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沙县掌故史话/沙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丛书》主要讲述沙县从古至今流传的掌故史话,并配以相关插图,图文并茂,并对一些有名的、有特色的掌故进行重点讲述,对与其有关的历史名人进行介绍分析。
《沙县掌故史话/沙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丛书》在叙述中夹杂议论,进行总结,提升了书稿的层次。
目录
沙县由来及其别称
沙县建县时间考
沙县境域的变迁
附录沙县古24都与今地对照表
沙县苏维埃政权
沙县城区街巷变迁
沙县城墙史话
凤岗山与凤凰山
獬豸山
洞天岩
定光佛睡像
大灵峰今昔
老虎山的由来
陈山寨
太史溪·十里平流·李纲路
七峰叠翠览胜
“瀛洲夕照”话古今
虬城码头的变迁
沙县城关跨河大桥史话
社学前话社学
附录圣谕六歌
府南路今昔淡
步行街前身
滨河路旧忆
建国路沿革
三官堂溯源
崇福巷的变迁
竹篙巷旧忆
官需井与凤凰眼
先农祠遗址话重农
两座鼓楼三面鼓
漫谈夏茂街
高桥史料拾零
沙县古代的书院
沙县的状元
坊表与教化
漫话沙县私塾
沙县占戏台
沙县会馆杂谈
沙县祭孔旧事
两医传人沙县纪略
开县始祖邓光布
韩僵隐居沙县
张确和高桥
张若谷首倡发行纸币
陈傅倡设泉州市舶司
严己爱民的罗畸
洁身自守的陈麟
鲠亮善谋的张致远
两个沙县人与南剑州州学碑
沙阳长峙了斋祠
陈瓘与沙县地名
字如其人的陈瑾
陈瓘自责
陈瓘与南通
曹辅直谏宋徽宗
《尊尧集》与《遵尧录》
罗从彦鬻田求学
兴国寺、寓轩与具瞻堂
邓肃谏花石纲
陈渊义责秦桧
黄复遗书壮山河
倪闪——皇权时代的模范人物
张宗华与“吃茶去”
邓文铿查办皇亲国戚
尚书不建尚书府
上官仪不为钱财所污
“禁中三绝”之一——边景昭
黄钟巧抑粮价
董其昌赋诗洞天岩
沙县有个“范青天”
萨镇冰谊重林永栋
罗祖风热心地方公益
祥凤桥话古
前黄桥与后黄桥
漫话西来桥
进谷桥史话
水美土堡
大水湾陈氏祠堂
后记
精彩书摘
《沙县掌故史话/沙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丛书》:
沙县城关跨河大桥史话
沙溪河流经沙县,县内所辖十数个乡镇被河水阻隔分成南北两片(约略各半),以跨河大桥沟通,联系着全县20余万人民的生活,以及生活需求、物质和文化交流。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全县仪城关南门架设一浮桥,洪水来时桥断开,则以扁舟载渡,因水过大时不敢摆渡,咫尺天涯,只能望洋兴叹。而今城关横跨沙溪已建成现代化钢筋混凝土架构,可行驶大型载重车辆的大桥三座,两岸人民再无隔河相望之憾,抚今思昔,唏嘘无限。本文追溯沙县城关跨河建桥千余年经历,着重叙述三桥建设。
据民围版《沙县志》载:“宋绍圣四年(1097年)谢令睿初建浮桥名‘平津’,市田以备修缮。”可见沙之始有桥,已有千余年历史。该志续载:“嘉定四年(1211年)又建板桥于凤凰山之下,更名‘翔风’,始构庵入浮桥间。命僧守之。”可知于浮桥之建后百又十四载,方有木石结构之板桥,且桥上筑庵,以住人管理。但由于彼时建桥材料和设计制造技术局限,历数百载刀兵水火,“翔凤桥”(后更名“祥凤”)经八毁八建,至清中叶,已无实桥存。总计四次毁于火,三次遭兵灾,一次罹洪患。其中尤以三次火毁,及今谈史志叙述,犹能动人心魄,令人嗟惋不止!此桥经第四次毁后,于明正德三年(1508年)重新修建木石结构附着建筑物大桥,由当时延平府同知计宗道,向所属各县富户募集巨资建成。此桥奠基河底,垒石砌成十二三墩,架上大梁,再铺木板,上架构成八十四楹桥面房,屋顶高耸五阁楼式,翘檐飞甍,桥之南北两段门面藻饰加彩绘,修极壮丽。然而成桥仅历时四十八载,于嘉靖三十五年(1556年),先因洪水折一门楼,嗣促石匠修缮,石匠不慎遗火引燃,导致桥面建筑物全毁,所费数万巨资,一旦化为乌有。继以桥毁不便行人,经多次吁请后,于万历戊寅(1578年)再由俞令名序者发动民众重建。历三年时间,于万历辛巳(1581年)桥修成,比以前毁桥更具规模,加高三尺,加宽五尺,巾列市肆为集市,夜晚灯火辉煌,增添溪水风光。因“翔凤”寓飞腾之义,致桥难久存,乃更名“祥凤”,意取其吉祥,可惜风仍要飞,桥成仅五十二年,又罹一次大火,损失更为惨重。不仅桥面全毁,且因火初起时,桥中商店抢搬物资,闲人驻足观看,骤然风紧火焰突猛,通道被堵,人躲避不及被焚死三百余众,断躯焦耳充填桥下。几如《三国演义》中火烧赤壁情景,想当年其三百余众遭灾家属临场号哭情景,真是惨绝人寰。其后桥虽毁,架板能通,再难恢复旧貌。再一次见志载大火毁桥是在清康熙六年(1667年),尤为令人扼腕的是此桥在正月动工兴建,于巾秋夜庆桥修建落成时,肇火焚毁。由此得出教训,建桥除设计、制造技术外,须取用与火完全绝缘的材料方可。比如我国现存历经一千四百余年、李春建造的赵州桥,就是全用石板筑就的。祥风桥最后毁于清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为洪水冲坏,年久渐湮。迨笔者及见,唯存南北两端桥基和中央一墩屹立,其余墩基及石料留在河床,当浅水时,十里平流至此段必泛起急湍。桥毁后跨越一百七十余年,南北交通全资舟渡维系,争渡超载,覆舟溺人事故时有发生,且洪水特大时,不得不封渡,未免令人有隔河千里之感叹!
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有军过境,摆渡缓不济急,军部急令架桥,地方当局责令县商会董其事。时任商会会长潘赓良与秘书林联璞等出力奔走,募商出资,征用船只,促员工漏夜架桥板成浮桥,横河列42只舢板,贯以粗棕绳,而棕绳承受不了大力,洪水大时,船板皆随水流漂走。后有国民革命军第39军、第56师驻沙,军长刘和鼎来视察.着令用粗铁链贯串,浮桥设专人管理,来往船只收取过桥费以取给。当年有陈毓增、王才妹等忠于职守,悉心尽力,及时维修,遇大洪水则开启浮桥,使附两岸,于是得以维护三十余载,至20世纪60年代建新大桥,完成浮桥的使命。
……
前言/序言
《沙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提出,要“以文化强县的战略目标,全面深入推进文化建设。挖掘地方文化资源,打造特色文化品牌,优化城乡公共文化服务网络,满足人民群众多元化文化需求,提升沙县发展的文化软实力”。
这一纲要提出伊始,县文化部门就根据“全面深入推进文化建设”“提升沙县发展的文化软实力”的要求,提出编纂、出版“沙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丛书”的计划。可喜的是,经过两年多的努力,这套精心编纂、印制精美的丛书如期出版。
“沙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丛书”对我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精华进行了全面、完整、科学的记载,是我县文化软实力的一次重要展示,是我县文化建设的重大成果。参与这部丛书编纂的全体工作人员为此付出了辛勤的劳动,在此,我代表沙县人民政府向他们表示衷心的感谢!同时,向所有工作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第一线的专、兼职工作人员致以崇高的敬意
《沙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在“提升沙县文化软实力”部分把文化建设作为全面提高公民文明素质的重要措施,提出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度挖掘和保护沙县文化、加强沙县文化宣传工作的三大任务。“沙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丛书”的编纂出版,为落实沙县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开了个好头。
近年来,我县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文化遗产的保护,是为了构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体系,加强优秀传统文化的普及推广。要认真研究、探讨如何将传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国民教育、民间活动、礼仪规范、文艺创作等各个方面,促进优秀传统文化融入现代生活。
中共十八届五中全会将文化建设纳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总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文化建设目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必须充分认识、深刻把握文化建设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的重要意义,深刻认识文化建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文化繁荣发展是衡量民生改善程度及社会幸福指数的重要指标,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高度进一步做好文化建设,为我县经济社会发展提供良好氛围和深厚土壤。
沙县掌故史话/沙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丛书 epub pdf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沙县掌故史话/沙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丛书 下载 epub mobi pdf txt 电子书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