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5年,霍斯金斯出版了《英格兰景观的形成》一书,此后多次再版。该书开创性地考察了一千年多来的英格兰景观演变史,成为景观史研究领域的开山之作。罗马时期的大庄园,盎格鲁-撒克逊人的开荒拓殖、中世纪的敞田制、近代以来圈地运动的发展、工业革命带来的生产力大幅提高,在这些因素共同作用下,英格兰形成了我们今天所见的样貌。霍斯金斯在考察这些因素的同时,即包含深情地描述了前工业时代如画般的英格兰风景,也痛斥了无度开发和混乱管理对景观造成的无法逆转的深刻影响。通过阅读本书,我们也可发现一种观察身边景致的全新方法,以不同的视角重新审视熟悉的环境。
W.G.霍斯金斯的《英格兰景观的形成》一书,开创性地考察了英格兰景观的古今之变,成为景观史研究领域的开山之作,在地方史、英国史及环境保护方面具有影响深远,自1955年出版后不断再版。该书通过大量的原始资料,辅以田野考察报告及时人记述,系统地梳理了从公元前2500年到20世纪中期英格兰景观的变化历程,勾勒出了景观形成的清晰线索,说明了人类活动对景观演进的作用。在书中,霍斯金斯表明了自己对前工业时代英格兰如画景观的追忆与缅怀,以及对其现代景观的反思与批评。该书用大量的图像展示了不同类型的景观,图文并茂,引人入胜。
W.G.霍斯金斯(William George Hoskins,1908—1992年),英国历史学家,英国社会科学院院士,曾任教于莱斯特大学、牛津大学。他以研究英格兰地方史著称,在景观史研究方面做出巨大的开创性贡献,其研究领域还涉及考古学、城市史和农业史等。霍斯金斯撰有近二十部专著,《英格兰景观的形成》(1955年)是*具代表性的著作,另著有《英格兰地方史,过去与现在》(1966年)、《地方史中的田野调查》(1967年)、《掠夺年代》(1976年)等书。
译者简介:梅雪芹,清华大学历史系教授,中国世界近现代史研究会副会长、中国英国史研究会理事。长期从事世界近现代史、英国近现代史和环境史的教学与研究。出版有《环境史学与环境问题》《环境史研究叙论》等著作,《火之简史》《什么是环境史》《大象的退却:一部中国环境史》等译作,在核心期刊发表论文数十篇。
刘梦霏,清华大学历史系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景观与文化研究。
本书是20世纪*伟大的历史著作之一。它展现了一种观察世界的与众不同的新方法,语言简明且极富魅力……通过教导读者如何观察并欣赏那些他们从未关注的事物,改变了很多人的生活。
——英国著名历史学家基思·托马斯
当我阅读本书时,一层面纱褪去,我开始以一种新的热情、新的视角,环顾恰好身处其中的每一处景观……这绝对是一部先驱之作,一场革命。
——威廉·博伊德
景观是我们所拥有的*丰富的史料,每一位学者和游人都能够从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中去了解人类社会的发展,抚今追昔,展望未来。
——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高岱
我们跟随霍斯金斯先生的步伐,在纸面上和想象中到英伦大地游历了一番。那自然的辽阔与寂静,和着风声、雨声、野兽声,力透纸背,令人难以忘怀。
——清华大学历史系教授梅雪芹
第一版序
1977年版序
第一章 英格兰的原始风貌
古罗马人征服之前的不列颠景观
不列颠西部农庄和田野
罗马—不列颠时期的景观
第二章 英格兰人的定居
村落与田野
小村子
村落的外形
一些盎格鲁—撒克逊地产的边界
斯堪的纳维亚人的定居点
第三章 中世纪英格兰的人居环境
1086年的景观
林中空地
湿地、沼泽和荒原
山水之间的建筑物
第四章 黑死病及疫后的英格兰
废弃的村落
新定居点的开发
新建筑的落成
第五章 都铎王朝至乔治王时代英格兰的景观
1500年的景观
中部地区的圈地
英格兰乡村的繁荣景象
乡间大宅和猎园
第六章 议会圈地时期英格兰的景观
议会圈地的范围
议会圈地的日期
新景观的形成
田园的变化
树篱和林木
道路
农庄住宅
第七章 工业革命时期英格兰的景观
早期的工业景观
水力的开发与早期的工厂
蒸汽动力的应用与贫民窟的产生
第八章 英格兰的大路小径、运河与铁路
大路小径的延伸
运河的修建
铁路的铺设
第九章 英格兰的城镇景观
经过规划的城镇
敞田中出现的城镇
以集市为中心的城镇
第十章 现代英格兰的景观
精选书目
插图、示意图一览表
索引
译后记
所有这一切提出了一个重要问题:英格兰的村落到底有多古老?我们一定不要让自己被某些清晰的古英语地名或英格兰东部的某个斯堪的纳维亚语地名所蒙骗。虽然这一问题是公认的充满错误危险的领域,不会轻率地遭到忽视,但我们很清楚有些地方在不断改名,由古不列颠南方人的凯尔特语地名改成了古英语地名,又由古英语地名改成了斯堪的纳维亚语地名。
尽管我们还不知道这一问题的答案,但在这里举个小小的例子就够了。古罗马人的城市埃克塞特(Exeter)有一个港口,位于埃克斯河下游四英里处,该地今天叫作托普沙姆(Topsham)—意为“托普的小镇”(Toppa’s ham),纯粹是英语地名。但在它作为河畔的一个古罗马人定居点将近四个世纪的时间里,一定还有另外一个名称。戴维·迈尔斯细致地考察了牛津附近的一小块地方(拉德利[Radley]附近的巴顿庭院[Barton Court]/巴罗山丘[Barrow Hills]),并总结说,整个这片地区已经被大范围开发了5000年以上。
在诺福克郡西部的纳尔河(Nar)河谷,J. P. 斯莫伍德先生记述了肖尔德姆(Shouldham,又一个古英语地名,不过意思不太确定)教区,说它提供了可回溯至5000多年之前人类居住的证据。他在1976年3月的诺福克郡研究会通讯中说道:
在这片土地上,人们发现了新石器时代和青铜时代早期的燧石工具。那座修道院农场建在吉尔伯丁小隐修院遗址之上,这种独特的英格兰惯常做法在诺福克郡仅此一例。在被毁掉的小隐修院地层之下是一座青铜时代晚期的墓地……修道院农场后面的田地上有一座铁器时代的农场和一个古罗马人的工业社区,人们在这里熔铁,并用教区里露出地表的黏土制作陶器和瓷砖。
废弃的圣玛格丽特教堂提供了更多的古罗马人居住的痕迹,还有一座铁器时代的武士墓葬。
教堂遗址周围也有撒克逊中晚期和中世纪定居的痕迹。村庄转而再往西发展,在残存的教堂边的草地上(该村以前有两个教堂,在东盎格利亚这种安排并不罕见),有老村的废弃街道和小块菜园地的遗迹。很明显,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
坦白说,这本书的学术深度是毋庸置疑的,但令人欣慰的是,它并没有陷入象牙塔的自娱自乐。作者在处理复杂概念时,总是能巧妙地嵌入一些生动的、具有地方特色的案例来佐证观点。这种平衡把握得极其到位——既满足了专业人士对严谨性的要求,又保证了非专业读者能够跟上思路。我尤其欣赏其中关于“场所精神”(Genius Loci)的探讨。它不仅仅停留在概念层面,而是通过对具体地名、地方传说乃至古老方言词汇的分析,来追溯这些元素是如何与特定的地理特征相互依存,共同塑造出一个地区的独特“气场”。这使得阅读过程充满了探索的乐趣,仿佛在进行一场精彩的寻宝游戏,每找到一个知识点,都能连接起一片广阔的历史地图。它成功地实现了学术普及与深度研究之间的完美桥接,是那种可以反复阅读,每次都有新发现的宝藏书。
评分初读之下,我就被作者那种近乎诗意的叙事笔触所吸引。他不像许多学者那样,将历史和地貌的演变描绘成枯燥的线性时间轴,而是像一位经验丰富的导游,带着你穿梭于英格兰古老的田野、山丘和河流之间。文字的流动性极强,时而如山涧潺潺,轻快灵动地勾勒出早期定居点的微小变化;时而又如泰晤士河般深沉有力,磅礴地叙述着工业革命带来的地貌剧变。这种叙事技巧的成熟度,让原本可能晦涩难懂的泥土构成和土地权属的变迁,变得引人入胜。我常常在阅读中产生一种强烈的代入感,仿佛能亲身站在温德尔伯勒的石阵旁,感受那份亘古的静默,或是嗅到中世纪集镇空气中特有的烟火气息。这种将硬核知识“软化”的功力,是判断一本优秀科普或史学著作的关键标准,而这本书无疑达到了极高的水准。它成功地将宏大的历史叙事,融汇到了具体的、可感知的地理空间之中。
评分这本书的视角之广阔,实在令人惊叹。它完全打破了我以往对“景观”的狭隘理解,即仅仅是风景画作里的样子。作者似乎是从地质学、考古学、社会学乃至气候学的多个维度进行交叉解构,构建了一个多层次的理解框架。每一次阅读,都有新的切入点被激发出来。比如,他探讨不同时期农民的耕作方式如何塑造了特定的田埂走向和地块形状,这不仅仅是农业史,更是对人类集体意志如何固化在土地上的深刻洞察。接着,他又跳跃到后来的土地圈占运动,展示了权力结构如何以最无情的方式,将自然界原有的肌理强行撕裂和重组。这种融会贯通、不拘一格的治学态度,极大地拓宽了读者的认知边界。它教会了我如何用“历史的眼睛”去看待身边最普通的乡村道路或一块不规则的草地,让每一寸土地都充满了被解读的潜力。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和印刷质量简直是令人惊叹的。厚重的纸张,精美的插图排版,一看就知道是下了大工夫的用心之作。拿到手里,沉甸甸的感觉就让人对内容充满了期待。那种古典而又不失现代感的封面设计,恰到好处地烘托出主题的厚重与历史感。内页的地图和图表清晰度极高,即便是那些复杂的地理变迁图,也能让人一目了然。我特别喜欢它在细节上的处理,比如字体选择和行距的布局,长时间阅读也不会让人感到视觉疲劳。很多历史或地理著作,往往在视觉呈现上失分,但这本却是一个典范。它不仅仅是一本知识的载物体,更像是一件值得收藏的艺术品。那些细致入微的纹理和色彩,似乎都在无声地诉说着时间留下的痕迹,让人忍不住想一遍遍摩挲和翻阅。这种对实体书的尊重,在如今这个数字阅读盛行的年代,显得尤为珍贵。它的存在本身,就是对“景观”这一概念最好的物质化诠释,让你在捧读之时,就能感受到跨越世纪的工艺传承。
评分这本书的结构安排体现了一种高超的逻辑组织能力。它并非简单地按时间顺序排列,而是更注重主题之间的内在联系和逻辑递进关系。开篇的铺陈,为我们建立起一个关于地质基础和早期人类活动的宏观框架,这如同打下坚实的基石。随后,作者逐步引入了不同历史阶段的人类活动,如罗马人的影响、盎格鲁-撒克逊人的定居模式,直到中世纪的庄园制度,每一步都像是解开一个复杂的环扣,层层深入,逻辑链条清晰可见。这种结构的好处是,它迫使读者去思考“为什么是这样”,而不是仅仅接受“就是这样”的事实。它鼓励批判性思维,引导读者去探究现象背后的驱动力。读完之后,你对英格兰的理解不再是碎片化的历史事件或地理坐标的堆砌,而是一个有机生长的复杂生命体,一个由时间、自然力量和人类意志共同雕琢的宏伟杰作。这本书为理解任何一个地方的演变过程,都提供了一个极具启发性的通用模型。
评分好书值得推荐
评分很好 很喜欢 希望京东能够多搞一些优惠活动 这样就更有购物的积极性了
评分《英格兰景观的形成/英国史前沿译丛》开创性地考察了英格兰景观的古今之变,成为景观史研究领域的开山之作,在地方史、英国史及环境保护方面具有影响深远,自1955年出版后不断再版。英格兰景观的形成/英国史前沿译丛》通过大量的原始资料,辅以田野考察报告及时人记述,系统地梳理了从公元前2500年到20世纪中期英格兰景观的变化历程,勾勒出了景观形成的清晰线索,说明了人类活动对景观演进的作用。在书中,霍斯金斯表明了自己对前工业时代英格兰如画景观的追忆与缅怀,以及对其现代景观的反思与批评。《英格兰景观的形成/英国史前沿译丛》用大量的图像展示了不同类型的景观,图文并茂,引人入胜。
评分好书值得推荐
评分灰常好,快准省,五星好评,买书上京东不吃亏。
评分好极了,很不错!
评分很好 很喜欢 希望京东能够多搞一些优惠活动 这样就更有购物的积极性了
评分很好 很喜欢 希望京东能够多搞一些优惠活动 这样就更有购物的积极性了
评分《英格兰景观的形成/英国史前沿译丛》开创性地考察了英格兰景观的古今之变,成为景观史研究领域的开山之作,在地方史、英国史及环境保护方面具有影响深远,自1955年出版后不断再版。英格兰景观的形成/英国史前沿译丛》通过大量的原始资料,辅以田野考察报告及时人记述,系统地梳理了从公元前2500年到20世纪中期英格兰景观的变化历程,勾勒出了景观形成的清晰线索,说明了人类活动对景观演进的作用。在书中,霍斯金斯表明了自己对前工业时代英格兰如画景观的追忆与缅怀,以及对其现代景观的反思与批评。《英格兰景观的形成/英国史前沿译丛》用大量的图像展示了不同类型的景观,图文并茂,引人入胜。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