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本书以35万字篇幅和101幅图版,介绍和研究了洛阳地区发现和出土的域外文化情调“密体意致”的美术作品,包括男女胡人形象、含绶鸟、雉尾龙、狮子纹、翼狮纹、翼马纹、鹰首异兽纹、斑豹纹、麋鹿、六牙白象、角马、黄羊、狐狸、野猪、松鼠、兔、苍鹰、灰雁、鸳鸯、鹤等各式禽鸟和中国传统的美术题材“四神”、“十二生肖”等等诸种。从洛阳出土胡人墓志阐述了自汉晋至宋代粟特移民和文化传播融合。讨论了中古中原王朝对边疆政治的经略。
作者简介
张乃翥,男,汉族,河南省洛阳市人。1946年6月生,1981年洛阳大学中文系毕业,副研究员。中国考古学会会员,中国魏晋南北朝史学会会员,中国唐史学会会员,中国海外交通史学会会员,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理事。1984年至今於龙门石窟研究院从事文物研究工作。30年来在海内外发表学术文稿100余篇,曾应邀赴新加坡、韩国、意大利、奥地利、俄罗斯进行国际学术交流和讲学。
张成渝 女,汉族,河南省洛阳市人,1976年生。理学博士,比利时根特大学博士后,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世界遗产的价值认定,世界遗产保护,文化遗产展示。曾作爲项目参与人,承担、参与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中国文化与自然遗产管理制度改革”研究。作爲项目主持人,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基于中国遗产保护实践的原真性与完整性研究”项目研究。主要学术成果:1. 谢凝高主持,张成渝组稿、编撰,《世界遗产相关文件选编》,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2. 与张乃翥共著:《洛阳与丝绸之路》.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08;其余译著、论文30余篇。
目录
一、洛阳石刻艺术中具有西域美术风尚的文化遗迹
(一) 龙门石窟佛教雕刻艺术
1.龙门石窟宾阳中洞东壁北魏景明元年至正光四年(500—523)文昭皇后礼佛图浮雕……… 67
2.龙门石窟古阳洞南壁北魏景明四年(503)比丘法生造像龛造像题记及供养人装饰浮雕 … 68
3.龙门石窟古阳洞南壁北魏正始四年(507)安定王元燮造像龛供养人装饰浮雕 …………… 68
4.龙门石窟古阳洞北壁北魏永平四年(511)安定王元燮造像龛供养人装饰浮雕 …………… 70
5.龙门石窟古阳洞南壁第二列西起第2龛龛楣北魏佛传故事浮雕 ………………………………70
6.龙门石窟古阳洞南壁西起第4龛盝顶龛楣北魏装饰浮雕 ………………………………………72
7.龙门石窟古阳洞南壁壁基北魏神龟三年(520)比丘惠感造像龛龛楣装饰浮雕 …………… 72
8.龙门石窟古阳洞南壁北魏佛龛盝顶龛楣七佛及维摩变装饰雕刻……………………………… 73
9.龙门石窟古阳洞北壁北魏佛龛龛楣装饰浮雕…………………………………………………… 74
10.龙门石窟古阳洞北壁第三列东起第二龛龛下北魏“千佛屏风”式龛楣 …………………… 74
11.龙门石窟古阳洞北壁北魏比丘慧成造像龛本尊背光浮雕 …………………………………… 75
12.龙门石窟古阳洞南壁第一层列龛西起第一龛本尊背光装饰浮雕 …………………………… 75
13.龙门石窟古阳洞北壁西段北魏佛龛内壁浮雕造像 …………………………………………… 76
14.火烧洞南壁北魏佛龛本尊背光装饰浮雕悉达太子经变故事 ………………………………… 76
15.莲花洞南壁东起第2龛北魏佛龛装饰浮雕悉达太子经变故事 ……………………………… 77
16.莲花洞南壁东起第2龛北魏佛龛装饰浮雕悉达太子经变故事 ……………………………… 78
(二) 洛阳北魏墓葬石刻
17.洛阳出土北魏元谧石棺前档线刻画 …………………………………………………………… 79
18.洛阳邙山出土北魏正光三年(522)三月元昭墓志盖………………………………………… 80
19.洛阳邙山出土北魏正光三年(522)十月二十五日冯邕妻元氏墓志盖……………………… 81
20.洛阳邙山出土北魏正光三年(522)十月二十五日冯邕妻元氏墓志………………………… 82
21.洛阳邙山出土北魏孝昌二年(526)侯刚墓志盖……………………………………………… 83
22.洛阳邙山出土北魏永安二年(529)十一月尔朱袭墓志盖…………………………………… 84
23.洛阳邙山出土北魏永安二年(529)十一月尔朱袭墓志……………………………………… 85
24.洛阳2003年出土北魏石棺床装饰线刻画……………………………………………………… 85
(三) 洛阳唐代墓葬墓志石刻
25.龙门东山南麓近年出土唐开元十九年(731)卢正容墓门石刻……………………………… 86
26.龙门西山2005年春出土唐开元二十七年(739)比丘尼悟因墓门石刻线画 ……………… 87
27.龙门西山2008年秋出土盛唐墓门门楣石刻线画所见含绶鸟线刻…………………………… 87
28. 龙门东山南麓1995年秋出土唐垂拱三年(687)二月二日故幽州渔阳县令邹大方墓志 … 88
29.洛阳邙山2004年出土唐垂拱四年(688)故博州刺史韦师墓志盖 ………………………… 89
30.洛阳邙山2004年出土唐垂拱四年(688)故博州刺史韦师墓志 …………………………… 90
31.洛阳邙山出土唐长安二年(702)李自勖墓志盖……………………………………………… 91
32.洛阳邙山出土唐长安二年(702)李自勖墓志………………………………………………… 92
33.龙门西山出土唐长安三年(703)卫华墓志…………………………………………………… 93
34.洛阳邙山出土神龙三年(707)辅简墓志……………………………………………………… 94
35.龙门东山南麓出土唐景龙三年(709)十月卢医王墓志……………………………………… 95
36.龙门东山南麓出土唐景云二年(711)李静容墓志…………………………………………… 96
37.河南孟县2004年春出土唐先天二年(713)故幽州都督裴怀古墓志盖 …………………… 97
38.龙门东山北麓感德乡出土唐开元二年(714)张休故妻卢氏墓志盖 ……………………… 98
39.龙门东山北麓感德乡出土唐开元二年(714)张休故妻卢氏墓志 ………………………… 99
40.洛阳邙山南麓2008年春出土唐开元五年(717)宗瑾墓志盖……………………………… 100
41.洛阳邙山南麓2008年春出土唐开元五年(717)宗瑾墓志 …………………………………101
42.龙门东山北麓2004年10月出土唐开元六年(718)饶州刺史来景晖墓志盖 …………… 102
43.龙门西山北麓2005年秋出土唐开元九年(721)唐故兖州金乡县丞薛钊墓志盖 …………103
44.龙门北原2005年春出土唐开元十二年(724)卢照己墓志 …………………………………104
45.洛阳龙门东山南麓出土唐开元十五年(727)祖好谦墓志 …………………………………105
46.洛阳偃师县首阳山南麓2004年春出土唐开元十八年(730)十一月许景先墓志盖 ………106
47.洛阳偃师县首阳山南麓2004年春出土唐开元十八年(730)十一月许景先墓志 …………107
48.洛阳邙山出土唐开元十八年(730)十二月李释子墓志 …………………………………… 108
49. 龙门东山1998年冬出土唐开元二十年(732)张说墓志盖 …………………………………109
50.龙门东山1998年冬出土唐开元二十年(732)张说墓志 ……………………………………110
51.龙门西山张沟2002年1月出土唐开元二十四年(736)郑州刺史柳泽墓志盖 ……………111
52.洛阳偃师2006年8月出土唐开元二十五年(737)故平原郡卢氏合祔墓志盖 ……………112
53.洛阳偃师2006年8月出土唐开元二十五年(737)故平原郡卢氏合祔墓志 ………………113
54.龙门西山出土唐开元二十七年(739)高君夫人王氏墓志盖 ……………………………… 114
55.龙门西山出土唐开元二十七年(739)高君夫人王氏墓志 ………………………………… 115
56.龙门西山北麓1992年出土唐开元二十八年(740)唐睿宗贵妃豆卢氏墓志盖 ……………116
57.洛阳邙山2006年夏出土唐开元二十八年(740)张涚墓志盖 ………………………………117
58.洛阳邙山2006年夏出土唐开元二十八年(740)张涚墓志 …………………………………118
59.龙门西山张沟村2005年出土唐开元二十九年(741)故凤州别驾张景尚墓志盖 …………119
60.洛阳地区渑池县2006年中秋出土唐天宝二年(743)郑公夫人陈氏墓志盖 ………………120
61.洛阳地区渑池县2006年中秋出土唐天宝二年(743)郑公夫人陈氏墓志 …………………121
62.西安2005年冬出土唐天宝六年(747)裴智墓志盖 …………………………………………122
63. 西安2005年冬出土唐天宝六年(747)裴智墓志 ……………………………………………123
二、 洛阳出土文物中所见中外人际交往的石刻文献
(一) 北魏时期域外人士石刻遗迹
64.龙门石窟北魏太和十九年(495)十一月于阗人尉迟氏造像题记 ………………………… 124
65.龙门石窟北魏永平四年(511)十月十六日安定王元燮为女夫闾散骑造观世音像题记 … 125
66. 洛阳出土北魏延昌元年(512)八月二十六日鄯善移民鄯乾墓志 ………………………… 126
67.洛阳出土北魏神龟三年(520)六月三十日于阗人尉迟氏墓志 …………………………… 127
68.龙门石窟北魏正光四年(523)正月二十六日外戚于氏为女安乐郡君下嫁西域
耶奢难陀氏造释迦像题记 ………………………………………………………………………127
69.洛阳邙山出土北魏永安元年(528)十一月八日源延伯墓志 ……………………………… 128
70.洛阳邙山2002年冬出土北魏普泰元年(531)三月二日长孙盛墓志盖 ……………………129
71.洛阳邙山2002年冬出土北魏普泰元年(531)三月二日长孙盛墓志 ………………………130
(二) 隋唐以降涉外石刻遗迹
72.洛阳邙山出土隋大业十一年(615)正月十八日高车人翟突娑墓志 ……………………… 131
73.龙门石窟宾阳南洞西壁唐麟德二年(665)九月十五日赴印度大使洛阳人
王玄策造像记 ……………………………………………………………………………………132
74.龙门石窟唐总章二年(669)二月十日高昌人张安造像记 ………………………………… 133
75.龙门石窟万佛洞窟口唐调露二年(680)七月十五日印度归国高僧玄照造像记 ………… 134
76.龙门石窟唐垂拱二年(686)十二月八日阿史那暕夫人李氏造像题记 …………………… 135
77.洛阳出土唐垂拱三年(687)二月十五日粟特人康敦墓志 ………………………………… 136
78.龙门石窟唐垂拱年间(685—688)北市丝行像龛李怀璧、康玄智等题名 …………………137
79.龙门石窟唐垂拱年间(685—688)北市丝行像龛社老刘德等功德记 ………………………138
80.龙门石窟唐载初元年(689)二月十日铁勒豪酋浑元庆造像题记 ………………………… 138
81.龙门石窟唐永昌元年(689)三月八日南市香行社造像记 ………………………………… 139
82.洛阳龙门出土唐天授三年(692)一月三十日突厥可汗阿史那感德墓志盖 ……………… 140
83.洛阳龙门出土唐天授三年(692)一月三十日突厥可汗阿史那感德墓志 ………………… 141
84.洛阳龙门西山20世纪60年代出土唐方形石塔长安三年(703)九月二十日粟特人
安思泰浮图供养题记 ……………………………………………………………………………142
85.洛阳龙门西山20世纪60年代出土唐方形石塔长安三年(703)九月二十日粟特人
安思泰浮图铭 ……………………………………………………………………………………143
86.洛阳龙门西山20世纪60年代出土唐方形石塔长安三年(703)九月二十日粟特人
安思泰浮图刊经 …………………………………………………………………………………144
87.洛阳龙门西山20世纪60年代出土唐方形石塔唐长安元年(701)十一月二十九日
粟特人康法藏祖坟记 ……………………………………………………………………………145
88. 龙门石窟东山唐景云元年(710)九月一日吐火罗僧宝隆造像记 ………………………… 146
89.龙门石窟武周北市彩帛行像龛题记…………………………………………………………… 147
90.洛阳出土唐开元三年(715)正月二十七日粟特人石野那浮图 …………………………… 147
91.洛阳出土唐开元九年(721)十月十一日粟特人康固墓志 ………………………………… 148
92.洛阳龙门东山北麓出土唐开元十九年(731)四月十三日粟特人米神通墓志 …………… 149
93.龙门北原2011年秋出土唐开元二十四年(736)正月六日李知新墓志…………………… 150
94.洛阳邙山2003年出土唐天宝九年(750)二月十三日粟特人康仙昂墓志 …………………151
95.洛阳隋唐故城东郊2010年出土唐长庆元年(821)十月二十二日滑国人花献夫人
粟特安氏墓志 ……………………………………………………………………………………152
96.洛阳隋唐故城东郊2010年出土唐大和二年(828)二月十六日滑国人花献与夫人
粟特安氏合葬墓志 ………………………………………………………………………………153
97.洛阳隋唐故城建春门东南齐村2006年6月出土唐大和三年(829)二月十六日
景教经幢 …………………………………………………………………………………………154
98.洛阳出土唐广明元年(880)七月十五日月氏人支谟墓志 ………………………………… 155
99.龙门东山北麓出土北宋大中祥符四年(1011)二月二十四日孟仁绪等人造尊胜幢记 ……156
100.洛阳地区渑池出土北宋治平元年(1064)九月二十三日何婆镌刊
佛顶尊胜陀罗尼经幢 ………………………………………………………………………… 157
101.洛阳地区渑池出土北宋治平元年(1064)九月二十三日何婆逆修尊胜幢记 …………… 158
前言/序言
一、从洛阳魏唐石刻遗迹看西域美术风尚对汉地造型艺术的影响
(一)汉地石刻艺术移植西方“密体意致”美术传统的造型方式
考察中国自古以来的美术遗迹,人们可以发现中国古代的美术造型——尤其是装饰美术造型——于中古时期之始末,曾经发生过一次重大的风格转型。一种以“密体意致(AppreciationoftheOrnatePattern)”为特征的状物写形艺术手法,充斥于期间的众多美术实例中,从而与中国此前、此后的美术时尚形成鲜明的对比。
本书选辑洛阳美术史上带有阶段性意义的一组美术史料,可以看出东方这类传达着“密体意致”的美术视象,实乃起因于两汉以降佛教艺术的东渐和西域文化向汉地的播越。究其文化渊源,无疑来自西方造型艺术装饰风尚的美学感染。
文物遗迹的系统考察显示,在两汉以降西方美术时尚东渐汉地的过程中,东方接纳西域文化首先是从美术题材的汲取与创作技巧的消化开始的。其间出现于汉地石刻装饰艺术中的美术题材,诸如佛经故事画中的人物场景、千佛图、飞天、伎乐天人、莲花、璎珞、火焰纹、神异动物等佛教艺术样本,及卷草纹、联珠纹、忍冬纹、葡萄纹、水波纹、绳索纹、几何纹、狮子纹、翼狮纹、畏兽纹、翼马纹、鹰首异兽纹、斑豹纹、宠物纹样、其他禽兽纹样、神异动物纹样等西域世俗艺术样本,都是异域文化题材移植东方的结果。而掺杂其中的飞禽、走兽、四神、十二生肖纹、建筑及其用具场景等等汉地艺术形象,则体现出东方传统美术创作采用西域表现技法的情势。
如本书图5、图11、图12、图13等龙门石窟古阳洞内北魏佛龛龛楣及本尊背光图案的装饰雕刻,都无一例外地采用了形式密集的线刻构图,将画面刻画得繁缛华美,曲回诡异,从而使这种画面造型充斥着线条运动感的审美意趣。
另如本书图17至图24等十余幅北魏世俗墓葬线画石刻中,艺术家尝以极具线条旋律感的人物、神异动物、莲花化生、卷云、山林草木、居舍建筑、二方连续的忍冬纹样等等装饰题材,以减底剔地的雕塑手法,将每一个造像单元布置得富丽堂皇,疏密有序。
而隋唐时期洛阳地区的以下墓葬石刻文物中,亦有众多造型风格与之类同的作品。
如本书图25至图63之间的四十余幅唐代墓葬石刻中,即呈现出与当地北魏石刻风格一致的美术模型。只是研究表明,如果细究二者具有区别意义的时代性分野,则有唐一代装饰石刻的美术题材,较之北魏时期有更多各种动态优美且具有写实情调的动物形象的出现。
洛阳魏唐石刻美术中如此形象鲜明的富有“密体意致”的艺术作品,显然有别于华夏上古、先秦传统美术的旖旎风格占据着当地主流美术创作的局面,无疑激发了文化史学人问津其源头的思考。
通过对东西方造型艺术的比较研究,我们认为这种以线条层次分档布白构成的画面定型,追踪溯源乃借鉴于西方行之久远的线刻浮雕装饰性构图的风格。
《古都洛阳石刻艺术通考》 内容提要: 本书是一部系统梳理和深入研究洛阳地区历代石刻艺术的综合性学术著作。全书以时间为轴线,兼顾艺术风格与文化内涵,全面展现了洛阳作为十三朝古都,其石刻艺术在不同历史阶段的演变轨迹、艺术成就及其蕴含的地域文化特色。 本书突破了传统仅关注佛教造像或碑刻的局限,将洛阳的石刻艺术涵盖范围拓展至陵墓石刻、摩崖造像、碑碣匾额、石塔石桥构件以及世俗生活相关的石雕等多个门类。通过对大量出土和现存实物的细致考证与科学分类,力求构建一个完整、立体的洛阳石刻艺术图谱。 第一部分:早期石刻的萌芽与奠基(先秦至魏晋南北朝) 洛阳地区自周室营建伊洛以来,石刻活动便初具端倪。本部分重点剖析了西周王陵区出土的少量石质器物残件,以及东周时期用于祭祀或标识的石制构件。 魏晋南北朝是洛阳石刻艺术的第一个高峰期,特别是北魏迁都洛阳后,佛教石刻艺术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本书详尽考察了龙门石窟北魏时期的造像群,不仅分析了其早期受犍陀罗、笈多艺术影响的特征,更着重探讨了“秀骨清像”风格的形成与本土化的过程。我们通过对宾阳洞等核心洞窟的精细摹绘与拓片比对,分析了北魏皇室、贵族对造像风格的直接干预,以及工匠在面相、衣纹处理上的微妙变化,揭示了“魏风”石刻如何成为中国中古石刻艺术的典范。此外,本书还对同一时期在洛阳城郊发现的少量世俗题材石雕,如画像砖拓刻到石板上的痕迹,进行了初步的归类和研究,探讨了宗教艺术与民间审美之间的张力。 第二部分:隋唐盛世的辉煌与转型(隋唐五代) 隋唐时期,洛阳作为东都的地位更加巩固,石刻艺术进入了全面成熟与程式化的阶段。 隋代石刻承上启下,其特点是造像开始趋向丰满圆润,但仍带有北魏遗风。本书着重分析了隋代造像的“过渡性”特征,并首次将洛阳地区隋代寺庙遗址出土的残损佛首与未定级的造像进行比对研究,试图重建当时的造像风貌。 唐代是洛阳石刻艺术的巅峰。本书将唐代石刻划分为初唐、盛唐、中晚唐三个阶段,详细考察了香山寺、万佛洞等处的典型造像。盛唐时期,造像艺术达到了“体态雄伟、法相庄严”的境界,本书通过与长安地区石刻的对比,明确指出了洛阳石刻在展现皇城气势上所特有的阳刚之美。我们尤其关注了中晚唐时期造像的世俗化倾向,如观音菩萨形象的柔美化,以及部分世俗供养人像雕刻的写实性增强。此外,唐代大量用于宫廷和官署的碑刻、经幢,其书法与线刻装饰技艺,也得到了深入的图文解析。 第三部分:中晚期的流变与地方特色(宋、辽、金、元) 宋代,随着政治中心南移,洛阳的石刻艺术发展进入一个相对平缓但更具地方特色的时期。本书考察了宋代民间重修佛寺、修建桥梁时留下的石刻记录。这一时期的特点是技术更加精湛,但创新性减弱,更多注重对前朝经典的模仿与继承。 辽金时期,洛阳作为金代西京的地位,使得金代石刻艺术在此地留下了独特的印记。本书专门辟章探讨了金代仿古石刻的现象,特别是模仿唐代风格的造像与碑刻,以及在军事防御工程中使用的石质构件上的装饰性雕刻,揭示了金代统治者对中原文化的吸收与改造。 元代的石刻艺术则显著地反映了民族融合的特点。本书关注了元代佛教石刻中藏传佛教元素对中原传统造像的影响,以及文人阶层对摩崖题记和园林石刻的推动作用。 第四部分:明清的复兴与世俗化(明清及民国) 明清时期,洛阳石刻艺术在宗教领域有所衰退,但在陵寝建筑、园林石刻和牌坊等世俗领域迎来了新的发展。本书详细研究了明清洛阳城内及周边地区修建的各类牌坊上的精美透雕和浮雕,这些作品集中体现了当时的伦理观念、吉祥图案和世俗审美趣味。 我们对清代重修龙门石窟的活动进行了梳理,分析了清代工匠在修复和增刻造像时,如何力求在保持原貌与融入时代风格之间寻求平衡。此外,本书还收录了大量清代用于地方志、家庙、祠堂的碑文和石碑,这些碑刻为研究明清洛阳的社会结构和家族史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 总结与展望: 本书最后总结了洛阳石刻艺术贯穿千年的“以人为本”与“兼容并蓄”的核心精神,分析了其作为中原文化“活化石”的地位。全书配有大量高清现场照片、细部拓片与专业测绘图,旨在为艺术史学家、考古学界及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者提供一部扎实可靠的参考工具书。本书的研究方法融合了艺术史分析、考古学断代与文献考证,旨在全面阐释洛阳石刻艺术在中国雕塑史上的独特贡献与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