仪式圣地的兴衰:辽西史前社会的独特文明化进程

仪式圣地的兴衰:辽西史前社会的独特文明化进程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李新伟 著
图书标签:
  • 考古学
  • 史前史
  • 辽西地区
  • 文明起源
  • 仪式场所
  • 社会复杂性
  • 新石器时代
  • 文化变迁
  • 遗址研究
  • 早期国家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上海古籍出版社
ISBN:9787532586417
版次:1
商品编码:12276760
包装:平装
丛书名: 北京大学震旦古代文明研究中心学术丛书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1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2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适读人群 :新石器考古学研究者

  本书借鉴西方文明起源和社会复杂化的相关理论,对红山文化为核心的辽西地区进行深入分析,在整体—区域相互变化、相互关照的视角下,观察整个辽西地区的发展历程,进而为打破中国考古学研究中的“第三个怪圈”——根深蒂固的大一统思想的束缚作出努力。在承认构建“最初的中国”是合理的学术诉求的基础上,本书提倡以对各地区的个案研究为构建的基础,用清晰的地区性发展提供“最初的中国”的高清画面。

内容简介

  本书首先对辽西地区史前社会的发展演变进行了系统梳理和描述,以高等级宗教中心、大型仪式建筑和高等级墓葬及精美玉器闻名的红山文化的兴衰是全书的核心。在研究方法上,将西方关于复杂社会和文明起源的理论与中国资料相结合,涉及家户、社区和区域三级聚落分析,墓葬分析,社会上层领导策略分析,包括手工业生产专业化、社会上层交流网的建立和宴饮活动、仪式活动。基本结论是该地区自兴隆洼文化时期开始就形成了重视仪式活动的传统,红山文化继承此传统并发扬光大,选择了一条“超自然取向”强烈的社会复杂化道路。本书的真正野心是通过对辽西地区的个案研究对中国史前研究中的三个“怪圈”提出挑战,力图表明由探讨各地区发展道路的独特性入手,才能对中华文明的形成这一宏大过程有更深刻和全面的认识。

作者简介

  李新伟,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199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考古系。1996年获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硕士学位,导师为任式楠先生。2004年获澳大利亚拉筹伯大学(La Trobe University)考古学博士学位,导师为刘莉先生。2004年至今在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史前研究室工作,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新石器时代考古、中华文明起源、文明起源理论、中外古代文明比较研究。2007年至2008年,为哈佛燕京学社访问学者,在哈佛大学访学。2011年至2012年,为卢斯基金访问学者,在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访学。参与“中华文明探源工程”,任秘书组负责人。国家社科基金重大课题“河南灵宝西坡遗址综合研究”首席专家。中国社会科学院创新工程重大项目“玛雅文明中心——科潘遗址考古及中美洲文明研究”负责人。

目录

  目录
  序(i)
  第一章 “第三个怪圈”: 研究背景回顾(1)
  第一节 “大一统怪圈”(1)
  第二节 “第二个怪圈”(10)
  第三节 “第三个怪圈”(12)
  第二章 理论和方法(16)
  第一节 进化论: 单线和多线(16)
  第二节 酋邦研究的回顾(20)
  第三节 酋邦的考古学研究方法(28)
  第三章 研究回顾(34)
  第一节 自然环境(34)
  第二节 研究回顾(35)
  第三节 蚌河和老虎山河调查(39)
  第四节 研究思路(40)
  第四章 家户内的仪式: 兴隆洼文化(42)
  第一节 文化特征(42)
  第二节 基本经济形态(48)
  第三节 家户分析(50)
  第四节 社区分析(59)
  第五节 区域聚落形态(66)
  第六节 资料分析(67)
  第七节 小结(72)
  第五章 社群仪式: 赵宝沟文化(74)
  第一节 基本文化特征(74)
  第二节 经济基础(79)
  第三节 家户分析(80)
  第四节 社区分析(86)
  第五节 区域聚落形态(92)
  第六节 资料分析(94)
  第七节 小结(99)
  第六章 圣地仪式(一): 红山文化社会复杂化的发展(101)
  第一节 基本文化特征(101)
  第二节 经济基础(108)
  第三节 红山时期聚落形态(110)
  第四节 仪式景观(115)
  第五节 专业化生产(127)
  第六节 “酋邦级”社会的形成(129)
  第七节 小结(134)
  第七章 圣地仪式(二): 红山文化社会的超自然取向(135)
  第一节 红山新意识形态的形成(135)
  第二节 红山农业经济规模(141)
  第三节 红山社会复杂化的形成(147)
  第四节 红山社会上层的领导策略(148)
  第五节 小结(153)
  第八章 从超自然到世俗: 红山社会复杂化的衰落(155)
  第一节 文化面貌和经济基础的变化(155)
  第二节 社会复杂化的变化(158)
  第三节 意识形态的变化(164)
  第四节 红山复杂社会的衰落(168)
  第五节 小结(170)
  第九章 “中国相互作用圈”视角下的辽西地区(172)
  第一节 辽西地区的独特文明化进程(172)
  第二节 打破“第三个怪圈”: 中国史前社会复杂化的不同轨迹(177)
  第三节 “多元”与“一体”的统一(178)
  参考文献(181)

前言/序言

  序
  2004年,澳大利亚拉筹伯大学(La Trobe University)考古系的中国留学生李新伟顺利通过了论文评审获得博士学位,为他艰辛的四年留学生涯画上一个成功的句号。没有澳大利亚留学经历的人很难想象,中国留学生要在短短的三四年之内完成多少工作: 不仅要掌握考古学的西方理论,学会多种分析方法,进行田野工作获取第一手资料;还要制定理论性的假设,运用各种考古学方法来检验这些理论,以便恢复数千年前的社会发展进程;当然还有用英文专业词汇表述复杂的思想,写一篇数百页的论文等。在此之后要经过三个校外评审者的严格甚至是苛刻的审查,然后是进一步修改……我想,当李新伟收到论文通过的通知时,一定感到像是在漫漫长夜的征途中终于见到曙光一样可以喘口气了,而那也是我们周围每一个人为他感到万分骄傲的时刻。
  13年之后,我们看到的这本专著是李新伟在博士论文的基础上经过修订并增加不少新资料的中文版。阅读过程中令我不禁回忆起那些年在澳大利亚工作时和中国留学生们教学相长的难忘岁月,而辽西地区新石器时代的社会发展问题则是和李新伟聊天的主要话题。他思路敏捷,举一反三,经常有新的灵感出现,这些思想火花都显现在本书的章节中。
  博士研究生往往都是雄心勃勃的,要在自己的论文中建立一个新的思想体系,揭示前人没有发现的真谛,而李新伟便是其中之一。他的论文命题是要描述辽河流域新石器时代四千年中复杂社会的兴衰过程,分析社会政治结构、生计模式和意识形态,揭示社会变化的动力,并解释衰落的原因。这些都是具有挑战性的研究课题,涉及有关复杂社会发生、发展的人类学理论,更重要的是掌握必要的方法将零散的原始材料整理成可以检验理论框架的数据,同时还要兼顾人文的哲理和科学的实证。
  第一个挑战是如何诠释中国考古学研究的发展趋势和特点,他用“三个怪圈”来概括。第二个挑战是如何利用西方人类学理论,他虽然基本倾向于采用过程考古学传统的进化论及其相关理论来解释社会复杂化的进程,但并不拘泥于单一的理论体系,因此广泛涉及酋邦、国家、手工业生产专业化、意识形态等方面的讨论。第三是如何梳理和分析庞杂的考古资料,他运用研究聚落考古的多种分析方法来剖析从家户、村落到地域不同层次的社会组织结构。这些方法包括区域性全覆盖式田野调查,使用量化方法分析遗址等级关系,并且利用地理信息系统分析区域性的遗址分布、人口与土地利用的关系,以及村落内部社会阶层的出现等问题。可以说,这些理论和方法在本书中的运用,相当成功地再现了辽西地区新石器时代社会复杂化的历史进程。
  红山文化的兴衰是一个考古界长期以来十分关注的问题,是本书分析的重点,包括多学科知识的运用,也是论述最深入的部分。李新伟从玉器的形制出发,结合中国古代宇宙观的核心因素,复原玉器所负载的思想内涵。张光直先生用“相互作用圈”解释新石器时代晚期中国广大地区出现文化相似性的观点显然对李新伟研究红山文化的性质有重要启发。他将不同地区某些类似的玉器形制与酋邦社会中酋长的政治功能联系起来,认为文化交往的内容包括不同地区的上层人物之间交换有关宇宙秩序的知识,是获取政治地位的手段。因此给予相互作用圈这一较抽象的文化概念以具体的物质、精神以及人类行为的内容。这些都是颇有新意的分析方法,对以往研究考古学文化交流时采用的概念性或文学性语言解说的传统是一个重要突破。
  李新伟对于红山文化衰落的解释不是将气候变化和考古学文化兴衰作简单对应,而是探究人类在环境压力下的应对措施以及因此产生的后果。由此进一步揭示红山社会上层阶级所采取的是一种超自然的政治决策方式,无助于应对长期而日趋严重的环境恶化。这些分析有助于我们理解红山文化晚期爆发式的宗教礼仪活动的出现,以及相关的大型公共建筑的流行和大量玉器的制作。在干旱气候的威胁下,红山文化先民的应对方式显然并没有超出求神拜祖一类的宗教仪式。
  当然,本书也有美中不足之处。使用地理信息系统来计算红山文化聚落人口和土地利用之间的关系是一个有发展前途的分析方法,但是在运算前如何确定所需的变量并不容易。例如作者假设红山文化是以粟作为主的农业社会,因此对聚落所需土地的计算是根据粟的产量。但红山文化是否所有地区都是以粟作农业为主,这其实是一个没有解决的问题。从浮选结果来看,兴隆沟和魏家窝铺遗址中红山文化地层出土的粟黍遗存都非常少,白音长汗遗址中红山文化的磨盘、磨棒上的残留物中有多种块根及禾本科植物,但粟黍比例极低。而稳定同位素分析显示不同遗址的人骨具有不同的碳四植物比值。这些结果说明红山文化分布区域的聚落之间存在生计形态方面的差异,不完全是以粟作农业为主,而采集野生植物在一些地区可能还很重要。因此,如何分析红山人的生计模式和土地利用问题还需要进一步研究。
  当今的中国考古学,几乎每天都有新资料和新分析手段产生,也使我们必须经常重新审查以往的结论。我们对辽西地区史前社会的认识也会不断改变,但不论从理论建树还是材料分析方面来看,这部专著都可称为是研究一个地区史前文化演进过程的优秀范例。

  刘莉
  2017年8月28日


好的,以下是一本关于文化史和文明演变的图书简介,其内容与您提到的《仪式圣地的兴衰:辽西史前社会的独特文明化进程》无关,内容力求详实、自然,避免使用刻板的AI写作痕迹。 --- 《迷雾中的回响:地中海世界的早期国家与文化重塑》 内容简介 本书聚焦于公元前四千纪末至公元前一千纪中叶,地中海东岸及周边区域复杂社会形态的起源、发展与互动。这不是一部传统意义上的政治史或军事史的编年记录,而是试图穿透历史的迷雾,从考古学、人类学、文献学等多重维度,探讨早期国家形态是如何在特定的地理环境和社会结构下孕育、演变,并最终塑造出我们今日所理解的“古典文明”的基石。 我们关注的焦点,在于那些早期社会在面对资源稀缺、人口增长、内部冲突与外部交流等多重压力时,所采取的文化策略和制度创新。这些策略并非一蹴而就的“文明化”过程,而是一系列复杂、反复且时常充满张力的社会重塑实践。 第一部分:边缘的崛起与定型——尼罗河谷与两河平原的早期文明 本卷首先将目光投向尼罗河谷与美索不达米亚平原,但视角独特。我们摒弃对金字塔和汉谟拉比法典的过度侧重,转而深入剖析这些早期国家内部的社会组织与信仰体系如何相互渗透。 在尼罗河谷,我们考察了前王朝时期(Predynastic Period)的区域性文化(如巴达里文化、涅伽达文化)如何通过对水利系统的控制和对特定祭祀场所(如阿比多斯)的垄断,完成了从部落联盟向早期王国的过渡。书中将详细分析早期象形文字的书写实践,不仅仅作为记录工具,更是国家意识形态构建和权力合法化的核心载物。这种“神权王权合一”的模式,其早期运行机制的脆弱性与韧性,是理解古埃及长期稳定性的关键。 而在两河地区,苏美尔城邦的兴衰被置于一个动态的比较框架中。我们侧重研究乌尔、乌鲁克等城市内部的“神庙经济”与“王室经济”之间的权力拉锯战。通过解读楔形文字泥板上的行政记录和法律残片,我们可以重建一个充满活力但又极度依赖复杂官僚体系的早期国家机器的运行逻辑。更重要的是,本书探讨了苏美尔人对“秩序”(Me)的概念的构建,以及这种对宇宙秩序的模仿如何在他们对外部世界的认知中体现出来。 第二部分:海洋的召唤——青铜时代爱琴海与东地中海的贸易网络 地中海,在青铜时代并非文明的隔离带,而是连接不同社会形态的动脉。本卷聚焦于米诺斯文明(Minoan Crete)和迈锡尼文明(Mycenaean Greece)的兴起及其对周边区域的影响。 米诺斯文明的“宫殿中心”模式,如克诺索斯和费斯托斯,其运作模式与近东的城市国家截然不同。本书试图阐释,米诺斯社会中似乎存在的“去军事化”特征,是否反映了一种基于海上贸易、资源再分配和高度仪式化生活的独特社会契约。对壁画和陶器上符号的再解读,揭示了他们对海洋生物、自然力量的崇拜,以及这种信仰体系如何支撑起一个庞大但相对和平的商业帝国。 紧随其后的是迈锡尼人的扩张。迈锡尼社会展现出一种更明显的军事化和等级化特征。通过对“狮门”的分析以及对帕罗斯文献(Linear B)的深入考察,本书描绘了一个以防御性堡垒为核心,以战车和战功为驱动力的“英雄式”贵族统治体系。我们比较了米诺斯和迈锡尼在管理复杂资源的策略差异,并分析了这种差异如何最终导致了青铜时代晚期的“大崩溃”(Late Bronze Age Collapse)。 第三部分:文化接触与身份的重塑——腓尼基与早期希腊殖民 公元前一千纪初,旧有的青铜时代结构崩溃,铁器时代随之到来。这一时期,文化接触和身份的重塑成为主旋律。 本书深入探讨了黎凡特沿岸的腓尼基城邦(如泰尔和西顿)如何在政治碎片化的背景下,通过商业创新和文化输出,建立起超越地域的商业网络。腓尼基字母的发明及其向地中海世界的传播,被视为一种革命性的信息技术,它不仅便利了贸易,也深刻影响了后世西方文字系统的发展。我们着重分析了腓尼基人在不同地域建立的殖民点(如迦太基的早期发展),如何既保留了母体的文化特征,又在新的环境中发展出独特的区域性适应。 同时,本书也将目光投向了早期的希腊城邦(Poleis)的萌芽期。在铁器时代的希腊,城邦的形成是本土社会对外部压力(如来自东方的商业模式和来自北方的游牧影响)的一种复杂回应。我们考察了“荷马时代”的贵族制度如何逐渐被更具包容性的公民身份观念所取代,以及这种观念转变如何体现在城邦的法律、军事组织(重装步兵方阵的兴起)以及对“城邦共同体”的集体认同的构建上。 结论:复杂性与多样性的遗产 《迷雾中的回响》的最终目标是强调,所谓的“地中海文明”并非一个统一的、线性的发展结果。它是由一系列相互竞争、相互借鉴、在特定地理和历史条件下独立发展起来的复杂社会体系所共同构建的。从尼罗河的祭司王权到两河的城邦官僚,从克里特的贸易网络到腓尼基的商业探险,这些早期国家和文化精英们所做的选择——关于资源分配、信仰表达、权力合法化——共同塑造了我们今天所理解的古典世界的文化底色。本书试图在宏大的历史叙事中,挖掘出那些被忽视的、却至关重要的社会运作细节。

用户评价

评分

这绝对是一部需要静下心来细细品味的专著。它所指向的辽西史前社会,在我有限的认知中,似乎总是带着一种粗粝而原始的美感。这本书的价值,或许就在于它撕开了“史前”这一模糊概念的表皮,展现出其内部蕴含的精妙的社会工程学。我尤其好奇“独特文明化进程”的具体内涵,这意味着它可能偏离了我们熟知的中原或其他地区的发展轨迹。这要求作者必须建立一套全新的、适用于解释辽西现象的理论工具。我希望书中不仅有结论,更有严谨的论证过程,比如,他们是如何确定某个遗址的“仪式”属性的,以及这种属性是如何被社会权力所利用和固化的。这本书如果能成功地将区域考古的微观证据,提升到对人类文明多样性这一宏大命题的思考层面,那它就超越了一本简单的区域史读物,而成为了一部具有启发性的学术力作。

评分

读完这本书的简介后,我脑海中立刻浮现出一种宏大的历史画卷。想象一下,在数千年前的辽西大地上,那些史前人群如何凝视着星辰,并在特定的地点——那些“仪式圣地”——举行着与天地沟通的庄严仪式。这种对“圣地”的集体认同和投入,我想是维系早期社会结构、划分社会等级,乃至推动技术和艺术发展的重要引擎。我非常想知道,作者是如何论证这种“仪式中心论”在辽西社会中的核心地位的。它与我们通常理解的农业、手工业发展驱动的文明模式有何本质区别?这本书如果能提供扎实的物证来支持这种对精神力量驱动历史的解读,那无疑将是对区域史前研究的重大贡献。我希望看到那些精美的陶器、石器上所承载的符号意义,是如何与那些不可见的仪式活动相互映照,共同构建出一个充满神秘色彩却又逻辑自洽的社会秩序的。

评分

我一直对那些在主流史学叙事中被边缘化的地方史和区域文明研究抱有极大的兴趣。这本书的厚重感从书名就能感受出来,它不仅仅是简单地罗列史实,更像是一次深入的田野考察与思想碰撞的结晶。我推测,作者必然对辽西地区独特的地理环境和社会动力学有着深刻的洞察力,这是形成其文明特性的基础。我特别关注那些能体现“兴衰”的转折点,一个文明的勃兴往往伴随着某种关键技术的突破或信仰体系的革新,而衰落则可能源于资源枯竭或是外部环境的剧变。这本书能否清晰地勾勒出这些关键节点,并解释清楚它们是如何相互作用,最终塑造了辽西文明的“独特性”,将是衡量其学术价值的重要标准。我希望能从中学到一种看待文明演变的多维分析框架,而不是那种一成不变的“中心化”理论。

评分

这本《仪式圣地的兴衰》光是书名就足够引人入胜了。我最近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就是古代文明的形成路径是否真的只有那么几条固定的模式?这本书似乎提供了一个完全不同的视角,它聚焦于辽西地区这个相对小众却又充满神秘色彩的史前社会。我特别好奇作者是如何梳理出这个“独特文明化进程”的,这中间必然涉及到大量的考古发现和扎实的文献考据。我设想,书中可能会详细描绘出那些散落在辽西大地上的遗址,那些被埋藏了千年的祭祀场所和生活痕迹,是如何一步步揭示出那个社会独特的精神世界和组织结构。我很期待看到作者如何将这些冰冷的考古碎片,重新拼接成一幅鲜活的古代生活图景,尤其是那些关于“仪式圣地”的构建与演变,这无疑是理解一个文明核心价值观的关键所在。那种通过对特定空间和行为的反复强调来构建社会认同的过程,想想就觉得非常迷人。

评分

这本书的书名如同一个悬念的谜团,让人忍不住想一探究竟。对于史前研究而言,最大的挑战往往是如何从沉默的遗迹中解读出“文明”的复杂性。《仪式圣地的兴衰》似乎正是直面了这一挑战,它没有满足于描绘部落的物质生活,而是深入到了社会精神和组织逻辑的层面。我个人非常关注“兴衰”的对比研究,一个文明的成熟期与衰亡期,其仪式活动的形态和圣地的功能必然发生了显著变化。作者会如何处理这种时间跨度上的动态变化?是缓慢的演进,还是突发的断裂?我期待书中能展现出一种细致入微的考察,比如不同时期圣地的选址逻辑变化,祭祀品的类型变迁,甚至是参与仪式的社会阶层的固化或松动。这些细节的描摹,往往是检验研究深度和广度的试金石。

评分

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

评分

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

评分

好书

评分

好书

评分

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

评分

好书

评分

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

评分

好书

评分

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