逻辑要义(第2版)

逻辑要义(第2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美] 欧文.M.柯匹,卡尔.科恩,丹尼尔.E.弗莱格 著,胡泽洪,赵艺 等 译
图书标签:
  • 逻辑学
  • 数理逻辑
  • 逻辑哲学
  • 逻辑史
  • 推理学
  • 形式逻辑
  • 符号逻辑
  • 逻辑基础
  • 哲学
  • 学术著作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ISBN:9787559614162
版次:2
商品编码:12298917
品牌:后浪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8-04-01
用纸:胶版纸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逻辑学是很“底层”的一门学科,因为无处不在反而不显其形。当它被从日常的语言中剥离出来的时候,又常因过于抽象而使读者却步。我们希望这本清晰简明、生动鲜活的逻辑学普及读本能帮助对逻辑学有兴趣的读者入门。本书具有以下特点:

◆ 轻松可读

本书将抽象、枯燥的逻辑学原理用生动的语言表达出来,且以经典名著、美国主流报刊的摘录文字为例,写就这样一部逻辑学普及读本,更适合于教学和初学入门者。

◆ 著作

本书为柯匹和科恩合著《逻辑学导论》的简明读本,在保持准确性和完整性的基础上,重新编排结构和内容,更多关注实际问题的解决与实践。

◆ 丰富习题

贯穿全书的600多道简单又与当下相结合的动态习题,细致阐明关键概念和主题,加深了学生对逻辑基本概念的理解。练习题答案更为学生提供了检验学习成果的重要参考。


内容简介

作为柯匹《逻辑学导论》的简明读本,本书对逻辑基本概念和推理规则做了清晰简洁的介绍,并将这些规则融于各种时新实例中,以培养学生逻辑思考和推理能力,进而建立起在日常生活中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真正发现生活世界中的逻辑。

对于一些较难理解或在学习和应用过程中可能会遇到的问题,都给出了“重要提示”。章末更有“章节摘要”对整章内容做一整体归纳和总结, 方便学生掌握逻辑学基本规则。不管是教师教学还是初学入门者,都可从中获益,走出逻辑学无实际功用的误区,最终发现生活世界中存在的生动鲜活的逻辑。


作者简介

作者;欧文·M·柯匹(Irving M. Copi,1917—2002), 美国著名逻辑教育家,曾先后执教于美国伊利诺伊大学、密歇根大学、普林斯顿大学和夏威夷大学。主要著作有:《符号逻辑》(Symbolic Logic,1954) 《逻辑类型论》(The Theory of Logical Types,1971) 《当代哲学逻辑》(Contemporary Philosophical Logic, 1978)《非形式逻辑》(Informal Logic,1992)等。

卡尔·科恩(Carl Cohen,1931— ),美国密歇根大学逻辑与哲学教授。科恩教授的著作被翻译成多种语言,其中,政治哲学著作《论民主》中译本于1988 年出版。

丹尼尔·E·弗莱格(Daniel E. Flage),詹姆斯·麦迪逊大学哲学教授,主攻现代哲学史、逻辑和批判性思维。

部分译者;胡泽洪,华南师范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逻辑哲学与语言逻辑研究。主要著作有《逻辑的哲学反思——逻辑哲学专题研究》《语言逻辑与言语交际》等,主要译著有《知识之树》(合译)等。

赵艺,华南师范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副教授, 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逻辑与认知、论辩理论。发表学术论文十余篇,译著有《论辩巧 智——有理说得清的技术》等。


精彩书评

中国乃至其他国家的学习者应该对《逻辑要义》的重大价值充满信心。读者能通过学习本书掌握正确推理的原理,没有什么学问比逻辑学更具有实用性和更与所有具体问题相关联的了。

—— 卡尔·科恩,美国密歇根大学逻辑与哲学教授

我认为本书的优点主要是例子丰富。其中,有不少是有趣、时新且尖锐的,还有一些具有历史性启发。绝对是一本好书!

—— 诺曼·舒尔茨(Norman Schultz),丹佛大都会州立学院(Metropolitan State College of Denver)

欧文·柯匹教授是编撰逻辑教科书的高手,他所编撰的多种逻辑教材风行欧美大学达半个多世纪。与其鸿篇巨制《逻辑学导论》相比,这本《逻辑要义》的篇幅较简短,内容更集中,也更切合实用,是中国读者学习逻辑学不可多得的入门书。热忱推荐!

—— 陈波,北京大学哲学系、外国哲学研究所教授

传统逻辑与现代逻辑基本内容兼备,理论与实用兼顾。简明扼要,深入浅出。不失为一本不错的可供作教科书、参考书或自学求知之用的读物。

—— 宋文淦,北京师范大学哲学系教授


目录

致中国读者
前言
第1章 基本的逻辑概念
第2章 非形式谬误
第3章 直言命题
第4章 直言三段论
第5章 日常语言中的论证
第6章 符号逻辑
第7章 演绎方法
第8章 量词理论
第9章 归纳
重要词汇
译后记
出版后记


精彩书摘

第1章 基本的逻辑概念

1.1 什么是逻辑?

逻辑是研究论证的性质的。宽泛地说,一个论证就是试图为接受某一主张为真提供理由。(我们将在1.3 节给出一个关于论证的更为精确的定义)一些论证提供好的理由,一些论证并不提供好的理由。本书将教你如何识别和评价论证以便你能够区分好的论证和坏的论证。逻辑是属于自我防卫的。懂点逻辑将有助于你免于上当受骗。逻辑鼓励你为你的信念去寻找好的理由。懂点逻辑也能使你为自己构造更好的论证。论证有助于我们确定是否相信我们在报纸上读到的或电视上看到的那些东西。论证帮助我们作出决策。它们是我们阅读和写作论文的主要成分。甚至我们在同朋友交谈时也会使用论证。本书所教的技巧在日常生活中都是有用的。

1.2 命题和语句

所有的论证都是由命题或陈述构成的,因此,我们先从讨论命题或陈述入手。命题就

是可以被肯定或否定的东西。一个命题或者是真的或者是假的。如果命题与它所描述的事实

相一致,则它为真,否则为假。在这一点上,命题不同于问题、请求、命令和感叹,这些都

不能被肯定或否定。虽然命题的一个明确特征就是或者为真或者为假,但我们可能并不总是

知道一个给定的命题究竟是真的还是假的。

命题“大卫·莱特曼在他21岁生日时打了3次喷嚏”或者是真的,或者是假的,但我们可能从不知道事实真相。

与命题不同,问题、命令、请求和感叹并不产生关于世界的断定,它们没有真值,它们本身既不真也不假。

陈述句被用来在书面或口头上表达命题。语句并不是命题。一个命题是一个陈述句在某一确定的语境中所表示的意思。两个语句可以陈述同样的命题。命题是独立于陈述它的语言的。例如,“Il pleut”(法语)、“Es regnet”(德语)和“Est lloviendo”(西班牙语)是三个不同的语句,但它们断定同样的命题:它们都断定下雨了。当然,在一个给定的语言中有许多不同的方式来断定同一个命题。

A.乔治·布什赢得了2004年的美国总统大选;

B. 2004年美国总统大选的获胜者是乔治·布什;

C.乔治·布什在2004年被选为美国总统。

上述三个语句在结构上互不相同,但它们有相同的意义,它们在同样的条件下都是真的。它们断定了同一个命题。

要注意的是,同一个语句也可以被用在不同的语境中来断定不同的命题。一个语句被说出的时间和地点,就可能影响它所断定的命题。

人类已经登上了月球。

如果该语句在1969年以前被说出,那么它将是假的。如果在1969年以后被说出,则是真的。

下雨了。

如果该语句被说出的地点和时间在下雨,则它是真的;在其他地点和时间,它是假的。

你是贼!

在某一时间和地点,该语句可以是(依赖于事实,或正确或错误的)断定波比是贼;而在另一时间,它可以是(正确或错误的)断定琼是贼。

在后面的章节,我们将讨论命题的性质。一些命题以其他命题作为部分(它们是复合命题)。另一些命题则不如此(它们是简单命题)。有时候,命题的不同结构会在它们显现于其中的论证里造成重要的区别。

1.3 论证、前提和结论

推论是在设定作为出发点的一个或多个命题的基础上得出并肯定一个命题的心智过程。为了确定一个推论是否正确,逻辑学家要考察这一过程从开始至结束的那些命题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这一命题序列就构成一个论证。

现在,我们准备给论证下一个更精确的定义。一个论证(argument)就是一个命题的汇集,其中某些命题(前提)被给出作为接受另一个命题(结论)为真的理由。看下面的论证:

所有人都是会死的。(前提)

苏格拉底是人。  (前提)

苏格拉底是会死的。(结论)

在这个论证中,前两个命题是前提,它们为相信结论“苏格拉底是会死的”为真提供理由。

在日常话语中,我们还在其他义项下使用“argument”一词。例如在“争论”的意义上使用。但是,在逻辑中,我们把术语“argument”限于只是指提供前提以支持结论的努力。论证并不必争论。

论证不只是命题的汇集。为了成为论证,那些命题必须具有一种确定的关系。一个论证的前提必须提供相信结论为真的理由。在实践中,一个论证的前提是在得知结论之前被知道或被假定的。

有两种基本类型的论证:演绎论证与归纳论证。演绎论证是试图确然地证明其结论为真的论证。本书讨论的主要是演绎论证的逻辑。归纳论证是试图带有某种程度的或然率来建立其结论的论证。演绎论证与归纳论证又各有许多种类,而刚才给出的一般性的描述总是适用的。本章的1.8 节将介绍关于归纳的更多知识,本书的最后一章则会详细地考察一些日常的归纳论证类型。对归纳论证和演绎论证的评价有非常不同的标准。


前言/序言

出版后记

这是一本清晰简明、生动鲜活的逻辑学著作,即使你是刚入门的新手,也不会再觉得逻辑是难以逾越的,通过阅读本书,一定会使你发现生活世界的逻辑。

《逻辑要义》以简洁的结构体系,将整个逻辑学习过程简化,堪称逻辑学教材普及本,是逻辑学专业学生和读者所迫切需要的。第2 版在保持柯匹一贯严谨性的基础上,兼采以本书作为教材的教师的建议,并更新了大量生动鲜活的实例,使学生能够更加清楚准确的把握逻辑的基本概念和原则。本书所阐明的关键概念和主题,尤其是逻辑技巧,对我们的日常生活具有极其重要的指导意义。

修订第2 版整体设计上更适合于教学。首先,每章针对疑难问题都会给出“重要提示”,有助于消除学生在逻辑学习中的顾虑和畏难心理,并指明在不断积累的基础上这些难题多会迎刃而解。其次,本书在每章之后都有一个小结——“章节摘要”,并且随文对一些重要规则列表归纳,这些都是本书最大的特色,既方便教师教学,又有利于初学者自学。

此次出版,卡尔 ·科恩教授专门为中译本撰写了“致中国读者”一篇,针对逻辑学习中的两大错误观点进行驳斥,为逻辑这一在生活世界中具有举足轻重作用的学问正名。在联系科恩教授期间,我们得到了罗兰 ·布鲁姆(Ronald M. Bloom) 的鼎力相助,在此表示诚挚的谢意。同时,也要感谢北京大学陈波教授热忱推荐此书,并盛赞这是一本不可多得的逻辑入门书。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为减轻读者的经济负担,同时考虑到练习题答案的不可或缺性,我们特意将练习题答案放于后浪出版公司官网,以方便读者下载使用。

网址为:www.hinabook.com/zz/Copi 。

服务热线:133-6631-2326 188-1142-1266

服务信箱:

后浪出版公司

2018年1月



《逻辑要义》(第二版) 导论 “逻辑”一词,源自希腊文“logos”,意指理性、言说、规律。它是一门研究推理、论证以及概念关系的学科,旨在揭示思维的普遍规律和有效形式,帮助我们清晰、准确地认识世界,并有效地进行沟通与交流。在人类思想的长河中,逻辑始终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它是科学探究的基石,是哲学思辨的利器,也是日常生活中辨别真伪、做出明智判断的准绳。 《逻辑要义》(第二版)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个系统、深入的逻辑学入门。本书不追求罗列繁复的符号和晦涩的定义,而是力求在概念的阐释、方法的讲解以及应用的展示之间取得平衡,使读者能够真正理解逻辑的精髓,并将其灵活运用到学习、工作和生活的各个方面。第二版在第一版的基础上,根据学科发展的最新动向和读者的反馈,进行了内容上的修订与补充,更加强调逻辑在当代社会中的现实意义。 第一部分:逻辑的基本概念与原则 本部分是理解逻辑学的基石,将带领读者认识逻辑世界的起点。 第一章:什么是逻辑? 在深入探讨逻辑的各种形式和法则之前,我们首先需要明确逻辑究竟是什么。逻辑并非一种固定的僵化的规则,而是一种对思维过程的梳理和规范。它关注的是思想的结构,而非思想的具体内容。例如,无论我们讨论的是苹果是红色的还是香蕉是黄色的,逻辑关注的是“所有A是B,C是A,所以C是B”这样的推理结构是否有效。 本章将从逻辑的历史演进、学科的边界与范围、以及逻辑在不同领域(如哲学、科学、语言学、计算机科学)中的作用等多个维度,勾勒出逻辑学的宏大图景。我们将探讨逻辑的分类,例如形式逻辑与非形式逻辑,演绎逻辑与归纳逻辑。同时,我们也会审视逻辑的局限性,认识到逻辑并非万能,它需要与经验、直觉以及创造力协同作用,才能更好地服务于认识真理。 第二章:概念、判断与推理 这是逻辑学最核心的“三要素”。 概念: 概念是思维的基本单位,它是我们认识事物、理解世界的“积木”。本章将详细探讨概念的形成、特征、种类(如普遍概念与特殊概念,具体概念与抽象概念),以及概念之间的关系(如种属关系、并列关系、矛盾关系)。我们将学习如何清晰地界定概念,避免模糊和歧义,这是有效沟通和严谨思考的前提。例如,对“自由”这个概念的准确理解,是理解政治学和法学讨论的基础。 判断: 判断是关于事物是否具有某种属性或事物之间是否存在某种关系的思维形式。它是概念的联结,并且具有真假属性。本章将深入研究判断的结构(主词、谓词、联结词),判断的种类(直言判断、联言判断、选言判断、假言判断等),以及判断之间的对当关系(如矛盾关系、反对关系、从属关系)。理解判断的对当关系,能够帮助我们从已知判断的真假,推知其他相关判断的真假,从而扩展我们的知识。 推理: 推理是将已知判断作为前提,导出新判断(结论)的思维过程。它是逻辑学的灵魂所在,是知识产生与增长的驱动力。本章将介绍推理的基本形式,包括演绎推理和归纳推理。演绎推理是从一般到一般的过程,结论必然包含在前提之中,保证了推理的确定性。归纳推理是从特殊到一般的过程,结论具有或然性,但仍然是我们认识事物规律的重要手段。我们将学习不同类型的演绎推理,如三段论、假言推理、选言推理,以及不同类型的归纳推理,如完全归纳、不完全归纳。 第三章:逻辑的基本规律 逻辑的基本规律是保证思维正确性的根本准则,是思维的“宪法”。 同一律: 要求在同一思维过程中,任何概念和判断都必须保持其自身的确定性,不能随意改变其含义。简单来说,就是“A就是A”,不能一会儿说A是B,一会儿又说A不是B。例如,在讨论“平等”时,必须始终保持对“平等”的同一界定,否则讨论将变得混乱不堪。 矛盾律: 要求在同一思维过程中,两个相互否定且不能同时为真的判断不能同时为真。即“A不能既是B又不是B”。例如,一个人不可能同时既坐在椅子上又没有坐在椅子上。这一规律排除了思维的自相矛盾。 排中律: 要求在同一思维过程中,两个相互否定且不能同时为假的判断,必有一个为真。即“A要么是B,要么不是B,两者必居其一”。例如,地球要么是圆的,要么不是圆的,不可能既非圆也非圆。这一规律排除了思维的“折中”或“中间状态”。 充足理由律: 要求任何判断的成立,都必须有充分的理由,即必须有其他判断作为根据。要求“凡是真的事物,必有其所以然”。这并非要求每句话都必须有解释,而是在论证和推理中,前提必须可靠,才能得出可靠的结论。 本章将通过大量实例,解释这些基本规律的含义、重要性以及它们在实践中的应用,帮助读者避免思维的混乱和错误。 第二部分:演绎逻辑的深入探讨 本部分将专注于演绎逻辑,这是逻辑学中最严谨、最经典的领域。 第四章:命题逻辑(语句逻辑) 命题逻辑是研究简单命题和复合命题之间的推理关系的逻辑系统。 命题的种类: 我们将区分原子命题(不可再分的简单命题)和复合命题(由原子命题通过联结词构成)。 联结词: 重点讲解逻辑联结词,如“与”(合取)、“或”(选言)、“非”(否定)、“如果……那么……”(假言)、“当且仅当”(双条件)。这些联结词是构建复杂命题的“构件”。 真值表: 真值表是分析命题逻辑推理有效性的核心工具。通过真值表,我们可以系统地判断一个复合命题的真假,以及推理的有效性。本章将详细讲解如何构建和使用真值表。 推理规则: 介绍命题逻辑中的基本推理规则,如肯定前件、否定后件、假言三段论、选言三段论等。掌握这些规则,就能规范地进行演绎推理。 第五章:谓词逻辑(量词逻辑) 谓词逻辑在命题逻辑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简单命题的内部结构,并引入了量词,从而能够表达更为复杂和丰富的命题。 谓词与个体词: 介绍谓词(表示个体词的属性或关系)和个体词(指代特定对象)。 量词: 重点讲解全称量词(“所有”、“任意”)和存在量词(“存在”、“至少有一个”)。量词的引入,使得我们可以处理包含“所有”、“某些”等词语的命题。 命题函数的真值: 学习如何判断带有量词的命题是否为真,例如“所有人都有一死”和“存在一些人是科学家”。 推理规则: 介绍谓词逻辑中的推理规则,如全称实例化、存在泛化、否定全称、否定存在等。 第六章:非经典逻辑简介 在掌握了经典逻辑的基础上,本章将简要介绍一些重要的非经典逻辑,以展现逻辑学的广阔前景。 模态逻辑: 研究“必然”、“可能”、“不可能”、“偶然”等模态概念的逻辑。它在哲学、人工智能等领域有广泛应用。 时态逻辑: 研究与时间相关的推理,如“过去”、“现在”、“将来”、“永远”等。 直觉主义逻辑: 强调构造性证明,与经典逻辑在排中律等方面有所不同。 第三部分:归纳逻辑与论证分析 本部分将视角转向更具实践意义的归纳逻辑和对日常论证的分析。 第七章:归纳推理 与演绎推理的必然性不同,归纳推理的前提只为结论提供或然性支持。 完全归纳与不完全归纳: 区分两种主要的归纳形式。 科学归纳: 重点介绍基于观察和实验的科学归纳,如类比归纳、求因果联系的归纳(如密尔求同法、求异法、求同求异并用法、共变法、求余法)。 归纳推理的评估: 学习如何评估归纳推理的强度,例如样本的代表性、样本的大小、排除其他可能解释等。 第八章:非形式逻辑与谬误 非形式逻辑关注的是日常语言中论证的实际使用,以及论证中可能出现的非逻辑错误。 论证的结构与识别: 学习如何识别论证中的前提和结论。 论证的有效性与可靠性: 区分论证的有效性(结构正确)和可靠性(前提真实且结构正确)。 常见的逻辑谬误: 详细介绍并分析各种逻辑谬误,例如: 人身攻击(ad hominem): 攻击提出论证的人,而非论证本身。 稻草人谬误(straw man): 曲解对方的观点,然后攻击被曲解的观点。 滑坡谬误(slippery slope): 声称一个小的、不重要的行为会导致一系列灾难性的后果,而没有足够的证据支持。 诉诸权威(appeal to authority): 引用一个不相关的或不权威的来源来支持论证。 诉诸情感(appeal to emotion): 利用情感来操纵听众,而非提供理性论证。 非黑即白(false dichotomy): 认为只有两种选择,而忽略了其他可能性。 循环论证(circular reasoning): 论证的前提已经假设了结论为真。 以偏概全(hasty generalization): 基于不充分的样本得出普遍性结论。 偷换概念(equivocation): 在论证过程中,模棱两可地使用一个词语,使其含义发生转移。 转移话题(red herring): 引入无关信息来转移听众对核心论题的注意力。 本章旨在提高读者辨别和避免逻辑谬误的能力,培养批判性思维。 第四部分:逻辑的应用与展望 本部分将探讨逻辑学在不同领域的实际应用,并对其未来发展进行展望。 第九章:逻辑在不同学科中的应用 科学研究: 逻辑是构建科学理论、设计实验、解释数据不可或缺的工具。从基础科学到应用科学,逻辑的严谨性是科学进步的保障。 哲学思辨: 逻辑是进行哲学分析、构建哲学体系、评判哲学观点的基本方法。 法律与政治: 法律的制定与解释、庭审辩论、政治辩论都高度依赖于逻辑推理。 计算机科学: 计算机程序的编写、算法的设计、人工智能的开发,都离不开逻辑的原理。布尔代数、形式化方法等都与逻辑密切相关。 日常沟通与决策: 逻辑思维能力是有效沟通、清晰表达、准确判断、做出理性决策的基础。 第十章:逻辑学的未来发展 人工智能与逻辑: 探讨逻辑在机器学习、知识表示、推理系统等人工智能领域的新进展。 多值逻辑与模糊逻辑: 探讨处理不确定性、模糊性信息的逻辑系统。 认知科学与逻辑: 研究人类的逻辑思维过程,以及逻辑与认知能力的相互关系。 结语 《逻辑要义》(第二版)不仅仅是一本教科书,更是一把开启智慧之门的钥匙。通过掌握逻辑学的基本概念、原则和方法,读者将能够提升思维的清晰度、论证的严谨性以及认识的准确性。在一个信息爆炸、观点纷呈的时代,逻辑思维能力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它帮助我们拨开迷雾,洞察本质,做出更明智的选择,并以更有效的方式与世界互动。希望本书能成为您通往理性王国的一份有益的指南。

用户评价

评分

我是在一次马拉松式的学习过程中偶然接触到这本书的,当时我的大脑已经处于半休眠状态,急需一些能真正点燃思维火花的材料。这本书的章节划分非常巧妙,它不像传统的教科书那样堆砌理论,而是通过一系列精心设计的案例和反例,逐步引导你进入更深层次的思考。我记得有一个关于“稻草人谬误”的章节,作者没有直接给出定义,而是先描述了一个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争论场景,让读者自己去体会那种逻辑上的不公正感,然后才揭示背后的原理。这种沉浸式的体验,远比干巴巴的术语解释要有效得多。阅读过程中,我发现自己经常停下来,不是因为看不懂,而是因为对某个论证的精妙之处感到惊叹,忍不住想在脑海中复盘一遍作者的推导过程。可以说,这本书就像一个耐心的教练,不断地挑战你的固有认知,迫使你走出舒适区,去审视那些你习以为常的思维定式。它的价值在于,它提供的不是一套固定的答案,而是一套可以应用于任何复杂问题的“思维工具箱”。

评分

这本书的后记部分给我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那是一种在严谨的逻辑探讨后,蓦然回望全局的开阔感。作者没有将逻辑视为一套僵硬的规则,而是将其视为一种不断进化的、与人类认知相伴而生的艺术。他以一种近乎诗意的笔触总结了逻辑的力量——那种穿越文化和时间界限,连接不同心灵的桥梁作用。阅读完毕后,我合上书本,窗外的世界似乎都被镀上了一层不同的光芒。那些曾经看起来杂乱无章的事件和观点,现在似乎都有了某种内在的联系和秩序。这本书带来的不是知识的堆砌,而是一种认知框架的重构,它让我的思维空间变得更加开阔和有序。它不是那种读完就束之高阁的书,我敢肯定,它会成为我书架上那本经常被翻开、被标注、被反复咀嚼的典藏之作,其影响力将持续渗透到我未来的学习和生活中去。

评分

对我而言,这本书最大的贡献在于它重塑了我看待信息的方式。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每天都被海量的数据和观点所淹没,分辨真伪、识别偏见成了一项生存技能。这本书提供了一个坚实的基石,让我不再人云亦云。它教会我的不是“思考什么”,而是“如何思考”。我开始有意识地去解构我听到的每一个新闻报道、每一篇社论,去寻找其背后的前提假设、隐藏的动机以及论证链条的薄弱环节。这种转变是潜移默化的,一开始可能只是在和朋友争论时变得更有条理,慢慢地,连我做日常决策时,都会不自觉地套用书中的某些检验标准。这本书的价值,并不在于它能帮你赢得每一次辩论,而在于它能让你在面对复杂世界时,保持一份清醒和独立判断的能力。它像一面镜子,映照出我们思维中那些不自觉的盲点和漏洞,是提升心智成熟度的绝佳读物。

评分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出乎我的意料,它不像那些学术著作那样晦涩难懂,充满了拗口的专业术语。相反,作者的文笔流畅而富有洞察力,甚至带有一丝哲学的思辨色彩。读起来感觉就像是和一位学识渊博的朋友在深夜里进行一场深入的对话,他既能用最直白的语言解释最复杂的概念,又能时不时抛出一个令人深思的悖论。尤其是在探讨“有效论证”与“说服力”之间的微妙关系时,作者的笔触显得尤为细腻。他没有把两者简单地对立起来,而是深入剖析了在不同情境下,逻辑结构如何服务于最终的沟通目的。我尤其喜欢他引用的一些历史上的辩论片段,那些穿越时空的思想交锋,让抽象的逻辑原则瞬间变得鲜活起来。这本书的阅读体验是层次分明的,初读时领略其表面的逻辑框架,再读时则能体会到其深层的思辨魅力,每一次重温都会有新的收获。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着实吸引人,那种深沉的靛蓝色背景配上烫金的字体,透着一股古典与现代交织的神秘感。我是在一个阳光明媚的下午,在一个老旧的书店里偶然瞥见它的。当时我正在寻找一些关于批判性思维的入门读物,但这本书的装帧似乎在告诉我,它藏着比我想象中更深邃的知识。翻开扉页,字体排版干净利落,逻辑清晰,这让我对即将开始的阅读旅程充满了期待。我特别欣赏作者在引言部分所展现的谦逊态度,他并没有急于宣扬自己发现了什么惊天动地的理论,而是像一个引路人,温和地邀请读者一同探索思维的迷宫。这种不炫技、重实效的风格,在如今这个浮躁的时代显得尤为珍贵。整本书的纸张质量也相当不错,拿在手里有分量感,让人感觉自己捧着的是一件值得细细品味的艺术品,而非匆匆一瞥的快餐读物。即便只是初步翻阅,那种扑面而来的严谨感,已经足够让人沉下心来。

评分

本书将抽象、枯燥的逻辑学原理用生动的语言表达出来,且以经典名著、美国主流报刊的摘录文字为例,写就这样一部逻辑学普及读本,更适合于教学和初学入门者。

评分

很好

评分

贯穿全书的600多道简单又与当下相结合的动态习题,细致阐明关键概念和主题,加深了学生对逻辑基本概念的理解。练习题答案更为学生提供了检验学习成果的重要参考。

评分

◆ 权威著作

评分

◆ 丰富习题

评分

东送货速度快,快递人员态度好

评分

读书就读经典

评分

东送货速度快,快递人员态度好

评分

经典作品,值得学习。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