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新本校勘

史记新本校勘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辛德勇 著
图书标签:
  • 史记
  • 校勘
  • 历史
  • 古籍
  • 文献
  • 汉代
  • 司马迁
  • 版本学
  • 中国历史
  • 学术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59805195
版次:1
商品编码:12275873
包装:精装
开本:24
出版时间:2017-12-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508
字数:450000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本书是作者针对中华书局修订出版的新点校本《史记》之付印前初稿、征求意见本、初印精装本、再印平装本、点校者撰文公布的点校意见依次撰写的审读、校勘及争鸣文字。文章多从一个小的校对问题出发,层层深入,旁征博引,论证扎实,结论稳妥,堪称经典文献校勘的典范之作。其形式虽为读书札记体,但篇幅普遍较长,单独视之亦可独立成文,就一处文字如此深究细论,或可成为典籍校勘的一种新样式。文章有些已经发表,有些是未刊稿,今新增书影,重加校订,将其汇集一册,以飨读者。


内页插图

目录

賈二强序

自序

第一篇:付印前初稿審讀

一、河渠書

二、封禪書

三、南越列傳

四、關於新點校本《史記》以及其他諸史的幾點原則性想法

第二篇:徵求意見本校閲

一、五帝本紀

二、周本紀

三、秦始皇本紀

四、高祖本紀

五、樂書

六、曆書

七、封禪書

八、河渠書

九、魏世家

十、田儋列傳

十一、田叔列傳

十二、淮南衡山列傳

十三、簡短的附言

第三篇:初印精裝本勘正

一、秦始皇本紀

二、三代世表

三、六國年表

四、秦楚之際月表

五、吴太伯世家

六、楚世家

七、南越列傳

八、廉頗藺相如列傳

第四篇:再印紙皮本補斠

一、秦本紀

二、秦始皇本紀

三、吕太后本紀

四、孝文本紀

五、漢興以來諸侯王年表

六、河渠書

七、燕召公世家

八、匈奴列傳

九、淮南衡山列傳

十、龜策列傳

第五篇:點校意見異議

一、殷本紀

二、秦始皇本紀

三、六國年表

四、天官書

五、封禪書

六、淮陰侯列傳

七、樊酈滕灌列傳

八、匈奴列傳


前言/序言

賈二强序

辛德勇教授在陝西師範大學求學及工作期間,我有幸與他先爲同學後爲同事,因他入學早我兩届,依例我須尊之爲學兄。德勇學兄研究生入學投于史念海先生門下,專攻歷史地理之學,而其時業師黄永年先生于中國古代史唐史專業亦招收研究生,以黄先生稔熟于古代文獻典籍,史先生遂要求德勇學兄等弟子須同時修習黄先生所開授的各門課程。以此之故,德勇學兄又拜黄先生爲師而居其入室弟子,與我成爲同門。初識30多年以來,交往不絶,相知甚深,對德勇學兄的學問人品,我始終敬佩有加。這部大作告竣,蒙德勇學兄青眼看顧,以作序之事囑之於我,雖自忖以我之分之學不盡合宜,惶恐之餘,恭敬不如從命,勉力爲之,不敢以佛頭著糞爲托詞耳。

《史記》係乙部之首,爲古代典籍最要者之一,歷代學人於是書用力甚勤。尤其有清一代,學風向實,乾嘉之時,漢學大興,經典文本校勘得到普遍重視,而治書之學亦由經入史,《史記》自得到極大關注,文字考訂校勘創獲頗豐,錢大昕《廿二史考異》、王念孫《讀書雜誌》及梁玉繩《史記志疑》等,皆其中佼佼者。尤其清末同治時金陵書局刊行《史記》,董其事者張文虎撰《校刊史記集解索隱正義劄記》,博採諸家之説,其文字之精轉出清代通行武英殿本乃至歷代諸本之上,從而受到時人推重。新中國成立以後50年代,中華書局組織學者系統點校“二十四史”,顧頡剛、賀次君、宋雲彬、聶崇岐等前輩名家擔綱《史記》之役,以金陵書局本爲底本,精加標點分段,從而爲學界和讀者提供了一部可以信據並方便閲讀使用之本,此後幾十年間廣受好評,遂成爲國際學界通行且印行最多的標準定本。

清季金陵書局本通行以降,百多年來《史記》校訂復取得多項進展,其要者如張元濟《百衲本二十四史校勘記》、日人瀧川資言《史記會注考證》、王叔岷《史記斠注》、施之勉《史記會注考證訂補》、日人水澤利忠《史記會注考證校補》等,加之諸多相關考論專文,採擇這些成果對《史記》重新予以整理,成爲學界的迫切需要,2005年中華書局啓動《史記》等“二十四史”及《清史稿》的修訂,正是對學界要求的積極回應。經專家團隊和中華書局數年的不懈努力,《史記》修訂本2013年終於刊佈。總體而言,此次修訂工作相當全面且認真縝密,除對於一個多世紀以來的成果儘量吸納,在校勘方面亦廣求異本,使用了宋元明清各代重要版本乃至日本所藏多種《史記》古鈔殘本,覆蓋之全之廣更超邁前人。中華書局對此項工作高度重視,在初稿告竣之後,邀請部分專家徵求意見進行完善,特别是在正式刊行後又根據學界意見短時間内即予修訂重印,是爲出版界少有之舉,充分體現出對學術對讀者認真負責的精神。

《史記》傳世已兩千多年,其成書年代遼遠,歷代傳抄刊印,其版本難以臚舉,文字訛奪在所難免,加之内容博大,記事綿長,古今思想觀念、語辭文句、名物制度、地理風習等等諸多演進轉遷,學人雖投入巨大精力續加勘校,然其中若干歧見在理解和認識上莫衷一是,歷朝歷代對其校訂皆難稱盡善,由此注定修訂工作的複雜性和階段性,必然成爲需要一代一代學人不斷進行的一項事業。此次新修訂本做出了前所未有的努力,但仍然不可能畢其功於一役,尚留有不無可商可榷之處。

德勇學兄在《史記》修訂本付梓之前有幸受邀參與初稿及徵求意見稿之審查,表達過一些看法,在印行之後復對初次印本和二次印本若干部分細加審視勘校,續有所得,又爲回應新修訂本主要承擔人在印行之後所發表的體會説明,撰成數篇文字,這應是學人對《史記》新修訂本的整理校點率先公開提出的系統意見,值得學界和讀者重視。

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慧眼識珠,決意彙集德勇學兄諸作以《史記新本校勘》之名刊佈行世,我亦有幸於第一時間得以捧讀書稿。全稿共30餘萬字,以針對对象、撰寫時間不同,爲互不聯屬的5 篇獨立文字。所涉《史記》本紀、表、書、世家和列傳各部分,計有《五帝本紀》、《殷本紀》、《秦本紀》、《秦始皇本紀》、《高祖本紀》、《吕太后本紀》、《孝文本紀》,《三代世表》、《六國年表》、《秦楚之際月表》、《漢興以來諸侯王年表》,《樂書》、《曆書》、《天官書》、《封禪書》、《河渠書》,《吴太伯世家》、《燕召公世家》、《楚世家》、《魏世家》,《廉頗藺相如列傳》、《淮陰侯列傳》、《田儋列傳》、《樊酈滕灌列傳》、《田叔列傳》、《匈奴列傳》、《南越列傳》、《淮南衡山列傳》、《龜策列傳》等29篇,共 56條。此作在形式上雖與前人同類著述相類,係讀書劄記體,但文字普遍較長,除少數爲千字左右的短文外,大多達數千字,甚或爲上萬乃至數萬字的宏篇鉅製,單獨視之完全可以獨立成文,就一處(一段)文字如此深究細論,這或可成爲典籍校勘的一種新的樣式。

德勇學兄天賦稟異,聰穎敏達,興趣寬泛,思慮慎周,精力旺盛,勤奮非凡,入道以來,所獲頗豐。其治學所涉,除當行之歷史地理學外,于中國古代史及古文獻學等領域亦用力頗深,多有不同凡響的創見,書稿充分體現了其治學的這一顯著特點。茲略舉二例以見其概。

第一篇之《河渠書》第二條是書稿中文字最長的一條,達23000餘字。其中關於辨析“東方則通鴻溝江淮之間”之“鴻溝”,頗可窺見其於歷史地理學之造詣。德勇學兄大學所習爲地理專業,其于此道用功頗深,憶及當年閑聊,他言及學習相關課程時,曾每每於夜深人静月高星朗之際,在運動場上默記星圖,這令我深爲吃驚並十分感佩,如此專注於學焉得不精!其所問學之史念海先生,爲學界巨擘,是公認的當代歷史地理學的奠基人之一。歷史上的黄河河道及其流域水系地勢變遷,爲近世歷史地理學界的研究重點之一,史念海、譚其驤等當代學者于此問題高度關注,在歷代文獻記載的基礎上,引入現代地理學的研究方法,結合實地考察踏勘,取得多項突破性的認識。德勇學兄深得乃師真傳,此條所涉之“鴻溝”的考訂,尤可一窺其於此學的深厚學術功力。此處所言“鴻溝”,明清學者不無疑竇,多以爲應是邗溝,因語涉上文之鴻溝而訛。德勇學兄則指明其誤顯而易見,“稍加斟酌,就會發現,在其基本出發點亦即視江淮之間這一所謂‘鴻溝’爲邗溝這一點上,實際上違背了一個更大的道理,這就是連通江水和淮水兩大水系的這一所謂‘鴻溝’,與我們熟知的邗溝不在同一地理方位之上”。繼而就列國在戰國時期的疆域範圍、鴻溝之原始詞義、溝渠之别及渠之本義等關鍵性問題上廣引博徵、反復究詰,一一辨明前人所以致誤之由,從而論定此處《史記》原文了無疑義,所謂鴻溝實爲位於戰國時期楚國東境内溝通長江支流施水與淮河支流肥水的一條人工水道,即今人所論之“巢肥運河”,而“鴻溝”在當時亦並非專指而是像“大溝”一樣的泛稱。其説依據堅實,考辨精細,所見合於情理而毫無窒礙,當爲不刊之論。此爲文字校勘之一例。

德勇學兄近些年來于秦漢史事用功頗深,已刊佈《秦漢政區與邊界地理研究》、《建元與改元》、《海昏侯劉賀》等著作及專文多篇,所論多迥異時輩。而其考校《史記》文字,往往與治史緊密契合,誠如其於此稿第三篇篇首所言,“在利用《史記》從事研究的過程中,又陸續發現一些值得斟酌的問題,每有所識,又隨手寫下”,因而較之專事文字校勘者,自别是一重境界。如第二篇之《高祖本紀》第二條重點考訂人所共知的“約法三章”之語義。此條亦爲萬字長文,爲準確理解,德勇學兄于此不憚繁細,備録漢王至霸上後召見秦父老豪傑之舉上下相關史事的全文500餘字。“與父老約法三章耳”,中華書局原點校本和徵求意見本皆標點爲“與父老約,法三章耳”,“約”字解作“約定”。然而宋代以前“約法三章”多連讀,而此處“約”字解作“省約”。德勇學兄以爲,兩種不同斷句關係到劉邦入關之後所採取的這一法律措施的性質,是秦漢法制體系變遷過程中一個十分特殊的過渡環節的重大問題,在點校本中不能不儘可能真切地反映其固有的涵義,因而不能不詳加辨析。於“約”字後點斷,始于宋人,以其得到大學問家王應麟的主張,尤其是經過清代考據家的大力宣揚,遂於後來影響頗廣。德勇學兄于此追本溯源,以《漢書·文帝紀》有關文字及顔注、《漢書·刑法志》、《鹽鐵論》、《後漢書》等早期文獻及《晉書》、《舊唐書》中類似記事一一備舉詳加考求,論定此“約法三章”之“約”意確爲“省約”之義,後人之别解實緣于承上文之“與諸侯約”句以强作對句解而罔顧文義所致。其論之周全已無剩義,至此歷代聚訟不已的一樁公案,終得以完滿解決。此爲標點(句讀)之一例。

所舉有限,其他雖不暇枚舉,然書稿似此之論可謂精義迭出,在在可見。

黄永年師爲當世學問大家,其治學範圍博大,兼跨文史,尤以精於文獻考據而上追乾嘉諸老享譽士林。德勇學兄欽仰其學,在校時即朝夕問道于先生,情同父子,入京後仍假先生入京公事之餘,或前來西安參加各類活動,甚或通過電話請安等各種機緣,時時求教切磋,因之得以一探先生治學之精髓。加之本人沉迷學術,其學問日益精進,于古文獻之學浸潤甚深,出版有論文集《縱心所欲》、《石室賸言》,涉及諸多版本學、目録學内容。尤其是其考證功夫已臻化境,堪稱一流,其所撰考據文字,以有如水銀瀉地、密不透風況之諒不爲過,當世年輩相侔者少有其倫。德勇學兄又性喜訪書藏書,有京師藏家之名號,其謹遵黄先生“書非讀不必藏也”之師訓,酷嗜研讀,綜覽群籍,故其學之廣博亦鮮見其匹。書稿所涉甚爲龐雜,除上舉所擅之輿地、史事等,尚及於律曆(第一篇之《封禪書》第二條、第二篇之《曆書》第一條第二條、第三篇之《三代世表》第一條、《秦楚之際月表》第一條、第四篇之《孝文本紀》第二條、第五篇之《天官書》第一條),禮樂(第一篇之《封禪書》第四條、第二篇之《樂書》第一條、第四篇之《孝文本紀》第一條)等專科之學,因我所知無多,愧而無從置喙。

一般而言,舊式典籍校勘文字較少使用傳世文獻之外的材料,而德勇學兄則突破這一藩籬,大量採擇多種其他材料,爲取信於世,幾皆附相關插圖,除相關要籍書影之外,尚隨處可見簡册圖版、石刻拓本、圖表地圖、古器物圖及壁畫等,不僅提供了多重證據,亦可一見德勇學兄治學的現代意識,這也是書稿的一大特色。

如上所陳,書稿之論校勘標點所得自具獨立價值,應爲後來續加修訂及閲讀使用《史記》者所重。然其意義不惟如此,自陳垣先生于20世紀20年代撰成《元典章校補釋例》,提出著名的“校法四例”,此後遂成爲從事校勘之學的不二準則。黄永年師《古籍整理概論》結合現實工作,對陳氏之説略有添補變通,其中又增益標點等相關内容。德勇學兄于書稿各篇多有專門文字講論校勘標點之體會,文中亦時見相關插議,所言雖是針對具體實例而發,然多可進一步完善前輩成説,在今或應視爲校理同類典籍的一種基本範式。

書稿第二篇卷末德勇學兄引張文虎當年的感慨“古書本難校,而莫難於《史記》”,並進而議曰:“《史記》一書校刻之難,古今似無大别,而留給後來者的問題,往往更爲艱深複雜,從而愈加需要集思廣益,博採衆説而平心折衷之。”誠哉斯言!這類典籍,前輩學人已反復校訂,以傳統校勘的對校、本校、他校手法,若無新出材料則可做工作實已極爲有限,需要今人所做當屬理校。而此校法陳垣先生云:“遇無古本可據,或數本互異,而無所適從之時,則須用此法。此法須通識爲之,否則鹵莽滅裂,以不誤爲誤,而糾紛愈甚矣。故最高妙者此法,最危險者亦此法。”書稿所及,則皆爲前人争議存疑而未能解決的難點,目前僅能運用此法。德勇學兄之嫻于理校,且言之鑿鑿,幾無剩義。其續校所得,對於《史記》及類似經典的整理,提供的最重要借鑒或即在於其自序所言:“校勘《史記》,其難度之大和影響之巨,在中國古代典籍中都是比較少見的,因而尤須慎重其事,同時也需要衆多學者,從各自熟悉的學術領域和具體問題出發,貢獻意見。”而這衆多學者,我以爲不僅僅限於長於文字校勘的文獻整理專家和其他相關的文史專家,還應擴而廣之,包括其他所涉各類學科甚或科學史的研究者。

2017年6月25日



好的,这是一本名为《秦汉史论丛稿》的图书简介,其内容与《史记新本校勘》完全无关: --- 《秦汉史论丛稿》 内容提要 《秦汉史论丛稿》汇集了作者近二十年来在秦汉史研究领域的多篇重要论文及未刊文稿。本书并非对某一特定史料的整理或校勘工作,而是致力于从宏观视野与微观剖析相结合的角度,深入探讨秦汉帝国的形成、运行机制、社会结构、文化思想的嬗变及其深远影响。全书共分四大部分,涵盖了从战国晚期至东汉中期的历史进程,尤其关注制度的创建与演变、思想的交锋与融合,以及底层社会的真实面貌。 第一部分:帝国构建与制度初探 本部分聚焦于秦朝的统一及汉初的制度重建。作者首先对“秦制”的内涵进行了重新界定,认为秦的制度创新并非简单的“兼并”,而是一套精密的“治理技术”的首次大规模应用。重点探讨了郡县制在不同地域的推行策略及其与地方精英的互动关系。 在《论秦代“三公”职权界限的模糊性与实际运作》一文中,作者通过对出土简牍和传世文献的交叉比对,指出秦代中央官僚体系中,三公之间的职权划分在实践中存在显著的灵活性,这为后世中央集权模式的形成提供了重要的经验教训。 随后,文章深入剖析了汉初“郡国并行制”的内在矛盾。作者认为,汉初的休养生息政策在很大程度上是以牺牲中央对资源的绝对控制为代价换取的,而这种妥协并非“无知”,而是一种基于当时社会经济水平的“最优解”。特别关注了“推恩令”出台前,地方势力如何利用封国制度下的经济和军事特权进行事实上的“准独立”操作,为晁错的改革提供了制度背景的支撑。 第二部分:社会结构与经济变迁 本部分转向对秦汉社会经济基础的考察。作者摒弃了传统史学中将秦汉视为铁板一块的观点,转而探讨社会阶层流动的可能性与限制。 《汉代自耕农的经济韧性与破产路径研究》是本部分的核心篇目。通过对西汉中后期赋税负担、土地兼并速度、以及区域性气候灾害的关联分析,作者描绘了自耕农如何在“小农经济”的脆弱性与国家财政的巨大需求之间艰难维持生存的状态。文章细致梳理了债务奴役(“身劳”)的发生机制,并指出这在很大程度上是帝国晚期社会动荡的隐性驱动力。 另一篇重要文章《论汉代工商业的区域性发展与国家管控》则考察了盐铁官营政策在不同时期的执行效果。作者认为,汉代对特定行业的垄断,不仅是为了财政收入,更是一种维护社会秩序的工具。然而,这种强力的干预也催生了庞大的地下交易网络和地方豪强对专营资源的渗透,为东汉商业资本的崛起埋下了伏笔。 第三部分:思想文化与知识传承 本部分着眼于秦汉时期思想的“整合”与“定型”过程。作者重点讨论了儒家思想如何通过“今文”与“古文”之争,完成了从民间学说向国家意识形态的艰难转型。 《董仲舒“天人感应”说的深层政治意涵》一文,剖析了董氏学说并非简单的神学构建,而是对汉初“无为而治”思想的一种“理论补强”。它为皇权提供了超越世俗的合法性基础,同时也为后世君权失当时提供了“批判”的理论武器。 此外,本书还收录了对汉赋、史传文学中蕴含的社会心态的分析。作者通过对人物性格和叙事模式的文本细读,揭示了汉代士人对“功名”的渴望与对“乱世”的隐忧。这些文化产品不再仅仅是艺术创作,而是反映时代精神危机的载体。 第四部分:边疆治理与民族互动 秦汉帝国之所以能维持长期的统一,与其对边疆的有效管理密不可分。本部分集中探讨了与匈奴、西南夷等族群的关系。 《秦代“五岭之役”的后勤压力与岭南的文化重塑》一文,详细描绘了秦军在岭南复杂地理环境下的生存挑战。作者认为,秦朝在这些边缘地区的治理策略,很大程度上是基于“军事屯垦”与“流放戍边”的混合模式,而非传统的“教化”先行。 最后,本书以一篇关于汉代“和亲”政策的再评价作结。作者认为,“和亲”在不同时期扮演的角色不同:在西汉初期是争取时间、休养生息的权宜之计;在汉武帝时期,则演变为对匈奴进行“经济诱降”的一种策略性工具。这种灵活的边疆外交策略,是秦汉帝国在面对强大游牧文明时所展现出的高度政治智慧。 作者简介 作者系国内资深秦汉史研究学者,长期致力于制度史与社会经济史的交叉研究,在海内外学术期刊发表过多篇具有影响力的论文。本书凝结了作者数十年如一日的文献钻研与田野考察成果,观点新颖,论证严密,是秦汉史研究领域不可多得的珍贵参考资料。 读者对象 本书适合历史学、考古学、政治学、社会学等相关专业的师生、研究人员,以及对秦汉历史文化有浓厚兴趣的广大历史爱好者阅读。 ---

用户评价

评分

这套书的学术品味和格局,让人联想到民国时期那些大师们呕心沥血的成果,带着一股子扎实的“实学”风范。它没有华丽的辞藻去渲染历史的壮阔,而是用最朴素、最坚实的证据链条,一步步构建起对文本更可靠的理解。我尤其欣赏它在处理疑难字词时的那种“不厌其烦”的考证态度,那种穷尽所有可能性的努力。这是一种对知识本源的尊重。对于任何一位真正热爱中国传统文化的人来说,这本书提供的绝不仅仅是修正后的文本,更是一种治学态度的示范。它教会我们,真正的学术成就,往往潜藏在那些最不引人注目的笔画和偏旁之中,需要极大的耐心和近乎偏执的专注才能抵达。

评分

这本书的行文逻辑和叙事节奏掌握得极好,即便是对于初涉古籍文献研究的读者来说,也并不显得晦涩难懂。它巧妙地将艰深的校勘学方法融入到对具体文本的梳理之中,使得枯燥的“对勘”过程变得富有启发性。我发现,作者在处理那些争议性极大的段落时,并没有采取武断的结论,而是清晰地梳理了各种学说的优劣和论据的强弱,最终给出自己的倾向性判断,但同时保留了给读者进一步探究的空间。这种开放式的学术态度,极大地激发了我的批判性思维。我不再是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而是在跟随作者的引导,一起重走一遍考据的路径,去重新审视那些被时间掩盖的真相。阅读的过程,与其说是“读”,不如说是“参与”了一场精密的文献重建工程。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真是让人眼前一亮,那种厚重又典雅的气质,初次上手就能感受到它蕴含的学术重量。纸张的选择很考究,触感温润,油墨的印刷清晰锐利,即便是年代久远的记载,也能看得一清二楚,这对于精细的文字比对工作来说,简直是福音。我特别喜欢那种版式布局,疏密有致,古朴中又不失现代阅读的便利性。尤其是那些引文和校勘标记的处理,做得非常巧妙,既不干扰主体阅读的流畅性,又能在需要时准确指向原文的出入之处。这不仅仅是一本“工具书”,更像是一件值得收藏的艺术品。那种对细节的极致追求,体现了出版者对传统的敬畏和对学术的严谨态度。翻阅时,总能从指尖感受到一种沉甸甸的历史感,让人心生敬意,也更加期待内容本身的深度。

评分

说实话,刚拿到手的时候,我担心这种专注于“校勘”的作品会不会太过专业化,显得高高在上,难以融入日常的阅读习惯。但事实证明,这种担忧是多余的。这本书的价值远超出了专业学者的小圈子。它对于理解中国古代文史传承的艰辛历程,提供了绝佳的切入点。通过阅读那些关于字句细微差别的辨析,我得以窥见古代知识分子在信息匮乏的条件下,是如何维系和传承核心经典的。例如,某一处对官职名称的订正,背后可能牵扯到数个朝代的制度变迁,这种由微观细节折射宏观历史的叙事方式,极为高明。它让历史不再是僵硬的年表和定论,而是由无数个“可能”和“确认”构筑而成的动态场域。

评分

我对市面上大部分的古籍整理本都抱持着审慎的态度,因为很多所谓的“新校本”往往只是简单的文字誊录,缺乏真正的考据精神。然而,这本书的阅读体验完全颠覆了我的固有印象。它展现出的那种穿透字里行间的“求真”精神,令人印象深刻。我随手翻到了其中一处关于某位先秦人物事迹的记载,对比了手头几本不同的旧注本,发现这里的释文校异极为细致入微,不仅指出了文字的异同,更进一步探讨了不同版本背后的流传脉络和潜在的抄录错误,这种层层递进的分析,让我明白了许多过去看似模糊不清的历史细节。它仿佛架起了一座桥梁,连接了当代读者与遥远古代的文献现场,让我仿佛能听到不同时代抄书人在烛光下比对朱墨的呼吸声。这绝不是简单的“修正”,而是一场跨越千年的对话。

评分

辛德勇,是我本人很推崇的历史学家。人称 辛神。辛神出品,必属精品。我相信这本书一定会不一样的感受。自从阅读《制造汉武帝》,被圈粉了。

评分

东西不错,值得购买!京东物流真是不错,是京东致胜的法宝!

评分

装帧精美,内容不错,非常期待内容。

评分

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

评分

辛神的大作,买了不一定能看懂,但是一定要支持

评分

好书认真读好书认真读

评分

非常不错喔,可以放心卖喔

评分

新出的书,还没看,先买了,以后用得着,物流快包装也可以。

评分

肥肠好~~~~~~~~~~~~~~~~~~~~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