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多少错误早已让我们信以为真?有多少谎言早已让我们习以为常?你不妨把这本书当做一部益智游戏手册,一边看,一边多问几个“为什么”,然后静下心来想一想,看看我们头脑中一些根深蒂固的观念是不是真的毋庸置疑?
亲情与国法孰先孰后;法律面前是否应该人人平等;法律条文是否应该向全社会公开;特权制度是否应该受到道德表彰;敌人阵营里的起义者是否应该受到我们的热情接纳;一切的侵略战争是否都是非正义的;在利益足够大的时候,见利忘义是否才是惟一合乎道德的选择……
这些问题在今天看来似乎没有任何讨论的必要,然而古人的深思熟虑往往能使我们大吃一惊,而在我们认真听过他们的理由之后,又不得不承认在这些看似荒诞的理由之中确实饱含着真知灼见。
古往今来的圣贤大哲,你方唱罢我登台,在作者搭建的擂台上亮相过招,实在称得上是精彩绝伦。别说是“通俗哲学读物”,即使是专业的哲学著作,这等排场读者也很难见到。对于熊逸的博闻强记、深厚底蕴,我们只能表示由衷的敬佩。
这本书主要探讨的是古人所面临的伦理上的两难困境,关注了思想家在各种流行的社会观念和社会思潮中所扮演的角色,探讨古人对正义问题的纷纭复杂的或清晰、或模糊的认识,
揭示了正义问题在抽象思辨中的逻辑终点及其在古代社会里的复杂呈现,深入剖析了自洽性正义规则、对其做出否定,并分析了这种否定精神在古人观念中的体现。
熊逸,著名学者。出版有《谋杀正义:正义观念的心理根源、经典谎言与两难问题》、《春秋大义》、《隐公元年》、《道可道:老子的要义与诘难》、《逍遥游:当庄子遭遇现实》、《思辨的禅趣》等书。他的真知灼见在思想界引发广泛关注,有网友曰:“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余读熊氏书,想见其为人……”
—— 对于经典和历史,历代的统治者们大多都有着一套套高明的剪辑和宣传功夫,他们是很会用真话来说谎的,而不上当的人永远是少数中的少数。
要记住:看这本书的时候不要轻易就下结论,你掌握的资讯越丰富,就越能够体会出作者的良苦用心,他可绝对不是仅仅把历史和典籍做了些通俗化的说明而已。
—— 喻古讽今让人眼前一亮,天马行空又论证缜密,嬉笑怒骂却丝丝入扣,掩卷舒眉似是醍醐灌顶。一整部书可手不释卷一气读完,大量后现代手法,轻松愉快,诙谐幽默,只觉行云流水,浮想联翩,而后顿开茅塞——原来如此,原来如此。
—— 熊逸学贯中西古今、论述充满智慧与思辨,同时没有丝毫的晦涩难懂,相反,即便是普通的读者也能看懂全书、并且为其真知灼见拍案叫绝。
桃应的箭矢是这样一个问题:“假如舜为天子,皋陶为法官,舜的父亲瞽瞍杀了人,怎么做才是对的?”
在儒家传统里,舜是理想型的天子,皋陶是理想型的法官,舜的父亲瞽瞍则是一个理想型的坏分子。瞽瞍和那个同样卑鄙恶劣,却占有自己的全部父爱的小儿子象一起,三番五次地安排毒计,大有不把舜害死誓不罢休的势头。尽管瞽瞍是一个坏到令人发指且坏得完全不可思议的父亲,舜却始终是一个无怨无艾、一心尽孝的好儿子。那么,桃应的问题我们便可以换一种表达方式:天子是完美的,法官也是完美的,如果天子的坏父亲杀了人,应该怎样处理才是对的?
对这个貌似需要长篇大论来反复论证的问题,孟子只给了一个极其简单明了的回答:“把瞽瞍抓起来就是了。”仿佛在孟子看来,桃应的问题根本就不成其为一个问题。
在孟子的直截简略面前,桃应不免错愕,于是追问道:“难道舜就不加阻止吗?”
这个追问看来正在孟子的意料之中,而孟子继续给出了一个直截简略得近乎过分的回答:“舜怎么能去阻止呢?瞽瞍杀了人,当然应该被捕。”
桃应更加困惑了:“难道舜就这样任由父亲被捕不成?”
今天的读者已经不太能够理解桃应的困惑。在中国传统的法律理想里,有一句众所周知的名言,即“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也就是说,在法律面前应当人人平等。皇亲国戚或任何特权阶级肆意作奸犯科而不受法律制裁,这虽然在现实生活中比比皆是,但在法理上毫无疑问是大大不该的。然而事情的另一面是,儒家认为国家法理是家族伦理的自然拓展,孝道处于毋庸置疑的核心位置。桃应的问题便关乎法理,其言下之意是:舜如果听任父亲被捕伏法,作为儿子显然有违孝道,那么以儒家的标准来看就很不合适了。
这本书对古代治理模式的审视角度非常独特,它不像许多传统史著那样,将历史简单地划分为“明君”与“昏君”。相反,作者仿佛是一位高明的炼金术士,将古代帝王和谋士们面对的那些“毒药”——如资源枯竭、边疆动荡、内部派系倾轧——提炼出来,让我们看到,在极端压力之下,所谓的“正义”往往是一种动态的、不断被重新定义的实用主义产物。我感觉自己仿佛被作者拉到了一个没有标准答案的棋局中央,去体会每一颗棋子的移动都可能引发的连锁反应。这种对“历史必然性”的解构,是本书极具启发性的地方。它提醒我们,评判古人时,我们脚下站立的道德高地,其实也是前人不断试错、流血才搭建起来的,因此,多一份理解,少一份苛责,或许才是面对历史的正确姿态。
评分初读此书,最先抓住我的是其语言的张力和逻辑的严密性。它不像某些学术著作那样故作高深或晦涩难懂,相反,作者运用了一种既有古典韵味又不失现代洞察力的笔触,将那些错综复杂的古代政治哲学概念娓娓道来。在探讨权力与德行的张力时,行文跌宕起伏,如同在欣赏一场精心编排的古代宫廷大戏,只不过这场戏的剧本,是千百年来无数仁人志士的血与泪写就的。我尤其注意到,作者在引用史料时极其审慎,每一次的论证都建立在扎实的文献基础上,使得那些看似推测性的分析也具有了极强的说服力。这本书的阅读体验是层次丰富的,初读为情节所动,再读则为论证所折服,三读则会为其中蕴含的人性洞察而深思。它成功地将历史研究的深度与大众传播的广度完美地结合在了一起。
评分这本书的结构安排极其精巧,每一章似乎都在与前一章进行对话,共同构建起一个关于古代权力运作的立体模型。它不是一个线性的时间叙事,更像是一个螺旋上升的思维过程。作者擅长使用对比手法,比如将某个朝代的早期改革与后期的镇压政策进行并置,从而揭示出治理艺术中那种内在的、几乎是宿命般的矛盾性。阅读过程中,我时常会停下来,反复琢磨作者对某一特定制度的描述,那感觉就像是在一个古老的机械装置前,试图理解每一个齿轮如何咬合,共同驱动着庞大的帝国机器向前运转。对于那些对政治哲学或古典政治感兴趣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提供了一个绝佳的、从实践案例反推理论的路径,它不仅仅是历史回顾,更像是一部关于权力实践的“使用手册”,尽管这份手册的后果往往是沉重的。
评分这本书的引人入胜之处,在于它对历史事件背后复杂伦理困境的深刻剖析。作者没有停留在对宏大叙事的简单复述,而是巧妙地将读者带入到那些决定国家命运的关键时刻,让我们真切感受到决策者在“对”与“有效”之间的艰难权衡。比如,书中对某些著名政治策略的描述,不再是教科书式的褒贬,而是通过对当时社会结构、意识形态冲突的细致梳理,展现出任何一种选择都伴随着巨大代价的现实。我特别欣赏作者在叙事中穿插的那些鲜活的个体命运,正是这些小人物的悲喜,构成了历史洪流中那些宏大决策的真实注脚。读完全书,我感觉自己对“正义”这个概念的理解被极大地拓宽了,它不再是一个抽象的道德口号,而是在特定历史语境下,需要用智慧和勇气去践行的、充满了妥协与挣扎的过程。这种对复杂性的拥抱,是本书最宝贵的财富。
评分我必须要说,这本书在处理那些敏感的历史人物时,展现出一种罕见的克制与洞察力。它没有急于给任何一位统治者贴上绝对的标签,而是聚焦于他们所处的“场域”。作者擅长描绘那种“明知是错,却不得不为之”的困境。比如,在分析某次大规模的劳役或严酷的法律推行时,叙述的基调总是沉郁而富有同情心的,它不回避残酷性,但它将残酷的动机归咎于系统性的压力,而非单纯的邪恶。这种处理方式,极大地提升了阅读体验的深度,它迫使读者去反思:如果我站在那个位置,面对同样的内忧外患,我的“正义”又将以何种面貌出现?这本书的魅力就在于,它成功地将历史的厚重感,转化成了对当下自我身份认同的持续追问,读完后,那种挥之不去的历史回响,久久不能平静。
评分装订很好,能打发自己的时间了
评分可以看看应该有收获
评分趁着有券先屯一波书,慢慢看。
评分“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经典诗词弹唱,这老大爷,不知甩那些小鲜肉多少条街…[强][强]
评分好书,京东购书有实惠有收获。
评分鞭辟入里,生动精彩,发人之未发,说人之想说,收获多多,满意@。确实是一本难得的佳作。
评分非常好非常超值,肯定是正版。好书!!!
评分给朋友买的,她说还不错给朋友买的,她说还不错
评分此用户未填写评价内容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