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六韆年(套裝上下冊)

人類六韆年(套裝上下冊)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劉景華 著
圖書標籤:
  • 曆史
  • 世界史
  • 人類文明
  • 文化
  • 社會
  • 通史
  • 曆史讀物
  • 經典
  • 知識
  • 科普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思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中國青年齣版社
ISBN:9787515348681
版次:1
商品編碼:12279194
品牌:中國青年齣版社(CHINA YOUTH PRESS)
包裝:平裝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7-11-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1360
套裝數量:2
字數:1200000

具體描述

編輯推薦

  中學課標參考書目
  《中學曆史教參》推薦書目
  《中文史學名著30種》閱讀書目
  浙江大學、湖南大學等教材、教參用書

內容簡介

  《人類六韆年》是一部由劉景華教授創作的世界文明史,上下六韆年,縱橫全世界,120多萬字,有細節有過程有研判,堪稱一部完整的世界通史。書中,文明與文化,文明與曆史,文明從分散到整體的發展:遊牧文明、農耕文明、工業文明和信息文明的演進與興替以及世界文明中心遷移的軌跡得到瞭全景式地展現。作者通過六韆年文明曆程的梳理,用史實迴答:文明是什麼,文明從何而來,文明又將何往,過去的文明對現實社會有什麼影響。作者突破說教的模式,使用敘述的手法來錶達思想,尤其著墨於重要曆史人物和重大曆史事件,文字生動,戰爭場麵寫得很有感染力。全書選插瞭120餘幅精美插圖,並由曆史學界齊世榮、錢乘旦兩位教授作序推薦。

作者簡介

  劉景華,天津師範大學特聘教授、博士生導師,義務教育全國統編教材世界史編寫組成員,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中國世界中世紀史學會副理事長兼秘書長,中國英國史研究會副會長。1988年武漢大學世界史博士研究生畢業,師從我國著名曆史學傢吳於廑先生。長期從事世界曆史的教學與研究,主持完成12個國傢及省部級社科項目,齣版專著《西歐中世紀城市新論》《城市轉型與英國的勃興》等10餘部,在《中國社會科學》《曆史研究》《世界曆史》等刊物發錶學術論文100餘篇,多部作品獲國傢及省級奬勵。

精彩書評

  曆史睡瞭,時間醒著;世界睡瞭,你們醒著。
  ——洛夫

  曆史是一門有趣的學問,它能給人以智慧。在一個功利色彩太重的時代,曆史産生不瞭實在的好處,卻能給無視曆史的人以曆史的教訓,讀一讀曆史還是必要的。
  ——錢乘旦

  我們尤其需要一部簡明的世界通史。世界通史的作用是區域史、國彆史、專門史代替不瞭的。前者是林,後者是一棵棵的樹。在曆史走嚮全球化的今天,我們尤其不可隻見樹木,不見森林。
  ——齊世榮

目錄

目 錄(上)
001 —引 子
上編 上古世界
(遠古—5 世紀)
021 —第一章 童年的萌動
初期人類生活印記
047 —第二章 大河之賜
文明從西亞北非發端
071 —第三章 最初的帝國
中東文明的發展和擴張
101 —第四章 佛國晨光
印度次大陸的上古文明
124 —第五章 東方神韻
上古時代的中國文明
165 —第六章 智慧與美
希臘古典文明的興盛
207 —第七章 歐亞大整閤
亞曆山大帝國及希臘化時代
221 —第八章 斧頭與柴棒
從羅馬小城到地中海霸國
253 —第九章 晨鍾暮鼓
羅馬帝國的興衰起落
下編 中古世界
(5 世紀—16 世紀)
287 —第十章 文明的沙漠
5 至10 世紀的西歐
309 —第十一章 被遺忘的文明
拜占庭帝國及東南歐
342 —第十二章 “天使”與“天國”
中世紀西歐的基督教
362 —第十三章 島國的勃興
英吉利國傢的形成
394 —第十四章 六邊形之國
法蘭西民族的凝聚
III
417 —第十五章 閤分無定常
中世紀德意誌和意大利
442 —第十六章 斯拉夫崛起
從基輔羅斯到沙皇俄國
463 —第十七章 《古蘭經》和劍
伊斯蘭教和阿拉伯帝國
496 —第十八章 文明的樞紐
中北亞遊牧民族的移動
522 —第十九章 吸納與傳播
中古印度和東南亞
541 —第二十章 中古文明巔峰
自南北朝至明朝的中國
571 —第二十一章 日齣之國
自遠古至16 世紀的日本
目 錄(下)
上編 近代世界
(16 世紀—1945 年)
003 —第一章 熹微晨光
西歐資本主義的産生
016 —第二章 從“神”到“人”
終結“黑暗”的文藝復興運動
043 —第三章 藍色的誘惑
地理大發現和大航海時代
066 —第四章 人的發現
一場反對天主教的改革運動
090 —第五章 開放的大海
近代西方第一批殖民帝國
112 —第六章 “世界工廠”
日不落帝國的興盛
144 —第七章 歐陸之霸
l7 世紀以後法國的崛起
179 —第八章 新生的西半球
南北美洲的獨立浪潮
218 —第九章 群雄並起
17 至19 世紀的奧、普、俄、意
253 —第十章 正義者之聲
社會主義運動興起及國際化
276 —第十一章 脫亞入歐
日本國走嚮富強
311 —第十二章 世紀末躁動
走嚮帝國主義的西方列強
335 —第十三章 睡獅漸醒
西方崛起時和衝擊下的東方
371 —第十四章 星河璀璨(上)
近代西方的精神成果
428 —第十五章 星河璀璨(下)
近代西方的精神成果
456 —第十六章 列強鏖兵
第一次世界大戰
475 —第十七章 作繭自縛
兩次大戰之間的西方世界
502 —第十八章 紅星閃耀
蘇俄社會主義國傢誕生
529 —第十九章 邪惡與正義
第二次世界大戰
下編 現代世界
(1945 年以後)
575 —第二十章 對立的世界
戰後初期的冷戰時代
616 —第二十一章 從兩極到多極
冷戰後期世界格局變化
651 —第二十二章 變革與彷徨
20 世紀末葉的世界
673 —第二十三章 21 世紀鍾聲
當今世界的新格局

精彩書摘

  2.5
  尼羅河之潮:孕育古埃及文明的聖水。走廊式的
  綠洲。閃人和含人。紅冠、白冠與權標頭。美尼
  斯統一埃及
  與兩河流域古文明興起幾乎同時,在非洲的東北角,那塊與亞細亞洲有陸地相連的地方,誕生瞭古埃及文明。
  尼羅河西岸漫漫黃沙吹揚下的金字塔,就像一群飽經風霜的曆史老人,默默訴說著埃及文明的悠深久遠。是的,這是5000年前文明史的見證。要知道,那時候地球上大部分地區人類還與文明無緣。
  “埃及”一詞是古代希臘人叫齣來的,脫胎於古埃及語“孟菲斯”(古埃及都城,意為“普塔神之宮”)。而古埃及人則將自己的國傢稱為“凱麥特”,意為“黑色的土地”,可見他們對養育自己的傢鄉深深的愛。周圍的沙漠,他們稱為“紅土”。
  就地理位置而言,古代埃及並不很有利:相對的孤立、閉塞。它北臨地中海,南邊有難以通行的尼羅河幾大瀑布;東瀕紅海,西邊是浩瀚的利比亞大沙漠。隻有東北方嚮與西亞地中海東岸地區相連。
  因此,埃及文明的發育主要在於內部的環境條件。自南嚮北貫穿埃及大地的尼羅河,是孕育它的搖籃。尼羅河長達6500多公裏,是世界上最長的河流之一。它的上遊由兩條河流匯閤而成。一條是白尼羅河,發源於非洲中部的高原和湖泊地帶;另一條是青尼羅河,發源於今天埃塞俄比亞境內的熱帶雨林地帶。古代埃及文明區域主要是尼羅河第一瀑布以北直至地中海沿岸這一段狹長河榖地。尼羅河把埃及劃分為兩大部分:孟菲斯以南走廊式的尼羅河榖地稱上埃及;尼羅河下遊的三角洲是下埃及。
  每當天狼星齣現在東方地平綫時,埃及的農民就在翹首盼望尼羅河潮水的到來。由於大河定期泛濫,兩岸便形成瞭肥沃的衝積平原。汛期開始於7月,到9月時,沿河地帶變成瞭沼澤。10月水退,兩岸留下瞭一層薄薄的淤泥,這是非常有利於農業生産的。遠在2000多年前,古希臘曆史學傢希羅多德就感嘆道:埃及真是“尼羅河的賜予”。
  古埃及的其他自然條件也比較好。那個時候,這裏的氣候要比現代濕潤,比較適宜於農作物的生長。礦産資源不算豐富,石材多,金屬礦少,但要取得也不很睏難:銅可以到西奈半島開采,金可以到努比亞(今蘇丹北部)采挖。
  不過,古代埃及文明的創造者並不是現代埃及人的直接祖先。現代埃及人是阿拉伯人(7世紀遷移至此)和當地土著人的融閤。土著居民體格高大,皮膚黝黑,是由古代非洲的哈姆語人部落和亞洲的塞姆語人部落混閤而成的。考古發掘材料錶明,古埃及文化既有古代非洲民族文化的特徵,也有西亞文化的來源,語言屬於閃—含語係。
  埃及發掘過幾韆萬年前的古猿化石,但卻至今沒有發現古人類的蹤跡。大約在12,000年前,這裏已有人居住在河榖兩岸的高地上。那時的氣候還算好,高地上覆蓋著森林和草地。8000年前,埃及進入新石器時代,居民由高地嚮河榖地帶遷移,轉入定居,從事農業。
  此後2000多年裏,埃及處在母係氏族階段。在這個時期的遺址中,發現有相當多的婦女雕像,女人的墳墓也比男人的大,母牛被尊奉為大母神,連居民死後都要同母畜一起埋葬。這時的農業已相當發達,種植大麥和小麥,飼養山羊和綿羊。
  公元前3600年時,埃及文明露齣瞭熹微晨光。考古發現這時的墳墓有大小之彆,這顯然是貧富分化、社會不平等現象的反映。還發現瞭紅色王冠的浮雕,以及王銜符號,這都是王權的標誌,說明國傢正在萌芽之中。
  僅僅隻過瞭一百多年,即公元前3500年左右時,埃及就進入瞭文明時代。反映這時候情況的是涅伽達文化遺址。遺物中有銅製的工具和武器,如匕首、刀、斧。陶器是彩陶,上麵有印記,實際上是錶明歸誰所有。雕像圖畫中有俘虜受縛的情景,有奴隸的木偶像。不僅墳墓的大小有差彆,而且墓中殉葬的財物也有多有少。涅伽達文化的最大成就,就是文字的發明。此外,遺址的墓地裏,還發現瞭埃及第一個知名的國王“蠍王”,他的王杖權標頭上,齣現與以前紅冠不相同的白色王冠。
  這些繈褓中的國傢,沿著尼羅河兩岸分布。一般一個國傢是一個小城邦,埃及人自己稱為“斯帕特”,通譯為“州”。斯帕特的象形字符是一段由河渠劃分開的地段,可見埃及最初的國傢形成過程是與劃分退潮後的土地相聯係的。居民們已住到河榖平原,從事大規模的灌溉農業。
  每個“州”都有自己的名稱、首都,也有自己的政權和軍隊。氏族原有的圖騰,如鷹、母牛、蛇等,現在成瞭各州的保護神。州有州長,即國王,一般都是世襲製。國王之下還有軍事官員和祭司等。
  隨著州的齣現,州與州之間的戰爭不斷發生,統一的進程也就成為不可避免的趨勢。大約從公元前4000年代中後期起,埃及慢慢形成瞭統一國傢。
  首先是上下埃及分彆實現瞭統一。公元前3300年左右,下埃及以布陀州為中心統一,上埃及以尼赫布特州為中心實現統一。下埃及國王帶紅冠,上埃及國王戴白冠。
  下埃及的經濟文化發展逐漸比上埃及快。但它也有自身的缺點,那就是三角洲上河網密布,各地區之間相互隔絕,統一總是不穩固,國傢力量不如上埃及強。
  公元前4000年代末,上埃及徵服瞭下埃及,統一瞭全埃及。這個初步統一的功勞,記在一個叫美尼斯的國王名下。因此他被當作古埃及第一王朝的第一個國王。不過,統一活動的真正完成,經曆瞭好幾百年的反復鬥爭,曆史上將這個時期稱為早王朝時期,包括第一和第二王朝。
  統一能實現,關鍵的原因是少數人在統治大多數人時,感到需要更強有力的國傢機器。當然,灌溉農業的發展,也要求在更大的範圍內統一組織、規劃和興修水利工程。
  統一的過程,也是埃及專製王權逐步確立的過程,國王從一開始就有被神化的傾嚮。而且,從統一之初就建立瞭復雜的國傢機構,包括經常進行土地、人口和財富等方麵的清查,保證國傢收入的財政部門;對外進行戰爭和掠奪的軍事部門,即軍隊;以及負責水利、天文、氣象等方麵事務,為農業生産服務的公共工程部門。
  8.7
  前三頭同盟:龐培、剋拉蘇、愷撒。兩頭並立。
  愷撒獨裁。埃及女王剋婁巴特拉。後三頭同盟:
  安東尼、雷比達、屋大維。安東尼之死。屋大維
  當政
  在羅馬由共和嚮帝製轉變的過程中,中間有一種過渡形態,這就是前後兩次“三頭同盟”對政權的瓜分。
  前三頭者,龐培、剋拉蘇、愷撒也。
  由於軍事改革和蘇拉獨裁之例,羅馬軍人開始各擁重兵,並利用軍權來滿足個人的政治野心,其中最突齣者就是龐培。
  龐培齣身於騎士之傢,原為蘇拉的部將。公元前71年,他在西班牙平定馬略餘黨叛亂後,凱鏇迴羅馬,拒絕交齣兵權。公元前70年,他與剋拉蘇一同當選為執政官。公元前67年,在騎士階層支持下,剿滅地中海上劫掠意大利糧船的海盜取得勝利,聲譽大增。公元前66年,他又奉命討伐小亞的本都國王。花瞭三年時間鎮壓瞭本都起義,將其改為羅馬行省。此後他舉兵南下,滅掉西亞塞琉古王國,建立敘利亞行省。由於東徵功績卓著,龐培的聲望極高,成為當時羅馬最有名的人。
  剋拉蘇本來也屬於蘇拉派。蘇拉死後,他在政治上失意,轉嚮民主派一方,和元老院對立。羅馬大難當頭之時,他臨危受命,在鎮壓斯巴達剋起義中立下瞭汗馬功勞,因而也有很強的政治勢力。剋拉蘇還是個大財主,非常富有。
  愷撒齣身於舊貴族,他是馬略的妻侄,秦納的女婿。蘇拉當政時,愷撒曾逃到小亞,蘇拉死後纔迴到羅馬。他在政治上是激進的民主派,能言善辯,果斷而又狡詐。為瞭拉攏人心,他耗費瞭大量的錢財,自己則是債颱高築,幸而他與剋拉蘇關係密切,得到瞭後者的經濟支持。愷撒曾於公元前62年擔任執法官,公元前61年擔任西班牙總督。
  總之,三人各有特點,人稱剋拉蘇的財富,龐培的勢力,愷撒的聲譽。這樣的三個人走到一塊,何愁元老院不低頭。
  公元前60年,為瞭共同對付元老院,瓜分羅馬政權,三人結成瞭秘密同盟。為瞭鞏固同盟,愷撒甚至還將自己已訂瞭婚的14歲女兒,嫁給瞭比他本人還大6歲的龐培。
  利用同盟的力量,愷撒當上瞭公元前59年的執政官。就職後,他批準瞭龐培在東方的一切措施,並給龐培的老兵分配土地。公元前58年,愷撒任執政官期滿,專任高盧總督。任職期間,他利用高盧人的內部矛盾,徵服瞭高盧全境,將羅馬國土擴展到瞭萊茵河南岸。公元前55年和公元前54年,愷撒還兩次渡海遠徵不列顛,雖然沒有占領那裏的土地,但卻掠得瞭大量的奴隸和財富。
  愷撒在高盧的勝利,更加刺激瞭龐培和剋拉蘇的政治野心:公元前56年,三人又在路卡達成協議,對政治權力進行重新分配:愷撒的高盧總督職務再延長5年;龐培和剋拉蘇擔任公元前55年的執政官,龐培兼任西班牙和利比亞的總督,剋拉蘇兼任敘利亞總督,任期均為5年。剋拉蘇任執政官期滿後,不顧元老院反對,率軍到敘利亞就職,結果在公元前53年被當地人打死在東方。三頭同盟至此瓦解。
  剋拉蘇死後,“三頭同盟”便演變成瞭龐培和愷撒“兩頭”的並立。公元前54年,龐培任執政官期滿,本應去西班牙就職,但他卻留在意大利不走。時值羅馬城內人民暴動,元老院求助於龐培。龐培便擔任瞭唯一的執政官,還兼任督糧官、西班牙總督和利比亞總督等職務。大權獨攬,便想獨裁,又對愷撒徵服高盧心懷妒忌。元老院也怕愷撒功高震國,認為愷撒是最危險的敵人。於是雙方達成妥協,共同對付愷撒。
  公元前52年,龐培公開攻擊愷撒。元老院藉機提齣將愷撒和龐培的兵權都解除。愷撒未就範,並於公元前49年寫信給元老院錶明態度。元老院視之為挑戰書,宣布愷撒為“公敵”,並授命龐培保衛羅馬,內戰由此爆發。
  愷撒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率軍從高盧快速攻入羅馬。龐培與元老院猝不及防,匆忙逃到巴爾乾半島。愷撒消滅瞭西班牙的龐培軍隊後,又到巴爾乾半島追擊龐培。公元前48年,龐培兵敗逃到埃及,被埃及人所殺。
  愷撒追到埃及時,龐培已死。埃及女王剋婁巴特拉正在與其弟托勒密十三世爭奪王位。愷撒迷戀剋婁巴特拉的美色,支持她當瞭女王。據說剋婁巴特拉是一位絕色美人,女人所擁有的一切優點她全都具備,尤其是那長而筆挺的鼻子,令人傾醉。愷撒到埃及時,剋婁巴特拉還流亡在國外。她相信自己對男人的魅力,於是在一個漆黑的夜晚,乘船悄悄地趕迴瞭埃及。並買通瞭托勒密手下人,藏在送給愷撒的一塊巨大的地毯內,得以麵見愷撒,徵服瞭這個在羅馬炙手可熱的大人物。
  愷撒素有“萬女之夫”之稱,對玩女人從來就是放蕩不羈的。據說羅馬的名女人都被他勾引過,甚至包括剋拉蘇的妻子、龐培的老婆。麵對這樣一個天賜尤物,愷撒哪裏還會猶豫!一陣如癡如狂的歡快之後,愷撒立刻就答應瞭剋婁巴特拉的請求。公元前47年,愷撒用兵殺掉瞭托勒密十三世。
  愷撒滯留在埃及一年多時間。公元前46年,小亞本都又發生暴亂,愷撒依依不捨,離開埃及前往鎮壓。隨後,愷撒又到非洲和西班牙打敗瞭龐培餘黨。勝利後,於公元前45年迴到羅馬,羅馬舉行瞭前所未有的凱鏇式。
  從公元前48年起,羅馬實際上成瞭愷撒一人的天下。他先後被宣布為終身保民官、終身獨裁官、元帥、大教長,還被授以“祖國之父”的稱號,成瞭沒有君主名義的君主。他集中瞭軍政大權,建立瞭尚披著共和外衣的君主專製政體。他的身體神聖不可侵犯,他的造像和神像擺列在一起,供人民崇拜。
  獨裁後的愷撒也實行瞭一些有益的改革。如整頓稅務,將元老院人數擴充到900人,鑄造金幣,製訂新曆法等。
  愷撒獨裁,實際上顛覆瞭共和製,引起瞭元老院貴族的激烈反對。公元前44年3月15日,愷撒在元老院議事廳遇刺身亡。
  然而,其後不久,羅馬又齣現瞭“後三頭同盟”。
  後三頭分彆是安東尼、雷必達、屋大維。安東尼曾與愷撒一同擔任過執政官,是愷撒生前最好的朋友之一。雷必達是愷撒的騎兵司令,屋大維則是愷撒的外甥和養子。所以愷撒雖死,愷撒派依然掌權。
  屋大維是愷撒的繼承人,愷撒死時他纔18歲。據說他也是富有機智,手腕靈活,他把從愷撒那裏繼承來的財産散發給羅馬城的遊民無産者和士兵們,贏得瞭很高的聲望。元老院原打算用他來對付安東尼和雷必達,但屋大維權衡再三,決定先與兩人閤作,等待時機。
  公元前43年,屋大維與安東尼、雷必達公開結盟,並且經元老院認可獲得統治國傢5年的權力。三頭結盟後大搞“公敵宣布”,殺死政敵2000多人,並將其土地全部沒收。他們還率兵討伐逃亡在巴爾乾的共和派,又鎮壓瞭西西裏島小龐培的勢力。公元前40年,後三頭劃分瞭勢力範圍:屋大維統治西方行省,安東尼統治東方行省,雷必達統治非洲行省,意大利由三人共管。
  很快三人就發生瞭矛盾。屋大維設法剝奪瞭雷必達的兵權,同元老院復歸和好,實力大增,羽翼豐滿,開始與安東尼來爭奪東方。
  安東尼在東方時,原本想討伐埃及,但女王剋婁巴特拉再一次施展自己的姿色魅力。公元前42年12月,兩人開始同居。不久後,剋婁巴特拉為安東尼接連生下兩子一女。安東尼欣喜若狂,樂不思蜀,不再理睬在羅馬的妻子。公元前34年,安東尼在埃及宣布和剋婁巴特拉正式結婚,而且還立下遺囑,聲稱要將整個東方賜給他和剋婁巴特拉所生的子女。
  這一做法引起瞭羅馬的極大憤慨。元老院和公民大會宣布安東尼為“祖國之敵”,剝奪他的一切權力,並宣布討伐剋婁巴特拉。此時,屋大維見機會已到,宣布與安東尼徹底決裂,並嚴詞譴責安東尼和剋婁巴特拉的“罪行”。
  奉元老院之命,屋大維率大軍東徵。公元前31年小亞阿剋興之戰,安東尼和剋婁巴特拉兵敗,逃迴埃及。屋大維追擊而至,安東尼自殺。據說剋婁巴特拉又故技重演,以美色誘惑屋大維。屋大維不為所動,剋婁巴特拉自感羞愧,以毒蛇咬身而死。這個被曆史學傢說成是“假如剋婁巴特拉的鼻子再短一點,世界曆史可能是另一副樣子”的女人,死時剛39歲。
  是年為公元前30年,埃及被並入羅馬版圖,成為羅馬的又一個行省。屋大維凱鏇迴國。
  ……

前言/序言

  序一
  齊世榮
  人類已經進入21世紀。今天,國際社會日益成為一個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運共同體。在這樣的國際背景下,正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人民,迫切需要瞭解世界,不僅要瞭解世界的今天,還要瞭解今天的世界是如何演變而來的,這也就是說,我們需要具備世界曆史的知識。
  廣義的世界史包括地區史、國彆史、專門史等等。但對於廣大的中國人民來說,我們尤其需要一部簡明的世界通史。世界通史的作用是區域史、國彆史、專門史代替不瞭的。前者是林,後者是一棵棵的樹。在曆史走嚮全球化的今天,我們尤其不可隻見樹木,不見森林。弗蘭剋說:“幾乎所有的曆史學傢隻喜歡看具體的曆史樹木;他們忽視,甚至否認樹林的存在,尤其是全球樹林的存在。但是,樹木是在樹林裏生長的,必須在樹林裏纔能存活和繁殖。”(《白銀資本——重視經濟全球化中的東方》中文版前言,中央編譯齣版社2000年
  版第18—19頁)
  編寫世界通史,有兩種辦法。一種是集體閤作的辦法,由專傢們各寫自己所長的部分,然後由主編統稿,把各部分集閤在一起。這樣寫齣的世界通史,優點是各段都會有比較精確的敘述和獨到的見解。缺點是全書難免觀點分歧,文風各異,不是一個高度統一的整體。另一種辦法是一人獨撰。這樣寫齣的世界通史,優點是全書在觀點上和文風上都能保持一緻,首尾通貫。缺點是一個人的知識有限,難免齣現“硬傷”。但我們不可因害怕“硬傷”而不敢寫。其實,即使是專傢寫自己擅長的那部分曆史,要想無一處“硬傷”,也是幾乎做不到的。總之,兩種辦法各有優缺點,都應嘗試。但集體編寫的世界通史一般篇幅很大,不便於一般讀者的閱讀。個人編寫的世界通史,則篇幅較小,如能下一番功夫,做到內容簡明,文字生動,將會發揮更大的作用。
  劉景華同誌有誌於一人撰寫世界通史多年。十幾年前,他就齣版過一本《人
  類六韆年》,頗獲社會好評。2000年,在南京全國書市上被讀者評為“最激發讀者購買欲望的圖書”之一。2009年,又被評為“廣東省百種社會科學優秀理論讀物(1949—2009)”之一。現在,他將該書加以修訂,又有新的進展。我已年近九十,舊業既荒,新知更乏,豈敢對他的大作妄加評論。但讀後也有幾點建議,聊供今後再版時參考,以報徵序的雅意。1.增加簡要參考書目,以便讀者進一步研究世界史;2.適當增加插圖(包括曆史地圖),力求圖文並茂,引起讀者興趣;3.篇幅再做精簡,以便更多讀者閱讀;4.編製索引。書末附索引,用處很大,已成為國際學術界一項規範,望能注意及此。
  最後,我要再次強調:編寫一本簡明的世界通史,是時代的需要,是走和平發展道路的中國人民的需要。這項工作的難度很大,但無論多麼睏難,我們也要知難而進。景華同誌勇於知難而進,而且敢於挑起一人獨撰的重擔,精神實在感人,我謹以這篇不成其為序的“序”祝賀他的大作《人類六韆年》齣版。
  2015年6月
  序二
  錢乘旦
  一本好書必須有特色,而我們現在看到的這本書的確有其特色。首先,一本世界文明史,上下幾韆年,縱橫全世界,厚厚兩大捲,一百多萬字,作者卻僅僅是一人,這在當代中國讀書界,應該是看不到的。但劉景華教授的確是一個人寫齣瞭這本書,而且洋洋灑灑,嚴嚴謹謹,儼然是一部完整的世界通史。當代中國讀者太習慣於“集體創作”瞭,因此拿到一個人寫的這麼大一部書,便不禁要發問:一個人寫,是否能寫好?其實,一個人寫通史並不是什麼創造,由一個人寫一部通史教科書在國外是司空見慣,在中國也有幾韆年的傳統,隻不過最近幾十年來人們覺得不習慣瞭,總以為“厚書”總得由好多人寫,一個人寫一段纔算是“專傢寫書”,否則就寫不好。然而事實卻是,好多人寫的東西經常卻是寫得不好,特彆是當好多人不斷地重復彆人寫的東西時,就一定寫不好。寫作是一種創造,創造必須有思想,一個人比較容易體現一種專一的思想,而許多人要把思想完全統一成一個樣子,就很不容易。在這種情況下,有特色的東西就很難齣現,重復現成的說法就成瞭無奈的選擇,於是一本沒有特色的書就齣現瞭,這是“集體創作”很不容易取得成功的一個重要原因。劉景華教授敢於突破陳規,嘗試一個人寫一部世界通史,這本身就代錶著一種特色,因此是很值得嘗試的。
  其次,這本書試圖突破說教的模式,盡量使用敘述的手法,使行文顯得生動。曆史本來是最生動的一種知識,因為它記載著人類活生生的過去。“曆史”本來和“故事”分不開,離開瞭人類以往經曆的那些“故事”(即“過去的事”),曆史也就沒有瞭。但在一段時間中,曆史的“故事”性被取消,曆史成瞭乾巴巴的說教,成瞭幾條固定的公式,這就違背瞭曆史學自身的特性,使它成為不受歡迎的學科。近年來,史學界深感麵臨的危機,亟想改變這種狀況,許多人作瞭極好的嘗試,也齣現瞭一些較好的成果。劉景華教授的這部書就是在這種思想指導下寫作的,因此,他盡量使用敘事手法來錶達思想,刻意著墨於重要的人物和事件,努力追求生動。在這方麵,他的成功是可以感覺到的,讀者們翻開這本書,可以看到有些章節寫得很有感染力。
  再次,曆史本身是多方位的,它決不僅隻包括一兩個方麵。它記載著人類過去的經曆與活動,其內容之豐富,超齣人們最大膽的想象。然而當曆史變成乾巴巴的條文之後,它的豐富性就收縮瞭,隻剩下人們蓄意保留的某些方麵,甚至隻剩下精心挑選的幾件事。曆史變成瞭用幾根乾枯的棍棒搭起來的一個架子,你不用學曆史,也能夠一目瞭然,也能夠把曆史的“規律”講得頭頭是道。中學的曆史考試就是這樣的,結果,考完之後,學生就從此不看曆史書,因為他自以為已經學透瞭曆史書,曆史不就是那麼幾句公式,背會瞭公式,也就背會瞭曆史!這種看法雖說荒謬,卻很真實,在當代的中國廣為流行。於是,我們這個曆史的泱泱大國就變成瞭曆史的貧瘠之地,人們不懂曆史,也不懂曆史學為何物。這樣一種狀態是必須改變的,改變的方法是還曆史的本來麵目,讓它顯示齣豐富多彩的本性。劉景華教授的這部書在這方麵也做瞭很大的努力,它涉及的麵比較廣,希望能展示人類活動的各個方麵。
  總之,這是一本很好的書,值得希望瞭解世界的人們看一看。曆史是一門有趣的學問,它能給人以智慧。在一個功利色彩太重的時代,曆史産生不瞭實在的好處,卻能給無視曆史的人以曆史的教訓,讀一讀曆史還是必要的。今天,我們生活在一個結為一體的世界上,要瞭解曆史,就不能隻知道中國史,還需要知道外國史,劉景華教授的這部書給讀者提供瞭一個新的窗口,讓人們一窺世界曆史的真貌。曆史的知識是無窮的,曆史書的創作當然也無窮無盡。每一本曆史書都會有它的局限性,至少它有限的篇幅就是一種局限。劉景華教授的這部書雖難免有局限,卻有其相當大的特色。在這短短的前言中我隻能簡單地提齣其中幾點,但我相信讀者們在讀完這本書之後,自然能體會齣其中的特點。


塵封的史詩:探尋文明的起源與演進 一部宏大敘事,勾勒齣人類文明的璀璨星河。 這本書籍,以其磅礴的氣勢和嚴謹的考據,帶領讀者穿越時空的長河,追溯人類從濛昧到智慧的漫長旅程。它並非聚焦於某一特定時段的細枝末節,而是以一種鳥瞰的視角,構建起一幅跨越數個文明周期,涵蓋技術、思想、社會結構和藝術錶達的宏偉畫捲。 第一捲:曙光與基石(從新石器時代到古典文明的奠基) 本書的開篇,將我們帶迴瞭人類曆史最古老、也最關鍵的轉摺點——農業革命的黎明。這不是簡單的講述耕種技術的發明,而是深入剖析瞭定居生活如何徹底重塑瞭人類的社會組織、對時間與空間的認知,以及由此催生的權力結構和早期信仰體係。 1. 走齣洞穴:定居的代價與饋贈 細緻描繪瞭早期定居點(如耶利哥、查塔霍裕剋)的考古發現,探討瞭人口增長、剩餘物資管理以及階層分化的必然性。重點分析瞭神權與王權如何在早期文明中相互滲透,成為維護社會秩序的基石。對早期陶器、工具的演變進行瞭物證分析,揭示瞭人類實踐智慧的積纍過程。 2. 泥闆上的智慧:美索不達米亞的雙河之光 深入介紹蘇美爾、阿卡德、巴比倫等文明的興衰,強調瞭文字(楔形文字)在信息存儲、法律製定和官僚體係建立中的革命性作用。讀者將跟隨本書一同解讀《漢謨拉比法典》背後的社會倫理,理解早期稅收、土地所有權以及戰爭動員的復雜性。此外,對天文學和數學在宗教儀式和工程建設中的應用進行瞭詳盡的闡述。 3. 尼羅河的饋贈:永恒與秩序的追求 聚焦古埃及的獨特文明模式。本書不僅僅描述瞭金字塔的建造奇跡,更著重分析瞭“瑪阿特”(Ma'at,宇宙秩序與正義)這一核心概念如何滲透到法老統治、宗教信仰乃至來世觀的方方麵麵。從象形文字的解讀到灌溉係統的精妙設計,本書力求展現一個高度穩定、但又充滿內在張力的古代帝國。 4. 東方初醒:黃河與印度河流域的神秘麵紗 對早期中華文明的起源(如二裏頭文化)進行瞭嚴謹的梳理,探討瞭早期國傢形態的形成與“天命”思想的萌芽。同時,也對印度河流域文明(如哈拉帕、摩亨佐-達羅)的城市規劃、排水係統及其突然的衰落,提齣瞭多維度的學術探討,強調瞭地理環境對文明路徑選擇的決定性影響。 第二捲:軸心時代的風暴與古典的輝煌(從哲學覺醒到帝國鼎盛) 本書的後半部分,將視角轉嚮瞭公元前一韆年前後,那個被哲學傢卡爾·雅斯貝爾斯稱為“軸心時代”的劇變時期。 1. 哲思的爆發:希臘的理性之光 詳細闡述瞭古希臘城邦(特彆是雅典)的政治實驗——民主製的誕生與局限。本書並非停留在對蘇格拉底、柏拉圖和亞裏士多德思想的簡單介紹,而是探討瞭理性思辨如何挑戰神話思維,以及邏輯學、幾何學如何成為構建西方世界觀的工具。通過對伯羅奔尼撒戰爭的分析,揭示瞭城邦政治內在的矛盾與悲劇性。 2. 帝國的擴張與融閤:波斯與亞曆山大 分析瞭波斯阿契美尼德王朝的行政管理藝術,特彆是其高效的郵政係統和地方分權政策如何維持瞭一個橫跨歐亞非的龐大帝國。隨後,筆鋒轉嚮亞曆山大大帝的徵服,重點探討瞭“希臘化時代”——不同文化(希臘、埃及、波斯)的物質與精神如何發生劇烈的碰撞、融閤與重組,塑造瞭後世的商業網絡與知識傳播路徑。 3. 羅馬的遺産:法律、工程與共和的衰亡 羅馬的興起被視為人類組織能力和實用主義的巔峰。本書深入剖析瞭羅馬共和國嚮帝國的轉型,重點分析瞭其軍事製度、成文法典(十二錶法到查士丁尼法典的演變)對後世法律體係的深遠影響。對羅馬引水渠、道路網的工程學分析,展示瞭其如何通過基礎設施建設實現對廣闊疆域的有效控製。 4. 東方帝國的心智:儒傢、道傢與佛教的興起 在歐亞大陸的另一端,本書詳盡描繪瞭中國春鞦戰國時期的思想“百傢爭鳴”,特彆是儒傢強調的社會倫理、宗法秩序與道傢追求的自然無為思想,如何共同構築瞭後續兩韆多年中華帝國的精神內核。同時,對釋迦牟尼的教誨及其嚮東傳播的曆程,探討瞭其對個體生命苦難的解釋框架如何跨越種族與文化界限,提供瞭一種普世的慰藉。 總結:文明的循環與斷裂 全書的結構遵循一種“創造—擴張—成熟—危機—轉型”的模式,將不同地域的文明進程進行平行的比較和交織的敘述。它強調瞭地理環境、關鍵技術的突破(如冶金術、書寫係統)以及核心意識形態(神權、王權、理性、倫理)在推動曆史巨輪中的作用。 本書的最終目的,是引導讀者理解,我們今日所處的社會、政治和知識體係,並非憑空齣現,而是建立在無數次偉大文明的試驗、失敗、繼承與創新之上。它是一麵鏡子,映照齣人類在追求秩序、真理與永恒的過程中所展現齣的無盡潛能與固有弱點。閱讀它,如同站在一座由數韆年智慧堆砌而成的瞭望塔上,俯瞰人類文明那條波瀾壯闊、從未停止奔流的河流。

用戶評價

評分

這本書給我的最大感受是“宏大敘事下的細節之美”。它能在講述數韆年文明變遷的宏大背景下,依然不遺漏那些決定曆史走嚮的關鍵“瞬間”或“人物側影”。比如,書中對某個關鍵技術突破的描述,並非簡單地介紹技術本身,而是深入探討瞭支撐這項技術誕生的社會土壤和認知框架的轉變。這使得閱讀過程充滿瞭探索的樂趣。作者的文字功底非常紮實,敘述既有史學傢的沉穩,又有文學傢的激情,讀起來非常引人入勝。我尤其欣賞它對人類適應環境和改造環境這一主題的反復探討,這仿佛是一條貫穿始終的暗綫,連接瞭所有看似分散的曆史片段。讀罷閤捲,我不是感覺自己被塞滿瞭信息,而是感覺自己的思維被拓展到瞭一個更高的維度,能夠更清晰地看到人類文明發展中的那些周期性規律和偶然性事件是如何相互作用的。對於希望構建立體曆史認知框架的讀者來說,這無疑是一份厚禮。

評分

這本書的敘述角度非常新鮮,它似乎有意避開瞭傳統史學中那些已被反復咀嚼的陳舊論斷,轉而發掘那些被主流敘事所忽略的、但對人類經驗至關重要的側麵。我感覺作者像是帶著一副特製的“濾鏡”在觀察曆史,這個濾鏡能突齣那些關於人類協作、衝突、以及知識迭代的本質性問題。閱讀過程中,我經常會停下來,思考作者提齣的某個觀點對現代社會的反思價值。它的語言風格非常老練,既有對復雜概念的精準提煉,也有對曆史場景的生動描摹,讀起來一點也不覺得枯燥或沉重,反而有一種探索未知的興奮感。特彆是書中對不同文明在麵對生存挑戰時所采取的策略的對比分析,非常發人深省,揭示瞭人類在不同環境壓力下的共性和差異。這是一本需要細細品味的著作,它提供的不僅僅是知識,更是一種思考曆史的全新方法論。

評分

坦率地說,我過去讀曆史書時常有“信息過載”的疲勞感,但這本書卻神奇地避免瞭這一點。作者顯然對材料做瞭大量的篩選和提煉,隻把最能體現時代精神和轉摺點的事件擺在颱麵上。它更側重於挖掘那些塑造瞭人類思維模式和行為習慣的“深層結構”,而不是堆砌帝王將相的功過。我特彆欣賞書中對於“觀念史”的闡述,比如某種哲學思想或宗教信仰是如何跨越地域,成為一股改造社會的力量。這種對思想流動性的捕捉,讓曆史變得立體而有生命力。文字的節奏感把握得非常好,有時候是磅礴大氣的敘述,一下子將你拉入韆年史詩的氛圍中;有時候又會突然聚焦於某個微小的社會細節,讓人感受到曆史的溫度。這本書要求讀者有一定的曆史基礎,但它迴饋給讀者的,是一種全新的、更具洞察力的曆史視角。它讓我開始重新審視我們今天所習以為常的許多社會規範和製度,並追溯其源頭。

評分

這本書的敘事視角非常獨特,它沒有拘泥於單一的史學流派,而是巧妙地將不同文化背景下的關鍵節點串聯起來。讀起來就像是在跟一位學識淵博卻又不失幽默感的老朋友聊天,他能把那些枯燥的史實講得活靈活現。比如,書中對青銅時代晚期社會結構崩潰的分析,不僅僅停留在考古發現上,還結閤瞭早期文字記載中透露齣的社會心理變化,讓人不禁拍案叫絕。作者似乎非常擅長捕捉曆史的“呼吸感”,你能清晰地感受到不同文明在興衰交替中的那種內在張力。尤其是書中對一些長期存在爭議的曆史事件的梳理,作者並沒有急於給齣最終結論,而是呈現瞭多方觀點,引導讀者自己去思考和判斷,這種尊重讀者智識的做法,在當今的通俗曆史讀物中實屬難得。我個人尤其喜歡它在描述技術演進時那種宏大又細膩的筆觸,比如從簡單的工具到復雜的機械,每一步的背後都隱藏著深層的人類需求和集體智慧的積纍。這本書真的拓展瞭我對“曆史”這個概念的理解,它不是綫性的,而是網狀的、充滿迴響的。

評分

這本書的結構安排堪稱精妙,它不是那種按照時間順序平鋪直敘的流水賬,而更像是一幅精心編織的掛毯,不同的曆史綫索像絲綫一樣交織在一起,構成瞭一幅宏大的圖景。我特彆欣賞作者在處理跨越大陸和時區的敘事時所展現齣的遊刃有餘。比如,當他描述地中海貿易網絡如何影響瞭遠東地區的政治格局時,過渡得極其自然,沒有生硬的跳躍感。閱讀體驗非常流暢,讀到某一個點時,會有一種“原來如此”的豁然開朗的感覺。文字風格上,它兼具瞭學術的嚴謹性和散文的優美感,遣詞造句考究,但又完全不晦澀難懂。它成功地避開瞭許多曆史著作中常見的“精英中心論”的窠臼,而是將視野投嚮瞭普通民眾在曆史洪流中的掙紮與創造。讀完後,我感覺自己對“我們從何處來”這個問題有瞭更復雜、也更豐富的認知,不再是用簡單的“好”與“壞”來評判過去。這對於任何希望建立完整曆史觀的人來說,都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引路書。

評分

印刷清晰,裝訂平整結實。不錯。

評分

很好讀的一部人類發展史,剛翻瞭翻,這種價格買下值得

評分

評分

一直在京東買書,速度快,絕對正版,質量好,趁活動又購入大量書籍,還沒有看,看後再來追評,希望以後活動繼續下去。

評分

很好,滿意!

評分

包裝精美,厚重,印刷質量好。內容豐富,雅俗共賞,值得一讀的好書。

評分

一直在京東買書,速度快,絕對正版,質量好,趁活動又購入大量書籍,還沒有看,看後再來追評,希望以後活動繼續下去。

評分

不管是學術著作,還是教材,多捲本的世界通史我們見得很多,但由學者一人獨自撰寫、時間從原始社會至21世紀,空間上縱橫全世界的通史卻不常見,今天收到的《人類六韆年》將人類曆史的發展清晰地呈現齣來。全書上下兩捲共120萬字,內容豐富,涉及麵廣,將文明的進步與世界格局的變化有機地結閤起來進行闡釋,使讀者能對人類曆史從一個個孤立的文明發展為“地球村”有直觀的瞭解。難能可貴的是,本書對學術界的最新研究成果和觀點都有呈現,而且文字生動有趣,標題簡明扼要,形象地概括齣瞭每個階段發展的特點,配的圖片與文字相得益彰。總之,這是一本很不錯的書,對於曆史研究者和曆史教學工作者都是不可多得的參考用書。

評分

書是正版,搞活動買的,孩子喜歡看?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