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圍剿”邊區革命根據地親曆記(套裝上下冊)/文史資料百部經典文庫·百年中國記憶

“圍剿”邊區革命根據地親曆記(套裝上下冊)/文史資料百部經典文庫·百年中國記憶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全國政協文史和學習委員會 編
圖書標籤:
  • 紅色曆史
  • 抗日戰爭
  • 革命根據地
  • 文史資料
  • 迴憶錄
  • 曆史紀實
  • 中國近現代史
  • 百部經典
  • 百年中國記憶
  • 內戰史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思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中國文史齣版社
ISBN:9787503491764
版次:1
商品編碼:12296524
包裝:平裝
叢書名: 文史資料百部經典文庫·百年中國記憶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8-01-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621
套裝數量:2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1927年大革命失敗後,中國共産黨領導的人民革命鬥爭進入十年土地革命戰爭時期。1927年至1937年這十年,成為中國革命鬥爭*艱苦的十年。《“圍剿”邊區革命根據地親曆記(套裝上下冊)/文史資料百部經典文庫·百年中國記憶》收錄瞭原國民黨將領撰寫的“圍剿”邊區革命根據地的迴憶文章,從一個特殊的視角反映瞭十年間共産黨人於白色恐怖中所進行的艱苦卓絕的鬥爭,既為曆史研宄和軍事史研完工作者提供瞭彌足珍貴的第一手資料,也是對廣大青年一代進行革命傳統教育的生動教材。

目錄

《圍剿邊區革命根據地親曆記》上
第一章 “圍剿”井岡山革命根據地
綜述
南昌起義後在贛西作戰親曆 楊如軒
戰鬥在七溪嶺上 龔楚
我所知道的硃德和“二楊” 鬍彥
劉建緒率部“進剿”井岡山根據地 歐陽烈
第二章 “圍剿”湘贛邊區革命根據地
綜述
入贛參加“圍剿” 王東原
防衛吉安 羅霖
鬆山之戰 李清獻
第十五師在寜岡永新政治活動鱗爪 何英
對湘贛邊區的碉堡封鎖 劉劍學
紅六軍團在永新澧田殲滅第十五師第四十三旅及西徵迴憶 陸承裕
第三章 “圍剿”湘鄂贛邊區革命根據地
綜述
平江三角塘戰役的迴憶 劉君武
南昌行營“圍剿”紅軍中第四路軍的任務 李覺
何鍵的第四路軍對湘贛省紅軍進攻情況的概略迴憶 陸承裕
獨立第三十三旅參加對湘鄂贛邊區“圍剿”的經過 陳金城
1935年嚮湘鄂贛革命根據地的進攻 樊崧甫
第四章 “圍剿”閩浙贛(贛東北)邊區革命根據地
綜述
關於樂平洄田渡戰役的報告 曾戛初
關於鄭傢坊“剿共”之役戰鬥詳報 硃淮
第二十一師關於蝦蟆卡附近戰鬥詳報 梁立柱
第二十一師駐贛東北的概述 李仙洲
獨立第四十五旅“圍剿”紅軍攻占崇安紀實 張鑾基
率部駐防貴溪參剿往事迴憶 樊崧甫
阻截方誌敏北上抗日先遣隊戰役的迴憶 王耀武
贛粵閩湘鄂“剿共”軍預備軍總司令部報告 陳調元
衢屬邊區黨務特派員辦公處的幾件往事 劉崇樸
第五章 “圍剿”鄂豫皖邊區革命根據地
綜述
第四十六師被殲簡記 史慕山
第三軍參加“圍剿”的迴憶 陳星垣 劉海東
第二師在亞港失敗經過 鄧若愚
對鄂豫皖邊區的“圍剿” 王陵基等口述 陳林達整理
第四次“圍剿”衛立煌率第十四軍進攻鄂豫皖蘇區的經過 彭傑如口述 鄭庭笈整理
第六章 “圍剿”湘鄂西邊區革命根據地
綜述
“進剿”鄂西經過 徐源泉
我參與“圍剿”湘鄂西蘇區的一段經曆 黃調元
我在荊沙一帶同紅六軍作戰的經過 黃劍夫
迴憶南縣、華容、津市、澧縣“剿共”的幾次戰役 戴季韜
川軍在宜昌、沙市一帶“圍剿”紅軍的經過 羅君彤等
劉湘派兵齣川圍攻洪湖革命根據地經過 範紹增
“進剿”鄂中經過 徐源泉
湘鄂西“清剿”親曆記 韓浚
湘西“剿共”迴憶 王尚質
第七章 “圍剿”東江革命根據地
綜述
阻擊葉、賀南徵軍的戰爭 黃紹竑
阻擊葉、賀南下起義軍的湯坑之戰 蔔漢池 李振
獨立第二師對南山根據地的“圍剿” 李汝祥
第九師“圍剿”南山根據地的憶述 淩仲冕
迴憶第一五七師製造“漳浦事變”的經過 李友莊
第八章 “圍剿”瓊崖革命根據地
綜述
瓊崖地區“清黨”經過 李潔之
“南區綏靖委員公署”的“剿共”和“防共” 林廷華
在海南“剿共”、“撫黎”、“綏靖”的真相 林薈材
陳漢光警衛旅在瓊崖的殘殺 原吉徵
陳漢光對海南少數民族的鎮壓 何凱詒
第九章 “圍剿”左右江革命根據地
綜述
“清剿”左江根據地片斷 蕭抱愚
右江抗拒紅七、八軍親曆記 苓建英
教導師堵截紅七軍赴贛會師的長安之役 黃炳鈿
1931年春廖磊率部進犯東蘭、鳳山的經過 楊贊模
我參加“圍剿”東蘭、鳳山蘇區的迴憶 岑建英
1932年鞦廖磊率部進犯東蘭、鳳山和韋拔群被害的經過 瀋詒

《圍剿邊區革命根據地親曆記》下
第十章 “圍剿”川陝邊區革命根據地
綜述
第二十九軍對川陝革命根據地的三路圍攻 田頌堯 張熙民 田澤孚 卿俊 鬍臨聰
田頌堯部對川陝邊區紅四方麵軍三路圍攻的失敗 徐伯威
四川“剿總”第一路軍在“六路圍攻”中的經過 黃隱 楊曬軒 林翼如 周朗清 奉伯常
鄧锡侯部參加六路“圍剿”紅四方麵軍受挫記 何翔迴 蕭麗生
鄧锡侯部在劍門關江油防堵紅四方麵軍 黃爵高
四川“剿總”第二路軍在“六路圍攻”中的經過 田頌堯 田澤軍 卿俊
田頌堯部參加“六路圍攻”紅四方麵軍的江防被突破戰鬥 徐伯威
田頌堯部的嘉陵江防綫崩潰略憶 吳仲勛
四川“剿總”第三路軍在“六路圍攻”中 熊玉璋 陳啓鸞 羅時英 何蘊伯 奉伯常 整理
四川“剿總”第四路軍在“六路圍攻”中的經過 楊漢域 嚮廷瑞 嚮文彬 唐代纔 奉伯常 整理
四川“剿總”第五、第六路軍進攻川陝革命根據地萬源地區的經過 範紹增 許紹宗 彭煥章 韓全樸 周紹軒 陳章文 整理
王陵基、範紹增部進攻宣漢、綏定、通江紅軍紀實 劉沛雄
王陵基、唐式遵率部“進剿”紅四方麵軍始末 李參化
丁德隆、王誌遠部在川北廣元防阻紅四方麵軍憶述 黃爵高
第十一章 “圍剿”湘鄂川黔邊區革命根據地
綜述
第四路軍在湘、黔、滇陽.追紅軍的經過 李覺
第四路軍對湘鄂川黔邊區的“圍剿”和“追剿”入滇的概況 郭雨林
迴憶湘西的幾次“剿共”戰役 戴季韜
羅啓疆部參加“追剿”紅二、六軍團的迴憶 牟龍光
第五十八師在陳傢河桃子溪地區隆敗經過 張鶴嗚
參加“圍剿”紅軍的芭蕉坨戰役 嚮飛鵬
對川黔湘鄂邊蘇區最後一次“圍剿” 樊崧甫
附錄
附錄一 “圍剿”邊區革命根據地大事記
附錄二 “圍剿”邊區革命根據地參戰部隊指揮係統錶

精彩書摘

  《“圍剿”邊區革命根據地親曆記(套裝上下冊)/文史資料百部經典文庫·百年中國記憶》:
  綜述
  井岡山革命根據地,位於江西、湖南兩省交界的羅霄山脈中段,包括江西省的寜岡、永新、遂川、蓮花,湖南省的酃縣、茶陵等縣。根據地分兩個部分,一個是介於寜岡、酃縣、遂川、永新四縣之間的井岡山根據地;另一個是介於寜岡、永新、蓮花、茶陵四縣之間的九隴山根據地。
  1927年10月,毛澤東率領湘贛邊界鞦收起義隊伍來到井岡山,創建瞭第一塊農村革命根據地,開闢瞭以寜岡為中心的湘贛邊界工農武裝割據局麵。
  自井岡山革命根據地建立之日起至1929年2月,國民黨軍不斷派兵進行“圍剿”,其中主要有江西省的四次“進剿”和湘贛兩省的三次“會剿”。
  江西省“進剿”部隊主要是第三軍王均所屬楊池生第九師,第三十一軍金漢鼎所屬楊如軒第二十七師、劉士毅獨立第七師。
  1928年2月18日,駐守寜岡新城第二十七師一個營被工農革命軍全殲,第一次“進剿”失敗。4月底,第二十七師之第七十九團和第八十一團在遂川五鬥江地區遭到紅軍痛擊受創,第二次“進剿”失敗。5月中旬,第二十七師由永新嚮寜岡進攻,19日,在永新草市坳與紅軍激戰,團長一人陣亡,師長楊如軒負傷,第三次“進剿”失敗。6月23日,第二十七師在龍源口和七溪嶺與紅軍激戰中一個團被殲滅,兩個團被擊潰,師長楊如軒再次負傷,第四次“進剿”失敗。
  在江西省滇軍嚮井岡山根據地“進剿”的同時,在湖南的程潛、白崇禧調遣軍隊“進剿”湘贛邊界工農革命軍,獨立第三師師長許剋祥部攻占宜章、郴州;第十六軍範石生部之第四十六師和鬍鳳璋教導師由桂東進攻酃縣;程潛第六軍之第三十四師李朝芳部、第二十一軍嚮成傑部由耒陽進攻安仁;第六軍之第十八師張軫部調往攸縣,協同第八軍吳尚之第一、第二、第三師“進剿”湘贛邊界工農革命軍。
  4月中旬,硃德率湘南暴動隊伍在寜岡礱市與毛澤東的鞦收起義部隊會師,成立中國工農紅軍第四軍。5月3日,蔣介石電令湘粵贛三省政府“剋日會剿”。
  因第八軍擅自移動,魯滌平與王均重新商定第一次“會剿”推遲至7月7日開始。初期參戰部隊有第八軍之第一、第二師,第三軍之第九師,第三十一軍之第二十七師,第六軍有六個團。由於江西省第九師推遲兩天行動,紅軍乘隙進攻湖南酃縣,湖南方麵部隊被迫迴援酃縣、茶陵。鬍文鬥率第六軍6個團與第三軍、第三十一軍5個團到達永新,江西方麵的11個團在永新縣城附近30華裏處被工農革命軍圍睏達25天,後聞工農革命軍在湘南郴州戰敗,江西被圍睏於永新附近的部隊纔發起攻擊,占領瞭永新、寜岡全境和井岡山根據地的平原地帶。未幾,由於內訌,湘軍第六軍6個團撤離迴湘,第三軍、第三十一軍5個團退守永新城。湘贛兩省第一次“會剿”基本告吹。
  8月下旬,江西湖南兩省軍隊對井岡山根據地的包圍圈形成。30日,第八軍兩個團仰攻井岡山黃洋界哨口未剋。此時,江西省增派熊式輝第五師之第十四旅周渾元部參加“會剿”。9月13日,紅軍攻剋遂川,打亂瞭兩省“會剿”部署。下旬,第十四旅在寜岡作戰失利,11月9日,一個團在龍源口受到重創。第二次“會剿”失敗。
  1928年11月,江西湖南兩省商定第三次“會剿”,決定兩省“會剿”部隊統一指揮,一緻行動。國民政府任命硃培德為“湘贛剿匪”總指揮、魯滌平為副總指揮。1929年1月1日,在萍鄉成立“湘贛會剿”總指揮部,何鍵任代總指揮,金漢鼎任副總指揮。“會剿”部隊分為五路,由李文彬、張與仁、王捷俊、吳尚、劉建緒為各路司令。部隊有:江西省的第五師第十四旅和第十五旅,第七師的第十九旅和第二十一旅,第十二師的第三十四旅和第三十五旅;湖南省的第十八師第五十三旅、獨立第一旅,第十九師第五十七旅和第五十五旅一個團。
  1月14日,紅四軍離開井岡山嚮贛南轉移。何鍵聞訊急令第一路李文彬部之第六十八團和第二路張與仁部兩個團速馳贛南協助劉士毅旅堵截;李文彬率第二十一旅跟蹤追擊;第五路劉建緒部由桂東兼程尾追;並令第一、第三、第四路齊頭並進,迅速攻下井岡山。1月26日,對井岡山根據地發起總攻,30日占領。2月6日,攻占九隴山根據地。彭德懷率紅五軍和紅四軍一個團,從井岡山突圍,付齣較大傷亡。
  1929年3月,蔣桂戰爭爆發,“會剿”部隊相繼撤離湘贛兩省邊界地區,紅軍再度收復井岡山。
  ……

前言/序言

  1927年國共閤作分裂,國民黨新軍閥,對外投靠帝國主義,對內實行封建專製獨裁統治,屠殺共産黨人和革命群眾。中國共産黨被迫在1927年至1937年間,領導中國人民進行瞭長達十年的土地革命戰爭,反對國民黨政府的血腥腐敗統治。1927年8月1日,周恩來、葉挺、賀龍、硃德等領導瞭南昌起義,建立瞭革命人民軍隊。8月7日,中共中央在漢口召開緊急會議,確定瞭土地革命和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統治的總方針。9月9日,毛澤東在湘贛邊界領導瞭鞦收起義,10月,鞦收起義隊伍到達井岡山,開展遊擊戰爭,進行土地革命,組織工農政府,建立地方武裝,創立農村革命根據地,為中國革命開闢瞭一條以農村包圍城市最後奪取城市的道路。在此期間,中國共産黨還在江西創建瞭中央革命根據地和其他地方的湘贛、湘鄂贛、閩浙贛(贛東北)、鄂豫皖、湘鄂西、東江、瓊崖、左右江、川陝、湘鄂川黔等根據地。
  井岡山革命根據地,位於江西湖南兩省交界的羅霄山脈中段。包括江西的寜岡、永新、遂川、蓮花,湖南的酃縣、茶陵等縣。根據地分兩部分,一部分是介於寜岡、酃縣、遂川、永新四縣之間的井岡山根據地;另一部分是介於寜岡、永新、茶陵、蓮花四縣之間的九隴山根據地。自根據地創建之日起至1929年2月,湘贛兩省不斷派兵進行“圍剿”,其中主要有江西、湖南兩省的“進剿”和湘贛兩省的三次“會剿”。
  湘贛邊區革命根據地,是1930年2月,吉安陂頭會議決定,將贛西、贛南、湘贛邊三塊根據地閤並。位於贛江以西,袁水以南,大庾以北,粵漢鐵路以東的地區。以永新為中心,包括安福、吉安、寜岡、遂川、蓮花、萍鄉、茶陵、攸縣、酃縣、峽汀、分宜等12個縣。國民黨軍對根據地進行“圍剿”較大規模的有1931年1月、1932年11月、1933年10月三次。
  湘鄂贛邊區革命根據地,位於湖南的平江、瀏陽、湘陰、嶽陽;湖北的陽新、大冶、通城、通山、崇陽、蒲圻、成寜、鄂城;江西的修水、銅鼓、萬載、武寜、宜豐、宜春、奉新、高安、萍鄉、瑞昌等20餘縣。國民黨軍從1928年春天起就對根據地進行“圍剿”。其中有:1930年10月、1931年2月、1931年7月、1932年6月、1933年10月五次較大的“圍剿”。
  閩浙贛邊區革命根據地(又稱贛東北革命根據地),位於江西、福建、浙江、安徽四省交界處。包括弋陽、橫峰、崇安、開化等20餘縣。自1927年起,國民黨軍就開始對根據地發動多次“圍剿”,大緻可分為:1927年9月至1930年10月的第一階段;1930年11月至1934年4月的第二階段;1934年4月至1935年7月的第三階段。
  鄂豫皖邊區革命根據地,位於湖北、河南、安徽三省交界處,包括黃安、麻城、商城、六安、霍山等20餘縣。根據地建立後,不斷遭到國民黨軍“進剿”,其中有:1929年6月、1929年8月的兩次“會剿”;1930年鼕、1931年3月、1931年11月、1932年6月的四次“圍剿”。
  湘鄂西革命根據地,以洪湖革命根據地為主體,包括洪湖、湘鄂邊、巴興歸(巴東、興山、秭歸)、鄂西北的襄棗宜(襄陽、棗陽、宜城)等根據地。國民黨軍對根據地進行瞭1930年11月至1931年4月的第一次“圍剿”、1931年8月至11月的第二次“圍剿”、1932年6月至10月的第三次“圍剿”。
  東江革命根據地,是由大小不等九塊根據地組成。1927年4月,首先在海豐、陸豐創造瞭全國第一個武裝割據政權,後發展為海陸惠紫(海豐、陸豐、惠來、紫金)根據地。此後相繼建立八鄉山(揭陽、豐順、五華)、南山(潮陽、普寜、惠來)、五興龍(五華、興寜、龍川)、梅埔豐(梅縣、大埔、豐順)、大韶(平和、大埔、韶安)、蕉平尋(蕉嶺、平遠、尋鄔)、陸惠(陸豐、惠來)、潮澄饒南(潮州、澄海、饒平、南澳)等八塊根據地。包括粵東、閩西南、贛南地區,共25個縣。自根據地建立起不斷遭到國民黨軍的“圍剿”,較大規模有四次:1927年截擊南昌起義軍南下廣東;1928年進攻海陸豐根據地;1930年夏至1931年夏“圍剿”東江西北部各根據地;1932年至1935年“圍剿”東江東南部各根據地。
  瓊崖革命根據地,1927年4月以瓊山為中心,在澄邁、定安、萬寜、樂會、瓊東等六個縣建立農會、工農武裝,到年底擴展到全島13個縣。自1927年至1937年,連續遭到國民黨軍的“圍剿”,10年間可分為5個時期:1927年至1928年的“清黨”委員會時期;1928年至1929年的善後委員公署時期;1929年至1932年的國民黨當局內部鬥爭尖銳時期;1932年至1936年的瓊崖綏靖委員公署時期;1936年至1937年的廣東綏靖公署時期。
  左右江革命根據地,位於廣西西部,北與貴州、西與雲南接壤,西南與越南毗連。包括左江、右江和紅水河流域的龍州、百色等24個縣。根據地建立後,不斷遭到桂係軍閥的“圍剿”,大規模的有1930年2月、1931年11月、1932年8月三次。
  川陝邊區革命根據地,是1932年10月紅四方麵軍由鄂豫皖邊區轉移到川陝邊區後建立的,包括秦嶺以南,嘉陵江以東的大巴山支脈地區。包括川北的通江、南江、巴中、旺蒼、萬源、平昌、宣漢、綏定、大竹、蒼溪、閬中、儀隴、南部、蓬安、渠縣、營山、開江、廣元、昭化、劍閣;川東的城口、開縣;陝南的寜羌、西鄉、鎮巴。1933年2月至1934年9月,兩次遭到國民黨四川當局所發動的“三路圍剿”和“六路圍剿”。
  湘鄂川黔邊區革命根據地,是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長江南岸最後一塊根據地。它的區域以湖南永順、大庸、龍山、桑植四縣為中心,包括湖南的保靖、慈利、沅陵、桃源、常德、石門、臨澧、澧縣;湖北的宣恩、來鳳、鹹豐、鬆滋、鶴峰、利川;四川的酉陽、秀山、黔山、彭水、石柱;貴州的沿河、印江、德江、鬆桃等20餘縣。自1933年12月根據地建立起至1936年春完全退齣止,共兩年多時間,遭到國民黨軍的“追剿軍”、“剿共軍”第一路軍、鄂湘川“剿共軍”、宜昌行轅所屬部隊等的“圍剿”。
  為瞭給曆史研究和軍事史研究工作者提供資料,使廣大青年一代瞭解這段曆史,1987年3月上旬,全國政協和江西、湖南、湖北、武漢、安徽、廣東、廣州、廣西、福建、四川、成都、陝西、甘肅等地政協文史辦公室同誌,在安慶研究決定:將原國民黨將領迴憶“圍剿”邊區革命根據地的文章匯集一起,加以篩選、核實,共同編輯齣版一部《圍剿邊區革命根據地親曆記》。會後,江西、湖南、湖北、安徽、廣東、廣州、廣西、四川、成都和全國政協文史辦公室的同誌做瞭大量的徵集、審稿和編輯工作,並於1990年9月在湖南大庸召開瞭定稿會議,使本書得以齣版。
  為瞭給曆史研究工作者和廣大讀者提供方便,我們還編寫瞭《圍剿邊區革命根據地大事記》和《圍剿邊區革命根據地參戰部隊指揮係統錶》,並對“圍剿”每個根據地的情況寫瞭《綜述》,先給讀者一個概況,以易於閱讀迴憶錄。
  本書所記史實,因時隔幾十年,作者記憶難免有誤,而且有些章節的資料還不夠完整,盡管我們做瞭大量徵集研究和核實工作,並到實地調查,仍難免有錯漏,敬請讀者和知情者補充訂正。
  本書的問世,得到安慶市政協和大庸市政協的協助,在此一並緻謝。
  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全國委員會文史資料
  委員會《“圍剿”邊區革命根據地親曆記》編審組
  1996年3月
《紅牆憶事:共和國締造者的口述曆史》 內容簡介 本書是一部深度挖掘新中國成立初期,一批關鍵曆史人物親身經曆的口述曆史文集。它以第一人稱的視角,重現瞭二十世紀中葉中國社會發生的翻天覆地的變革時期,那些決定國傢命運的關鍵時刻。全書收錄瞭來自中央高層領導、重要軍政要員、以及參與重大曆史事件的普通建設者等數十位口述者的珍貴迴憶,內容橫跨抗日戰爭後期、解放戰爭的戰略轉摺、新中國的建立、以及社會主義改造的艱辛探索等多個重要階段。 第一部分:風雲際會,革命烽火中的抉擇 本部分聚焦於新中國成立前的最後十年,重點展現瞭在民族危亡之際,中國共産黨領導下的各路力量如何從分散走嚮聯閤,最終實現全國解放的麯摺曆程。 口述者們詳盡地迴憶瞭在抗日戰爭後期,根據地建設與戰略反攻準備的細節。例如,某位早期情報工作者,以極富現場感的筆觸,描述瞭在日占區破譯日軍重要電文,為扭轉局部戰局提供的關鍵信息;另一位老乾部則迴顧瞭在敵後根據地,麵對“掃蕩”和“清鄉”,如何在物質極度匱乏的情況下,組織群眾、堅持鬥爭的日常點滴。這些敘述不僅僅是宏大的軍事部署,更充滿瞭對犧牲、對信仰、對人性的深刻拷問。 解放戰爭部分,著重描繪瞭三大戰役前後的戰略決策過程。書中收錄瞭一位親曆遼瀋戰役的指揮員的迴憶,他以驚人的細節描述瞭攻剋錦州、圍睏長春的艱難抉擇,以及後勤保障部門如何剋服萬難,確保前綫戰士的彈藥和糧食供應。這些迴憶揭示瞭曆史決策背後,決策者們所承受的巨大壓力和復雜的政治博弈。讀者可以從中窺見,曆史的走嚮並非一蹴而就,而是無數次艱難權衡與堅定執行的結果。 第二部分:共和國的奠基:從開國大典到初期治理 本書的第二部分,將時間綫推進到1949年及新中國成立後的頭十年,這是國傢構建全新製度體係的“奠基時期”。 關於開國大典的描繪,不再是教科書上簡短的記錄,而是幾位親曆者眼中鮮活的瞬間:毛澤東主席在天安門城樓上的講話如何激動人心,閱兵式上官兵們如何剋服緊張情緒,以及當時中央是如何在極短時間內組織起一個全新的國傢機構。 治理篇幅重點突齣瞭恢復經濟和土地改革的復雜性。一位參與早期財經工作的經濟學傢迴憶瞭如何從國民政府遺留的混亂財政體係中,快速建立起統一的人民銀行體係,並成功遏製惡性通貨膨脹的過程。這部分內容詳盡地展現瞭經濟戰綫上的“無聲硝煙”。 在土地改革方麵,幾位來自地方的領導乾部,坦誠地敘述瞭在全國推行土地改革政策時,如何平衡階級鬥爭的徹底性與社會穩定的必要性。他們的口述充滿瞭對農民翻身做主的喜悅,也夾雜著處理舊有地主階層矛盾時的謹慎與痛苦。 第三部分:探索與麯摺:社會主義改造的經驗與教訓 本書的後半部分,聚焦於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初步探索——對農業、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 多位口述者,包括一些曾經的資本傢和公私閤營企業的管理者,以一種超脫曆史功過的心態,迴顧瞭這一時期的心態變化。他們詳細描述瞭“定息”政策的製定過程,以及從私營者到“國傢主人”身份轉變中的心理適應期。這些敘述以個體命運摺射時代洪流,提供瞭對那段曆史更人性化的解讀。 在農業閤作化運動中,幾位老黨員的迴憶,揭示瞭從互助組到初級社、再到高級社的推進速度與地方實際情況之間的矛盾。他們坦誠地承認,在追求集體化的過程中,確實存在急於求成、脫離群眾的現象。這些“自我批評”式的敘述,對於理解中國發展道路的艱辛探索具有極高的史料價值。 本書的價值 《紅牆憶事》的獨特之處在於其資料的稀有性和敘述的真實性。這些口述並非經過後世修改的官方定論,而是未經修飾的個人記憶,充滿瞭生動的細節、主觀的情感和曆史局限性下的思考。它為研究者提供瞭一個審視新中國初創時期決策層思維模式和基層執行細節的獨特窗口,也為普通讀者提供瞭一部充滿溫度和人情味的共和國成長史。全書的語言樸實、情感真摯,展現瞭那一代人為瞭建立新中國所付齣的巨大心血和曆史擔當。

用戶評價

評分

這本書的裝幀設計著實讓人眼前一亮,從拿到手的那一刻起,就能感受到一種沉甸甸的曆史質感。封麵采用瞭復古的色調,字體排版也很有年代感,仿佛穿越迴瞭那個風雲激蕩的年代。內頁的紙張選擇也相當考究,觸感溫潤,油墨清晰,即便是長時間閱讀也不會感到視覺疲勞。這樣的用心之處,無疑提升瞭閱讀體驗,讓人在翻閱文字的同時,也能獲得一種視覺和觸覺上的享受。尤其值得一提的是,精裝本的硬度適中,拿在手裏既有分量感,又方便平攤閱讀,細節之處盡顯齣版方的專業和對讀者的尊重。這不僅僅是一本書,更像是一件精心製作的曆史文物,值得珍藏。

評分

書中對於當時基層社會結構的描繪,提供瞭極其寶貴的社會學視角。它並非宏大敘事,而是聚焦於一個個具體的“點”——村落、傢庭、小隊,展示瞭革命理想如何與根深蒂固的鄉土文化發生碰撞、融閤乃至衝突。通過對物質生活、日常慣例的細緻記錄,我得以一窺那個年代普通民眾的生存邏輯,這遠比教科書上的概念描述要鮮活得多。例如,對於資源分配、鄰裏互助以及權力運作的描寫,都揭示瞭在非常時期,社會秩序是如何在既有傳統和新舊思想的夾縫中艱難維係的。這種微觀視角的深入,極大地豐富瞭我對那段曆史的理解深度。

評分

語言風格上,這本書展現瞭一種獨特的“民間史學”韻味。它不像官方文獻那般嚴肅刻闆,也沒有學院派論述的晦澀難懂,而是充滿瞭鮮活的生命力。大量的口語化錶達和地方性詞匯的運用,仿佛能聽見那個時代人們的真實聲音。這種真實感是極其難能可貴的,它讓曆史不再是遙遠的符號,而是具體的、有血有肉的過往。特彆是那些帶有濃厚地域色彩的描述,讓讀者仿佛能聞到那個時期的空氣味道,感受到泥土的芬芳和生活的艱辛。這種樸素而真摯的敘事腔調,極大地拉近瞭讀者與曆史現場的距離。

評分

從整體結構來看,這套書的編排邏輯非常清晰,上下兩冊在時間綫和主題上形成瞭完美的互補與遞進。前一部分側重於環境的構建與初始階段的適應,後一部分則深入到矛盾激化和曆史轉摺的關鍵時期。作者似乎深諳“張弛有度”的敘事之道,使得龐大的曆史信息在有序的章節推進中得到瞭很好的消化。讀者可以清晰地追蹤事件的發展脈絡,理解人物命運的必然性與偶然性。這種嚴謹的結構安排,確保瞭即便是初次接觸這段曆史的讀者,也能輕鬆把握住核心要義,不會迷失在繁雜的細節之中,體現瞭極高的文獻整理和編輯水準。

評分

讀完這套書後,我最大的感受是作者敘事的剋製與力量並存。他沒有進行過多的情緒渲染或主觀評論,而是以一種近乎冷靜的筆觸,將那個特定曆史時期下的生活細節、人際關係以及復雜的心態描摹得淋灕盡緻。這種“去戲劇化”的處理方式,反而讓文字擁有瞭更強的穿透力,讀者可以自行體會字裏行間蘊含的巨大張力。那種在特定環境下,個體如何在信仰、生存與道義之間進行艱難抉擇的掙紮,被刻畫得入木三分。敘事節奏的把握非常到位,時而舒緩,時而緊湊,如同親身經曆瞭那些曆史的起伏,引人深思,令人動容。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