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保障与社会服务研究

中国社会保障与社会服务研究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丁建定 著
图书标签:
  • 社会保障
  • 社会服务
  • 中国社会
  • 社会政策
  • 福利国家
  • 人口老龄化
  • 社会发展
  • 公共管理
  • 社会问题
  • 民生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68035477
版次:1
商品编码:12287574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12-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84
字数:378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适读人群 :社会保障和社会服务研究人员,社会保障和社会服务机构工作人员
社会保障与社会服务是重大民生和重大现实需求问题,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社会救助制度、养老服务等是社会关切的热点问题。目前国内研究社会保障制度的著作比较多,但是,关于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延迟退休年龄政策、城乡是会救助制度一体化与残疾人社会救助制度的成果相对较少;较之关于社会保障制度的研究,国内学术界关于社会服务的研究比较薄弱,尤其是关于社会养老服务、城乡社区服务等的研究成果更少。作者长期从事社会保障与社会服务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从制度到服务、从学理到政策、从社会保险到社会救助与福利、从制度设计到政策评估的研究思路也是值得学界思考和借鉴的。

内容简介

本书是一本有关中国社会保障与社会服务的持续专题研究成果。作者梳理总结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保障重大理论认识,讨论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的发展,探讨推迟退休年龄问题的学理与现实选择,剖析社会救助制度及立法的主要内容,关注残疾人社会救助的发展和完善,考查中国城乡社区服务的发展,研究社会养老服务的评估指标与体系建设,探讨中国居家养老服务的发展。贯彻本书的基本思路是从制度到服务、从学理到政策、从社会保险到社会救助与福利、从制度设计到政策评估。

作者简介

丁建定:华中科技大学二级教授、社会学院院长,中国社会保障学会副会长、教育部社会工作专业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社会学会社会发展与社会保障专业委员会副会长、中国社会保障学会教学委员会副主任、民政部社会工作研究中心研究员、湖北省人民政府咨询委员会特邀专家、湖北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专家委员会委员。长期从事社会保障制度、社会福利理论等相关领域的研究和教学工作,承担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等重要科研项目20余项,出版学术专著与教材15部,发表学术论文100多篇,荣获第三、六、七届教育部“中国高校人文社科优秀科研成果奖”等学术奖励10余项。

精彩书评

丁建定教授关注重大民生和重大现实需求问题,长期从事社会保障与社会服务研究,承担了教育部、民政部的多项重要研究项目,本书的大部分内容是作者这些重要研究项目的研究成果。作者遵从从制度到服务、从学理到政策、从社会保险到社会救助与福利、从制度设计到政策评估的研究思路,梳理总结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保障重大理论认识,讨论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的发展,探讨推迟退休年龄问题的学理与现实选择,剖析社会救助制度及立法的主要内容,关注残疾人社会救助的发展和完善,考查中国城乡社区服务的发展,研究社会养老服务的评估指标与体系建设,探讨中国居家养老服务的发展。

目录

第一部分新时期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新目标、新理念与新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社会保障的重要论述及其意义/1
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与实现“中国梦”是新时期社会保障制度发展的新目标/2
二、改善民生、公平正义和共享发展是新时期社会保障制度发展的新理念/5
三、精准扶贫与精准脱贫是新时期社会保障制度发展的新战略/10
四、可持续与城乡统筹是新时期社会保障制度发展的重要环节/13
五、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论述指导下的中国社会保障制度新发展/16第二部分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的发展与展望/21
一、“十二五”规划完成情况及主要进展/22
二、“十三五”时期的主要目标、机遇与挑战/32
三、“十三五”时期的战略任务及主要政策建议/38第三部分关于推迟退休年龄问题的思考/43
一、推迟退休年龄的核心目标应是增加经济活动人口/44
二、推迟退休年龄的关键选择是确定强制缴费资格年限/47
三、推迟退休年龄需要相关的配套性制度调整/53
四、推迟退休年龄需要合理的社会心理准备期/56
五、延迟退休年龄政策的国际实践/58
六、延迟退休年龄政策的机制构建/62第四部分中国社会救助立法研究/67
一、社会救助制度的基本内涵、目标与原则/68
二、中国社会救助制度的实施状况及主要问题/73
三、社会救助制度的基本内容及其相互关系/78
四、社会救助制度的责任机制与管理体制/83
五、社会救助对象的确定与审批机制/86
六、社会救助的基本方式及其标准调整机制/90
七、社会救助制度中的权利与义务关系/96
八、研究的基本结论/98第五部分中国残疾人社会救助发展和完善/103
一、残疾人社会救助的基本理论/104
二、中国残疾人社会救助的发展/108
三、中国残疾人社会救助的主要问题分析/121
四、中国残疾人社会救助发展战略/134
五、中国残疾人社会救助发展的对策建议/138第六部分中国城乡社区服务发展研究/145
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乡社区服务的发展变化/146
二、我国城乡社区服务发展状况与主要问题调查/156
三、我国城乡社区服务发展状况的基本评估/167
四、我国城乡社区服务发展的指导思想与战略目标/171
五、我国城乡社区服务发展的主要对策建议/173第七部分社会养老服务评估指标与体系建设/187
一、研究的背景与方法/188
二、社会养老服务评估指标体系建设/189
三、社会养老服务实证调查/201
四、完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的政策建议/229第八部分中国居家养老服务发展研究/235
一、中国居家养老服务发展状况/236
二、中国居家养老服务发展中的问题/243
三、中国居家养老服务发展的必要性与可行性/253
四、中国居家养老服务发展的理念与任务/267
五、中国居家养老服务发展的具体对策/273后记/282
第一部分新时期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新目标、新理念与新发展 /1
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与实现“中国梦”是新时期社会保障制度发展的新目标 /2
二、改善民生、公平正义和共享发展是新时期社会保障制度发展的新理念
/5
三、精准扶贫与精准脱贫是新时期社会保障制度发展的新战略 /10
四、可持续与城乡统筹是新时期社会保障制度发展的重要环节 /13
五、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论述指导下的中国社会保障制度新发展 /16第二部分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的发展与展望 /21
一、“十二五”规划完成情况及主要进展 /22
二、“十三五”时期的主要目标、机遇与挑战 /32
三、“十三五”时期的战略任务及主要政策建议 /38第三部分关于推迟退休年龄问题的思考 /43
一、推迟退休年龄的核心目标应是增加经济活动人口 /44
二、推迟退休年龄的关键选择是确定强制缴费资格年限 /47
三、推迟退休年龄需要相关的配套性制度调整 /53
四、推迟退休年龄需要合理的社会心理准备期 /56
五、延迟退休年龄政策的国际实践 /58
六、延迟退休年龄政策的机制构建 /62第四部分中国社会救助立法研究 /67
一、社会救助制度的基本内涵、目标与原则 /68
二、中国社会救助制度的实施状况及主要问题 /73
三、社会救助制度的基本内容及其相互关系 /78
四、社会救助制度的责任机制与管理体制 /83
五、社会救助对象的确定与审批机制 /86
六、社会救助的基本方式及其标准调整机制 /90
七、社会救助制度中的权利与义务关系 /96
八、研究的基本结论 /98第五部分中国残疾人社会救助发展和完善 /103
一、残疾人社会救助的基本理论 /104
二、中国残疾人社会救助的发展 /108
三、中国残疾人社会救助的主要问题分析 /121
四、中国残疾人社会救助发展战略 /134
五、中国残疾人社会救助发展的对策建议 /139第六部分中国城乡社区服务发展研究 /147
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乡社区服务的发展变化 /148
二、我国城乡社区服务发展状况与主要问题调查 /158
三、我国城乡社区服务发展状况的基本评估 /169
四、我国城乡社区服务发展的指导思想与战略目标 /173
五、我国城乡社区服务发展的主要对策建议 /175第七部分社会养老服务评估指标与体系建设 /189
一、研究的背景与方法 /190
二、社会养老服务评估指标体系建设 /191
三、社会养老服务实证调查 /203
四、完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的政策建议 /231第八部分中国居家养老服务发展研究 /237
一、中国居家养老服务发展状况 /238
二、中国居家养老服务发展中的问题 /245
三、中国居家养老服务发展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255
四、中国居家养老服务发展的理念与任务 /269
五、中国居家养老服务发展的具体对策 /275后记 /284

前言/序言

后记本书是一本有关中国社会保障与社会服务的专题研究成果。其大部分内容是笔者近年所承担重要研究项目的研究成果,如第一部分“新时期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新目标、新理念与新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社会保障的重要论述及其意义”是笔者承担的教育部项目“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研究专项任务项目”的研究成果,第四部分“中国社会救助立法研究”是笔者承担的民政部立法执法研究重点项目“社会救助立法研究”的成果,第五部分“中国残疾人社会救助发展和完善”是笔者承担的中国人民大学残疾人研究院曾宪梓基金项目“残疾人社会救助制度发展战略研究”的成果,第六部分“中国城乡社区服务发展研究”是笔者承担的民政部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项目“城乡基层专业社会服务提供的长效机制研究”的成果,第七部分“社会养老服务评估指标与体系建设”是笔者承担的民政部项目“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政策、配套措施落实状况评估”的研究成果。
本书的大部分内容是由丁建定教授撰写的,湖北省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华中科技大学养老服务研究中心”的几位青年学者也参与了相关部分的撰写,如杨斌副教授参与了第二部分“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的发展与展望”的撰写,何家华参与了第三部分“关于推迟退休年龄问题的思考”的撰写,郭静副教授则是第七部分“社会养老服务的评估指标与体系建设”的执笔者,本书一定程度上亦可视为华中科大学养老服务研究中心研究团队的合作成果。
本书的大部分内容未曾予以公开发表,只有小部分内容曾发表在相关研究报告或者学术期刊,如第三部分“关于推迟退休年龄问题的思考”的相关内容曾发表在《社会保障研究》2014年第1期和2015年第1期,第六部分“中国城乡社区服务发展研究”曾发表在郑功成教授主编的《中国社会保障改革与发展战略》(救助与福利卷)。
作为华中科技大学养老服务研究中心文库的第一本书,期待该书能够是一个良好的开端,以推进该研究中心取得更多更好的研究成果,同时也期待读者对本书提出批评指正。
感谢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对该文库的支持,尤其是钱坤先生等对该文库的关心和支持以及对该书出版所付出的努力。

丁建定2017年6月6日
《繁华背后:中国现代社会变迁中的个体命运与群体图景》 这是一部深度剖析中国近现代社会转型时期,个体命运如何在宏大历史洪流中被塑造、被冲刷,又如何努力寻求安身立命之所的叙事。本书并非宏观的政策梳理或制度演变史,而是将目光聚焦于那些隐藏在时代大潮之下、鲜活的个体生命故事,以及这些故事共同汇聚而成的复杂而生动的群体图景。它试图通过对一系列典型人物的生命轨迹进行细致描摹,展现不同阶层、不同地域、不同境遇的中国人在激荡变革中的挣扎、适应、反抗与超越,折射出时代变迁对社会结构、家庭关系、人生选择以及个体精神世界产生的深远影响。 本书的叙事起点,并非某个具体的历史节点,而是从上世纪初叶那些充满变革信号的暗流涌动开始。此时,旧有的社会秩序正经历前所未有的动摇,新的思想、新的制度如初生的婴儿般,在阵痛中挣扎着寻求存在。作者选取了几个颇具代表性的家庭作为切入点。例如,一个沿海港口城市中,一个曾经富庶的商贾家庭,如何在西方列强的冲击下,家族财富迅速衰落,家长们为维系家族的体面而进行的各种努力,以及年轻一代在接受新式教育后,如何面临传统与现代的价值冲突,有人选择投身实业,有人则被卷入革命的洪流。他们的命运,既有对家族荣耀的眷恋,也有对未知前路的迷茫与探索,他们的悲欢离合,折射出那个时代社会财富分配的剧变和阶层流动的艰难。 随着时间的推移,本书将笔触延伸至二十世纪中叶。在中国社会经历翻天覆地的政治经济变革时期,个体生命的轨迹更是被时代的巨轮无情碾过。作者描绘了一个出身于农村的青年,如何在土地改革的浪潮中,从一个懵懂的少年蜕变为积极参与社会建设的劳动者。他的生活,与集体化、农业生产的变迁紧密相连,他的情感,也与那个时代的集体主义思潮、人际关系的变化息息相关。我们看到他如何在集体生活中找到归属感,又如何在个人愿望与集体利益之间进行艰难的权衡。他的故事,是对那个时代个体生存状态和社会成员组成的生动注脚。 另一条叙事线则聚焦于城市中的知识分子群体。在经历了思想的解放与重塑,以及随后的政治运动冲击后,他们的精神世界变得复杂而敏感。本书通过一位知识分子家庭的视角,展现了他们在“改造”与“坚持”之间的挣扎,他们对真理的追寻,对文化的传承,以及在政治高压下,如何用一种隐晦而又坚韧的方式,守护内心的精神家园。他们的苦闷、他们的希望、他们的无奈,构成了一幅幅令人唏嘘的画面,也提醒着我们,在宏大叙事之下,思想的火种从未熄灭。 改革开放的春风吹来,中国社会再次迎来巨变。本书的第三部分,将目光投向了这一转型时期。作者描绘了一个从农村来到大城市打拼的女性,她在城市化进程中,如何凭借自己的勤劳与智慧,在陌生的环境中闯出一片天地。她的故事,是无数“外来妹”奋斗史的缩影,她们在城市的光鲜亮丽背后,承受着外来者的压力,也拥抱着新机遇。我们看到她在家庭、工作、个人成长之间的多重角色扮演,她的喜悦与失落,她的憧憬与现实,生动地展现了当代中国女性在社会变迁中的角色演变和自我实现。 同时,本书也关注到了那些在时代浪潮中被边缘化或面临深刻困境的群体。例如,一位在计划经济时代被精简下来的老工人,如何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重新寻找自己的价值和位置。他的失落、他的不甘、他的坚韧,以及他与新一代社会关系的疏离,反映了社会转型期带来的代际冲突和价值观念的碰撞。他的故事,是对那些在经济发展中被遗忘的角落的深情回望。 本书的独特之处在于,它不回避历史的复杂性与矛盾性。它并非简单地歌颂时代的进步,而是力图呈现历史进程中,个体所承受的真实痛苦与无奈。那些在政治运动中遭受冲击的家庭,那些在经济转型中遭遇失业的个体,那些在城乡二元结构下备受歧视的农民工,他们的声音,他们的经历,都被作者以一种深沉而又富有同情心的方式记录下来。 在叙事方式上,本书避免了枯燥的理论说教,而是大量运用了细腻的人物刻画和生动的场景描写。通过对人物言行举止、心理活动、情感变化的深入挖掘,让读者仿佛置身于那个时代,与书中的人物一同呼吸、一同感受。作者善于捕捉那些容易被宏大叙事所忽略的细节,例如,一张泛黄的老照片,一段粗糙的对话,一个意味深长的眼神,都能成为揭示人物内心世界和时代变迁的窗口。 此外,本书还通过对不同社会阶层、不同职业背景人物的交叉描绘,构建了一个丰富而立体的中国社会画卷。我们看到,无论是显赫的士绅,还是普通的农夫;无论是意气风发的青年,还是饱经沧桑的老者,他们都无法脱离时代的洪流。他们的命运,相互交织,共同谱写了中国近现代社会变迁的壮丽史诗。 《繁华背后:中国现代社会变迁中的个体命运与群体图景》并非仅仅是一部历史的记录,它更是一次关于中国人在时代洪流中,如何定义自我、如何寻求意义、如何坚持人性光辉的深刻探索。它引导读者去思考,在快速而深刻的社会变革面前,个体存在的价值何在?如何在变动不居的世界中,寻找到属于自己的立足之地?本书所展现的,是无数中国人在历史长河中,用他们的生命书写的,一部关于坚韧、关于希望、关于人性与时代搏斗的,感人至深的故事。它是一面镜子,映照出中国社会变迁的宏大图景,也映照出其中每一个普通人,那不平凡的生命轨迹。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简直是一股清流,在严肃的学术著作中难得地展现出了一种近乎文学的叙事张力。作者在描述一些重大的社会改革背景时,笔法极为细腻,仿佛能让人置身于那个特定的历史现场。我印象特别深的是其中关于某个特定群体保障体系建立过程的章节,他没有用冰冷的官方语言来陈述,而是巧妙地穿插了一些个案分析的片段,虽然这些片段没有详细展开,但那种细节的描摹,比如某个家庭在面对制度变迁时的微小挣扎和适应,一下子就让那些抽象的政策条文变得有血有肉,极大地增强了阅读的代入感和情感共鸣。这种“以小见大”的叙事策略,使得原本可能让人望而却步的议题变得平易近人,却又不失其学术的深度和准确性。我经常读到一半会停下来,琢磨作者是如何在保持客观性的同时,还能不动声色地引导读者的情感倾向,这显示了作者极高的文字驾驭能力。总的来说,这是一部既能满足专业人士对信息密度的高要求,又能让普通读者被其叙事魅力所吸引的佳作,真正做到了雅俗共赏的平衡点。

评分

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的知识体系受到了一个强有力的冲击和重塑。我原以为自己对这个领域已经有了比较全面的了解,但作者在这本书里引入的几个核心概念和分析框架,完全颠覆了我原有的认知模型。特别是关于“风险社会理论”在国内特定背景下的本土化应用那部分,作者不仅仅是生硬地套用西方理论,而是结合了中国特有的国情、文化传统和治理结构,构建了一套更具解释力的分析工具。这本书的论证过程如同精密的手术刀,逻辑链条环环相扣,几乎没有可以被挑剔的漏洞。最令人信服的是,作者在提出新见解时,总是能够清晰地指出现有主流观点的局限性,然后拿出强有力的实证支撑来证明自己观点的优越性,这种自信且有力的学术对话方式,让人不得不信服。我甚至翻回去重读了好几遍那些关键的论证段落,试图捕捉其中每一个逻辑转折的精妙之处。对于任何希望在这个领域做出原创性研究的人来说,这本书无疑提供了一个极高的学术标杆和创新的思维起点,它教会我如何更深入、更批判性地看待那些我们习以为常的社会现象。

评分

这本书的实用价值远超我最初的预期,它不仅仅是一部理论专著,更像是一份深入基层运行机制的“操作手册”与“体检报告”的结合体。作者似乎拥有某种“透视眼”,能够看穿宏大政策叙事背后的具体执行细节和实际效能。比如,在分析某一特定社会保障项目在地方层面落地时遇到的层层阻力、资源错配以及“运动式”治理的弊端时,作者所引用的案例和数据细节之丰富,让人拍案叫绝。他没有停留在“哪里出了问题”的层面,而是深入探讨了“为什么会出问题”的制度根源和激励机制缺陷。这种务实、聚焦于“最后一公里”的分析视角,对于政策制定者和实际管理者来说,无疑具有极高的参考价值。读这本书,你不会感到自己在进行一场纯粹的哲学思辨,而是真切地感受到一种强烈的使命感,那种对社会公平和效率的深切关怀,是通过对具体问题的精准把握而产生的。它提醒我们,再宏伟的蓝图,也必须由细微的齿轮咬合才能运转,而这本书,恰恰把那些齿轮的摩擦和磨损,揭示得一清二楚。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很有意思,封面那种深沉的墨绿色,配上烫金的字体,一下子就给人一种庄重、学术的感觉。拿到手里沉甸甸的,就知道内容肯定不含糊。我本来以为这种主题的书会读起来很枯燥,充斥着晦涩的理论和密密麻麻的数据图表,但翻开目录后发现,作者的行文思路非常清晰,结构组织得非常严谨。比如在探讨某个历史阶段的政策演变时,他会先从宏观的社会背景入手,像剥洋葱一样层层深入,将政策出台的社会动因剖析得淋漓尽致。更让我惊喜的是,作者并非仅仅停留在对既有文献的梳理和重复,而是提出了不少让人耳目一新的观点,尤其是在对比不同历史时期社会福利模式转型时,那种跨学科的视角融合得恰到好处,让人在阅读过程中不断进行自我反思。这本书的脚注和参考文献部分也做得极其扎实,每一个论点背后似乎都有坚实的文献支撑,这对于研究者来说简直是福音,可以直接顺藤摸瓜找到更多前沿资料。我个人觉得,这本书的价值不仅在于它提供了系统的知识框架,更在于它提供了一种审视当代社会问题的深度思维工具,那种严谨的治学态度和对社会复杂性的深刻洞察,是真正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

评分

这本书的排版和装帧虽然是传统严肃学术风格,但其内容在现代学术思潮的交汇点上展现出了令人兴奋的活力。我注意到作者大量地引入了后现代思潮对“整体性”社会保障体系的解构和批判,并将其与发展中国家的特殊转型语境相结合,产生了一种非常“当下”的讨论张力。作者对“能动性”和“结构制约”之间复杂博弈的探讨尤其精彩,他没有将个人简单地视为被动的政策接受者,而是充分展现了他们在既有制度框架下如何进行策略性的“嵌入”和“协商”。这种对微观主体能动性的强调,使得整本书的叙事不再是冷冰冰的自上而下的权力分析,而充满了动态的张力。此外,书中对信息技术在社会服务优化中的双刃剑效应的分析,也体现了作者紧跟时代步伐的敏锐性,他既看到了效率提升的潜力,也警惕了技术固化现有不平等的风险。总而言之,这本书在保持学术高度的同时,敢于触碰最前沿、最具争议性的议题,并且能够提供一种非常平衡且具有启发性的讨论框架,实属难得的佳作。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