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简史》分为上下部分,共二十四篇。第一篇至第六篇详细介绍了日本的地位、民族的由来以及社会之演变等内容。第七篇至第二十四篇分述日本从幕府,统治时期到明治维新之后,在政治、经济、军事、宗教等各方面的发展情况。
陈恭禄,著名历史学家,中国近代史专家。1900年生于江苏省丹徒县。1916年考入美国教会办的扬州美汉中学,1921年入金陵大学历史系学习。代表作有《中国通史》《日本简史》《中国近代史》等。
作者自序 /001
第一篇 日本之位置与其地理上之影响 /03
第二篇 佛教输入前之日本 ( ?—552A.D.)/09
第三篇 佛教输入后之改革时期 (552—857)/19
第四篇 藤原氏之专横及平源二氏之盛衰 (857—1192)/31
第五篇 中世纪之武人时代 (1192—1606)/43
第六篇 耶教在日本之盛衰 (1549—1638)/65
第七篇 江户幕府之极盛时代 (1606—1651)/75
第八篇 闭关时代及威逼通商 (1651—1858)/87
第九篇 订约通商后之内忧外患 (1858—1867)/101
第十篇 幕府覆亡/113
第十一篇 武士道 /121
第十二篇 明治初年中之改革 (1867—1873)/129
第十三篇 文治武功派之党争及立宪运动 (1873—1890)/141
第十四篇 宪法与政府的制度 /153
第十五篇 立宪初期政府政党之冲突 (1890—1894)/161
第十六篇 明治二十七年中内政之发达 (1867—1894)/169
第十七篇 明治二十七年前之外交 (1867—1894)/185
第十八篇 中日之战 (1894—1895)/195
第十九篇 中日战后十年中之内政外交 (1894—1904)/209
第二十篇 日俄战争 /221
第二十一篇 明治末年国势之膨胀 (1905—1912)/233
第二十二篇 最近日本内政之嬗变 (1912—1925)/243
第二十三篇 日本最近之外交政策 (1912—1925)/255
第二十四篇 结论 ( 日本对于世界之贡献及其国内问题 )/267
参考书目 /274
先是德川氏居于畿内三河;当足利氏季世,为今川氏所窘,纳子家康以为质。及今川氏败,势渐强盛,附于织田信长。信长据近畿,数败敌兵,声势大振,谋入京师以号召四方。适将军之弟义昭以乱来归,信长将欲奉之入京,而上杉、武田、北条诸氏,雄据关东,惧其自东北来袭,乃深结家康,引为援助,以固其圉。后武田氏率兵击家康,家康迎战,信长来援,大破走之;卒共进兵灭武田氏,分其地以赐将士,德川氏之强邻于是始除。及信长死,其子信雄又与家康相善。信雄疑忌秀吉,遣兵讨之,家康遣重兵助战,久无胜负,卒议和罢兵。于是家康纳子为质秀吉收以为养子,数召家康入见。家康后从万人而至。秀吉见之曰:“明日见子于聚乐城中,子苟屈意降我,则诸藩心服。” 及期,秀吉大会诸将,家康拜跪甚恭,诸将如之;秀吉喜甚,奏以其臣属二人为朝散大夫。时关东北条氏未服,秀吉将兵讨之;北条氏登城严守,乃筑城山上以窥城中。家康从秀吉登山,秀吉俯视而言日:“关东八州,在我目中,取以赐卿。”又曰:“卿居于此城乎?”家康稽首而对曰:“然。”秀吉曰:“自此而东,有地名江户者,襟山带河,地阔土肥,卿宜都此。”家康曰:“谨受教。”乱平,秀吉即以其地予之。关东自源氏以来,久历战争,兵马强悍、冠于全国,家康移居其地,势日强大。
秀吉殁后,家康握国内大权,诸将渐有不服者;会秀赖之傅前田利家病死,益相倾轧。利家,强藩侯也,兵力材能,足敌家康。迨其殁后,家康之势益盛,故诸藩不服,约俟时东西并起,进击江户。家康知其谋,促关东上杉氏入见;上杉氏不从,将兵伐之西海诸藩,因大举兵,托秀赖之命,传檄远近,还讨家康。一时来会者四十余藩,兵凡九万,分途进攻,陷伏见城。城,家康之执政驻在地也,既破,西军势大张,归者益众,达十二万人。家康闻变,留长子以拒关东之兵,而自将西征,凡七万五千余人,分海陆而进,相拒于关原。会天大雾,咫尺不相见,家康遣将进击,西军拒之,抗斗甚力。惟西将士有先通款于江户者,鏖战之时、突出应之,内外夹击,西军大溃;东军追击,斩获三万余人,并捕诛诸将之与战者。乱定,凡遣兵助敌之藩,或削地,或远徙,或遭流废;家康又封功臣,令凡冒丰臣氏者皆复本姓;秀赖之食邑唯余三郡而已。德川氏之势骤盛,天皇命家康为征夷大将军,幕府之治且复见,时一六〇三年也。后二年,其子秀忠率关东精兵西上,过京师,屯于城外。每日行者,约一万人,共十七日而毕,号令严肃,军容雄壮。家康于朝廷疑惧之时,奏辞大将军之职。天皇明知其意,以秀忠为将军;家康则居于骏府,听理政事,世谓之大御所云。
幕府之形虽具,然有足为德川氏患者,厥为秀吉之子秀赖。先是,秀赖年幼,家康妻以孙女,听其建筑僧寺,耗废财力。关原战后,诸藩怵于家康之威,屈服于其下;其心犹有未忘丰臣氏之遗泽者。家康为将军二年,即让位于其子,亦惧德川氏之威望未孚,一旦不幸,将士复归秀赖耳;久有翦除之之心。及秀赖年长,英锐聪明,类似其父,遗臣有谋恢复丰臣氏事业者,招练兵卒,怀望甚奢。秀赖驻守之地,为大阪名城,其地曾经秀吉招全国之工经营修筑,城高而池深,内聚粮糈,可战可守。家康尝招秀赖入见,其母不欲。加藤清正力谏,且曰:“臣辈以死守郎君,必无患矣。”乃遣之往。既而家康命秀赖增其臣之俸,使贰于己,秀赖臣属,日益倾轧。会秀赖铸大钟,聚藩使庆祝,招僧铭之,以告家康。家康读其文,有“国家安康”之句,怒曰“是断截我名,诅咒我也”。因责问秀赖。秀赖使制铭之僧及使者往谢;家康执僧,拒使者不见,独招尝命秀赖增捧之片桐且元,严诘问之。且元陈谢甚力,家康意终不释。秀赖之母乃使二女往谢,家康故善待之,言不及铭文。既而二女先归,且元追及,进和解之策,二女疑之;归以告其母,秀赖因欲诛且元,且元逃奔。秀赖自知不免,传檄四方,讨伐江户。诸藩亡命及教徒之潜匿者皆来归,凡六万人。家康与子秀忠亦聚诸藩之兵五十万人来攻,水陆并进。然大阪诸将议论不一,部下之出战者,概败还,但登城严守,东军围而攻之,久不能下,乃射书城中,曰:“降者有赏。” 家康又数使人议和,但约使填其城外周围之池隍。秀赖疑城中有变,又迫于母命,从之。明年,秀赖遣使往谒家康,请粟以赡其臣,家康托故留之,大阪疑惧。家康乃聚兵,召秀赖之使告之曰:“闻大阪聚兵;兵多食乏,固其所也。吾当亲往验其事。”因使人商于秀赖,请其他徙。秀赖不从,家康复率师至。秀赖之兵迎战,大败而还。既而复战,东军初败;秀赖将亲出督战,会闻城中谋叛之谣,惊惧不前。于是众心惶惑,后军溃逃,前军不能力战,遂大败走。东军追击之,登城纵火,烟焰蔽空。秀赖与其母,皆自刭死。
大阪用兵之时,诸藩来助战。城已陷,兵威正盛,家康秀忠乃聚将士,颁布《武家法例》,凡十三条。兹述其大意如下:
……
我必须说,这本书在处理中世纪战乱时期那段纷繁复杂的权力斗争时,展现出了惊人的清晰度和条理性。初读时,面对众多大名、守护大名和地方豪强的名字,我一度感到有些晕眩,但作者巧妙地运用了对比和主题线索,将复杂的派系斗争梳理得井井有条。特别值得称赞的是,作者并没有简单地将这一时期描绘成一味的野蛮与混乱,而是着重刻画了在权力真空下,文化与地方自治是如何在夹缝中求生存并发展出新的地方特色。例如,对禅宗传播及其对武士道精神的重塑过程的探讨,就显得尤为深刻。它解释了为何那些看似冷酷的武士,会同时对茶道、花道抱有近乎宗教般的热忱。这种对矛盾性的捕捉,使得历史人物不再是脸谱化的符号,而是充满了人性的挣扎与光辉。读完这部分,我仿佛能听到战国时代那刀剑碰撞声背后的哲学低语,那种在生死之间寻求秩序与美感的努力,令人深思。
评分作为一名对亚洲文化有长期兴趣的读者,我发现这本书在处理“外来影响与本土消化”这一主题时,展现出了非凡的洞察力。它不仅仅是罗列了佛教、儒学、乃至后来的西方科学是如何传入日本的,更关键的是,它深入分析了日本文化如何以一种“选择性吸收”和“深度再创造”的方式,将外来元素内化为自身的一部分,同时保留了核心的本土特征。这种“和魂汉才”的模式在不同历史阶段的体现,被描绘得极其生动。比如,对奈良和平安时期对唐代文化的学习与模仿,以及随后如何发展出独具日本特色的审美体系的过程,这本书给予了详尽的阐释。它让我意识到,日本的历史并非是对外部文明的简单复制,而是一个充满内在张力的“熔炉”,不断地在融合与排斥之间寻找平衡点,从而形成了今天我们所见的复杂文化景观。
评分这本书的叙事节奏着实引人入胜,仿佛跟随一位经验丰富的历史向导,穿越了日本列岛从远古到近代的漫长岁月。作者的笔触细腻而富有洞察力,尤其是在描绘早期神话与历史的交织部分,那种模糊而又充满神秘色彩的氛围拿捏得恰到好处。我特别欣赏它对日本社会结构演变,特别是武士阶层兴衰的深入剖析。不同于许多侧重于政治事件罗列的史书,这本书更侧重于挖掘深层次的文化心理和社会动因,比如“物哀”与“物外之趣”是如何在不同历史时期影响日本人的审美取向和行为模式。阅读过程中,我感觉自己不仅仅是在学习历史事件,更是在体悟一种独特的大和民族精神是如何在特定的地理和历史环境下被打磨、定型的。其中对于平安京时代的贵族生活描写,那种精致到近乎病态的礼仪规范和对情感的微妙处理,读来令人神往,也让人对那个时代的隔阂与脆弱性有了更深的理解。整体来看,它提供了一个多维度的视角,而非单一的线性叙事,极大地丰富了我对日本文明底色的认知。
评分这本书最让我感到惊喜的,是其对“历史的断裂与连续性”的探讨。它没有把日本历史看作一条平滑的直线,而是充满了急剧的拐点和反复。作者对于权力核心从天皇到摄关家,再到幕府将军,最终回归中央集权的这一漫长“转移”过程的梳理,提供了一个非常清晰的骨架。然而,比骨架更重要的是血肉——那些未曾中断的文化或精神的“暗流”。比如,即便是幕府时代,天皇作为精神象征的地位从未真正消失,这为后来的“王政复古”提供了合法性的基础。这种“表面变动,内核固持”的结构性分析,极大地提升了本书的深度。它教导我们,要理解一个国家,不能只看最高层的变动,更要关注那些潜藏在制度深处、代代相传的思维定式和象征符号,它们才是真正驱动历史微小进步或巨大倒退的隐形力量。
评分这本书的语言风格,用一个词来形容就是“克制而有力量”。它避免了过度煽情或使用浮夸的辞藻,而是以一种近乎冷静的学术态度,去审视和解构那些被神话化的历史瞬间。尤其是在近代化进程的描述上,作者展现了极高的客观性。他们没有简单地将明治维新视为一场辉煌的胜利,而是细致地呈现了其背后的巨大社会代价——传统文化的断裂、农民阶层的痛苦转型,以及国家机器在西方模式下异化的风险。这种审慎的态度,让读者得以跳脱出民族主义的窠臼,去更本质地理解一个国家如何在内外部巨大压力下进行“急刹车式”的现代化。对于殖民扩张前夜的社会心态分析,更是切中了要害,那是一种被压抑的、急于证明自身价值的焦虑感,最终以一种近乎悲剧性的方式爆发出来。读罢此段,心中留下的更多是历史的沉重感,而非简单的赞颂。
评分东西很好我很喜欢他们的东西?
评分大师作品,可以说是中国人写的最好的近代日本史。但因为是文言文,所以对读者的水平要求较高。
评分古文不过关还是算了吧,从作者年代看,真不应该写文言文的东西
评分价格合适,送货速度很快~
评分印刷精美,质地好,价格吸引人!
评分配送速度快,服务满意,给予好评
评分很好,书的质量不错。
评分很好很喜欢·性价比非常好·日常使用·京东方便快捷……大多数可以买的都在京东购买了—————
评分纸裁得有点不平,其他ok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