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哲学简史》一书被誉为了解中国文化的入门图书,本书由1947年冯友兰先生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讲授中国哲学史课程的英文讲稿整理而成,1948年由美国出版公司麦克米兰出版。在西方世界拥有广泛的影响力,先后被译为法文、意大利文、西班牙文、南斯拉夫文、日文等多种文字。全书以二十多万字的篇幅文字讲述了中国哲学的发展历程,在有限的篇幅里充满了人生的睿智与哲人的洞见,是冯友兰先生哲学思想与哲学研究的集中体现,也是了解中国文化、中国哲学的入门书书籍。
冯友兰(1895-1990)字芝生,河南南阳唐河人。中国当代著名哲学家、哲学史家、教育家。1912年入上海中国公学大学预科班,1919年入北京大学文科中国哲学门,1919年赴美留学,1924年获哥伦比亚大学博士学位。回国后历任中州大学、广东大学、燕京大学教授,清华大学文学院院长兼哲学系主任。抗战期间,任西南联大哲学系教授兼文学院院长。1952年后一直担任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曾获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印度德里大学、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名誉文学博士。著有《新原道》、《中国哲学史》、《中国哲学史新编》等。
冯友兰先生的《中国哲学简史》恐是学习中国哲学,特别是中国哲学史的选择之一。
——哲学家 李泽厚
中国哲学里,我推荐冯友兰先生的《中国哲学简史》,部头很小,讲中国哲学发展的基本过程和问题。它本来是写给美国人的,非常通俗易懂。对于所学专业不是哲学的学生是最基本的。在世界上还没有见过第二本这样的书。
——清华大学国学院院长 陈来
我素以为《中国哲学简史》是一本出神入化的书。写这书时,父亲已有哲学史方面的研究成绩,又创造了自己的哲学体系,两卷本《中国哲学史》和“贞元六书”俱已流传。《简史》将两方面成就融会贯通,深入浅出,内行不觉无味,外行不觉难懂。
——著名作家、冯友兰之女 宗璞
阅读《中国哲学简史》,在人生旅途上,做有思想的行者。
——清华大学校长 邱勇
自序冯友兰
第一章中国哲学的精神
哲学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
中国哲学的精神和问题
中国哲学家表达自己思想的方式
语言障碍
第二章中国哲学的背景
中华民族的地理环境
中华民族的经济背景
《上农》—农业的价值
“反者道之动”
对自然的理想化
家族制度
入世和出世
中国艺术与诗歌
中国哲学的方法论
海洋国家和大陆国家
中国哲学中的“常”与“变”
第三章诸子的由来
司马谈和六家
刘歆和他关于各家缘起的理论
对刘歆理论的修正
第四章孔子:第一位教师
孔子与六经
作为教育家的孔子
正名
仁义
忠恕
知命
孔子的心灵修养
孔子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
第五章墨子:孔子的第一位反对者
墨家的社会背景
墨子对儒家的批判
兼爱
天志和明鬼
一个看似表里不一的问题
国家的起源
第六章道家的第一阶段:杨朱
早期道家与隐者
杨朱的基本思想
杨朱思想举例
老庄著作中的杨朱思想
道家思想的发展
第七章儒家的理想主义流派:孟子
性善说
论儒家与墨家的基本不同点
政治哲学
神秘主义
第八章名家
名家和“辩者”
惠施关于事物相对性的理论
公孙龙关于共相的学说
惠施和公孙龙学说的意义
第九章道家的第二阶段:老子
老子其人和《老子》其书
道,无名
自然的不变规律
为人处世
政治理论
第十章道家的第三阶段:庄子
庄子其人和《庄子》其书
得到相对快乐的途径
政治与社会哲学
感情和理性
达到至乐的途径
有限的观点
更高层次的观点
更高层次的知识
神秘主义的方法论
第十一章后期的墨家
关于知识和名的讨论
关于“辩”的讨论
澄清兼爱说
为“兼爱”辩
对其他学派的批判
第十二章阴阳家和中国早期的宇宙发生论
六种术数
《洪范》所描述的五行
《月令》
邹衍
历史哲学
《易传》中描述的阴阳原则
第十三章儒家的现实主义流派:荀子
人的地位
关于人性的学说
道德的根源
关于礼乐的学说
关于逻辑的理论
论其他学派的谬误
第十四章韩非子与法家
法家的社会背景
韩非子,法家的集大成者
法家的历史哲学
治国之道
法家与道家
法家与儒家
第十五章儒家的形而上学
事物之“理”
万物生成之“道”
万物变易之“道”
“中”与“和”
“庸”与“常”
从启蒙到止于至善—明与诚
第十六章治国平天下的哲学主张
秦朝统一中国前的中国政治情况
中国的统一
《大学》
《荀子》中的折中倾向
《庄子》哲学中的折中倾向
司马谈和刘歆的折中主义思想
第十七章汉帝国的理论家:董仲舒
阴阳家和儒家的合流
对宇宙本体的理论
人性的学说
社会伦理学说
政治哲学
历史哲学
对《春秋》的解释
社会进步的三个阶段
第十八章儒家兴盛和道家再起
思想的统一
孔子在汉代思想界的地位
汉代经学中古文学派和今文学派之争
扬雄和王充
道家与佛家
政治和社会背景
第十九章新道家:崇尚理性的玄学
名家再次引起人们的兴趣
对孔子的重新诠释
向秀和郭象
道是“无”
万物的“独化”
典制与道德
有为与无为
知识与模仿
齐万物
终极的自由与快乐
第二十章新道家:豁达率性的风格
风流与浪漫精神
“杨朱的乐园”
率性的生活
感情
情爱
第二十一章中国佛学的基础
佛教的传入及其在中国的发展
佛学的一般概念
二谛义
僧肇的哲学
道生的哲学
第二十二章禅宗:潜默的哲学
禅宗起源的旧说
第一义不可说
修禅的方法
顿悟
无成之功
第二十三章更新的儒家:宇宙论者
韩愈和李翱
周敦颐的宇宙论
精神修养的方法
邵雍的宇宙论
事物演化的规律
张载的宇宙论
第二十四章更新的儒家:两个学派的开端
程颢对“仁”的认识
程朱的“理”的观念的来源
程颐的“理”的观念
陶冶感情的方法
寻孔颜乐处
第二十五章更新的儒学:主张柏拉图式理念的理学
朱熹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
“理”或原理
太极
“气”
性和心
政治哲学
修心养性的方法
第二十六章更新的儒学中的另一派:宇宙心学
陆九渊论心
王守仁的宇宙观
“明德”
良知—来自直觉的认识
“正事”
“用敬”
对佛学的批评
第二十七章西方哲学的传入
反对更新的儒学的思潮
孔教运动
西方思想的传入
西方哲学的传入
第二十八章厕身现代世界的中国哲学
哲学家和哲学史家
抗日战争时期的哲学耕耘
哲学的性质
人生的境界
形而上学中的方法论
英文版编者引言
译后记
小史者,非徒巨著之节略,姓名、学派之清单也。譬犹画图,小景之中,形神自足。非全史在胸,曷克臻此。照某些哲学家说,这是必须的。佛家就说,生就是人生苦痛的根源。柏拉图也说,肉体是灵魂的监狱。有些道家的人“以生为附赘悬疣,以死为决疣溃痈”。这都是以为,欲得到最高的成就,必须脱离尘罗世网,必须脱离社会,甚至脱离“生”。只有这样,才可以得到最后的解脱。这种哲学,即普通所谓“出世的哲学”。
另有一种哲学,注重社会中的人伦和世务。这种哲学只讲道德价值,不会讲或不愿讲超道德价值。这种哲学,即普通所谓“人世的哲学”。从人世的哲学观点看,出世的哲学是太理想主义的、无实用的、消极的。从出世的哲学观点看,人世的哲学太现实主义了、太肤浅了。它也许是积极的,但是就像走错了路的人的快跑:越跑得快,越错得很。
有许多人说,中国哲学是人世的哲学。很难说这些人说的完全对了,或完全错了。从表面上看中国哲学,不能说这些人说错了,因为从表面上看中国哲学,无论哪一家思想,都是或直接或间接地讲政治、说道德。在表面上,中国哲学所注重的是社会,不是宇宙;是人伦日用,不是地狱天堂;是人的今生,不是人的来世。孔子有个学生问死的意义,孔子回答说:“未知生,焉知死?”(《论语·先进》)孟子说:“圣人,人伦之至也。”(《孟子·离娄上》)照字面讲,这句话是说,圣人是社会中的道德完全的人。从表面上看,中国哲学的理想人格,也是人世的。中国哲学中所谓“圣人”,与佛教中所谓“佛”,以及耶教中所谓“圣者”,是不在一个范畴中的。从表面上看,儒家所谓“圣人”似乎尤其是如此。在古代,孔子以及儒家的人,被道家的人大加嘲笑,原因就在此。
不过这只是从表面上看而已,中国哲学不是可以如此简单地了解的。专就中国哲学中主要传统说,我们若了解它,我们不能说它是人世的,固然也不能说它是出世的。它既入世而又出世。有位哲学家讲到宋代的新儒家,这样地描写他:“不离日用常行内,直到先天未画前。”这正是中国哲学要努力做到的。有了这种精神,它就是最理想主义的,同时又是最现实主义的;它是很实用的,但是并不肤浅。
入世与出世是对立的,正如现实主义与理想主义也是对立的一样。中国哲学的任务,就是把这些反命题统一成一个合命题。这并不是说,这些反命题都被取消了。它们还在那里,但是已经被统一起来,成为一个合命题的整体。如何统一起来?这是中国哲学所求解决的问题。求解决这个问题,是中国哲学的精神。
中国哲学以为,一个人不仅在理论上而且在行动上完成这个统一,就是圣人。他是既入世而又出世的。中国圣人的精神成就,相当于佛教的佛、西方宗教的圣者的精神成就。但是中国的圣人不是不问世务的人。他的人格是所谓“内圣外王”的人格。“内圣”,是就其修养的成就说;“外王”,是就其在社会上的功用说。圣人不一定有机会成为实际政治的领袖。就实际的政治说,他大概一定是没有机会的。所谓“内圣外王”,只是说,有最高的精神成就的人,按道理说可以为王,而且最宜于为王。至于实际上他有机会为王与否,那是另外一回事,亦是无关宏旨的。
照中国的传统,圣人的人格既是“内圣外王”的人格,那么哲学的任务,就是使人有这种人格。所以哲学所讲的就是中国哲学家所谓“内圣外王”之道。唯其如是,读其书者,乃觉择焉虽精而语焉犹详也。
历稽载籍,良史必有三长:才、学、识。学者,史料精熟也;识者,选材精当也;才者,文笔精妙也。著小史者,意在通俗,不易展其学,而其识其才,较之学术巨著尤为需要。
余著此书,于史料选材,亦既勉竭绵薄矣,复得借重布德博士(DerkBodde)之文才,何幸如之。西方读者,倘觉此书易晓,娓娓可读,博士与有力焉;选材编排,博士亦每有建议。
本书小史耳,研究中国哲学,以为导引可也。欲知其详,尚有拙著大《中国哲学史》,亦承布德博士英译;又有近作《新原道》,已承牛津大学休士先生(E.RHughes)英译;可供参阅。本书所引中国原著,每亦借用二君之英译文,书此志谢。
这本厚厚的砖头书,拿到手里就有一种沉甸甸的历史感。我本来对那些高深莫测的古代思想家没什么感觉,总觉得和我的生活离得太远。可翻开目录,看到那些熟悉的章节名,比如“先秦诸子”、“魏晋玄学”、“宋明理学”,心里还是好奇,到底古人是怎么思考这些永恒问题的。阅读的过程其实是有点挑战的,有些段落需要反复琢磨,就像在迷雾中寻找灯塔,但一旦抓住那个核心思想,那种豁然开朗的感觉,简直比追了一部好剧大结局还过瘾。它不像教科书那样干巴巴地罗列事实,而是更像一位老学者的娓娓道来,把那些抽象的概念,用很生活化的例子串联起来,让你感觉好像真的能触摸到那个时代知识分子的脉搏。比如,书中对儒家“仁”的阐释,不是简单地定义,而是描绘了它如何在社会结构中层层递进,从个人修养到家国天下的实现路径,逻辑之严密,让人不得不佩服。我尤其喜欢作者在处理不同学派观点冲突时的态度,不偏不倚,把争论的双方都描绘得有理有据,留给读者自己去判断和思考的空间,而不是直接给出标准答案。读完后,我不再觉得那些古代的哲学只是历史尘埃,而是感觉它们依然活在我们的语言习惯和行为模式之中,是理解我们民族性格的一把钥匙。
评分我一直以为哲学是少数人的游戏,是那些不食人间烟火的学者们关起门来讨论的玄学。直到我翻开了这本书,才发现中国哲学竟然如此“入世”。它不是在探讨宇宙的终极奥秘,而是在思考“如何做一个好人”、“如何治理好国家”这类与柴米油盐息息相关的问题。作者在处理从孔子到近代的思想过渡时,尤其擅长抓住那些“时代精神”的抓手。比如,他分析佛教传入后,如何被道家和儒家“本土化”的过程,那种文化张力的展现,简直就是一出精彩的文化融合大戏。我特别留意了作者对那些非主流学派的处理,并没有因为它们在历史上的影响力不如儒家而轻描淡写,反而给予了充分的尊重和深入的解读,这体现了作者开阔的学术视野和公正的评价标准。阅读过程中,我多次停下来,拿出纸笔,试图梳理那些复杂的思想谱系,但最终发现,最好的方式还是跟随作者的笔触,任由他带领我们穿梭于不同的时代与思想场景之间。这本书最终给我的感受是,中国哲学是一部关于“实践智慧”的百科全书,它教我们如何在变动不居的世界中,找到内心的定力与外在的秩序。
评分说实话,我买这本书的时候,内心是抱着一种“打卡”的心态,准备应付一下工作上的要求,毕竟“了解中国哲学”听起来像是一个知识分子必备的修养。然而,这本书的叙事方式出乎我的意料。它没有采用那种编年体的流水账式叙述,而是非常巧妙地将哲学思想的发展与当时的政治、社会背景紧密结合起来。比如,作者在谈到道家思想的兴起时,不会孤立地去分析“老庄”的文本,而是会详细铺陈战国乱世下,人们对现有秩序的幻灭感和对超脱的渴望,这种“情景再现”的手法,让原本枯燥的理论变得有血有肉,仿佛能闻到那个时代弥漫的硝烟味和竹简的霉味。我发现,很多我过去觉得是“老生常谈”的道理,在特定的历史语境下,都有着非常尖锐和前卫的内涵。作者对辩证法的运用尤其令人印象深刻,他总能从一个思想的对立面中,挖掘出其内在的张力与未竟之处,使得整个思想史的脉络清晰可见,充满了动态的美感。这本书的文字功底也极佳,行文流畅,逻辑清晰,即使是初次接触这些复杂概念的读者,也能大致跟上作者的思路,不会轻易迷失在术语的迷宫里。
评分说实话,这本书的阅读体验,更像是在攀登一座思维的珠穆朗玛峰。它要求读者投入相当的精力去跟随作者的思路,尤其是在涉及到宋代理学中关于“心性论”和“天理”的论述时,那份精微的辨析,简直让人汗毛倒竖。我发现作者在梳理那些错综复杂的师承关系和思想流变时,展现了惊人的耐心和精确度,每一个转折点、每一个概念的微妙变化,都被他用近乎外科手术般的精准度剖析开来。这使得我能够清晰地看到,一个思想是如何在历史的长河中被继承、被修正、甚至是被曲解的。比如,作者对禅宗思想的描述,就非常到位地抓住了那种“不立文字,直指人心”的精髓,寥寥数语,便将那种跳脱于传统文字束缚的境界勾勒出来,让人读后不觉有些心神宁静。这本书的学术严谨性毋庸置疑,但它最大的魅力在于,它成功地将这份严谨包裹在了一种优美而富有洞察力的文字之中。它不是在“说教”,而是在“引导”,引导你进入一个更深邃的思考维度。对于想深入了解中国思想脉络的严肃读者来说,这绝对是一部不可替代的案头书。
评分最近几年,我对“传统”这个词越来越敏感,总想弄清楚我们文化深处的那些基石到底是什么。这本著作无疑提供了一个宏大且细致的地图。我最欣赏的是作者对中国哲学“问题意识”的捕捉。很多西方哲学史侧重于形而上学的探讨,而这本书很早就把重点放在了“人如何安身立命”这个核心命题上。从如何处理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关系,到如何构建一个理想的社会秩序,这些思考贯穿始终。我感觉作者像一个经验丰富的导游,带着我穿梭在百家争鸣的殿堂中,时而驻足聆听墨家的兼爱,时而跟随阴阳家的五行流转,时而又在程朱理学的格物致知中感受到内敛的力量。这本书的价值不仅仅在于知识的传递,更在于它提供了一种独特的思维框架,一种不同于我们日常习惯的观察世界的方式。特别是对于理解当代中国社会面临的一些伦理困境,这本书提供了一种历史性的纵深感,让我们知道这些“纠结”并非今日独有,而是在几千年的思想碰撞中反复出现的主题。阅读完后,我的世界观似乎被拉伸和重塑了一下,对很多事情的理解更加有耐心,也更具包容性。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