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在古罗马/历史生活绘本

生活在古罗马/历史生活绘本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美] 约翰·格林,图,[美] 威廉·考夫曼 著
图书标签:
  • 古罗马
  • 历史
  • 儿童读物
  • 绘本
  • 历史故事
  • 文化
  • 生活
  • 科普
  • 罗马帝国
  • 古代文明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清华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2491347
版次:1
商品编码:12294641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8-0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163
字数:86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每个孩子都希望快快长大,
这套书会让小朋友们亲手制作涂色作品,
还能了解古代人是如何生活的;
每个大人心里都住着一个孩子,
这套书会让上班族利用碎片时间轻松阅读,
还能享受随心涂色的乐趣。

内容简介

罗马帝国的鼎盛时期,其疆域延绵万里:北至今天的英国,西至西班牙,东至亚美尼亚,南至埃及。本书生动地展现了这一伟大古代文明的发展和文化成就,集中讲述了古罗马从公元前100至公元100年的历史。41幅填色图绘制了各种场景,包括马略将军率军击退日耳曼人入侵(约前108);镇压奴隶起义(前71);恺撒遇刺(前44);尼禄在罗马大火时摆弄乐器(64)。同时,还有古罗马圆形大剧场、古罗马别墅、宴会、艺术家、工匠和雕塑家的画面。清晰的文字和翔实的内容介绍了古罗马的宗教、社会、文化、重要地标及统治者的日常。我们希望读者能在这些图画和文字中,找到通往“大哉罗马”之路。

作者简介

约翰·格林为Dover出版工作了几十年,直至1996年退休。他汇编、编写、编辑、翻译了很多文化读物,并被译成多国文字。

林棽,英语语言文学硕士,现就职于国际关系学院外语学院,长期从事外语教育和英语写作研究,发表多部编著、译著和学术论文。

精彩书摘


罗马大道
古拉丁语中有句谚语——“条条大路通罗马”。
通向罗马的不仅是罗马人修建的令人惊叹的道路网,
将疆域广阔的整个古罗马帝国连接起来,
还有语言、文化和历史之路:
英语的字母表和大多数词汇,
西方的政治体制和法律、建筑、剧院、体育——
构成了西方人的人格。
古罗马文明是西方文明的核心。
如果再沿着这些大道向前推进,
我们会发现古雅典这座伟大的城邦,
被罗马人坦率地承认是他们在宗教、艺术和哲学方面的良师。
古罗马大多数受过教育的公民都学习过希腊语,
并将古雅典文明视为精神追求。
但是,古罗马取得的杰出成就更多是世俗上的,
而不是精神上的。
罗马军队史诗般的行军在西方历史上开拓了最辽阔的政治疆域,
在公元117年最鼎盛的时期,
其疆域从苏格兰到阿拉伯半岛,
从直布罗陀海峡到黑海,
帝国的朝代更迭持续了将近两千年。
取得如此辉煌的成就所付出的代价也是巨大的。
罗马发展的大道上不仅布满了文化的成就和科技的丰碑(至今在欧洲,罗马时期的一些桥梁和高架引水渠还在使用),
也充满了野蛮、残忍和剥削的印记:
罗马的大道上既传播了“共和”和“美德”这样美好的理念,
又同样留下了“角斗士”和“独裁者”这样残忍的名声。
或许正是因为这样的强烈对比,
宏伟壮丽的罗马帝国的兴旺和衰落至今令人敬畏和迷恋。

历史背景
罗马帝国发源于公元前8世纪,
最初为一个只有几千人规模的埃特鲁里亚人小部落,
公元前5世纪转为共和制政权;
公元前3世纪,罗马成为地中海地区的主要力量,
消灭了主要敌人迦太基,
并在共和国时期(前264—前133)扩张到马其顿、希腊和西班牙。
随后,不断的内部纷争升级为敌对的罗马将军们间的战争,
瓦解了共和国的统治;
朱利乌斯?恺撒获得了最终的胜利,
在公元前46年成为罗马无可匹敌的独裁者,
但在两年后遇刺身亡。
公元前31年,随着安东尼在阿克兴被恺撒大帝的养子屋大维打败,
罗马结束了内乱。
公元前27至公元14年,屋大维统治罗马帝国,
被尊称为“奥古斯都”,
并在地中海地区开创了长达200年的和平时期,
史称“罗马和平”。
但是最后一任奥古斯都皇帝尼禄于公元68年自杀后,
罗马陷入了漫长的政治内乱。
他的继任者韦斯巴芗开创了弗拉维王朝;
随后是安东尼诸帝时代,
持续至公元192年。
在这段时期,
罗马帝国的版图在图拉真大帝的率领下于117年达到最广。
塞维鲁王朝(193—235)之后,

前言/序言

序 言
罗马大道
古拉丁语中有句谚语——“条条大路通罗马”。
通向罗马的不仅是罗马人修建的令人惊叹的道路网,
将疆域广阔的整个古罗马帝国连接起来,
还有语言、文化和历史之路:
英语的字母表和大多数词汇,
西方的政治体制和法律、建筑、剧院、体育——
构成了西方人的人格。
古罗马文明是西方文明的核心。
如果再沿着这些大道向前推进,
我们会发现古雅典这座伟大的城邦,
被罗马人坦率地承认是他们在宗教、艺术和哲学方面的良师。
古罗马大多数受过教育的公民都学习过希腊语,
并将古雅典文明视为精神追求。
但是,古罗马取得的杰出成就更多是世俗上的,
而不是精神上的。
罗马军队史诗般的行军在西方历史上开拓了最辽阔的政治疆域,
在公元117年最鼎盛的时期,
其疆域从苏格兰到阿拉伯半岛,
从直布罗陀海峡到黑海,
帝国的朝代更迭持续了将近两千年。
取得如此辉煌的成就所付出的代价也是巨大的。
罗马发展的大道上不仅布满了文化的成就和科技的丰碑(至今在欧洲,罗马时期的一些桥梁和高架引水渠还在使用),
也充满了野蛮、残忍和剥削的印记:
罗马的大道上既传播了“共和”和“美德”这样美好的理念,
又同样留下了“角斗士”和“独裁者”这样残忍的名声。
或许正是因为这样的强烈对比,
宏伟壮丽的罗马帝国的兴旺和衰落至今令人敬畏和迷恋。

历史背景
罗马帝国发源于公元前8世纪,
最初为一个只有几千人规模的埃特鲁里亚人小部落,
公元前5世纪转为共和制政权;
公元前3世纪,罗马成为地中海地区的主要力量,
消灭了主要敌人迦太基,
并在共和国时期(前264—前133)扩张到马其顿、希腊和西班牙。
随后,不断的内部纷争升级为敌对的罗马将军们间的战争,
瓦解了共和国的统治;
朱利乌斯?恺撒获得了最终的胜利,
在公元前46年成为罗马无可匹敌的独裁者,
但在两年后遇刺身亡。
公元前31年,随着安东尼在阿克兴被恺撒大帝的养子屋大维打败,
罗马结束了内乱。
公元前27至公元14年,屋大维统治罗马帝国,
被尊称为“奥古斯都”,
并在地中海地区开创了长达200年的和平时期,
史称“罗马和平”。
但是最后一任奥古斯都皇帝尼禄于公元68年自杀后,
罗马陷入了漫长的政治内乱。
他的继任者韦斯巴芗开创了弗拉维王朝;
随后是安东尼诸帝时代,
持续至公元192年。
在这段时期,
罗马帝国的版图在图拉真大帝的率领下于117年达到最广。
塞维鲁王朝(193—235)之后,
罗马帝国经历了一段动荡的时期,
直到“伊利里亚人”的皇帝稳定了局势(270—284)。
在戴克里先(284—305)的统治下,
罗马暂时恢复了中央集权,
但是欧洲部落的侵犯和帝国的内部冲突不断地削弱罗马的政权。
最终在395年,
帝国分裂成更易于统治的东西两个帝国,
东罗马帝国定都于君士坦丁堡。
5世纪时,欧洲的部落更加深入地侵入西罗马帝国的腹地。
410年,西哥特人攻陷罗马城。
476年,最后一任西罗马皇帝罗慕路斯?奥古斯都路斯被推翻;
而东罗马帝国(拜占庭帝国)的统治一直延续到1453年,
土耳其人征服君士坦丁堡。



好的,以下是一本名为《失落的文明:探秘玛雅的黄金时代》的图书简介,内容不涉及《生活在古罗马/历史生活绘本》: --- 失落的文明:探秘玛雅的黄金时代 内容提要: 本书是一部深入剖析中美洲前哥伦布时期伟大文明——玛雅文明鼎盛时期的详尽史诗。我们不只关注那些著名的金字塔和失落的城邦,更着重描绘了特奥蒂瓦坎式(Teotihuacan-influenced)的社会结构、复杂的宗教信仰体系、高度发达的农业技术,以及他们如何在大雨林环境中构建出一个横跨数个世纪的辉煌帝国。本书将带您穿越回公元300年至900年间,亲历提卡尔(Tikal)、帕伦克(Palenque)和卡拉克穆尔(Calakmul)等伟大城邦的日常生活、政治博弈与文化创造。 第一章:雨林深处的崛起——地理与早期奠基 玛雅文明的兴衰紧密地联系着中美洲的热带雨林环境。本章首先描绘了尤卡坦半岛、危地马拉高地和低地交错的地理特征,解释了这些自然条件如何塑造了玛雅人独特的生存哲学和资源管理策略。我们将探究早期定居点如何从简单的村落发展成为拥有数万人口的城市中心。重点分析了他们对玉米、豆类和南瓜“三姐妹”作物的依赖性,以及为适应多变气候而发展出的“刀耕火种”与“梯田种植”相结合的复杂农业系统。我们还将审视早期玛雅社会的阶层划分,以及血缘关系在权力继承中的核心作用。 第二章:神圣的君主与宇宙秩序——政治与宗教的交织 玛雅的政治结构是神权政治的典型代表。国王(K'uhul Ajaw,意为神圣领主)不仅是世俗的统治者,更是凡人与神界沟通的唯一桥梁。本章详述了王室的诞生仪式、登基典礼以及他们通过战争俘虏、血腥祭祀来巩固自身神圣地位的手段。我们详细考察了玛雅宇宙观:三界结构——上层天堂、中层人间和下层地狱(希巴尔巴,Xibalba)——是如何通过神话故事和建筑布局(如金字塔顶端的殿堂)被具象化的。通过解读帕伦克的帕卡尔大帝陵墓铭文,我们得以窥见一位君主一生中如何通过仪式和征服来确保其王朝的永恒性。 第三章:时间的织网者——天文、数学与历法系统 玛雅人在抽象思维领域的成就令人叹为观止。本章将深入解析他们对时间和数字的痴迷。不同于世界其他文明的十进制,玛雅人发展出了独特的二十进制系统,更关键的是,他们独立发现了“零”的概念,并将其应用于复杂的计算之中。我们将详细介绍玛雅历法的“三位一体”:太阳历(Haab’,365天)、神圣的仪式历(Tzolkin,260天),以及用作历史纪元的长纪历(Long Count)。通过分析《德累斯顿抄本》中的星象图表,我们可以看到他们如何精确预测日食和金星的运行周期,这些知识不仅服务于农业,更是支撑其政治预言和祭祀日期的基石。 第四章:城邦间的权力游戏——古典期的战争与联盟 玛雅文明的古典期(约公元250年-900年)是城邦竞争最为激烈的时代。本章不再将玛雅视为一个统一的帝国,而是将其描绘成一个由众多相互竞争的城邦国家组成的复杂网络。我们将聚焦于两大超级强权——提卡尔和卡拉克穆尔——之间长达数百年的“星战”(Star Wars)式对抗。通过破译刻在石碑上的“战役记录”,我们得以重建冲突的战略意图、外交结盟的复杂性以及战俘的最终命运。同时,本章也探讨了贸易网络的作用,例如对黑曜石、玉石和可可豆的垄断如何成为影响区域政治平衡的关键因素。 第五章:市井生活与工匠技艺——社会层次的剖析 尽管王室和祭司阶层最为引人注目,但支撑起宏伟金字塔的却是数以万计的普通民众。本章旨在复原玛雅普通家庭的生活图景。我们会探讨农民的日常饮食、简陋的茅草房结构,以及他们在公共工程(如修建神庙和水利系统)中承担的劳役。我们将细致考察玛雅工匠的非凡技艺:从制作精美的红陶、绿松石马赛克面具,到在石灰岩上雕刻出栩栩如生的浮雕。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他们如何利用天然染料和矿物质,在祭祀壁画中保持了色彩的鲜艳度,直到今天依然令人惊叹。 第六章:神秘的衰落——古典期崩溃的探因 公元9世纪,以提卡尔和帕伦克为代表的南部低地城邦几乎在一夜之间被废弃,大型纪念碑的树立戛然而止。这一“古典期崩溃”至今仍是考古学上最大的谜团之一。本章将系统性地审视所有主要的假说,包括:气候变化导致的长期干旱、过度的人口压力与生态退化(如森林砍伐和土壤侵蚀)、持续的内部战争加剧社会结构崩溃,以及可能发生的瘟疫或农作物歉收。我们将通过分析湖泊沉积物和洞穴滴石数据,重构当时的环境灾难,并探讨这些因素是如何相互作用,最终压垮了这个曾经强大的文明体系的。 结论:遗产的延续 玛雅的衰落并非灭亡。本章将探讨当南部低地沉寂时,北部尤卡坦的奇琴伊察(Chichen Itza)等新中心如何兴起,继承并演化了部分古典期的文化元素。更重要的是,本书将强调:玛雅人从未真正消失。数百万后裔至今仍生活在墨西哥和中美洲,他们的语言、信仰的残余以及与土地的深刻联系,构成了我们今天对这个失落文明理解的最后、也是最鲜活的一章。 --- 本书特色: 基于最新考古发现: 整合了近二十年激光雷达(LiDAR)技术在雨林中发现的大量未被发掘的定居点数据,修正了以往对城邦规模的估计。 多学科交叉研究: 融合了考古学、人类学、气候学和语言学等多方面的证据,提供了一个多维度的视角。 深入的文本解读: 首次系统性地将提卡尔、帕伦克、亚斯奇兰等地的主要石碑铭文,与城邦间的历史事件进行对应分析。 适合读者: 历史爱好者、考古学专业学生、对古代美洲文明感兴趣的普通读者。

用户评价

评分

作为一名对古代社会结构和法律体系抱有浓厚兴趣的爱好者来说,这本书在信息密度和知识准确性上,给我带来了不小的惊喜。虽然它主要以图像为主,但图注和旁白部分的文字撰写得非常精炼且信息量巨大,绝非敷衍了事。我发现,它巧妙地利用视觉对比来解释复杂的社会等级制度。例如,同一场景中,穿着朴素的平民与身披丝绸的元老院议员的站位、姿态甚至光照的差异,都无声地说明了权力与财富的分布。尤其是一些关于公共设施运作的场景,比如引水渠的结构、公共浴场的流程,这些细节的还原度极高,足以看出作者在前期做了大量的考证工作。每一次翻阅,我都能发现一些新的知识点,比如某个手势的含义,或者某种特定器皿的用途。这种寓教于乐的呈现方式,比枯燥的教科书效率高出太多,它成功地将严肃的历史知识“内化”到了视觉体验之中。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和纸张质感,简直是为“珍藏”二字而生的。拿到手上,首先感受到的是那种沉甸甸的份量,这立刻给人一种物有所值的感觉。内页采用的纸张厚实且微哑光,这对于表现那些需要表现肌理感的画面尤其重要,比如雕塑表面的风化痕迹,或是皮革制品的自然褶皱,用光面纸可能就会显得过于“油腻”,而这里的纸张选择就非常考究。印刷的色彩过渡自然,即便是最深的阴影部分,也依然能分辨出层次,完全没有出现墨点堆积或色彩溢出的情况。书脊的装订也十分牢固,即便是反复翻阅和摊平查找特定章节,也丝毫没有松动的迹象。对于我这种喜欢把书当作长期阅读和学习资料的读者来说,这种对物理品质的极致追求,本身就是一种对内容价值的肯定和尊重。这样的书,放在书架上本身就是一种装饰。

评分

这本书最让我感到震撼的,是它所传达出的一种时代精神的宏大叙事,尽管它着重于“生活”的切片。作者似乎有一种能力,能将个体命运置于整个文明的脉络中去展现。我注意到,无论是描绘底层奴隶的辛劳,还是描绘哲学家在花园中辩论的场景,画面中总是会不自觉地带入背景中那些代表着秩序、法律和扩张的符号——坚实的道路、远处的军团旗帜,或是天空下那标志性的圆拱。这使得即便是一个看似平静的家庭场景,也暗含着这个庞大帝国对周边世界的控制力以及内部严格的律法体系。它不仅仅是记录“他们如何生活”,更是在暗示“他们为什么能这样生活”。这种对时代背景的隐性强调,让读者在欣赏日常画面的同时,也对那个文明的复杂性和内在驱动力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它展现了一种强大的、无可匹敌的、充满自信的文明气息。

评分

我最近迷上了一种通过日常小事来了解宏大历史的阅读方式,而这本画册恰好满足了我的这种“窥探欲”。它没有用那种高高在上的史学论调来压迫读者,而是选择了一种极其亲民的视角,仿佛我们不是在阅读历史,而是在翻阅一位古代邻居的私人相册。我特别喜欢其中对于“吃”和“穿”的描绘。那些关于面包制作的过程,从磨坊到烤炉,每一个步骤都画得清清楚楚,让人对古人的基本生存技能产生了由衷的敬佩;还有贵族家庭里,那些繁复的服饰搭配和配饰陈设,那种对生活品质的追求,与我们今天并无二致,瞬间拉近了时空的距离。它没有去刻意渲染战争的残酷或是帝王的威严,而是聚焦在了那些构成“生活”本身的基本元素上,比如一次家庭聚餐、一场街头杂耍,甚至是工匠在作坊里辛勤劳作的侧影。这种“生活气”的捕捉,让冰冷的历史变得有血有肉,充满了烟火气,是我觉得它最成功的地方。

评分

这本书的绘画风格简直太惊艳了!我拿到手的时候就被那些细腻入微的线条和饱满鲜艳的色彩牢牢抓住了眼球。尤其是那些对细节的刻画,简直到了令人咋舌的地步。比如城邦里那些熙熙攘攘的市集,能清晰地看到摊贩们脸上饱经风霜的纹理,还有那些堆积如山的各色蔬果,那种光影变化处理得极其到位,仿佛我真的能闻到空气中弥漫的香料和尘土的味道。更别提那些宏伟的建筑了,无论是气势磅礴的万神殿穹顶,还是那些错落有致的罗马式拱廊,画家都用一种近乎虔诚的态度去描绘,让人在翻阅时不禁会产生一种置身其中的错觉。这不是简单的插图,更像是一幅幅精心打磨的艺术品。它成功地将那个遥远而辉煌的时代,用最直观、最富有感染力的方式呈现在了现代读者的面前,那种视觉上的冲击力和美学上的享受,是很多同类书籍难以企及的高度。我甚至会花很长时间去研究其中一页的构图和用色,从中汲取很多关于视觉叙事的心得。这本画册的作者绝对是一位对艺术和历史都有着深刻理解的大家。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