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福州(民国趣读)

老福州(民国趣读)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韩淑芳 编
图书标签:
  • 福州
  • 民国史
  • 地方志
  • 历史文化
  • 风俗人情
  • 老照片
  • 旧时光
  • 闽江
  • 城市记忆
  • 怀旧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文史出版社
ISBN:9787503497100
版次:1
商品编码:12283197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8-02-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72
字数:26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老福州(民国趣读)》讲述了老福州三山两塔一座楼、船与海的特异文化、名人与故居、近代福州不屈的英雄气、老手艺、习俗与美食、轶闻旧事……片段小文生动有趣地展示了老福州曾经辉煌的市井文化,鲜活地再现了老福州城及老福州人的生活。
  唯有了解老城厚重的文化底蕴和历史渊源,才能真正领会这座城市的精髓。

目录

第一辑 三山两塔一座楼,凝视和承载着城市的变迁
林炳钊:历经毁建的福州城墙
林炳钊:南门兜
林传成:商业繁华的杨桥巷
萨兆寅:屏山与镇海楼
萨兆寅:白塔与石塔
林寿农:泉山古迹
潘祖鏛:千年兴废话鼓楼
林山:双抛桥的来历
郭公木:旗下街
郁达夫:闽都鼓山行
郑丽生:鼓山石刻“天风海涛”
郁达夫:涌泉寺三奇
林行:二梅书屋
林行:艺术珍品——欧阳推花厅
林行:工艺考究的谢家花园
杨秉纶:闽王祠
林家钟:开元寺造像
林炳钊:地藏寺与金鸡山
郑拔驾:马尾船厂 罗星塔旁
林怡:观澜书院
萨伯森:福州螺洲陈氏五楼
郁达夫:福州的西湖
官桂铨:于山戚公祠旁的抗战题刻

第二辑 船与海的特异文化,“足为海军根基”
王志毅:左宗棠肇始船政事业
黄启权:沈氏接班
王铁藩:“反占地”斗争
陈贞寿:海防大讨论
林樱尧、陈公远:英人的暗中阻挠
林樱尧、陈公远:以半生助船政的日意格
叶芳骐:“海防根本,首在育人”的船政学堂
叶芳骐:学堂三楹联
张宝骐:船政课程
叶芳骐:亲试风涛,实践训练
叶芳骐:层层遴选,淘汰率高
萨镇冰:我在海军学校求知的经历
叶芳骐:船政学堂的学生特色
陈贞寿:马江战败,功亏一篑
萨镇冰:我所知道的马江海战
文德:左宗棠辛劳辞世
……
第三辑 名人与故居,有历史积淀的三坊七巷
第四辑 开埠,繁华口岸与阴暗巷尾
第五辑 家国,近代福州的不屈英雄气
第六辑 传统技艺,最熟悉的老手艺
第七辑 习俗与美食,物产丰富讲究多
第八辑 海滨邹鲁,报界异闻与福州老戏场
第九辑 老福州的逸闻旧事

精彩书摘

  《老福州(民国趣读)》:
  林炳钊:历经毁建的福州城墙
  福州城墙从建立至拆毁有两干五百多年的历史。它是福建历史上最早建立的一座古城。早在西汉时(前202),闽越王无诸建冶城为王都,是福州城郭之始。当时范围不大,以后不断拓展,先后有西晋的子城、唐代的罗城、五代闽王的夹城、宋代的外城和明代的府城等多次扩建,阙门重叠,由南向北,有合沙门、宁越门、利涉门、还珠门、虎节门、威武军门(后改鼓楼)、都督府门等七重高大城楼,矗立其间,颇为壮观。宋程师孟有诗云:“七重楼向云霄动。”后代又传王尚书诗云:“七楼遥直钓龙台。”宋太平兴国三年(978),据有浙江和福州一带的吴越王钱俶“纳士归宋”,宋王朝虑有反复,一度诏隳福州城墙。以后虽经修筑,但终宋之世,州城不能复其旧观。宋末,福州曾成为端宗的临时首都,元统一中国后,蒙古统治者再一次下诏废福州城墙,直到明洪武四年(1371),才重建起来……
  清代,福州城又经几次重修。顺治十八年,总督李率泰为防火患,拆换城屋,增筑垣墙,高二丈四尺,厚一丈九尺,计窝铺264座,炮台93座,垛口3000多,马道5530丈。康熙三十年,总督郭世隆重建西南二城楼。雍正五年与九年增筑女墙。乾隆十六年,总督尚书喀尔吉善、巡抚都御史潘思渠又重修,但城的范围没有拓展。福州被辟为五口通商口岸后,城垣旧貌依然。直至民国后,由于新式的武器不断问世,战争走向现代化,因而城垣已失去防御作用。随着城市交通发展,古老的城墙必须拆毁。至今,只能从环城马路和一些以旧城楼命名的地名中,略窥古城遗址的所在。
  《福州古城变迁史》
  林炳钊:南门兜
  昔日,福州民间流传着《进京路引》。其中有一段是:“……斗中街一派做头梳,月片池中铜钴店,闯过南关一座城(就是现在的‘南门兜’)。安泰榜眼坊一座,南街七巷双门前;双门前三狮朝五虎,环进抢珠左边路,到任桥过总督口,鼓楼顶悬挂时辰睥(即今‘鼓楼前’)……”
  “南门兜”位处福州市区中心。据记载,五代后梁开平元年(907),闽王王审知又把罗城向南北两端延伸,北端在今屏山东麓,南端从安泰桥的利涉门扩展到今天的南门兜,把于山、乌石山也纳入城中,因而,将罗城夹在中间。当时福州城呈为“满月形”,节度推官黄滔的《万岁寺》诗中有“新城似月圆”之句。
  当夹城建成后,南城门(今南门兜)设两城门、八暗门。当初称“登庸门”,后唐长兴二年(931)王延钧改为“闽光门”,宋景德四年(1007)知州严辟疆又改名“宁越门”。元代统一后,下诏隳毁福州城墙,明洪武四年(1371)重砌石城,称为府城;明末起了防御倭寇入侵的作用。当时在石城之外,又于南城外再加上一重半圆形瓮城,亦设门,可关闭,所以,人们叫作“瓮城”。相传,当时瓮城与石城规定同开同关,但有些群众因赶进瓮城却不及进石城,被关在其中,欲进不得,欲退不能,无奈何要熬到天亮,方能进城。所以,福州民间俗语叫作“关在瓮城中”。
  1842年福州辟为五口通商口岸之一后,城郭还没有大变迁。辛亥革命后,随着战争现代化,城墙已失了防御作用。为了发展城市交通,福州开始拆毁城墙、筑成环城马路。1928年秋兴建马路,从城内鼓楼起向南延伸到台江万寿桥、中洲,直至仓山观音井一带,南门兜成为福州市区交通主干线,环岛中植有绿荫如盖的榕树,欣欣向荣,成为历史文化名城的象征。
  《“南门兜”与“鼓楼前”》
  ……
闽地风物志:近代闽商的崛起与沉浮 本书旨在深入剖析近代福建地区,特别是福州周边的商业社会变迁,聚焦于一个特定历史时期内,闽地商人阶层的兴衰荣辱、文化心理及其与外部世界的复杂互动。全书以翔实的史料为基础,辅以生动的地域风俗描摹,力求还原一个充满活力、同时又暗流涌动的近代商业图景。 第一编:海埠初开与传统格局的松动 近代以来,海禁的松弛与通商口岸的开放,如同投入平静湖面的巨石,深刻地打破了福建传统以农业和宗族为核心的社会结构。本篇首先考察了福州城内外的地理经济格局,分析了传统士绅阶层如何应对商业的崛起,以及早期闽地商业精英的构成。 重点关注“福州三坊七巷”中的商贾世家,他们如何将祖辈的财富转化为近代商业资本。书中细致梳理了早期商业活动的主要领域:茶叶、木材与海外贸易。 茶叶贸易部分,我们详细记录了武夷茶如何通过福州、厦门转口至国际市场,分析了茶商在鸦片战争后,面对西方列强倾销工业品时的困境与应对。这不仅是商业竞争,更是传统手工业面对工业化冲击的缩影。我们通过分析现存的商行账簿和信件,重构了早期茶商的决策链条,揭示了他们如何在不平等的贸易协定中,力求保全既得利益。 木材贸易则展现了闽北山区的资源开发与城市建设需求之间的紧张关系。大量森林的砍伐,如何驱动了内河航运业的发展,以及由此引发的劳资矛盾和环境变化。这部分内容着重展现了经济活动对地域生态和地方治理带来的连锁反应。 此外,对沿海渔业和盐业的考察,也揭示了在国家权力真空期,地方势力如何利用对基础资源的控制,构建起地域性的经济霸权。 第二编:金融网络与近代化尝试 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传统的民间信用体系逐渐无法满足日益扩大的商业需求。本篇聚焦于近代福建地区金融工具的演变,包括钱庄、票号的兴衰,以及银钱兑换业的混乱与规范化进程。 钱业的江湖:深入探究了福州钱庄的运作模式,其与士绅、地方政府之间的复杂关系。钱庄不仅是存贷机构,更是信息集散地和地方政治的隐形推手。我们分析了“银钱危机”时期,钱庄挤兑风潮对中小商户的毁灭性影响。 票号与洋行:关注晋商、徽商等外来金融力量在福建的渗透,以及福建本土银行的萌芽阶段。这些近代金融机构的建立,标志着传统以家族信任为基础的商业模式,正逐步向现代契约精神过渡。书中对比了福州本地钱庄与上海、广州洋行的资金往来,描绘了福建资本如何融入全国乃至国际金融大动脉的过程。 实业兴邦的微光:本编的后半部分,转向了福建近代化的实业尝试。虽然起步较晚,但以矿产开发、轻工业(如纺织、造船)为代表的实业投资,是本土精英寻求自救的重要途径。我们详细考察了少数几个成功的实业家,他们的投资决策、技术引进的困难,以及在官僚体系和西方技术垄断下的挣扎。这些尝试虽然大多未能形成气候,但为后来的区域工业化奠定了经验和人才基础。 第三编:地域文化与商业伦理的重塑 商业的繁荣必然带来文化的碰撞与适应。本编着重探讨商业活动如何渗透并重塑了闽地的地方文化与社会伦理。 宗族与契约:分析了在商业扩张的压力下,传统宗族关系如何被“异化”。家族成员之间的商业合作,如何从血缘纽带转变为经济契约,以及这种转变在家族内部引发的冲突和权力斗争。我们通过对地方族谱中关于商业活动的记载,揭示了宗族对资本积累的促进作用与限制作用。 商业的“雅化”:记录了富有起来的商人如何通过捐助文化事业(如戏班、书院、地方志编纂)来提升其社会地位,试图从“逐利者”转变为“士绅”的努力。这是一种对传统儒家“重义轻利”观念的积极回应与策略性转化。 海外与本土的张力:重点研究了“下南洋”商人返乡后的文化影响。这些跨越海洋的贸易者,带回了新的生活方式、消费习惯和价值观念,对本土保守的社会风气产生了冲击。他们如何处理在海外的“新我”与在家乡的“旧我”之间的身份认同,是本编探讨的核心议题之一。 第四编:动荡中的秩序与商人的自保 近代中国是政治动荡与社会重组的剧烈时期。本编审视了商业精英在军阀割据、革命浪潮和地方治安不靖的环境下,如何维护其商业利益。 “安福”的代价:研究了地方团练、帮会以及新型军事力量对商业活动的干预。商人需要向多方势力支付“保护费”,商业安全成本大幅上升。我们通过对当时地方税收制度的分析,揭示了这种权力分散对地方经济的损害。 救灾与地方治理:考察了地方商会和富商在赈灾、修建公共设施(如桥梁、义学)中所扮演的关键角色。这种参与不仅是出于慈善,更是商人阶层在国家权力缺位时,维护自身生存环境、争取政治话语权的重要手段。商会的权力扩张,实际上填补了部分政府职能的空白。 尾声:历史的余音 本书最后总结了近代福建商业发展对当下区域经济格局的深远影响,指出在传统与现代、本土与全球的交织拉扯中,闽地商人所展现出的适应性、韧性与局限性,为我们理解中国近代化进程中,地方经济力量的演变提供了具体的、生动的样本。全书力求避免宏大叙事的偏颇,而是从微观的商业个体和地域经济脉络出发,勾勒出那段充满机遇与风险的商业史诗。

用户评价

评分

我向来对历史读物抱有一种敬畏之心,总觉得要保持距离感才能客观。但是这本书的阅读体验,更像是一次非常私密的、被允许进入的时光旅行。装帧设计上,虽然是现代印刷,但那种仿古的设计元素,比如特意留出的空白和折痕效果,都让人爱不释手,每次翻阅都小心翼翼的。内容上,它没有宏大的战争叙事,而是聚焦于具体的人和事,比如某个小官吏的升迁困境,某个富商的家宅纠纷,或者某位戏子的台前幕后。这些细节的铺陈,构建了一个无比真实、复杂而又充满生命力的民国侧影。我甚至能想象出当时的空气湿度和那种特有的石板路的气味。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让我们看到历史不是冰冷的日期和定论,而是由无数个鲜活的、有血有肉的个体组成的复杂网络。

评分

这本书的叙事方式非常灵活,时而是冷静的旁观者视角,时而又代入某个特定人物的内心世界,这种切换处理得非常自然流畅,丝毫没有突兀感。我特别欣赏作者对于语言的驾驭能力,他似乎掌握了那个时代特有的语感和表达习惯,使得文字本身就带有一种旧时光的韵味。读到某几段关于社会风气的描写时,我甚至能感受到那种压抑与解放并存的矛盾情绪。它不仅仅是记录,更是一种情感的投射。让我产生共鸣的是书中对人与人之间那种复杂微妙的社会关系的剖析,比如在人情往来中那种既要顾及体面又要暗中较劲的微妙平衡,即便放在今天来看,也依然具有极强的现实意义。与其说在看书,不如说是在参与一场无声的旧梦,梦里的人事都带着一种迷蒙的、无法触及的美感。

评分

拿到这书的时候,说实话,我有点挑剔,毕竟“民国趣读”这个标签有时候会让人觉得内容浮于表面,只是些不痛不痒的奇闻异事堆砌。但这本书完全颠覆了我的印象。它的“趣”不是那种刻意的搞笑,而是从历史的缝隙中自然流露出来的智慧和韧性。作者的文字功底极为深厚,他能用一种近乎诗意的语言,描绘出日常生活的琐碎与伟大。比如书中关于那个时期服装、饮食变迁的描写,寥寥数语,便能让人脑海中浮现出那个时代男女老少衣着打扮的细节。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一篇关于“行酒令”的章节,不仅记录了具体的令词,还考证了其背后的文化渊源,学术性和趣味性结合得恰到好处。它不像很多历史读物那样高高在上,而是非常接地气,让你觉得那些历史人物一下子就走到了你的身边,跟你一起举杯畅饮,谈笑风生。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得相当有年代感,那种泛黄的纸张质感和老式的字体,一下子就把我拉回了那个烽火连天的年代。我原以为这会是一本严肃的历史著作,没想到翻开后,却发现里面充满了各种民间轶事和市井百态的描绘。作者的笔触非常细腻,对于福州的风俗人情,街头巷尾的叫卖声、茶楼里闲谈的俚语,都刻画得入木三分。我尤其喜欢其中关于民国时期某个小茶馆的故事,老板娘的泼辣能干和客人们的各色嘴脸,描绘得栩栩如生,仿佛能闻到空气中弥漫的酽酽的茉莉花茶香。这本书的节奏把握得很好,读起来一点也不觉得枯燥,更像是听一位健谈的长辈在娓娓道来那些尘封已久的往事。它不是那种教科书式的叙述,而是充满了生活的气息和人情味,让我这个非福州本地人,也能感受到那个时代独特的魅力。那种在动荡中求生存、在平凡中寻乐趣的生活态度,读来让人感慨万千,也让人对历史有了更直观、更亲近的理解。

评分

如果要用一个词来概括阅读后的感受,我会选择“熨帖”。这本书的文字,读起来非常舒服,没有生硬的术语,没有故作高深的议论,它只是非常诚恳地向你展示了在那个特定历史时期,一个城市的脉搏是如何跳动的。它成功地平衡了知识性与可读性,既满足了我对历史细节的好奇心,又提供了精神上的愉悦。作者似乎对福州这座城市的历史肌理有着深厚的感情,这种感情渗透在每一个段落里,让故事充满了温度。这本书成功地避免了将历史扁平化的倾向,而是展现了那个时代人物的复杂性与多面性。读完后,我感觉我对那个时代的理解不再停留在教科书上的几个标签,而是有了一种更立体、更饱满的认识,仿佛自己也曾在那个风云变幻的年代里,做过一回短暂的过客。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