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白华先生一生著述不多,而《美学散步》则几乎汇集了其一生*精要的美学篇章,也是先生生前**的一部美不著作。初版于1981年,此次重版,除新增若干照片、校正部分错字外,基本保持原貌。对于这样一位源生于传统文化、洋溢着艺术灵性和诗情、深得中国美学精魂的大师以及他散步时低低的脚步声,在日益强大的现代化的机器轰鸣声中,也许再也难以再现了。然而,如何在愈益紧张的异化世界里,保持住人间的诗意和生命的憧憬,不正是现代人所要关注的一个世界性问题吗?而《美学散步》正好能给我们以这方面的启迪。以及他散步时低低的脚步声,在日益强大的现代化的机器轰鸣声中,也许再也难以再现了。然而,如何在愈益紧张的异化世界里,保持住人间的诗意和生命的憧憬,不正是现代人所要关注的一个世界性问题吗?而《美学散步》正好能给我们以这方面的启迪。
美学散步
小言
诗(文学)和画的分界
美从何处寻?
论文艺的空灵与充实
一、空灵
二、充实
中国美学史中重要问题的初步探索
一、引言——中国美学史的特点和学习方法
二、先秦工艺美术和古代哲学文学中所表现的美学思想
三、中国古代的绘画美学思想
四、中国古代的音乐美学思想
五、中国园林建筑艺术所表现的美学思想
中国艺术意境之诞生
引言
一、意境的意义
二、意境与山水
三、意境创造与人格涵养
四、禅境的表现
五、道、舞、空白:中国艺术意境结构的特点
中国艺术表现里的虚和实
中国诗画中所表现的空间意识
论中西画法的渊源与基础
中西画法所表现的空间意识
介绍两本关于中国画学的书并论中国的绘画
略谈敦煌艺术的意义与价值
论素描
中国书法里的美学思想
一、用笔
二、结构
三、章法
中国古代的音乐寓言与音乐思想
论《世说新语》和晋人的美(附:清谈与析理)
希腊哲学家的艺术理论
一、形式与表现
二、原始美与艺术创造
三、艺术家在社会上的地位
四、中庸与净化
五、艺术与模仿自然
六、艺术与艺术家
康德美学思想评述
看了罗丹雕刻以后
形与影——罗丹作品学习札记
我和诗
新诗略谈
唐人诗歌中所表现的民族精神
一、文学与民族的关系
二、唐代诗坛的特质与其时代背景
三、初唐时期——民族诗歌的萌芽
四、盛唐时期——民族诗歌的成熟
五、民族诗歌的结晶——出塞曲
六、尾语——唐代的没落与没落的诗人
后记
我是在一个连绵阴雨的周末开始读这本书的,书页里仿佛也沾染上了那种湿润、沉静的氛围。作者的叙事风格极其讲究“氛围的营造”,他很少使用直白的判断句,而是通过对场景、光线、声音的精妙编排,让读者自然而然地“进入”到他所设定的情绪场域之中。阅读过程中,我体验到了一种极强的空间感和画面感,仿佛不是在阅读文字,而是在观看一场精心策划的、没有台词的默片。特别是他对人与物之间微妙关系的处理,那种“疏离而又亲密”的张力,描绘得入木三分。它让人开始重新审视自己与周围物品的关系,思考那些我们习以为常的器物,在被我们遗忘的角落里,是否也拥有着自己的“存在方式”。这本书,与其说是在教人理论,不如说是在重建我们与世界连接的方式,其细腻程度,令人叹服。
评分这本厚厚的精装书摆在书架上,光是封面那种沉静的灰蓝色调就让人心生敬意。我是在一个慵懒的周日下午翻开它的,本以为会是一场枯燥的理论灌输,却没想到,作者的笔触如同细密的藤蔓,将我温柔地牵引进一个又一个看似寻常却又蕴含深意的场景之中。阅读的过程,与其说是在“学习”,不如说是一种“浸润”。书中对那些转瞬即逝的美的捕捉,那种细腻到近乎苛刻的观察力,简直让人拍案叫绝。比如描述光影穿过老式百叶窗时,在木地板上拉出几何图形的那一节,我仿佛真的能感受到空气中漂浮的微尘,以及那份被时间凝固住的宁静。它没有直接告诉你什么是美,而是通过一系列高明的“示范”,让你自己去体会“看见”的力量。那种体会是需要时间的,不是那种一蹴而就的快感,更像是在品味一壶陈年的老茶,初尝平淡,回味无穷,每一次重读都有新的感悟涌现。这本书似乎在提醒我们,生活本身就是一场无声的展览,关键在于我们是否愿意停下匆忙的脚步,去真正地注视它。
评分说实话,一开始我有点被这本书的密度给“劝退”了。那些长句,那些结构复杂的从句,读起来需要极大的专注力,我常常需要借助高亮笔在一句话里划出好几个关键词才能跟上作者的思维轨迹。这绝对不是一本可以让你在通勤路上随意浏览的书,它要求你沉下心来,最好是坐在一个安静的角落,让外界的喧嚣完全退去。但一旦你适应了它的节奏,那种智力上的愉悦感是无与伦比的。作者仿佛是一位技艺精湛的建筑师,在文字的框架内构建起精密的逻辑体系,每一个论点都如同承重墙般坚实有力,层层递进,最终指向一个令人信服的结论。我特别欣赏它处理议题时的那种克制与精准,没有过多的煽情,也没有浮夸的辞藻堆砌,一切都服务于表达核心的思考。读完某一章后,我常常需要合上书本,靠在椅背上,让那些思绪在脑海中自行碰撞、沉淀,那种思辨的快感,远超一般读物能给予的。
评分坦白讲,这本书的某些段落,我必须承认,我理解得并不透彻。它涉及的知识面很广,从哲学思辨到艺术史的某些晦涩角落都有涉及,对于我这样一个非专业读者来说,偶尔会感到认知上的“卡顿”。但我发现,即使是那些让我感到困惑的部分,也散发着一种独特的魅力。它不是那种强迫你立刻“懂了”的书,它更像是一位渊博的朋友,在与你进行一场高水平的对话,他抛出观点,等你消化,等你提出质疑,等你用自己的经验去印证或反驳。这种“留白”的处理,恰恰保护了读者的自主思考空间,使得阅读体验变成了一种持续性的、动态的生成过程,而不是被动接受。我甚至觉得,这本书更适合反复品读,每一次重读,或许都会因为自身阅历的增加,而解锁新的层次。
评分这本书带给我的最大冲击,是它彻底颠覆了我对“日常经验”的看法。过去我总觉得那些宏大的叙事、那些公认的经典才是值得关注的焦点,而生活中的琐碎不过是背景噪音。但翻阅此书后,我开始像一个外来的人类学家一样审视我自己的生活环境。作者对于“瞬间性”的捕捉,那种对时间流逝的敏锐捕捉能力,真的让我汗颜。比如关于“等待”这件事的描摹,他没有去批判等待的无聊,而是深入挖掘了等待过程中,人的心理状态如何与周遭环境发生奇特的共鸣。这让我回想起很多次在车站候车时的情景,那些原本被我视为浪费掉的时间,现在看来,反而成为了某种自省和感知力的训练场。这本书更像是一本“感知力提升手册”,它教你如何将注意力从“目标”转移到“过程”,从而在最平凡的时刻发现不平凡的纹理。
评分是正版的
评分是正版的
评分是正版的
评分是正版的
评分是正版的
评分是正版的
评分是正版的
评分是正版的
评分是正版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