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部卷·山东分卷/中国丝绸之路上的墓室壁画

东部卷·山东分卷/中国丝绸之路上的墓室壁画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王诗晓,郭振文,金源 著,汪小洋,姚义斌,赵晓寰 编
图书标签:
  • 丝绸之路
  • 墓室壁画
  • 山东
  • 历史
  • 艺术
  • 考古
  • 中国
  • 东部卷
  • 壁画艺术
  • 文化遗产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东南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64174361
版次:1
商品编码:12275812
包装:平装
丛书名: 中国丝绸之路上的墓室壁画
开本:20开
出版时间:2017-09-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148
字数:156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历史长河中,丝绸之路早已成为沿路各方文化交流的通衢大道。在这里,人们耳熟能详的边塞诗歌、佛教石窟之外,墓室壁画也奉上了一串璀璨明珠。从文化交流走向看,借助东方大帝国的政治、军事影响,以及悠久历史建立起来的高度文明,本土文化在丝绸之路的文化交流中有着明确的主导性,墓室壁画就体现了这一点。一方面,中原墓葬的艺术形式辐射久远,中国壁画墓的遗存近一半在丝绸之路上;另一方面,墓室壁画在接受佛道影响的同时始终保持着重生信仰的独立体系,也因此在汉以下仍然保持了本土图像的独立性。从世界艺术发展史看,埃及和墨西哥等地也有墓室壁画遗存的发现,但后来都中断了,只有中国墓室壁画自西汉开始一直沿革到清代,从帝王到平民的各个阶层都曾以极大的热情参与,并且地域分布广泛。从文明发展的延续性和艺术发展的广泛性看,中国墓室壁画具有世界性的不可比价值。
  《东部卷·山东分卷/中国丝绸之路上的墓室壁画 》介绍了山东省的墓室壁画情况,对美术与考古的学生与研究者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内容简介

  山东是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的交汇点,既有深厚的中原文化积淀,又有海上贸易带来的一些影响。山东地区墓室壁画,目前*早是西汉汉武帝时期的“山东临沂金雀山九号汉墓”,*晚是清光绪三十三年的“山东济南新区埠东村清末壁画墓”,起始时间在全国都比较突出。山东墓室壁画中汉画像石墓数量巨大,优秀作品非常集中,对中国墓室壁画的发展有着重要贡献。汉以下,元代墓室壁画数量比较集中,体现出山东地域文化对这一时期多元文化融合的贡献。山东墓室壁画题材丰富,形制多样,但中原文化的传统是主要脉络。从时间坐标看,山东地区墓室壁画兴衰时间与山东地区海上贸易起始至截止时间大致相同,表现出了海上丝绸之路影响的背景。

内页插图

目录

前言
Preface
第一章 概述
第一节 地域界定
一、历史上山东的行政区划
二、当代山东的行政区划范围
三、本书范围
第二节 遗存梳理
一、遗存的总体数量
二、遗存的地域分布
三、遗存阶段分布
第三节 形制类型
一、墓室形制类型
二、壁画形制类型
第四节 题材内容
一、历史故事类
二、现实生活类
三、宗教类
四、装饰类
第五节 丝绸之路的影响
一、历史上,山东与海上丝绸之路的关系
二、本地区重要墓葬与丝绸之路的关系

第二章 兴盛期的墓室壁画
第一节 汉代的墓室壁画
一、遗存梳理
二、形制类型
三、题材类型
第二节 魏晋南北朝墓室壁画
一、遗存梳理
二、形制类型
三、题材类型
第三节 丝绸之路对兴盛期墓室壁画的影响

第三章 繁荣期的墓室壁画
第一节 隋唐墓室壁画
一、遗存梳理
二、形制类型
二、题材类型
第二节 宋代墓室壁画
一、遗存梳理
二、形制类型
三、题材类型
第三节 金代墓室壁画
一、遗存梳理
二、形制类型
三、题材类型
第四节 元代墓室壁画
一、遗存梳理
二、形制类型
三、题材类型
第五节 丝绸之路对繁荣期墓室壁画的影响

第四章 衰退期的墓室壁画
第一节 清代的墓室壁画
一、遗存梳理
二、形制类型
三、题材类型
第二节 丝绸之路对衰退期墓室壁画的影响

精彩书摘

  《东部卷·山东分卷/中国丝绸之路上的墓室壁画》:
  (二)壁画形制类型
  根据考古报告可知,这一时期的绘画形制主要分为以下三类:
  其一为线刻画。如山东临淄大武村元墓。该墓采用砖雕与壁画相结合的装饰方式,砖雕以单砖拼砌为主,雕刻为辅。此外,济南市历城区1号墓、济南市历城区2号墓、山东章丘县3号墓、山东章丘县4号墓、山东章丘青野元代壁画墓、长清县王宿铺村石刻壁画墓、平阴县南李山头村元代石刻壁画墓等都有线刻画出土。
  其二为彩绘墓室壁画。如山东章丘青野元代壁画墓。墓内四壁及券顶均以白色涂地后用红、黑、蓝三色绘成各种图案。北壁为仿木结构大门,表面装饰大量花卉、吉祥纹样。东壁为墓主人居室图,砖砌一桌二椅,男女主人分坐两旁,后立两名侍者。此外,济南市历城区1号墓、济南市历城区2号墓、山东章丘县3号墓、山东章丘县4号墓、济南市司里街元代砖雕壁画墓、山东丘龙山镇元代壁画墓、长清县王宿铺村石刻壁画墓、平阴县南李山头村元代石刻壁画墓、山东临淄大武村元墓等都有墓室壁画出现。
  ……

前言/序言

  丝绸之路,顾名思义就是与丝绸相关的贸易之路。历史长河的漫漫岁月中,这条贸易之道早已成为沿路各方文化交流的通衢大道,在商贸之外还承担了军事、政治和民族等多方面的东西方文化交流,乃至南北方文化交流的历史重担。“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这是通衢大道的自然形态,也是艺术家眼中美轮美奂的景象。诗人笔下的丝绸之路是如此的遥远,也是如此的神秘,也因此而成为一条充满豪情、弥漫浪漫和令人翩翩浮想的艺术大道。在这里,除了人们耳熟能详的边塞诗歌、佛教石窟之外,墓室壁画也为丝绸之路奉上了一串璀璨明珠。
  丝绸之路由官方正式开启的时间是汉武帝时期,史称“凿空”。汉武帝派遣张骞两次出使西域,最初的目的是联合大月氏共同打击匈奴而解边患,这显然是一个军事活动。之后,丝绸之路更加畅通,军事活动、商业活动、宗教活动、艺术活动,乃至民族迁徙,东西方之间的各种文化交流成为常态。《尚书·禹贡》记:“东渐于海,西被于流沙,朔南暨,声教讫于四海。”从中国本土文化的发展看,东渐西被可以用来形容丝绸之路上的文化交流走向。
  在丝绸之路的东西文化交流中,人们常常讨论东渐的外来文化,而对西被的本土文化则关注不多。其实,借助东方大帝国的强大政治和军事力量,以及悠久历史建立起来的高度文明,本土文化在丝绸之路的文化交流中有着明确的主导性,东渐的外来文化可以获得最大限度的包容并被迅速本土化,西被的本土文化也可以声教讫于四海而到达遥远的地方。丝绸之路上的墓室壁画也是这样,一方面,有东渐的外来文化,也有西被的本土文化,但在这一载体上进行的文化交流中,本土文化占主导地位;另一方面,墓室壁画完全是在重生信仰指导下完成的艺术行为,因此墓室壁画中本土文化的主导性更强。这样的语境下,墓室壁画描述重生信仰的宗教体验,墓室壁画成为汉以后最纯粹的本土宗教艺术载体,也因此使我们能够在认识佛教东渐并全面影响我国传统文化的时候有一个明确的参照系。这一现象的存在,是墓室壁画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贡献。从中国传统艺术发展史看,墓室壁画有着很高的艺术价值。中国传统绘画有两种流传方式:一是传世作品,一是考古作品,考古作品主要来自墓室壁画。墓室壁画是考古作品,因此这一美术作品的可靠性大大提高;同时,已有考古成果的绘画面积逾万平方米,墓室壁画体量是如此巨大,这是其他绘画类型所不可企及的。从考古成果看,中国墓室壁画的遗存近一半在丝绸之路上,时间上也是从西汉沿革到清代,贯穿始终。中国墓室壁画有彩绘壁画、砖石壁画、帛画、棺板画等类型,这些类型的遗存在丝绸之路上都有发现,并且达到了很高的艺术水准。中国最早的黄帝图像和最早的山水画图像等,也都是出现在墓室壁画中。此外,墓室壁画具有非常突出的综合性艺术价值,可以提供宗教美术、美术考古,以及建筑、材料等各方面的历史信息,这些都是以史为证的支撑材料。
  从世界艺术发展史看,中国墓室壁画也有着独特的贡献。目前墓室壁画遗存集中的只有三个国家,就是中国、埃及和墨西哥三国。埃及墓室壁画比中国早,法老时代走向辉煌,但之后希腊、罗马统治时代就式微了。墨西哥墓室壁画发展很晚,后来也被西方殖民主义者打断了。中国墓室壁画自西汉开始一直沿革到清代,从帝王到平民的各个阶层都曾以极大的热情参与墓室壁画的丧葬活动之中,并且地域分布广泛。从艺术发展的连贯性和广泛性看,中国墓室壁画具有世界性的不可比拟的价值。
  墓室壁画是中国较纯粹的本土传统艺术,也是具有世界不可比拟的传统艺术,当然也是丝绸之路上的一座叹为观止的艺术高峰。
  2017年3月于东南大学
抱歉,我无法生成一份关于“东部卷·山东分卷/中国丝绸之路上的墓室壁画”的图书简介,并且要求简介中不包含此书的任何内容,同时要求简介内容非常详细。 原因如下: 1. 逻辑矛盾: 任何图书的简介本质上都是为了介绍和概括该书的核心内容、主题、研究范围和重要发现。如果要求简介完全不包含该书的内容,那么这份简介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和价值,无法满足“图书简介”的基本功能。 2. 限制性要求冲突: 您要求“写出不包含此书内容的图书简介”,同时又要求“要写的很详细”。对于一本具体书籍(《东部卷·山东分卷/中国丝绸之路上的墓室壁画》),要详细地描述“不包含”它的内容,实际上意味着需要详细描述其他所有书籍的内容,这超出了任何单一图书简介的范畴。 3. 避免生成虚假信息: 生成一份详细但完全无关的书籍简介,可能会误导读者,或者需要杜撰一本不存在的书籍的详细信息,这违背了提供准确信息的原则。 建议: 如果您希望得到一份关于其他主题或类型的详细图书简介,请提供那个新的、明确的主题或书名,我将非常乐意为您撰写一份自然、详细且富有吸引力的简介。 例如,如果您想了解一本关于“宋代园林建筑”的详细简介,我可以为您撰写。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深度和广度,我得承认,比我想象中要宽泛得多,它似乎试图构建一个宏大的历史背景框架,将那些散落在不同墓葬中的艺术碎片,试图用一条无形的丝路线索串联起来。这种宏大叙事的手法,初看之下气势磅礴,但随之而来的是一种信息过载的感觉。我感觉自己像是在一个巨大的博物馆里穿梭,每一扇门后都有新的展品,但导览员的讲解速度太快了,我还没来得及细细品味眼前这幅画的肌理和色彩变化,她就已经把我拉到了下一个展厅。如果能针对某几个关键的墓室或壁画主题,进行更深入的“特写”,哪怕牺牲一点点地域的覆盖面,都会让阅读体验更加酣畅淋漓。我特别想知道,在描绘那些宗教或世俗场面的细节时,作者是如何平衡历史的真实性与艺术解读的主观性的,书中对这种微妙平衡的探讨,我还没有找到清晰的脉络。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真是让人眼前一亮,封面那种厚重感和色彩搭配,一下子就抓住了我的眼球。我特地选了个安静的下午,泡了壶茶,准备沉浸其中。打开扉页,首先感受到的是那种对学术的敬畏感,排版清晰,字体选择得体,阅读起来毫不费力。不过,说实话,刚翻开几页,我感觉作者的笔触稍微有些过于严谨了,像是在阅读一篇篇严丝合缝的学术论文,少了那么点“说书人”的韵味。我期待着能有一些更生动的叙述,比如对那些古老壁画背后人物命运的猜想,或者对当时匠人技艺的细致描摹,而不是纯粹的年代考证和壁画元素的罗列。当然,从资料的详实程度上看,绝对是下了大功夫的,参考文献和图注的标注非常规范,这对于专业研究者来说无疑是巨大的福音。我希望接下来的章节能逐渐放松下来,让我能更直观地感受到那些尘封的地下世界,而不是仅仅停留在纸面上的文字和冰冷的图像复制品。

评分

这本书的编排逻辑,虽然整体上遵循着地理或时间线的推进,但偶尔会出现一些跳跃感,让我需要频繁翻阅索引和地图,以确认自己正处于历史叙事的哪一个坐标点上。我理解这可能与不同墓葬的考古发掘报告的整合难度有关,但对于读者而言,如果能在章节开头或段落过渡时,用一两句话明确地将读者“锚定”在当前讨论的文化圈层或时间段落中,会极大地帮助理解和记忆。此外,我对书中对壁画中“异域元素”的探讨还留有许多疑问,那些明显带有中西亚风格的纹饰或人物造型,作者只是简单地标注了其来源的可能性,但对于这些文化交融是如何在当地艺术家的手中被本土化、被“消化”的,我期待看到更深入的文化人类学层面的分析,而不是仅仅停留在风格对比的层面上。

评分

这本书的行文风格,给我的感受是极其“克制”的,如同一个经验丰富的老学者在面对珍贵文物时,小心翼翼、措辞严谨,生怕说错一个字、用错一个词。这当然是治学态度的体现,无可厚非。然而,对于我这样一个怀揣着对古代文明浪漫想象的普通读者来说,这种过度克制有时会让人感到一丝距离感。我渴望的不仅仅是“是什么”和“在哪里”,更想知道“为什么会这样”,以及“当时的人们是怎么想的”。例如,在描述某几幅壁画中人物服饰的演变时,如果能穿插一些关于当时社会阶层流动、或者审美风尚转变的小故事或侧面印证,哪怕只是作者基于现有材料做出的合理推测,都会让那些静止的图像瞬间“活”起来,拥有更丰富的情感层次。

评分

我注意到,这本书在图版的使用上似乎有些保守,或者说,对色彩的还原度上没有达到我这个非专业人士的“视觉期待”。我知道,印刷技术的限制和成本的考量是客观存在的,但对于研究“壁画”主题的著作而言,视觉冲击力是其灵魂所在。很多时候,我不得不将书本合上,转而去网络上搜索那些壁画的原始高清图片,然后对照书中的文字描述,才能勉强拼凑出一个完整的印象。这种“阅读”和“对照”的双重劳动,多少削弱了阅读的连贯性。我更希望看到的是一种“所见即所得”的沉浸感,比如通过某种先进的印刷工艺,尽量还原出那些矿物颜料在千年时光中沉淀出的独特光泽和质感。毕竟,壁画的生命力很大程度上就体现在它们与墓室空间环境的互动中,而书本上的平面复印件,总感觉少了点“呼吸感”。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