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丛书由活跃在中国戏剧史、中国古代戏剧研究领域第一线的海内外优秀学者遴选其代表性论文集结而成,涵盖从诸宫调、原本,到金元杂剧、宋元南戏、明清传奇、花部戏曲、民间小戏,祭祀戏曲等多种戏剧文体,涉及戏剧理论、戏剧史实、表演理论、作品评述与考证、中国戏剧发展流变及海外传播等一系列重大问题,代表了新时期该研究领域的高水平。
“海内外中国戏曲史家自选集”丛书旨在全面汇聚和展示新时期海内外中国戏曲史研究成果,由在该领域有成就和广泛影响的中国戏曲史家遴选自己具代表性、水平高的学术论文,结集出版。本书是我国著名学者周育德教授的自选集。
周育德,男,1938年11月生于山东省平度市。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中国艺术研究院原研究员,中国戏曲学院原院长。1961年毕业于杭州大学中文系,1982年毕业于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部戏剧学系。多年来从事戏曲历史及理论的研究与教学。著有《中国戏曲文化》《汤显祖论稿》《昆曲与明清社会》等
我和戏曲研究(代序)
汤显祖研究
也谈戏曲史上的“汤沈之争”
汤显祖研究若干问题之我见
一、汤显祖剧作的格律与腔调
二、王骥德的张冠李戴
三、所谓沈、汤之间的“树帜而角”
“临川四梦”中的明代社会
一、腐败透顶的最高统治集团
二、腐朽黑暗的政治制度
三、频繁复杂的民族战争
四、虚伪惑人的思想统治
五、无法实现的理想政治
汤显祖宇宙观、人性论及社会观新探
一、汤显祖的宇宙观
二、汤显祖的人性论
三、汤显祖的社会政治思想
汤显祖文艺思想初探
一、言情
二、尚真
三、务奇
四、通变
汤显祖的贬谪之旅与艺文创作
一、自得自适的情怀
二、满载而归的岭南壮游
三、岭南之旅与《牡丹亭》
四、海南之旅与《邯郸记》
汤显祖与道学
作为教育家的汤显祖
———徐闻贵生书院所见
汤显祖——晚明文坛的弄潮儿
《牡丹亭》明清版本的时代文化印记
一、你也言“情”,我也言“情”
二、你也说“律”,我也说“律”
三、佳人才子,同舞笔墨
四、文网森森,禁锢手脚
五、舞台呈现,精益求精
百计思量,没个为欢处
———《牡丹亭》“家门”解
汤显祖《宜黄县戏神清源师庙记》解
古戏班偶见
《消寒新咏》札记
乾隆末年进京的徽班
———读《消寒新咏》所见
乾隆末年秦腔在北京
———读《消寒新咏》所见
名噪都下的集秀扬部
———读《消寒新咏》所见
扬州太平班和迎銮戏
戏曲与宗教
方相氏装束的哲理意蕴
一、方相氏体现的空间观念
二、方相氏体现的时间观念
三、方相氏与造化论
四、方相氏与九宫
苗家傩公傩母断想
一、苗家的傩崇拜
二、傩公傩母的来历
三、洪水神话的普遍性
四、傩公傩母与龙图腾
五、傩公傩母与民间宗教
“戏祖”诞生的宗教文化背景
一、宗教娱乐的优生儿
二、三教混同的宣传品
中国戏剧文化的宗教基因
一、中国戏剧与宗教的血缘关系
二、宗教基因在中国戏剧文化中的遗传
史论述评
明清曲论中的言情说
戏曲舞台的哲理认知
一、戏曲舞台上的时空观
二、戏曲舞台上的意象观
三、戏曲舞台上的阴阳太极
明清传奇概说
一、南北曲的交流与南北戏曲的变体
二、南戏的精密化和传奇体制的形成
三、演唱传奇的诸种声腔
四、明清戏曲的创作
五、明清传奇的演出
明代青阳腔管窥
———《金印记》一折谈
一、官腔海盐,青阳点板
二、不协宫调,徇意更变
三、滚调乐府,天下时尚
四、纵横之说,似可调和
文化畸人徐渭
康熙时代的平阳乱弹戏
———孔尚任《乱弹词》琐议
一、“秦声秦态最迷离”———山、陕一带的乱弹戏历史悠久,其
艺术上的成熟是在康熙时代
二、“乱弹曾博翠华看”———康熙时代乱弹戏已达到可以向皇
帝献演的艺术水平
三、“最爱葵娃行小步”———乱弹艺人葵娃的“小步”代表着康
熙时代乱弹花旦步法的最高水平
四、“相逢怕到落花时”———乱弹戏演出过洪昇的《长生殿》
简论唐英的戏曲创作
清代文人的自白剧
凤阳花鼓话旧
戏曲史研究的拓荒者
———纪念吴梅先生诞辰 周年
也谈戏曲史上的“汤沈之争”
据说,我国戏曲史上有过那么一场大辩论,即明代万历年间爆发的“汤(显祖)沈(璟)之争”,并且扩而大之,说是以沈璟为首的“吴江派”和以汤显祖为首的“临川派”在创作和理论上的论战。据说,这场论战界限森严,壁垒分明,势同水火,剑拔弩张,并且其规模之大,时间之长,影响之深,是空前的。
关于这场论战的性质,有人说是现实主义、积极浪漫主义与形式主义的斗争,有人说是民主思想和封建思想的斗争,有人说是革新派与复古派的斗争,甚至有人说它是“儒法之争”。
我对戏曲史上究竟有无像人们所说的那场“汤沈之争”,是表示怀疑的。我认为多年来议论不绝的“汤沈之争”,和历史事实之间存在很大的距离。而对待历史上的问题,如果不以充分可靠的历史事实为依据,是难以得出实事求是的结论的。
在明代万历年间的戏曲界,汤显祖和沈璟是引人注目的两大明星,“海内斐然向风”,崇拜者、拥护者颇不在少数,一时间,成了人们研究和评论的主要对象。可以说在万历年间的戏曲界出现了一场“汤沈热”。当时最有权威的、最有影响的批评家如吕天成、王骥德、沈德符、凌濛初、冯梦龙、臧晋叔等,无不对汤沈进行品评。
他们的言论也就成了今天所谓“汤沈之争”的立论根据。但是,当时人们的言论所涉及的范围极其狭窄,不足以揭示汤显祖和沈璟创作实践和理论的全貌,而且,有些言论并不实事求是,因而,持“汤沈之争”论者由此引出的结论,往往是不能令人信服的。
为了证明汤沈有过“势若水火”的论战,论者都没有忘记引用王骥德这段话:
临川之于吴江,故自冰炭。吴江守法,斤斤三尺,不欲令一字乖律,而毫锋殊拙;临川尚趣,直是横行,组织之工,几与天孙争巧,而屈曲聱牙,多令歌者舌。吴江尝谓:“宁协律而不工。读之不成句,而讴之始协,是为中之之巧。”曾为临川改易《还魂》字句之不协者,吕吏部玉绳(郁蓝生尊人)以致临川,临川不怿,复书吏部曰:“彼恶知曲意哉! 余意所至,不妨拗折天下人嗓子。”其志趣不同如此。
和王骥德“埙箎谬合,臭味略同”的吕天成,在《曲品》中也说:
光禄(沈璟)尝曰:“宁律协而词不工,读之不成句,而讴之始叶,是曲中之工巧。”奉常(汤显祖)闻之,曰:“彼恶知曲意哉! 予意所至,不妨拗折天下人嗓。”此可以观两贤之志趣矣。
王、吕二人说得煞有介事,看来汤与沈确乎势不两立。汤显祖自以为是,蛮不讲理;沈璟同样以丑为美,无自知之明。
其实,王、吕引述的这两段话,并不是沈、汤二人的本意。
先说汤显祖。为拂去吕、王散布的迷雾,不妨将汤显祖《答孙俟居》一信摘录如下:
曲谱诸刻,其论良快。(笔者按:如果“曲谱”是指沈璟所作,那么“良快”云者恰好是汤氏对沈璟的赞美)久玩之,要非大了者。庄子云:“彼乌知礼意。”此亦安知曲意哉。(笔者按:这可能就是王、吕所云“彼恶知曲意哉”的出处)其辨各曲落韵处,粗亦易了。周伯琦(笔者按:应为周德清)作中原韵,而伯琦于伯辉(笔者按:应为郑德辉)、致远中无词名。沈伯时指乐府迷,而伯时于花庵、玉林间非词手。词之为词,九调四声而已哉! 且所引腔证,不云未知出何调犯何调,则云“又一体”“又一体”。彼所引曲未满十,然已如是,复何能纵观而定其字句音韵耶? (笔者按:汤氏指出曲谱作者对曲调的研究尚未臻精透。如果所指为沈璟,那么,连沈璟的侄子、音律大家沈自晋在《〈重定南词全谱〉凡例》中也说沈璟曲谱有“意所未及,或意所已及而语尚未及者”,“原本亦有曲同而并载,及调冗而多讹者,可删也”,“亦有律拗而尚存,及词杂而难法者,可更也”等。可见汤氏的批评并非有意攻击)弟在此自谓知曲意者,笔懒韵落,时时有之,正不妨拗折天下人嗓子。兄达者,能信此乎?
……
这套关于海内外中国戏剧史家的自选集系列,无疑是学术界的一份宝贵遗产。光是这个宏大的选题,就足以让人感受到编者们的雄心与对中国戏剧研究的深厚敬意。我首先被吸引的是它所跨越的地理广度和时间跨度。我们知道,中国戏剧史的研究绝非局限于本土,许多海外学者的真知灼见同样是构建完整图景不可或缺的一环。因此,能够将这些散落在世界各地的精华篇章汇集一册,本身就是一项浩大的工程。我特别期待看到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研究视角是如何碰撞和融合的,比如一位长期旅居西方的学者,他对唐宋传奇的解读,与本土学者可能会产生怎样有趣的张力或互补。这种跨文化、跨地域的视野,对于我们重新审视那些看似早已定论的古典剧作理论,无疑提供了新的“显微镜”。每一卷的推出,都像是一次针对特定研究者的“学术考古”,挖掘出那些可能因出版渠道限制或时代变迁而被遗忘的经典论述。它不仅仅是研究成果的堆砌,更像是一部口述史,让我们得以窥见这些史家数十年耕耘的心路历程与治学风格。我们得以从他们最精选的篇章中,体会到他们对某个特定剧种或某位剧作家最深刻的洞察,那些被时间打磨后依然熠熠生辉的智慧结晶。
评分我个人对这种“自选”的编选方式深感赞同。相较于通行的论文集,自选集带有更强烈的个人印记和“定稿”意味。这意味着,这些篇目是作者经过多年思考、反思甚至自我修正后,认为最能代表自己学术成就与核心观点的部分。它们往往是作者在学术生涯中“最得意”也“最成熟”的思考结晶。因此,其内在逻辑性和论证的周密性,通常会比早期发表的零散论文更为完善。阅读这样的文集,我们读到的是一位学者对其一生研究成果的“总结陈词”,而非阶段性的“口头报告”。这种深度聚焦的阅读体验,远比阅读一本大而全的断代史教材来得更有冲击力。它迫使我们去思考,在纷繁复杂的戏剧现象中,这位史家究竟抓住了哪几个核心支点来支撑其整个研究大厦。每读完一卷,都像是完成了一次对某一重要学术思想体系的深度“沉浸式体验”,受益匪浅,引人深思。
评分从装帧和编辑体例上看,这套系列流露着一种沉静而坚实的学者气质。没有哗众取宠的封面设计,一切都以内容为王。这种朴实无华的风格,反而更能体现出对学术严肃性的尊重。我观察到,每卷通常都会附有该学者的生平简介、学术脉络梳理,甚至有对该学者重要学术贡献的外部评价,这种配套的“导读”材料,对于我们理解其研究的时代背景和学术地位至关重要。它帮助我们构建起一个完整的“学者肖像”,而不是孤立地看待每一篇论文。举例来说,了解一位史家经历的政治风云或学术争论,再去看他的某篇关于元曲的考证,我们会发现文字背后的力量与坚守。这些自选集,某种程度上也是一种“学术自传”的侧面展示,通过他们认为最重要的成果,他们定义了自己在这个学科中的位置。这种自我定位的仪式感,让读者在阅读时,仿佛参与了一场对特定学者学术生命力的致敬。它传递的信息是:这些思想是经得起时间检验的,值得我们反复咀嚼。
评分翻开任何一本选集,最直观的感受是其学术的“密度”和“专业性”。这些选集显然不是面向大众普及读物的定位,而是精准地服务于戏剧研究的专业人士和高阶学生。我注意到,很多论述的切入点都非常细微和独特,比如对某一出戏目中一个特定段落的文本细读,或者对某一时期戏班制度的结构性分析,这些都是建立在扎实的文献基础之上的。这种深度挖掘,要求读者也必须具备相应的学术素养才能完全领会其中的妙处。对我个人而言,阅读这些精选集的过程,就像是跟随一位经验丰富的老教授进行一对一的“高阶研讨课”。他不会在基础概念上浪费笔墨,而是直接抛出他多年来与文本搏斗后形成的独特见解。这种“跳过中间步骤”的阅读体验,虽然具有挑战性,但一旦领悟,其带来的学术启发是立竿见影的。我尤其欣赏那些在方法论上有所创新的文章,它们可能借鉴了人类学、社会学乃至比较文学的理论工具,试图为传统戏剧研究开辟新的分析路径。这套选集所呈现的,正是一条中国戏剧史研究不断自我革新、拒绝僵化的生动路径。
评分这套选集的价值,还在于它提供了一种考察“学术谱系”的绝佳视角。通过对比不同学者的选集,我们能清晰地看到中国戏剧史研究内部的分支、流派以及不同学派之间的“对话”与“分野”。比如,有人可能专注于戏曲美学与文体研究,而另一位则可能侧重于剧场社会史与观众研究。当我们将这些“声音”并置在一起时,中国戏剧史的全景图便立刻鲜活起来,不再是单一线条的演进。对于研究生来说,这套书无疑是最好的“入门向导”与“进阶地图”的结合体。它告诉他们,在这个领域里,哪些问题已经被深入探讨,哪些领域还存在尚未被满足的研究空白。更深一层看,阅读这些自选,也是在学习如何“做学问”。观察这些大家是如何从一个细小的线索出发,层层剥茧,最终构建出一个宏大而严谨的论证体系,这种过程本身就是最好的学术训练。它教会我们严谨的治学态度和对文本的敬畏之心。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