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以基督教演进作为英国宗教史主体内容,全面论述在不列颠产生过或仍在发挥重要影响的各派宗教,如古代凯尔特人信奉的督伊德教和近现代英国伊斯兰教、犹太教和其他重要非基督宗教的发展历程。本书大体以时间为序,并围绕以下线索进行讨论:一、宗教与政治的互动关系。二、宗教与社会的互动关系。三、基督教的现代转型,即多元化与世俗化趋势。
邵政达,男,1985年出生,大连大学历史学院讲师,历史学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英国史,现承担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项目,出版有《世界尽头的发现》(北京大学出版社,合著),发表多篇CSSCI检索论文。
目 录
绪 论(1)
第一章 早期不列颠宗教概况(12)
第一节 古代凯尔特人与督伊德教(12)
第二节 罗马统治时代的宗教状况(17)
第二章 中世纪基督教的发展(23)
第一节 基督教的传入(25)
第二节 基督教组织体系(34)
第三节 教俗关系的变迁(44)
第三章 宗教改革运动(55)
第一节 英国宗教改革的先声(56)
第二节 亨利八世的宗教改革(64)
第三节 宗教改革的反复阶段(73)
第四节 安立甘国教会的形成(80)
第四章 清教运动与清教革命(91)
第一节 都铎时期清教运动的兴起(91)
第二节 斯图亚特早期清教运动的复兴(104)
第三节 17世纪中期的清教徒革命(116)
第五章 新教体制的巩固与国教霸权(130)
第一节 复辟王朝的宗教冲突(131)
第二节 新教体制的巩固(140)
第三节 苏格兰长老制教会(148)
第四节 国教霸权及其挑战(153)
第六章 宗教复兴运动(161)
第一节 卫斯理与福音主义(161)
第二节 福音运动的兴起(172)
第三节 牛津运动的兴衰(184)
第七章 宗教多元化与世俗化(199)
第一节 天主教徒的解放(200)
第二节 非基督宗教的发展(210)
第三节 当代宗教热点问题(228)
大事年表(250)
核心术语英汉对照(257)
附表 历任坎特伯雷大主教与教皇/君主对照表(261)
附表1 坎特伯雷大主教与教皇对照表(597—1070) (261)
附表2 坎特伯雷大主教与教皇/君主对照表
(1070—1632) (265)
附表3 坎特伯雷大主教与君主对照表(1533—2017) (271)
参考文献(274)
后 记(289)
装帧设计和文字的排版布局,都散发着一种古典的庄重感,这与书的主题气质非常契合。内文的注释系统做得极为出色,每当遇到专业术语或特定的历史地名,作者都会在脚注处提供详尽的补充说明,这极大地降低了阅读的门槛,使得非专业人士也能轻松跟上作者的思路。我尤其喜欢作者在描述特定历史文献或宗教仪式时的那种细致入微的笔触。例如,描述圣餐礼在不同历史阶段的含义演变时,作者仿佛带着放大镜,逐字逐句地分析了关键祷文的措辞变化,这种对细节的执着,展现了作者深厚的文献功底。阅读的体验是沉浸式的,仿佛作者不仅在讲述历史,更是在带领我们亲身体验那些信仰争辩时的剑拔弩张与精神狂热。虽然全书篇幅浩大,但流畅的语言风格使得阅读过程异常顺畅,没有丝毫的晦涩感,只是偶尔需要查阅一下地图集,来定位那些晦涩的教区或修道院的地理位置。
评分最让我感到震撼的是作者对“妥协”与“极端”这两种力量在历史中反复拉锯的深刻洞察。全书的核心张力似乎就存在于这种不断寻求中间道路和激进变革之间的永恒拉扯之中。书中对1688年光荣革命后宗教宽容政策的分析,尤其精妙。作者并未将此解读为一场胜利的终结,而是将其视为一个漫长、充满内在矛盾的过渡阶段。那种看似平稳的“宽容”,背后隐藏着新教不同派系之间、以及国家与非国教信徒之间,微妙的权力再分配和持续的张力。作者用冷静的笔调描绘了那些在不同政权下反复“归正”或“叛教”的贵族家族的命运,展现了信仰在政治实用主义面前的脆弱性与坚韧性。这种对历史复杂性的坦诚接受,使得全书的基调不是简单赞美或谴责,而是一种饱含历史智慧的深沉反思。它迫使读者走出非黑即白的二元对立思维,去拥抱历史那难以捉摸的中间色调。
评分这本书的学术严谨性无疑是教科书级别的,但最让我惊喜的是它那股不落窠臼的批判精神。许多关于英国宗教演变的通说,作者都进行了大胆而富有洞察力的重新审视。我注意到,在论述都铎王朝的宗教改革时,作者避开了将亨利八世简单地描绘成一个为爱冲动的君王,而是深入挖掘了其背后的政治经济动因,那种将宗教服从于国家权力的冷酷逻辑被剖析得淋漓尽致。更值得称道的是,作者对于外围群体和异见者的关注,比如那些坚守传统信仰的天主教徒在伊丽莎白时代的遭遇,或者清教徒在詹姆士一世时期的边缘化,这些“失声者”的声音被作者用翔实的史料重新捕捉。这让阅读体验上升到了哲学思辨的层面——信仰的本质究竟是什么?是组织的力量,还是个体心灵的自由?书中提供的多重视角,成功地避免了单一意识形态的灌输,反而激发了我对“正统”与“异端”边界的深刻反思。读完之后,我对许多耳熟能详的历史节点,都有了全新的理解和更加复杂的判断。
评分这本书的叙事视角是如此的广阔,它不仅仅聚焦于教会内部的教义之争,更将其置于整个欧洲政治格局、社会阶层流动乃至经济基础变迁的大背景下进行考察,展现了宗教如何作为一种驱动力渗透到国家建设的方方面面。作者对不同历史时期的经济数据和人口迁移的引用,尤其令人印象深刻,这为理解修道院解散后的土地兼并、以及新教伦理对资本主义萌芽的推动作用,提供了坚实的实证支撑。这种跨学科的视野,让原本可能只关注神学争辩的书籍,升华为一部社会经济通史的精彩侧面。例如,作者在探讨清教徒群体如何利用其独特的社区组织模式,在美洲新大陆建立起新的社会结构时,那种将信仰转化为实际的治理工具的能力,被描绘得入木三分。读罢此书,我不仅理解了英国宗教信仰的流变,更对权力、财富与精神信仰三者间永恒的互动关系有了更深刻的体悟,这已超越了单纯的历史学习范畴,具有了极强的现实启示意义。
评分这本书的叙事节奏把握得相当精妙,初读时我感觉自己像是在穿越时空隧道,每一个章节的过渡都充满了精心设计的伏笔与转折。作者对于历史事件的梳理并非简单的罗列,而是将它们编织成一张复杂而引人入胜的网络。比如,开篇对早期盎格鲁-撒克逊部落信仰体系的描绘,那种原始而充满神秘感的氛围,立刻将我拉入了那个蛮荒而又孕育着新生的时代。紧接着,当基督教传入,那种文化与信仰的碰撞与融合,作者处理得极其细腻,没有简单地评判孰优孰劣,而是客观地展现了社会结构在这一过程中的微妙变化。我特别欣赏作者在关键历史人物塑造上的功力,那些国王、主教、乃至普通教民的形象都跃然纸上,他们的挣扎、权谋与虔诚,使得宏大的历史叙事拥有了触手可及的人性温度。阅读过程中,我频繁地停下来,不是因为内容晦涩,而是因为某些论断太过精辟,需要时间去细细回味。它成功地将一个看似枯燥的宗教演变史,变成了一部充满戏剧张力的史诗,让人对后续的冲突与改革充满了强烈的探究欲望。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