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走馬樓吳簡研究論文精選(套裝上下冊)》主要講述瞭,1996年齣土的長沙走馬樓三國吳簡多達十餘萬枚,總字數超過《三國誌》,數量至巨,舉世罕見,被學術界稱為世紀性大發現。《走馬樓吳簡研究論文精選(套裝上下冊)》即是作者蔣福亞融會貫通目前已整理齣版的《嘉禾吏民田傢莂》、《竹簡(壹)》、《竹簡(貳)》、《竹簡(叁)》這四部簡牘的內含,深入探索,將其置於中國曆史長河、置於新中國成立以來有關魏晉南北朝史、特彆是三國曆史學術爭論中撰寫而成。
內頁插圖
目錄
上冊目錄
長沙三國吳簡的現場揭取與室內揭剝——兼談吳簡的盆號和揭剝圖
長沙三國吳簡時代特徵新論
魏晉簡牘之形態——以長沙吳簡為例
吳簡考古學與吳簡文書學芻議
嘉禾四年吏民田傢莂研究
從《嘉禾吏民田傢莂》中的“諸吏”狀況看吏役製的形成與演變
——讀長沙走馬樓簡牘劄記之六
長沙走馬樓佃田租稅簡的初步研究
關於嘉禾吏民田傢前中所見同姓同名的考察
長沙走馬樓《嘉禾吏民田傢莂》所見的姓
聚族而居與聚族裏居:三國吳簡《嘉禾吏民田傢莂》探討
《嘉禾吏民田傢莂》所錄田地與漢晉間的民屯形式
《吏民田傢莂》的組閤形式
嘉禾吏民田傢莂與孫吳身份等級體係
“吏戶”獻疑——從長沙走馬樓吳簡談起
說“給吏”——從長沙走馬樓吳簡談起
說“真吏”——從長沙走馬樓吳簡談起
論吳簡所見的真吏與給吏
“真吏”新解
吳簡所見的“子弟”與孫吳的吏戶製 兼論魏晉的以戶為役之製
長沙走馬樓三國吳簡所見給吏與吏子弟——從漢代的“給事”說起
吳簡中的吏、吏民與漢魏時期官、吏的分野
再論走馬樓吳簡中的諸吏
從走馬樓簡“韌(創)”字的釋讀談到戶籍的認定
長沙走馬樓吳簡《竹簡(貳)》“吏民人名年紀口食簿”復原的初步研究
長沙走馬樓吳簡“嘉禾六年(廣成鄉)弦裏吏民人名年紀口食簿”集成研究:三世紀初江南鄉裏管理一瞥
長沙走馬樓吳簡連記式名籍簡的探討 關於傢族的記錄
走馬樓吳簡隱核新占民簿整理與研究——兼論孫吳戶籍的基本體例
再論孫吳簡中的戶籍文書——以結計簡為中心的討論
長沙吳簡所見之“戶”——關於三國時期吳國傢庭結構的初步考察
走馬樓吳簡所見孫吳傢庭結構
從走馬樓吳簡看其時長沙居戶的貧富差彆
從“傅籍”到“丁中”——對吳簡中“口、事、算、事”比例關係的考察
吳簡戶籍文書所見女子婚齡
從走馬樓竹簡論孫吳的戶人
下冊目錄
吳簡釋姓——早期長沙編戶與族群問題
單名與雙名:漢晉南方人名的變遷及其意義
從吳簡蠡測孫吳初期臨湘侯國的疾病人口問題
從走馬樓吳簡看孫吳時期長沙郡的人口流動與民族融閤
走馬樓吳簡所見“士伍”“歲伍”“月伍”考
長沙吳簡中的佃客與衣食客——兼談西晉戶調式中的“南朝化”問題
走馬樓吳簡師佐傢屬籍命名及文字注記的含義
走馬樓吳簡舉私學簿整理與研究——兼論孫吳的占募
論長沙走馬樓吳簡中“生口”及相關問題
走馬樓簡“摺鹹米”釋義
監池司馬簡及相關問題
也說吳平斛
長沙走馬樓吳簡所見孫吳時期的倉
長沙走馬樓吳簡中軍糧調配問題初探
走馬樓吳簡所見孫吳官府倉庫賬簿體係試探
長沙吳簡中的“月旦簿”與“四時簿
走馬樓吳簡三州倉齣米簡的復原與研究
——兼論“橫嚮比較復原法”的可行性
對中倉黃龍三年十月旦簿的復原嘗試
從《長沙走馬樓三國吳簡·竹簡(壹)》看孫權時期的口錢、算賦製度
——讀《長沙走馬樓三國吳簡·竹簡(壹)》劄記之五
走馬樓吳簡“地僦錢”考
析長沙走馬樓三國吳簡所見的“調”——兼談戶調製的起源
長沙走馬樓吳簡所見的“調”——以齣納記錄的檢討為中心
吳簡所見孫吳田租及相關問題
從長沙走馬樓三國吳簡看孫權時期的商品經濟狀況
——讀《長沙走馬樓三國吳簡·竹簡(壹)》劄記之六
議走馬樓吳簡中的貨幣
孫吳貨幣經濟的結構和特點
同鄉、同裏與異姓丘裏
走馬樓吳簡所見“鄉”的再研究——兼論孫吳時期的鄉官裏吏
長沙走馬樓三國吳簡所見鄉、丘、裏關係臆解
長沙吳簡所見l臨湘侯國屬鄉的數量與名稱
走馬樓吳簡所見孫吳縣名考
走馬樓簡文“枯兼波簿”及其透露的生態史信息
長沙走馬樓三國孫吳簡牘三文書考證
走馬樓吳簡會計用語叢考
走馬樓吳簡“草刺”考校
破莉、彆莂考——以長沙吳簡為例
吳簡所見孫吳縣級草刺類文書處置問題考論
漢至三國公文書中的簽署
長沙吳簡中的《叩頭死罪白》文書木牘
新刊長沙走馬樓吳簡與許迪割米案司法程序的復原
簡析走馬樓吳簡飽水狀態的科技保護
後記
前言/序言
1996年,長沙市中心五一廣場平和堂商廈建設工地齣土瞭一批三國孫吳紀年簡牘,學界稱之為長沙走馬樓三國吳簡。這批簡牘數量巨大,超過當時全國曆年所齣簡牘數量的總和,引起瞭全社會特彆是學界的廣泛關注,被譽為20世紀繼殷墟甲骨、敦煌文書、西北屯戍簡牘和明清大內檔案之後中國古代曆史文獻的“第五次大發現”。曆經20年專業人員持續不斷的努力和相關單位的密切配閤,長沙走馬樓三國吳簡共整理齣76000餘枚有字簡牘。整理成果自1999年起陸續齣版,目前已齣版《長沙走馬樓三國吳簡·嘉禾吏民田傢莂》、《長沙走馬樓三國吳簡·竹簡》(壹)(貳)(叁)(肆)(柒)(捌)共七大捲二十分冊。
吳簡發現之初,宿白先生就指齣:“三國吳簡的發現將會有力地推動三國時期政治製度、社會關係、經濟關係、賦稅製度等方麵的研究,預示著沉寂相當一段時日的中國古史分期問題有望取得突破性進展。”誠如先生所言,三國吳簡真實而詳細地記錄瞭三國孫權時期長沙郡臨湘侯國(縣)的行政運作和吏民社會基本狀況,對研究傳世史料相對匱乏的三國曆史提供瞭大量最原始、最真實、最直接的第一手史料,更開闢瞭一個立足於基層政府運作和底層民眾生活的,有彆於傳統史學的研究領域。吳簡研究也成為“簡牘學”中的重要分支。
吳簡材料的公布與齣版,吸引瞭大量學者加入吳簡研究的隊伍,他們中有吳簡整理工作的參與者,有德高望重的知名學者,更有嶄露頭角的學界新秀。眾多學者的熱情參與,共同開拓著吳簡研究的新視野。這種視野錶現在兩個方麵:一是復原工作成為新方嚮。復原工作包括吳簡簡冊、簿書的復原、整理與研究,可稱為“吳簡文書學”。近年來,利用考古學方法復原信息、整理吳簡各類文書取得瞭很大的成績,也成為瞭吳簡研究熱點之一。二是新材料與舊問題引領新潮流。利用“二重證據法”將吳簡中齣現的新詞語和獨特事物結閤傳世文獻進行研究;或利用吳簡新材料,對傳統曆史研究中的關鍵問題和疑難問題提齣瞭新的認識和解答。而隨著新材料的不斷公布,我們相信,吳簡研究領域有著巨大的可供開拓和探索的空間。
由此,中外學界成立瞭長沙簡牘研究會、北京吳簡研討班、東京吳簡研究會等專門的學術團體。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北京師範大學、吉林大學、湖南大學等高校和中國社會科學院曆史研究所、中國文化遺産研究院、故宮博物院等科研院所和文博單位都有專門研究吳簡的學人。20年來,中外學界共計齣版吳簡研究專著和論集23部,發錶研究論文600餘篇。吳簡研究取得的豐碩成果,極大地推進瞭簡牘學、考古學、古文書學和漢魏史、三國史、六朝史研究的發展。
今年是吳簡發現20周年,我館邀請瞭42位海內外吳簡研究學者,選擇各自最具代錶性和成就的論文,匯聚成冊。以此紀念吳簡研究從起步到發展的20年,展示吳簡研究的成果,展現吳簡研究的最高水準。同時,也期望本書能吸引更多的有識之士投身於吳簡研究,使吳簡研究成為一門真正的國際顯學——吳簡學。
楚簡吳簡研究論集:漢代竹簡文字與製度探微 本書是近年來海內外古典文獻學界、曆史學界、文字學界關於先秦至秦漢時期竹簡文書,特彆是楚係、吳係竹簡材料的精選研究論文集。全書共分兩捲,匯集瞭對這些重要齣土文獻的最新考證、解讀與理論探討,旨在為理解早期中國社會、政治結構、法律觀念及文字演變提供紮實的文獻基礎與前沿的學術視角。 第一捲:楚簡文獻的地域、語源與思想流變 本捲聚焦於以郭店楚簡、上海博物館楚簡(上博簡)為代錶的楚係竹簡材料,對其文本內容、語言特徵及蘊含的早期思想脈絡進行瞭深入剖析。 一、楚簡的發現與整理的裏程碑意義 本部分首先迴顧瞭近三十年來楚簡齣土對先秦思想史研究帶來的顛覆性影響。重點介紹瞭上博簡《性自命齣》、《天乾物 হাজী》、《容成氏》等篇章的整理與初步釋讀成果。討論瞭不同批次楚簡在書寫風格、簡牘形製上的異同,以及它們如何幫助我們重建戰國時期楚地思想文化的復雜麵貌。 二、先秦哲學思想的新視野 儒傢思想的多元性: 集中探討瞭郭店楚簡《五行》、《元道》、《唐虞之道》等篇對儒傢核心概念如“性”、“道”、“德”的早期界定。對比孔子、孟子、荀子的文本,揭示瞭早期儒學內部在人性論、政治實踐觀上的分野與融閤。例如,對“性自命齣”中“性”的本體論地位的探討,以及其與後世董仲舒“性三品說”的源流關係。 道傢思想的早期形態: 詳細考察瞭楚簡中涉及“道”的論述,區分其與傳世文獻《老子》中“道”的側重點。分析瞭楚簡道傢思想對自然、政治統治的看法,特彆是其中可能存在的早期“無為”思想的萌芽。 新興思想流派的浮現: 梳理瞭楚簡中反映齣的,可能屬於早期墨傢或某種未定型學派的觀點。重點關注其中對“義”、“時”的強調,以及與當時其他諸子學派的對話關係。 三、楚地語言與文字研究 本捲收錄瞭多篇專門針對楚係竹簡書寫體的語言學論文。通過對楚簡特有詞匯(如“之”、“於是”的使用習慣)、句法結構以及大量異體字的考證,重建瞭戰國晚期楚語的語音麵貌和語法特徵。對“用日”、“天乾物 হাজী”中記載的曆法、祭祀用語的解讀,為理解楚地的宗教活動和時間觀念提供瞭直接證據。特彆對楚簡中體現的“巫祝語言”與“士大夫語言”的差異進行瞭細緻辨析。 第二捲:吳簡的法律實踐、社會組織與秦漢過渡 本捲將焦點轉嚮以睡虎地秦簡為代錶的秦代法律文獻之外的吳簡(如清華簡中可能涉及吳國或鄰近區域的材料,以及其他新齣土的吳越相關竹簡),著重於對早期法律、行政文書以及社會生活細節的還原。 一、吳越簡牘的地域特徵與文書類型 本部分首先界定瞭吳簡在考古學和文獻學上的特殊地位,即它們往往反映瞭江淮流域,尤其是吳越文化圈的獨特製度和生活方式。研究探討瞭吳簡中齣現的不同文書類型,如契約、蔔筮記錄、軍事部署、以及私人信件等,並將其與中原地區的標準文書進行對比。 二、秦漢法律觀念的演進 集中分析瞭涉及法律條文、司法判決的吳簡片段。重點比較瞭這些早期司法實踐與成熟的秦律、漢律之間的連續性與斷裂性。例如,對“刑罰的位階”、“財産轉移的法律效力”的論述,揭示瞭在秦統一前後,不同地域的法律思想如何相互滲透、最終匯流的過程。特彆探討瞭吳地社會中可能存在的“鄉規民約”在正式法律之外的作用。 三、早期政治製度與地方治理 本捲有論文專門研究瞭吳簡中涉及官職設置、賦稅徵收以及國傢動員的記錄。通過對特定官名(如“令”、“史”、“吏”)的語境分析,還原瞭地方行政體係的層級結構。例如,探討瞭春鞦戰國時期,地方管理如何從血緣紐帶逐漸過渡到以職能劃分的行政製度。對其中涉及的兵役、徭役製度的考證,反映瞭早期國傢權力的滲透深度。 四、戰國晚期社會經濟的側寫 通過對契約類竹簡的統計和解讀,細緻描摹瞭戰國晚期吳地社會中的土地交易、藉貸關係和人口流動情況。這些一手資料為理解當時的商業活動、私有財産的確認,以及社會階層的流動性提供瞭寶貴的第一手證據,補充瞭傳世史籍的不足。 結語:跨越時空的對話 全書的最終目標是實現楚簡與吳簡之間的跨文本對話,認識到戰國至秦漢之際的文獻並非孤立存在,而是共同構成瞭中國早期國傢形態、思想體係和文字係統的復雜圖景。本書適閤古典文獻學、先秦史、中國哲學史、文字學及法律史研究的學者和高年級學生參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