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胜利大反攻》详细叙述抗日战争的最后阶段,日本侵略者陷入山穷水尽之际,中国战场国共两党的军队由局部反攻转为全面大反攻的历史。
《战区大受降》重点讲述日本天皇宣布《终战诏书》后,日本与中国在芷江进行洽降、东京湾“密苏里”号战舰日本签字投降,以及日本在中国战区签字投降的故事。
《台湾光复》系统叙述台湾先后沦为荷兰、日本殖民地的历史,以及抗战胜利后,台湾回归祖国怀抱的历程。
《国府还都》重点叙述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政府由陪都重庆“还都”南京的过程。
《日俘日侨大遣返》集中披露日本投降后,在中美两国的共同组织领导下,以及国共两党的共同努力下,遣返300万日俘日侨日俘日侨大遣返的故事。
《汉奸大审判》着重介绍日本投降后,国共两党肃清汉奸、惩治汉奸和公审汉奸的史实。
《日本战犯审判》全面介绍战后日本东京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和中国南京审判战犯军事法庭,对日本甲级战犯、乙级战犯和丙级战犯进行罪行调查和审判的故事。
一毛泽东的抗日战争战略反攻论
二敌进我进、挺进豫西
三车桥战役
四高邮战役
五全面反攻、扩大解放区
六蒋介石的战略反攻说
七率先反攻、空中歼敌
八厉兵秣马、准备反攻
九胡康河谷战斗
十血染孟拱河谷
十一奇袭密支那
十二八莫、南坎之战
十三强渡怒江
十四浴血腾冲、龙陵
十五豫西鄂北会战
十六湘西会战
十七局部反攻、收复广西
《胜利大反攻》
新四军与江苏抗日军民在度过了严酷的相持阶段后,迎来了战略反攻阶段。从1941年到1943年的三年间,日伪军对江苏各抗日根据地发动了残酷的“扫荡”和清乡,国民党顽固派也不断发起军事“清剿”。抗日军民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不屈不挠地开展持久的反扫荡、反清乡、反清剿斗争,在抗日战争的相持阶段保存了有生力量,积聚了新的能量。从1943年下半年开始,江苏敌后战场的敌我斗争态势发生了明显变化,新四军已上升为江苏敌后战场的主导力量,并独立自主地发起了战略反攻。
新四军5个师在江苏境内建立了苏南、苏中、苏北、淮南和淮北5块抗日根据地。在抗日战争最艰苦的相持阶段,各根据地在日伪和顽固派的夹击和封锁下不断缩小。国民党军队从敌后撤离后,由原来的新四军与日伪三角斗争的局面演变为敌(日)我双方的直接对抗。正是在这样的形势下,新四军各部把握战机,从本地区实际情况出发,不断地扩大解放区,缩小沦陷区,直到光复国土,最终战胜了日本侵略者。
新四军在与日本侵略者由相持阶段转入战略反攻的过程中,实现了从游击战向运动战的战略转变。由于力量对比的变化,日伪军已陷入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虽然日军还维持着“战线占领”的局面,但已无力再对抗日根据地发动大规模的扫荡。而新四军在地方武装和民兵的配合之下,不仅广泛地发动游击战争,而且可以集中优势兵力主动向日伪军发动攻击,攻占日伪军据点乃至中心集镇和县城。
更值得一提的是,新四军在恢复和巩固原有阵地后,还以江苏为基地,实施了西进豫皖苏、南下苏浙皖边区的战略计划,进一步扩大了战略反攻中的优势。
新四军在江苏敌后战场的战略反攻是从车桥战役开始的。车桥是位于淮安与宝应两县交界地区的一个集镇。1941年至1943年,国民党鲁苏战区副总司令部和江苏省政府在此驻扎,曾修筑了大量防御工事。1943年2月,日军占领车桥后,进一步构筑军事设施,仅碉堡就有53座。日军1个小队40余人、伪军1个大队500余人驻此,成为伸向新四军苏中、苏北和淮北三大根据地的一个楔子。1944年3月5日,新四军第一师为了改善苏中与苏北、淮北两地的交通联络,以5个团兵力发起了车桥战役。当日凌晨1时50分,奉命攻打车桥的新四军1个纵队趁夜暗集合于车桥外200米处,在作了简短动员后,随即组成冲锋队形,开始搜索前进,准备对车桥实施突然袭击。战斗的第一阶段进展得十分顺利。
突击队在夜色中熟练地将几十副云梯架上围墙,突击队员飞身而上,接着大部队潮涌而进。片刻,南北无数道流星飞上天空,攻击部队在25分钟内便完全突破围墙,攻下日伪军的十余座碉堡并迅速占领全部街道,自己仅伤1人,耗费手榴弹30多枚。战斗在继续进行。新四军突击队像尖刀一样,在碉堡间突击猛进,向纵深发展。躲在碉堡内的敌人遭到突如其来的袭击,显得极度恐慌,枪弹毫无目标地从碉堡内射出来。此时,只见一名新四军战士突然纵身一跃,迅速接近碉堡,将2枚手榴弹塞进了枪眼。“轰!轰!
……
我最近沉迷于一本关于民国时期思想文化变迁的专题研究——《清末民初知识分子的精神流亡》。这本书的切入点非常独特,它没有过多关注政治舞台上的角力,而是深入探讨了一批学人在东西方文化剧烈碰撞下的内心挣扎和学术转向。作者通过梳理大量未刊发的信件、日记和早期学术论文,构建了一个充满矛盾和探索精神的知识群体群像。其中关于“全盘西化”与“文化保守主义”两大思潮的论战,书中呈现的细节之丰富令人叹服。我尤其欣赏作者那种冷静而克制的笔法,既没有将任何一方理想化,也没有过度批判,只是客观地展示了他们在时代洪流面前,试图为民族寻找出路的每一次艰难尝试。读完后,我感觉自己像是参与了一场跨越百年的思想漫步,那种知识分子在寻找“中国未来”方向时的那种迷茫、坚定与牺牲,至今仍有强烈的现实回响。这与那些侧重于军事或政治事件的史书不同,它打开了理解那个时代精神内核的一扇窗,其深度和思辨性,让我对那段历史的理解又增加了一层维度的复杂性。
评分我最近正在研读的《长三角城市群的地理变迁与人文互动》,这本书的视角是微观且空间性的,它提供了一种全新的、以地域为单位来审视近代史发展的方式。作者巧妙地将历史事件、经济活动与地理环境结合起来,探讨了特定地理单元如何塑造了区域的文化特质和发展路径。例如,书中详细论述了沪杭甬铁路的修建,如何不仅仅是一项交通工程,更是如何重新定义了沿线城市的经济辐射范围和人口流动模式,从而间接影响了区域内的社会阶层结构。它将宏大的历史叙事,层层剥开,还原成了一张张由河流、交通线和人口密度构成的精细地图。这种从“地缘”角度重构历史的写法,极大地拓宽了我的视野,让我明白历史事件不是发生在真空中的,而是深深植根于具体的山水之间。这种对空间和地方感(Sense of Place)的强调,与侧重于宏大叙事的历史著作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它让我感受到历史的厚度来自于土地的记忆。
评分近期拜读的《旧时戏曲里的市井百态》,这本书的趣味性和史料价值达到了完美的平衡。它不直接讨论政治或战争,而是通过对清末至民国初期,江浙一带流行的民间戏曲剧本、演员传记以及观众反应的研究,来侧面反映当时的社会风貌和民众心理。戏曲作为一面镜子,清晰地映照出了世俗的喜怒哀乐、道德观念的松动与坚守。书中分析了一出著名的“才子佳人”戏码如何在新思想冲击下被解构和重塑,以及普通百姓如何通过看戏来寄托对安定生活的向往。作者的文笔诙谐而不失学者的严谨,尤其擅长从那些看似琐碎的舞台轶事中挖掘出深刻的社会变迁信号。这让我意识到,要真正了解一个时代,不能只看那些被官方记录的“大事”,更要留意那些渗透在日常娱乐中的民间情绪。这本书提供了一种极其人性化、充满生活气息的视角来理解历史的纹理,是了解那个时代普通人精神世界的绝佳指南。
评分翻开这套名为《1945中国记忆系列丛书》的厚重文集,我的心绪立刻被拉回了那个风云激荡的年代。虽然我手中的是另一部关于近代史的著作——《烽火连天下的江南往事》,但那种扑面而来的历史感却有异曲同工之妙。这部书细致入微地描绘了抗战胜利前后,江南地区社会结构的变迁和普通民众在剧变中的挣扎与坚韧。作者没有过多渲染宏大的叙事,而是聚焦于具体的村落、家族,甚至是某个手艺人的命运。比如,书中对一个苏绣作坊在战乱中如何艰难维持,以及年轻一代如何在新旧思想的夹缝中寻找出路的长篇叙述,简直让人身临其境。尤其是对当时物价飞涨、粮食短缺的描写,那种深入骨髓的匮乏感,即便是隔着屏幕阅读,也能感受到空气中弥漫的焦虑。它让我意识到,历史的重量往往不在于那些高高在上的决策,而在于千千万万普通人日常生活的断裂与重建。阅读过程中,我时常会停下来,去思考,在那个“一切都在重塑”的时代,人性的光辉与脆弱是如何交织呈现的。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理解那个特定地域和特定时期社会肌理的全新视角,远比教科书上的简略记载要丰满得多,也更让人心疼。
评分手边这本《战后亚洲工业化的启示录》,虽然主题是经济发展,但其对特定历史节点的剖析却极具洞察力,它与那套《1945中国记忆》系列在时间跨度上虽有交集,但在关注点上截然不同。这本书的核心在于分析了二战后,几个亚洲经济体如何在废墟之上,利用特定的国家干预模式和资源配置策略,实现了令人瞩目的腾飞。作者对数据和政策的梳理极其严谨,但最精彩的部分在于,它揭示了经济起飞背后隐藏的社会成本——比如对传统农业结构的冲击、早期劳工阶层的艰辛以及由此引发的区域不平等问题。书中引用了一个非常生动的例子:为了建设第一批现代化工厂,许多偏远地区的年轻人被迫放弃了世代相传的耕作方式,这种“现代化”的代价,是沉甸甸的。读完此书,我不再仅仅将战后的经济奇迹看作是纯粹的成功叙事,而是明白了每一次飞跃背后,都深埋着复杂的社会博弈和难以磨灭的个人牺牲。这种穿透经济表象直达社会核心的叙事,让我对“发展”二字有了更为审慎的理解。
评分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
评分整套书布局还行,但需要做得更精品一点
评分还不错的书,价格合适。
评分还不错的书,价格合适。
评分非常愉快的一次购书经历
评分还没看
评分价格便宜量又足,非常满意。
评分真没看过这么好看的书,真的大受其益。
评分质量相当好,内容还没看,好书,质量相当好,内容还没看,好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