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历史长河中,丝绸之路早已成为沿路各方文化交流的通衢大道。在这里,人们耳熟能详的边塞诗歌、佛教石窟之外,墓室壁画也奉上了一串璀璨明珠。从文化交流走向看,借助东方大帝国的政治、军事影响,以及悠久历史建立起来的高度文明,本土文化在丝绸之路的文化交流中有着明确的主导性,墓室壁画就体现了这一点。一方面,中原墓葬的艺术形式辐射久远,中国壁画墓的遗存近一半在丝绸之路上;另一方面,墓室壁画在接受佛道影响的同时始终保持着重生信仰的独立体系,也因此在汉以下仍然保持了本土图像的独立性。从世界艺术发展史看,埃及和墨西哥等地也有墓室壁画遗存的发现,但后来都中断了,只有中国墓室壁画自西汉开始一直沿革到清代,从帝王到平民的各个阶层都曾以极大的热情参与,并且地域分布广泛。从文明发展的延续性和艺术发展的广泛性看,中国墓室壁画具有世界性的不可比价值。
《东部卷·江苏、浙江、福建、广东分卷/中国丝绸之路上的墓室壁画》介绍了苏浙闽粤四省的墓室壁画情况,对美术与考古的学生与研究者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内容简介
苏、浙、闽、粤是海上丝绸之路上的重要省份,其海上贸易和文化交流发端早,持续时间长,影响深远,并在墓室壁画中得到较为明显的体现。本区域墓室壁画在表现形式、分布范围,以及表现内容等方面,随时代发展而有所不同,主要集中于三个时期:汉代,以江苏徐州等地的画像石墓为主,其表现内容颇为丰富,涉及现实生活和神灵世界的方方面面;六朝时期,以江苏南京地区为中心的画像砖墓*为突出,由于佛教的盛行。不少与佛教相关的题材如莲花纹、飞天、佛像、狮子等在画像砖墓中得已借用,为丧葬文化注入了新的元素;宋代,墓室壁画的重心则转向福建三明市等地,以彩绘壁画墓为多,其表现内容的是世俗化和生活化,地域性特色十分鲜明。
内页插图
目录
前言
Preface
第一章 概述
第一节 地域界定
一、历史沿革
二、当代行政区划
三、本书的范围
第二节 遗存梳理
一、遗存的总体数量
二、遗存的地域分布
三、遗存的阶段分布
第三节 形制类型
一、墓室形制类型
二、壁画形制类型
第四节 题材内容
第五节 海上丝绸之路对墓室壁画的影响
第二章 汉代墓室壁画
第一节 遗存梳理
一、遗存的总体数量
二、遗存的地域分布
三、遗存的阶段分布
第二节 形制类型
一、墓室形制类型
二、壁画形制类型
第三节 题材内容
一、现实生活类
二、历史人物类
三、宗教思想类
四、装饰纹样类
第四节 海上丝绸之路对汉代墓室壁画的影响
第三章 六朝墓室壁画
第一节 遗存梳理
一、遗存的总体数量
二、遗存的地域分布
三、遗存的阶段分布
第二节 形制类型
一、墓室形制类型
二、壁画形制类型
第三节 题材内容
一、竹林七贤与荣启期
二、镇墓辟邪类
三、现实生活类
四、宗教思想类
五、装饰纹样类
第四节 海上丝绸之路对六朝墓室壁画的影响
第四章 隋唐五代宋元明墓室壁画
第一节 遗存梳理
一、遗存的总体数量
二、遗存的地域分布
三、遗存的阶段分布
第二节 形制类型
一、墓室形制类型
二、壁画形制类型
第三节 题材内容
一、现实生活类
二、宗教思想类
三、装饰纹样类
第四节 海上丝绸之路对隋唐五代宋元明墓室壁画的影响
精彩书摘
《东部卷·江苏、浙江、福建、广东分卷/中国丝绸之路上的墓室壁画》:
此外,六朝与希腊、罗马、波斯和阿拉伯等国也有交往。三国以来,海上丝绸之路逐渐兴起。东吴于黄龙二年(230)派卫温“浮海求夷州”不久,又进一步巩固了对交州(今广州)的统治权,于是开始了与扶南(今柬埔寨)、林邑(今越南南方)诸国的来往。孙权黄武五年(226),大秦(罗马)商人秦伦从南海来交趾,又从交趾到建邺,一直到嘉禾三年(234)左右始返国。南朝梁武帝中大通二年(530)、大同元年(535),波斯国王派遣使节来建康访司,并赠送佛牙,应该也是从海上远航印度洋到达江南地区的。中国和阿拉伯的来往,最初也是从波斯人那里得知,据西方史料:“回教祖师穆罕默德亦知中国为东方大国。常谓其弟子须往中国学习科学……似由塞尔曼法尔西之介绍,或由阿拉伯沿海之波斯人得知者。当时也门诸港之民,常与波斯湾沿岸各市交易往来。而波斯湾各市,为往来印度、马来半岛及中国南方各船舶汇集之地也。”
……
前言/序言
丝绸之路,顾名思义就是与丝绸相关的贸易之路。历史长河的漫漫岁月中,这条贸易之道早已成为沿路各方文化交流的通衢大道,在商贸之外还承担了军事、政治和民族等多方面的东西方文化交流,乃至南北方文化交流的历史重担。“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这是通衢大道的自然形态,也是艺术家眼中美轮美奂的景象。诗人笔下的丝绸之路是如此的遥远,也是如此的神秘,也因此而成为一条充满豪情、弥漫浪漫和令人翩翩浮想的艺术大道。在这里,除了人们耳熟能详的边塞诗歌、佛教石窟之外,墓室壁画也为丝绸之路奉上了一串璀璨明珠。
丝绸之路由官方正式开启的时间是汉武帝时期,史称“凿空”。汉武帝派遣张骞两次出使西域,最初的目的是联合大月氏共同打击匈奴而解边患,这显然是一个军事活动。之后,丝绸之路更加畅通,军事活动、商业活动、宗教活动、艺术活动,乃至民族迁徙,东西方之间的各种文化交流成为常态。《尚书·禹贡》记:“东渐于海,西被于流沙,朔南暨,声教讫于四海。”从中国本土文化的发展看,东渐西被可以用来形容丝绸之路上的文化交流走向。
在丝绸之路的东西文化交流中,人们常常讨论东渐的外来文化,而对西被的本土文化则关注不多。其实,借助东方大帝国的强大政治和军事力量,以及悠久历史建立起来的高度文明,本土文化在丝绸之路的文化交流中有着明确的主导性,东渐的外来文化可以获得最大限度的包容并被迅速本土化,西被的本土文化也可以声教讫于四海而到达遥远的地方。丝绸之路上的墓室壁画也是这样,一方面,有东渐的外来文化,也有西被的本土文化,但在这一载体上进行的文化交流中,本土文化占主导地位;另一方面,墓室壁画完全是在重生信仰指导下完成的艺术行为,因此墓室壁画中本土文化的主导性更强。这样的语境下,墓室壁画描述重生信仰的宗教体验,墓室壁画成为汉以后最纯粹的本土宗教艺术载体,也因此使我们能够在认识佛教东渐并全面影响我国传统文化的时候有一个明确的参照系。这一现象的存在,是墓室壁画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贡献。从中国传统艺术发展史看,墓室壁画有着很高的艺术价值。中国传统绘画有两种流传方式:一是传世作品,一是考古作品,考古作品主要来自墓室壁画。墓室壁画是考古作品,因此这一美术作品的可靠性大大提高;同时,已有考古成果的绘画面积逾万平方米,墓室壁画体量是如此巨大,这是其他绘画类型所不可企及的。从考古成果看,中国墓室壁画的遗存近一半在丝绸之路上,时间上也是从西汉沿革到清代,贯穿始终。中国墓室壁画有彩绘壁画、砖石壁画、帛画、棺板画等类型,这些类型的遗存在丝绸之路上都有发现,并且达到了很高的艺术水准。中国最早的黄帝图像和最早的山水画图像等,也都是出现在墓室壁画中。此外,墓室壁画具有非常突出的综合性艺术价值,可以提供宗教美术、美术考古,以及建筑、材料等各方面的历史信息,这些都是以史为证的支撑材料。
从世界艺术发展史看,中国墓室壁画也有着独特的贡献。目前墓室壁画遗存集中的只有三个国家,就是中国、埃及和墨西哥三国。埃及墓室壁画比中国早,法老时代走向辉煌,但之后希腊、罗马统治时代就式微了。墨西哥墓室壁画发展很晚,后来也被西方殖民主义者打断了。中国墓室壁画自西汉开始一直沿革到清代,从帝王到平民的各个阶层都曾以极大的热情参与墓室壁画的丧葬活动之中,并且地域分布广泛。从艺术发展的连贯性和广泛性看,中国墓室壁画具有世界性的不可比拟的价值。
墓室壁画是中国较纯粹的本土传统艺术,也是具有世界不可比拟的传统艺术,当然也是丝绸之路上的一座叹为观止的艺术高峰。
2017年3月于东南大学
华夏文明的丝路遗珍:探寻中国古代墓室壁画的艺术与历史 内容概要: 本书并非聚焦于东部沿海省份——江苏、浙江、福建、广东的特定主题,而是将目光投向更为广袤的历史图景,深入挖掘贯穿中国广袤地域的古代丝绸之路沿线,特别是那些沉默于地下、却色彩斑斓的墓室壁画所承载的丰富信息与艺术价值。 本书旨在构建一部关于中国丝绸之路沿线墓葬壁画的综合性研究论著。通过对不同历史时期、不同文化交融地带壁画遗存的细致考察,揭示丝绸之路在艺术传播、宗教渗透、社会生活反映等方面的核心作用。我们将摒弃区域性的划分,转而采用文化脉络和主题演变作为核心线索,力求勾勒出一条清晰的壁画艺术发展史。 第一部分:丝路壁画的源起与奠基(公元前2世纪 - 公元3世纪) 本部分将追溯丝绸之路开辟初期,中原壁画艺术与西域、中亚艺术风格初次碰撞与融合的早期实例。重点分析汉代及魏晋时期河西走廊沿线墓葬壁画的特征。 主题的初步融合: 探讨此时期壁画中,本土的“升仙图”、“出行仪仗”等主题如何受到犍陀罗艺术、希腊化艺术影响,开始出现异域元素的渗透。例如,对人物面部比例、衣袂飘动方式的细微改变。 色彩与笔法的演变: 考察早期壁画在颜料使用上的特点,如矿物颜料的地域性差异,以及受西域佛教艺术影响而引入的晕染技法。 材料与载体: 分析早期墓葬壁画的营造环境,探讨因地域气候导致的壁画保存状态差异,以及早期壁画在砖壁、土洞等不同载体上的表现手法。 第二部分:佛教的东传与壁画的鼎盛(公元4世纪 - 公元10世纪) 丝绸之路的繁盛与佛教的东传密不可分。本部分将集中研究魏晋南北朝至唐代,佛教题材壁画在丝路沿线墓葬中的主导地位及其艺术成熟。 佛教叙事壁画的本土化: 重点分析《佛本生故事》、《因缘故事》在不同地域(如新疆、甘肃、陕西)墓葬中的表现差异。探讨佛像造型如何从早期略显僵硬的西域风格,逐步演化出唐代雍容华贵、气度恢宏的“大唐气象”。 世俗生活与宗教交织: 考察壁画中世俗供养人形象的描绘。这些形象往往是身份、服饰的真实记录,是研究当时社会阶层、民族服饰、宴饮习俗的第一手资料。我们将分析供养人形象如何巧妙地嵌入宗教场景中,体现信仰与现实的结合。 多元文化的熔炉: 深入探讨壁画中出现的非佛教题材,如萨珊波斯风格的狩猎图、中原的仙人楼阁图等,如何与佛教主题并置,反映出丝路沿线文化生态的复杂性与包容性。唐代壁画中的“反弹琵琶”形象及其艺术原型分析将是本节的重点。 第三部分:中原壁画的定型与地域差异(公元10世纪 - 公元14世纪) 随着陆上丝绸之路的相对衰落和海路的发展,壁画的创作中心与题材重心开始向中原腹地及相对稳定的王朝内部转移。 宋元时期的世俗化倾向: 研究宋代以来,墓葬壁画中对日常生活场景描绘的增加,如农耕、纺织、建筑、戏曲等。这标志着壁画主题从纯粹的宗教教化向对逝者生前生活的追忆转变。 壁画技法的细化与写实: 分析壁画在线条运用、色彩层次上的精进。例如,一些壁画中对室内陈设、家具的描绘,其写实程度已达到极高水准,为研究宋元时期的室内设计和家具形制提供了宝贵线索。 边疆壁画的独特风格: 区别于中原地区,对西夏、辽、金等北方民族墓葬壁画进行对比研究,分析其在游牧文化影响下,对动物形象、战争场景的独特处理方式,以及与中原壁画的互动关系。 第四部分:壁画的艺术语言与历史信息解读 本部分将提升至理论研究层面,系统梳理壁画作为历史文献的价值,并提炼其独特的艺术语言。 图像学与符号学分析: 对壁画中的关键元素进行系统性的符号解码,如祥瑞图案、手印、特定的供养物等,探究其在不同文化语境下的意义变迁。 “行”与“静”的哲学表达: 探讨壁画中动态场景(如仪仗、宴饮)与静态场景(如佛坛、帷幕)的布局关系,如何体现中国古代“生者世界”与“死后世界”的空间构建理念。 壁画的物质性研究: 探讨壁画的材料科学(颜料、粘合剂、底层灰泥配方)对艺术风格的影响,以及对壁画保护和修复工作的启示。 本书旨在通过对丝绸之路沿线丰富而多样的墓室壁画进行跨区域、跨时代的整体梳理,揭示中国古代艺术史中一个被严重低估的宝库,展现中华文明在与外部世界交流中不断自我更新、丰富和壮大的历史进程。它是一部关于地下艺术的史诗,也是一扇洞察古代社会信仰与审美的独特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