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绘画史 中国美术史

中国绘画史 中国美术史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陈师曾,郑昶 著
图书标签:
  • 中国绘画史
  • 中国美术史
  • 美术史
  • 绘画史
  • 艺术史
  • 中国艺术
  • 绘画
  • 美术
  • 历史
  • 文化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江西教育出版社
ISBN:9787539297033
版次:1
商品编码:12305023
包装:平装
丛书名: 大家学术
开本:16
出版时间:2018-01-01
用纸:书写纸
页数:196
字数:177000
正文语种:简体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适读人群 :文学爱好者
《中国绘画史》实为“后学之先导,问道之津梁”。

内容简介

《中国绘画史》将中国绘画史分为三个大的阶段——上古史,先秦至隋;中古史,唐至元;近世史,明清。作者以极其精练的文字,不仅提纲挈领地阐述了中国绘画史上不同时代、不同地域、不同流派以及一些代表性画家的风格,而且更注重中国画发展历程中内在的渊源关系,正如作者所言:“书与画授受渊源,自古迄今,统纪分明,蔚为大观。”
《中国美术史》是一部研究国国美术发展历程的专题学术著作。全书以六章篇幅和大量传世之作及考古出土珍贵文物资料,系统而又简明地阐述了雕塑艺术、建筑艺术、书法艺术、绘画艺术和书法艺术等中国美术的各种形态自原初社会至明清时期的发展历史和辉煌成就。《中国美术史》对于充分展示这些美术形态的发展轨迹和艺术成就,具有相得益彰的作用。

作者简介

陈师曾(18761923),名衡恪,以字行,号朽道人、槐堂,江西义宁(今修水)人。清代湖南巡抚陈宝箴之孙,近代诗人陈三立长子,历史学家陈寅恪之兄。1902年留学日本,攻读博物学,归国后从事美术教育工作。善诗文、书法,尤长于绘画、篆刻,是近代著名的书画家。
郑昶(1894—1952)名昶,号弱龛、丝鬓散人,以字行,斋名鹿胎仙馆;浙江嵊县人;曾任中华书局美术部主任,杭州艺术专科学校、上海美术专科学校及新华艺术专科学校教授。擅山水、花卉,尤长画柳树、白菜。亦善诗词、书法。精画学理论。作品屡次赴英、德、日、美等国展出并获奖。著《中国美术史》、《中国壁画史》、《石涛画语录释义》、《中国画学全史》等。

精彩书评

陈师曾在现代美术界可称*一人。
——梁启超

陈师曾天赋高,人品好,学识渊博,国学基础雄厚,金石书画无所不能。
——潘天涛

陈师曾的创作精神和作品对我的影响*大,他是当时北京*有名望的画家。
——刘开渠

陈师曾这本书,在中国绘画史研究上是一本开山之作,以后同类的著作在材料和见识上能超过它的极少。老辈中国学者的学风实在是好,他们的研究看起来字数极少,但内容却极为丰富,可以说没有一句废话,句句落在实处。
——谢泳

郑午昌的这本《中国美术史》其特点之一是将中国美术的演进同世界美术的发展相比较而确定其价值,本书开宗明义针对英国美学家雷特(Herbert Read)《艺术之意义》一书中关于中国艺术的特点进行讨论,比较中国艺术和埃及艺术、希腊艺术在宇宙观念、精神追求和审美意识上的差异,认为只有复兴民族艺术运动,又吸收外来文化的“滋补”,才能发展中国的新艺术。
——高阳

目录

目录
中国绘画史
弁言 001
第一编 上古史
三代之绘画 002 第一章
汉代之绘画 004 第二章
六朝之绘画 006 第三章
魏晋之绘画 008 第四章
南北朝之绘画 010 第五章
隋朝之绘画 013 第六章
第二编 中古史
唐朝之绘画 016 第一章
五代之绘画 025 第二章
宋元朝之绘画 043 第四章
第三编 近世史
明朝之绘画 048 第一章
清朝之绘画 059 第二章
附录
清代山水之派別 070
清代花卉之派別 075
对于普通教授图画科意见 079
绘画原于实用说 082
中国人物画之变迁 085
文人画之价值 089
中国画是进步的 094
中国美术史
编辑大意 099
绪论 100 第一章朝之绘画 029 第三章
雕塑 106 第二章
建筑 125 第三章
绘画 135 第四章
书法 158 第五章
陶瓷 169 第六章

精彩书摘

魏晋之绘画——传神与风流

魏有高贵乡公曹髦(曹髦之迹,独高魏代, 有《祖二疏图》《盗跖图》《黄河流势》《新丰放鸡犬图》, 又有《於陵子黔娄夫妻图》)、杨修、桓范、徐邈,吴则有吴王赵夫人( 丞相赵达妹)、曹不兴,蜀汉则有诸葛亮、诸葛瞻、李意其,然其中惟曹不兴尤显。
不兴,吴兴人。赤乌元年,帝游青溪,赤龙自天而下,凌波而行,遂命不兴图之。权使画屏风,误落笔点素,因就以作蝇。既进,权以为生蝇,举手弹之。又连四十尺绢画一像,心敏手运,须臾立成,头面、手足、胸臆、肩背,亡失尺度。不兴尝从天竺僧康僧会见西域佛画仪范,因以写之。不兴之画,为后世人物画之所祖,亦受佛教之影响也。
西晋荀勖、张墨称为名手,入东晋则更加多。明帝善书画,以王廙为师,尤长佛像,精鉴识。及胡族入洛阳,魏晋以来名迹概遭焚掠。至明帝再搜集法书名画。其后桓玄篡立,此等名迹悉归桓温家。
东晋之名手如卫协、王廙、顾恺之、戴逵戴勃父子、史道硕兄弟,并为世重。而顾恺之、陆探微及宋之张僧繇,并称六朝三大家。卫协,曹不兴之弟子,道释人物冠绝当代。尝作《七佛图》《穆天子宴瑶池图》。谢赫云:“卫协以前之画尚未精微,至卫协始加细密;于形似未优,于骨法则卓然矣。”
弟子顾恺之,字长康,小字虎头,晋陵无锡人。博学有才,所著有《魏晋名流画赞》及《论画》,所画种类极多,自佛像、帝王、将相、烈女以至龙虎、神兽、鹅鹄等,无不俱备。每画人成,或数年不点睛。人问其故,答曰:“四体妍蚩,本无关于妙处,传神写照,正在阿堵中。”兴宁中,瓦官寺初置,僧众设会,请朝贤鸣刹注疏。其时士大夫莫有过十万者,既至长康,直打刹注百万。长康素贫,众以为大言。后寺众请勾疏,长康曰:“宜备一壁。”遂闭户,往来一月余。所画维摩诘一躯,工毕将欲点睛,乃谓寺僧曰:“第一日观者请施十万,第二日可五万,第三日可任例责施。”及开户,光照一寺,施者填咽,俄得百万。
王廙,字世将,琅邪临沂人,工书画。晋室过江,廙书画第一,为明帝师。尝作《孔子十弟子图》,以励其兄子羲之。羲之书为古今冠冕,丹青亦妙,有《杂兽图》《临镜自写真图》。其子献之,工草隶,善丹青。温峤、谢安、嵇康、王濛、张收皆以善画称。
魏晋间文人弄笔,儒雅风流,耳濡目染,盖一时之风尚然也。且书画同途,善书者类能画。如蔡邕、谢安、王廙、羲之父子,皆以书法著名,涉及丹青,自能入妙。



五代之山水画——荆关双子星

五代之山水画家有荆浩、关仝、李昇、赵幹诸家。盖画派至荆、关为之一变,是为由唐入宋之桥梁,而绍南宗之衣钵者也。明王肯堂论画,谓六朝之后,至王维、张琛、毕宏、郑虔为之一变,至荆、关又为之一变,至董源、李成、范宽又一变。王世贞亦谓山水至二李一变,荆、关、董、巨再变。
荆浩,字浩然,河南沁水人。博通经史,善属文。五季多故,隐于太行之洪谷,自号洪谷子,著《笔法记》一卷。尝语人曰:“吴道子画有笔而无墨,项容有墨而无笔,吾当采二子之所长,成一家之体。”其画皴钩布置得宜,笔意森然,无凝滞之迹。好为云中山顶,四面峻厚;百丈危峰,屹立于青冥之间。故关仝北面事之,而为宋元以来画家之所宗仰。
关仝,长安人。早年师荆浩,木石出毕宏,有枝无干。晚年其技大进,多画秋山寒林、村居野渡,绝无市气。设色古淡,与其师荆浩不相上下。人物非其所长,其《仙游图》大石丛立,屹然万仞,色如精铁,上无尘埃,下无粪土,四面斩绝,人迹不通。深严曲涧,有楼观洞府、鸾鹤花竹之胜;杖履遨游,有飘飘羽化之想。隋时既有郑法士山水楼阁、花草点景之画,唐以来人物树木、花卉岩石之画法大为发展,至关仝更见精绝。
其余山水道释人物花鸟之外, 画龙有僧传古,墨竹有李夫人。传古,四明人,画龙独得其妙,具三停九似蜿蜒之状。
要之,五代五十余年之艺苑,山水画多掬王维之流, 道释多得道玄之秘。征诸史册,朱繇、左礼、王仁寿、李祝、韩虬之徒,大抵皆然。人物如周文矩、燕筠、杜霄、竹梦松,皆师周昉。曹仲元间师顾、陆。花鸟则徐、黄擅美,其技艺进于唐而为宋代兴隆之基础。



四大家——简淡高逸

黄子久名公望,号一峰,又号大痴,常熟人。幼聪敏,应神童科。经史、二氏、九流之学,无不通晓。隐于富春。山水师董、巨,晚年变其法,自成一家。其画格有二:一种作浅绛色者,山头多矾石,笔势雄伟;另一种作水墨者,皴纹极少,笔意尤为简远。
王蒙字叔明,吴兴人,号黄鹤山樵,赵松雪之外孙。其画多从赵文敏风韵中来,又泛滥唐宋名家,而以董源、王维为归。山水多至数十重,树木不下数十种,径路迂回,烟霭微茫,曲尽山林幽致。又以赭石和藤黄着山色,好于山头画蓬蓬之草,再以赭色钩出。又,或不着色,惟以赭石着山石、人面及松皮。元代以前,画山水多用湿笔,所谓水晕墨章,自唐及宋皆然。至元季四大家始用干笔,就中倪云林、吴仲圭二家尤重墨法,其他则以浅绛烘染为主。鹿柴氏谓浅绛至董源始行,盛于黄子久,谓之吴装。传于文徵明、沈启南,遂成专尚。云林画疏淡简劲,吴仲圭沉着苍浑,同学董、巨而自立径庭。此等四大家之渴笔抹擦,淡墨渲染,其简淡高逸之风,实启明清两朝之秘龠,绵绵至今犹承其余绪也。
倪瓒字元镇,云林其自号也。家故饶于资,轻财好学。尝筑清閟阁,蓄古书画于其中。性甚能介好洁,人号曰倪迂。好僧寺,一住必旬日,篝灯木榻,萧然宴坐,时操纸笔作竹石小景。云林山水着色者甚少,间作一二,绘染深得古法。又画人物极少,惟署“荆蛮民”者一幅而已。
《西方艺术的辉煌:从古典主义到现代主义》 本书简介 这是一部深度探索西方艺术演变历程的权威著作,旨在为读者构建一个清晰、系统且充满洞察力的视觉文化地图。本书摒弃了传统的、以断代史为主要框架的叙述方式,转而聚焦于艺术思想、技术革新以及社会思潮如何相互作用,塑造了西方艺术自古希腊罗马到二十世纪初的独特面貌。 第一部分:古典的基石与中世纪的沉思 (约占全书 25%) 本部分追溯西方艺术的源头,深入剖析古希腊雕塑与建筑中的理想主义与对人体的赞美,以及罗马帝国如何继承并发展了实用主义和纪念性艺术。我们不仅审视帕特农神庙的比例和谐,更考察其背后蕴含的哲学基础。随后,本书将笔触转向中世纪,重点探讨基督教信仰如何彻底重塑了艺术的功能与形式。我们将细致分析拜占庭的金色马赛克、罗马式教堂的厚重结构,以及哥特式大教堂的“光之建筑”理念。此处的核心议题是:在缺乏个人署名权的时代,艺术如何成为神学叙事的载体,以及光线、色彩和空间如何被用来引导信徒的心灵。本书将特别关注手抄本插图的工艺美学,揭示其在知识传播中的隐秘作用。 第二部分:文艺复兴的觉醒与人文主义的胜利 (约占全书 30%) 文艺复兴是西方艺术史上的一个关键转折点,本书将此视为一场深刻的知识复兴与技术革命。我们不再将文艺复兴视为简单的“复古”,而是将其解读为一场以人为中心的世界观对神权世界的挑战。本书对佛罗伦萨的早期大师如乔托和马萨乔进行了细致入微的考察,重点分析他们如何通过空间透视法和解剖学知识,重新赋予画面以三维的真实感。达芬奇、米开朗基罗和拉斐尔的“盛期文艺复兴”将被置于美第奇家族的政治与文化赞助背景下进行分析,探讨“天才”概念的形成。此外,威尼斯画派在色彩运用上的革新,以及北方文艺复兴(如丢勒和凡·艾克的油画技术)的细节写实主义,将作为与意大利核心叙事形成互补的视角被深入讨论。 第三部分:巴洛克、洛可可与启蒙运动的理性之光 (约占全书 25%) 随着宗教改革和反宗教改革的爆发,艺术语言变得更加戏剧化和情感化。本书详尽阐述了巴洛克艺术如何通过强烈的明暗对比(卡拉瓦乔的“暗光画法”)、运动感(贝尼尼的雕塑)和宏大的叙事场面,服务于教会和君主专制的权力表达。我们将深入分析西班牙艺术的神秘主义色彩,以及荷兰“黄金时代”市民阶层兴起后,艺术主题如何转向风俗画、静物画和肖像画。洛可可作为巴洛克晚期的精致化,被视为宫廷享乐主义的视觉体现,其轻盈、柔美的风格与启蒙运动对理性和秩序的呼唤形成了微妙的张力。本书最后将探讨新古典主义的回归,分析雅克-路易·大卫等艺术家如何利用古典的道德寓言来服务于法国大革命前后的社会政治议题。 第四部分:浪漫主义的激情与现代性的开端 (约占全书 20%) 本书的最后部分聚焦于十九世纪,一个艺术风格剧烈碰撞、不断自我否定的时代。浪漫主义被定位为对启蒙理性过度推崇的一种情感反弹,艺术家们转向了对自然之伟力、异域风情、个人内心深处和非理性经验的探索。德拉克洛瓦、戈雅和透纳的作品将被用作例证,说明情感表达如何压倒了古典的形式规范。随后,我们将详尽分析现实主义的兴起,它标志着艺术第一次将目光牢牢锁定在当代生活、工业化和工人阶级的真实境遇上。本书的高潮部分将是印象派的革命性突破。印象派不再关注“描绘什么”,而是关注“如何观看”——光线的瞬间变化、色彩的分解和人眼的主观感受。我们不仅分析莫奈和雷诺阿的户外写生,更探讨摄影技术对传统绘画构图的颠覆性影响,为二十世纪现代艺术的全面爆发奠定了基础。 本书特色与创新之处: 社会文化语境优先: 本书拒绝将艺术作品视为孤立的美学对象,而是将其置于其产生的社会、政治和经济结构中进行考察。 技术革新驱动: 详细解析了透视法、油画媒介、蚀刻技术、乃至光学理论如何直接驱动了艺术风格的转变。 超越“大师”叙事: 关注工艺制作、赞助人体系以及艺术家的工作坊实践,力求提供一个更全面的历史图景。 丰富的图像分析: 每一章都配备了大量精选的高质量图像,并配有细致的视觉分析,指导读者如何“看懂”艺术品,而非仅仅“认出”艺术品。 目标读者: 本书适合所有对西方文明史、哲学史和视觉文化感兴趣的读者,是艺术史专业学生、文化研究者及博物馆爱好者的必备参考书。

用户评价

评分

说实话,我之前对中国艺术史的了解非常碎片化,很多朝代的风格更迭总是记混淆。这本书的章节划分逻辑性极强,它不像有些作品那样以纯粹的朝代为纲,而是根据“主题性演变”来组织脉络,比如“山水精神的奠基”、“人物画的世俗化转向”等,这种分法让概念之间的继承和转折变得异常清晰。每每读完一个主题的梳理,我都能在脑海中构建起一个清晰的知识树。作者在论述技法变化时也十分到位,他会引用当时画家的理论,对比不同时期的线条和墨法,这种具体的技法分析使得抽象的“风格”变得可触可感。不过,我个人感觉,书中对于海外影响(比如对东亚邻国,如日本、朝鲜绘画的影响)的讨论篇幅稍嫌单薄,考虑到中国艺术的辐射力,这部分内容的扩展会让这部史书更具世界眼光,现在读来总觉得是自洽的体系,少了与外界对话的维度。

评分

我花了整整一个周末沉浸在作者构建的叙事结构中,发现其最大的亮点在于其宏大而又精微的切入点。它不仅仅是罗列时间线和重要人物,而是试图将中国绘画的发展置于更广阔的社会文化背景下去考察。例如,书中对文人画兴起的社会心理分析,那段论述简直是洞察入微,将笔墨的演变与知识分子的自我定位、与禅宗思想的渗透联系得丝丝入扣,读起来让人有豁然开朗之感。这种深度的挖掘远超一般教科书的泛泛而谈,它引导读者去思考“为什么”而不是仅仅记住“是什么”。美中不足的是,对于一些跨区域的、非主流艺术现象的讨论略显保守,似乎更偏向于主流学院派的叙事框架,如果能更勇敢地探讨一些民间艺术与宫廷艺术之间的互动和张力,这部作品的立体感会更强。不过,瑕不掩瑜,其整体的学术深度足以让专业人士和严肃的爱好者都获益匪浅。

评分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极其具有个人魅力,读起来绝不像是一本冰冷的学术专著。作者的文笔老辣而又充满激情,叙事中偶尔穿插的个人见解和文学性的比喻,让阅读过程充满了趣味性。他不仅仅是在介绍事实,更像是在引导一场与古人的精神对话。尤其在描述那些“天才型”画家(比如宋代的几位大师)的生平与创作时,那种描摹和赞颂,仿佛能让人感受到当年笔墨在纸上流淌的温度和气势。这种带有强烈情感色彩的叙述,极大地激发了读者的代入感。当然,也正因如此,在涉及一些争议性艺术史观点时,读者可能会感觉到作者立场较为鲜明,略微缺乏那种极致的、中立的批判性视角。对于追求绝对客观性的读者来说,可能需要带着批判的眼光去吸收这些富有感染力的论断。

评分

从工具书的角度来看,这本书的索引和参考资料部分做得非常扎实,这是判断一部严肃学术著作价值的重要标准之一。作者列出的注释详实而准确,许多关键性的史料出处都得到了清晰的标注,这对于后续希望深入研究某一特定时期的读者来说,无疑是极大的便利。我特别喜欢它在附录中加入的“关键术语解析”部分,很多中国传统绘画特有的名词,如“气韵生动”、“皴法”、“没骨”等,都有清晰的定义和图例说明,极大地帮助了入门者。唯一的遗憾,或许是作为一部横跨数千年的通史,它在对近现代艺术的过渡阶段——特别是民国时期艺术家的复杂境遇和创新探索——的覆盖面略显不足,仿佛在某一刻戛然而止,留下了一点意犹未尽的感觉。但即便如此,它为理解中国古代艺术所打下的坚实基础,是无可替代的宝贵财富。

评分

这部书的装帧和印刷质量着实令人眼前一亮,厚重的开本拿在手里就有一种沉甸甸的学术感。纸张的选择非常考究,触感细腻,对那些高清彩图的呈现效果堪称完美。我尤其欣赏作者在版式设计上下的功夫,图文的排布疏密有致,既保证了学术的严谨性,又不失阅读的愉悦感。比如在讲述某个朝代的某个流派时,相关的代表作图片会被巧妙地嵌入到文本的侧边或底部,而不是简单地堆砌在一起。这种图文并茂的呈现方式,极大地降低了理解复杂艺术史概念的门槛。当然,硬要挑剔的话,也许可以增加一些不同时代画作的细节放大图,毕竟很多古代绘画的精妙之处藏在毫厘之间,即使用放大镜来看也需借助清晰的印刷品。总体而言,作为一部艺术史著作,它在视觉体验上已经做到了行业内的顶尖水平,光是翻阅欣赏这些精美复制品,本身就是一种享受,让人对这部书的内容质量充满了期待。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