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马楼吴简研究论文精选(套装上下册)

走马楼吴简研究论文精选(套装上下册)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长沙简牍博物馆 编
图书标签:
  • 吴简
  • 走马楼
  • 古籍整理
  • 历史文献
  • 学术研究
  • 地方史
  • 宋代史
  • 简牍
  • 文物
  • 中国古代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岳麓书社
ISBN:9787553806464
版次:1
商品编码:12279329
包装:精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6-08-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1249
套装数量:2
字数:1746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走马楼吴简研究论文精选(套装上下册)》主要讲述了,1996年出土的长沙走马楼三国吴简多达十余万枚,总字数超过《三国志》,数量至巨,举世罕见,被学术界称为世纪性大发现。《走马楼吴简研究论文精选(套装上下册)》即是作者蒋福亚融会贯通目前已整理出版的《嘉禾吏民田家莂》、《竹简(壹)》、《竹简(贰)》、《竹简(叁)》这四部简牍的内含,深入探索,将其置于中国历史长河、置于新中国成立以来有关魏晋南北朝史、特别是三国历史学术争论中撰写而成。

内页插图

目录

上册目录
长沙三国吴简的现场揭取与室内揭剥——兼谈吴简的盆号和揭剥图
长沙三国吴简时代特征新论
魏晋简牍之形态——以长沙吴简为例
吴简考古学与吴简文书学刍议
嘉禾四年吏民田家莂研究
从《嘉禾吏民田家莂》中的“诸吏”状况看吏役制的形成与演变
——读长沙走马楼简牍札记之六
长沙走马楼佃田租税简的初步研究
关于嘉禾吏民田家前中所见同姓同名的考察
长沙走马楼《嘉禾吏民田家莂》所见的姓
聚族而居与聚族里居:三国吴简《嘉禾吏民田家莂》探讨
《嘉禾吏民田家莂》所录田地与汉晋间的民屯形式
《吏民田家莂》的组合形式
嘉禾吏民田家莂与孙吴身份等级体系
“吏户”献疑——从长沙走马楼吴简谈起
说“给吏”——从长沙走马楼吴简谈起
说“真吏”——从长沙走马楼吴简谈起
论吴简所见的真吏与给吏
“真吏”新解
吴简所见的“子弟”与孙吴的吏户制 兼论魏晋的以户为役之制
长沙走马楼三国吴简所见给吏与吏子弟——从汉代的“给事”说起
吴简中的吏、吏民与汉魏时期官、吏的分野
再论走马楼吴简中的诸吏
从走马楼简“韧(创)”字的释读谈到户籍的认定
长沙走马楼吴简《竹简(贰)》“吏民人名年纪口食簿”复原的初步研究
长沙走马楼吴简“嘉禾六年(广成乡)弦里吏民人名年纪口食簿”集成研究:三世纪初江南乡里管理一瞥
长沙走马楼吴简连记式名籍简的探讨 关于家族的记录
走马楼吴简隐核新占民簿整理与研究——兼论孙吴户籍的基本体例
再论孙吴简中的户籍文书——以结计简为中心的讨论
长沙吴简所见之“户”——关于三国时期吴国家庭结构的初步考察
走马楼吴简所见孙吴家庭结构
从走马楼吴简看其时长沙居户的贫富差别
从“傅籍”到“丁中”——对吴简中“口、事、算、事”比例关系的考察
吴简户籍文书所见女子婚龄
从走马楼竹简论孙吴的户人

下册目录
吴简释姓——早期长沙编户与族群问题
单名与双名:汉晋南方人名的变迁及其意义
从吴简蠡测孙吴初期临湘侯国的疾病人口问题
从走马楼吴简看孙吴时期长沙郡的人口流动与民族融合
走马楼吴简所见“士伍”“岁伍”“月伍”考
长沙吴简中的佃客与衣食客——兼谈西晋户调式中的“南朝化”问题
走马楼吴简师佐家属籍命名及文字注记的含义
走马楼吴简举私学簿整理与研究——兼论孙吴的占募
论长沙走马楼吴简中“生口”及相关问题
走马楼简“折咸米”释义
监池司马简及相关问题
也说吴平斛
长沙走马楼吴简所见孙吴时期的仓
长沙走马楼吴简中军粮调配问题初探
走马楼吴简所见孙吴官府仓库账簿体系试探
长沙吴简中的“月旦簿”与“四时簿
走马楼吴简三州仓出米简的复原与研究
——兼论“横向比较复原法”的可行性
对中仓黄龙三年十月旦簿的复原尝试
从《长沙走马楼三国吴简·竹简(壹)》看孙权时期的口钱、算赋制度
——读《长沙走马楼三国吴简·竹简(壹)》札记之五
走马楼吴简“地僦钱”考
析长沙走马楼三国吴简所见的“调”——兼谈户调制的起源
长沙走马楼吴简所见的“调”——以出纳记录的检讨为中心
吴简所见孙吴田租及相关问题
从长沙走马楼三国吴简看孙权时期的商品经济状况
——读《长沙走马楼三国吴简·竹简(壹)》札记之六
议走马楼吴简中的货币
孙吴货币经济的结构和特点
同乡、同里与异姓丘里
走马楼吴简所见“乡”的再研究——兼论孙吴时期的乡官里吏
长沙走马楼三国吴简所见乡、丘、里关系臆解
长沙吴简所见l临湘侯国属乡的数量与名称
走马楼吴简所见孙吴县名考
走马楼简文“枯兼波簿”及其透露的生态史信息
长沙走马楼三国孙吴简牍三文书考证
走马楼吴简会计用语丛考
走马楼吴简“草刺”考校
破莉、别莂考——以长沙吴简为例
吴简所见孙吴县级草刺类文书处置问题考论
汉至三国公文书中的签署
长沙吴简中的《叩头死罪白》文书木牍
新刊长沙走马楼吴简与许迪割米案司法程序的复原
简析走马楼吴简饱水状态的科技保护
后记

前言/序言

  1996年,长沙市中心五一广场平和堂商厦建设工地出土了一批三国孙吴纪年简牍,学界称之为长沙走马楼三国吴简。这批简牍数量巨大,超过当时全国历年所出简牍数量的总和,引起了全社会特别是学界的广泛关注,被誉为20世纪继殷墟甲骨、敦煌文书、西北屯戍简牍和明清大内档案之后中国古代历史文献的“第五次大发现”。历经20年专业人员持续不断的努力和相关单位的密切配合,长沙走马楼三国吴简共整理出76000余枚有字简牍。整理成果自1999年起陆续出版,目前已出版《长沙走马楼三国吴简·嘉禾吏民田家莂》、《长沙走马楼三国吴简·竹简》(壹)(贰)(叁)(肆)(柒)(捌)共七大卷二十分册。
  吴简发现之初,宿白先生就指出:“三国吴简的发现将会有力地推动三国时期政治制度、社会关系、经济关系、赋税制度等方面的研究,预示着沉寂相当一段时日的中国古史分期问题有望取得突破性进展。”诚如先生所言,三国吴简真实而详细地记录了三国孙权时期长沙郡临湘侯国(县)的行政运作和吏民社会基本状况,对研究传世史料相对匮乏的三国历史提供了大量最原始、最真实、最直接的第一手史料,更开辟了一个立足于基层政府运作和底层民众生活的,有别于传统史学的研究领域。吴简研究也成为“简牍学”中的重要分支。
  吴简材料的公布与出版,吸引了大量学者加入吴简研究的队伍,他们中有吴简整理工作的参与者,有德高望重的知名学者,更有崭露头角的学界新秀。众多学者的热情参与,共同开拓着吴简研究的新视野。这种视野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复原工作成为新方向。复原工作包括吴简简册、簿书的复原、整理与研究,可称为“吴简文书学”。近年来,利用考古学方法复原信息、整理吴简各类文书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也成为了吴简研究热点之一。二是新材料与旧问题引领新潮流。利用“二重证据法”将吴简中出现的新词语和独特事物结合传世文献进行研究;或利用吴简新材料,对传统历史研究中的关键问题和疑难问题提出了新的认识和解答。而随着新材料的不断公布,我们相信,吴简研究领域有着巨大的可供开拓和探索的空间。
  由此,中外学界成立了长沙简牍研究会、北京吴简研讨班、东京吴简研究会等专门的学术团体。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吉林大学、湖南大学等高校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故宫博物院等科研院所和文博单位都有专门研究吴简的学人。20年来,中外学界共计出版吴简研究专著和论集23部,发表研究论文600余篇。吴简研究取得的丰硕成果,极大地推进了简牍学、考古学、古文书学和汉魏史、三国史、六朝史研究的发展。
  今年是吴简发现20周年,我馆邀请了42位海内外吴简研究学者,选择各自最具代表性和成就的论文,汇聚成册。以此纪念吴简研究从起步到发展的20年,展示吴简研究的成果,展现吴简研究的最高水准。同时,也期望本书能吸引更多的有识之士投身于吴简研究,使吴简研究成为一门真正的国际显学——吴简学。
楚简吴简研究论集:汉代竹简文字与制度探微 本书是近年来海内外古典文献学界、历史学界、文字学界关于先秦至秦汉时期竹简文书,特别是楚系、吴系竹简材料的精选研究论文集。全书共分两卷,汇集了对这些重要出土文献的最新考证、解读与理论探讨,旨在为理解早期中国社会、政治结构、法律观念及文字演变提供扎实的文献基础与前沿的学术视角。 第一卷:楚简文献的地域、语源与思想流变 本卷聚焦于以郭店楚简、上海博物馆楚简(上博简)为代表的楚系竹简材料,对其文本内容、语言特征及蕴含的早期思想脉络进行了深入剖析。 一、楚简的发现与整理的里程碑意义 本部分首先回顾了近三十年来楚简出土对先秦思想史研究带来的颠覆性影响。重点介绍了上博简《性自命出》、《天干物 হাজী》、《容成氏》等篇章的整理与初步释读成果。讨论了不同批次楚简在书写风格、简牍形制上的异同,以及它们如何帮助我们重建战国时期楚地思想文化的复杂面貌。 二、先秦哲学思想的新视野 儒家思想的多元性: 集中探讨了郭店楚简《五行》、《元道》、《唐虞之道》等篇对儒家核心概念如“性”、“道”、“德”的早期界定。对比孔子、孟子、荀子的文本,揭示了早期儒学内部在人性论、政治实践观上的分野与融合。例如,对“性自命出”中“性”的本体论地位的探讨,以及其与后世董仲舒“性三品说”的源流关系。 道家思想的早期形态: 详细考察了楚简中涉及“道”的论述,区分其与传世文献《老子》中“道”的侧重点。分析了楚简道家思想对自然、政治统治的看法,特别是其中可能存在的早期“无为”思想的萌芽。 新兴思想流派的浮现: 梳理了楚简中反映出的,可能属于早期墨家或某种未定型学派的观点。重点关注其中对“义”、“时”的强调,以及与当时其他诸子学派的对话关系。 三、楚地语言与文字研究 本卷收录了多篇专门针对楚系竹简书写体的语言学论文。通过对楚简特有词汇(如“之”、“于是”的使用习惯)、句法结构以及大量异体字的考证,重建了战国晚期楚语的语音面貌和语法特征。对“用日”、“天干物 হাজী”中记载的历法、祭祀用语的解读,为理解楚地的宗教活动和时间观念提供了直接证据。特别对楚简中体现的“巫祝语言”与“士大夫语言”的差异进行了细致辨析。 第二卷:吴简的法律实践、社会组织与秦汉过渡 本卷将焦点转向以睡虎地秦简为代表的秦代法律文献之外的吴简(如清华简中可能涉及吴国或邻近区域的材料,以及其他新出土的吴越相关竹简),着重于对早期法律、行政文书以及社会生活细节的还原。 一、吴越简牍的地域特征与文书类型 本部分首先界定了吴简在考古学和文献学上的特殊地位,即它们往往反映了江淮流域,尤其是吴越文化圈的独特制度和生活方式。研究探讨了吴简中出现的不同文书类型,如契约、卜筮记录、军事部署、以及私人信件等,并将其与中原地区的标准文书进行对比。 二、秦汉法律观念的演进 集中分析了涉及法律条文、司法判决的吴简片段。重点比较了这些早期司法实践与成熟的秦律、汉律之间的连续性与断裂性。例如,对“刑罚的位阶”、“财产转移的法律效力”的论述,揭示了在秦统一前后,不同地域的法律思想如何相互渗透、最终汇流的过程。特别探讨了吴地社会中可能存在的“乡规民约”在正式法律之外的作用。 三、早期政治制度与地方治理 本卷有论文专门研究了吴简中涉及官职设置、赋税征收以及国家动员的记录。通过对特定官名(如“令”、“史”、“吏”)的语境分析,还原了地方行政体系的层级结构。例如,探讨了春秋战国时期,地方管理如何从血缘纽带逐渐过渡到以职能划分的行政制度。对其中涉及的兵役、徭役制度的考证,反映了早期国家权力的渗透深度。 四、战国晚期社会经济的侧写 通过对契约类竹简的统计和解读,细致描摹了战国晚期吴地社会中的土地交易、借贷关系和人口流动情况。这些一手资料为理解当时的商业活动、私有财产的确认,以及社会阶层的流动性提供了宝贵的第一手证据,补充了传世史籍的不足。 结语:跨越时空的对话 全书的最终目标是实现楚简与吴简之间的跨文本对话,认识到战国至秦汉之际的文献并非孤立存在,而是共同构成了中国早期国家形态、思想体系和文字系统的复杂图景。本书适合古典文献学、先秦史、中国哲学史、文字学及法律史研究的学者和高年级学生参阅。

用户评价

评分

对于我这种侧重于古典文学和文献整理的读者来说,这套精选论文集无疑是一场知识的盛宴,但坦白说,阅读过程也伴随着一定的挑战性。我尝试去啃一些专门讨论吴简简序编连和篇章结构重建的论文,这些部分涉及大量的逻辑推理和证据链的构建。有些作者的论证路径非常迂回复杂,需要读者具备扎实的先秦两汉文献基础才能跟上其思路。比如,对于一篇残损严重的简册,如何通过句式结构和人名地名的重复出现来推断其原始篇章的次序,那种学术上的“侦探工作”非常引人入胜,但对阅读者的功力要求极高。然而,一旦你理清了其中一条关键的论证线索,那种豁然开朗的体验是无与伦比的。它强迫你跳出固有的思维框架,用最严苛的学术标准去审视和构建历史事实。

评分

我是一个对古代书写材料学比较着迷的人,所以这套文选里关于吴简载体的研究部分对我吸引力最大。我把注意力集中在了探讨竹材处理和墨水成分的那几篇文章上。作者们运用了现代科学检测手段,比如红外光谱分析,来探究竹简的防腐处理工艺以及墨汁中碳黑的来源。这些技术性的探讨,让原本冰冷的文字材料焕发出科技的魅力。有一篇论文详细描述了竹简断裂处的纤维纹理分析,指出这可能与竹材的砍伐季节有关联,这种细致入微的观察简直令人叹服。阅读这些内容时,我仿佛能闻到当年竹简散发出的淡淡的植物清香,感受到书写者在简牍上刻画时倾注的心力。这套书的价值在于,它不仅是文字学的成果,也是古代物质文化史的宝贵记录。

评分

初拿到这套书时,我最大的感受是装帧的厚重与内容的严谨。我特意挑选了一篇关于走马楼吴简中法律文书的论文来研读。论文的结构非常清晰,从文书的格式、用语习惯到其反映的当时的司法程序,层层递进,论证充分。我尤其注意到作者是如何通过对比同时期其他出土文献(比如马王堆帛书等)来印证吴简所载法律条文的独特之处。这不仅仅是对出土材料的简单罗列,更是一种跨文本的对话。读完之后,我对三国时期江东地区的行政管理和法律体系有了更立体、更鲜活的认识。那些曾经只存在于史书模糊记载中的制度,在这些竹简面前变得有血有肉。不过,个人觉得如果能配上更详尽的索引和核心术语对照表,对于跨学科研究的同仁会更加友好。总的来说,这是一部体现了当代吴简研究前沿水准的集大成之作,值得反复品味。

评分

这套上下两册的书,简直可以作为研究中国古代行政文书和地方治理史的一个缩影。我主要关注了其中关于“县署职事”和“户籍编发”的几篇核心文章。通过对吴简中涉及的各种官职名称、徭役分配记录的细致梳理,清晰地展现了东吴政权在基层是如何运转和维持其统治的。这些档案级别的材料,远比正史中对官僚体系的宏观描述来得真实和具体。我特别喜欢那种论文中将一个具体的“簿册”或“名册”作为研究对象,然后层层剥开其背后所反映的社会制度的做法。它让我们看到,宏大的历史叙事是由无数个微小、具体的文书记录支撑起来的。对于想深入理解汉末三国社会基层治理细节的学者而言,这套书提供的细节密度是空前的。读完后,我对当时普通吏员的日常工作内容有了具象化的理解,极大地拓宽了我的历史视野。

评分

这套《走马楼吴简研究论文精选》绝对是历史文献爱好者和古文字学研究者不可多得的宝藏。我花了整整一个下午的时间翻阅其中几篇关于吴简文字形体演变的论文,那种感觉简直就像是亲手触摸到了历史的脉搏。作者们对于吴简的竹简形制、书写工具乃至于当时的社会背景都有着极其细腻的考证。尤其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其中一篇论述了吴简中特定几个偏旁的异体字现象,不同学者的观点碰撞出了很多火花,有的观点甚至颠覆了我之前的一些固有认知。要理解这套书的精髓,最好是手里能同步对照着一些高清的吴简拓片图册,这样才能更直观地感受到文字的生命力。当然,对于非专业读者来说,可能入门门槛稍高,里面的专业术语和考据链条需要耐心梳理,但一旦沉浸进去,那种知识被填满的充实感是无与伦比的。这绝不是那种走马观花的学术普及读物,而是真正深入到文本肌理之中的深度挖掘。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