巢云簃随笔/民国史料笔记丛刊

巢云簃随笔/民国史料笔记丛刊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许恪儒 整理
图书标签:
  • 民国史
  • 史料笔记
  • 随笔
  • 巢云簃
  • 历史
  • 文化
  • 近代史
  • 旧书
  • 文献
  • 中华文化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华书局
ISBN:9787101126020
版次:1
商品编码:12295223
品牌:中华书局
包装:平装
丛书名: 民国史料笔记丛刊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8-0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21
字数:22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许宝蘅一生经历了清代、北洋及国民党政府、社会主义新中国等几个不同的历史时期,目睹了历史的更迭与动荡,他的日记是近现代中国社会沧桑剧变的真实写照。
  许恪儒整理的《巢云簃随笔/民国史料笔记丛刊》包括其笔记六种:枢垣私记、耋斋杂录、故闻录拾慧录、耄斋随笔、寿闲堂杂记、辽居杂稿等,是民国史料笔记丛刊之一。

内容简介

  许宝蘅先生(1875-1961)字季湘、号巢云,别署夬庐、耋斋、寿同堂、咏篱仙馆。浙江仁和(今杭州)人。清末民国历经宦海数十年,新中国成立后任中央文史馆馆员。
  许恪儒整理的《巢云簃随笔/民国史料笔记丛刊》将先生所作笔记《枢垣私记》、《故闻拾慧录》、《夫庐杂记》、《耋斋杂识》、《丛残典籍杂记》、《寿同堂杂记》等六种汇为一编,名曰《巢云移随笔》,并将先生集李商隐诗之《咏篱仙馆别集》影印附后,供读者参考。
  先生亲历半个多世纪的历史风云,留心典制,谙熟掌故,笔下记载的政坛风云、人物轶事、典章制度,都具有无可替代的文献价值,是其日记以外又一史料宝藏。

目录

整理说明
枢垣私记
一、八王始封
二、制诰之宝
三、庄王世次
四、今上典学
五、德宗典学遗事
六、直房旧柜
七、和坤奏折
八、阿哥分例单
九、内禅盛典凡例
一○、文宗批折
一一、宣宗圣讳
一二、乾清宫阶下板屋
一三、实录馆
一四、洪北江递书案
一五、寄谕伊犁将军
一六、谥法
一七、御宝
一八、外藩所用文字
一九、荷兰国书
二○、黄厓狱
二一、咸丰年折奏
二二、同治折奏
二三、宣宗

故闻拾慧录
一、陆和九藏碑版
二、地震四则
三、明马吊戏
四、天聪时秀才杨方兴奏
五、李广桥
六、镶红旗下相公
七、科举关节
八、天津三义河
九、有关日记
一○、行素斋杂记
一一、旧仓场衙门
一二、经济特科
一三、呼图克图
一四、垂帘听政时印

夬庐杂记
耋斋杂识
丛残典籍杂记
寿閒堂杂记
咏蓠仙馆别集
咏蓠仙馆别集卷一
咏蓠仙馆别集卷二
咏蓠仙馆别集后卷
咏蓠仙馆别集后卷一
咏蓠仙馆别集后卷二

精彩书摘

  《巢云簃随笔/民国史料笔记丛刊》:
  三五、光绪八年湖北省城兵变始末
  八月二十八日,有抚标把总杨得魁,在同利昌钱铺换银,因压平口角。适江夏县知县蔡炳荣路过,该铺称有痞棍闹事,炳荣因同利昌为营旗处道员程春藻所开,意存见好,将杨把总掌责。杨把总隐忍不言。阖营兵士愤愤不平,抚标中军参将焦克胜、游击周礼、城守参将樊国泰出为调停。九月初四日,炳荣出门拜客,路过阅马厂,适值乡试武生,借厂跑马,对炳荣积有怨愤,又有责打把总之事,遂在道旁詈骂,炳荣饬差查拿,遂激众怒,以瓦石纷投,炳荣及舆从均受伤,樊国泰、焦克胜闻信赶至,救护获免。炳荣捏报营兵滋事,督标中军副将凤昌,将杨把总交武昌府看管,令焦克胜交出滋事之人。越日又将焦克胜撤任,仍令署抚标中军璜玉交人,嗣经交出四人,交樊国泰看守。至十八夜,传闻总督欲将此四人正法。阖营兵丁遂赴凤昌衙门,为四人鸣冤。又赴城守衙门,求放四人与杨把总。总督涂宗瀛闻警,令司道及绅士等出面劝喻,将炳荣撤任,始将事变平息。十月十九日,涂宗瀛奏报操防营兵滋事,未将实情奏陈。二十二日,御史张观准奏参。又有李鸿逵参奏,均命彭玉麟查办。十二月,彭奏复,请将蔡炳荣、凤昌革职。张观准奏,督臣涂宗瀛神色仓皇,呼亲兵而不应。抚臣彭祖贤焚香跪佛,拔传令箭,紧闭城门,以致民心动摇,登时奔逃者甚多。李鸿逵奏涂宗瀛事前刚愎自用,办理操切,事后又不将蔡炳荣撤任,敷衍了事。旋陈启泰又奏参涂宗瀛在湖南时,有抚标聚众多人,拆毁中军衙署,几酿巨变,并不敢拿办一人。此次兵变时,首将眷属私送过江。彭复奏谓,宗瀛正直有为,清洁自守,始之认真,近似操切,后之稳慎,近似敷衍。按:宗瀛号阆轩,为安徽六安人,由大挑知县随曾国藩办理官运局,积劳荐保,升至今职。蔡炳荣号舜臣,江西人,素有能吏之目,实为武健严酷,绰号蔡八百,革职回籍后,因事涉讼,颇受凌辱,在江夏任内与熊殿臣、陆彦颀、宋菊墀有四大金刚之称。宋为人尤惨酷,好杀人,其子病危,劝谏以后少杀人。宋怫然,立时坐堂,提出重囚数人,装入站笼致毙,有宋阎王之目。
  三六、司员见堂官礼仪
  乾隆二十八年奉旨,侍卫、部属接见本部堂官,俱照旧例,侍立回事,即自行问候,不过鞠躬致意,已足达情尽礼。嘉庆八年奉旨,侍卫、部院司员,于本管堂官接见礼仪,自有定分,遇有公事,只应侍立回堂,毋许屈膝请安。十年,又奉旨,倘再向堂官屈膝请安,该堂官据实劾奏,倘徇隐不言,致被科道纠参,必将该堂官一并议处。光绪八年,户部尚书阎敬铭到任传谕,满汉司员不准请安。光绪九年,御史文海奏请,遵照乾隆、嘉庆谕旨,饬属遵行。
  ……
好的,这是一部图书的简介,内容与您提到的《巢云簃随笔/民国史料笔记丛刊》无关,旨在提供一个详尽且自然的图书介绍。 --- 《风雨故园:晚清士人的家国忧思与文化坚守》 内容提要 《风雨故园:晚清士人的家国忧思与文化坚守》是一部深入剖析晚清特定历史时期知识分子精神世界的历史学与思想史著作。本书聚焦于1860年至1911年间,一批身处巨大历史转折点上的中上层士绅阶层,如何面对内忧外患、传统秩序崩塌与西方文明冲击,在“变”与“不变”之间挣扎、思辨与抉择的心路历程。 全书通过对大量地方志、私人著述、书信往来及家庭档案的细致爬梳与交叉印证,力图重建一个复杂而立体的人物群像。它并非一部宏大的政治编年史,而是着重于从个体经验和地方知识的层面,探讨精英阶层在面对时代洪流时的文化焦虑、对“国”与“家”的理解变迁,以及他们在教育、实业、伦理重塑等多个维度上的努力与局限。 第一部分:旧梦的碎片与新思的萌芽(1860-1880年代) 本部分侧重于洋务运动初期的思想环境。士人阶层在目睹太平天国运动带来的巨大创伤后,对传统治理模式的有效性产生了深刻怀疑。作者首先考察了在地方治理中扮演重要角色的士绅,他们如何将“救亡图存”与“维护地方秩序”进行耦合。 地方精英的务实转向: 探讨了以曾国藩、李鸿章为代表的“湘军系”士人如何在军事上的成功,带动了对技术引进和实用科学的初步认知。然而,这种务实性往往局限于器物层面,对深层制度的改革仍持谨慎态度。 古典学的持续生命力: 尽管面临挑战,但儒家经典在士人教育体系中的核心地位并未被立即动摇。本章分析了在新的“经世致用”口号下,士人如何对传统经典进行“训诂”上的重新阐释,以使其勉强适应时代需求。这包括对“天人感应”观念在解释天灾人祸时的微妙变化,以及对“君臣伦理”在面对皇权衰微时的内化过程。 海外见闻的冲击与过滤: 通过对少数早期留学生或随员的观察记录,揭示了西方社会形态和科学知识首次大量涌入中国时,本土士人采取的防御性解读策略。很多新知被纳入了“奇技淫巧”的范畴,或被强制纳入中国传统思想的框架内进行消化,展现出强烈的文化主体意识。 第二部分:思想的碰撞与伦理的松动(1890-1905年) 戊戌变法及其后的清末新政,标志着思想界进入一个更为激烈的冲突期。本章集中分析了精英士人内部的分化与对立。 维新派的焦虑与妥协: 详细考察了康有为、梁启超等人所倡导的“托古改制”思想的内在逻辑。他们的努力核心在于“保存国体”与“求新变法”之间的微妙平衡。作者分析了维新派知识分子在政治实践中的理想主义与现实政治力量之间的结构性矛盾,以及他们对旧式师承关系的依赖如何成为其行动受限的原因之一。 顽固派的文化坚守: 针对维护传统纲常名教的士人,本书认为他们的抵抗并非简单的冥顽不化,而是基于对社会结构稳定性的深刻理解。本节探讨了他们对西方自由、平等观念的排斥,主要集中在对“孝悌”等核心伦理受到侵蚀的恐惧上。通过分析光绪末年关于教育改革的辩论,揭示了双方在“中国魂”存续问题上的根本分歧。 教育改革与新式学堂的兴起: 随着新式学堂的建立,士人的培养目标开始发生变化。本书对比了传统书院教育与新式学堂教育的课程设置、师生关系及其培养出的学生气质的差异。这批“新士人”开始摆脱对传统仕途的单一路径依赖,对社会议题的关注度显著提高。 第三部分:家国重构的困境与文化的自救(1905-1911年) 最后一部分关注清朝覆灭前夕,知识精英们在政治理想幻灭后,将目光转向文化建构与社会实业的努力。 实业救国的路径选择: 在政治改革受挫后,许多士人转向兴办工商业以图挽救国运。本书深入研究了这些“绅商”群体的运作模式。他们如何运用传统人脉网络(如宗族、同乡会)来集资、管理和应对官僚机构的干预,以及这种“半传统、半现代”的商业实践所存在的内在张力。 地方自治的尝试与失败: 探讨了清末预备立宪背景下,各地士绅在地方自治运动中的角色。他们试图利用新成立的谘议局和商会等机构,在不触动中央集权的前提下实现社会管理权力的部分转移。然而,这种渐进式的改良最终被革命洪流所吞没,分析了其行动的温和性与时代革命性的不相容。 文学领域的精神寄托: 在政治前景黯淡之时,文学(包括小说、诗歌、日记)成为士人表达复杂情感的重要载体。本书分析了晚清小说中对“侠义精神”和“民族气节”的反复渲染,这既是对传统道德的呼唤,也是对现实政治无力的精神补偿。许多士人通过沉湎于古典园林、收藏古籍,寻求一种文化上的“退隐”与“安顿”。 研究视角与方法 本书采用微观史学与思想文化史相结合的路径,注重语境化分析,避免以现代视角对历史人物进行简单褒贬。通过对“士绅-知识分子”这一身份群体的动态观察,展现了晚清社会在面对“现代化”这一宏大议题时,其内部所经历的漫长、痛苦且充满内在矛盾的适应过程。它揭示了文化惯性与时代变革之间的复杂博弈,为理解近代中国的转型提供了深刻的内在视角。 ---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尤其是那些早年间的笔法,带着一股子清冽的文人士大夫气息,读起来有一种别样的韵味。它不像现代白话文那样直白、急促,而是充满了回旋和含蓄,字里行间透露着一种克制的美感。有些篇章的叙事节奏非常缓慢,仿佛老者在炉火旁,呷一口热茶,慢慢道来往事,其中的情绪的转折和心境的波动,需要读者投入极大的共情才能完全捕捉。我特别喜欢其中一段关于友人间的雅集描绘,作者用极其细腻的笔触勾勒出了当时文人圈子里那种既有风雅追求,又暗藏政治角力的微妙氛围。这种文字的“密度”很高,每一个词汇的选择似乎都经过了深思熟虑,需要反复咀嚼才能体会到其背后深藏的历史信息和作者的隐晦心声,是真正考验读者功力的读物。

评分

这套丛书的装帧设计与内容本身形成的张力,是让我爱不释手的重要原因。它像是一扇通往旧世界的门,当你轻轻推开时,扑面而来的不是陈旧的气息,而是一种历经风霜后沉淀下来的厚重感。那些手稿式的记录,或是誊抄的文字,都保留了那个时代特有的手写质感,这对于习惯了数字输入的现代人来说,是一种强烈的感官刺激。阅读时,我甚至能想象出当初抄写者在油灯下,笔尖划过纸面的沙沙声。这本书不仅仅是文字的集合,它承载着那个时代知识分子的精神图谱和生活碎片,它让我们得以窥见那些被主流史学叙事常常忽略的角落——关于个人选择、家庭变故以及在时代洪流中个体命运的挣扎与坚守。它不是教科书,而是那段历史背后鲜活的呼吸声。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实在令人眼前一亮,那种带着岁月的痕迹却又不失精致的质感,让人在翻开之前就已经沉浸在一种追寻旧时光的氛围里。纸张的触感温润而厚实,散发着一种淡淡的书卷气,这在如今充斥着廉价印刷品的时代,显得尤为珍贵。尤其是封面那几个烫金的标题字,在光线下流转着低调却不容忽视的光泽,仿佛是直接从那个烽火连天的年代里打捞出来的珍宝。每次拿起它,都有一种庄重感油然而生,让人忍不住放慢翻阅的速度,生怕鲁莽地对待了这些凝结着历史重量的文字。整体的排版疏密有致,行距和字号的设置非常考究,即便是篇幅较长的篇章,阅读起来也毫无滞涩之感,这种对细节的尊重,足以看出出版方在制作这套丛书时所倾注的心力与诚意。它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件经过精心打磨的艺术品,摆在书架上,本身就是一种无声的陈述,述说着对知识和历史的敬畏。

评分

我个人对于这类汇编性质的史料笔记总是抱持着一种既期待又谨慎的态度,因为资料的筛选和整理是决定其价值的关键。读了其中几篇关于特定历史人物侧面的记录后,我发现编者在选取材料上展现了极高的专业素养和严谨的态度。他们似乎懂得,真正的“史料”往往隐藏在那些不经意间的私人交往、信札片段或是零星的日记条目中,而不是宏大叙事下的官方定论。这些片段不是简单地堆砌,而是被巧妙地串联起来,形成了一个个微观的切片,极大地丰富了我们对那个复杂时代的理解。比如某位军阀的私下言论,与他公开场合的表态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种反差带来的冲击力远胜于任何直接的批判。阅读的过程就像是拿着放大镜,在历史的底片上寻找那些被刻意模糊的细节,令人回味无穷。

评分

从阅读体验上来说,这套书提供了一种深度沉浸式的体验,它迫使我暂时抽离了当下信息爆炸的喧嚣,进入到一个需要专注和耐心的精神世界。我发现自己不得不频繁地停下来,查阅一些背景资料,甚至是在脑海中构建那个时代的人际网络图。这种“主动学习”的过程,比被动接受信息要来得更有成就感。那些看似琐碎的记载,比如某次宴会的宾客名单、某一封信的往返时间,都成为了解开更大谜团的钥匙。对于历史爱好者而言,这套书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大量“未经打磨”的原始材料,它没有预设一个明确的结论等你接受,而是把所有的线索都摊开在你面前,让你自己去拼凑真相。这种开放性和挑战性,是普通历史普及读物所无法比拟的,它真正实现了“史料”应有的功能。

评分

非常有意思的文史随笔。京东活动赞。

评分

不错,京东购物就是。

评分

很好这书,绝对值得收藏!

评分

感觉一般吧,希望这个品类出更多的品种

评分

眼花耳热后,意气素霓生。

评分

此用户未填写评价内容

评分

这个系列的书都不错。

评分

非常喜欢的书!质量很好很值,到货也很快!赞!

评分

价格便宜送货快,不错不错,赞一个!!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