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丧葬文书辑注

敦煌丧葬文书辑注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刘传启 著
图书标签:
  • 敦煌文献
  • 丧葬
  • 风俗
  • 历史
  • 民俗
  • 社会生活
  • 中亚历史
  • 丝绸之路
  • 文史研究
  • 墓志铭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巴蜀书社
ISBN:9787553108261
版次:1
商品编码:12294826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09-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623
字数:60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敦煌丧葬文书辑注》的研究对象“敦煌丧葬文书”指的是敦煌莫高窟出土的大约撰写于武则天执政时期至五代沙州曹氏归义军时期的近三百年间的反映居丧、墓葬、祭祀等风俗礼仪的写本文书。根据性质及内容,《敦煌丧葬文书辑注》把敦煌丧葬文书大致分为七大类:遗书、社邑丧葬互助文书、为亡人舍施疏、追念设供请僧疏、阴阳类葬书、丧葬书仪、祭文。①自敦煌文献发现以来,关于敦煌写本丧葬文书的整理和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对丧葬文书的整理校录工作。
  郑炳林《敦煌碑铭赞辑释》(甘肃教育出版社,1992年)对敦煌藏经洞所见碑刻、墓志铭等相关文献进行了全面辑录,并从历史、地理等角度对碑铭赞所涉历史事件、人物及地理风物等作了较详尽的考释;趟和平《敦煌写本书仪研究》(新文丰出版公司,1993年)、《<敦煌写本书仪研究>订补》(《敦煌吐鲁番研究》第三卷,1998年),有关于凶仪部分的移录;黄征、张涌泉《敦煌愿文集》(岳麓书社,1995年),有对亡文部分的辑录和注释;宁可、郝春文《敦煌社邑文书辑校》(江苏古籍出版社,1997年)以及其后续社邑文书辑校补遗论文中有关于社邑丧葬互助文献的辑注;金身佳《敦煌写本宅经葬书校注》(民族出版社,2007年)有对敦煌葬书的移录注解;郑炳林、陈于柱《敦煌占卜文献叙录》(兰州大学出版社,2014年)有对敦煌葬书研究的全面介绍。诸位前贤时哲的整理校录以及随之而起的学者们的补遗工作为敦煌丧葬文书的全面辑录和校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作者简介

  刘传启,1976年生,山东临沂人。2011年毕业于兰州大学敦煌学研究所,获瞪史文献学(含敦煌学)博士学位。现为乐山师范学院文学与新闻学院副教授。出版学术专着《敦煌歌辞文鴃语言研究》一部,拄核心期刊发表学术论文多篇,主持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多项。
  本书为教育鄙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项目编号:I3YJCZH100)研究成果。

内页插图

目录

凡例
前言

第一部分 遗嘱类文书
(一)法藏敦煌文献
(二)英藏敦煌文献
(三)俄藏敦煌文献
(四)羽田亨编053号敦煌文献
附录:三篇与遗书有关的状稿

第二部分 敦煌社邑丧葬互助文书
一、与丧葬互助相关社条
(一)法藏敦煌文献
(二)英藏敦煌文献
(三)俄藏敦煌文献
(四)北京大学图书馆藏敦煌文献
(五)北京图书馆藏敦煌文献
二、身亡转帖
(一)法藏敦煌文献
(二)英藏敦煌文献
(三)俄藏敦煌文献
(四)北京大学图书馆藏敦煌文献
(五)北京图书馆藏敦煌文献
三、身亡纳赠历
(一)法藏敦煌文献
(二)英藏敦煌文献
(三)俄藏敦煌文献
(四)北京图书馆藏敦煌文献
四、其他
(一)法藏敦煌文献
(二)英藏敦煌文献
五、附录:《寺院诸色人破历、人破历计会及归义军牒状所见丧葬条》(拟)
(一)法藏敦煌文献
(二)英藏敦煌文献
(三)俄藏敦煌文献

第三部分 为亡人舍施疏
(一)法藏敦煌文献
(二)英藏敦煌文献
(三)俄藏敦煌文献
(四)北京大学图书馆藏敦煌文献

第四部分 追念请僧疏
(一)法藏敦煌文献
(二)英藏敦煌文献
(三)俄藏敦煌文献
(四)北京大学图书馆藏敦煌文献
(五)北京图书馆藏敦煌文献

第五部分 阴阳类葬书
(一)法藏敦煌文献
(二)英藏敦煌文献
(三)俄藏敦煌文献
(四)上海图书馆藏敦煌文献

第六部分 丧葬类书仪
(一)法藏敦煌文献
(二)英藏敦煌文献
(三)俄藏敦煌文献

第七部分 祭文
(一)法藏敦煌文献
(二)英藏敦煌文献
(三)俄藏敦煌文献
(四)北京大学图书馆藏敦煌文献
(五)北京图书馆藏敦煌文献
(六)上海图书馆藏敦煌文献
(七)上海博物馆藏敦煌文献

附录
参考文献

前言/序言

  本书的研究对象“敦煌丧葬文书”指的是敦煌莫高窟出土的大约撰写于武则天执政时期至五代沙州曹氏归义军时期的近三百年间的反映居丧、墓葬、祭祀等风俗礼仪的写本文书。根据性质及内容,本书把敦煌丧葬文书大致分为七大类:遗书、社邑丧葬互助文书、为亡人舍施疏、追念设供请僧疏、阴阳类葬书、丧葬书仪、祭文。①自敦煌文献发现以来,关于敦煌写本丧葬文书的整理和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对丧葬文书的整理校录工作。
  郑炳林《敦煌碑铭赞辑释》(甘肃教育出版社,1992年)对敦煌藏经洞所见碑刻、墓志铭等相关文献进行了全面辑录,并从历史、地理等角度对碑铭赞所涉历史事件、人物及地理风物等作了较详尽的考释;趟和平《敦煌写本书仪研究》(新文丰出版公司,1993年)、《(敦煌写本书仪研究)订补》(《敦煌吐鲁番研究》第三卷,1998年),有关于凶仪部分的移录;黄征、张涌泉《敦煌愿文集》(岳麓书社,1995年),有对亡文部分的辑录和注释;宁可、郝春文《敦煌社邑文书辑校》(江苏古籍出版社,1997年)以及其后续社邑文书辑校补遗论文中有关于社邑丧葬互助文献的辑注;金身佳《敦煌写本宅经葬书校注》(民族出版社,2007年)有对敦煌葬书的移录注解;郑炳林、陈于柱《《敦煌占卜文献叙录》(兰州大学出版社,2014年)有对敦煌葬书研究的全面介绍。诸位前贤时哲的整理校录以及随之而起的学者们的补遗工作为敦煌丧葬文书的全面辑录和校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丝路华章:中西文化交融的千年回响》 内容提要: 本书是一部深入探讨丝绸之路沿线地区在漫长历史中,尤其是在中古时期,多元文化如何碰撞、融合与共存的综合性学术专著。全书聚焦于丝绸之路沿线不同文明区域(包括但不限于河西走廊、中亚绿洲国家、波斯高原及地中海东岸)的物质遗存、精神信仰、艺术风格及社会结构,力图勾勒出一幅波澜壮阔的跨区域交流图景。本书并非单一地域或某一特定主题的细致剖析,而是以宏观视角审视文化交流的普遍规律与独特案例,旨在揭示丝绸之路作为人类文明大动脉所承载的文化流动性与生命力。 第一编:通道的地理与历史建构 本编首先审视了丝绸之路的地理基础及其历史演变。详细分析了不同历史时期(自汉代开辟至唐宋鼎盛,再至中世纪的转型)影响商路、使团往来的关键地理要素,如河西走廊的咽喉地位、葱岭(帕米尔高原)的复杂路网以及海上丝绸之路的兴起。 研究深入探讨了历史文献中对“西域”、“天方”等地的记载,并结合考古学证据,辨析了这些地理概念在不同朝代语境下的变化。重点考察了敦煌作为枢纽性节点,其在陆路交通体系中的战略意义,但考察的侧重点在于其作为交通节点的贸易功能和军事部署,而非某一特定文书的整理。同时,本书也涵盖了丝路沿线城市遗址的考古发现,如楼兰、高昌、撒马尔罕等地的城市布局、防御工事和供水系统,展现了绿洲文明在极端环境下的生存智慧与工程技术。 第二编:信仰的播撒与在地化 本书的第二部分着眼于丝绸之路上传播的宗教信仰体系及其在不同地域的适应与演变。详细阐述了佛教自印度经中亚传入中国的发展脉络,重点分析了犍陀罗艺术、克孜尔石窟、敦煌莫高窟等地的佛教造像风格与壁画母题的地域性转化过程。 与此相对,本书也探讨了祆教(拜火教)、景教(聂斯脱尼派基督教)以及早期伊斯兰教在东方的传播轨迹。通过对中亚地区发现的宗教铭文、圣物箱以及相关文献的梳理,阐释了这些外来信仰如何被当地文化吸收、改造,形成了具有鲜明地域色彩的宗教形态。例如,分析了祆教火坛的形制演变,以及景教徒对儒家伦理的借用现象,揭示了信仰融合的复杂性。 第三编:物质文明的交流与技术转移 本编聚焦于丝绸之路上人员往来所带来的技术、物品和工艺的互动。内容涵盖了纺织技术(如丝绸的织造技艺向西传播,以及中亚毛纺织品向东方的输入)、金属冶炼技术、玻璃制造工艺以及农业作物的交换。 详细分析了唐代长安城中胡风饮食的盛行,涉及胡饼、葡萄酒、胡椒等食物的传播路径及其对中原饮食文化的影响。在工艺美术方面,本书对比研究了波斯萨珊王朝的银器风格与中国唐代金银器的纹饰异同,探讨了文化借用与自主创新的关系。此外,对中亚和西域地区度量衡制度、货币体系的交流与影响也进行了系统的比较研究。 第四编:文学、乐舞与思想的碰撞 第四编探讨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丝路上的流动与变异。乐舞方面,研究了龟兹乐、疏勒乐等西域音乐如何被唐代宫廷吸收,并形成如“胡旋舞”等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艺术形式。对相关乐器(如琵琶、箜篌)的形制演变进行了考证。 文学与思想领域,本书考察了域外故事对中国叙事文学的影响,如受到中亚民间传说启发而形成的唐传奇片段。同时,也对西域地区士人所学习和引用的汉文典籍、佛教经典翻译的学术过程进行了探讨,强调了知识传播的互动性,而非单向的文化输出。 结语:千年回响的当代意义 本书最后部分总结了丝绸之路在不同历史断代所体现的文化张力与包容性。通过对上述多维度交流的梳理,本书旨在论证丝绸之路不仅是贸易路线,更是一条持续塑造人类文明面貌的文化熔炉。它强调了在历史上,开放与交流如何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动力,并以此反观当代全球化背景下文化认同与交流的意义。 (本书的结构严谨,材料丰富,涵盖了历史地理、宗教史、艺术史、技术史等多个领域,通过比较研究和案例分析,展现了丝绸之路沿线文明的宏大叙事,但其内容聚焦于丝绸之路的文化互动整体,不涉及敦煌特定文书的辑注与考证工作。)

用户评价

评分

这部敦煌文书的研究成果,无疑为我们窥见古代社会生活与信仰提供了一扇珍贵的窗口。我尤其欣赏作者在梳理和考证方面的严谨态度。那些零散的、残缺的文书碎片,在作者的笔下重新焕发出生命力,通过细致的原文校对和注释,原本晦涩难懂的古文变得清晰可辨。特别是对于那些涉及具体仪式流程和民间信仰的记录,真是让人如同身临其境,感受到了千年前敦煌居民对生死轮回的独特理解。书中的考证过程本身就是一部精彩的学术侦探小说,每一步推理都环环相扣,让人不得不佩服其深厚的文献功底。这种将看似杂乱的资料系统化、结构化的工作,极大地提升了我们对敦煌历史的整体认知水平,不仅仅是文献的堆砌,更是对历史脉络的深度挖掘与重构。

评分

从文献学角度来看,我对作者对待文本的态度深感敬佩。在处理那些残损不堪、字迹模糊的经卷时,作者并未急于下定论,而是谨慎地提出了多种可能的释读方案,并详尽分析了每种方案的论据强度。这种审慎的学术态度,体现了真正的求真精神。书中对于特定术语的词源追溯和演变分析,尤其精彩,它揭示了语言在历史变迁中的微妙张力。这本书不只是罗列了“有什么”,更深入探讨了“为什么会这样”,其学术深度体现在对历史语境的深刻洞察力上,让人在阅读中不断被新的视角和解释所启发。

评分

这部汇编的价值在于其无可替代的资料整合能力。我们知道,敦煌文书散佚于世界各地,要系统地梳理出关于丧葬主题的文献,需要付出巨大的跨国协作和耐心。作者不仅做到了文献的广泛搜集,更重要的是,他建立了一套科学的分类和索引体系,这对于后续研究者来说,简直是宝藏。我尝试着去查找几个特定时间段内的相关记载,发现索引的精确性和详尽程度超乎想象,大大缩短了我的检索时间。这本书不仅是一部研究成果,更是一部工具书,它为所有对中古社会史、宗教史乃至民俗学感兴趣的学者,搭建了一个坚实可靠的基石。

评分

读完这本书,我最大的感受是,它以一种极其细腻和人性的方式,触摸到了历史的温度。不同于那些宏大的历史叙事,这里的文字聚焦于一个个平凡个体的终点——他们如何准备、如何告别、如何被安葬。那些关于“物命”“追荐”的文字,透露出浓厚的宗教色彩,但也夹杂着家属深切的思念和对来世的朴素期盼。我特别关注了其中对不同社会阶层丧葬习俗的对比分析,这让我对敦煌当时的社会分层有了更直观的认识。作者的解读充满了同理心,仿佛能听见文书背后那低沉的哀乐和诵经声。这种对“人”的关注,使得这部学术著作摆脱了枯燥的象牙塔气息,变得触动人心,是一本能让人产生共鸣的佳作。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和排版设计也值得称赞,它在保持学术严谨性的同时,兼顾了阅读的舒适度。页边空白适中,注释清晰地标注在相应位置,使得查阅和对比原文与译注的过程非常流畅。更重要的是,书中收录的那些罕见的历史图像资料,与文字内容相互印证,为理解复杂的丧葬图景提供了有力的视觉佐证。我常常在阅读某段文字时,会立即翻到后面的图版去对照,那种图文并茂的阅读体验,极大地加深了对敦煌文化符号的理解。对于希望深入了解魏晋隋唐时期佛教与民间信仰交融的非专业读者来说,这样的编排方式无疑大大降低了入门的门槛。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