夷夏东西说
姜原
周东封与殷遗民
大东小东说
论所谓五等爵
新获卜辞写本后记
跋
商代发迹自东徂西的踪迹已在上一章大致条别清楚,向上推一步便是夏代,我们且看夏代的踪迹分布在何一方。
禹的踪迹的传说是无所不在的,北匈奴南百越都说是禹后,而龙门会稽禹之迹尤著名,即在古代僻居汶山(岷山)一带不通中国的蜀人,也一般的有治水传说(见扬雄《蜀王本纪》,臧氏辑本)。虽东方系之商人,也说“浚哲维商,长发其祥。洪水芒芒,禹敷下土方”,明明以禹为古之明神。不过春秋以前书中,禹但称禹,不称夏禹,犹之稷但称稷,不称夏稷或周稷,自启以后方称夏后。启之一字盖有始祖之意,汉避景帝讳改为开,足征启字之诂。其母系出于涂山氏,显见其以上所蒙之禹若虚悬者。盖禹是一神道,即中国之Osiris(古埃及的主神之一)。禹鲧之说,本中国之创世传说(Genesis)。虽夏后氏祀之为宗神,然其与夏后有如何之血统关系,颇不易断。若匈奴号为夏后之裔,于越号称少康之后,当皆是奉禹为神,于是演以为祖者。如耶稣教之耶和华上帝,本是犹太一族之宗神,故《创世纪》言其世系,而耶稣教推广到他民族时,奉其教之民族,亦群认耶和华为人祖,亚当为始宗矣。然则我们现在排比夏迹,对于关涉禹者应律除去,以后启以下为限,以免误以宗教之范围,作为国族之分布。
所谓夏后氏者,其名称甚怪,氏是族类,后为王号,何以于殷曰殷人,于周曰周人,独于夏曰夏后?意者诸夏之部落本甚多,而有一族为诸夏之盟长,此族遂号夏后氏。
这本书的学术深度是毋庸置疑的,但更难得的是它的叙事流畅性。通常像这种涵盖时间跨度极大的“通史”类著作,很容易在繁复的细节中迷失方向,让读者感到疲惫。然而,这部作品的章节过渡自然流畅,作者似乎有一种魔力,能将看似毫不相关的历史片段巧妙地串联起来,形成一个连贯的叙事主线。比如,他将不同地域的灌溉技术发展与某一时期的人口迁徙规律联系起来进行论述,逻辑清晰,层层递进。阅读过程中,我时常会被一些精妙的比喻和恰到好处的历史细节所吸引,这些细节不是为了炫耀学问,而是为了更好地阐释宏大概念。它不是简单地罗列年代和事件,而是在构建一个有机的历史生态系统。读完一个部分,总能清晰地把握住那个特定历史阶段的核心矛盾和主要驱动力,这种对知识结构的高效梳理能力,远超一般的入门读物,却又没有将人困在艰深的术语之中,实属不易。
评分如果要用一个词来形容这本书给我的整体印象,那便是“思辨性”。它不仅仅是在“讲故事”,更是在“引人深思”。作者在多个关键的历史转折点,都抛出了极具挑战性的问题,迫使读者去反思我们今天对于“统一”与“多元”的理解是否受到了历史的过度简化影响。这种引导性的写作风格,让我感觉自己像是在跟随一位博学的导师进行一次长达数日的对话。尤其是在探讨古代边疆政策的演变时,作者对“融合”与“同化”的界限进行了极其审慎的讨论,没有简单地站队,而是深入挖掘了政策背后的经济利益驱动和文化焦虑。这种对历史复杂性的拥抱和对简单解释的拒绝,是这本书最让我佩服的地方。读完后,我需要时间去消化和整理脑海中被重塑的历史框架,因为它挑战了太多我先前习以为常的认知定势,这才是真正有价值的学术著作所应有的力量。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得相当引人注目,那种古朴的色调和字体选择,一下就让人联想到了遥远的历史长河。拿到手里掂量一下分量,就能感受到编著者在资料搜集和梳理上的用心。我原本以为会是一本枯燥的教科书,没想到开篇的引言部分就非常抓人眼球,它没有直接抛出复杂的历史分期,而是从一个更宏大的视角,探讨了“民族”这一概念在古代中国形成过程中的复杂互动。特别是对于早期不同族群的迁徙与融合的叙述,作者的笔触细腻而富有洞察力,成功地勾勒出了一幅动态的古代社会图景,而不是静态的历史堆砌。书中对于具体史料的引用也非常讲究,往往是深入到考古发现和碑刻文字的第一手资料中去挖掘被主流叙事忽略的细节,这对于真正想深入了解古代社会肌理的读者来说,简直是如获至宝。比如,书中对某一特定时期不同文化圈之间物质交换的分析,那种将地理环境、生产力水平与族群关系紧密结合的论述方式,让我对历史的理解不再停留在简单的“谁打败了谁”的层面,而是开始思考更深层次的文化共生与演变。
评分读完关于早期国家的形成章节后,我最大的感受是作者对于“国家权力”与“地方认同”之间微妙平衡的把握。许多历史著作倾向于描绘一个自上而下、高度集权的古代王朝形象,但这本书却花了大量篇幅去探讨在广袤的疆域内,地方性的氏族结构、宗教信仰乃至经济模式是如何顽强地维持其自主性,并与中央政权进行长期博弈的。这种多层次的叙事结构,使得历史的立体感大大增强。我特别欣赏作者在处理历史争议时所采取的审慎态度,他并没有急于给出一个“标准答案”,而是清晰地呈现了不同学派的观点及其论据,引导读者自己去辨析和思考。例如,在解读某个关键的政治事件时,作者不仅分析了朝廷的官方文书,还穿插引用了当时的私人信件和民间歌谣,这种多源头信息的交叉比对,极大地丰富了历史现场感,让人感觉仿佛能听到来自千年前的真实回响。这种尊重史料原貌、不妄加臆断的学术精神,是这本书最宝贵的财富之一。
评分在对特定民族文化特征的考察上,这本书展现出了令人耳目一新的视野。它没有将古代的“民族”视为铁板一块,而是深入剖析了内部的阶层差异、性别角色以及亚文化的细微演变。例如,关于某一游牧民族的政治制度,作者不仅描述了可汗的权力结构,还详细探讨了部落内部的协商机制和贵族与平民之间的权力制衡,这使得对游牧文明的理解不再是刻板的“骑射之族”的标签化认知。更进一步,书中还对比了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在法律观念和财产继承权上的差异,这种跨文化比较的视角,极大地拓宽了我的历史视野。很多以往被我忽略的文化现象,在作者的梳理下,都焕发出了新的意义。这种细致入微的观察力,让历史的“人味”重新浮现出来,不再是冰冷的政治棋局,而是充满了活生生的个体选择与挣扎。
评分傅斯年经典著作,值得入手
评分好书,值得买,一买就停不下了
评分非常不错的书,非常有价值
评分还不错的!值得阅读的一本书
评分还不错的!值得阅读的一本书
评分还不错的!值得阅读的一本书
评分好书,值得买,一买就停不下了
评分很不错的一本书,非常值得细细欣赏,阅读欣赏。
评分很不错的一本书,非常值得细细欣赏,阅读欣赏。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