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的乡里生活/中国古代生活丛书

中国古代的乡里生活/中国古代生活丛书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雷家宏 著
图书标签:
  • 中国古代
  • 乡里生活
  • 民俗
  • 社会生活
  • 历史文化
  • 风土人情
  • 传统文化
  • 生活方式
  • 古代社会
  • 文化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ISBN:9787100152945
版次:1
商品编码:12293628
品牌:商务印书馆(The Commercial Press)
包装:平装
丛书名: 中国古代生活丛书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7-10-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85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本书是一部对中国古代乡里生活的研究,主要从古代乡里结构及其行政组织、乡间结拜和结社、乡里互助与互救、乡里争讼与械斗、乡里自保与防御、乡里教育、乡村信仰与迷信、乡里文艺活动等八个层面进行论述。中国历史上,乡和里一般是*基层的行政单位。在自然经济条件下,乡里是人们的一个*基本的活动范围,乡里生活是古代人们*基础的社会生活,是当时人们社会生活的重心。通过对古代乡里生活的研究,可以使我们了解古代社会最底层的人民,那些耕农樵子,贩夫走卒,他们日常是怎样生活的,他们的政治活动、经济活动和精神活动是什么样子的,他们之间以及同外界是怎样联系和交往的,他们的思想、情绪和要求,是如何通过乡里生活反映出来,并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影响的。弄清楚这些问题,我们对中国历史发展的脉络,对中国的基本国情,对我们的祖先创造出的光辉灿烂的民族传统文化,就会有更加深刻的认识,我们就会在大胆地吸收一切对我们有用的外来文化的同时,弘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丰富我们的社会生活,促进健康文明的精神生活。


作者简介

雷家宏,湖北随州人,1985 年7月毕业于华中师范大学历史系,获历史学学士学位;1987年12月毕业于华中师范大学历史系中国古代史专业,获历史学硕士学位,并分配到湖北省社会科学院工作。1995年评为副研究员,2001年评为研究员,曾任湖北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副所长。2002年调入历史研究所,主要从事中国文化(民俗文化)史教学和研究。现任华中科技大学人文学院历史研究所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中国民俗文化史方向学术带头人。


目录

目 录

第一章 乡里结构及其行政组织 ...... 001

一、聚族而居的村落结构 ...... 002

二、乡统里,里临民 ...... 011

三、保甲制度 ...... 024

四、乡里政权组织同家族组织的合一 ...... 030

第二章 乡间结拜和结社 ...... 037

一、结拜和结义 ...... 038

二、结社 ...... 045

三、帮派和教派对乡里社会的渗透 ...... 061

第三章 乡里互助与互救 ...... 081

一、生产协作与互助 ...... 081

(一)农忙换工互助 ...... 082

(二)农户土建工程和村族公共设施的协作 ...... 084

二、生活互助与救济 ...... 086

(一)临时集资互助 ...... 087

(二)借贷和典当 ...... 091

(三)义仓和社仓 ...... 100

三、经济救助会社 ...... 106

四、互通有无的乡里墟市 ...... 114

第四章 乡里争讼与械斗 ...... 120

一、争讼的普遍性和广泛性 ...... 120

二、争讼的缘起 ...... 129

(一)因田地山林而争讼 ...... 130

(二)因水利灌溉而争讼 ...... 137

(三)因户婚财产而争讼 ...... 139

(四)因风水坟地而争讼 ...... 143

(五)因赛会、龙舟竞渡等活动而争讼 ...... 146

三、争讼的解决 ...... 148

四、械斗及其种类 ...... 157

五、械斗的普遍性及其对乡里生活的影响 ...... 163

第五章 乡里自保与防卫 ...... 172

一、防卫寨堡的普遍性 ...... 172

二、寨堡的结构和作用 ...... 181

(一)官府和地主豪绅弹压农民反抗的工具 ...... 189

(二)地方割据势力的温床 ...... 191

(三)抵御外患 ...... 192

(四)暂避兵祸 ...... 194

三、出入更守,守望相助 ...... 195

第六章 乡里教育 ...... 207

一、乡里教化 ...... 207

(一)三老和乡里舆论 ...... 208

(二)祠堂读谱和会所读约 ...... 214

二、学校教育 ...... 220

(一)“乡学”和社学 ...... 221

(二)乡间私学 ...... 225

(三)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 239

第七章 乡村信仰与迷信 ...... 259

一、血缘神迷信 ...... 260

二、地缘神迷信 ...... 271

三、其他迷信习俗 ...... 289

(一)占卜类 ...... 289

(二)巫术类 ...... 302

(三)居家讳忌类 ...... 314

第八章 乡里文艺活动 ...... 318

一、祭祀文艺活动 ...... 319

(一)族祭文艺活动 ...... 319

(二)社祭文艺活动 ...... 326

(三)醮祭文艺活动 ...... 328

二、节令文艺活动 ...... 335

(一)元旦文艺活动 ...... 335

(二)元宵文艺活动 ...... 340

(三)端午与龙舟 ...... 347

三、农事文艺活动 ...... 356

(一)祈报演剧 ...... 356

(二)农事文艺与地方小戏 ...... 362

(三)催功与劳动歌 ...... 369

图片来源 ...... 375

主要参考书目 ...... 381


精彩书摘

一、聚族而居的村落结构

从行政建制来说,乡和里是最基本的行政单位,若干里组成乡,若干乡形成县。但乡和里并不是最基层的社会单元,它是由家庭组合的村落构成的。有的地方一个村落就是一里,有的地方一个村落分成若干个里。何谓村落?据成书于明正德元年(1506)王鏊(ào 傲)撰《姑苏志》卷18《乡都》解释说“若郊外民居所聚谓之村”,这就是说城邑之外的广大乡村居民的聚居点就是村落。中国古代乡村居民都习惯于相对集中地聚居在一定地域之内,几户、几十户、几百户乃至上千户的居民,比屋而居,烟火连接,组成一个村落,正如宋代陆游诗所吟,“数家茅屋自成村”,“数家鸡犬自成村”。这种村落, 北方叫“庄”、“屯”, 南方多叫“塆(垸[yuàn,院])”、“冲”等等。村址的选择,山区和丘陵地带,大多依山傍水,方便生活,如陆游《西村》诗云:“数家临水自成村。”(《剑南诗稿》卷46)马远《山居小景》云:“何处人家水绕门,白沙翠竹自成村。”(郁逢庆:《续书画题跋记》卷3)水源是村落形成的重要条件。《汉书·沟洫志》记载贾让的奏疏说:“(黄河)时至而去,则填淤肥美,民耕田之。或久无害,稍筑室宅,遂成聚落。”福建闽清县六都有五台山,山之半里许,地势较平坦,溪水环绕,“一曰前隔,一曰里隔,居民数十家,自成村落”(民国《闽清县志》卷1《山川志》)。据20 世纪20 年代末30 年代初的调查,河北定县东亭社区的62 个村大半是河流经过的地方,距离河流远的也不过二三里。 平原地区往往依高阜而居,或百余家或数百家组成一个村落,可以免遭洪水的侵袭。村落与村落之间,都相隔一定的距离,其间是属于附近各村的土地、山林和水域。这样的村落,星罗棋布,散布在辽阔的乡村大地之上。村民世世代代在村落里劳动、娱乐、繁衍。

在乡统里、里临民和保甲制的统治模式之下,一里一乡或一保一都即由若干个这样的村落组成。据王鏊的《姑苏志》记载,长洲县19 个乡共有104 个村,昆山县6 个乡共有79 个村。又据明初《无锡县志》记载,该县21 乡统辖60都、585 保,大约一个村落即为一保,也有少数村落分成二保。这是江南的情形。中原和北方的情况也是一样的,如陕西洛川县:“居民零星散处,或十余家为一村,或三五十家为一保,多至百余家为一镇。”(嘉庆《洛川县志》卷1)所不同的是,江南的村落一般较大,北方的村落一般较小。据道光《直隶定州志》卷6 至卷7《地理·乡约》记载,定州共有38里,所领村约440 个,其中忽村里所属村多达29 个,永顺里和大兴里各有1 村。每村民户多寡不一,有二三百户的,也有十来户的,以数十上百户的村居多。从村落的分布上讲,江南的村落比北方的村落要密集。

对村落一般状况的认识,唐朝诗人白居易的《朱陈村》诗提供了一个形象生动的素材。朱陈村距离徐州古丰县100多里,民风淳厚,自给自足,“县远官事少,山深人俗淳。有财不行商,有丁不入军。家家守村业,头白不出门。生为陈村民,死为陈村尘。田中老与幼,相见何欣欣。一村唯两姓,世世为婚姻。亲疏居有族,少长游有群。黄鸡与白酒,欢会不隔旬。生者不远别,嫁娶先近邻。死者不远葬,坟墓多绕村”(《白氏长庆集》卷10)。这是一个典型的封闭式的聚族而居的村落。类似“朱陈村”情形的村落不在少数。如清代苏州府各地“凡嫁女娶妇皆近村,比境如古朱陈之类”(同治《苏州府志》卷3《风俗》)。

就大多数村落而言,内部居民的身份和社会组织的构成,南方和北方, 山区和平原, 都不尽相同。即便是同一地区, 大村和小村, 此乡和彼乡,情况也存在差异。不过一般说来,一个有数十户的中等以上的村落的居民,除多数是贫苦农民之外,还有少数地主富农,他们占有全村绝大多数土地,村中的农民大多是他们的佃户或雇工。较大的村落,还有少数为村民服务的手工业者,“鼓刀当炉,以供村民日用之需”(道光《施南府志》卷10)。这些从事金、木、土、陶之工的手工业者,大多由“农不兼织”的村民担当,或锻造铁器、制造耒耜,或营建房屋、修补器皿,并未脱离农业生产。村落中如果有公共的堰塘、水渠等水利设施,则还设有少量的专门管理人员。有的小村,管理水闸蓄水泄水的人员,一般由有田产者轮流充当。村落居民聚族而居的现象十分普遍,“大村住一族,同姓数千百家。小村住一族,同姓数十家及百余家不等”(张集馨:《道咸宦海见闻录》第266 页)。一个村落往往就是一姓一族,有些大的家族还蝉接聚居于附近几个村落。像王家塆、李家冲、张家堡、赵家屯之类的村落,就是这种单一家族聚居的村落。也有不少几姓交错而居的大村落,但其中必定有一姓是主要的占统治地位的家族。这些村落起初大多仅是一家一户定居,以后人口繁衍,逐渐发展成大家族。安徽宁国地区虽为山邑,但人烟稠密,“城乡皆聚族而居,近来生齿愈繁,大族人丁至有万余,其次不下数千,即最少亦三二百人,男妇大约相等。族各有祠,每春冬必合祭以相联属”(嘉庆《宁国府志》卷9《风俗》)。

聚族而居以南方农村为盛。《清朝经世文编》卷58 载清乾隆时陈宏谋的话说,福建、江西、湖南皆聚族而居,每一个家族都建有祠堂。福建闽清县五都有一个地方名叫塔庄村,地方平坦,溪流环之,占一县溪山之胜,“为黄氏聚族处”。闽清县六都玉坂村一望平坦,中夹一溪,东曰溪东,西曰溪西,村落有千余家,“为刘氏聚居地”(民国《闽清县志》卷1《山川志》)。江苏苏州地区兄弟分家不远徙,祖宗庐墓永相依,因而一村之中,“同姓者至数十家或数百家,往往以其姓名其村巷焉”(同治《苏州府志》卷3《风俗》)。



《华夏文明的基石:古代社会的经济、制度与文化变迁》 本书旨在深入探讨中国古代社会在经济结构、政治制度演变以及思想文化发展这三大核心领域所经历的复杂历程与深刻变革。我们着眼于宏观的历史脉络,剖析驱动社会结构变迁的关键力量,描绘自先秦至明清,古代中国如何逐步奠定其独特的文明形态。 第一部分:古代经济形态的流变与结构分析 本部分聚焦于支撑古代国家运转的物质基础——农业生产模式、手工业技术进步以及市场贸易的发展。 一、 土地制度的演变与赋税结构: 我们将详细梳理从井田制萌芽到土地私有制确立的漫长过程。重点分析春秋战国时期铁制农具的普及对土地利用效率和阶级关系产生的颠覆性影响。秦汉确立的“编户齐民”制度如何通过均田制(在特定历史时期,如北魏至唐初)与租庸调制/两税法的确立,反映了中央王朝对土地和人口控制权的反复争夺与调整。唐中后期两税法标志着以财产(土地和人口)为基础的税收体系向以土地为主要征收对象的转型,这深刻影响了中晚唐至宋代的经济格局。元明清时期,虽然土地所有权名义上仍有区别,但实际的赋役负担结构(如里甲制、黄册、赋役黄册的维持与瓦解)如何与地方士绅阶层和佃农阶层的关系相互作用,构成了古代经济生活的基础框架。 二、 手工业的技术飞跃与管制体系: 古代中国的技术成就举世瞩目。我们将重点考察冶铁技术的进步(从块炼铁到炒钢法),丝织业、陶器制造(特别是宋代定窑、龙泉窑的精细化发展)以及造纸术和印刷术的推广,如何不仅推动了自身的产业发展,也为社会整体的信息传播和知识积累提供了物质条件。同时,官营手工业(如少府、光禄勋署下的作坊)与私营手工业之间的互动、竞争与限制,特别是“作坊制度”在不同朝代的兴衰,揭示了国家干预经济的程度。 三、 区域贸易、货币演变与商业阶层的崛起: 本书不局限于农业,深入探讨了古代商业活动的发展。从春秋战国时期“学在官府”向“学在民间”转移的过程中,商人的地位变化。魏晋南北朝时期南北经济的融合,以及隋唐大运河的开凿,如何催生了更为广阔的区域市场。宋代突破了重农抑商的理论束缚,白银货币化的趋势、交子和会子的出现,标志着商业活动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明清时期,江南地区的市镇经济(如苏州、松江)的繁荣,商品经济对传统自给自足经济模式的渗透,以及海外贸易(如“海禁”政策的松弛与严格交替)对沿海地区经济的影响,构成了古代晚期经济转型的前奏。 第二部分:政治制度的继承、创新与中央集权的确立 本部分着重于古代政治权力结构的构建与运行机制的演变,特别是中央集权如何不断强化并最终固化。 一、 早期国家的组织形态与权力分配: 考察夏商周三代的宗法制度、分封制与礼乐制度如何构筑了早期政治秩序。春秋战国时期的“礼崩乐坏”,加速了中央集权国家的诞生。秦汉大一统帝国的建立,不仅在于疆域的扩张,更在于郡县制的彻底推行和官僚选拔制度(察举制)的初步建立,这是对贵族政治的根本性颠覆。 二、 选官制度的变革与官僚集团的形成: 选官制度是古代政治活力的重要体现。我们将详细梳理察举制、征辟制在汉代的运作及其弊端,至魏晋时期九品中正制的出现如何使门阀士族固化了政治权力。隋唐创立的科举制度,是古代政治史上的一次革命,它削弱了地方豪强对中央权力的钳制,确立了“学而优则仕”的理论基础,极大地提升了中央集权的效率与合法性。宋代及其后的科举制度的完善,体现了对文官政治的极致追求。 三、 宰相制度的演变与皇权的高度集中: 从三公九卿制到唐代的“三省六部制”,体现了权力分工与制衡的努力。然而,宋代中后期宰相权力的削弱,以及明代朱元璋废除中书省、设立内阁制度,标志着皇权对行政体系的直接控制达到了空前的程度。清代乾嘉时期的“军机处”的设立,则最终完成了皇权至上的政治形态,使得皇帝对国家机器的控制达到了理论上的极限。 第三部分:思想文化的多元性与主流意识形态的构建 古代中国的精神世界并非铁板一块,而是多元思想碰撞与主流意识形态构建的动态过程。 一、 先秦诸子的争鸣与文化奠基: 重点分析儒家学说的核心思想(仁、礼、德治),道家思想的自然无为,法家思想的集权主张,以及墨家兼爱、非攻的社会伦理。这一时期的思想为后世政治哲学和伦理道德提供了取之不尽的源泉。 二、 汉代“独尊儒术”的形成与结构: 探讨董仲舒如何将阴阳五行学说与孔孟之道相结合,使儒学成为维护大一统王朝统治的官方意识形态,并确立了“天人感应”的政治合法性基础。这一过程是如何系统性地排挤了其他学派的影响力。 三、 魏晋玄学与宗教的兴盛: 分析东汉末年儒学衰微后,士人如何转向对《老子》《庄子》的阐发(玄学),以及佛教自印度传入中国后,如何与本土文化进行融合(如禅宗的形成),满足了社会动荡时期人们对精神慰藉与超越现实的渴望。 四、 宋明理学的集大成与社会影响: 重点研究周敦颐、二程、朱熹等人如何构建了一套涵盖宇宙论、本体论和实践论的哲学体系(理学),并重新将其纳入国家教育和选官体系,使之成为士大夫阶层指导日常行为的准则。明代王阳明的心学,作为对程朱理学的突破与修正,强调“知行合一”,体现了宋明理学内部的发展与分化。 结语:古代文明的内在逻辑与历史遗产 本书最后将总结古代中国经济基础、政治上层建筑与思想文化如何相互塑造,形成一个具有强大韧性和延续性的文明体系。这种体系在面对内部危机和外部冲击时所展现出的适应性与局限性,共同构成了中国古代社会留给后世的历史遗产。通过对这些关键要素的梳理,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古代中国的运作规律及其对近现代社会的深远影响。

用户评价

评分

《魏晋风度研究》这本书,读起来让人有一种置身于那个“名士”辈出,思想狂飙突进的年代的错觉。它没有拘泥于传统的史料叙事,而是着重探讨了“竹林七贤”所代表的那种对既有价值观的挑战与反思。作者对玄学思想的梳理鞭辟入里,将老庄思想的复兴与个体精神解放的需求紧密结合。最吸引我的是对“言谈”的分析,如何通过清谈和“放达”的行为方式来表达对腐朽政治环境的不满和对生命本真的探寻。全书的语言风格是那种带着些许古典韵味的疏朗,读起来毫不费力,却又引人深思。读完后,再去看嵇康和阮籍的诗文,便能更深层次地理解他们那些看似离经叛道的行为背后的深刻文化动因。

评分

这本《丝绸之路上的文明交汇》简直是一场盛大的跨文化视觉盛宴!它以考古发现和文献记载为双重支柱,讲述了东方与西方如何通过漫漫黄沙与浩瀚海洋进行思想、物产、宗教乃至艺术风格的碰撞与融合。书中对于佛教艺术东传过程的描绘尤为精彩,从犍陀罗的希腊化影响,到敦煌壁画中不同地域风格的杂糅,展现了文化传播并非单向的灌输,而是一个不断适应、创新和本土化的复杂过程。我尤其喜欢其中关于香料贸易和玻璃工艺传播的章节,这些“小事”恰恰折射出古代世界经济的紧密联系。这本书的排版和摄影作品质量极高,色彩还原度很好,让人在阅读历史的同时,也能享受到顶级的视觉体验,极大地拓宽了对“古代中国”概念的理解边界。

评分

我不得不说,《中国古代官制演变简史》是一本极其严谨的工具书型著作。对于一个历史研究者而言,清晰梳理权力结构的脉络至关重要。这本书将从秦汉的郡县制到隋唐的三省六部制,再到明清的内阁与军机处的权力制衡,梳理得井井有条,逻辑链条清晰无比。它没有过多渲染历史的戏剧性,而是专注于制度本身的构建、演变和功能分析。书中对“中书”“门下”“尚书”等部门职能的详细对比,对于理解古代行政效率和决策流程极有帮助。虽然内容偏学术性,但作者在行文中保持了必要的流畅性,使得即便是初次接触官制史的读者也能循序渐进地掌握核心知识框架。如果要查阅某个特定朝代某一官职的设置细节,这本书无疑是首选参考资料之一。

评分

这本《汉字演变史》简直是文字爱好者的福音!我一直对汉字的源流感到好奇,这本书从甲骨文的刻痕到楷书的定型,描绘了一幅波澜壮阔的文字进化图景。作者的考据工作做得极其扎实,对每一个关键阶段的字形变化都进行了细致的梳理和图示说明。特别是关于隶变和楷化过程的论述,深入浅出地解释了笔画化、符号化背后的社会和技术动因。读完后,我再看那些古老的碑刻,感觉不再是冰冷的符号,而是鲜活的历史切片,每一个横竖撇捺都承载着千年的智慧与变迁。对于研究古代文献、书法艺术,乃至中国哲学思维的人来说,这本书提供了坚实的语言学基础和宏观视野。唯一美中不足的是,关于宋元以来的印刷体发展,篇幅略显单薄,不过考虑到全书的侧重点,也能理解。

评分

刚刚读完《唐宋风雅:文人与审美趣味的变迁》,这本书的视角非常新颖,它不是简单地罗列唐诗宋词的佳作,而是深入剖析了唐代尚“气象万千”的雄浑审美,如何逐渐过渡到宋代追求“格物致知”的内敛与精致。作者巧妙地将文学、绘画、园林、器物乃至服饰的风格变化联系起来,构建了一个多维度的文化生态系统。我特别欣赏其中对于宋代士大夫阶层日常生活情趣的描摹,从点茶、插花到焚香品鉴,那些看似闲适的举动背后,是对宇宙秩序和个人修养的极致追求。书中的插图和引文选择极为精妙,既有气势恢宏的大幅画作,也有纤毫毕现的器物细节,让人仿佛身临其境,感受那个黄金时代的文化张力。这本书对于理解中国传统文人精神内核非常有启发性。

评分

不错

评分

好书好内容好版本价格也不错值得拥有。

评分

好书好内容好版本价格也不错值得拥有。

评分

很好的书,名家之作,内容精当,印刷装帧一级棒

评分

很好,没有读,拿来收藏的,非常不错

评分

不错

评分

正版书籍推荐这家店铺非常不错哦!没事看看挺好

评分

京东正版,价格实惠、京东的物流是一流的、

评分

物流很快,包装很好,喜欢。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