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昭代典則》二十八捲,屬於編年體史書,主要敘述瞭明朝曆代帝王功績、文武大臣與社會賢哲事跡,以及明朝行政建置、人口變動等等。記事上起元至正十二年(1352),下迄隆慶六年(1572)。本書按年月記事,內容簡賅,對明太祖一朝事特詳。本書可與《明實錄》和其他明史互為參證,對研究明代前期曆史有較大的參考價值。
叢書簡介:
2005年3月,中共泉州市委、泉州市政府決定將地方文獻叢書齣版工作列為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的一項文化工程。翌年,正式成立“泉州地方典籍《泉州文庫》整理齣版委員會”,著手對分散庋藏於全國各大圖書館及民間的古籍進行調查搜集,整理齣《泉州文庫備考書目》二百六十七傢六百一十四種,以後又陸續檢索齣遺漏書目近百傢一百八十餘種。經過省內外專傢學者多次論證,最後篩選齣一百五十部二百五十餘種著作,組成一套有一定規模、自成體係、比較完整,可以概括泉人著作風貌、反映泉州韆餘年文化發展脈絡的地方文獻叢書,取名《泉州文庫》。
《泉州文庫》始唐迄清,原著點校,收錄標準著眼於學術性、科學性、文學性、地域性、原創性、*威性,具有全國重要影響和著名曆史人物的代錶作優先。所錄著作涵蓋泉州各縣(市、區),包括金門縣及曆史上泉州府屬同安縣,曾在泉州任職、寄寓、活動過的非泉籍人氏的作品,則取其內容與泉州密切相關的專門著作。文庫采用繁體字橫排印刷,內容涉及政治、經濟、曆史、地理、哲學、宗教、軍事、語言文字、文化教育、文學藝術、科學技術等領域,其中不乏孤稀珍罕舊槧秘籍,堪稱溫陵文獻之幟誌。
另外,享譽海內外的著名學者饒宗頤先生特為本叢書題簽。
作者簡介
黃光昇,生卒年不詳,明晉江(今屬福建)人,字明舉,號葵峰。嘉靖進士,授長興知縣,遷刑科給事中。纍擢兵部郎中,總製楚、蜀、黔三省軍務,鎮壓苗民起義。官至刑部尚書。著有《昭代典則》、《讀詩蠡測》等。
目錄
《昭代典則(上)》:
昭代典則序祝世祿
昭代典則捲之一
太祖高皇帝
壬辰
癸巳
甲午
乙未
丙申
昭代典則捲之二
太祖高皇帝
丁酉
戊戌
己亥
庚子
辛醜
昭代典則捲之三
太祖高皇帝
壬寅
癸卯
甲辰
乙巳
昭代典則捲之四
太祖高皇帝
丙午
丁未,吳元年
昭代典則捲之五
太祖高皇帝
戊申,洪武元年
昭代典則捲之六
太祖高皇帝
己酉,二年
庚戌,三年
昭代典則捲之七
太祖高皇帝
辛亥,四年
壬子,五年
癸醜,六年
甲寅,七年
昭代典則捲之八
太祖高皇帝
乙卯,八年
丙辰,九年
丁巳,十年
戊午,十一年
己未,十二年
昭代典則捲之九
……
《昭代典則(中)》
《昭代典則(下)》
精彩書摘
《昭代典則(套裝上中下冊)/泉州文庫》:
時刑部主事茹泰素上書論時務五事,纍萬餘言。上令中書郎中王敏誦而聽之,虛文多而實事少,次夕又於宮中使人誦之,再三審其切要可行者四事,纔五百餘言,因慨然曰:“為君難,為臣不易。朕所以求直言者,欲其切事情,有益於天下國傢。彼浮詞者,徒亂聽耳。”遂令中書行其言之善者,具為定式,頒示中外,使言者無事繁文。
山西平遷訓導葉居升上言曰:“臣觀當今之大事,過者有三:曰分封太侈也,日用刑太繁也,曰求治太速也。何以明之?日者君之象也,月者臣之象也,五星者卿士庶人之象也。臣愚不知星術,姑以所聞於經傳並摭前世已行之得失者論之。《詩》曰:‘彼月而食,則惟其常。’陰盛陽微,則為不善矣。今日刑於月,猶之可也;而曰日月相刑,則月敢抗於日者,臣敢抗於君矣。切觀主上之有天下,掃除群雄,如踏草芥,包絡豪傑,如臂使指。今公卿大臣數十萬之眾,戰必勝,攻必取者,朝廷遣一介之使召之,則拱手聽命,無敢後時,況敢有抗衡者乎?《傳》曰:‘都城過百雉,國之害也。先王之製,大都不過三國之一,中五之一,小九之一。’使上下等差,各有定製。上得以兼乎下,下不得以兼乎上,所以強乾弱枝,以遏亂原,而崇治本也。國傢裂土分封,使諸王各有分地,以樹藩屏,以復古製,蓋懲宋、元孤立,宗室不競之弊也。然而秦、晉、燕、齊、梁、楚、昊、閩諸國,各盡其地而封之,都城官室之製,廣狹大小亞於天子之都,賜之以甲兵衛士之盛。臣恐數世之後,尾大不掉,然後削其地而奪之權,則起其怨,如漢之七國、晉之諸王,否則恃險爭衡,否則擁眾人朝,甚則緣間而起,防之無及也。此皇天眷顧之甚,或者譴告以相刑之象歟?今議者曰:‘諸王皆天子親子也,皆皇太子親國也,分地雖廣,製度雖侈,所謂犬牙相製,磐石之宗,天下服其強耳,豈抗衡之禮耶?’《書》曰:‘列爵惟五,分土惟三。’今王亦爵也。漢謂諸侯王,亦不過三公之位耳。禮莫大於分,使王侯之國與京畿同,則為列國矣,尚有君臣之分乎?今秦、晉、燕、齊、梁、楚、昊、閩諸國,皆連帶數十城,而復優之以製,假之以兵,議者何不摭漢、晉之事以觀之乎?孝景皇帝,漢高帝之孫也,七國之王皆景帝之同宗父兄弟子孫也,當時一削其地,則遽構兵西嚮。晉之諸王皆武帝之親子孫也,易世之後,迭相擁兵,以危皇室,遂成五鬍雲擾之患。由此言之,分封踰製,禍患立生,援古證今,昭昭然矣。此臣之所以為大過者歟?昔賈誼勸漢文帝早分諸國之地,空之以待諸王子孫,謂力少則易使以義,國小而無邪心。使文帝盎從賈誼之所言,則必無七國之禍。願及諸王未國之先,節其都邑之製,減其衛兵,限其疆裏,亦以待封諸王之子孫。此製一定,然後諸王有聖賢之德行者,人為輔相,其餘世為藩輔,可以與國同休,世世無窮矣。割一時之恩,以濟萬世之利,以消天變,以安社稷,天下幸甚。
“臣又觀曆代開國之君,未有不以尚德緩刑而結於民心,亦未有不以專事刑罰而失民心,國祚長短,悉由於此。三代、秦、漢、隋、唐享國之數,具在方冊,昭然可觀,其故何也?《易》曰:‘天地之大德曰生,聖人之大寶曰位。何以守位?曰人占何以聚人?曰財。理財正辭、禁民為非曰義。’此可以見天地好生之心與聖人守位之道矣。然而,禁民為非之義,特居末者明,不得已而用刑,而不專任刑罰也。古者斷死刑,天子為之徹樂減膳,而寓慘怛之意於其問,誠以天生斯民,立之司牧而教養之,俱欲其並生於天地之間也。然而,不率教者人於其中,則不得不刑之耳,故其仁愛之篤,洽於民之肌膚,淪於民之骨髓。民思其德,愈久而不忘,故其子孫享國久遠者六七百年,近者亦三四百年,豈偶然而已哉!今議者曰:‘宋、元中葉之後,紀綱不振,專事姑息,賞罰無章,以緻亡滅。此行小仁而滅大義,雖有其位,而不能守之。主上所以痛懲其弊,而矯枉之者也,故製不宥之刑,權神變之法,使人知懼而莫測其端也。’臣聞開基之主,垂範百世,一動一靜必閤準繩,使子孫有所持守,況刑者民之司命,可不慎歟?夫刑罰貴乎得中,過與不及,皆非天討有罪之意也。使刑政不立,而強暴得以相淩,則國非其國矣!使刑罰繁苛,而政治促急,則民無所措手足矣!姑以當今刑法言之,笞、杖、徒、流、死,今之五刑也。用此五刑,既無假貸,一齣乎大公至正可也。
……
前言/序言
泉州建製一韆三百多年,為中國曆史文化名城和古代海外交通的重要港口。“比屋弦誦,人文為閩最”,素稱海濱鄒魯、文獻之邦。代有經邦緯國、齣類拔萃之纔,歐陽詹、曾公亮、蘇頌、蔡清、王慎中、俞大猷、李贊、鄭成功、李光地等一大批傑齣人物留下瞭大量具有曆史、文學藝術、哲學、軍事、經濟價值的文化遺産。據不完全統計,見載於史籍的著作傢有一韆四百二十六人,著作多達三韆七百三十九種,其中唐五代二十九人三十二種,宋代二百人三百九十一種,元代二十一人四十種,明代五百三十六人一韆五百八十五種,清代六百四十人一韆六百九十一種;收入《四庫全書》一百一十五傢一百六十四種,《四庫全書存目叢書》五十六傢七十四種,《續修四庫全書》十四傢十七種。二〇〇八年國務院頒布第一批國傢珍貴古籍名錄,屬泉人著述、齣版者十三種。
遺憾的是,雖然泉州典籍贍富,每一時代都有一批重要著作相繼問世,但曆經歲月淘汰、劫難摧殘,加上庋藏環境不良,遺存至今十無二三,多成珍籍孤本。這些文化遺産,是曆史的見證,是泉州人民同時也是中華民族的寶貴文化財富,亟待搶救保護,古為今用。
對泉州地方文獻的搜集與整理,最早有南宋嘉定年間的《清源文集》十捲,明萬曆二十五年《清源文獻》十八捲繼齣,入清則有《清源文獻纂續閤縞》三十六捲問世。這些文獻匯編,或已佚失,或存本極少。二十世紀四十年代,泉州成立“晉江文獻整理委員會”,準備整理齣版曆代泉人著作,因經費短缺未果。八十年代,地方文史界發起研究“泉州學”,再次計劃編輯地方文獻叢書,可惜後來也因為各種條件的限製,其事遂寢。但是這兩次努力,為地方文獻叢書的整理齣版做瞭準備,留下瞭珍貴的文獻資料和書目匯編。
好的,這裏為您提供一份關於泉州文庫中其他圖書的詳細簡介,內容專注於介紹泉州曆史文化、地方誌、民俗等方麵的著作,不涉及《昭代典則》。 --- 泉州文庫:海絲遺韻,古郡新探 泉州,這座古老的港口城市,自古以來便是連接東西方的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節點。它不僅見證瞭輝煌的商業貿易,更孕育瞭多元文化的交融與發展。泉州文庫,正是為係統梳理、保護和弘揚這份厚重曆史遺産而設立的係列叢書,旨在將散佚於各處、湮沒於塵封的珍貴文獻匯集一堂,為後世研究者、文化愛好者提供一個全麵、深入瞭解泉州曆史的窗口。 在泉州文庫的浩瀚書海中,除瞭對典章製度的匯編,更有著大量聚焦於地方社會生活、風土人情、地理變遷的珍貴史料。以下是泉州文庫中幾部極具代錶性的著作的詳細介紹,它們共同構築起一幅立體而生動的宋元明清時期泉州社會圖景。 一、《泉州府誌》(清嘉慶重修本) 《泉州府誌》是研究泉州曆史沿革、地理建製、社會經濟和文化風貌的綱領性著作。清嘉慶年間的重修本,是前代誌書的集大成者,亦是清代泉州地方史研究的基石。 此誌詳盡記錄瞭泉州府自漢代設立以來,曆經唐、宋、元、明、清的行政區劃變動。尤其值得稱道的是,它對宋元時期泉州作為“世界第一大港”的繁榮景象,有著細緻入微的描摹。書中不僅有關於港口設施、海外貿易路綫的記載,更有對當時各國商賈在泉州聚居、貿易往來的生動描述。 地理部分,該誌詳細描繪瞭泉州府下轄諸縣(如晉江、南安、惠安等)的山川河流、氣候物産,為考證古代泉州的水文特徵和農業發展提供瞭第一手資料。人物篇則收錄瞭曆代在泉州任職或定居的名人軼事,展現瞭文教昌盛的局麵。宗教與習俗部分,更是凸顯瞭泉州“海納百川”的文化特質,記錄瞭佛教、道教、伊斯蘭教、基督教(景教)等多種信仰在泉州和諧共存的曆史事實。 二、《泉州風俗誌》(民國抄本) 如果說府誌是宏觀的建製描述,那麼《泉州風俗誌》則如同一麵棱鏡,摺射齣泉州人民日常生活的細微之處。這份民國時期整理的抄本,專注於采集和記錄泉州民間世代相傳的習俗、禮儀和信仰體係,具有極高的民俗學研究價值。 該書係統梳理瞭泉州人從齣生到死亡的生命禮儀:從“剃胎發”的講究,到“成年禮”的儀式;從婚嫁的繁復流程,到喪葬的莊重規製,無不詳述其節令、禁忌與寓意。書中特彆記載瞭泉州獨特的“做九”習俗(如做五、做九等壽辰慶祝),以及與農耕、漁業緊密相關的祭祀活動。 尤其引人注目的是其對歲時節令的描繪。泉州地處閩南,其節慶活動兼具中原傳統與海洋文化的特色。春節的“筅堂”、元宵的“請火”、端午的“掛菖蒲”,以及中元節的“放水燈”,這些儀式的具體操作、使用的器物乃至背後的神話傳說,均被翔實記錄,為研究閩南地區民俗的演變提供瞭寶貴的文本依據。 三、《泉州海交史料匯編》(抄本選輯) 泉州文庫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便是圍繞其“海上絲綢之路起點”地位而匯集的史料。這部《海交史料匯編》並非單一的文獻,而是從曆代地方誌、奏摺、文集、碑刻中輯錄齣來的,關於泉州對外交流的專題性資料集。 核心內容涵蓋瞭宋元時期泉州港的興盛與管理。其中收錄瞭關於“提舉市舶司”職能的記載,揭示瞭宋代國傢如何通過官營貿易來控製海外往來,並從中獲取巨額稅收。相關的文書中,常提及對市舶司官員的考核標準,以及對遠洋船隻停泊、貨物檢驗的細則。 此外,書中還包含瞭大量與外商活動相關的碑刻拓片文字。例如,記錄瞭波斯、阿拉伯、爪哇等國商人在泉州建立會館、修繕寺廟(如清淨寺)的碑文,這些直接的物證,印證瞭當時泉州作為國際貿易中心的人口構成和文化兼容性。這些史料的價值在於,它們以一種非常直接的方式,展現瞭泉州在世界貿易網絡中的活躍地位。 四、《閩南方言與俚語研究》(文人手稿) 泉州文庫的特色之一在於對文化軟實力的關注,其中對手稿和語言學資料的收錄尤為重視。《閩南方言與俚語研究》源自清末民初幾位地方學者對閩南方言的考察與記錄。 這份手稿主要針對泉州話(閩南語泉州腔)的語音係統、詞匯構成和獨特的俚語錶達進行瞭梳理。它詳細記錄瞭許多現代已不常用的古音,如入聲字的保留情況,以及一些帶有海洋文化色彩的專業詞匯,例如與造船、航海、漁汛相關的特定術語。 俚語部分則極具生活氣息,反映瞭泉州人樂觀豁達、精明務實的性格。通過分析這些俚語的構成和使用語境,研究者可以窺見泉州社會人際關係和價值觀念的微妙變化。這份材料對於語言人類學和曆史語言學研究者而言,是不可多得的實證材料。 五、《泉州名勝古跡考略》(清代碑刻輯錄) 泉州城內古跡眾多,星羅棋布,多與宗教信仰和曆史事件相關。《名勝古跡考略》則主要通過對現存碑刻、墓誌銘和地方誌中記載的考證,對泉州重要的文化遺址進行梳理。 本書對開元寺、承天寺、崇武衛城遺址等地的曆史源流、重建過程、建築特點及其相關的曆史人物事跡,進行瞭深入的考證。例如,對於開元寺“東西塔”的建造年代、材料來源、象徵意義,書中引述瞭多方史料進行比對,糾正瞭以往的一些模糊記載。 更重要的是,它收錄瞭許多已佚失或殘損的碑刻原文。通過對這些碑刻文字的細緻解讀,可以還原曆史事件的真實麵貌,瞭解不同朝代對這些名勝的維護與態度。 泉州文庫的這些係列著作,共同構建瞭一部波瀾壯闊的泉州地方史。它們不僅是曆史文獻的寶庫,更是理解閩南文化精神內核的鑰匙。通過對這些典籍的研讀,我們得以穿越時空,觸摸這座“世界遺産之城”曾經的輝煌與日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