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汪篯同志在陈寅恪先生门下专攻隋唐史多年,很多文章是受陈先生的学术观点、治学方法的影响而写成的,师徒相承之迹,跃然纸上
内容简介
本书辑选汪篯先生生前唐史相关论文,围绕唐朝的骑兵、门阀、禁军、吏治等问题,探究唐朝崛起与兴盛的原因。字里行间也显示出汪先生深厚的学养和扎实的功力。
作者简介
汪篯(1916—1966),江苏江都人。中国当代历史学家,1934年考入清华大学历史系,1947年进入北京大学历史系工作,师从陈寅恪先生。先后任北大历史系副教授、教研室副主任、教授,文革初去世。毕生从事隋唐史研究,身后文稿札记集为《汪篯隋唐史论稿》,计二十二篇。
精彩书评
汪篯同志所用史料无不细加考校,从无信手拈来、滥事引用之处。这种严肃的治学态度,对于今天的中青年史学工作者来说,无疑也是应当继续承袭的。
————胡如雷
目录
唐室之克定关中
唐初之骑兵
唐太宗之拔擢山东微族与各集团人士之并进
唐太宗树立新门阀的意图
唐高宗王武二后废立之争
唐玄宗安定皇位的政策和姚崇的关系
唐玄宗时期之禁军及其统帅
唐玄宗时期吏治与文学之争
精彩书摘
在隋末群雄并起时,雄踞山东的有李密、窦建德等,他们虽终于以兵力不敌归于失败,但绝不是没有能力的人,所以都很受山东人的拥戴。窦建德死后,刘黑闼、徐圆朗于武德四年七八月间复起于山东[ 《旧唐书》卷一《高祖纪》。
黑闼是窦建德余党,圆朗是李密旧部[ 《旧唐书》卷五五《刘黑闼传附徐圆朗传》。
他们在举事时,即以复用建德旧属之文武和师效建德之设法行政为号召,一时建德的旧臣故将如王琮、刘斌、范愿、董康买、高雅贤及其他文武,或加重用,或复本位。[ 《旧唐书》卷五五《刘黑闼传》。
这时山东人所表现的态度,是先有“兖、郓、陈、杞、伊、洛、曹、戴等八州豪猾皆杀其长吏以应”[ 《旧唐书》卷五五《刘黑闼传附徐圆朗传》。
圆朗,魏又有“山东豪杰多杀长吏以应黑闼,上下相猜,人益离怨”[ 《通鉴》卷一九○唐高祖纪武德五年十二月甲子条。
唐室既系起兵于太原,而其后又以关中为根据地,其与山东人之间,自易发生隔阂。以故在唐初有变时,多用山东人去安抚山东。在李密归降以后,唐所用的山东安抚大使是宗室淮安王神通,副使则崔民干。胡三省说:“崔民干,山东望族,故使副神通以招抚诸郡县。”[ 《通鉴》卷一八六唐高祖纪武德元年十月庚辰条胡注。
这是极能洞烛隐微的。可是李密虽经降顺,而其部将徐仍据旧境,未曾纳地,于是随从李密入关的魏徵,又以山东人的资格,自请安辑山东,劝说徐归附。[ 《旧唐书》卷七一《魏徵传》。
此后高祖在武德二年四月又派了定州新乐人郎楚之去安抚山东。此郎楚之便是大业中以山东人在朝廷结党被韦云起劾告配流的那个人[ 《旧唐书》卷七五《韦云起传》。
大概山东人很信服他[ 《通鉴》卷一八七唐高祖纪武德二年四月甲辰条。
凡此数例,都是以表现唐高祖尽量设法,让山东人感到相当满意。
在高祖晚年,隐太子和太宗明争暗斗时期,太宗和建成都有利用山东豪杰的计划。先发动的是建成一方面。建成是听了魏徵、王珪的劝告,谋得征讨刘黑闼行军元帅的位置,因而进行结纳山东英俊的。[ 《旧唐书》卷六四《高祖诸子传隐太子建成传》。
后发动的是太宗一方面。太宗是在紧要关头,才派了郑州荥阳人张亮到洛阳,阴引山东豪杰以作为万一失败的退路基础的。[ 《旧唐书》卷六九《张亮传》。
太宗这一方面发动得太晚,所以张亮出去,根本没有收到什么效果。建成、元吉这一方面,则在山东羽翼已就,在隐、巢被杀后,山东的形势又大为恶化起来。“是时,河北州县素事隐、巢者不自安,往往曹伏思乱。”[ 《旧唐书》卷七一《魏徵传》。
魏徵本来是山东人,原先曾在李密部下典掌过书记,又曾被窦建德俘虏过去,署用为太子舍人。归唐以后,劝说拥有大片山东土地的徐降唐的是他,建议建成在山东结纳豪杰的主谋者又是他,他和山东人必是保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聪明的太宗,在赦免了他赞助建成的罪状以后,就派他去安抚河北。他这次出来,果然不辱使命,当在路途上碰到了被逮捕的太子千牛李志安和齐王护军李思行时,他就自作主张地把他们贷宥。这样,山东人才觉得有了保障,山东便没有发生问题。太宗大喜,从此对魏徵更加信任。[ 《旧唐书》卷七一《魏徵传》。
这是魏徵报效太宗国士之知的第一声,也是魏徵更受太宗国士之遇的初径。
山东人对李唐皇室素无好感,对于太宗尤多嫌忌,而山东地区实为建都关中的李唐皇室经济上的生命线。唐初,财政上的收入,主要靠着租庸调,河北是当时蚕绵之乡,“天府委输,待以成绩”[ 《通鉴》卷一九○唐高祖纪武德五年十二月壬申条考异引《太宗实录》。
山东、河北户口之众,绝非其他各地所可比拟(四川除外)。[ 《旧唐书》卷三八、卷三九《地理志》;《新唐书》卷三八、卷三九《地理志》。
假如这一地区发生变乱,纵使能很轻易地把它平定,但是那加给朝廷的威胁,总是够大的。山东既有人才,这些人若不吸收用,便会成为促成变乱的因素。老谋深算的太宗,对于这一问题,当然是曾经有过斟酌的。
……
前言/序言
汪篯先生,江苏江都人,1916年生于扬州,1934年秋进入北平清华大学历史系学习。“七七”事变后,他随校到达昆明,1938年毕业于西南联大。1939年夏考入北京大学文科研究所做研究生,仍在昆明西南联大。1942年秋到1946年秋在昆明西南联大师范学院任教员,并在五华中学兼课。他善诗文,对唐诗饶有兴趣,特别爱好杜诗。
1947年6月,汪篯先生辗转来到北平,进入北京大学历史系工作,具体工作则是在清华大学协助陈寅恪先生写《元白诗笺证稿》。北京解放后,他回到北大,1951年以后一直在北大历史系工作,先后任副教授、教研室副主任,1963年晋升为教授,1966年6月10日含冤去世,终年五十岁。
汪篯先生一生主要从事隋唐史的研究。他曾受业于陈寅恪先生,因此,在学术观点和治学方法上都深受陈寅恪先生影响。正如胡如雷先生在《读〈汪隋唐史论稿〉兼论隋唐史研究》一文中所说,汪篯先生在解放前的“很多文章是受陈先生的学术观点、治学方法的影响而写成的,师徒相承之迹,跃然纸上。譬如陈先生的重要论点之一,是西魏、北周、隋、唐诸朝的上层统治集团例行所谓关陇本位政策,很多复杂的政治斗争均与此有关。《论稿》承其余绪,并加以发挥,在《唐太宗之拔擢山东微族与各集团人士之并进》《唐太宗树立新门阀的意图》《唐高宗王武二后废立之争》及《唐室之克定关中》诸文中都明显而系统地贯串着这一重要论点……陈寅恪先生过人的优点之一,是观察问题目光敏锐,往往能从常人所忽略的细微之处发现能说明重大现象的契机,这样写成的文章异常引人入胜,汪同志确实也具有同样的优点……陈寅恪先生治学谨严,每条史料都经过核校诸书方始引用,无一字一句苟且,此点素为后学所景仰。汪同志在这方面也继承了陈先生的学风,所用史料无不细加考校,从无信手拈来,滥事引用之处”。
对于具体的历史研究,汪篯先生经常强调认识历史问题需要有一个过程。对历史上一些重要制度和规律性问题,他认为“在研究过程中需要经过几次反复,才能比较接近历史上的实际情况,得出比较切合实际的结论”。因此,他不囿于前人所说,也不坚持自己曾经有过的某些看法,而是在吸取别人成果和自己深入研究的基础上,不断修正自己的看法。因此,他对某些问题的研究,往往要经过很长的时间。例如,他对北魏至隋唐均田制的研究,是从1956年开始的,到1964年虽然已经形成了一整套看法,但他认为有许多看法还不成熟,还需要进一步研究。在此期间,他不仅对均田制的认识不断深化了,而且研究领域也大为扩展。他不仅研究和考释了北魏、北齐和唐的田令,研究了包括敦煌西魏和唐的户籍簿在内的与田令实行有关的材料,而且上溯商、周、两汉的土地占有情况;他不仅研究了这些时期的土地问题,而且还探索了这些时期的生产力状况以及阶级斗争在土地制度变化中的作用。在研究工作中他总是这样不断深入,坚持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探求历史发展的本质。
他在研究中很注意对比研究。他总是把历史看作是一个发展的过程,力图从纷繁的历史线索中找出社会发展的规律,划分出不同的发展阶段。因此,他很重视前后的对比。他不仅在秦汉史方面有很深的造诣,而且还下了很大的功夫钻研商、周和战国的历史,为此还研究了金文以及《尚书》和《诗经》。他不止一次地表示,自己对宋以后的历史不熟悉,准备有机会进行钻研。他还很注意把外国历史和中国历史,把欧洲的封建社会和中国的封建社会进行对比,既注意它们之间的不同点,又注意它们之间的共同点,力图从这种比较研究中找出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的特殊规律和各国封建社会发展的共同规律。
他在研究中不仅注意历史发展的阶段性,而且非常注意各个阶段中的数量关系,经常进行各种统计和计算。从宰相的各种家庭出身到各官僚集团的成员,从各地区的人口到各地区的物产,从古代的耕地面积到新中国成立前后的耕地面积,他都进行过统计。在统计时,他注意分析,尽量按照事物发展的阶段和特点加以分类,而不是把几十年乃至数百年的人或事凑在一起简单地加以平均。在统计时,他也注意对比,把几个朝代的数字进行对照,以便从中发现变化的轨迹。
帝国风云:从东周到汉末的权力嬗变 本书聚焦于中国历史上一个充满剧变与重塑的关键时期——从列国争霸的东周春秋战国时期,到大一统帝国初创的秦汉之交与早期帝国(汉朝初期)的演进历程。 这部著作并非单纯的编年史,而是深入剖析了权力结构、社会思潮、军事革新以及区域整合的复杂动态,旨在揭示古代中国如何在漫长的分裂与统一的循环中,逐步奠定其核心的政治与文化形态。 第一部分:礼崩乐坏与思想的勃发(东周时期) 本部分将详细梳理西周王朝衰落后,周天子权威的旁落如何催生了春秋战国时期“礼崩乐坏”的社会现实。 一、宗法秩序的瓦解与霸权的兴起: 我们将详细考察周王室在诸侯国竞争中的边缘化过程。重点分析春秋五霸(如齐桓公、晋文公)如何以“尊王攘夷”的名义,行使超越周礼的权力,以及这种霸权逻辑如何为后来的兼并战争铺设了制度基础。特别关注血缘纽带与政治利益的冲突,以及“弑君”事件在道德谴责与政治现实间的张力。 二、百家争鸣:社会变迁对知识分子的重塑: 社会动荡催生了前所未有的思想解放。本章将细致梳理“诸子百家”的核心理念及其对特定社会群体的吸引力。 儒家思想的早期形态: 探讨孔子与孟子(以及早期荀子)对“仁”“礼”“德治”的阐释,分析其如何试图通过恢复理想化的周代道德规范来应对现实的混乱。重点分析儒家在士大夫阶层中的传播,以及他们如何通过游说诸侯来实践其政治抱负。 法家思想的实践逻辑: 深入剖析以商鞅变法为代表的法家思想,如何将国家权力集中、高效的行政管理置于传统道德之上。分析其在秦国推行的耕战体系,如何彻底改变了战争的组织形式和国家的资源动员能力。 道家与墨家的对比视角: 阐释老庄思想对权力介入的消极态度,分析其在乱世中为知识分子提供的精神避难所。同时,对比墨家“兼爱”“非攻”的社会组织模式,探讨其如何在民间和游侠群体中产生影响力,以及墨家在军事技术传播上的贡献。 第二部分:兼并的铁蹄与帝国的蓝图(秦的崛起与统一) 本部分将聚焦于战国后期,特别是秦国如何通过其独特的制度优势,最终完成了对六国的军事征服,并构建了第一个中央集权的大帝国。 一、战国变法:秦国制度化的优势: 详尽分析商鞅变法对秦国社会结构的根本性重塑,包括军功爵制对贵族世袭制的冲击、统一度量衡和法律对国家行政效率的提升。对比分析其他六国(如楚、齐)在变法中的保守与不足,从而解释为何秦国能够实现更彻底的资源整合。 二、战争艺术与后勤保障: 探讨秦军在军事技术上的进步,如弩机的标准化生产、铁制农具在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后对兵源的支撑作用。分析白起、蒙恬等名将的战略思想,以及秦国在工程学和后勤补给上如何支撑长期的远征。 三、秦帝国的建立与早期统治的困境: 研究秦始皇统一六国后的统治方略,包括书同文、车同轨、郡县制的推行,以及长城防御体系的构建。重点分析焚书坑儒事件背后的政治逻辑——即对思想多元性的强行压制,以及这种极权模式在面对广阔疆域和复杂民情时的内在脆弱性。 第三部分:汉承秦制与早期帝国的稳定(西汉初年) 秦朝的速亡为后来的汉朝留下了深刻教训。本部分将分析刘邦集团如何吸取秦朝灭亡的教训,建立一个既能维持大一统,又能适度恢复社会元气的统治模式。 一、楚汉之争的权力博弈: 细致描绘项羽的军事天赋与政治短视之间的矛盾,以及刘邦集团如何利用地方豪强和知识分子的支持,最终形成对天下的掌控。分析楚河汉界划定背后的战略意义。 二、汉初的“休养生息”政策: 阐述“黄老之学”在汉初政治实践中的地位。分析“轻徭薄赋”政策对战乱后社会经济的恢复作用,以及地方郡国并行制(初期对诸侯王的较大权力授予)的必要性与风险。重点分析七国之乱的爆发,及其对中央集权道路的再次检验。 三、文景之治的制度巩固: 研究汉景帝时期平定叛乱后,中央政府如何进一步加强对地方的控制,并开始为后续的儒家化改革积蓄经济和政治资本。探讨丝绸之路在这一阶段的初步萌芽,以及它对帝国边疆战略的影响。 总结而言,本书试图勾勒出一条从松散的邦国联盟到高度集中的帝国体系的漫长轨迹,揭示了中国古代政治哲学、军事技术和社会结构变迁是如何相互作用,共同塑造了此后两千年的中华帝国版图。 通过对不同思想流派的实践效果及其对国家形态的影响的对比分析,本书旨在提供一个多维度、富于细节的历史叙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