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昭代典则》二十八卷,属于编年体史书,主要叙述了明朝历代帝王功绩、文武大臣与社会贤哲事迹,以及明朝行政建置、人口变动等等。记事上起元至正十二年(1352),下迄隆庆六年(1572)。本书按年月记事,内容简赅,对明太祖一朝事特详。本书可与《明实录》和其他明史互为参证,对研究明代前期历史有较大的参考价值。
丛书简介:
2005年3月,中共泉州市委、泉州市政府决定将地方文献丛书出版工作列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一项文化工程。翌年,正式成立“泉州地方典籍《泉州文库》整理出版委员会”,着手对分散庋藏于全国各大图书馆及民间的古籍进行调查搜集,整理出《泉州文库备考书目》二百六十七家六百一十四种,以后又陆续检索出遗漏书目近百家一百八十余种。经过省内外专家学者多次论证,最后筛选出一百五十部二百五十余种著作,组成一套有一定规模、自成体系、比较完整,可以概括泉人著作风貌、反映泉州千余年文化发展脉络的地方文献丛书,取名《泉州文库》。
《泉州文库》始唐迄清,原著点校,收录标准着眼于学术性、科学性、文学性、地域性、原创性、*威性,具有全国重要影响和著名历史人物的代表作优先。所录著作涵盖泉州各县(市、区),包括金门县及历史上泉州府属同安县,曾在泉州任职、寄寓、活动过的非泉籍人氏的作品,则取其内容与泉州密切相关的专门著作。文库采用繁体字横排印刷,内容涉及政治、经济、历史、地理、哲学、宗教、军事、语言文字、文化教育、文学艺术、科学技术等领域,其中不乏孤稀珍罕旧椠秘籍,堪称温陵文献之帜志。
另外,享誉海内外的著名学者饶宗颐先生特为本丛书题签。
作者简介
黄光昇,生卒年不详,明晋江(今属福建)人,字明举,号葵峰。嘉靖进士,授长兴知县,迁刑科给事中。累擢兵部郎中,总制楚、蜀、黔三省军务,镇压苗民起义。官至刑部尚书。著有《昭代典则》、《读诗蠡测》等。
目录
《昭代典则(上)》:
昭代典则序祝世禄
昭代典则卷之一
太祖高皇帝
壬辰
癸巳
甲午
乙未
丙申
昭代典则卷之二
太祖高皇帝
丁酉
戊戌
己亥
庚子
辛丑
昭代典则卷之三
太祖高皇帝
壬寅
癸卯
甲辰
乙巳
昭代典则卷之四
太祖高皇帝
丙午
丁未,吴元年
昭代典则卷之五
太祖高皇帝
戊申,洪武元年
昭代典则卷之六
太祖高皇帝
己酉,二年
庚戌,三年
昭代典则卷之七
太祖高皇帝
辛亥,四年
壬子,五年
癸丑,六年
甲寅,七年
昭代典则卷之八
太祖高皇帝
乙卯,八年
丙辰,九年
丁巳,十年
戊午,十一年
己未,十二年
昭代典则卷之九
……
《昭代典则(中)》
《昭代典则(下)》
精彩书摘
《昭代典则(套装上中下册)/泉州文库》:
时刑部主事茹泰素上书论时务五事,累万余言。上令中书郎中王敏诵而听之,虚文多而实事少,次夕又于宫中使人诵之,再三审其切要可行者四事,才五百余言,因慨然曰:“为君难,为臣不易。朕所以求直言者,欲其切事情,有益于天下国家。彼浮词者,徒乱听耳。”遂令中书行其言之善者,具为定式,颁示中外,使言者无事繁文。
山西平迁训导叶居升上言曰:“臣观当今之大事,过者有三:曰分封太侈也,日用刑太繁也,曰求治太速也。何以明之?日者君之象也,月者臣之象也,五星者卿士庶人之象也。臣愚不知星术,姑以所闻于经传并摭前世已行之得失者论之。《诗》曰:‘彼月而食,则惟其常。’阴盛阳微,则为不善矣。今日刑于月,犹之可也;而曰日月相刑,则月敢抗于日者,臣敢抗于君矣。切观主上之有天下,扫除群雄,如踏草芥,包络豪杰,如臂使指。今公卿大臣数十万之众,战必胜,攻必取者,朝廷遣一介之使召之,则拱手听命,无敢后时,况敢有抗衡者乎?《传》曰:‘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先王之制,大都不过三国之一,中五之一,小九之一。’使上下等差,各有定制。上得以兼乎下,下不得以兼乎上,所以强干弱枝,以遏乱原,而崇治本也。国家裂土分封,使诸王各有分地,以树藩屏,以复古制,盖惩宋、元孤立,宗室不竞之弊也。然而秦、晋、燕、齐、梁、楚、昊、闽诸国,各尽其地而封之,都城官室之制,广狭大小亚于天子之都,赐之以甲兵卫士之盛。臣恐数世之后,尾大不掉,然后削其地而夺之权,则起其怨,如汉之七国、晋之诸王,否则恃险争衡,否则拥众人朝,甚则缘间而起,防之无及也。此皇天眷顾之甚,或者谴告以相刑之象欤?今议者曰:‘诸王皆天子亲子也,皆皇太子亲国也,分地虽广,制度虽侈,所谓犬牙相制,磐石之宗,天下服其强耳,岂抗衡之礼耶?’《书》曰:‘列爵惟五,分土惟三。’今王亦爵也。汉谓诸侯王,亦不过三公之位耳。礼莫大于分,使王侯之国与京畿同,则为列国矣,尚有君臣之分乎?今秦、晋、燕、齐、梁、楚、昊、闽诸国,皆连带数十城,而复优之以制,假之以兵,议者何不摭汉、晋之事以观之乎?孝景皇帝,汉高帝之孙也,七国之王皆景帝之同宗父兄弟子孙也,当时一削其地,则遽构兵西向。晋之诸王皆武帝之亲子孙也,易世之后,迭相拥兵,以危皇室,遂成五胡云扰之患。由此言之,分封踰制,祸患立生,援古证今,昭昭然矣。此臣之所以为大过者欤?昔贾谊劝汉文帝早分诸国之地,空之以待诸王子孙,谓力少则易使以义,国小而无邪心。使文帝盎从贾谊之所言,则必无七国之祸。愿及诸王未国之先,节其都邑之制,减其卫兵,限其疆里,亦以待封诸王之子孙。此制一定,然后诸王有圣贤之德行者,人为辅相,其余世为藩辅,可以与国同休,世世无穷矣。割一时之恩,以济万世之利,以消天变,以安社稷,天下幸甚。
“臣又观历代开国之君,未有不以尚德缓刑而结于民心,亦未有不以专事刑罚而失民心,国祚长短,悉由于此。三代、秦、汉、隋、唐享国之数,具在方册,昭然可观,其故何也?《易》曰:‘天地之大德曰生,圣人之大宝曰位。何以守位?曰人占何以聚人?曰财。理财正辞、禁民为非曰义。’此可以见天地好生之心与圣人守位之道矣。然而,禁民为非之义,特居末者明,不得已而用刑,而不专任刑罚也。古者断死刑,天子为之彻乐减膳,而寓惨怛之意于其问,诚以天生斯民,立之司牧而教养之,俱欲其并生于天地之间也。然而,不率教者人于其中,则不得不刑之耳,故其仁爱之笃,洽于民之肌肤,沦于民之骨髓。民思其德,愈久而不忘,故其子孙享国久远者六七百年,近者亦三四百年,岂偶然而已哉!今议者曰:‘宋、元中叶之后,纪纲不振,专事姑息,赏罚无章,以致亡灭。此行小仁而灭大义,虽有其位,而不能守之。主上所以痛惩其弊,而矫枉之者也,故制不宥之刑,权神变之法,使人知惧而莫测其端也。’臣闻开基之主,垂范百世,一动一静必合准绳,使子孙有所持守,况刑者民之司命,可不慎欤?夫刑罚贵乎得中,过与不及,皆非天讨有罪之意也。使刑政不立,而强暴得以相凌,则国非其国矣!使刑罚繁苛,而政治促急,则民无所措手足矣!姑以当今刑法言之,笞、杖、徒、流、死,今之五刑也。用此五刑,既无假贷,一出乎大公至正可也。
……
前言/序言
泉州建制一千三百多年,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和古代海外交通的重要港口。“比屋弦诵,人文为闽最”,素称海滨邹鲁、文献之邦。代有经邦纬国、出类拔萃之才,欧阳詹、曾公亮、苏颂、蔡清、王慎中、俞大猷、李赞、郑成功、李光地等一大批杰出人物留下了大量具有历史、文学艺术、哲学、军事、经济价值的文化遗产。据不完全统计,见载于史籍的着作家有一千四百二十六人,着作多达三千七百三十九种,其中唐五代二十九人三十二种,宋代二百人三百九十一种,元代二十一人四十种,明代五百三十六人一千五百八十五种,清代六百四十人一千六百九十一种;收入《四库全书》一百一十五家一百六十四种,《四库全书存目丛书》五十六家七十四种,《续修四库全书》十四家十七种。二〇〇八年国务院颁布第一批国家珍贵古籍名录,属泉人着述、出版者十三种。
遗憾的是,虽然泉州典籍赡富,每一时代都有一批重要着作相继问世,但历经岁月淘汰、劫难摧残,加上庋藏环境不良,遗存至今十无二三,多成珍籍孤本。这些文化遗产,是历史的见证,是泉州人民同时也是中华民族的宝贵文化财富,亟待抢救保护,古为今用。
对泉州地方文献的搜集与整理,最早有南宋嘉定年间的《清源文集》十卷,明万历二十五年《清源文献》十八卷继出,入清则有《清源文献纂续合缟》三十六卷问世。这些文献汇编,或已佚失,或存本极少。二十世纪四十年代,泉州成立“晋江文献整理委员会”,准备整理出版历代泉人着作,因经费短缺未果。八十年代,地方文史界发起研究“泉州学”,再次计划编辑地方文献丛书,可惜后来也因为各种条件的限制,其事遂寝。但是这两次努力,为地方文献丛书的整理出版做了准备,留下了珍贵的文献资料和书目汇编。
好的,这里为您提供一份关于泉州文库中其他图书的详细简介,内容专注于介绍泉州历史文化、地方志、民俗等方面的著作,不涉及《昭代典则》。 --- 泉州文库:海丝遗韵,古郡新探 泉州,这座古老的港口城市,自古以来便是连接东西方的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它不仅见证了辉煌的商业贸易,更孕育了多元文化的交融与发展。泉州文库,正是为系统梳理、保护和弘扬这份厚重历史遗产而设立的系列丛书,旨在将散佚于各处、湮没于尘封的珍贵文献汇集一堂,为后世研究者、文化爱好者提供一个全面、深入了解泉州历史的窗口。 在泉州文库的浩瀚书海中,除了对典章制度的汇编,更有着大量聚焦于地方社会生活、风土人情、地理变迁的珍贵史料。以下是泉州文库中几部极具代表性的著作的详细介绍,它们共同构筑起一幅立体而生动的宋元明清时期泉州社会图景。 一、《泉州府志》(清嘉庆重修本) 《泉州府志》是研究泉州历史沿革、地理建制、社会经济和文化风貌的纲领性著作。清嘉庆年间的重修本,是前代志书的集大成者,亦是清代泉州地方史研究的基石。 此志详尽记录了泉州府自汉代设立以来,历经唐、宋、元、明、清的行政区划变动。尤其值得称道的是,它对宋元时期泉州作为“世界第一大港”的繁荣景象,有着细致入微的描摹。书中不仅有关于港口设施、海外贸易路线的记载,更有对当时各国商贾在泉州聚居、贸易往来的生动描述。 地理部分,该志详细描绘了泉州府下辖诸县(如晋江、南安、惠安等)的山川河流、气候物产,为考证古代泉州的水文特征和农业发展提供了第一手资料。人物篇则收录了历代在泉州任职或定居的名人轶事,展现了文教昌盛的局面。宗教与习俗部分,更是凸显了泉州“海纳百川”的文化特质,记录了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基督教(景教)等多种信仰在泉州和谐共存的历史事实。 二、《泉州风俗志》(民国抄本) 如果说府志是宏观的建制描述,那么《泉州风俗志》则如同一面棱镜,折射出泉州人民日常生活的细微之处。这份民国时期整理的抄本,专注于采集和记录泉州民间世代相传的习俗、礼仪和信仰体系,具有极高的民俗学研究价值。 该书系统梳理了泉州人从出生到死亡的生命礼仪:从“剃胎发”的讲究,到“成年礼”的仪式;从婚嫁的繁复流程,到丧葬的庄重规制,无不详述其节令、禁忌与寓意。书中特别记载了泉州独特的“做九”习俗(如做五、做九等寿辰庆祝),以及与农耕、渔业紧密相关的祭祀活动。 尤其引人注目的是其对岁时节令的描绘。泉州地处闽南,其节庆活动兼具中原传统与海洋文化的特色。春节的“筅堂”、元宵的“请火”、端午的“挂菖蒲”,以及中元节的“放水灯”,这些仪式的具体操作、使用的器物乃至背后的神话传说,均被翔实记录,为研究闽南地区民俗的演变提供了宝贵的文本依据。 三、《泉州海交史料汇编》(抄本选辑) 泉州文库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便是围绕其“海上丝绸之路起点”地位而汇集的史料。这部《海交史料汇编》并非单一的文献,而是从历代地方志、奏折、文集、碑刻中辑录出来的,关于泉州对外交流的专题性资料集。 核心内容涵盖了宋元时期泉州港的兴盛与管理。其中收录了关于“提举市舶司”职能的记载,揭示了宋代国家如何通过官营贸易来控制海外往来,并从中获取巨额税收。相关的文书中,常提及对市舶司官员的考核标准,以及对远洋船只停泊、货物检验的细则。 此外,书中还包含了大量与外商活动相关的碑刻拓片文字。例如,记录了波斯、阿拉伯、爪哇等国商人在泉州建立会馆、修缮寺庙(如清净寺)的碑文,这些直接的物证,印证了当时泉州作为国际贸易中心的人口构成和文化兼容性。这些史料的价值在于,它们以一种非常直接的方式,展现了泉州在世界贸易网络中的活跃地位。 四、《闽南方言与俚语研究》(文人手稿) 泉州文库的特色之一在于对文化软实力的关注,其中对手稿和语言学资料的收录尤为重视。《闽南方言与俚语研究》源自清末民初几位地方学者对闽南方言的考察与记录。 这份手稿主要针对泉州话(闽南语泉州腔)的语音系统、词汇构成和独特的俚语表达进行了梳理。它详细记录了许多现代已不常用的古音,如入声字的保留情况,以及一些带有海洋文化色彩的专业词汇,例如与造船、航海、渔汛相关的特定术语。 俚语部分则极具生活气息,反映了泉州人乐观豁达、精明务实的性格。通过分析这些俚语的构成和使用语境,研究者可以窥见泉州社会人际关系和价值观念的微妙变化。这份材料对于语言人类学和历史语言学研究者而言,是不可多得的实证材料。 五、《泉州名胜古迹考略》(清代碑刻辑录) 泉州城内古迹众多,星罗棋布,多与宗教信仰和历史事件相关。《名胜古迹考略》则主要通过对现存碑刻、墓志铭和地方志中记载的考证,对泉州重要的文化遗址进行梳理。 本书对开元寺、承天寺、崇武卫城遗址等地的历史源流、重建过程、建筑特点及其相关的历史人物事迹,进行了深入的考证。例如,对于开元寺“东西塔”的建造年代、材料来源、象征意义,书中引述了多方史料进行比对,纠正了以往的一些模糊记载。 更重要的是,它收录了许多已佚失或残损的碑刻原文。通过对这些碑刻文字的细致解读,可以还原历史事件的真实面貌,了解不同朝代对这些名胜的维护与态度。 泉州文库的这些系列著作,共同构建了一部波澜壮阔的泉州地方史。它们不仅是历史文献的宝库,更是理解闽南文化精神内核的钥匙。通过对这些典籍的研读,我们得以穿越时空,触摸这座“世界遗产之城”曾经的辉煌与日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