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辞典是是第一部以《史记》人物为主题的大辞典。由渭南师范学院等多个单位学者合作完成,历经数年修订。按照音序排列《史记》中的人物词条。本辞书力求实现人物全、资料细、文字简的编写原则,应是比较详备简约的《史记》人物辞典,称得上是司马迁与《史记》学习研究者重要而难得的参考书。
段国超,1963年毕业于陕西师范大学中文系。曾任中师语文教师多年,1978年调至渭南师范学院任中文系主任兼校《史记》研究室主任,教授。省高校高级职称和学科设置评委,省文艺评论家协会理事,全国王维研究会理事。1997年获全国曾宪梓教育基金会教师奖。发表文章500余篇,《试论我国社会主义文艺的中国特色》等七篇获陕西省社科研究优秀论文奖。著有《鲁迅家世》、《鲁迅论稿》、《文艺论稿》、《杜鹏程传论》、《姓氏文化研究》、《灯下集》、《序跋集》和《教坛散墨》等十余种。《鲁迅家世》填补研究空白。
丁德科,1962年生,汉族,陕西省铜川市人。博士生导师,二级教授。获西北大学中国思想史专业博士学位,先后在西安交通大学、解放军军事经济学院应用经济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从事研究工作。曾在中共铜川市委办公室、中共陕西省委办公厅、陕西省政协办公厅、西安财经学院工作,现任渭南师范学院院长、党委副书记。主要研究方向:国家安全经济思想,先秦儒道国家学说。曾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国家软科学研究计划项目、国家博士后科学基金资助项目等国家和省部科研项目多项出版著作5部,发表论文多篇,获陕西省科学技术奖、陕西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全军军事经济研究中心科研成果奖等。
凡 例
一、本辞典收录《史记》中人物的姓名、字号、籍贯、生平事迹、庙号、谥号、太史公对其评价及出处,并附主要人物家族世系表(仅限 三代以上)。以中华书局标点本《史记》为准。
二、本辞典共收《史记》人名 6821 条。同名不同人的,分条叙述, 用①②③④等表示不同人物;同人而多名的,分为主词条和参见条,以备查阅。
三、为查找和学习方便,每条词目释文之后,均用( )括注中华书局标点本《史记》的主要页码,以及与之相应的商务印书馆九卷本《史记通解》的主要页码。
四、本辞典关于历史纪年采用旧历,括注公元;人物生卒年,则一律采用公历。公元以前,前面加“前”,公元后不加“后”,但跨公元前 后者则注明“前”、“后”。
五、本辞典以人物全、资料细、文字简为编写原则。
六、本辞典在主要历史人物“行事”之后,特列世系表,以备了解有关历史人物家世时参考。
七、本辞典的目录和目录正文,均按辞目首字汉语拼音、音序编排。查找者可按辞目的汉语拼音、音序查索。
这本《史记》人物大辞典,说实话,我拿到手的时候,心里是有点忐忑的。毕竟“史记”这俩字就代表着沉甸甸的历史和浩如烟海的人物,想把它编成一本“辞典”,难度可想而知。我原本的期待是,它能像一本工具书那样,精准地查到我想找的某个人物的生卒年月、主要事迹,仅此而已。然而,当我翻开第一页,那种感觉就完全变了。它不是冷冰冰的资料堆砌,而是仿佛能感受到司马迁笔下那些鲜活的生命力。比如,我对项羽这个人物的印象一直是那个气吞山河的西楚霸王,但辞典里对他的描述,不再是简单的“力能扛鼎,才气过人”,而是深入挖掘了他性格中的复杂性,从他早年的豪情万丈,到垓下别姬时的悲怆,再到乌江自刎时的不甘,每一个侧面都被梳理得井井有条,引用了大量的原文佐证,读起来,仿佛又重新经历了一遍那个英雄末路的悲剧。更让我惊喜的是,那些在正传中只是一笔带过的小人物,比如某个游侠、某个门客,在这本辞典里竟然也有了相当详尽的条目,这极大地拓宽了我对秦汉时期社会生态的认知,不再是帝王将相的独角戏,而是看到了那个时代芸芸众生的生存图景,这对于一个历史爱好者来说,简直是意外之喜。
评分对我来说,研究《史记》的魅力,很大一部分在于那些充满戏剧性的“小故事”和人物的“性格侧写”。比如那些刺客列传,读起来简直比武侠小说还精彩,但如果缺乏背景知识,就容易流于表面。这本辞典的价值,就在于它能提供那个“背景知识”的支撑。它不仅仅记录了“发生了什么”,更试图去解释“为什么会这样”。比如在记载某位贵族官员的条目下,它会穿插解释当时朝廷的权力结构、某个派系的兴衰,甚至连一些地方的地理环境对人物决策的影响也会有所提及。这种“全息视角”的解释,让原本看似孤立的事件或人物,立刻融入到了一个更广阔的历史和社会背景之中。我发现自己不再只是被故事吸引,而是开始思考人物背后的动机和时代的选择,这种从“记事”到“解意”的提升,是任何普通《史记》解读本都难以达到的深度。
评分我是一名业余的古典文学爱好者,平时最大的困惑是如何将那些文言文的记载,转化为现代人能够理解的生动画面。很多时候,读完原文后,脑子里还是模糊的一团。《史记》人物大辞典在这方面,采取了一种非常巧妙的平衡术。它没有过度地“翻译”或“白话化”司马迁的原著,保证了历史的严肃性;但同时,它在解释复杂词汇、阐明特定历史背景时,措辞非常精准且贴合现代人的认知习惯。我尤其欣赏它对某些文学化描述的解读。例如,对于某个将军战败后的心理描写,辞典不会简单地重复原文的伤感,而是会结合当时的政治气候和个人处境,进行一种类心理学的分析,让人物的形象更加立体和可信。这种处理方式,极大地降低了阅读的门槛,让像我这样的非专业人士,也能深入品味《史记》的精髓,而不是仅仅停留在字面的理解上,它成功地架起了一座连接古典与现代的桥梁。
评分说实话,我平时看历史书,最头疼的就是那些名字相似、关系复杂的人物关系网。常常读着读着就得停下来,翻来覆去地比对,搞不清谁是谁的谁,尤其是在涉及士族联姻、门客依附这类记载时,更是让人一头雾水。《史记》人物大辞典在这方面简直是我的救星。它的编排逻辑非常清晰,如果说正史是河流,那么这本书就是把这条河流中所有关键的节点和支流都单独拎出来,进行了详细的标注和连接。我特别喜欢它在人物条目后面附带的“关联人物索引”和“事迹脉络图”,虽然我不能看到具体的图表,但那种结构化的梳理方式,让我立刻明白了某个名不见经传的小人物是如何影响了某个重大历史事件的走向,比如某个赵国的谋士如何牵扯进了秦赵的几次关键战役。这种层层递进的关系梳理,远比单条目叙述要有效得多。它不是简单地罗列事实,而是在构建一个庞大而精密的历史人物互动网络,让历史的逻辑链条变得清晰可见,极大地提升了阅读和研究的效率。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和印刷质量,我个人是相当满意的。作为一本工具书,它必须得耐用,而且排版要舒服,不能让眼睛太累。这本书的纸张选择非常考究,不是那种廉价的反光纸,而是略带米黄色的那种,长时间阅读下来,眼睛的疲劳感明显减轻了不少。更值得称赞的是它的字体设计。它采用了清晰易辨的宋体,字号适中,而且在关键人物的姓名和一些重要的历史术语上,采用了加粗或略微放大的处理,这在快速查阅时,能起到很好的引导作用。有些工具书为了节省篇幅,恨不得把字打成蝇头小楷,但这本辞典显然没有在这个地方妥协,保持了阅读的舒适度,这体现了编者对读者体验的重视。我试着在晚上只开一盏台灯的情况下翻阅,那种清晰度和舒适度,是我在很多同类书籍中难以找到的体验,从侧面反映出这套辞典在出版细节上投入了极大的心血。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