7世纪,这些部落融合成一族,形成带有狼性基因和商业基因的罗马城邦,拥有三个氏族部落。此时,罗马处在氏族阶段,在历史上被称作“王政时代”。
  2.财富多的人,社会地位当然就高
  所谓王政时代,是罗马从原始社会向阶级社会的转变时期。在这个时代,罗马不断地扩张兼并,其人口越来越多,统治范围越来越大,实力越来越强大,这导致人与人之间的贫富差距越来越大,贫者和富者以及被征服者和征服者之间的矛盾越来越大。而也正是在这个时代,罗马人的地位逐渐有了高低差别。
  到王政时代第六代罗马王塞尔维乌斯·图里乌斯时,罗马因对外扩张带来的各种矛盾到了不得不进行大变革的地步。塞尔维乌斯·图里乌斯顺应时代进行改革,改变了当时的社会组织制度,使罗马从氏族部落转变成奴隶制国家,确立了社会地位与财富多少挂钩的社会基本原则。
  罗马人带有狼性基因和商业基因,用武力扩张,追求利益,几乎就是其本能。事实上,罗马势力的壮大也是建立在扩张基础上的。他们不断对外扩张,不断获得胜利,被征服的人越来越多,被征服的土地越来越多,主动前来归附的部落越来越多。如何安置那些人?如何管理那些土地?原有的以血缘为纽带的三个氏族部落,显然不适应管理需要了。
  将那些人安置在原有的三个氏族部落中?这不仅会改变和同化罗马人,还会稀释掉罗马人作为征服者的权利。将他们杀死或者赶走?这会逼迫那些人誓死抗争,或者投靠敌对力量,给罗马人造成危害。将他们看管起来?这既增加危险又浪费人力物力,而事实上罗马人根本无力去做这些出力不讨好的事。
  被征服的人太多了,远远超越了罗马那些土著人。因此,如何安置好那些人关系到罗马是迅速走向强大,还是被那些人给同化掉。想来想去,罗马人想到一个最大限度保护自身利益的办法,即将非罗马人中的精英——有资产的那部分人,按照资产比例的多少,划分等级,纳入罗马公民集体中。
  在那个时代,无论是那些被征服者,还是罗马氏族部落内部,资产多的人基本都是相对有本事的。塞尔维乌斯·图里乌斯认为,让这部分人享有相对应的权利、承担相对应的责任,不仅能化解内部矛盾,还能增强罗马的凝聚力,同时还能扩编军队,更强有力地发动兼并战争。
  就这样,以财富与社会地位挂钩为基本指导方针的改革迅速展开。
  塞尔维乌斯·图里乌斯下令,建立地域部落作为管理居民的行政单位,代替原来按亲属关系组织起来的氏族部落,把罗马分为4个城区部落,并以所在地区的山岗命名——帕拉丁、苏布拉、奎里那、厄斯奎林;同时将罗马的乡村即公有地分为乡村部落,并命名为埃米里、卡米里、克劳狄、科尔尼里、法比、赫拉西、罗米里、塞尔吉、维图里和帕皮里。在新建地域部落中,他下令设置管理机构,负责公民登记、征兵、征税和摊派徭役等工作。凡是在地域部落登记入册的自由民都有公民权,都必须承担服军役和赋税等义务。
  此举加强了罗马的行政管理,扩大了罗马公社的基础——从此,罗马公民权不再取决于血统或出身,而取决于其所在居住地以及财产。大量经营手工业和商业的伊达拉里亚人和其他外来移民成了罗马公民,被释放的奴隶(被征服者)也成了罗马公民——罗马公民的力量空前壮大。
  当然,塞尔维乌斯·图里乌斯此举不是为了与那些非罗马血统的人分享权利,而是为了维护统治,让他们承担更多责任,增强罗马对外扩张的军事能力,扩大社会统治基础。
  在建立新的地域部落、囊括所有自由民为公民的同时,塞尔维乌斯·图里乌斯下令对全体公民进行财产普查,并按照公民财产多寡和提供武装的能力,将全国的公民划分为5个财产等级:第一等级为拥有10万阿斯(古罗马钱币基本单位)以及以上财产的公民;第二等级为拥有7.5万至10万阿斯的;第三等级为拥有5万至7.5万阿斯的;第四等级为拥有2.5万至5万阿斯的;第五等级为拥有1.25万至2.5万阿斯的。低于1.25万阿斯的为“等外人”,称为无产者。
  塞尔维乌斯·图里乌斯划分财产等级的目的,不是为了征收税,而是为了分配军事权利和义务。他下令各等级分别组成数量不等的森都利亚(“百人团”的意思):第一等级有80个森都利亚;第二、第三、第四等级各有20个森都利亚;第五等级有30个森都利亚(各等级森都利亚的数目无规律可循)。各等级的森都利亚一半由17岁至46岁的壮年人组成,另一半由47岁至60岁的中老年人组成。还有第一等级中富裕的公民组成18个骑兵森都利亚。另外还有5个非战斗性森都利亚,其中工匠和乐师、号手各有2个,无产者只有1个。当时,罗马总共有193个森都利亚,即19300人。各等级的森都利亚都自备武器装备,第一等级配备着全套武装,以下等级渐次减少,第四等级为轻装步兵,第五等级只有掷石器等。
  不难看出,森都利亚组织制度是为适应罗马对外扩张和战争需要而创建的,等级越高的森都利亚装备越好,在战争中生存下来最终分战利品的机会就越多。各等级的森都利亚按年龄大小分为年轻者和年长者两部分;各等级的森都利亚备置不同的武器装备,都明显具有军事目的。工匠和乐师、号手单独组成森都利亚,也有军事作用——他们在战争期间分派到军队各部分担负专门性任务,类似于后来的工程兵。
  当时,罗马公民数量大大超过军队数量,每个森都利亚实际上包括的人数要远远多于100个战士。由此推测,森都利亚不仅是军事训练和作战单位,还是征召公民参军的基础,各部落的核心精锐。
  塞尔维乌斯·图里乌斯改革扩充和改组了公民军,增强了罗马的军事力量,为进一步对外扩张创造了条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不过值得注意的是,他的改革并不是削弱而是加强了罗马原来三个氏族部落的力量。
  ……

好的,这是一份针对一本名为《罗马帝国简史》的图书所写的、不包含该书内容的详细图书简介。 --- 《文明的黄昏与曙光:拜占庭千年帝国兴衰录》 作者: 乔治·A·帕拉迪斯 出版社: 雅典大学出版社 页数: 680页 装帧: 精装 定价: 128.00元 内容简介: 本书并非对那个辉煌的、以拉丁语为主导的古典罗马世界的全面梳理,而是聚焦于一个截然不同、却又与其血脉相连的伟大文明——东罗马帝国,亦即拜占庭帝国。我们选择了一个更具戏剧性和哲学深度的视角,深入剖析了公元330年君士坦丁大帝奠基新罗马伊始,直至1453年君士坦丁十一世在特奥多西城墙上浴血奋战为止,这长达一千一百余年的历史进程。 本书的叙事策略避免了传统史学中对军事征服和政治权谋的过度迷恋,转而着重探讨拜占庭如何在一个日益破碎的世界中,成功地维系了古典遗产、基督教信仰与希腊文化的三位一体结构,并将其塑造成一种独特且富有韧性的文明形态。我们坚信,理解拜占庭,就是理解中世纪欧洲的另一半精神面貌。 第一部分:新罗马的诞生与基督教化(4世纪 – 6世纪) 开篇聚焦于君士坦丁堡的建立及其作为“新罗马”的战略意义。这不仅仅是一个地理位置的转移,更是一次文明核心的重塑。我们详细描绘了狄奥多西一世之后的帝国版图,探讨了它如何在西罗马崩溃的巨大阴影下,通过高效的官僚体系和强大的财政能力,实现了政权的稳定。 重点章节之一深入分析了查士丁尼大帝(Justinian I)的雄心壮志。这不是一次简单的回顾其收复失地(如北非和意大利)的军事行动,而是对《查士丁尼法典》(Corpus Juris Civilis)的深层解读。我们认为,这部法典才是拜占庭留给后世最宝贵的财富,它代表了罗马理性精神在基督教框架内的最后一次系统化表达。同时,本书也未回避圣索菲亚大教堂落成背后的神学争议与政治意图,揭示了帝国与宗教权力之间复杂纠缠的关系。 第二部分:黑暗中的守望者——帝国在动荡中的蜕变(7世纪 – 9世纪) 本部分是本书最具挑战性的叙事区域,我们直面帝国在七世纪面临的空前危机:波斯萨珊王朝的全面入侵,紧随其后的阿拉伯伊斯兰势力的迅猛扩张。我们探讨了希拉克略皇帝(Heraclius)如何从几乎灭亡的边缘挽救帝国,以及随之而来的“希腊化”进程——行政和军事体系的彻底改革(军区制)以及希腊语取代拉丁语成为官方语言的文化转向。 特别关注“圣像破坏运动”(Iconoclasm)。我们将其视为一场深刻的社会、政治和神学革命,而非简单的艺术争论。这场运动暴露了帝国内部,尤其是在君主与东方教士阶层之间,关于上帝形象的本质性分歧。本书试图通过分析这些神学争论,来描绘一个在东西方文化碰撞中寻求自身定义的帝国心灵。 第三部分:马其顿王朝的黄金时代与文化复兴(9世纪末 – 11世纪初) 在成功抵御了保加利亚和阿拉伯人的威胁后,拜占庭迎来了其历史上的“文艺复兴”。我们详细考察了马其顿王朝(Macedonian Dynasty)的统治者们,特别是巴西尔二世(Basil II),“保加利亚屠夫”。与以往侧重其军事胜利不同,本书更侧重于这一时期文化、知识和法律的复兴。手稿的抄写、古典学问的保存,以及其外交政策对西欧封建王国的隐性影响,都得到了细致的描摹。君士坦丁堡作为欧洲最富裕、最复杂的都会,其宫廷礼仪和行政效率在此阶段达到了顶峰,构成了一道坚不可摧的文明壁垒。 第四部分:内部分化与外部冲击(11世纪 – 13世纪) 本部分是帝国衰落的序曲。我们剖析了曼齐刻尔特战役(Manzikert, 1071)的深远影响,它不仅导致了安纳托利亚腹地的失守,更暴露了帝国本土贵族对中央集权的侵蚀。随后,随着十字军东征的到来,拜占庭与西欧的关系急转直下。 重头戏放在第四次十字军东征(1204年)对君士坦丁堡的洗劫。 我们认为,这次背叛不仅在物质上摧毁了帝国,更在精神上造成了无法弥合的创伤。本书详尽记录了流亡政权(如尼西亚帝国)的艰难重建过程,以及拉丁帝国时期君士坦丁堡文化遗产的流散与破坏。 第五部分:帕莱奥洛戈斯王朝的挽歌与遗产的传承(13世纪末 – 1453年) 最后的篇章描绘了一个体量急剧萎缩,但精神内核愈发强烈的帝国。帕莱奥洛戈斯王朝的统治者们试图通过文化和神学上的努力,挽回昔日的荣光,并争取西方的援助。我们审视了他们对艺术、文学的最后一次努力(帕莱奥洛戈斯文艺复兴),以及他们为求得教会合一而付出的政治代价(如佛罗伦萨会议)。 最终,叙事聚焦于1453年君士坦丁堡的陷落。我们拒绝将这场围城战简化为单纯的军事失败,而是将其视为一个时代(即古典世界向中世纪的漫长过渡)的终结。重点分析了奥斯曼土耳其苏丹穆罕默德二世的战略、君士坦丁十一世的悲剧性防御,以及城破之后,大量学者、手稿和观念向西欧逃亡,间接点燃了意大利文艺复兴的火种。 本书的独特视角: 《文明的黄昏与曙光》超越了传统上将拜占庭视为“衰落的罗马”或“停滞的希腊”的刻板印象。它将拜占庭置于欧亚大陆的十字路口,探讨它如何作为一个文化“防火墙”,在关键的历史节点上,保护了古典文明的精髓,并以其独特的官僚效率、神学深度和艺术成就,塑造了中世纪的东欧世界。这本书是对一个被低估的千年帝国韧性、智慧与悲剧的深度致敬。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最让我感到震撼的,或许是它对“人”的刻画。历史并非只是帝王将相的功过簿,而是无数普通生命共同交织的网。作者通过对不同阶层人物命运的侧写,使得宏大的历史叙事变得有血有肉。无论是边境屯垦的退伍老兵,还是城市中为生计奔波的商贩,亦或是宫廷中那些心怀鬼胎的侍臣,他们的喜怒哀乐都被置于时代洪流中进行审视。这种“自下而上”与“自上而下”相结合的视角,避免了历史叙事容易陷入的精英中心主义的窠臼。特别是对于帝国晚期社会心态的捕捉,那种对未来不确定性的集体焦虑,以及在传统信仰崩塌后精神家园的重建尝试,被描绘得极为细腻入微,让人在阅读历史的同时,反思当下的社会状态和我们自身所处的位置。这本书读完后,留下的不仅仅是知识,更是一种对人类历史进程的深沉共情。

评分

说实话,我原本对这类题材的书籍总是抱持着一种敬而远之的态度,总觉得会充斥着晦涩难懂的拉丁文专有名词和佶屈聱牙的叙事风格。然而,这本书彻底颠覆了我的预期。作者的文笔是如此的流畅自然,仿佛在跟一位学识渊博的朋友闲谈,节奏把握得恰到好处,既不拖泥带水,也不会因追求简洁而牺牲掉关键的历史信息。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其对文化交流和思想碰撞的处理。它不仅仅关注罗马自身的扩张,更着重探讨了被征服地区的文化如何反过来影响和塑造了罗马的多元性,比如希腊化思想的渗透,以及东方宗教在帝国末期的兴起,这些内容的叙述极具洞察力,让我看到了一个远比我想象中更加开放和复杂的“罗马世界”。这种打破传统中心主义视角的叙述方式,极大地丰富了我对古代文明互动模式的认知。每读完一个章节,都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原来历史可以这样鲜活有趣。

评分

这部作品简直就是一幅宏大而又细腻的历史画卷,它以极其生动的笔触勾勒出了那个辉煌年代的方方面面。我特别欣赏作者对于社会结构和日常生活细节的描摹,那种仿佛亲身置身于古罗马市井之间的沉浸感是许多历史著作难以企及的。比如,书中对罗马法体系形成和演变的阐述,并非枯燥的条文堆砌,而是将其置于当时的政治斗争和社会需求的大背景下进行考察,让我清晰地看到了法律是如何从习惯走向成文,如何塑造了罗马公民的身份认同。再者,军事策略的分析也独到精妙,不同时期的罗马军团的组织、训练乃至战术风格的演变,都被梳理得井井有条,即便是对军事史不甚了解的读者,也能从中领略到罗马军队无往不胜的秘诀所在。更令人称道的是,作者并未将历史人物脸谱化,即便是那些充满争议的皇帝,其决策背后的复杂动机和时代局限性也被展现得淋漓尽致,使人不禁反思权力与人性的永恒张力。读完后,我感觉自己对“罗马精神”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那种实用主义、坚韧不拔和对秩序的执着追求,仿佛穿越千年依然能够触动人心。

评分

这本书在处理历史的“转折点”时,展现出了非凡的史学功底和审慎的态度。它没有简单粗暴地将某些事件定义为“衰亡的开始”或“黄金时代的终结”,而是细致地剖析了各种潜在的、相互交织的因素,是如何共同推动历史车轮缓慢而不可逆转地向前滑动的。尤其是在经济体系的分析部分,作者对通货膨胀、奴隶劳动效率下降以及贸易路线重心的转移等问题的探讨,清晰地揭示了帝国后期所面临的结构性困境,这远比单纯归咎于蛮族入侵要深刻得多。我尤其赞赏作者在引用一手资料时所表现出的平衡感,既没有过度依赖某些带有明显偏见的编年史,也没有完全排斥它们的应用价值,而是巧妙地进行交叉印证,构建出一个多维度的历史图景。这种严谨中不失灵动的叙事风格,让这本书的学术价值和可读性达到了一个极高的平衡点。

评分

对于一个对艺术史和建筑抱有浓厚兴趣的读者来说,这部作品提供了令人惊叹的补充视角。它并没有将艺术和建筑成就视为历史的附属品,而是将其视为理解罗马权力结构和意识形态的核心载体。书中对万神殿穹顶的工程奇迹的描述,不仅仅停留在技术层面,更深入探讨了这种宏伟设计如何服务于皇帝的神圣化形象,以及它在宗教仪式中的象征意义。同样,对于公共浴场、引水渠等基础设施的描绘,也绝非简单的工程介绍,而是将其置于罗马城市规划、公民福利和帝国管理能力这一宏大叙事中进行考量。通过这些物质遗存的解读,我仿佛能触摸到古人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理解他们是如何通过建设来宣示和巩固自身统治的合法性与优越感。这种将物质文化与政治历史紧密结合的叙事,极大地提升了阅读的层次感。

评分

一直在京东买书,速度快,绝对正版,质量好,趁活动又购入大量书籍,还没有看,看后再来追评,希望以后活动继续下去。

评分

书不错,乘活动折扣买的。很合算。

评分

书不错,乘活动折扣买的。很合算。

评分

一直在京东买书,速度快,绝对正版,质量好,趁活动又购入大量书籍,还没有看,看后再来追评,希望以后活动继续下去。

评分

书符合我的预期待

评分

名家大作,精彩绝伦,不忍释卷,值得一读!

评分

京东送货的效率就是杠杠的,快,昨天晚上订的今天就到货了,好,质量和超市是一样的哇

评分

很喜欢京东买书,质量值得信赖

评分

此用户未填写评价内容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