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故(第三集)

掌故(第三集)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徐俊 主编,严晓星 执行主编 编
图书标签:
  • 历史故事
  • 掌故系列
  • 清朝
  • 民国
  • 家族史
  • 社会变迁
  • 历史小说
  • 文化
  • 传统
  • 回忆录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华书局
ISBN:9787101129731
版次:1
商品编码:12307002
品牌:中华书局
包装:精装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8-01-01
用纸:特种纸
页数:299
字数:15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掌故》聘请钟叔河、董桥、陈子善、赵珩、白谦慎五位先生为顾问,由百年中华书局诚意推出。一方面,从文章体式和趣味上而言,希冀可以延续晚清民国以来掌故写作的传统,甚而上接宋元明清笔记文体的气脉,打通文史,强调文人高雅的趣味与不俗的境界。另一方面,从内容材料上而言,或亲闻亲历,或考订有据,避免道听途说,希冀采之可以裨信史,丰富我们对相关历史人物与历史事件的了解。

内容简介

  2016年《掌故》第一集出版,2017年推出第二集,均已加印,可见颇受读者欢迎。2018年1月,大家期待的《掌故》第三集终于面世,本集中依然名家云集,如郑重、徐文堪、扬之水、白谦慎、艾俊川、胡文辉、许礼平、王培军等十几位当代知名作者,再次聚焦近代以来百余年内的文坛、学林、政界、艺苑的人物与故实。

  这一集扬之水先生写侄女、侄女婿两家的上两代,竟曾是战场上以命相搏的对手:“门致中1928年出任国民党宁夏省政府主席,1940年参加汪精卫政权,1944年任华北伪治安军总司令,在冀东曾与李运昌领导的抗日队伍交手,吃了败仗,而且败得很惨。这位年轻的李运昌司令,正是我那侄女的亲爷爷。”好像是时下流行的各种“神剧”的套路。再如郑重先生写唐德刚为张学良做口述史的曲曲折折,最后竟以赵四小姐“吃醋”误解唐德刚而告终。郑重先生感慨:“这故事可以写章回小说了。”又如徐文堪先生写史禄国,王培军先生写晚清奇人郭十公子,申闻先生写民国间的北平风雅盛事,苏枕书女士写傅增湘藏书在日本的流转,都有追寻“旧时月色”的况味。

  本集的老作者雪克、胡文辉、白谦慎、艾俊川、刘聪等等仍然出手不凡,雪克先生《往事已矣 记忆留痕——重读戴幼和家祥先生尺牍后》、白谦慎先生《充和送我进耶鲁》,两位记亲闻亲历,虽去今未远,却都极其难得;艾俊川先生钩沉齐白石的“电影生涯”、宋希於先生勾绘张次溪晚年侧影,资料详实,令人难忘;刘聪先生谈吴湖帆、周鍊霞之交往,已进入第二番,两位艺术家的彼此倾慕与纠结,体现的是人性在历史中的温度;而胡文辉先生写“汤尔和的心事”,则体现出作者的卓见。

  封面图片为邓之诚小楷顾太清《消寒诗》跋语局部(苏州博物馆藏)。

作者简介

编者、主要作者介绍

徐 俊,1961年生,江苏扬中人。现任中华书局总经理。著有《敦煌诗集残卷辑考》、《鸣沙习学集》等,另撰有《书札中的雪泥鸿迹——中华书局所藏向达致舒新城书札释读》、《附逆之外的梁鸿志——爰居阁谭屑》等。

严晓星,1975年生,江苏南通人,媒体人、学者。著有《近世古琴逸话》、《金庸识小录》、《七弦古意:古琴历史与文献丛考》等,编有《高罗佩事辑》、《民国古琴随笔集》等。

郑 重,1935年生,安徽宿县(今宿州)人,《文汇报》高级记者,中国作家协会会员。著有《谢稚柳传》、《中国文博名家画传:张珩》、《收藏大家》、《海上收藏世家》、《毛泽东与文汇报》等。

许礼平,1952年生于澳门,祖籍广东揭阳。早岁于东瀛编纂《货币书目知见录》、《中国语文索引》。上世纪70年代为香港中文大学编《中国语文研究》。80年代创办问学社、翰墨轩。90年代创办《名家翰墨》月刊、丛刊。现为香港翰墨轩出版有限公司总编辑。著有《旧日风云》等。

扬之水,1954年生,浙江诸暨人,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研究员。著有《诗经名物新证》、《诗经别裁》、《〈读书〉十年》(全三册)、《奢华之色:宋元明金银器研究》(全三卷)、《唐宋家具寻微》、《香识》、《物色:金瓶梅读“物”记》(中华书局即出)等。

白谦慎,1955年生,美国波士顿大学艺术史系教授,现为浙江大学文化遗产研究院教授。著有《傅山的世界:十七世纪中国书法的嬗变》、《傅山的交往和应酬:艺术社会史的一项个案研究》等,编有《张充和诗书画选》、《张充和诗文集》等。

赵龙江,1958年生,北京藏书家。撰有《拾到的知堂遗物》(收入中华书局版《买书记历》)、《史家谢兴尧先生的日记》、《曾是骆驼书屋旧存:徐祖正藏书点滴》 等,编有《螺君日记》等。

艾俊川,1964年生,1987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文献学、出版史研究学者。著有《文中象外》等,另撰有《不至异国,当得异书》(收入中华书局版《买书记历》)、《过云楼的书画生意》、《傅山致魏一鳌手札编年》、《鉴定金属活字印本的几个方法》等。

王培军,1972年生,安徽枞阳人,上海大学中文系副教授。从事中国诗学、古典文献学研究。著有《光宣诗坛点将录笺证》、《钱边缀琐》,整理《苍虬阁诗集》、《校辑近代诗话九种》、《校辑民权素诗话廿一种》等。

苏枕书,江苏南通人,京都大学博士在读,近年主要关注中日近代文献交流研究。著有《尘世的梦浮桥》、《京都古书店风景》、《有鹿来:京都的日常》、《京都如晤》等。

申 闻, 1982年生,江苏苏州人,苏州博物馆副研究馆员。主要研究方向为版本目录学、明清文献研究等。著有《访古与传古:吴大澂的金石生活考论》,编有《题跋古今》等。 “梅景传家:清代苏州吴氏的收藏”特展策展人,另曾主持策划 “木石缥缃:苏州博物馆藏古籍碑拓特展”、“烟云四合:清代苏州顾氏的收藏”等特展。

目录

1 充和送我进耶鲁/白谦慎

当我把自己的计划告诉张先生后,电话那头,她稍稍停顿了一下,似乎在思考什么,然后说:“你想不想到耶鲁大学来读艺术史系?你若愿意,我会郑重推荐。”近三十年过去了,她说到“郑重推荐”那四个字时稍稍放慢的语速和加重的口气,却依然在耳。


27 往事已矣 记忆留痕——重读戴幼和家祥先生尺牍后/雪 克

无论因公或私觌,不分场所,只要向先生提到四大导师名讳,先生总是马上起立致敬;居家、住院,病卧在床,也要抬头示敬;易箦之际,曾陪同外地受业弟子探望,偶及清华先师,先生紧闭的双眼流出了泪水,此情此境,在场者谁不凄凄伤神。


34 一代大师史禄国/徐文堪

史禄国一生以学术研究和实地考察为志业,却没有显赫的名声,也没有建立自己的学派。但在今天的俄罗斯,他已享有崇高的声誉。生平坎坷而学术成就辉煌,对于像史禄国这样的大师而言,无论生前的颂扬,还是身后的哀荣,都是不足道的。他对自己终生的探索,有着坚定的自信。


43 齐白石“演电影”/艾俊川

这些与《丹青诀》同时的书信,为电影的由来写下注脚。作为齐白石画作的收藏者和经营者,伊藤为雄拍摄电影,既为介绍白石画艺,也不乏商业考虑。


60 我所知道的陆鸿年及其他/扬之水

永乐宫的搬迁,不是画家的决策,画家能够做到的只是尽平生所学全力保持壁画原貌。陆鸿年先生病逝于1989年,我在二十年之后曾两赴永乐宫,迁址之前的壁画我未曾见过,但眼前的壁画色彩鲜明,会是陆先生所深信的风采依旧罢。


70 画坛轶趣(中)/周昌谷

一次有一张八尺中堂八大山人的老鹰,没人要,他放在茶店门口(茶店是书画古董交易的早市),被余任天先生看到,问他多少钱。他说,文管会不要,华东里去了两次,第二次吴先生说:“伪的,五角也不要!”“你卖多少?”“给三元罢!”“好!给你五元。”


77 沦陷语境中的耶律楚材——汤尔和的心事/胡文辉

汤尔和之吊耶律楚材,亦其自吊也。耶律臣事宗国之敌,而救济中原父老;汤与日人合作,而维系沦陷区民生。二者所处的情势、所为的事迹,固有相似的地方。耶律一生的作为,很容易让汤尔和产生共鸣;在耶律身上,汤能找到自己行事的“先例”,使其政治实践得到历史的支撑,也使其内心紧张得到文化的慰解。


98 听唐德刚说张学良口述纠纷始末/郑 重

唐德刚忙前忙后,招待得很热情,就是静不下心来和我谈张学良口述历史的事。我也就不再逼他。直到在鲤鱼门饭店入座之后,他才说:“我在这里请张学良吃过饭。”原来他像说书人,前面都是作了卖关子铺陈,此时才算进入正题。


111 傅增湘旧藏在日本/苏枕书

卖给外国人,虽可得善价,但于公于私又多顾虑。而其时日本的书商、学者、图书馆机构正处于购买欲高涨、购买力强盛的时期,傅增湘所畏之“清议”,应指将书售与日方之后可能发生的情形。


132 郭十公子轶事/王培军

焯莹的行为,迥然有异于人,其为不可一世的狂士,是可以想见的。据张舜徽的《爱晚庐随笔》,焯莹不仅讥斥当代大老如广雅、湘绮,是连父亲也批驳的,其为人,张氏认为近于龚自珍子孝拱,那位放诞失检的名父之子。


151 陈定山的京华遗事/申 闻

邓之诚抄录《消寒诗》赠陈浏时,曾信誓旦旦地说“异日必以扇归翁,即以此为券”,但1929年冬,冼玉清北游故都,为邓之诚藏扇题诗时,陈浏已长逝于关外,纨扇自然也就留在了五石斋中。


179 从吴湖帆的十首《清平乐》谈起/刘 聪

《佞宋词痕》手稿中的很多修改,都是为了隐讳作者和周鍊霞的亲密关系。那十首《清平乐》的顺序被刻意打乱,会不会也是如此?换句话说,如果十首小词按最初的顺序一一解读,是不是可以看出词作背后所隐藏的一些故事?


194 试解《数学难题》四友(上)——金克木与沈仲章:难忘的影子(三)/沈亚明

作为女儿,我对父亲年轻时的性格情调更感兴趣。所以,青年A亲见的“连学生宿舍都不如”的“单身汉的住屋”,亲闻的“我身体是外强中干,活不到三十岁,加入人寿保险最好,可惜还没有老婆孩子领钱”等言辞,我觉得挺有趣。尤其那几句奇谈怪论,符合父亲口吻。


220 高贞白和鸳鸯蝴蝶派/许礼平

按理,掌故学是史学旁枝,崇尚的文字当是朴实的,但掌故家高贞白却能出乎意料地去称赏那些虚构的小说。三十多年过去了,“当时只道是寻常”,现在把这事联系到高贞白的整个人生,却发觉高先生作为一个骨鲠的自由学者,这当中自有其个性的表征。


240 琐记荛公晚年/赵龙江

上世纪50年代以后,因国内政治气候变化,作为旧知识分子,谢、金两人各自都感受到了压力,他们只能在难以推测的变局中谨慎低调,于是二人渐渐断了联系。及至1996年我与荛公结缘,越年,又通过魏绍昌先生与金老取得联系。随后,我将为谢老所摄近照邮沪,金老亦将两三年前留影寄我,由我转交谢老,从此二人又恢复联络。


260 掌故家张次溪晚年侧影(上)/宋希於

当时的卖家把文物转让给国家,多数是亏本卖出,实属不得已而为之。而张次溪竟然“虎口夺食”,赚了公家的钱,堪称特例。另外,徐文玉是人称“极精明”的书贩,刘广振乃是琉璃厂经眼无数的“杂志大王”,张次溪竟然能从他们两人手下捡到“漏”,也真令人佩服。


275 艺林烟火录(三)/唐吟方

杨仁恺写成《朵云轩复制〈十竹斋书画谱〉》一文,寄呈启功征求意见。启功阅后指出,此文系门下代笔,并言:“此稿不似出自斫轮老手,门下起草,老师必宜严格把关。”


288 编后语/严晓星

精彩书摘

充和送我进耶鲁(节选)

白谦慎


1986年10月,我离开北京大学,前往位于美国东部新泽西州的罗格斯大学(Rutgers University)攻读比较政治博士学位。由于自小喜爱书法,出国前已经参与了全国性的书法活动,赴美留学后,我利用业余时间,在学校的东亚图书馆查阅港台海外的书法资料,开车在美国东部拜访旅美书法家,为《中国书法》杂志撰写短文,介绍港台和海外书法界的情况。

1988年8月,我和妻子驱车至首府华盛顿。此行的目的除了旅游,便是拜访傅申先生。傅先生时任佛利尔美术馆中国部主任,是著名的书法史学者。早在1982年春,当我还是北京大学国际政治系四年级本科生时,就曾写信向他请教海外书法研究的一些情况。8月6日,我和妻子与住在华盛顿的老同学许之微、张向欢夫妇一起前往傅申先生府上拜访。我带去了两张字请傅先生指教,一件是对联,另一件是小楷。傅先生看了我写的小楷,便说我给你看一个人的字。说着从书架上抽出一本耶鲁大学美术馆举办的“中国文学艺术中的梅花”展览图录,其中的小楷,特别是中英文参考书目中的蝇头小字,夹杂在英文中间,错落有致,格调极高。傅先生见我赞叹不已,在旁说了一句:“看了这样的字,就知道我们从小就没有写好字。”这个小楷的作者就是张充和先生。这是我第一次见到她的小楷,当时也不曾料到,以后和她的认识成为我的人生转折点。

我当时读书学费全免,生活费则靠打工来挣。开学的时候,在学生食堂打工,端盘子,洗碗。寒暑假期间,在房管处打工,搬家具、刷油漆,干的都是体力活。当我打听到本校东亚语言文学系的涂经诒教授开中国书法课时,便毛遂自荐,申请当书法课的助教。结果发现,已有一位台湾来的女士在当助教,暂无空缺。1987年夏天,我正在房管处打工,突然接到涂教授的电话,说那位台湾女士嫁人了,问我是否愿意接她的位子。就这样,1987年秋季,我开始在东亚系教书法。以后,我还曾在耶鲁大学、西密歇根大学、波士顿大学教过中国书法,直至2015年回国。此是后话。

到东亚系当助教后,逐渐和系里的教授们熟了。教中国现代文学的是李培德教授(Peter Li),他的父亲是语言学大师李方桂先生。有一天他告我,他的干妈喜欢写字,干妈的名字叫张充和。原来李方桂和张充和抗战期间住在重庆时就已是好友。我因在傅申先生那里见到过张先生的小楷,印象极深,傅先生也建议我有机会去拜访,便向李教授要了张先生的地址,在1989年1月20日给她写信,希望在5月放暑假时前去拜访。2月1日收到了她的回信:


谦慎先生:

燕生(谦慎按:即徐燕生女士,李培德夫人)、培德早向我介绍先生,十分钦佩。五月间能来舍下一谈,非常欢迎。我虽然在此间教了多年写字(不能说书法),却没编什么讲义,因学生由各系来学,程度十分不齐。开始两周是教点楷书笔法,以后即因人设教,因为只有一学期。说来你不要奇怪,艺术学生倒是写什么都行。只有学中文(指洋人)的不易写得像样,因为深入字典字,方之又方,块之又块。等见面时再谈。

敬祝

安乐

张充和 一九八九年一月廿九日


没想到还没前去拜访,3月5日,在罗格斯大学举办的纪念李方桂先生的学术研讨会上,我就见到了她。张先生个子不大,依稀记得她当时穿着旗袍。研讨会现场发的小册子封面上的字是我用隶书写的,拿给她看,她说不错不错,欢迎你来访。

1989年4月开始,国内局势动荡,海外学子的心境也难以安宁,本来约定5月到张先生家里拜访的计划便一拖再拖,直到9月4日。她家就在耶鲁大学旁边,从罗格斯大学开车过去大约两个小时。

到了她家后,我请她简略地介绍了自己的家世、学书经历、对书法的见解,并看了一些她和师友的书法。师友的字有沈尹默先生在抗战时期写给她的信札和一些册页手卷。她本人的作品中,让人印象最深的是上世纪30年代末在昆明写在旧笺上的两个小楷手卷。它们和我在傅申先生家见到的80年代所作的小字呈现出完全不同的境界。为梅花展书写的小楷端方古雅,而30年代的小楷则结体欹侧多变,大小相间,错落有致,娴雅中透出几分俏皮。书写这两个手卷时,张充和二十六岁,显示出书法方面的卓越才华。

这两个手卷上的笔画常不连接,气息疏朗空灵,和明代吴门名家王宠的小楷点画有相似,我便问张先生,是否学过王宠的字。她回答说不曾学过,并告诉我,她的表哥也认为她的字与王宠有相似之处,并以为如此写字会折寿,因为王宠英年早逝。讲到这里她笑了:“我表哥七十岁就去世了,我可活得比他长!”那年,她七十六岁,由于长期在舞台上表演昆曲,每日读书写字,她动作敏捷,思维活跃。

在对着大门、通往二楼楼梯旁的墙上,挂着一幅张先生1948年画的青绿山水,画的右下角,钤着一方朱文长方印“充和”。在一本陈世骧先生翻译、她书写的陆机《文赋》(出版于1952年)的落款后,也钤着同一方印,印风古雅生动。我询问印章的作者,她说是乔大壮先生(近代词人、篆刻家)在重庆为她刻的,上世纪60年代意外遗失。言及此事,脸上露出遗憾和思念的神情。我因会刻印,便提出为她摹刻一方。请她给我寄她的书法作品照片时(我在介绍她的文章中要作附图用),附上乔先生所刻印章的复印件,以便依样摹刻。9月28日,我收到了她的信:


谦慎先生:

今奉上乔老图影数个,请不必在意。古人临画临帖亦不必形似。拙书新旧都不足道,更是赧颜者为国内诸法家所阅。为了请教也只好奉上数纸(为阁下所选定者),照片五张,有过小字恐不能翻印,故不寄。中有临《寒食帖》,奉上请教,不必寄国内。所有照片,底片均未得到,惟有耶鲁(云林诗)或可弄到。如不用时请寄还(包括寄国内用后寄还)。

近日小女夫妇搬家来此,家中及心中极乱,未能执笔,待稍定后当书写奉上。

即祝

秋祺

充和上 一九八九年九月廿四日

尊夫人前问候


收到乔老印章图像的第二天,我便开始摹刻。赴美留学时,一个朋友送了几方冻石,其中有一枚和乔老刻的“充和”印大小相仿,不用打磨便可直接摹刻。那时石章的价格远不像今天被哄抬到了很高的地步,我用来摹刻的冻石,并不昂贵,看起来却体面大方。印章只有两个字,当天就摹刻好了。只是美国的邮政系统远不及国内的效率高,9月30日是星期六,只上半天班,10月1日是星期日,邮局不开门,我便在10月2日(星期一)将印章寄出。

六天后(10月8日),张先生收到印章,当即写信感谢:


谦慎先生:

收到摹乔老印,形神都似,“龢”下残缺处,尤甚原印,在上“禾”旁栩栩如飞,叹为观止。即乔老再生,见之必曰:“可以乱真矣。”每听此间艺术人士说,有某人图章,定是真字画,我将以此证明。自一九六五年失去此章,常常思念。今不啻珠还,亦即后继有人,至为欣喜!若需篆书帖,我处有《石鼓》、《秦权》、《天发神谶》等,可代影印。再珍重谢谢。谨祝双安。

充和上 一九八九年十月八日


以后,读了她的一些忆旧文字,才明白为何她“自一九六五年失去此章,常常思念”。这不仅仅因为乔大壮先生是一代篆刻大家,更因为这方印章和她年轻时一段值得永远纪念的经历有关。她在《从洗研说起——纪念沈尹默师》一文中写到,1940或1941年间,她与沈尹默、乔大壮两位先生还有画家金南萱女士曾一起到一位杨姓乡绅的园林雅集。“回城后,尹师转来乔老为我刻的‘充和’二字,在一方红透的寿山石上,尹师又在盒上题‘华阳丹撰充和藏’。可惜1965年去威斯康星大学上课,归途中失去箱子,包括此章在内。”她在另一篇短文《仕女图始末》中,也以真挚的情感怀念着重庆时期的师友。在失去印章二十四年后,我的摹刻之作,多少弥补了她失落原印的遗憾。

想必是得到这方摹印后格外高兴,次日,张先生又给我发了一封短信,这次是用毛笔写在明信片上:


昨寄谢信,谅与此片同到,因今天为节日。所赐章石甚佳,特此致谢。冻中含有松花纹,至美。

谦慎先生

充和 九日


为了感谢我为她摹印,她寄给我一本饶宗颐先生的《睎周集》。1970至1971年,饶宗颐先生应傅汉思教授的邀请到耶鲁大学研究生院访学一年,其间所填一百二十七首词,张先生用小楷抄录,饶先生印成了精美的集子。

收到《睎周集》后,我打电话给她表示感谢,顺便也提到自己准备转行。当时我已快修完比较政治学的博士课程,但1989年夏季国内的局势,使我不想再从事和政治过于密切的研究,原先打算毕业后回国任教的计划也搁置在一边了。罗格斯大学有一个很好的图书馆学院,我打算去学图书馆学,先找个能养家糊口的工作,以后再图发展。当我把自己的计划告诉张先生后,电话那头,她稍稍停顿了一下,似乎在思考什么,然后说:“你想不想到耶鲁大学来读艺术史系?你若愿意,我会郑重推荐。”近三十年过去了,她说到“郑重推荐”那四个字时稍稍放慢的语速和加重的口气,却依然在耳。听得出来,她在鼓励我做出决定,只要我表示同意,她将会尽最大努力去促成此事。

改变我命运的机缘,竟来得如此突然!


《星火燎原:二十世纪中国革命的群像与转折点》 内容简介 本书并非聚焦于某一特定历史时期的宏大叙事,而是以一种细密、穿插的笔触,描绘了二十世纪中国社会在剧烈动荡与深刻变革中所涌现出的,那些鲜活的个体命运和关键的转折性瞬间。它试图在历史的洪流之下,挖掘出那些常常被宏大叙事所掩盖的、充满人性光辉与挣扎的侧面。全书结构松散而内在逻辑严密,由一系列相互关联又可独立成章的“片段”和“侧记”构成,旨在提供一个多维度的观察视角。 第一部分:觉醒的年代与知识的重量(1900-1927) 本部分深入探究了辛亥革命前后,中国知识分子群体在思想阵地上的激荡与彷徨。重点描绘了留学归国青年,如何在接触西方思潮与本土文化之间进行艰难的平衡与取舍。书中详细记录了一批新兴知识分子在上海、北京、武汉等地的秘密聚会、思想辩论和早期组织活动的场景。 林先生的抉择: 聚焦于一位出身于江南士绅家庭的青年学者,他如何在接受了达尔文主义和功利主义的洗礼后,面对家族的期望与时代变革的呼唤,最终放弃了海外的优渥生活,回到家乡创办民间学堂的故事。着重刻画了他与保守派地方势力在教育改革上的复杂博弈。 “五四”前夜的沙龙: 细致再现了北京几家著名私人书斋和咖啡馆中,关于“德先生”与“赛先生”的争论如何从抽象理论,逐渐渗透到日常生活和家庭观念的变革之中。书中对当时印刷术、出版业的蓬勃发展及其在思想传播中的作用进行了详细的文献梳理和场景还原。 南方的火种: 描绘了早期共产主义小组在广州和武汉的早期活动,重点不在于组织架构,而在于早期成员们在传播马克思主义时所使用的语言、策略,以及他们如何克服对俄国理论的陌生感,将其本土化的努力。特别关注了早期工会组织者,如何将阶级斗争的概念引入到罢工谈判的实际操作中。 第二部分:革命洪流中的个体生存(1927-1937) 这一部分转向了国共合作破裂后的血雨腥风,重点考察了在政治清洗和军事冲突的夹缝中,普通人如何努力维持生活的尊严与信仰的纯粹。 苏南的避难者: 以一个小型城市(如苏州或常州)为背景,描绘了不同政治光谱的知识分子和商界人士,如何在白色恐怖下互相庇护或互相出卖的复杂人际网络。书中对当时特务组织的工作手法、地下交通线的隐蔽方式,进行了基于口述史和档案的还原。 乡村的重塑: 考察了在土地革命影响下的几个特定农村社区,土地改革运动如何打破了原有的宗族结构,以及新的组织模式在短时间内对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家庭伦理产生的深刻影响。这部分强调了改革的执行者——基层干部,在权力与理想之间的拉扯。 都市的边缘人: 描述了在十年“围城”时期,上海、南京等大都市中,那些不参与政治,但又深受其害的文化艺术从业者和市民阶层的生活状态。他们对时局的冷眼旁观、对“靡靡之音”的沉溺,实际上也是一种特殊的抵抗或麻醉。 第三部分:民族存亡与信仰的淬炼(1937-1949) 抗日战争与解放战争时期,社会结构被彻底撕裂,本书将目光投向了后方支援体系和前线的精神支撑。 大后方的知识工厂: 重点叙述了西南联大等机构在艰苦卓绝的条件下,如何坚持学术研究和人才培养的艰难历程。书中不仅有对著名学者的侧写,更关注了那些默默无闻的助教、行政人员,以及他们在物资极度匮乏下的生活智慧。例如,如何用有限的资源维修精密仪器,如何在物资配给中保证教学的最低标准。 战时经济的微观生态: 详述了沦陷区和后方城市中,黑市交易、投机倒把与政府管制之间的动态平衡。通过一个家族经营的酱油作坊的兴衰,展现了民族工商业者在日寇压榨、通货膨胀和接收问题中的多重困境。 渡江前夜的最后谈判: 本部分以极大的篇幅,记录了在1949年春,围绕着国民党政府内部“和谈派”与“主战派”的最后交锋。书中通过还原多场秘密会议的记录(或根据回忆重构的场景),分析了各方人物的心理状态,以及他们对未来命运的预判失误或精准把握。着重刻画了那些在权力更迭中,试图为自己和家族寻找出路的“中间人”群体的焦虑。 结语:记忆的碎片与历史的余温 全书的收尾部分,并未急于总结,而是将视角拉回当代,探讨了这些历史片段如何以潜意识的方式,影响着后来的社会风气、价值判断和人际关系。作者通过对一些老照片、遗失信件的解读,试图说明,历史的厚度,往往藏在那些不被重视的日常细节之中。 本书特色: 本书的叙事风格高度依赖于细节的堆砌和多角度的交叉叙事,避免了单一的意识形态框架。它不追求对历史事件的最终裁决,而是致力于呈现“当时人”在特定情境下的复杂心境和行动逻辑。全书语言沉稳内敛,力求在史实的严谨性与文学的感染力之间找到平衡点,是一部侧重于社会文化史、思想史与个体命运交织的深度历史读物。

用户评价

评分

第三段 这本书的编排结构极具匠心,丝毫没有一般汇编类书籍那种松散杂乱的感觉。它似乎遵循着一条内在的逻辑线索在推进,虽然每一则掌故相对独立,但整体上却构建起了一个完整而丰富的文化景观。我特别欣赏作者在章节间的过渡处理,常常是上一段故事的某个意象或人物,会自然而然地引出下一段略有联系但主题迥异的内容,使得阅读体验一气呵成,没有中断感。这种精妙的布局,体现了编者深厚的文学修养和对材料的精准把控力。读到后来,我甚至开始期待下一页会出现什么样的惊喜。而且,它对一些重要历史事件的“侧影”补充得极其到位,比如某次著名战役前夕,将领们私下的谈话内容,或者某位名臣被贬谪时家中仆人的反应等等,这些“边角料”往往比主干叙事更能触动人心,也更能揭示人性的复杂。这本书与其说是在“讲故事”,不如说是在“重构场景”,让我们得以用一种全新的、更具温度的视角重新审视那些早已尘封的往事。

评分

第四段 这份阅读体验,绝对称得上是知识密度与趣味性的完美平衡典范。作为一个对传统文化有着长期关注的读者,我时常会接触到一些半生不熟的掌故,要么信息量太大消化不良,要么细节缺失导致意犹未尽。然而,此书中的每一条记录都像是一颗被精心打磨过的宝石,光泽度、硬度都恰到好处。它不会把所有背景知识都一股脑地灌输给你,而是留出了一定的空间让读者主动去联想和查证,这种“半开放式”的叙事技巧非常高明。例如,书中提到了某个古老的工艺制作流程,只描述了其中最奇特、最不合常理的一步,引人遐想,而不是冗长地解释所有技术细节。这种叙述方式极大地激发了我的求知欲,让我迫不及待地想去翻阅其他相关书籍来填补空白,它成功地扮演了“引路人”的角色。这本书的价值不单在于它提供了多少现成的知识,更在于它点燃了读者对探寻真相的热情,极大地拓宽了我的知识边界,让我对“细节决定成败”这句话有了更深的体会。

评分

第一段 这本书真是让我大开眼界,简直是文化探索的宝库!我一直对历史上的那些小细节、那些不为人知的趣闻轶事抱有浓厚的兴趣,而这本读物完美地满足了我的好奇心。作者的叙述方式极其生动,仿佛每一个掌故都不是冷冰冰的文字记录,而是眼前正在发生的鲜活场景。比如,书中对于某个古代文人日常习惯的描摹,细致到连他喝茶时喜欢用哪种盏,闲暇时会摆弄什么物件都写得清清楚楚,这种深入骨髓的细节描绘,极大地增强了代入感。更难得的是,作者在讲述掌故时,并没有停留在简单的罗列,而是巧妙地将它们置于宏大的历史背景之下进行审视,让人在津津乐道于那些奇闻异事的同时,也能对那个时代的社会风貌、文化思潮有一个更深刻的理解。我特别喜欢那种“原来如此”的顿悟感,很多过去模糊不清的事件,因为有了这些侧面的补充,一下子变得立体起来,脉络清晰。阅读过程如同跟随一位知识渊博、谈吐风趣的长者在古老的巷陌中漫步,每走一步都有新的发现。它不仅仅是知识的积累,更是一种审美体验。

评分

第五段 这本书的装帧和排版也值得称赞,它散发着一种沉静而厚重的气质,非常符合其内容本身的格调。纸张的质感温润,字体的选择清晰易读,即便是长时间阅读也不会感到视觉疲劳,这在如今很多追求速度而牺牲质感的出版物中,是极为难得的。更重要的是,在内容层面上,作者对不同文化圈层和时代背景下的掌故进行了细致的区分和呈现,使得读者能够清晰地感知到地域和时间差异带来的文化变迁。我特别留意到,书中对女性在历史中的侧面形象的记录也十分精彩,她们的智慧和无奈往往就藏在那一两个不经意的生活片段里,没有宏大叙事,却充满了人情味和历史的重量。这本书仿佛是一面多棱镜,折射出古代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既有庙堂之高,也有市井之远。它让我感觉自己不仅仅是在阅读历史记录,更像是在进行一场穿越时空的深度访谈,每一个掌故都是一段鲜活的见证,读完之后让人心满意足,回味无穷。

评分

第二段 说实话,我原本以为这种偏重“掌故”的书籍会比较枯燥晦涩,充满了艰涩的古文或冷僻的典故,但《掌故(第三集)》彻底颠覆了我的认知。它的行文风格非常流畅且富有画面感,即便是对古代典籍不甚了解的普通读者,也能轻松愉快地沉浸其中。作者的语言功力非常了得,夹叙夹议,张弛有度。在描述一些令人捧腹的逸闻时,笔调是诙谐明快的,读起来让人忍不住会心一笑;而在涉及一些涉及士人风骨或社会伦理的深刻细节时,文字又转为沉静内敛,引人深思。我印象最深的是其中关于某个朝代官场潜规则的片段,作者没有使用批判性的语言,而是通过几则流传的笑话和生活细节,将那种微妙的权力关系和人情世故描摹得淋漓尽致,那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精髓被拿捏得恰到好处。读完后感觉自己像是偷窥到了历史人物最真实、最放松的状态,而不是教科书上那种端着架子的形象。这是一本真正做到“寓教于乐”的佳作,值得反复品味其中的韵味。

评分

不只是掌故还是历史的一角,彩插惊艳

评分

已是第二集,期待第三集!大家掌故,掌故大家。

评分

《掌故》聘请钟叔河、董桥、陈子善、赵珩、白谦慎五位先生为顾问,由百年中华书局诚意推出。一方面,从文章体式和趣味上而言,希冀可以延续晚清民国以来掌故写作的传统,甚而上接宋元明清笔记文体的气脉,打通文史,强调文人高雅的趣味与不俗的境界。另一方面,从内容材料上而言,或亲闻亲历,或考订有据,避免道听途说,希冀采之可以裨信史,丰富我们对相关历史人物与历史事件的了解。

评分

《掌故》中华书局出品。精装布纹封面,2016年12月1版3印,好读,耐读!感谢京东,图书促销活动,感谢京东金融,感谢快递小哥!

评分

从第一集追到现在,编的相当好的一本书,零星篇章可以照见大千

评分

文化人,读的文化书,我们这种没文化的,看起来真的很生涩难懂

评分

松鼠症患者!买书如山倒,读书如抽丝,这病,得治啊!想入手很久的书,趁着有活动赶紧拿下,等待阅后再来追评!曾国潘说:人之气,本难改变,唯有读书则可以改变其气质。虽然现在社会穿着打扮明显可以改变气质,但是二者的“气”是不同的,有些人只是变的皮相,而另外的少数人改的却是风骨。一般妹子的聊天内容:娱乐八卦、化妆护肤、减肥塑身、男女感情、家庭琐事、育儿经、朋友闲话等。喜欢阅读的妹子的聊天内容:包含以上所有,外加,人生规划、文学历史、社会人文、思想交流、阅读品鉴等。SO,想成为什么样的人,看自己的选择。

评分

本来以为是清人所编的历代掌故,不料是此掌故非彼掌故,搞的我哭笑不得。书的质量很好,只是我本人不太喜欢。

评分

一、赵珩、陈徒手、胡文辉、严锋、谭伯牛等近二十位当代知名作者,聚焦近代以来、百余年内的文坛、学林、政界、艺苑的人物与故实,考订周详,见解通达,道人之所未言,采之可以裨信史,足以丰富我们对相关历史人物与历史事件的了解。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