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曆代興衰十六講: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學習叢書

中國曆代興衰十六講: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學習叢書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呂思勉,張蔭麟 著
圖書標籤:
  • 中國曆史
  • 中華文化
  • 傳統文化
  • 曆史興衰
  • 文化傳承
  • 國學
  • 曆史教育
  • 文化工程
  • 十六講
  • 通俗曆史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思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中國友誼齣版公司
ISBN:9787505741270
版次:1
商品編碼:12279866
包裝:平裝
開本:16
齣版時間:2017-11-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256
字數:198000

具體描述

編輯推薦

中辦、國辦在《關於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中指齣:要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貫穿國民教育始終。圍繞立德樹人根本任務,遵循學生認知規律和教育教學規律,按照一體化、分學段、有序推進的原則,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全方位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識教育、藝術體育教育、社會實踐教育各環節,貫穿於啓濛教育、基礎教育、職業教育、高等教育、繼續教育各領域。

為瞭更好地推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學習和傳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我們編輯齣版瞭該套叢書。

內容簡介

《中國曆代興衰十六講》精選瞭呂思勉先生《白話本國史》、《呂著中國通史》以及張蔭麟先生《中國史綱》中的精彩篇章,分十六講敘述瞭自夏以來,曆代王朝的興衰。《中國曆代興衰十六講》以朝代更替為主綫,剖析社會的發展及變遷,品評帝王將相,縱論曆史演化規律,較係統講述瞭朝代更替的根由。既可供曆史愛好者人門之用,也可做曆史研究的參考讀本。

作者簡介

呂思勉(1884—1957),著名曆史學傢。他的史學研究通貫各時代,周瞻各領域,在中國通史、斷代史和各種專史領域都作齣瞭獨到的貢獻,為後人的學習研究留下瞭寶貴財富。呂思勉注重排比史料,分類劄記,長於綜閤研究和融會貫通,既堅持不懈涉獵古文獻,又廣泛閱讀新齣報刊和從西方引進的新文化、新思想以及研究方法。他著述宏富,主要有:《白話本國史》、《呂著中國通史》、《先秦史》、《秦漢史》、《兩晉南北朝史》、《隋唐五代史》、《曆史研究法》等。

張蔭麟(1905—1942),著名曆史學傢。他在清華求學七年,與錢锺書、吳晗、夏鼎並稱為“文學院四纔子”。張蔭麟主張理想的曆史寫作應具備兩個條件:正確充備之資料及忠實之藝術的錶現,並特彆為通史撰述製定“筆削”與“綜貫”的標準。他繼承自司馬遷以來的中國史學傳統,又汲取西方曆史哲學的經驗,是20世紀“史界革命”的中堅人物。

目錄

第一講 夏商周的興亡................ 001

第一節 夏殷西周的事跡................. 001

第二節 夏殷的興亡.................... 008

第三節 商周的興亡.................... 017

第四節 周朝的興起.................... 025

第二講 春鞦戰國的競爭和秦國的統一(一). 032

第三講 春鞦戰國的競爭和秦國的統一(二). 038

第一節 楚的興起...................... 038

第二節 齊的興起(附宋)............... 040

第三節 晉楚爭霸...................... 044

第四節 異越代興...................... 050

第四講 秦朝的興衰.................. 054

第一節 秦朝治天下的政策............... 054

第二節 秦漢間封建政體的反動........... 059

第五講 前後漢的興衰(一)........... 067

第一節 漢武帝的內政外交............... 067

第二節 前漢的衰亡.................... 073

第三節 新室的興亡.................... 077

第六講 前後漢的興衰(二)........... 083

第一節 後漢的盛衰.................... 083

第二節 後漢的分裂和三國............... 089

第七講 兩晉南北朝的興衰(一)....... 095

第一節 晉初的形勢.................... 095

第二節 西晉的滅亡.................... 100

第三節 苻秦的盛強.................... 101

第八講 兩晉南北朝的興衰(二)....... 104

第一節 宋齊的治亂.................... 104

第二節 北魏的盛衰.................... 106

第三節 周齊的興亡和隋的統一........... 109

第九講 兩晉南北朝的興衰(三)...... 112

第一節 五鬍之亂(上)................. 112

第二節 五鬍之亂(下)................. 115

第三節 南北朝的始末.................. 120

第十講 隋唐的興衰(一)............. 129

第一節 隋朝和唐朝的盛世............... 129

第二節 唐朝的中衰.................... 133

第十一講 隋唐的興衰(二)........... 138

第一節 安史之亂...................... 138

第二節 黃巢之亂和唐朝的滅亡........... 142

第十二講 宋朝的興衰(一)........... 148

第一節 宋朝的開國和開國規模........... 148

第二節 北宋的外患與變法............... 164

第十三講 宋朝的興衰(二).......... 191

第一節 北宋的積弱.................... 191

第二節 南宋恢復的無成................. 196

第十四講 濛古大帝國的盛衰.......... 205

第十五講 明朝的興衰................ 211

第一節 明朝的盛衰.................... 211

第二節 明清的興亡.................... 218

第十六講 清朝的興衰.................. 228

第一節 清代的盛衰.................... 228

第二節 清朝的衰亂.................... 234

第三節 清朝的覆亡.................... 240

精彩書摘

第二節 夏殷的興亡

夏朝從少康以後,無事可見。《史記》說:孔甲“好方鬼神,事淫亂,夏後氏德衰;諸侯畔之”。又說:“自孔甲以來,而諸侯多畔夏;桀不務德而武;傷百姓,百姓弗堪。乃召湯而囚之夏颱,已而釋之;湯修德,諸侯皆歸湯;湯遂率兵以伐夏桀;桀走鳴條,遂放而死。”那麼,夏朝的衰弱,是從孔甲時候起,至桀而滅亡的。

《史記》記夏殷興亡的事:

自契至湯,八遷,湯始居亳,從先王居。湯徵諸侯:葛伯不祀,湯始伐之。……當是時:夏桀為虐政,淫荒;而諸侯昆吾氏為亂,湯乃興師;率諸侯;伊尹從湯;湯自把铖,以伐昆吾;遂伐桀。……於是湯曰:吾甚武,號曰武王。桀敗於有娀之虛;桀奔於鳴條;夏師敗績;湯遂伐三,俘厥寶玉。……於是諸侯服,湯乃踐天子位。平定海內。湯歸至於泰捲陶,中作語。既絀夏命,還亳。

這一段事情,須把他的地理考核清楚,纔能知道當日戰爭的形勢。案上文所見的地名,是(一)亳,(二)葛,(三)昆吾,(四)有娀之虛,(五)鳴條,(六)三,(七)泰捲陶;除有娀之虛無可考外,其餘的,我都替他考核如下:

亳的說法,最為麻煩。據《書經正義》所引:

(一)鄭玄雲:亳,今河南偃師縣有湯亭。《帝嚳釐沃序疏》。

(二)《漢書音義》:臣瓚者雲:湯居亳,今濟陰亳縣是也。……同上。

(三)杜預雲:梁國濛縣北有亳城。同上。

(四)皇甫謐雲:《孟子》稱湯居亳,與葛為鄰,葛伯不祀,湯使亳眾往為之耕。葛,即今梁國寜陵之葛鄉也;若湯居偃師,去寜陵八百餘裏,豈當使民為之耕乎?亳,今梁國榖熟縣是也。同上。又《立政》“三亳阪尹”疏:皇甫謐以為三亳,三處之地,皆名為亳;濛為北亳,榖熟為南亳,偃師為西亳。

(五)鄭玄以三亳阪尹,共為一事;雲:湯舊都之民服文王者,分為三邑;其長居險,故言阪尹。蓋東成皋,南轅,西降榖也。江氏聲,《尚書集注音疏》說“降”是“函”之音轉,降榖,就是函榖。

這所引諸說,《立政》和《帝嚳釐沃序》的《正義》,都說是不能定其是非。咱們當考核之初,有一件事,應當注意的,就是三亳是周初的事,不能和湯時的亳,並為一談。皇甫謐的錯誤,就齣在這裏;他硬把周初的三亳,和商湯時候的亳,並為一談;就把濛、榖熟區區地方,硬分做南北兩亳,去配偃師的西亳;這個,清朝的王鳴盛氏駁得他最痛快,他說:

第二節 夏殷的興亡

夏朝從少康以後,無事可見。《史記》說:孔甲“好方鬼神,事淫亂,夏後氏德衰;諸侯畔之”。又說:“自孔甲以來,而諸侯多畔夏;桀不務德而武;傷百姓,百姓弗堪。乃召湯而囚之夏颱,已而釋之;湯修德,諸侯皆歸湯;湯遂率兵以伐夏桀;桀走鳴條,遂放而死。”那麼,夏朝的衰弱,是從孔甲時候起,至桀而滅亡的。

《史記》記夏殷興亡的事:

自契至湯,八遷,湯始居亳,從先王居。湯徵諸侯:葛伯不祀,湯始伐之。……當是時:夏桀為虐政,淫荒;而諸侯昆吾氏為亂,湯乃興師;率諸侯;伊尹從湯;湯自把铖,以伐昆吾;遂伐桀。……於是湯曰:吾甚武,號曰武王。桀敗於有娀之虛;桀奔於鳴條;夏師敗績;湯遂伐三,俘厥寶玉。……於是諸侯服,湯乃踐天子位。平定海內。湯歸至於泰捲陶,中作語。既絀夏命,還亳。

這一段事情,須把他的地理考核清楚,纔能知道當日戰爭的形勢。案上文所見的地名,是(一)亳,(二)葛,(三)昆吾,(四)有娀之虛,(五)鳴條,(六)三,(七)泰捲陶;除有娀之虛無可考外,其餘的,我都替他考核如下:

亳的說法,最為麻煩。據《書經正義》所引:

(一)鄭玄雲:亳,今河南偃師縣有湯亭。《帝嚳釐沃序疏》。

(二)《漢書音義》:臣瓚者雲:湯居亳,今濟陰亳縣是也。……同上。

(三)杜預雲:梁國濛縣北有亳城。同上。

(四)皇甫謐雲:《孟子》稱湯居亳,與葛為鄰,葛伯不祀,湯使亳眾往為之耕。葛,即今梁國寜陵之葛鄉也;若湯居偃師,去寜陵八百餘裏,豈當使民為之耕乎?亳,今梁國榖熟縣是也。同上。又《立政》“三亳阪尹”疏:皇甫謐以為三亳,三處之地,皆名為亳;濛為北亳,榖熟為南亳,偃師為西亳。

(五)鄭玄以三亳阪尹,共為一事;雲:湯舊都之民服文王者,分為三邑;其長居險,故言阪尹。蓋東成皋,南轅,西降榖也。江氏聲,《尚書集注音疏》說“降”是“函”之音轉,降榖,就是函榖。

這所引諸說,《立政》和《帝嚳釐沃序》的《正義》,都說是不能定其是非。咱們當考核之初,有一件事,應當注意的,就是三亳是周初的事,不能和湯時的亳,並為一談。皇甫謐的錯誤,就齣在這裏;他硬把周初的三亳,和商湯時候的亳,並為一談;就把濛、榖熟區區地方,硬分做南北兩亳,去配偃師的西亳;這個,清朝的王鳴盛氏駁得他最痛快,他說:

蓋薄縣者,漢本屬山陽郡,後漢又分其地置濛、榖熟二縣,與薄並改屬梁國;晉又改薄為亳,且改屬濟陰;故臣瓚所謂湯都在濟陰亳縣者,即其所謂在山陽薄縣者也;案《漢書.地理誌》山陽郡薄縣下,“臣瓚曰:湯所都”。其“湯居亳今濟陰亳縣是也”,見於河南郡偃師縣下。亦即司馬彪所謂在梁國薄縣;案《續漢書.郡國誌》,薄縣下“湯所都”。杜預所謂在濛縣北亳城者也;而亦即皇甫謐所分屬於濛、榖熟者也;本一說也,孔穎達《書詩疏》,案《詩.商頌.玄鳥疏》。皆誤認為異說,其謬已甚。……而皇甫謐巧於立說,又以一薄分為南北二亳,且欲兼存偃師舊說,以閤《立政》三亳之文;不知《立政》三亳,鄭解謂遷亳之民而分為三;亳本一耳,安得有三;皇甫謐之謬如此。……《尚書後案》捲六。

這個說法,精核極瞭;但是王鳴盛是一生“佞鄭”的,他就一口斷定亳在偃師,而於皇甫謐去葛太遠,不便代耕之說,卻隻把“其說淺陋,更不足辨矣”九個字,輕輕撇過,這個卻也未足服人。皇甫謐的話,大概是信口開河,沒有一句可據的。但是這一駁,卻不能全說他無理。

我說古人的“城名”和“國名”,是分不開的;“國名”自然不能隨時變換,所以新遷瞭一個都城,大概就把舊都城的名字,做他的名字。譬如晉國的新絳故絳。商朝是隨便搬到什麼地方,都城都喚做亳的;所以“所謂亳的地方”,實在很多;但是當成湯時,考核得齣來的,卻也剛剛有三處:

(一)是如今陝西的商縣。這個是魏氏源《書古微》上說的。《湯誓序發微》。他所舉最強的理由是(1)《書序》“湯始都亳,從先王居”,先王就是契;《周語》:“玄王勤商,十四世而興。”韋昭注:“玄王,契也。”據《史記》世係看起來,契到湯,恰好十四世。又《商頌毛傳》,也說玄王是契。《僞孔傳》說先王是帝嚳,實在大錯瞭的。契封於商。《書帝嚳釐序疏》:“鄭玄雲:契本封商國在太華之陽。”(2)《詩.商頌疏》引《雒子命》《書緯》“天乙在亳,東觀於洛”。《藝文類聚》引《尚書中候》,“天乙在亳,諸鄰國繈負歸德;東觀於洛,降三分沉壁”。亳一定在洛之西,纔可說東觀。(3)《史記.六國錶序》:“或曰:東方物所始生,西方物之成孰;夫作事者必於東南,收功實者常於西北;故禹興於西羌;湯起於亳;周之王也,以豐鎬伐殷;秦之帝,用雍州興;漢之興,自蜀漢。”看他所連類並舉的,就可以知道亳一定在雍州境內。

(二)就是偃師,這個,班固、《漢書.地理誌》,河南郡偃師縣,“有屍鄉,湯所都。”劉昭《續漢書.郡國誌》,河南郡偃師縣注引《皇覽》,“有湯亭,有湯祠。”又“屍鄉,在縣西三十裏。”說法,都和鄭玄相同。依我看起來,還有一條證據:《孟子》:“伊尹耕於有莘之野。”《史記》:“阿衡欲乾湯而無由,乃為有莘氏媵臣。”有莘是周太姒的母傢,在如今陝西郃陽縣。《呂氏春鞦.本味篇》:“有侁氏得嬰兒於空桑,後居伊水。命曰伊尹。”伊尹見湯的時候在有莘,後來居於伊水,就是湯始居商縣,後居偃師的旁證。

(三)就是漢朝的薄縣,後來又分置濛、榖熟的,地當今河南商丘、夏邑、永城三縣之境。這個班固於薄縣下,雖沒有說是湯所都;然而後文論宋地,說:“昔堯作遊成陽,舜漁雷澤,湯止於亳;故其民猶有先王遺風:重厚,多君子;好稼牆,惡衣食,以緻畜藏。”王鳴盛硬說止字是“遊息”;然而古人說“某某之遺風”,都是指他久居之地,不是指他遊息之地,《漢書·地理誌》的本身,就處處是證據。不能如此麯解;況且孟子的話,就是一個大證據;豈能袒護著鄭康成,反疑心孟子。孟子所用的,都是《書》說,是有傳授的。

然則當湯的時候,既然有這三處可指為亳,湯到底是先住在哪一個亳,後來纔遷居到哪兩個亳的呢?要解決這個問題,就得一考當時用兵的形勢。上文《史記》所舉湯用兵之地是:

葛,《漢書.地理誌》,陳留郡寜陵下,孟康曰:故葛伯國,今葛鄉是。如今河南的寜陵縣。

昆吾,昆吾有兩處:(一)左昭十二年,“昔我皇祖伯父昆吾,舊許是宅”。是如今河南的許昌縣。(一)哀十七年,“衛侯夢於北宮,見人登昆吾之觀”。《注》:“衛有觀,在古昆吾之虛,今濮陽城中。”是如今直隸的濮陽縣。桀時的昆吾在舊許,見後。

鳴條。

三,《續漢書.郡國誌》,濟陰郡定陶,有三融亭。如今山東的定陶縣。

泰捲陶。《書序》,湯歸自夏至於大坰。仲虺作誥。《史記索隱》: “……捲當為坰……解尚書者以大坰今定陶。……舊本或旁記其地名,後人轉寫,遂衍斯字也。”又《左傳》定元年“仲虺居薛”,薛是如今山東的滕縣。

又《詩.商頌》“韋顧既伐,昆吾夏桀。”則湯當伐桀之前還伐過韋顧兩國;韋在如今河南的滑縣,《左傳》注“東郡白馬縣有韋城”,《郡國誌》作韋鄉。《通典》:滑州韋城縣,古豕韋國。顧在如今山東的範縣。《郡縣誌》:顧城,在濮州範縣東二十八裏,夏之顧國。

又桀的都城,《僞孔傳》說在安邑。《書序》:“伊尹相湯伐桀,升自陑。”他說“湯升道從陑,齣其不意;陑在河麯之南”。《正義》:“蓋今潼關左右。”“遂與桀戰於鳴條之野。”他說“地在安邑之西,桀逆拒湯”。皇甫謐就再連昆吾也拉到安邑來,說:“今安邑見有昆吾邑,鳴條亭”;然而昆吾所在,證據確鑿,苦於不能一筆抹殺,就說明“昆吾亦來安邑,欲以衛桀,故同日而亡”。如此信口開河,真乃韆古笑柄。金氏鸚據《史記》吳起對魏武侯“夏桀之居:左河濟,右太華,伊闕在其南,羊腸在其北”。《國語》“幽王三年,西周三川地震,伯陽父曰:周將亡矣,昔伊洛竭而夏亡,河竭而商亡”。斷定桀之都在洛陽,韋注引禹都陽城,還不密閤。《求古錄禮說》捲六《桀都安邑辨》。我說:古人都邑所在,不過傳得個大略。陽城、洛陽,數十百裏之間,實在無從硬斷。《小戴記.緇衣》引伊《尹吉》就是《尹誥》,書經篇名。序書的又把他喚做《鹹有一德》,見鄭注。“惟尹躬天見於西邑夏。”注,“天當為先字之誤。……夏之邑,在亳西。”《正義》:“案《世本》及《汲塚古文》雲:禹都鹹陽。……”鹹陽,是誤字,如今《漢書.地理誌》注引《世本》、《續漢書.郡國誌》引《汲塚古文》,正作陽城,“西邑夏”,似乎是對於東遷的夏而言之。《國語》史伯對鄭桓公曰:“昆吾為夏伯矣。”韋昭注,“祝融之孫陸終第三子,名樊,為己姓,封於昆吾。昆吾,衛是也。其後夏衰,昆吾為夏伯,遷於舊許”。據此,桀似乎是始都陽城,後遷舊許,同昆吾在一起的;所以同日而亡。《商頌鄭箋》。

再看《逸周書.殷祝篇》“湯將放桀於中野;士民聞湯在野,皆委貨,扶老攜幼奔,國中虛。……桀與其屬五百人,南徙韆裏,止於不齊;不齊士民,往奔湯於中野。……桀與其屬五百人徙於魯,魯士民又奔湯;……桀與其屬五百人去居南巢。……”就可以知道桀的蹤跡,是步步往東南退的。《禦覽》八十三引《尚書大傳》略同。

桀其在哪一處。因為他隨便到什麼地方,都把他喚做毫,所以不敢斷定這亳是滅桀以前最後所住的亳。何以知道他隨便到什麼地方,都把他喚做毫呢?據上文所考證,當湯的時候,就有三個亳,是一個證據;左襄二十年,“鳥鳴於亳社”,是宋國的社,還喚做亳社。《史記.秦本紀》:“寜公二年……遣兵伐蕩社;三年,與亳戰,亳王奔戎,遂滅蕩社。”《集解》:“徐廣曰:蕩音湯,社,一作杜。”《索隱》:“西戎之君,號曰亳王,蓋成湯之胤。其邑曰蕩社。徐廣雲:一作湯杜,言湯邑在杜縣之界,故曰湯杜也”,《封禪書》:“於社,亳有三社主之祠。”《索隱》:“徐廣雲:京兆杜縣有亳亭,則社字誤,閤作杜亳。”《說文》:亳,“京兆杜陵”。是湯之後在雍州的,所居的城,還喚做毫。是兩個證據。所以我隻說湯的時候,考得齣的亳有三處。並不敢說湯的時候,亳隻有三處。

然而湯用兵的形勢,卻因此可以推定。商周用兵形勢相類,秦亦相類。

湯初都於今商縣的亳,後來進取偃師;桀大約是這時候(或者不是)棄陽城,退到舊許;湯再進到現在河南的東境鄰葛的亳;從此以後,伐葛,伐韋,伐顧,然後迥嚮南伐昆吾。伐昆吾,就是伐桀;桀是從中野、不齊、魯,步步東南退,最後逃到鳴條;湯以其間,又伐三。

鳴條是東夷之地;三、魯,也是和東夷逼近的。中野、不齊無可考。我們因此悟到:湯用兵的形勢,實在和周初相同;不過周朝滅紂,東徵,伐淮夷,是武王、周公、成王三世相繼,湯卻是一個人乾的罷瞭。《孟子.滕文公篇》:“湯始徵,自葛載,十一徵而無敵於天下。”《趙注》:“載,始也。……一說,言當作再字;再十一者,湯再徵十一國;再十一,凡徵二十二國也。”不論十一、二十二,總之湯用兵的次數纔良多。

既然是往東退,湯自然是往東進;那麼,一定是先都商縣的亳,再都偃師的亳,再都鄰葛的亳的。不過,“既絀夏命還亳”的亳,卻無從斷定

前言/序言

優秀傳統文化書籍作為古今中外文化精華的傳世之作,思考和錶達瞭人類生存與發展的根本問題,其智慧光芒穿透曆史,思想價值跨越時空,曆久彌新,成為人類共有的精神財富。

中辦、國辦在《關於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中指齣:要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貫穿國民教育始終。圍繞立德樹人根本任務,遵循學生認知規律和教育教學規律,按照一體化、分學段、有序推進的原則,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全方位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識教育、藝術體育教育、社會實踐教育各環節,貫穿於啓濛教育、基礎教育、職業教育、高等教育、繼續教育各領域。

為瞭更好地推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學習和傳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我們編輯齣版瞭該套叢書。

本書精選瞭呂思勉先生的《白話本國史》、《呂著中國通史》,以及張蔭麟先生的《中國史綱》中的精彩篇章,講述瞭自夏以來曆代王朝的興衰史,以朝代更替為主綫,剖析社會的發展及變遷,品評帝王將相,縱論曆史演化規律,較係統地闡述瞭朝代更替的根由。

呂思勉(1884—1957),字誠之,江蘇常州人,著名史學傢。他的史學研究通貫各時代,周瞻各領域,在中國通史、斷代史和各種專史領域都做齣瞭獨到的貢獻。

張蔭麟(1905—1942),號素癡,廣東東莞人,著名學者。具有多方麵的修養,除史學外,在哲學、社會學、政治學等方麵均有建樹,其涵蓋麵廣,識見高明,富於現代批判精神。

本書盡可能地選用最初的版本,以保留大傢著作的原貌。鑒於當時的曆史條件,原版本中尚存在一些錯訛之處,對其中確係誤寫、錯排的個彆文字,參照其他版本和部分學者的研究成果,確有把握者,予以改正。其他一仍其舊,均未作變動。

書中對一些曆史事件、曆史人物的點評,在編輯齣版過程中,除比較敏感處略作注釋,其他均未作特彆說明,望廣大讀者考慮到作品創作的曆史背景,及各位先生獨特的學術觀點,在閱讀過程中加以區分和正確解讀。


《中華文脈:感知華夏文明的韆年脈動》 圖書簡介 本書旨在為讀者構建一幅宏大而細膩的中華文明全景圖,著重於探索中國曆史上那些塑造瞭我們民族精神、文化基因和製度形態的關鍵性“脈動”與“轉摺點”。不同於側重於政治史或帝王將相的敘事,《中華文脈》聚焦於文化、思想、社會結構和科技等層麵的深層演變,力求展現中華文明內在的生命力與適應性。全書以時間為軸,以主題為綱,力求在宏觀把握的同時,深入剖析微觀細節,讓讀者得以真切感受華夏文明是如何在漫長的曆史長河中,不斷自我更新、傳承與發展的。 第一部分:文明的源起與早期定型(上古至秦漢) 第一章:遠古的曙光與神話的奠基 本章追溯中華文明的地理搖籃——黃河與長江流域的早期人類活動。重點探討新石器時代的文化多元性,如仰韶文化、河姆渡文化的農業實踐與社會形態。在此基礎上,深入解析“三皇五帝”傳說中的曆史殘影,探討早期部落聯盟嚮國傢形態過渡的精神與製度基礎。尤其關注《山海經》等早期文獻中蘊含的宇宙觀、自然崇拜與早期民族融閤的圖景,奠定早期中國人對世界的樸素認知。 第二章:禮樂鑄魂:周代的製度創新與思想萌芽 詳細闡述西周的封建製度(分封製、宗法製、禮樂製度)如何構築瞭早期中國的社會骨架與倫理規範。分析“天命觀”的演變,及其對君權神授觀念的塑造作用。本章的核心在於“禮樂”對個體行為與群體秩序的規訓力量,探究其如何內化為中國人的行為準則。同時,係統梳理春鞦戰國時期思想的“井噴”——諸子百傢的興起,不僅僅是學術爭鳴,更是對社會動蕩的迴應和對理想政治的探索。重點剖析儒傢“仁、義、禮、智、信”的係統構建,道傢“道法自然”的超脫智慧,以及法傢“以法治國”的實踐路徑。 第三部分:帝國的塑造與思想的融閤(秦漢至魏晉南北朝) 第三章:大一統的結構與製度的固化 聚焦秦朝統一六國,分析其在文字、度量衡、郡縣製等方麵的革命性舉措如何塑造瞭中國“大一統”的政治地理和心理基礎。探討漢代如何繼承並發展瞭秦製,尤其是“罷黜百傢,獨尊儒術”的曆史意義,即國傢意識形態的最終確立。分析漢賦、史學(如《史記》的史觀確立)等文化成就,展示帝國初期的文化自信。 第四章:玄學的興起與民族的交融 魏晉南北朝是中國曆史上一個充滿分裂、動蕩與思想活躍的時期。本章不再局限於政治的衰敗,而著重分析士族階層的崛起及其生活美學。深入探討玄學(以竹林七賢為代錶)對個體生命價值的重新審視,以及對儒傢僵化教條的反思。同時,係統梳理佛教自印度傳入後,如何與本土思想(尤其是道教和玄學)進行艱難而深刻的融閤,最終形成具有中國特色的佛教宗派,豐富瞭中國人的精神世界和藝術錶達。 第三部分:古典的成熟與世俗的深化(隋唐五代) 第五章:盛唐氣象:開放性、兼容性與國傢敘事 唐代是中華文明自信心和國際影響力的巔峰。本章重點分析唐朝的開放政策如何促進瞭中外文化的大規模交流,長安作為世界都會的意義。探討科舉製度的成熟如何重塑瞭社會階層流動和文人群體的構成。文化層麵,分析唐詩如何將個體情感、山水意境與儒道思想熔於一爐,達到古典文學的頂峰。同時,探討唐代在科技、藝術(如敦煌壁畫)上的輝煌成就,展現一個充滿活力的文明體。 第六章:晚唐的轉嚮與五代的文化沉澱 分析安史之亂後,帝國由盛轉衰的內在原因,以及藩鎮割據對中央集權的影響。重點考察晚唐士人對現實的關懷與頹廢情緒的交織。五代時期,雖然政治上短暫分裂,但文化和技術的積纍並未中斷,如雕版印刷術的進步,為宋代的文化復興奠定瞭技術基礎。 第四部分:精細化的生活與理性的迴歸(宋元時期) 第七章:宋代的士大夫與市民文化的興起 宋代被譽為“近代的開端”。本章探討宋代商品經濟的高度發展、城市化進程的加速,以及市民階層對文化生活提齣的新需求。重點分析宋代理學(程硃理學)的係統化,它如何將儒傢的倫理體係推嚮哲學的高度,重塑瞭個人修養的標準。同時,展現宋詞的婉約與豪放,反映瞭士大夫在內斂的社會規範下對自由情感的錶達。科技方麵,重點剖析活字印刷術、指南針和火藥在宋代的應用與傳播,及其對世界文明進程的影響。 第八章:濛古治下的多元融閤與技術擴散 元朝的建立是中國曆史上一次重大的製度性變革。本章分析濛古帝國對歐亞大陸的連接作用,以及“色目人”政策對中國社會結構和文化交流帶來的衝擊。探討元麯的興盛,特彆是雜劇作為一種大眾娛樂形式的繁榮,反映瞭社會結構的變遷。同時,分析技術和工藝在元代通過絲綢之路的加速擴散。 第五部分:傳統的鞏固與思想的內斂(明清) 第九章:集權的強化與知識的邊界 明代製度的特點是高度集權。本章詳述內閣製度的形成、特務機構的齣現,以及“八股取士”對知識分子思想的束縛。文化上,探討晚明時期商業資本的積纍催生的市民文學(小說、戲麯)的成熟,如《西遊記》、《金瓶梅》等作品對世俗生活細緻入微的描摹。同時,分析王陽明心學對個體主體性的強調,是對程硃理學僵化的一種反撥與補充。 第十章:晚期帝國的轉型與西方的衝擊 清代前期,通過“康乾盛世”完成瞭對中原文化的恢復與鞏固,但同時也錶現齣對外部世界信息交流的保守態度。本章重點關注清代學術的轉嚮,如乾嘉學派對先秦古籍的考證與“實學”的強調,這是一種在思想受限背景下對學問根基的重申。最後,分析自明末傳入的西方科學知識(如《天工開物》與西方傳教士帶來的知識的對比),以及這些知識在未被廣泛接納的社會背景下,為近代轉型埋下的伏筆。 結語:穿越時空的迴響 本書最終落腳於對中華文明核心價值的再認識,探討曆代興衰背後的深層邏輯——即在不斷應對內憂外患中,中華民族如何通過文化、製度和思想的循環往復,保持瞭其曆史的連續性與獨特性。這些曆史的脈動,構成瞭我們今天理解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活水源頭。

用戶評價

評分

我個人對中國傳統文化中“器物”與“精神”的關聯特彆感興趣。這“十六講”如果能觸及到不同曆史時期,在建築、藝術、日常生活中的審美取嚮是如何反映當時的政治哲學和精神麵貌的,我會非常欣賞。比如,漢代的雄渾、宋代的內斂,這些不僅僅是藝術風格的差異,更是不同時代社會心理的投射。我希望作者能跳齣純粹的政治史框架,將文化視為一個有生命的係統,去觀察它是如何應對內外部挑戰的。如果能提供一些具體的案例,例如某件藝術品或某一種禮儀製度的演變,來佐證其關於“文化傳承”的論點,那會讓抽象的理論變得觸手可及,也更能打動我這樣一個注重細節的讀者。

評分

讀完介紹,我立刻聯想到瞭那些厚重的史書,但又隱隱期待這套“十六講”能帶來更具現代感的解讀方式。我特彆關注它如何處理曆史敘事的平衡性,畢竟“興衰”二字背後,往往隱藏著復雜的權力鬥爭和意識形態的較量。我希望能看到對不同曆史階段文化思潮的細膩描摹,比如魏晉風度的飄逸與唐宋氣象的雍容,它們是如何在不同曆史節點上成為主導精神的?更重要的是,這種“講”的形式,是否意味著它會采用更具對話性、更適閤大眾理解的語言?如果能像一位高明的老師在課堂上循循善誘,將那些晦澀的史料轉化為生動的曆史畫麵,那纔是真正的成功。否則,如果隻是又一套學院派的總結陳詞,未免有些辜負瞭“傳承發展”這四個字的分量。

評分

說實話,我對這種帶有明確“工程”背景的書籍,有時會抱持一種審慎的態度。我擔心它會過於強調某種宏大敘事,而忽略瞭曆史的復雜性和多麵性。我最看重的是,它能否處理好“興”與“衰”之間的辯證關係。一個王朝的衰落,往往孕育著新的文化萌芽,這種動態的、螺鏇上升的曆史觀,是理解我們文化韌性的關鍵。我更希望看到的是,在那些看似衰敗的時期,究竟有哪些文化上的創新和保留,成為瞭後世再次崛起的基石。如果這本書能揭示齣文化基因如何在曆史的熔爐中不斷被重塑和提純的過程,而不是簡單地將曆史切割成“好”與“壞”的階段,那麼它就具有瞭超越一般通史的價值。

評分

從閱讀體驗的角度來看,我非常期待這本書的行文是否流暢,邏輯是否嚴密。曆史的梳理工作極其繁瑣,如果脈絡不清,很容易讓讀者在時間綫上迷失方嚮。尤其是涉及跨越韆年尺度的變遷,如何把握好節奏感,讓人既能感受到曆史的厚重,又不會感到疲憊,是一門學問。我希望它在引用史料時,能做到精準且得體,不至於生硬地插入大段古文,影響閱讀的連貫性。理想中的評價應該是:讀完後,我能清晰地構建起一個關於中華文明核心精神如何代代相傳的知識框架,並且能對那些關鍵的文化斷裂點和連接點有更清晰的認知。這套書如果能成為我理解中國文化基因的一把鑰匙,那就是非常成功的。

評分

這部書的標題實在太宏大瞭,光是看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學習叢書”這幾個字,就感覺肩上擔子不輕。我期待它能真正挖掘齣中國曆史上那些關鍵的轉摺點,不僅僅是羅列帝王將相的功過,而是能深入剖析文化、製度、思想是如何在興衰更迭中相互影響、塑造齣我們今天的民族性格。我希望作者能提供一些新鮮的視角,也許是關於社會結構的變化,或是底層民眾的生活狀態,而不是僅僅停留在宮廷秘聞或戰爭策略的層麵。一個好的曆史解讀,應該能讓我們在迴望過去時,對當下産生更深刻的理解。如果它能做到這點,這本書就不僅僅是曆史知識的堆砌,而是對我們民族精神脈絡的一次梳理和激活。我對它在文化傳承上的努力抱有極大的好奇心,希望能看到一些關於具體文化現象如何影響國傢命運的精彩論述。

評分

對於古玩文物喜歡的人需要看。

評分

此用戶未填寫評價內容

評分

質量不錯?值得擁有。

評分

很好

評分

書頁印刷得不錯。

評分

質量不錯?值得擁有。

評分

很好

評分

OK。

評分

老師要求買的,將就學習一下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