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简史

日本简史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陈恭禄 著
图书标签:
  • 日本历史
  • 日本文化
  • 历史
  • 简史
  • 东亚历史
  • 文化史
  • 日本
  • 历史读物
  • 普及读物
  • 社会文化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煤炭工业出版社
ISBN:9787502054588
版次:1
商品编码:12275965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8-01-01
用纸:胶版纸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日本简史》分为上下部分,共二十四篇。第一篇至第六篇详细介绍了日本的地位、民族的由来以及社会之演变等内容。第七篇至第二十四篇分述日本从幕府,统治时期到明治维新之后,在政治、经济、军事、宗教等各方面的发展情况。

作者简介

陈恭禄,著名历史学家,中国近代史专家。1900年生于江苏省丹徒县。1916年考入美国教会办的扬州美汉中学,1921年入金陵大学历史系学习。代表作有《中国通史》《日本简史》《中国近代史》等。

目录

作者自序 /001

第一篇 日本之位置与其地理上之影响 /03

第二篇 佛教输入前之日本 ( ?—552A.D.)/09

第三篇 佛教输入后之改革时期 (552—857)/19

第四篇 藤原氏之专横及平源二氏之盛衰 (857—1192)/31

第五篇 中世纪之武人时代 (1192—1606)/43

第六篇 耶教在日本之盛衰 (1549—1638)/65

第七篇 江户幕府之极盛时代 (1606—1651)/75

第八篇 闭关时代及威逼通商 (1651—1858)/87

第九篇 订约通商后之内忧外患 (1858—1867)/101

第十篇 幕府覆亡/113

第十一篇 武士道 /121

第十二篇 明治初年中之改革 (1867—1873)/129

第十三篇 文治武功派之党争及立宪运动 (1873—1890)/141

第十四篇 宪法与政府的制度 /153

第十五篇 立宪初期政府政党之冲突 (1890—1894)/161

第十六篇 明治二十七年中内政之发达 (1867—1894)/169

第十七篇 明治二十七年前之外交 (1867—1894)/185

第十八篇 中日之战 (1894—1895)/195

第十九篇 中日战后十年中之内政外交 (1894—1904)/209

第二十篇 日俄战争 /221

第二十一篇 明治末年国势之膨胀 (1905—1912)/233

第二十二篇 最近日本内政之嬗变 (1912—1925)/243

第二十三篇 日本最近之外交政策 (1912—1925)/255

第二十四篇 结论 ( 日本对于世界之贡献及其国内问题 )/267

参考书目 /274


精彩书摘

先是德川氏居于畿内三河;当足利氏季世,为今川氏所窘,纳子家康以为质。及今川氏败,势渐强盛,附于织田信长。信长据近畿,数败敌兵,声势大振,谋入京师以号召四方。适将军之弟义昭以乱来归,信长将欲奉之入京,而上杉、武田、北条诸氏,雄据关东,惧其自东北来袭,乃深结家康,引为援助,以固其圉。后武田氏率兵击家康,家康迎战,信长来援,大破走之;卒共进兵灭武田氏,分其地以赐将士,德川氏之强邻于是始除。及信长死,其子信雄又与家康相善。信雄疑忌秀吉,遣兵讨之,家康遣重兵助战,久无胜负,卒议和罢兵。于是家康纳子为质秀吉收以为养子,数召家康入见。家康后从万人而至。秀吉见之曰:“明日见子于聚乐城中,子苟屈意降我,则诸藩心服。” 及期,秀吉大会诸将,家康拜跪甚恭,诸将如之;秀吉喜甚,奏以其臣属二人为朝散大夫。时关东北条氏未服,秀吉将兵讨之;北条氏登城严守,乃筑城山上以窥城中。家康从秀吉登山,秀吉俯视而言日:“关东八州,在我目中,取以赐卿。”又曰:“卿居于此城乎?”家康稽首而对曰:“然。”秀吉曰:“自此而东,有地名江户者,襟山带河,地阔土肥,卿宜都此。”家康曰:“谨受教。”乱平,秀吉即以其地予之。关东自源氏以来,久历战争,兵马强悍、冠于全国,家康移居其地,势日强大。

秀吉殁后,家康握国内大权,诸将渐有不服者;会秀赖之傅前田利家病死,益相倾轧。利家,强藩侯也,兵力材能,足敌家康。迨其殁后,家康之势益盛,故诸藩不服,约俟时东西并起,进击江户。家康知其谋,促关东上杉氏入见;上杉氏不从,将兵伐之西海诸藩,因大举兵,托秀赖之命,传檄远近,还讨家康。一时来会者四十余藩,兵凡九万,分途进攻,陷伏见城。城,家康之执政驻在地也,既破,西军势大张,归者益众,达十二万人。家康闻变,留长子以拒关东之兵,而自将西征,凡七万五千余人,分海陆而进,相拒于关原。会天大雾,咫尺不相见,家康遣将进击,西军拒之,抗斗甚力。惟西将士有先通款于江户者,鏖战之时、突出应之,内外夹击,西军大溃;东军追击,斩获三万余人,并捕诛诸将之与战者。乱定,凡遣兵助敌之藩,或削地,或远徙,或遭流废;家康又封功臣,令凡冒丰臣氏者皆复本姓;秀赖之食邑唯余三郡而已。德川氏之势骤盛,天皇命家康为征夷大将军,幕府之治且复见,时一六〇三年也。后二年,其子秀忠率关东精兵西上,过京师,屯于城外。每日行者,约一万人,共十七日而毕,号令严肃,军容雄壮。家康于朝廷疑惧之时,奏辞大将军之职。天皇明知其意,以秀忠为将军;家康则居于骏府,听理政事,世谓之大御所云。

幕府之形虽具,然有足为德川氏患者,厥为秀吉之子秀赖。先是,秀赖年幼,家康妻以孙女,听其建筑僧寺,耗废财力。关原战后,诸藩怵于家康之威,屈服于其下;其心犹有未忘丰臣氏之遗泽者。家康为将军二年,即让位于其子,亦惧德川氏之威望未孚,一旦不幸,将士复归秀赖耳;久有翦除之之心。及秀赖年长,英锐聪明,类似其父,遗臣有谋恢复丰臣氏事业者,招练兵卒,怀望甚奢。秀赖驻守之地,为大阪名城,其地曾经秀吉招全国之工经营修筑,城高而池深,内聚粮糈,可战可守。家康尝招秀赖入见,其母不欲。加藤清正力谏,且曰:“臣辈以死守郎君,必无患矣。”乃遣之往。既而家康命秀赖增其臣之俸,使贰于己,秀赖臣属,日益倾轧。会秀赖铸大钟,聚藩使庆祝,招僧铭之,以告家康。家康读其文,有“国家安康”之句,怒曰“是断截我名,诅咒我也”。因责问秀赖。秀赖使制铭之僧及使者往谢;家康执僧,拒使者不见,独招尝命秀赖增捧之片桐且元,严诘问之。且元陈谢甚力,家康意终不释。秀赖之母乃使二女往谢,家康故善待之,言不及铭文。既而二女先归,且元追及,进和解之策,二女疑之;归以告其母,秀赖因欲诛且元,且元逃奔。秀赖自知不免,传檄四方,讨伐江户。诸藩亡命及教徒之潜匿者皆来归,凡六万人。家康与子秀忠亦聚诸藩之兵五十万人来攻,水陆并进。然大阪诸将议论不一,部下之出战者,概败还,但登城严守,东军围而攻之,久不能下,乃射书城中,曰:“降者有赏。” 家康又数使人议和,但约使填其城外周围之池隍。秀赖疑城中有变,又迫于母命,从之。明年,秀赖遣使往谒家康,请粟以赡其臣,家康托故留之,大阪疑惧。家康乃聚兵,召秀赖之使告之曰:“闻大阪聚兵;兵多食乏,固其所也。吾当亲往验其事。”因使人商于秀赖,请其他徙。秀赖不从,家康复率师至。秀赖之兵迎战,大败而还。既而复战,东军初败;秀赖将亲出督战,会闻城中谋叛之谣,惊惧不前。于是众心惶惑,后军溃逃,前军不能力战,遂大败走。东军追击之,登城纵火,烟焰蔽空。秀赖与其母,皆自刭死。

大阪用兵之时,诸藩来助战。城已陷,兵威正盛,家康秀忠乃聚将士,颁布《武家法例》,凡十三条。兹述其大意如下:

……



好的,以下是一部关于古罗马帝国兴衰史的图书简介,内容详实,绝不涉及您提到的《日本简史》的任何信息。 --- 《永恒之城的辉煌与衰落:古罗马帝国千年史诗》 图书简介 这部宏大的历史著作,将带领读者穿越时空,深入古罗马文明的肌理,探究一个从台伯河畔的小城邦,崛起为横跨欧、亚、非三大洲,统治地中海世界的“世界帝国”的完整历程。我们不仅仅是回顾历史事件的罗列,而是试图剖析罗马人如何构建起其无与伦比的政治制度、法律体系、军事机器与社会结构,并最终,探究这个被誉为“永恒之城”的庞大帝国,是如何在内部腐朽与外部冲击的双重压力下,逐渐走向分裂与最终的衰亡。 第一部分:共和国的摇篮与扩张(公元前753年 - 公元前27年) 本书的第一部分聚焦于罗马从传说中的建立到最终转变为帝国的关键时期——罗马共和国。我们将详细考察罗马早期城邦的社会构成,从早期的王政时代(如果考察历史背景,这一点不可或缺)到公元前509年建立的共和国政体。重点将放在罗马复杂的权力制衡机制上:保民官、元老院、以及不同等级公民的权利与义务。 随后,叙事将转向罗马的对外扩张。通过对布匿战争(Punic Wars)的细致分析,读者将了解到罗马如何战胜迦太基这一强劲对手,从而确立其在地中海西部的霸权。但这种无休止的军事胜利,也为共和国埋下了深刻的社会危机。我们深入探讨了格拉古兄弟的土地改革尝试,以及马略改革对罗马军队性质的颠覆性影响。军事天才的崛起——从苏拉到庞培,再到无可匹敌的尤利乌斯·恺撒——如何一步步瓦解了脆弱的共和制度,最终引发了决定性的内战。凯撒遇刺、屋大维与安东尼的权力斗争,构成了共和国终结的悲壮序曲。 第二部分:帝国的黄金时代与“罗马治世”(Principate: 公元前27年 - 公元180年) 共和国的终结迎来了奥古斯都(屋大维)建立的元首制,标志着罗马帝国的正式开始。本部分将聚焦于“罗马治世”(Pax Romana)——一个持续了约两百年的相对和平与繁荣时期。我们将分析奥古斯都如何巧妙地保留了共和的表象,同时将实际权力集中于皇帝手中。 对不同朝代的剖析将是核心内容:从谨慎的提比略、疯狂的尼禄,到最终完成“五贤帝”统治的图拉真和哈德良。我们将细致描绘帝国疆域的巅峰状态,其行政管理效率,以及遍布帝国境内的基础设施建设——引水渠、道路网络、港口贸易。特别是,本书将深入探讨罗马法的发展,这种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法律体系如何规范了从行省总督到普通商贩之间的社会关系,并留下了深远影响。宗教方面,早期基督教如何在帝国的土壤中悄然萌芽、发展,并最终挑战了罗马的传统信仰。 第三部分:危机与重塑(公元180年 - 公元395年) 公元180年马可·奥勒留的逝世,标志着黄金时代的结束,随之而来的是“三世纪危机”。这一阶段充满了动荡、内战和经济崩溃。我们将详细阐述导致帝国陷入混乱的深层原因:瘟疫对人口和劳动力市场的冲击、货币贬值导致的恶性通货膨胀,以及军事开支的急剧增加。皇帝更迭的速度快得惊人,军队拥立皇帝的现象,使得中央权威遭受了前所未有的削弱。 然而,罗马帝国展现了惊人的韧性。戴克里先的“四帝共治制”和随后的君士坦丁大帝的改革,构成了帝国从“元首制”向“多米纳特”(Dominate,绝对君主制)的根本性转变。君士坦丁不仅重建了行政体系,更重要的是,他承认了基督教的合法地位,并在东方建立了新的都城——君士坦丁堡。这并非简单的复兴,而是一种痛苦而彻底的结构性重塑。 第四部分:帝国的终结与东方的延续(公元395年 - 公元476年及以后) 本书的最后部分聚焦于西罗马帝国的瓦解过程。在395年狄奥多西一世将帝国永久分割后,西半部面临的压力达到了临界点。我们将分析日耳曼民族的迁徙浪潮,这不仅仅是野蛮人的入侵,更是复杂的民族互动与政治博弈。西哥特人洗劫罗马城(410年),汪达尔人在北非的建立,以及各日耳曼部落在帝国腹地建立的“王国”,如何一步步蚕食了西方的统治基础。 重点在于,为何强大的军事机器和先进的官僚体系最终未能阻止西方的衰落?本书将探讨经济基础的崩溃、军队的“日耳曼化”以及精英阶层的政治失能。最终,476年西罗马末代皇帝被废黜,这一事件标志着古代世界的正式结束。 然而,故事并未在此终结。我们将简要勾勒拜占庭——即持续了千年的东罗马帝国——如何继承了罗马的法律、文化和帝国理想,继续在东方延续着罗马的遗产,直到1453年君士坦丁堡陷落。 主题深度探讨: 本书穿插了多个专题分析,以增强对罗马文明的理解: 1. 罗马的军事艺术与工程: 从军团的组织到围城技术,探究罗马扩张的工具。 2. 日常生活与社会阶层: 奴隶、平民、骑士阶层和元老阶层的生活图景。 3. 罗马的遗产: 语言(拉丁语)、建筑(拱券与混凝土)、以及对西方法律和政治思想的不可磨灭的影响。 通过对政治权术、军事冲突、社会变迁和文化演进的全面考察,《永恒之城的辉煌与衰落:古罗马帝国千年史诗》旨在为读者呈现一个立体、复杂且充满张力的古罗马世界,理解其成就的伟大,也洞察其覆灭的必然性。

用户评价

评分

我必须说,这本书在处理中世纪战乱时期那段纷繁复杂的权力斗争时,展现出了惊人的清晰度和条理性。初读时,面对众多大名、守护大名和地方豪强的名字,我一度感到有些晕眩,但作者巧妙地运用了对比和主题线索,将复杂的派系斗争梳理得井井有条。特别值得称赞的是,作者并没有简单地将这一时期描绘成一味的野蛮与混乱,而是着重刻画了在权力真空下,文化与地方自治是如何在夹缝中求生存并发展出新的地方特色。例如,对禅宗传播及其对武士道精神的重塑过程的探讨,就显得尤为深刻。它解释了为何那些看似冷酷的武士,会同时对茶道、花道抱有近乎宗教般的热忱。这种对矛盾性的捕捉,使得历史人物不再是脸谱化的符号,而是充满了人性的挣扎与光辉。读完这部分,我仿佛能听到战国时代那刀剑碰撞声背后的哲学低语,那种在生死之间寻求秩序与美感的努力,令人深思。

评分

作为一名对亚洲文化有长期兴趣的读者,我发现这本书在处理“外来影响与本土消化”这一主题时,展现出了非凡的洞察力。它不仅仅是罗列了佛教、儒学、乃至后来的西方科学是如何传入日本的,更关键的是,它深入分析了日本文化如何以一种“选择性吸收”和“深度再创造”的方式,将外来元素内化为自身的一部分,同时保留了核心的本土特征。这种“和魂汉才”的模式在不同历史阶段的体现,被描绘得极其生动。比如,对奈良和平安时期对唐代文化的学习与模仿,以及随后如何发展出独具日本特色的审美体系的过程,这本书给予了详尽的阐释。它让我意识到,日本的历史并非是对外部文明的简单复制,而是一个充满内在张力的“熔炉”,不断地在融合与排斥之间寻找平衡点,从而形成了今天我们所见的复杂文化景观。

评分

这本书的叙事节奏着实引人入胜,仿佛跟随一位经验丰富的历史向导,穿越了日本列岛从远古到近代的漫长岁月。作者的笔触细腻而富有洞察力,尤其是在描绘早期神话与历史的交织部分,那种模糊而又充满神秘色彩的氛围拿捏得恰到好处。我特别欣赏它对日本社会结构演变,特别是武士阶层兴衰的深入剖析。不同于许多侧重于政治事件罗列的史书,这本书更侧重于挖掘深层次的文化心理和社会动因,比如“物哀”与“物外之趣”是如何在不同历史时期影响日本人的审美取向和行为模式。阅读过程中,我感觉自己不仅仅是在学习历史事件,更是在体悟一种独特的大和民族精神是如何在特定的地理和历史环境下被打磨、定型的。其中对于平安京时代的贵族生活描写,那种精致到近乎病态的礼仪规范和对情感的微妙处理,读来令人神往,也让人对那个时代的隔阂与脆弱性有了更深的理解。整体来看,它提供了一个多维度的视角,而非单一的线性叙事,极大地丰富了我对日本文明底色的认知。

评分

这本书最让我感到惊喜的,是其对“历史的断裂与连续性”的探讨。它没有把日本历史看作一条平滑的直线,而是充满了急剧的拐点和反复。作者对于权力核心从天皇到摄关家,再到幕府将军,最终回归中央集权的这一漫长“转移”过程的梳理,提供了一个非常清晰的骨架。然而,比骨架更重要的是血肉——那些未曾中断的文化或精神的“暗流”。比如,即便是幕府时代,天皇作为精神象征的地位从未真正消失,这为后来的“王政复古”提供了合法性的基础。这种“表面变动,内核固持”的结构性分析,极大地提升了本书的深度。它教导我们,要理解一个国家,不能只看最高层的变动,更要关注那些潜藏在制度深处、代代相传的思维定式和象征符号,它们才是真正驱动历史微小进步或巨大倒退的隐形力量。

评分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用一个词来形容就是“克制而有力量”。它避免了过度煽情或使用浮夸的辞藻,而是以一种近乎冷静的学术态度,去审视和解构那些被神话化的历史瞬间。尤其是在近代化进程的描述上,作者展现了极高的客观性。他们没有简单地将明治维新视为一场辉煌的胜利,而是细致地呈现了其背后的巨大社会代价——传统文化的断裂、农民阶层的痛苦转型,以及国家机器在西方模式下异化的风险。这种审慎的态度,让读者得以跳脱出民族主义的窠臼,去更本质地理解一个国家如何在内外部巨大压力下进行“急刹车式”的现代化。对于殖民扩张前夜的社会心态分析,更是切中了要害,那是一种被压抑的、急于证明自身价值的焦虑感,最终以一种近乎悲剧性的方式爆发出来。读罢此段,心中留下的更多是历史的沉重感,而非简单的赞颂。

评分

东西很好我很喜欢他们的东西?

评分

大师作品,可以说是中国人写的最好的近代日本史。但因为是文言文,所以对读者的水平要求较高。

评分

古文不过关还是算了吧,从作者年代看,真不应该写文言文的东西

评分

价格合适,送货速度很快~

评分

印刷精美,质地好,价格吸引人!

评分

配送速度快,服务满意,给予好评

评分

很好,书的质量不错。

评分

很好很喜欢·性价比非常好·日常使用·京东方便快捷……大多数可以买的都在京东购买了—————

评分

纸裁得有点不平,其他ok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